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陈导的名头看的《刺秦》。陈导果然不愧是陈导。从98年到10年,12年一点没变。 ——依旧是那根笋。
先别忙喷我,投降。换一句,是有小聪明的笋。 当年《赵孤》,陈导的小聪明就展露无遗。直到最近看了《刺秦》,才发觉把小聪明发扬光大在这部电影。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看陈导的电影, 给我感觉是个很自负的人,说骄傲越也不为过。爱挑战正剧。更爱在众人皆知的历史剧上,耍个花样、变个戏法,以彰显与众不同。但我以为,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好看,也没什么好拍的,更没那么多花样。你非要沐猴而冠,也只能徒惹人发笑耳。
历史可以梳妆打扮,但你不能带它去做整容换头术。当然,陈导是聪明的,他做了个美图秀秀。
纵观全篇,不管是第一个镜头“秦王政你忘了历代一统天下的大愿吗?”还是最后“荆轲刺秦”的场景。陈导紧扣史书,无可挑剔。让人大赞“历史不能整容换头!就该这么拍!” 啪啪啪啪啪啪啪。掌声无数。
头不能换,换了挨骂。我们陈导是清楚的。但我们陈导是聪明的:不能换头,不能整容,梳妆打扮老子不屑。但是!我TM不挑战一下观众的智商浑身痒痒好不好?很好,PS大法,即刻呈上。
当女一出场的时候,我们陈导就开始发挥了。女一和秦王吧啦吧啦一堆,灵机一动:为了天下尽快统一,我帮你找个燕国刺客,来干你。 秦王说:好。为了配合你。我不让大臣带剑, 不让侍卫进殿。 因为我不让大臣带剑。不让侍卫进殿。所以,刺客肯定干不掉我。【黑人问号】
别问我为什么有如此玄幻的因为所以。因为……这个因为所以的逻辑是陈导的。我也不知道。
你们说因为秦王穿内甲了,所以能无敌三秒? 对不起,拉脖子死的更快。
我们按着陈导的思路来看。看看秦王故意让燕国来刺杀自己,能给秦王带来什么。陈导说:“我,秦始皇,打钱!”
额,不是不是。陈导说:燕来刺朕,朕就有借口干他们国家了!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的。请问秦始皇同学,你干了人家6个国,是不是得买通6国的刺客,挨个弄你6遍,你才能有借口干他们啊。 秦始皇:我们7国都打了几百年了,国仇家恨几百年,见面就干,搞什么飞机。
打住打住,以上扯淡时间。下边进入科普,先上地图。
电影剧情里,秦已灭了韩。正在灭赵。各位同学,问题时间:处于最西方的秦,想往东一统天下。没飞机、没火车,粮食全靠人来运的年代,1灭韩,2灭赵,3该灭谁了?提示:1.楚势大,得当BOSS打。2.远交近攻,秦之国策。
很好,想东进,必须得灭魏。 请大家百度一下,会有这样的结果: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你们可以再百度一下:荆轲刺秦的后果。百度会告诉我们:同年,秦跨两国出兵攻燕,逼燕王杀太子丹。秦撤。
结果就是:荆轲刺秦,秦两线开战,跨两国攻 燕。在公元前的年代,最西至最东漫长补给线。得到了,燕王逼死燕国太子丹。然后就撤了。5年后,还没发兵,你们燕王自己降了?
你TM一个在咸阳的质子,还得老子放你回去,再绞尽脑汁让你们的刺客来干我,我还两线开战,再最西至最东征战,逼死了你。然后我撤了。【黑人问号3连发】好大的面子。
我只能告诉陈导:荆轲刺秦,只能是个意外。打乱秦王进攻号角的意外。 强说是秦王为了统一让燕来刺,不怕大家笑掉大牙啊。按你的逻辑,只有刺朕,朕才能灭他国,那么太子丹是魏国太子才对。
为了追求颠覆,不顾逻辑,不顾观众智商。难怪《赵孤》耍小聪明时,陈导干起来熟门熟路啊。
说完大剧情,再说人物。
秦皇,演得很好。
女一,陈导爱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吧。
荆轲形象。陈导塑造的实在是……陈导说,荆轲是有名的刺客。陈导说,荆轲杀过很多人。但是,荆轲在一次刺杀中,杀完了对方全家,独余一15岁女孩。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女孩漂亮干净?反正我不知道为什么,女二戏太少。荆轲就被触动了,做了几十年杀手的原则被放弃了,说自己不再杀人。大哥,你好歹砍了几十年的人,心理素质也太差了吧。
陈导说:荆轲宁愿死,也不会再杀人,是荆轲的全新原则。硬刚太子丹,不做杀手,不杀秦王。啪啪啪啪啪啪,掌声。
画风一转。马上,为了女一不坐牢,荆轲就放弃自己的全新原则。来了个最新原则:为了爱(不知道)可以去杀秦王。
………………………………………………
还真是风一样的男纸,说变就变。
我能说啥??????????????
你TM在逗我????????????
陈导,还是踏踏实实拍片吧。《刺秦》到《赵孤》,你怎么还这么爱玩小聪明啊。《霸王别姬》多好啊,一点都不像你。没小聪明,没华丽花哨,没玩弄观众智商。不就经典了?
小聪明,沐猴而冠,徒惹人生笑耳。
盼笋成竹。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也是最悲剧的人物。
少年时在赵国为人质,受尽屈辱。回国之后父亲早丧,依靠吕不韦稳定朝纲,成年之后逐步夺权。一统天下,设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万里长城北拒匈奴。
另一面弑父囚母,杀人无数,焚书坑儒,横征暴敛,祸害百姓。秦始皇死后,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暴秦被骂了几千年,但其实我们直到现在,还在传承大秦帝国的制度和文化。
1998年,陈凯歌导演拍了一部《荆轲刺秦王》,从剧情上是最为接近《史记•刺客列传》,虽然也有很多改编,但整体格局还是偏向历史正剧,是真正的史诗片。
虽然当年的评价和口碑都不好,可是经过20年的沉淀,影片的艺术价值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聊这个电影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感觉,因为它的版本实在太多,而这多个版本又有很多历史的原因。
影片1998年就完成了,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当即遭到猛烈的批评,被责令修改。
因为这个影片是日本投资,略作修改之后就在日本上映了,名为《始皇帝暗杀》,在日本却非常火爆。那么日本版和人民大会堂首映版其实差不多。
1999年参加戛纳电影节剪辑了一个版本,获得金棕榈大奖提名,最终获得了技术大奖。后来的国内公映版又做了一些修改,就是现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流行的版本。
综合来看,电影可以分为两个大版,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杀》和国内的《荆轲刺秦王》,这两个版本差别非常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电影。但两个版本都很优秀,一个是获得了日本的票房验证,另一个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认可。
无论哪个版本,当时在国内都不受待见,各种批评咒骂,8000万投资在国内只有不到1000万票房。很多人以为这片子亏了,但其实日本版票房大卖,赚了不少。
日本版在海外被捧上了天,陈凯歌被誉为“中国的黑泽明”,但这个版本,估计国内观众看过的很少。
综合权衡一下,我们就选日本版来讲讲故事,然后再对比一下国内版,看看同一个电影的两个版本,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
刺客荆轲以左手快剑出名,有人请他杀人,杀一个铸剑师全家。一个刺客竟然在头发上系了很多小铃铛,可见是对武功有充分的自信。屋内几个人全都被他轻松干掉,最后见到一个盲女,他却不忍下手。盲女说你把我的家人都杀了,那把我也杀了吧,否则我要一辈子跪下来乞食。荆轲不杀,盲女用剑鞘自杀,诱骗荆轲近身,突然出剑刺杀荆轲,却没想到荆轲是左手,遗憾死在荆轲怀里。这件事情刺激了一代传奇刺客,荆轲从此流浪江湖,荒废了武功。 赵女是秦王嬴政的厨房丫头,但谁都知道秦王喜爱赵女,称为赵夫人。嬴政小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赵女就是嬴政的厨娘,两人早有夫妻之实,只是没有名分。 此时嬴政还年轻,称呼丞相吕不韦为仲父。秦国25万大军已经包围了韩国都城,韩国派大史求和,愿意永远臣服,丞相吕不韦代秦王答应了韩国大节的请求。哪知道嬴政突然发难,定要灭了韩国,丞相吕不韦拂袖而去。嬴政罢免了吕不韦,又当众立威长信侯嫪毐,意气风发的少年秦王夺权亲政了。 燕国太子丹当时正在秦国做人质,他小时候也曾经和嬴政一起在赵国做人质,听说嬴政要灭韩,恐惧燕国的命运,气急败坏地找嬴政理论。秦王坦言,战争已经打了五百多年,天下必然要统一,不是我嬴政或许就是你燕丹。燕丹手持长剑面对嬴政,却始终不敢下手。 赵女请求嬴政放他返回赵国,她已经感觉到,现在的秦王嬴政并不是那个,和她两小无猜的赵政。嬴政带赵女观看四海归一图,发表了一统天下的大愿,立志做一个爱护天下百姓的君王,赵女心生崇拜,不再提回国之事。 韩国被灭,嬴政大为欢喜,亲自在厨房煮肉犒赏三军。嬴政和赵女谈起自己的担忧,燕国是战略的关键,灭了燕国,北方的土地就能连成一片,然后才好南攻齐楚。但秦国灭燕找不到借口,如果关中五国联合来攻,秦国将寡不敌众。 赵女心生一计,只要嬴政放燕丹回国,燕丹必然派人来杀他,那时就有借口了。 为了帮助嬴政完成一统天下的大愿,赵女到牢房让人在自己脸上黥了字,以骗得燕丹信任,然后和燕丹一起逃往燕国。 燕丹回国之后,当即招募刺客,发誓定要杀了嬴政。 当时的荆轲正流落在燕国街头。有小孩偷米糕被店主抓住,悬在蒸笼上折磨,荆轲突发善心要救小孩性命,与店主发生争执,又被人陷害误杀了店主,犯下命案。这些都被赵女看在眼里,从牢房里救出了荆轲,然后把荆轲引荐给燕丹。 燕丹也曾听说刺客荆轲的大名,请求荆轲去杀嬴政,荆轲一口拒绝,称不再杀人。燕丹恼怒,给赵女3个月时间劝服荆轲,赵女就把荆轲送回住处,让高渐离为荆轲疗伤。荆轲不惧死亡,威武不能曲,富贵不能淫,使得赵女刮目相看。 三月期限未到,燕丹看出赵女和荆轲惺惺相惜,竟然将赵女抓进大牢,荆轲请求燕丹放了赵女,愿意加入燕丹的刺客营,但却一直手不拿剑。 燕丹派人贿赂长信侯嫪毐,鼓动他发动政变。这嫪毐本是吕不韦门下宾客,多年前送给太后,却并未净身。嫪毐与太后私通生了两个儿子,藏在宫中。嫪毐每每担惊受怕,事情一旦败漏必然导致杀身之祸。 哪知怕什么就来什么,嬴政有一日正在太后寝宫请安,嫪毐的小儿竟然跑出来叫爹爹。嬴政见母后脸色大变,当即心知肚明,但见帐后有刀光剑影,嬴政并未当场发作,起身离去。 嫪毐心知不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乘机谋反,率几百门客攻入秦王大殿。禁军统领樊於期早有准备,几千铁甲卫士包围了反贼。嫪毐见无路可逃,求嬴政放了他的门客,嬴政坚决一个不留。然后追查后宫,将嫪毐的两个私生子摔死。 嫪毐临死说出了震惊众人的秘密,说母后原本是吕不韦的歌姬,嫁给嬴政父亲时就已经怀有身孕,因此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并没资格做秦王。 嬴政想起此前种种,不愿相信,却无可辩驳。命樊於期车裂嫪毐,软禁母后,屠杀了所有听到嫪毐说话的侍卫。 吕不韦接秦王召命,前往秦国祖庙领死。嬴政说并不想杀吕不韦,只要吕不韦宣告天下,嬴政并他的儿子。而吕不韦说,只有杀了他才能让天下人相信,因为儿子是不会杀死父亲的。嬴政痛苦挣扎,司礼官少宗伯质问嬴政,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 吕不韦悬梁自尽,嬴政跪在吕不韦脚下,轻轻叫了一声“父亲”。随即站起身来宣昭,吕不韦是叛逆,剥夺所有封号,诛灭九族。 少年君王,突遭变故,心性大变。禁军统帅樊於期眼见秦王乱杀无辜,带着天下最大的秘密叛逃了。嬴政下令,私藏樊於期就是与秦国为敌,诛杀樊於期十族。 嬴政随即发兵灭赵,秦军所到之处,烧杀掠夺,鸡犬不留,秦王这是在报私仇。赵国节节败退,都城邯郸被围。 赵国信史前往燕国求救,说赵王将城中儿童全都集中在祖庙,城破之时集体殉国,数十年后无赵人了。 当时秦将樊於期逃到了燕国,赵女想要前往邯郸劝阻嬴政,樊於期说现在的秦王可不是当初的嬴政。赵女不信,沿途所见赵国百姓惨状,心寒不已,但仍然抱着希望。 赵女和嬴政在邯郸城外单独相见,极力劝说嬴政放下私仇,救下邯郸城的赵国儿童,这样还是天下人爱戴的君王,嬴政满口答应了。 燕丹发兵前往邯郸解围,本可趁秦军不备偷袭大营,但见秦军声势浩大,燕丹并不敢一战,狼狈逃回燕国。 邯郸城破,赵国孩童纷纷跳下城墙殉葬,惨叫之声撕心裂肺。嬴政进了邯郸城,见到幸存的赵国儿童,想起赵女的话,下令放了这些儿童。把手中的拨浪鼓递给小孩,却被赵童吐了一脸唾沫。嬴政突然变脸,改令永绝后患,王翦坑杀了所有赵国儿童。 赵女寻找燕丹的军队援救邯郸,发现燕丹已经退兵,再赶往邯郸,却发现赵国儿童全都被坑杀。赵女绝望痛哭,嘶喊着“天杀的嬴政”。 荆轲救回了昏迷的赵女,拿出久已不用的宝剑,他已心生杀意。 荆轲问樊於期,燕国的刺客可有人能杀得了秦王,樊於期摇头,喜怒形于色,无一人堪用。 赵女警告荆轲,不能去杀嬴政,因为让燕国派刺客去杀秦王,本来就是她和嬴政设计好的圈套,秦国必定会有防范。荆轲坦言即便有去无回,不能再让嬴政杀了燕国的孩子,和天下的孩子,他去咸阳不是去杀人,而是救人。 燕丹的刺客大比武,荆轲只用右手就已经打败了所有人,秦舞阳逼他出左手剑,荆轲却说用左手杀过无数好人,再也不会用左手杀人。 樊於期明白了荆轲的大义,告诉荆轲,他脑袋里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只有带着他的头颅才能见到秦王嬴政,当即自杀,到死也没说出秦王的秘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在易水道别赵女,前往咸阳去杀嬴政。 荆轲为燕国正史,身传大红礼服,犹如戏子,却神态自若。秦舞阳为副史,进到秦国大殿,就已经吓得汗如雨下,畏缩不前。 嬴政允许荆轲一人带剑上殿,荆轲献上樊於期的首级,见嬴政满心欢喜,随即装作胆小,承认是燕太子丹派来的刺客,嬴政大笑不止,灭燕的借口也就有了。 嬴政笑问荆轲是否地图也是假的?荆轲说图是真的,随即展开地图,图穷匕见,荆轲一手拿住嬴政的衣袖,一手持匕首猛刺,嬴政大惊失色,用力挣断了衣袖,狼狈逃窜,情急之中长剑不能出鞘。荆轲穷追不舍,满朝官吏竟无一人出来阻拦刺客。少宗伯帮嬴政拔出了宝剑,荆轲投掷匕首击中中铜柱,拔剑准备再刺,却发现剑已折断,秦王一剑刺中荆轲。 荆轲大笑,嬴政气急败坏,连刺荆轲数剑,荆轲倒在大殿之上,仍然面带微笑。嬴政不解,荆轲说,樊於期临死带话给他,太后寝宫的秘密,他没对任何人讲起,他比你嬴政讲信用。嬴政再次说起和赵女看四海归一图的时候,发过的弘誓大愿,但却已经不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赵女来到四海归一殿,请求带走荆轲的尸体回燕国安葬,嬴政面对怀上荆轲孩子的赵女,仍然旧情难忘,少宗伯大喊:“君王嬴政,你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 嬴政答:“须臾不敢忘啊”。 冰雪北国,赵女和高渐离埋葬了荆轲,高渐离在坟前放声悲歌。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注意这只是文学创作改编的电影,和历史书没有必要强行对比,况且《史记》本身也有矛盾的地方,秦王嬴政到底是谁的儿子,太史公也没讲清楚。
前面剧情是按照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杀》展开,可能和国内的《荆轲刺秦王》在剧情上有很大出入。
国内版是剪辑成了5个段落,分别是:秦王/刺客/孩子/赵女/荆轲刺秦,这个版本在主流的媒体网站都可以看到。
日版是以荆轲的故事为开始,而国内版却是司礼官大喊,“秦王嬴政,你忘记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这就已经界定了两个版本的内核不同。
日版突出的是人物的情感转变,一步一步制造刺客刺杀秦王的理由。但我们会发现,荆轲刺秦仍然是不用左手,并未做到不择手段,感觉就是给秦王带个话,做人要讲信用,骨子里还是不想杀秦王,这个可能是符合了日本人对天皇的愚忠情结,在日本大受欢迎。
而国内版,最突出的主角是秦王嬴政。荆轲是否左手刺客并没有强调,最后赵女是亲自献上嬴政送给她的匕首,将匕首藏在地图中,也是赵女的主意,还做了非常周密的排练,是非杀了嬴政不可,荆轲失败的原因大半因为胆小如鼠的秦舞阳。整体感觉对暴秦的批判意识很明显。
日本版是由人物内心情感推动故事,有大量的独白戏份,戏剧感非常明显。尤其嬴政的表演和燕丹的台词,根本就是戏剧的念白方式。而有很多的过渡交代并不清晰,有大量的留白,也是如同戏剧的换场,人物的心理转变大多须要从表情和动作中看出来。这个版本我个人认为是更艺术更唯美,接近黑泽明的风格,但观影有难度。
而国内版章节划分明显,格局更大气,细节过渡也更加的娴熟合理,在剪辑上绝对下了不少的功夫。考虑到国人的观影量偏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结果并不受国人待见。
还有些细节上的取舍,用意也非常的明显。
比如国内版增加了嫪毐和吕不韦的戏份,削弱了赵女和嬴政的爱情戏,加强了大历史的格局,让秦王嬴政的思想转变更有历史的悲剧性。
陈凯歌导演亲自扮演的吕不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场戏,但他的台词非常的重要。在宗庙里,面对嬴政的疑惑,吕不韦是非常肯定的表达了,嬴政是他的儿子。嬴政痛哭流涕,说只要吕不韦告知天下,秦王不是他的儿子,待天下大定,一切都好说。吕不韦质问:“天下不定,你就没有父亲了吗?”这句话比当年《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控诉更加直指人心。
据说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 WG期间被批斗,陈凯歌亲手打了父亲,后来极为内疚。电影中这个秦王弑父的情节,恐怕是陈凯歌对父亲的忏悔。而那个年代,和父母亲人划清界限,甚至“大义灭亲”的大有人在,是什么让“不可能杀死父亲的儿子们”,纷纷对父亲挥起了拳头?
日版里面,少宗伯这个时刻提醒秦王的人物被弱化,而国内版的喊话次数明显增多,开篇还有一个老司礼官喊话,说明这个提醒秦王的角色是世代相传的,而最后那句话嬴政自己说了一遍。有一种感觉,少宗伯这个人物像是秦王嬴政的戏剧化分裂,时刻提醒嬴政不忘一统天下的,是他的理性人格,与赵女和父母的纠结是感性思维。
作为一个“人”的嬴政,有爱恨情仇,有悲喜交加,还有点可爱;而作为秦王,他就只有一统天下的大愿;这两个人格合在一起的“秦王嬴政”就是个悲剧,每次嬴政情感浓烈的时候,理性就会大喊着提醒秦王,放下情感的包袱,一步一步变成了“天杀的嬴政”。
开篇有一场嬴政冒充普通士兵,战场杀敌的戏份,拍得其实很有意境。但到了后面,灭韩灭赵的战争大戏,感觉有点走过场,与同时期好莱坞的动作大片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嫪毐带着几百门客谋反,完全是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摆方阵走形式,但细节不讲究,近距离弓箭射杀,弓都没拉开,敷衍了事,也算是电影的缺憾。
既然第一场战争戏能拍好,那么后面也是应该能拍好的。导演明显是采取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让观众冷静看待历史事件,武戏场面全都弱化了,只强化了人物情感,这也算是取舍吧。
电影说到底就两种东西,一是内容,二是形式。
内容是基于文本的东西,就像读书,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可以浓缩成2小时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但其实包含更多。
而形式就很繁杂,色彩调和,光影层次,摄影构图,镜头运动,建筑风格,室内装修,服装道具,演员表演,剧本台词,音乐音效,特效制作,剪辑合成,哪一项都是专业活。
有时候很多人批评一个电影故事没讲好,其实是被形式迷惑了,没看明白文本的内涵。
现在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观影状况,就是很多人看电影是重复看很多次,二刷三刷成为常态,然后网络讨论热火朝天。而另一部分是看什么都看不明白,只能在网上骂导演都是煞笔。
电影从来就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工具,不然何不在家看看书。创作也从来都是主观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作者思想的表达。
从《荆轲刺秦王》这两个版本的差异,其实也可以看出,电影在创作上的可控程度很大,有时一句台词就能颠覆了整部电影的内涵,而观众总揪着某一个点进行批判咒骂,是一种缺少包容心的行为。
本片最值得喝彩的是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嬴政,最初看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扮演年轻的嬴政,上蹿下跳的很滑稽,像《大话西游》的至尊宝,看着看着就被迷上了,这个角色的厚度不是哪个青年演员能够胜任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李雪健的脸实在是太大了。
而国内版明显的削弱了嬴政和赵女的爱情戏,想要看到超越《霸王别姬》菊仙的演技,必须要看日本版,巩俐多年独霸国内影坛,确实是因为颜值高演技好,没得比。
张丰毅的荆轲,我感觉比《霸王别姬》的段小楼要更加出彩,尤其是最后的刺杀戏,在秦国大殿上装疯卖傻的桥段,非常精彩。
嫪毐戏份虽然不多,但王志文表演很有张力,谋反那场戏,几乎把嫪毐几千年的肮脏形象给洗白了,显得比秦王还正义。
要说反派,这里面一直贬低的就是燕国太子丹,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纨绔子弟,从头到尾都是个孬种,演得太好了。
盲女周迅只有一场戏,却也让人过目不忘。如何击溃一个顶级刺客的良心,她做到了。
为什么一直说演员的演技?实在是这部电影的形式,就是一部戏剧。中国的戏剧,有几千年的历史。比如同样都是《贵妃醉酒》,梅兰芳唱的他就不一样,这个拼的就是演员的演技。
但是,再好的演员也是在剧本的框架里演戏,精妙的台词当然也是剧本的功力,这部电影也算陈凯歌自编自导自演了。
都说《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很多人怕是没看过这部《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从一个侧面串联了几十年的中国近代史,而《荆轲刺秦王》却是一部规格极高的史诗片,是足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
第五代导演曾经被认为是赶上了好时候,是中国电影界的既得利益者。但到了现在我们会发现,第五代竟然集体成了笑话,他们的电影多半是用来讥讽和嘲笑的。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内因,也有极其简单的外因。
80年代到90年代,全国都是崇尚文学和诗歌的,出版业曾经非常火爆,那是一个文本的时代,原因就是没什么可以玩的,电都没有你玩什么。
后来电视普及,到网络普及,再到现在的手机APP,人们接受资讯越来越碎片化。新生代的青少年根本无法理解,文本时代那种细腻的语言模式,现在是图片和视频的时代。
所带来的是语言结构的颠覆。
比如让赵本山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在陈凯歌眼里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在年轻人眼里,那就是搞笑的段子。
还有更细腻的东西,比如赵女跪求嬴政,“如果你去解救赵国的孩子,你就还会得到赵国人的爱,天下人的爱”,这句台词现在铁定会笑场。现在的中国人从来不这样说话,人与人之间不谈爱,只谈爱国敬业。
而历史上有爱,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文本的差异,什么时候真做到了以人为本,那才是真正的和谐。
如果现在重映《荆轲刺秦王》,估计也会被定义为恶搞的喜剧,所有台词和念台词的方式都是笑点。这种思维的错位在后来的《无极》中被放大到了极致,陈凯歌真心没觉得好笑的台词,电影院里狂笑不止。
当然,语言的转变只是表象,真正的内因还在其它,恕我没能力展开。
第五代导演都在努力追赶落后的电影形式,没有成熟的电影工业支持,这种追赶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他们精心打磨的内容没人关心,反而成了笑话。这种错位造成了一个集体崩溃的假象,有人总结为第五代导演集体堕落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五代还是你最强的大爷,只是小的们看不懂他们的语言结构,他们也看不懂小的们玩的那些弹幕和鬼畜,两边不对付,而且都认为自己没错,这才是真正的时代悲剧
美剧《权力的游戏》火得一塌糊涂,冰雪长城,七国纷争,龙的传人,多么像我们的战国历史。看剧的时候,有很多镜头桥段都眼熟,我不敢说《权游》致敬了中国电影,就看着有点像,而这两部戏隔了十几年。(看视频更有感觉)
想说的是,不是我们拍不出来好东西,而是拍出来了中国人不以为然。
凯歌陈作为一名导演的捉襟见肘在本片中就已暴露无疑,《赵氏孤儿》大概比《刺秦》还等而下之。拍起商业片儿来,陈充其量是个三流。
对历史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要拍瞎编战国您起码也得瞎编到底啊!巩俐只适合演村姑,不管演啥都是村姑,难为还拍了这么长,浪费胶片不是
超棒的电影.里面的秦王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感觉.艺术感和颠覆感都很强.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值得收藏.
荆轲刺秦的经典传奇性与最优秀演员的联袂出演,在最宏观的题材抓人度和最细微的情绪感染力上为作品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品质保证。可必须说,与导演能力密切相关的故事叙事上本片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嫪毐走独木桥时装怂骗过嬴政,说明这位太后宠男极具权谋之心!怎么演到被擒抱头痛哭时却好像只是个为爱犯险无辜男?二、荆轲解释独留盲女的原因并非怜悯全然实用:看不见才不必杀。这种典型冷血杀手的思维意识却居然能被盲女自杀震撼教育幡然悔悟?不可信!三、虽然大致也能理解九零年代女权高涨决定了巩俐的角色必然大幅吃重,可仍没料到吃重到如此夸张!刺秦主意是她想的,说服荆轲只有靠他,就连图穷匕见的核心工具也要她提供?简直在拿赵女当法墨纵横家在用啊!……三条又可统归一点:不管叙事铺垫、不论性格初设、不知角塑权重,极尽煽情,硬拐主题。
嬴政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别扭的孩子。
太有野心和勇气,涵盖了嬴政整个人生幅度,挖得很深,也是用现代眼光做出解读的第一人。无奈这种舞台感极强烈的风格在中国确实得不到主流观众接受(可参见《王的盛宴》),而且电影的表演风格不统一,秦王和嫪毐吕不韦太子丹是舞台风格,赵姬很生活化,荆轲居中,所以观看过程中我的心理也一直是凌乱的
买的dvd封套上写着“构想8年巨作”,陈凯歌真了不起,8年构想居然就把这么烂的剧本写出来了,一般人想800年也写不出来。
为什么他10多年前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秦王孤独啊……
如果说中国还有过史诗大片的话,那就是<荆轲刺秦王>了,可惜当年不被别人接受.历史,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但是你起码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带着历史同情心去了解,陈凯歌应该说在这个片子里做到了这一点.许多的历史片实际上是在糟蹋历史
真是遗憾,这样一部弦外之音很浓郁的政治莎翁剧被一条虚情假意的爱情线冲得七零八落。为了造成人文主义和权力话语之间的冲突,陈凯歌虚设的赵姬一角所串联起的一切情节都是俗套,是八点档电视剧层次的假天真,更不用提他在核心的刺秦情节的安排上的重手痕迹了。倘若把荆轲一条线完全拿掉而完全聚焦在秦王身上,这本可是一部的嘲讽权力之作。但由于前者人文主义的清汤寡水,影片在刺秦的高潮戏来临之前便提前终结。权力中的嬴政早就意识到个体之人性的无用了,哪里还用得着谁去行刺呢?
直到很多年后,也该为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平反了
从赵政到嬴政,是质子到主公的十年隐忍;从秦王到秦皇,却只有请君入瓮的一剑之隔。主创重重考据之后,极力在美术服化视觉上还原先秦,却绝对是别开生面的观感,很难想象在人物形态层面,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极尽憨态,如此严肃的历史大片里,秦王仪态最接近普通人。 0603见面场。
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居然能在某一瞬间想到黑泽明。这就是那种“精准”的电影,制作一流,剧作考究,演技精湛,也拍出历史片所应该具有的宏伟史诗感,而荆轲刺秦这故事本身就大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波折,充满悲壮气质,也或多或少的借了题材的光吧。而李雪健的嬴政,我则是看跪了!
172分钟非公映版胶片,一场幻梦。也真是那时吧,才会用那么绵长的手法和苍凉的意境,缓缓地呈现一个历史漩涡中的此人与彼人。如此自由散漫。同样出乎意料地,是那种迷离与疯癫的状态,会用带有戏剧腔的调性来表现。挺周全地呈现了若干人等的变化,只是有些癫狂跳跃了点,到底还是巩俐演得最舒服。三星半。@资料馆
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喜欢王志文和李雪健的表演.
遒劲而稀薄,像历史的断片和回声,蒙着层层尘埃,斯坦尼康运动镜头及声效临场感极强 ,速度感和力量感喷薄而出; 对“全”的顶礼膜拜带来自我的分崩离析; 救世主与灭世者,杀手与圣徒, 斑驳难辨,一个一路走到黑的罪人和一个洗心革面的罪人构成对仗,在这场关于生存,力,意志的游戏中,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无辜。
一部好的历史片,天然就有替历史人物摘掉标签的使命。如《末代皇帝》最杰出的地方,在于把溥仪就当做一个被囚禁的普通人来拍,以此观照他的无奈和无力。《刺秦》讲的是嬴政身在历史大势的浪头里,是心甘情愿也是被裹挟地奔赴自己的命运。这种裹挟性就体现在,每当他要做一些违背使命的事,哪怕救下自己的父亲和爱人,身边总会有个角色对他大喊,“嬴政,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对此,嬴政也只能回答,“嬴政一时一刻也不敢忘啊!”
陈凯歌的早期大作,水准一流,拍出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感,个人风格明显,极具颠覆性。
李雪健又诈唬!巩俐又迷失!张丰毅居然梳中分!~
太子丹真是我的开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