1 ) 被粉饰的《忘情季节》
2001年秋,我买了这张名为《忘情季节》的电影,或许是封面图画与时令的相宜,又或许是片名文字叩醒了我静谧的心情,其实真正的动机,无非是因为这是一部越南电影。2001年的秋天是个什么样子,已无从忆起,而电影的碟片却与诸多同胞们一起被丢进了角落里,闲置三年之久。
说起越南电影,搜肠刮肚也就只能想到两个人——陈英雄和包东尼,恰恰此部电影便是包东尼的处女作。越南导演(当然只是说这两个人)拍电影有个通病,都是在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拍越南民族的表象。陈英雄贯以慵懒的影像节奏舒缓地营造着唯美的青涩画面,难怪小资们都喜欢他的伤怀情调,或许这与陈英雄本人是法籍越裔不无关系。与陈英雄相对应的,包东尼两岁便去了美国,如果说陈英雄的电影是一顿法式华宴的话,那么包东尼的电影则是地地道道的美式汉堡,矫饰煽情,附庸风雅。不过电影处女作会选择拍摄生之故乡,这种寻根问祖的情结还是值得尊敬的。
影片内容讲的是贫苦百姓对遥不可及之愿望的渴盼与寻求。人之贫苦很容易理解,生不逢时、世无正道、挫折压迫、错投娘胎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贫困与苦难,而贫苦之人的心中往往都会有一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愿望,比如阿Q想和吴妈睡觉、祥林嫂想让死孩子复活等诸如此类。愿望又或者称之为信念的东西,是支撑贫苦之人面对现实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只要眼前总有个萝卜晃来荡去,驴一样的身体就会不辞辛劳地迈动着生活的步伐继续寻觅前行。片中的主角们正是这一类人,可惜在包东尼的美式包装之下,却添脂涂粉,徒有虚表,难见人心磨难之韧柔。
打开包东尼的影像胭脂盒,看看这其中的材料为何。走街卖莲的姑娘、麻风致残的诗人;风餐露宿的三轮车夫、夜夜接客的花枝妓女;无家可归的卖货流浪小孩、留情留种的孤独美国老兵;如此构成了三条线索的越南低层生活画卷,因此该片也被译作《恋恋三季》。诗人回忆里随波漂摇的白莲与姑娘歌曲中婉转悲凉的唱词,此乃一季;妓女身上清纯超凡的白衣与车夫心中圣洁炙热的爱情,此乃一季;男孩天真无邪的执着与美兵老泪横流的悔过,此乃一季。每一条线索上都捆绑着两个愿望,这足以使人动情,不过深受好莱坞模式影响的包东尼却在缜密的叙事结构上使足了煽情卖弄的劲儿,让一个愿望化解另一个愿望,最终大光明结局,离现实越走越远。越南这个被战争的创伤刻痛于心的民族,其对诗意的热爱、对尊严的捍卫、对希望的真切,在影片中却难觅踪迹,原因则在于一切低层命运轨迹里的苦痛皆被庸俗的美丽所遮掩,就好象拍婚纱照一样,在浓妆艳抹、强光弄姿之后,照出来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本人。尽管片中那种焦黄色调的摄影是我所喜欢的,但仍不能对其差强人意的唯美辉度喝彩。
最后,还是要再提一下婚纱照,无论你是善恶美丑,粉饰之下,面目皆天下大同,试问,这样还有意义吗?当年《忘情季节》就是这样被扩版放大,镶进好莱坞的死硬画框里,悬挂于美国电影的婚床之上,供那些自命美越联姻的婚客们赏玩。
2 ) 质朴,感性下的越南电影
短评写不开,写这。
每次看越南电影就像在读古龙的小说,他们的主角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男人,女人都是靠自己的身体生活,附着在摇摇晃晃的生活之上的爱情却显得万般质感。
它没有西方现实主义敲击大地带来的质朴的颤动,却带有独特的东方式的诗意。
电影分4个故事。
1.买杂货小孩的故事。
2.生活在底层的三轮车夫和妓女的爱情故事。
3.寻找童年美好回忆的老诗人。
4.越战后回来寻求救赎的老兵。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小孩找到了自己的杂货箱,三轮车夫在漫天枫叶中用最质朴的语言向女孩表白,老诗人终于找到了童年时的完美感觉,老兵也找到了自己的女儿。而每一个完美故事背后都有一份导演独到的细腻。
大雨下满怀忧愁却忘心踢球的小孩,漫天枫叶下最底层的爱情,生活在痛苦,孤独下老诗人最浪漫的回忆,一份承载多少残酷回忆的老兵,这尾尾絮来的故事背后,是导演对越南独特环境的所抱有的情怀。
PS:原声很美。
3 ) 恋恋三季 悠悠楚心
正不停地在频道间游离的时候,一个镜头吸引了我:路边一个巨大的红色可口可乐广告牌,前面三三两两辆衣衫不整的三轮车夫在等生意,路上是川流不息地各种车辆。锁定细看才知道播放的是美国电影《恋恋三季》,幸运地是电影开始不久。
《恋恋三季》由美国与越南合拍,于1998年发行,是越战后第一部全部在越南摄制完成和全部使用越南语对白的美国电影。它是越南裔美国导演裴东尼(Tony Bui)的处女作,编剧裴东尼与裴林(Timothy Linh Bui)。影片在1999年的日舞影展中大出风头,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赢得该影展三大奖项的电影:评审团大奖、最佳影片奖及最佳摄影奖,并入围柏林影展登上欧洲电影舞台。
类似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红》、《白》、《蓝》三步曲的关注人性、民族与社会,导演裴东尼通过描绘三组截然不同的人物在当今越南社会中,命运交错、悲喜交加又互相牵连的生存现状,刻画出五个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社会角色,以细腻敏锐的手法展现了现代越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以一种温和的目光真实记录着纯洁朴实的越南人民的爱情、亲情与友情。
第一个故事:年老的诗人自从23岁得了麻风病就将自己封闭在远离尘嚣的荷塘中央的寺庙里。农村少女安是荷塘新来的采花女工。工作间隙,女工们年复一年唱着相同的歌谣,安带来的新歌谣打破了池塘里多年保持的平静。妈妈教给她的歌谣为失去手指病入膏肓的诗人重燃生命的热情。安敬仰诗人的诗,诗人从安的歌声中激发出灵感,又重新开始创作诗歌。安记录了诗人临终前最后的绝唱,也了却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愿望。
第二个故事:不名一文的三轮车夫海执著的爱着崇拜物质生活的妓女莲,每天深夜都去莲接客的酒店门口接她下班,他期望自己可以让莲改变。为了满足和莲共渡一晚的愿望,他不惜作弊赢得了三轮车比赛的奖金。而在宽敞豪华的宾馆客房里,他所要求的不过是看着心爱的人穿上他买的洁白的连衣裙安静的睡觉。海最终以自己的真诚唤醒莲内心深处沉睡的真实美丽的爱意。
第三个故事:美国退伍老兵JAMES重新踏上越南的土地只为寻找自己与越南女人所生的女儿,在酒吧里遇到脖子上挂着木箱子到处叫卖香烟、火机的孤儿伍迪。伍迪在酒吧中遗失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箱子,只得不断地在街头流浪,寻找JAMES,还有他的箱子。JAMES寻找的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忏悔。就在JAMES要离开越南开怀畅饮的时候,在同桌的一群越南风尘女子中发现了女儿的身影,不过她正在一个猥琐的男人怀里卖笑,顷刻间大兵老泪纵横。在大雨的夜里伍迪遇见一个穿着同样的雨衣拾荒的小女孩,女孩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一半,在雨中两个孩子依偎在一起睡着了。最终伍迪在雨夜的街头找到了自己的箱子,继续着他简单的生活。
故事在夏季发生,一到晚上,就是下不完的亚热带的大雨。然而,它的名字却叫做《THREE SEASONS》。看完之后我明白了那是为什么:片中的三对人物,分别代表了人生中的三个季节,幼年,成年,老年。人生中不同的季节有着各自美丽的风景,开着芬芳各异的花。导演是以人类生老病死的循环象征整个国家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垂暮的诗人的生活中,那种古典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净,既代表了越南过去沉淀在历史中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人生中老年的季节。虽然已经被病魔折磨得面目全非,却依然有着如莲花般高洁清幽的芬芳;即使逝去了,也还在莲花塘上飘荡经年。海和莲还有采莲的安,都代表了人生中的青年时期,美好、充满希望,即使有过伤痕,但也让人相信他们是可以痊愈的。总是穿着雨衣出现在大雨的夜里的伍迪与女孩正处在人生的幼年,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爱,当他们用充满恐惧的双眼感识眼前复杂的世界时,也因为年少纯真,留给尔虞我诈的社会中最后一点人类无私的天性。在生命中最初的季节里由于融入了太多的雨水,色彩昏暗,唯一的亮色就是这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JANES与胡迪之间的相遇,暗示着少年和老年、新生和过去、现代正在崛起的越南和以文明自居的美国的一次交锋。
“少女与诗人,妓女与车夫,美军与孤儿,三种被遗弃的情感关系,一个不想忘记过去的新生代”,这是影片的推介词。所谓“新生代”指的是百废待兴的越南,我想它同时也是对导演的褒奖。影片的导演裴东尼出生于1973年的越南,2岁时举家迁至美国,在美国长大;共同编剧的是他年长4岁的哥哥。东尼在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的镜头中呈现出的画面让人觉得像是一首诗,铺陈了一幅故土的诗情画意。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的节奏,要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导演对故事的组织与结构的驾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片中并没有突兀明显的叙事线索,导演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极为巧妙的利用莲花给看起来本无关联的三组人物有了擦肩而过的机会,奠定了影片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基石。在莲的屋子里,插上了海从安那里买来的莲花,JAMES在集市上也买了安的莲花送给他那同样是妓女的女儿;三个女人都展现出莲花般的美丽。
好的故事还需要优秀的拍摄手法去承载。影片中,一组组或优美,或古朴,或颇具对比性的镜头纷至沓来。东尼在表现越南新兴社会与外来物质文明冲击的矛盾时,用了许多巧妙的手法。有如最早吸引我的一幕,巨大明亮的COCO~COLA广告牌下黄尘飞扬的马路,与灰暗的休息中的三轮车车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广告牌与车队构成静止的背景映衬着马路上模糊的车影人影,构成静止与动态,清晰与模糊的对比,也昭示着人们内心的悬念——现今急剧变化的社会里除了过眼云烟的纷杂,是否存在亘古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又是什么?那场刮痧的镜头,使东方古老的医疗方法,尽可以显的如此暧昧和动人;卑微的人也尽可以拥有浪漫的爱情。莲病了,海为她刮痧。燥热的天气,昏暗的灯光,裸露的女人瘦骨嶙峋的身体,令你完全想不到《刮痧》里面任何的文化冲突,只是在用一种东亚的古老疗法,在白皙的背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希望天长地久的痕迹,也许爱情就在那一刻滋长。尤其突出的是片中出神入化的运用了动与静的对比效果。谧静的荷塘,碧波荡漾的池水,一支支洁白的莲花亭亭玉立,翠绿的荷叶上露珠滚动,“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采莲的小船不期而至,莲花随之摇曳。一般摄影镜头是随着人物角色的动作运动,在这里镜头是静止不动的,画面的主角是荷塘,人物运动着进入画面,打破了画面的沉静。如此反常的视觉对比使画面的效果非常夺目,不愧它获得的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故事的讲述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因而使人更易感动。荷塘中少女的歌词虽然听不懂,但恬静朴素的曲调几近天籁。故事情节多数发生在西贡大街上,尽管尘土飞扬但是影片中没有出现半点嘈杂的声音,导演屏蔽了所有街道上的市井声代之以幽幽的音乐,呈现出的是已经冲刷过的纯净天地。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声和影,还有味——荷花的香味。。。。从影片一开始,导演就一直有意无意地把荷花置于观众的视线之中,而且还反复了几个由不同人物闻花香的画面,每一次闻花香,观众就得到一次暗示:那是白莲花。于是从片头荷塘中那田田的荷叶,到片尾水上市场中的朵朵白莲,观众脑海中莲花的意象被一次次的强化,莲花的一系列信息被随之默认,所以这是一部有香味的电影。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会有一种出淤泥后经过洗涤的感觉,仿佛世界也成了一朵白莲。
《恋恋三季》和所有与越南有关的美国电影不同,它避免了战争的指责和西方的视点。以人生季节的更替为背景向我们呈现出一幅普通的越南人生活的图景。导演东尼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怀疑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民族主义感与爱心的导演。纵观全片,平等、自由与爱等人性的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正是他所要表现的。片中流露出对现实世界无奈的同时,坚强的民族精神也是存在而且不可遏止。伍迪寻回的木箱,昭示着百废待兴的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越南民族,坚强朴实的越南人民必将重建家园,找回属于自己的一切,这是导演对人类自由这一主题的美好诠释。“爱”的主题,也是全片中随处可见的。海对莲的爱,少女对病人的爱,老兵对女儿的爱,孤儿们之间互相的关爱,三轮车夫之间的友爱,。。。都在影片中任何一个角落里流畅至极。三个故事的交叉进行,既独立,又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曲关于美、爱和希望的三重奏。
越南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个切近又遥远的贫苦邻邦。当今世界的越南,经历过越战的重创,内战的伤痛,正逐渐走上平等与自由的经济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中,近几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越南已经成为亚洲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体系中,占据了不可低估的地位。而正是这样社会转型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与人,商业与道德准则,传统价值观与新价值观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也就日益加剧了。
宁静的荷塘,幽香的荷花,隐居的诗人吟唱着传统的诗歌,象征着一个不受西方文化和物质文明侵扰的越南;炎热和灰尘弥漫的西贡,西方的影响又无处不在。这个转变中的国家在和平之中也有着扰攘动荡的一面。现代化带来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惠及每一个人,片中的少女、诗人、妓女、车夫有代表性地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发现自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挣扎。其中的一些细节,如和安抢生意的塑料花,伍迪与小女孩席地座在商场的电视墙下观看的迪斯尼动画片,夺目的可口可乐的广告牌,无不反映着西方的点点滴滴的经济文化渗透。但悲观不是本片的主调,镜头焦点对准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人都渴望有更美好的生活,都直面自己的境遇,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尽管拥有的并不多,但仍是乐观努力地活着。每一个人身上都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也是导演对于越南这个重获新生的国家的赞美和希望。
在电影的最后,每个人都拥有略带惆怅但绝对优美的结局。诗人临终前记起年少时谒鲜谐√嗣浅母瑁澳鞘焙蛭沂嵌嗝吹拇空婧兔篮谩薄0沧裱攀讼蛩闼叩拿蜗耄旁芈苫ǖ拇吹剿昵C屋拥墓氏缢鲜谐。谂嗣堑暮蜕锝苫ㄈ鱿蚝用妫咨牧ㄏ蠛恿饕谎谒媪魈省D切┢鞯牧ǎ巧囊淮伟诙伞⒁淮卧队危苍な咀爬瓷只氐闹赜觥K残硪咽赝谌松谋税读恕:0严淳∏牧揭淮焐幕ǖ男÷飞纤透槐臼椋碜叛贝ど赖牧谒娣绶晌璧幕ò曛恤骠嫘勐鞯暮焐纸卮拷嗟难贝咨男7吵脑谙屎斓幕ㄏ略な咀判律畹目肌AMES也终于可以将莲花送给自己的女儿。伍迪也在美国无赖身上取回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箱子。最激动人心的是片尾伍迪和街头流浪的孩子们在雨夜里与全世界其他孩子一样踢足球的一幕。滂沱大雨中的街头球赛,没有裁判也没有观众。他们只是在雨中展现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激情。孩子们代表了越南这个国家的将来。尽管他依然贫穷、无知,但是他们坚毅执着的意志,给了人们希望,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希望。
《恋恋三季》与陈英雄拍摄的《三轮车夫》都是关于越南社会现状的电影,都以三轮车夫作为社会底层的典型代表,都有车夫和妓女的故事,都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与贫穷,关注同样的主题,反映相近的时代,却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方式。《三轮车夫》中,那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车夫,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被困于社会最底层令人窒息的罪恶深渊中,展现出的是在极度愚昧、贫穷的落后中才有的绝望,它比失望残忍一百倍。然而,在《恋恋三季》中,转型期的越南,当然也有贫富悬殊,也有许多贫困的人民,但至少不是那么丑陋和愚昧。他们有希望,相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例如三轮车比赛)而争取到幸福。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但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爱与情。从对比这两部电影的手法可见,同一样东西,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把它们截然不同的效果展示给观众,要表现丑,可以丑得让人反胃、恶心,以揭开那些陈年的伤疤、阴暗的角落;而要表现美,也同样可以在那些曾经极不起眼的角色身上发掘到平常想不到的美丽。
河塘轻舟,满目红叶,少女白裙,清风抚过。。。这是《恋恋三季》留给我们的世界。
4 ) 恋恋三季
《Three Seasons》。这部被译作“恋恋三季”和“忘情季节”的越南电影,来自越南裔导演Tony Bui。带着越南昏暗潮湿的暧昧,如同《青木瓜汁味》、《晚娘》以及那部爱极的《情人》。
是三段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在盛放着大片大片白莲花的湖面开始。采莲女子在唱,女子的命运如雨水,有的落入黑沟渠,有的落入金池塘……
湖中央如庙宇般的大房子里住着一位老人,多年来足不出户。他种植了满湖的白色莲花。曾经是一位诗人,患麻风病后遭到世人鄙夷,丧失了自信,也没有了作诗的灵感。但某一天,女孩采莲时吟唱的歌声触动了诗人的心房。那首他曾经在童年的时候听过的歌。于是她为他执笔记录下他的文思泉涌,经过了那么多年重新燃起的创作欲望令迟暮的诗人欣喜,也令年轻的女孩崇敬。诗人最终离世。女孩黯然地摆着莲舟,将一片片雪白花瓣散在湖心,风拂恋动,逝者已矣。
男人是一个三轮车夫。贫穷简朴,生活规律,不沾烟酒,爱上一个妓女。她终日浓装,渴望金钱,风尘妖艳。他每晚去她接完客人的酒店门口等她,载她回家。她偶尔会流露纯美的笑容,说起年少时候的往事,却很快回到金钱的现实里。男人参加三轮车比赛获胜,赚来的奖金凑够她一夜的要价。他们去了酒店,他不要她宽衣解带,只是送给她一条粉白色长裙,让她卸下浓妆不施粉黛地穿,然后看着她静静地进入梦乡。他带她去漫天红叶的小道,她一袭白裙,脸上如青春少女般的灿烂笑容,终于令他欣慰。
曾经是越战时美国的海军,回来寻找自己的女儿。他终日坐在当年海员酒吧的街对岸沉思张望。遇见沿街乞讨的女童,遇见冒雨叫卖的小男孩。他们的眼睛里结着愁怨也带着殷切,他们因为贫穷过早地承受了生存的艰辛。在他终于放弃寻找去到酒吧喝最后一晚的时候,却看见自己的女儿在桌子的另一端职业地应付一个男人猥琐的亲吻。他看着她,泪流不止。
电影里到处是越战后肆虐的文化冲突和贫富悬殊。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下面,是为了生计暴晒在烈日下的三轮车夫;芳香四溢的白莲花抵挡不住廉价而持久的纸花;儿童当街乞讨叫卖而豪华的酒店依然人来人往;深夜孩子们光着脚在大雨里踢球,没有章法和技巧,却在飞溅的水花里找寻到属于他们童年时代所应该拥有的欢笑。
作为越南国花的莲,大片大片的纯白。这是只属于电影的电影。一些画面的唯美和一些画面的凄凉。有关忘年的友情、贫穷的爱情和疏离的亲情。它们因为那一束束白色莲花和那个叫卖的男孩串连起来,带来温暖的笑容。
想到罗大佑的一句歌词。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3735371.html
5 ) 恋恋三季,忘情季节
两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在北京的近郊租了一个小房子,每天关在家里看电影,看累了就喜欢出门在大街上游走,走累了就靠在天桥的栏杆上休息,有时会盯着桥下来往的车辆发呆,有时会看见附近几个北广的学生在拍电影,有一次他们在拍一部反映下层人生活的电影,一个乞丐牵着个穿着破烂的小孩背对着镜头和我一样从天桥俯视着,我觉得好傻,一点都不像电影,但电影不就是这么拍的么?
在《恋恋三季》里有个小男孩身上挎着个小木箱,里面装了些诸如打火车,手表之类的小物件,游走在大街上向别人兜售他的小商品。从他的眼里,我们注视着这个炎热的城市和那些在酒吧里买醉的酒鬼,有一天他的箱子不见了,然后他开始在大街上不停的寻找,身上披着一件小雨衣,显的那么单薄。
有一次,我在天桥上看着一个女孩跪着乞讨,然后我给了她五元钱,其实人有时特别奇怪,生活在城市里,每天都可以遇见不同的乞讨者,他们看上去都那么可怜,可是你不会去一一施舍他们,一般来说,只有少数乞讨者才会让你去自掏腰包,因为或是他们的眼神,或是他们的行为举止,让你内心很触动,你只想帮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那天遇见的那个女孩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某一刻我甚至觉得我和她是相通的,我们都在流浪,都远离了家乡,甚至当时我幻想着把她带回我的小房子,借宿一晚,但这仅仅是幻想而已。
小男孩在找箱子的时候路过一个小店,一个捡破烂的小女孩被老板赶了出来,袋子里的东西酒了一地,小男孩帮她收拾起来,然后一个人走了,小女孩则一直跟在他后面,似乎找到了生活的依靠,后来他和她一起坐在商场的电视台前动画,她分给他食物,再后来他找到了箱子,一切都似乎开始变的好起来。
我终于没有能够考上北电,回到了学校,开始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
曾经认为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一句“我养你”让我泪流满面。《恋恋三季》里的三轮车夫和尹天仇一样,也爱上了个妓女,他每天都会在某个宾馆酒店外面守候她,只为载她回家,他参加比赛得了奖金,便让她陪他过夜,那个夜晚他只是看着她安心的入睡。后来,他骑车带她去看树林里看花,鲜艳的红色充斥着屏幕,这个世界似乎随处都可以找到美丽。
一个美国老男人来越南寻找他的女儿,曾经的过错给爱人造成的创伤在他晚年想得到女儿的谅解,在某个夜晚,他终于见到了她,他的眼里噙着泪水,身子开始颤抖,然后他约她出来见一面,几十年的爱与背叛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模糊不清,女儿的体谅化解了一切。
在另一个故事里,作家的灵魂有一个年轻姑娘的歌声中得到唤醒,这部电影时时刻刻都在透露着爱的气息,就像那绿色的池塘,就像树林里的红花,生活有了爱便有了色彩,人生也得以继续变得晚美好,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会长时间的留在我的心里。
6 ) 生命的河从身旁流过
某天去到的一个江边小镇,让我想起西贡,回来我便决定找出《恋恋三季》的碟来看。也曾以为它是陈英雄的作品,因为豆瓣上标签的误导,更是因为那样似曾相识的开头:夜里女孩欣远道而来,紧接着就是被交代往后的差事,外加许多颇具说教意味的叮嘱。
采莲的画面散发着典雅沉着的气息,难得地没有有那些所谓东方情调的堆砌,所以轻易地打动人。每当悠扬的音乐伴随着喧闹的街市临近,似乎都在诉说着生命里的轻与重。
同欣一起的采莲者,多数是年长者,她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同一件事唱着同一首歌,不愿接受哪怕是一曲没有听过的歌谣,更何况一个新的人。她们在为杜先生做事,却也恰恰是杜先生所害怕面对的那些人。
白莲花次第开放,不在湖面,而在杜先生的愿望里,在采莲女的竹筐里,在市民的居室里。杜先生用他的莲花连接着正遗忘他的世界,并且希望那些美好的与年少有关的记忆,永远渗透着清香,不再被继续遗忘。
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位诗人,或隐者。他终究只是个单纯的理想者和无奈的病人,活在自己的痛苦里,活在二十三岁以前。以为没有人知道何为痛楚,以为自己是超脱的。
相反我倒认为三轮车夫海是个诗人,虽然他只是每天卖力地工作着,沉默寡言,温和憨厚,从他的默默注视,一举一动里,能看出有颗细腻感怀,甚至可以说是悲天悯人的心。
遇见一个动人的身影,从此义无反顾地追随。没多久,妓女莲甚至害怕会陷入这个男人的温情漩涡,而每每想要抽身而退。她不经意间说出的天真话语,单纯不单纯的愿望,都被海记在心里。
“想在一间清凉的房间,躺在一个大床上,整晚有冷气,凉得要醒来”,于是,赢得了那场三轮车比赛后,他终于有了这么个机会,看着她,素颜的她穿着他买的素色连衣裙,安静入睡。后来,终于牵手,带她去看年少时的场景。凤凰花的瓣朵纷飞,美得如同梦境。他把花瓣放在夹在他翻过很多遍的书里,送给她,这是长大后的童话。
另外的一则故事是寻找和寻找。该是多么循环往复的主题啊。人们总是在丢失寻找复又丢失中。电影总是喜欢这样的少年,还有这样有故事的前美国海军。我不敢指望,那些在胸前挂着箱子,卖打火机与香烟的少年,有一个渐渐好起来的的年少。电影温暖地结束了,他们还在颠簸,他们比我们都更明显地,从一开始就没能选择人生,只是被选择。
关于那位美国海军我则更倾向于承认,人的自私,詹姆士也不过是因为想要减少内心愧疚而寻找未曾相见过的女儿。所以无论是窗户内的倾心交谈的场景有多温暖,也都是一种短暂的幻觉,因为他的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更因为生活本身的局限性和诸多可能性。
当生命的河从身旁流过,有些人将它写成诗行,有些人写下的只有遗憾。
说回电影的音乐,同样算是越南电影,裴东尼的这部影片配乐倒是比陈英雄的要优秀很多。细致平和却惹人思索,而陈的总嫌太过突兀了,以至于气氛诡异。
整部影片,是有些幽暗的金黄色调,如同那个历尽沧桑却更加沉静的国度,有很多一闪而过的精彩瞬间,在脑海里滞留,例如欣书写的情景,林间的身影;小男孩胡迪闯下货,坐在在电器商店里观看动画片;三轮车夫海赢得比赛的情形,带她去年少时的场景;詹姆士在街角的长久凝视,白莲花湄公河上飘荡,等等。
PS:关于影片动人的海报以及对应片中场景,豆瓣上许多人信誓旦旦地“决定”着那是什么花,总结起来就是:不识枫树者认为那是枫树,不识木棉者认为那是木棉,枫树,木棉,凤凰树都认识的,自然知道,那是凤凰树。想象总没有错,拿单纯想象当论据可就相当于否定论点了吧。
7 ) 这是一部令人惊异的电影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3e8090100980c.html
《恋恋三季》由四个片断组成:诗人与采莲女欣的故事,三轮车夫海与妓女莲的故事,少年胡迪寻找丢失的买卖箱的故事,美国大兵寻找失散的女儿的故事。这四个故事各自独立又各有联系,全都统一于导演对越南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应当说,诗人是导演的自我形象,沧桑忧患中依旧充满了内在的反思与真诚的忏悔,苦痛自责中依旧不失其明澈自信。诗人的重获新生重铸自我是一件让人百感交集的历史事件,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歌者在长久的喑哑后重新恢复其宏亮的歌喉,为民族在开放中的生活引吭高歌。这个死而复生的过程艰难之至。诗人得了麻疯病,他不能不与世隔绝,实际上,他被世界抛弃了,被民族的百年沧桑与方兴未艾的现实巨变,被复杂多变的生活彻底抛弃了。于是,诗人丧失了表达的能力。诗人失去的双手成为这种内在本质丧失的象征。这种内在本质的丧失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麻疯病是什么?是越南知识分子面对越南百年惨痛的历史与自90年代以来开放革新的巨变现实而患的失语症。失语症似乎使诗人永远只能自怨自艾,自哀自怜,自高自大,沉溺于曾经的光荣,或者干脆虚构光荣的过去,直至可耻可悲的死去。那些年老的采莲女们总是悲泣着隐喻自己可悲的无能自主的命运的歌谣,其实就是诗人陷入失语症的象征。然而,年青的采莲女,来自乡下的采莲女,欣,出现了。欣美丽年青,健康清新,她歌唱着充满活力的梦想与飞扬高远的爱情,她的歌声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与生命的力度。她的出现激发了诗人重新创作的欲望与灵感。诗人又开始歌唱,越南民族的歌者又开始为本民族的生活引吭高歌。这歌声回响在车夫与海的艰难开拓的幸福生活里,回响在少年胡迪幼小纯洁而又历尽艰辛的心灵里,回响在老采莲女们焕然一新的容颜里,回响在越南民族的心空。他既是越南民族于千辛万苦中不屈不挠的开拓新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引领着越南民族乐观自信的未来。
欣是谁?她是导演真诚爱恋的越南民族的精魂,在百年屈辱的历史伤痛与贫富分化极其剧烈的现实悲哀中,越南人民的主体依旧纯朴善良依旧洁净坚韧依旧乐观自信依旧开朗宽容,欣就是他们的女儿,也是他们的母亲。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异己变化有多少罪恶不公有多少迷惑不解,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那些下层人民总是平淡普通而又坚韧顽强的活着,他们内蕴着一个民族的伟大生命力与创造力。这不是什么民粹主义,而是每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延续发展创造的根底。作为一个民族的歌者,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要么永远喑哑,于自暴自弃中死去;要么虚张声势,最终为人民所抛弃。包东尼清醒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以真诚的感恩,表达了诗人内在本质复活的根源。在人民面前,越南民族的歌者,谦卑而自信。
欣是越南的女儿也是越南的母亲,她从过去走来,从底层走来,凝聚着越南民族的传统人性美人情美,她健康而年轻,她不仅是其民族歌者接续起过去与现实的纽带,不仅是其民族歌者重新创作的力量和灵感,也是其民族歌者感受民族生活的清亮眼睛。这双眼睛,悲悯而温情的掠过越南民族的生活肌体,记录下民族生活的现在与未来,成为民族歌者歌唱的生活源泉。这双眼睛,在莲花洁白的簇拥中走过越南的大街小巷,记录下了越南贫富分化的不公现实,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陪酒卖笑;一边是不劳而获,一边是艰难生存;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蓬门陋户;一边是重门深锁,一边是流浪街头;一边是虚假横行,一边是真美冷落……一个分裂断层的世界,前者总是后者的生存阴影。然而,这只是越南民族生活的社会政治学现实却不是越南民族生活的心灵现实,更不是越南民族的精神未来。海才是越南的心灵现实,而胡迪才是越南的精神未来。
海是一个三轮车夫,其生活的贫困艰辛不言而喻,但面对镜头时他永远健康开朗的微笑着。在没有生意时,他总是在看一本书,这使他对世人满怀善意,对生活怀抱坚定的理想。莲正是他的理想。这个理想看起来距离海是那么遥远,但他始终守候着她。莲是一个妓女,她曾经是一个心有不甘的现实主义者,她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那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的酒楼饭店的阴影之下,意识到自己的无力,仍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满怀羡慕,发誓要通过自己的肉身获取进入那个世界的通行证,她因此将自己少女时代洁白纯净的梦想封尘在内心最隐秘最柔软的角落。可以说,莲正是含污蒙尘的越南民族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象征,而海则是那给这含污蒙尘的现实人生以坚韧自尊心灵的人。海以自己的执着温暖尊重包容唤起了莲内心的洁白梦想,当他以三轮车夫比赛赢得的五十元钱给莲买来象征其洁白心灵的传统连衣裙,当他温情虔诚的守候着莲睡去,当他为莲刮去肉身的污秽与灵魂的尘垢,当他给莲重构少女时代的梦境,他便进入了莲的内心,与莲的原初灵魂水乳交融,他们结合在一起,成为越南民族在艰难困厄中依旧浪漫自信的心灵现实。
胡迪是越南的未来,这个孩子是一场漫长战争的遗腹子,他暂时以买卖小玩艺为生。但是由于偶然,他遗失了自己的家当,他开始了有如那战争一样漫长艰辛的寻找。面对越南民族的未来,诗人(或者说导演)满怀忧思,所以,有胡迪出现的时候,天空总是阴霾的,总是下着好象永远也下不完的雨。如果说,诗人把自己对越南民族开创新生活的信心全给了海和莲,那么他就把所有对越南民族开创新生活的忧虑与关切全都给了胡迪。毕竟,未来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希望。然而,诗人在越南女儿欣的引领之下,在有着越南父亲一样宽厚乐观的海的感染之下,他不可能失去对越南未来的信念。因为越南的未来必然会受到其过去与现在的护佑。不是吗,在危急时,正是海给了胡迪以最实在的保护。所以,胡迪依旧有着这个年龄的纯正天真善良,他向往动画的美丽世界,他也敢于以自己弱小的双肩撑起比他更小的孤女的天空。所以,他最后终于寻找到了他的箱子,那是他的过去与现在,是他赖以成长的精神脐带。胡迪会走出雨季,会走进有欣的明朗洁白香远益清的夏季,会走进有海与莲的饱满丰盈宽厚博大的秋季。
但是,越南的未来走出雨季,还得要有包容吸纳友善世界的胸怀。幸运的是,在欣的明澈双眼的导引下,诗人也在思考着越南与世界的关系。美国大兵就是在这样的理性明智中走进欣与诗人的视线的。谁都知道,十多年的美越战争,美国大兵给越南民族带来了怎样的伤害,然而,诗人并没有狭隘的以仇恨的眼光妖魔美国大兵,而是理解了他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理解了他的颓废空虚,并给了他最大的精神抚慰。美国大兵与越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巨大的人性创伤。他爱上了越南女儿,并生下了他们自己的女儿。当他回到美国国内走不出战争的阴影,他的生活一片虚无,他又一次踏上了越南这片土地,他寻找他的女儿,也寻找重新生活的希望。在越南民族的女儿与母亲——欣的祝福下,他给自己的女儿献上了白莲花,那和他一样被生活污辱的人儿,他获得了女儿的谅解,他有了生活的理由。美国大兵与越南女子的女儿,是越南民族坚定不移而与明敏自信的融入国际世界的象征。
包东尼导演这样处理美国大兵对于中国导演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这难道不是根深蒂固的殖民心态吗?或者,这难道不是越南民族文化自以为是的意淫吗?然而,我要说,越南人民比我们理性智慧,他们清醒的意识到开放的越南不能自外于世界而存在,他们必须也只有在民族和解中才能弥合创痕,开拓未来。更为难得的是,越南民族诗人能够通透的理解人性,明白精神上的创痕对施予者与承受者是平等的。而只有闭目塞听盲目狭隘的自高自大和仇恨恣肆才是真正的民族意淫。越南民族以和解温厚的眼光对待世界,他们就赢得了世界。
恋恋三季里,越南民族诗人不视而不见人民的苦难,也不刻意回避民族的分化罪孽,不忘记历史的痛楚,也不轻视未来的危机……然而,他却从他所来自的人民从他所置身的传统从他站立着的坚实大地上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坚韧的生存力与创造力,他以感恩的歌喉以谦卑的音质唱出了一曲忧郁而开朗,沉重而乐观,艰难而自信,辛酸而浪漫,宏大而充实的民族歌谣。
日子再难,也有好运,也有温情。爱世界吧,善待世界吧。想去越南,莲花盛开。
新年第一片,来个这么东方情韵的片子。镜头漂亮配乐漂亮,三段故事各有侧重又余韵悠长,知音、爱情、父女、童真,越南始终是这么一个弥漫着湿漉漉粘稠情感的地方。虽然多少还是感觉有一些西方视角,但是荷塘的段落还是尤其有味道。
三段式爱情。老哈维凯特尔也是制片,并客串一角。被西化的东方。还是最喜欢车夫一段,明知虚假,但仍希望有这样的故事。最美的当然是如海报一样绚丽的结尾
越南这个国度总让人滋生那么多想象,电影中的许多人物场景也因此变成了无数的隐喻。
与其说是几段爱情恋曲,不如单纯看成是越南社会底层人民群像,除去哈维·凯特尔那条线,三轮车夫、卖花女、街头小贩、妓女等角色,均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几段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最忘不了的是三轮车夫与卖花女的那段对话,当塑料花代替真荷花,出租车代替三轮车,这个世界真的就会变的更美好吗..
因为海报
接天莲叶无穷碧,船歌悠悠水旖旎,断指颓容隐庙宇,赋诗一首成追忆。浓妆艳抹有时尽,车轮滚滚无绝期,春宵一梦两相悦,凤凰花飞落如雨。滂沱街头难自弃,失而复得穷开心,风流往昔何所觅,白荷一束寄相思。
我觉得这张海报美得不行。。。。。。。有的歌第一句就会觉得好听,有的电影第一个镜头就觉得是美丽的故事。。。。小时候你有没有因为犯错爸爸说你别回来了然后就一直不敢回家?慢慢长大了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一无是处但对你来说像是天使的人?时间刷啦啦啦过,垂暮的时候,让我念念不忘的又是什么。。。。
#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最喜欢三轮车夫的那个故事,这种电影,总觉得自己也可以拍。话说,这期南周配上这部电影,真有想去越南的冲动了。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感受,美到寂寞或者无望。远远的望去,我知道这是难得的瞬间。
很多时候和料想的一样艰难,然后在潜意识里美化它,也替它担忧,希望会好转。但还是嫌结尾太像梦。
包东尼仅有的一部长片,圣丹斯评审团大奖,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籍DVD文化刚刚普及之时成了国人眼中(新)越南电影的名片,包东尼也因此成为罕有的“一部片著名导演”。包东尼镜头里的西贡,仍然是一个东方主义的,或者说作为西方一部分的越南。摄影很赞,剧作上是训练有素的多线交织。
很美的电影..........
第三世界国家总是比较容易从“穷”入手去说事儿,天朝的张国师尤其擅长。。。但《三季》里看到更多的是善良、温暖和小幸福,最打动我的是那两个流浪儿的故事,还有三轮车比赛那一段的灿烂。
三段故事,妓女,三轮车夫;诗人,采荷女;老兵,儿童……对越南现实生活的诗意美化~不过还是留下了美丽印象,那句诗意的话“生生不息,恋恋三季。”
仰着脸看地图,把尼泊尔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地理位置在心里又记了一遍,全世界的大城市都越长越像的年代里,只有它们还试图固守那份纯净…莲池里的建筑像ayodiya的大堂,低头嗅莲扑鼻而来的清香。倾盆而降的雨像是种馈赠,彻头彻尾淋个通透亦无妨。容貌敦厚的三轮车夫,皮肤白皙卸装后甚至惨白的柳
用英语字幕看完的 55 我觉得那个拉车工很帅呀 那个劲儿
越南的高温就像越南人在贫困中的状态,导演试图带来一种清凉的静谧,比如白色的莲花,花池中的欸乃悠悠,白衣飘飘代替浓妆艳抹,三轮车夫和采莲女两条线都是都是在强调在第三世界的苦痛生活中去善意的寻求生命的安稳,最后放弃眼高手低,放弃悲观地去安贫乐道,顺便添上一抹诗意。推荐-
0318 在你去过一个国家之后再看那里的电影,当时当地以及电影里的人物顿时立体起来了。
剧情简介谁写的,“三段恋曲”,严重误导。我喜欢三轮车夫淡淡的笑和穿雨衣的小朋友,确是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