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偏爱怀旧风格的电影,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下,主人公睹物思人,想起一幕幕温情往事,内心最软处总会被轻轻触动。想起《天堂电影院》,人总会出走寻梦,但寻到以后会发现魂牵梦萦的地方总还是自己的故乡。相对来讲本片的主人公似乎觉悟得更早、轮回得更快些,没做出什么成就就选择了回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爱上的女孩是朋友的未婚妻,怀孕的工友竟是她自己父亲作的孽,居室里贴着莫名其妙无人遵守的法则,这样的经历总让人迷茫无助。有意思的是男主角本可以成为一个前途无量的医生,但他却出去做了一个摘苹果工人,这样的反差并非嵇康打铁般的愤世嫉俗,而是当时美国人心思单纯,远不像如今的浮躁功利。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出走了;终于明白了自身意义所在,于是回归了。所谓人生事业,就是如此简单。
片子的主题在于打破规则。Authur Rose指出Cider House Rules显然不是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制订的,他们不懂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对这样的规则,完全没有遵守的必要,Cide House的规则应该由Cide House的人自己来订。 同样的理念引申到了片中的其它故事:Homer对堕胎的不支持到理解、Dr Larch制作Homer的假简历假学位欺骗孤儿院理事会,以使Homer成为下任院长等一系列故事。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这些都是不对的违规的行为,但他们没有约束的资格 - 只有当事人是身在其中,冷暖自知。
《苹果酒屋法则》这部电影,在过去的两年里,都是我的“影视精品”课最后一个单元要推荐的影片。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份量和内涵还有整体的艺术状态可以做一个学期的大轴好戏。说一点题外的话,一整场演出,最后一部是大轴,而压轴是倒数第二部。 记得非常清楚,到了这间学校的第一个学期,有个编导专业的女生从第二个星期开始蹭我的课,很捧场地几乎不漏掉一节,她的存在自然也给了我许多鼓励。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单元我推荐了《苹果酒屋的法则》,到电影的后半段,我注意到她哭得非常厉害,似乎不能自己,以至于开灯以后,在光亮的环境里,她感觉窘。记得当时我对她说,我看到她因为这部电影哭得这样厉害,我想安慰她,也想鼓励她,我告诉她,我觉得很好,看她平时一脸严肃的样子,现在我知道了她原来是那么感性,这对于一个学艺术的学生当然很重要。自然,她为什么那样感动,肯定有她个人的理由,甚至可以与霍尔斯道姆无关,或许《苹果酒屋的规则》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就如同许多年前,公映《廊桥遗梦》的时候,《北京青年报》做过一个专题,就叫“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苹果酒屋的规则》是作家约翰·欧文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因此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看到原著你才能知道原来小说有多么复杂,中文版480页,翻译过来是40多万汉字。电影剧本将医生韦尔伯·拉奇与荷马的故事简单到几乎不能再简单的恰到好处。这是句费话。什么是恰到好处。想起关于雕塑的一个说法,取一块石头,然后去掉多余的。约翰·欧文就是这样拿起一本洋洋洒洒的厚书,去掉了多余的。交给了霍尔斯道姆。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理性的观众,看过电影也并不企图做什么理性的分析。我和同学们也是说,看电影审美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理性的分析。而到理性出场,我倒觉得有一点儿,三毛说的爱情,不能说,不能说,一说都是错。其实,我倒是觉得名博“作业本”说的,最好的影评加起来也就是四个字:过瘾没劲。觉得好看,就说过瘾,觉得不好看,就说没劲。我是感性的,我只要听到《苹果酒屋的规则》的片头音乐,就如夏夜凉风掠过身体,汗毛一根根地立起来。我甚至没有深思过究竟是什么感动了我,是电影故事里那么多那么多的无奈吗?
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荷马在一家孤儿院里被一名医生拉奇抚养教育长大,他们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但是,拉奇教授了荷马关于医学方面的很多知识,却并没有教他关于是非善恶及生活的道理。荷马成人了,他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渴望外面的世界。当他走进这个大千世界时,他发现了很多新鲜而又让人兴奋的事情,尤其是当他第一次品尝爱情的滋味时,他才知道自己以前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少。然而,当他的新生活开始后,他才逐渐感觉到自己的过去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未来
背景音乐很舒缓,真是娓娓道来。好像是说:宅着还是比外面的花花世界踏实。。。
苹果酒屋法则(总有骄阳)
//zhuanlan.zhihu.com/p/33351833?group_id=940663108478398464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
回答影迷提出个几个问题
1 本片为什么叫苹果酒屋法则,法则的内涵是什么?
2 对大量情节和隐喻加以注解
3 有人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我完全否定!
本片为即将播出的影评节目剧本版,请勿转载!!!
奥斯卡金像奖(2000;第72届) 获奖:2
获奖·
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
熟悉我们这个节目的观众都知道,剧情我不就介绍了,不耽误大家时间,我只讲重点。目前网上影评出现最大问题是,无法解释底苹果酒屋法则的内涵,所以也就无法与电影的主题思想加以联系,直接说,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既然本片的直译片名就叫苹果酒屋法则,那我们再读一读,到底这些法则写了什么?
关键后三条,不要在屋顶睡觉,有人问:“为什么不干脆写,不要上屋顶呢?”不但片中的雇工不理解,竟然所有观众甚至影评人都不理解,这可就是问题了!难道真是以为这里的主人没有干过农活,没有社会经验,不懂得如何制定规矩?
黑人领班曾经要按照自己的规矩行事,结果呢?他没有文化,没有接受什么教育,最后发现他的乱伦行为深深伤害了自己的女儿,此时再想挽回,可能吗?临终前,他说出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发现原来他深爱女儿,但女儿已经开始仇恨他了,直到最后用刀刺死了他。
什么是爱,如何爱,这是本片探讨的!我为什么这样说,你们看,这个从孤儿院走出孩子从没有接受过亲人的爱,他的出走,实际上是去面对各种爱,包括爱情,性爱,看到黑人父女的爱,朋友的爱,主人对雇工的爱。
还有美女塞隆,她只是害怕孤独,才与荷马发生关系,但最终还是回到前男友身边照顾她,这也是很伟大的爱!
起初,主人公荷马也不懂得爱,在拉奇医生眼里,他肯定只是孩子,荷马甚至不理解自己,不理解堕胎,所以荷马只有在他身边,留在孤儿院他才会放心,万一出去被征兵怎么办?大家看看,那个朋友参军后回来什么下场?惨不惨?
这些正是拉奇医生所担心的,拉奇医生将自己的心脏x光片让荷马带在身边,这个剧情设计的非常精彩,既有寓意,又很真实,潜台词:老人的心时刻陪在荷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看到,老人给荷马做假学历,做假病历,为什么啊?
从这些情节我们观众能读出什么啊?爱啊,那种父爱啊,多么强烈的爱,能感受到吗?孤儿院的每一个孩子,老人都当做自己的子女,每个孩子都牵动他的心。给肺病的孩子,推着他独自看一场电影,随后,当大家给这个去世的孩子道晚安,老人偷偷地哭泣……
大家在影片中去感受,整个孤儿院,给这些孩子照顾的多么无微不至。想一想,荷马说自己还没见过大海,言外之意,这里的哪个工作人员放下孩子去看过大海了?
这就是拉奇医生和护工们对于工作的注解,这里每一位员工表达爱的方式。我们一定要通过主人公的只言片语 ,体会到最温情的东西
比方荷马第一次开车,观众都以为他会心脏出事,因为他怎么说的?肯定是老人告诉他,心脏不好,不要做剧烈运动,但又生怕的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或者得不到锻炼,就骗他只是有点小问题而已……
女:对,我觉得很多剧情都很别扭,但我又说不出为什么人家要这样设计,反正就是矫情,拧巴……
我们一定要带着感情去看一部电影,去观察细节,去用心体会,那种纠结和矫情来源于什么……
回到之前,苹果酒屋法则,我请大家再看看这个片段。我这样说,如果,这屋子里的工人没看懂这个法则,观众也没看懂,那我不说什么,如果我们搞艺术的,搞影评的也看不懂,那就很说明问题了。
我再问,后三条,说明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说,干脆别上屋顶就完了呗?大家想,制定这个法则的主人真的不让工人上屋顶吗?不是啊?他怕你再上面睡觉掉下来啊,他只是担心你啊,屋顶是可以的乘凉啊,是可以去休息啊?我尽可能让你们自由啊!这是什么啊,爱啊!你们真的感受不到吗?第一条,为什么不让你工作时喝酒,是怕你出事故啊!
女:哇,你说的太有道理了,这回全明白了!
咱们想想,这个规则的制定人,肯定就是那个老太太,也就是士兵的母亲,你看这个细节,冬天,老人拿着毛毯过来,生怕荷马着凉。当然,此时荷马正搂着美女光着眼子睡觉呢!就这么一个细节,你看人家设计的,能达到多少目的!
老人的儿子不听老人的劝阻上了战场,最后负伤被抬着担架回来。现在明白拉奇医生为什么伪造病历不让荷马参军了吗?
天下也只有父母的爱才会这样自私和无私!但你要理解,那是真正爱你的人!
我们想想自己的父母,孩子出远门,上大学之前,为什么他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
女:别说了,我快哭了……
所以要用心体会这些剧情……
大家本以为是那个打架的黑人强奸了领班的女儿对不对?大家注意这个情节,喜欢玩艺术的多琢磨琢磨:往果汁桶里扔烟头,这个设计很有寓意,其实就和强奸挂上钩,我这样说你们就理解了,是谁把这个烟头也就是脏东西扔到女儿的这个果汁桶的?这么说明白了吗?最后发现,竟然是他老爹!对不对,有悬念故事才精彩。关键你还要看这种隐喻!这就是艺术。看看什么叫大师级的剧本。
女:我记得大美女多次给领班的女儿送衣服什么的,黑妹之前都很乐意接受,但这次她不在乎这些了,漂亮衣服对她来说好像没意义!为什么?
你想啊,她都和父亲做出那样的事情了,还要衣服遮羞吗?所以,你看,一个小细节,我如果设计成送香水,或者化妆品,你觉得能制造这种隐喻吗?
女:哇,原来如此!这样的设计真的很有内涵!不琢磨不会往那儿想,但听你这么一解释,这些都是编剧功课啊!
到这里我想说几句题外话,网上很多编剧班培训,这个班那个班,招收学员,还自称名编,大师。我就纳闷,您如果连一个电影都看不懂,怎么教人家写剧本?什么问题都解答不出来,你还能教人家什么?这些剧情细节你以为人家瞎编的
女:有时我也觉得,那些所谓名编,弄个什么网大网剧,所谓热播的电视剧,先不说那些东西能不能算艺术,就凭那点写作经验就想教人写剧本,能好使吗?
男;电影都看不懂,还教人这个那个,我看我也该给给这些好为人师大能耐找几件衣服了,太不要face了……
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我教你们如何看电影,还有拉片的功夫,学习剧本写作包括导演剪辑等等,不光是跟我学,我更不会拿自己的作品教你们,你们是跟国外的艺术大师对接,这才能学到真东西!
男:欧了!反正也不要钱,学呗!
成长是残酷的,外面的世界精彩又充满危险,有阳光也有暴雨,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实,即便远离战场,也可能会看到血腥残酷的画面。
拉奇医生埋葬了重病的小男孩,悲痛欲绝
最终,荷马理解了拉奇医生,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包括堕胎,到底是不是出于医生对病人的关爱,这么多被抛弃的孤儿该不该生下来受苦……最终,荷马亲自给黑妹动了手术。他的这次出行,接触到各种人,各种爱,爱的表达方式都有不同。我们在全剧中,所有出现的人物,整部影片的基调还是比较温馨和温暖的。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他教人们如何爱,怎样爱!
片尾,选择了冬天的场景,老医生死后,孤儿院更加冷清了,正值严冬,而就在此时,一丝阳光照进来,主人公走进这幢久违了的房子……
女;时时回响起那句晚安的道别 ,好感人!你们这群缅因州的王子,新英格兰的国王,晚安!
那是拉奇医生对每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期待,饱含着爱与祝福!
男;还有,每一个孩子在送别的朋友时候,也都是带着爱的期许。这是拉奇医生指定的规矩,这所医院到处充满了爱的阳光。
对,拉奇医生制定的规矩,我们再想想苹果酒屋法则,再想想黑人给自己定的爱的规矩……
女:你这么说,我还真有些开窍了……
女:给我讲讲那个保育院的女孩,因为有她的镜头,可以看出,她暗恋着荷马……
一开始,她就伸出舌头,或许想跟她接吻,其实是挑逗她,观众都知道女孩对荷马有意思,但她这样做,荷马会喜欢她吗?影片结尾,这个暗恋荷马的女孩端庄的站在楼梯前,这次或许真能得到荷马的侧目……
女:对,对,没错!好像后来懂事了,长成大姑娘了!
所以本片千万不要理解为成长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如何爱的故事!
如何表达爱,如何感受爱,理解爱……才是本片导演想传递的,当我们找出这个这个主题思想。
男;对,对,还有,片头,口述荷马的身世,不也是诠释了拉奇医生一会担心找不到领养人,一会又担心被虐待,把他带回孤儿院,他的那种纠结,恰恰是出于父亲般的爱……
女:一切出于爱,当时他真的不知所措,因为他太爱这个孩子了……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找出电影的主题,一切的问题迎刃而解,一切剧情你能说出道理,这才叫真正看懂电影,也才能学会写剧本。
我为什么敢这样说?对大师级电影作品的解读,从来没有什么哈姆雷特,总要有权威注脚的。比方说,我们再看这里,荷马亲手将苹果屋规则扔入红彤彤的炉火中,这个特写,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所谓规矩就该付之一炬。而我的观点,炉火伴随苹果酒屋发则,炽烈的爱在燃烧……谁对?
女;森森对!
男:大师对!
如果你现在还认为苹果酒屋就该付之一炬,那我觉得你既不懂得爱,又不懂艺术!起码没看懂这部电影。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对于规则都有本能的排斥,父母定下的规矩,我们真的能体会到那其中蕴含多少爱吗?包括身边的人,对你的关爱,追求你的人,在对你示爱……导演就是要让每一个观众沉浸在一个迷思的状态中,利用同理心,体会主人公的感受,爱究竟在哪里?细细品味,方见真情!
再说,本片是2000年的奥斯卡作品,看到没,几乎没有一场戏,一个人物是徒劳没有意义的!大师级作品,即便放到现在,其艺术成就和高度都在电影世界的最前沿,绝没没有过时。我之所以这样讲,因为之后,几乎历届所有的奥斯卡戛纳获奖电影我都要分析到,我节目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经过我的验证才会跟大家讲的,热爱电影的观众和影迷,包括想走艺术道路的同仁,一定要重视拉片学习哦!
//zhuanlan.zhihu.com/p/33351833?group_id=940663108478398464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
高标准来自于不切实际的期望,一如我们常说的,道德制高点。一般会有高标准的人无非几种,涉世未深的孩子,理想主义者,置身事外的人。影片中的主角是第一种,苹果酒屋的法则制定者是第三种,一个从来没有在屋子里住过的人。很明显影片的基调对于这种高标准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无论是主人公在影片最初时坚持的每个人都应该控制好自己而不是堕胎还是贴在苹果酒屋中的规则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不符合实际。
规则,是世界稳定的基石。存在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有群体的地方,就有规则。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可以没有法律没有道德,但是不可以没有规则。一如在监狱和犯人间,尽管他们不遵守法律,也违反了部分的道德,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规则,并且遵守它也敬重它。但是你能说他们没有道德吗?不能。在美剧的监狱中,只要有强奸幼童的犯人入狱,就会受到群体最严厉的惩治。这就是非常明确的,群体道德观的体现。监狱,只不过有着和社会完全不同的,另一套规则而已。所以无论任何人,无论任何地方,都无法逃脱规则。即使超脱于人类社会,大自然也有它的规则。又像我们常说的,你可以逃脱社会和法律的制裁,但是你无法逃脱天理循环和内心的自我谴责。
但是规则,也同样存在不同情况下的局限性。有时候是现实方面的,有时候是历史性的,有时候是时间和空间的,有时候是国家和地域的。一如影片反复提及的移民问题。这部影片关于规则探讨的主要切入点是堕胎,堕胎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是许多国家和社会摇摆不定而两难的问题。所以究竟该如何去选择个体的行为以及处理方式,支持堕胎还是反对堕胎,这就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认同的行为规则是什么的问题了。这就要牵涉到几个方面,国家的法律,宗教的道德,以及人性的是非观。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随着年龄经历个体也一直在成长和变化。所以个体的行为规则并不固定。每个人的价值判断或者说在乎的事物完全不同。就像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一个遵守职业道德的苹果酿酒工,又同时是一个违背伦理道德的父亲。一个人可以是一个非常具备人性道德的医生,又同时是一个违背法律规则的公民。这两点并存于同一个人身上并不矛盾。因为每个人的价值判断都不一样,所以其实真正的规则,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一如苹果酒屋法则,可以说这个影片名字是极具嘲弄和反讽意味的。在影片里,导演通过医生违背基督教的意志实施堕胎和教导孩子说关于死亡的善意的谎言等等打破规则的做法来表明不可盲目地遵守规则和因事制宜这个道理。
一说到打破规则,就不得不提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和黑人奴隶的法律了。法律是神圣的吗?导演借助医生的口吻很明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法律和社会一样,是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进步的。一如美国当年关于黑人奴隶的法律,影片中的苹果酒屋几乎全部都是黑人我想这里也有导演的影射,当然还有他们和医生母亲的移民问题等等。其实主人公采摘苹果的动作也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人类被放逐于伊甸园就来源于亚当伊娃采食禁果的开始,人类第一次违背了上帝的规则。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个人的行为规则。尽管有时候个体的行为规则和社会宣传提倡的道德和法律不相符合,一如影片中的堕胎问题。在影片中的孤儿院医生每当有女病人送来就义无反顾地去帮助她们堕胎,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么做,不是在扼杀或者夺取生命,只是在帮助自己的女病人慎重地选择人生方向以及解决意外的苦恼。他知道自己在做符合自己内心规则的事情,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他不会犹豫不会不安,尽管他做的事情违反了社会法律和宗教道德。其实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灵魂呢?我觉得有时候恰恰体现在我们对于内在规则的维护与坚持。如果不加判断和选择,盲目地服从纸上的规则,有时候就显得不切实际而迂腐可笑。因为真正约束我们的,是我们每个人根植于心底的规则。
做个有用的人,管好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要留下,你就得有点用处。这是影片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社会通行的默认的规则。毕竟就像堕胎出轨和奴隶法还有移民等等问题一样,这世界有太多复杂的不能用一纸条文就简单判断的事情。所以,什么是你的事情?导演用乱伦父亲的角色来反复质问片中的角色。第一个答案是苹果,第二个答案也就是主角回答的,医生。也是影片中主角第一次承认自己身份的时候。也就是强调每个人你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在社会上来讲,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份内的工作。也像老医生后期在回信中提到的,他没有想要扮演任何人的上帝,很多时候也只是随缘去做,还是要以当事人的意愿为主,要尊重当事人的想法,尽管这可能导致多几个孤儿。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规则呢?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法律也是不断完善的。影片中探讨了国家的法律,宗教的道德,小集体的行为守则等等线索。导演的答案很清晰,法律是存在缺陷的,需要跟随现实来不断地调整。一如奴隶法一如堕胎,一如我们现在探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小集体的行为守则是需要每个人发自内心认同的,不然没有人会看会听在意,一如苹果酒屋法则。宗教的道德是需要符合实际的,一如孤儿的现实。所以所有的外界规则其实都有前提也都有漏洞,作为平凡的我们,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护我们内心的秩序和规则,恪守我们自己认同的人生准则,就可以了。
在影片中导演用黑人的台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规则应该由我们定,而我们每天都这样做。”也就是屋子里的规则应该由住在屋子里的人制定,用形象的比喻来表明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的观点,尤其是那些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支持社会运转的公民。但同时也可以解读为身体是房屋,而供养我们生存养分的存在是我们自己,而居住的灵魂是具备自由意志的。
其实苹果酒屋法则,采摘苹果也象征着亚当夏娃的偷食禁果,所以我们都是违背了上帝规则的存在,也就是基督教的原罪论,但是成年人和孩子的区别是什么?就是有自己的主见,不再像影片中的主角的台词一样,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所以老医生说他还是个孩子。一个人的成年其实起源于青春期的叛逆,能够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是盲目服从于父母或某种权威,而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价值观。真正的心理成年,其实恰恰来源于有选择有判断的违抗而不是盲目的服从。这也是心理学定义的最高形式的道德观,就是马丁路德金的那种,不盲目服从于世界既有的规则,而勇敢的去做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情。
好多年前知道这部电影,大学时看了原著,是本好书。电影去掉了很多原著的角色,例如印象深刻的恐怖的梅兰妮,连结局都改了,但片子内敛沉静,演员出彩,配乐耳熟。最后,Goodnight, you princes of Maine, you kings of New England.
晚安...缅因州的王子们...和新英格兰的国王们...台词写的真棒...那张心脏透视图的处理也真是神来之笔...大感动...
Goodnight, you princes of Maine, you kings of New England
背景音乐很舒缓,真是娓娓道来。好像是说:宅着还是比外面的花花世界踏实。。。
虽然这种温情内敛的风格不错,但电影本身所表现的主题其实完全可以用更激烈的手法呈现,过犹不及。
很温暖的电影看完以后有想再看一遍原著的冲动
孤子一朝入红尘,苹果酒庄品人生,念及过往情难分,回归初心忆故人。
孤儿在心情抑郁时,往往容易撒谎。撒谎起码是一种主动的措施,它会逼得你提高警觉,因为你必须随时为谎言所造成的后果负责。你撒谎时必须处处留心,同时要避免谎言被人拆穿。孤儿们一向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们,别人也同样不能主宰自身的命运,他们绝对不会相信的。
以前的电影,但是阵容强大,推荐小说
中文电影名翻得好烂,把核心都给河蟹了。苹果酒屋法则,一个在电影中不起眼的小细节,才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意义:必要的时候,我们无须理会那些可笑的规则,要勇于打破禁锢。世界大而奇妙,你应该随心而行。Goodnight, you princes of Maine, you kings of New England.
总有骄阳:晚安缅因州的王子,新英格兰的国王。音乐绝美。
根据小说拍摄的,据说小说很感人。电影很平和很温暖,景色和角色都很干净。查理兹·塞隆年轻时候真美,身材也超赞。托比·马奎尔的确很精致又有一点憨憨的,但是角色表现总感觉差口气。好像小说最后的情节没有拍进电影,就是Homer和儿子一起坐在苹果酒屋顶上,那段应该对书名有很强的暗示和解释。
三星半,孤儿院的部分比较感人,不过查理兹塞隆正是美的时期。
Maguire 饰)从小在St. Clouds的一所孤儿院长大,孤儿院的院长Dr. Wilbur Larch(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对他关怀备至。Homer和其他孤儿一
Tobey Maguire 在本片中的氣質真的很像Jake Gyllenhaal,憂鬱又有點內向的氣息。這部片給我的感覺,有點空盪盪的,故事本身其實相當吸引我,只是電影拍的像是小說各章節的導讀……所以,有時間一定會去把書找來看看!
有温馨,有感动,很不错。
去开拓整个世界,因为知道的太少
总觉Homer薄情,离别后并无太多音讯,而在Wally回来后又径直离去。话说,先以为会跟Wilbur有很多温情戏,再以为要拍和Wally的感情戏,后以为讲与Candy如何对抗全世界,原来都是多想……孤儿院道别场面于我而言最为温情而感伤,特别喜欢Wilbur晚安后的台词。电影犹如悠远的田园牧歌,颇舒服。
好刺激的电影啊,抢兄弟马子啦,妇女乱伦啦,造假文凭啊,。。。
一个真正的国王应该历经全世界的冒险与体验,然后回到自己的疆土培养新的勇士,这个世界居然可以如此温柔以对孤儿们,让观众们宛如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