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好奇神秘玛丽安这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戏剧般的酒会每个人各自狰狞的真实的面孔淋漓尽致,唯独玛丽安只有其他主角的只言片语塑造出了一个模糊的形象。像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女人,拥有3个真心爱他的人(男人和女人),金融家丈夫象征金钱,思辨家比尔象征纯粹的爱情,政治家珍妮特象征着权力、地位。某种程度上玛丽安追求并拥有了金钱、爱情与权利,而一场闹剧之后一切都化为乌有。,最后就像bill说的“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性本贪懒啊……
本片在2017年的英国公映。而在其前一年的2016年,英国,乃至法国、美国,政党政治都陷入奄奄一息的状态。
影片开头曲说得很明白——一曲“耶路撒冷”将人带入英格兰政治。耶路撒冷是“英格兰”国歌(不同于天佑女王是“英国”国歌。)
英国,仅在2016年,无论执政的保守党——明着是卡梅伦因“脱欧”公投而下台,实际上是——特雷莎·梅用党派内斗的方式击败卡梅伦;还是反对的工党——科尔宾在半年之内遭遇两次党派内部信任危机——都证明了英国政党的颓势已经显现——已经不再是尔虞我诈,而已经大楼将倾——支离破碎。
但在这之后,保守党内部再次爆发内斗——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还没斗完。在“脱欧”之时,特雷莎·梅为了弱化对约翰逊的权力,在这位2008年奥运会上不系西装扣的外交大臣约翰逊之外,设置了“脱欧”大臣一职。
而工党人士却因为科尔宾的极左,也一直争斗。要不是因为2017年英国大选特雷莎·梅勉勉强强拽住另一个小政党的衣角才守住首相位,科尔宾说不定还会再面临一次不信任投票。
特别是隔壁的法国,两大传统政党之后都被马克龙的新兴政党扫地出门。
美国一样。要不是民主党女主席的丑闻帮助希拉里击败了那位极左的老大爷,毫无党派背景的特朗普不会赢得这么轻松。从2016年开始,人们发现,美国传统上向左的民主党越来越保守,而传统上向右的共和党却因为门外汉特朗普的突入,而开始有些激进。
——西方政党政治开始崩溃。“The Party”用了婚姻中人人都出轨的荒诞,映射出政党政治中人人都濒临支离破碎的现实。The Party不会不欢而散,只会循环往复。谁会是倒在下一个人枪口下的再下一个人呢?
短小精悍,讽刺到骨髓~从一开始Bill面部特写开始,那空洞的眼神,那恍惚的深情,与Janet的欣喜鲜明对比到后来一个个人物的陆续登场……每个人都带着鲜明的角色一秒入戏,关于家庭角色的呈现,关于银行家本质的描绘,关于人生因果论,关于金融本质,关于阶层赋予的人的属性和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表达,精彩纷呈!反讽的佳作!到底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和追求的顶点?
舞台剧一般的精彩效果和荧幕呈现,最开始还是有点不太习惯现代的电影用黑白的电影效果来呈现这样的一种形式,刚看了一会之后就进入佳境,被剧情所吸引,里面能不能穿插着很多观点,总的来讲确实就是一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撕逼,影片牵涉的讨论有关于公共医疗体系卫生部长所谓的信仰治疗者和唯物主义论,关于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关于议会制政治的讨论,性少数群体的讨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以语言为武器的政治家以知识为武器的知识分子和以资本为武器的大资本家,充斥着大量他们所坚信的所谓真理与虚伪而冠冕堂皇的语言,而篇幅也相当精简,当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很好奇,玛丽安究竟是何等的奇女子,能够同时吸引文艺,政治,经济三方的大佬青睐,我个人更加偏向的想法则是他精神性上的需要比尔的交流与共鸣,而物质上则需要依靠汤姆的资本支撑,而正如影片所揭示的,接下来女主角将成为卫生部部长,而玛丽安也将成为他的下属,这是他在工作上的需要,显然,他能够与这三方大佬有亲密的关系,也是出于个人的需求,在这个层面上看,情节又不显得唐突,总之,很佩服导演的现场调度以及剧本的编排,情节发展起伏常连贯,演员们功底也非常强,几乎没有什么浪费的镜头,每一个镜头语言都非常丰富,信息量很大。
只在一所公寓里拍完全片,倒是像在演一场没有观众的舞台剧。
英文剧名《The Party》一语双关,既是庆祝派对又是朋友党之争。
众多老戏骨云集的一部电影,八个人演了一出好戏。
克里斯汀代表作《英国病人》
艾米莉代表作《新闻编辑室》
基里安代表作《浴血黑帮》,他还参演过诺兰拍的《敦刻尔克》
派翠西娅参演过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塞罗那》
...
这是一部黑白电影,惨剧的指向性已经显现。
从高举香槟庆祝开始,以地板上的鲜血结束。
美好生活的假象就这样撕碎了。
01
一个个来
从政的珍妮特(克里斯汀 饰),苦熬多年终于升任卫生部部长。
于是,她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好朋友们来家庆祝。
开场前二十分钟,朋友们悉数到场。
一开始,女主人珍妮特正在忙着准备小食和大餐。
丈夫比尔(蒂莫西 饰)只顾着醉酒,坐在客厅一言不发。
但是看起来又有话要说。
老朋友艾普尔(帕翠西娅 饰)来得最早,也是和她关系最亲密的人。
说话一针见血,但是处处维护珍妮特。
-外表女人内心男人
-灵魂雌雄同体真的无敌
她丝毫不掩饰对丈夫戈特弗里德(布鲁诺 饰)的嫌弃。
大概是一个爱吵一个不爱吵,两个人还能过得下去。
毕竟戈特弗里德走到哪里都在冥想,心中也是充满爱。
这对女同是前后脚分开来的。
夫妻俩的大学好友玛莎(切莉 饰)来了之后,珍妮特并没有亲自迎接。
玛莎一进门先看了老友比尔,关系的亲疏高下立见。
另一半金妮(艾米莉 饰)来了之后谁都没见,忙着拉走玛莎去院子里。
避开所有人,两个人说的就是自家事。
直到汤姆(基里安 饰)出现,场面开始失控。
一脸焦急的汤姆来了之后直奔浴室,原来不是内急是心急。
虽然他说玛丽安晚点才到,事发突然都没编好理由。
-可能在吃甜点的时候赶到
-或者吃奶酪的时候
-也许喝咖啡的时候
可见他有多么心不在焉,应该是刚刚发生过争执吵架。
看来是受到不小的刺激,才会“吸粉”都不分场合。
身上还带着武器,明显不是来做客是来闹事的。
-你TM将要失去她了
走出浴室,汤姆又回到了客套应酬的状态。
玛丽安人虽没来,但也没有缺席茶话会。
-为你做着无数杂活同时
-盘算着某天将你取而代之
等到人来齐了,餐前先来杯开胃酒。
举杯之时,同妻怀孕的喜讯公之于众。
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
-庆祝我相识最久最亲爱的最忠实的朋友取得了罕见的成就
-这是我们所有人今晚聚在一起的原因
激动过头,香槟开瓶一不小心冲破了玻璃门。
-只不过是门上的玻璃窗碎了
-这又不是谁的灵魂之窗碎了
反正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02
翻脸比翻书快
四对夫妻,有的貌合神离有的分崩离析。
引发闹剧只是时间问题。
一直不说话的人,一说话就是吓死人。
坐了好久的比尔突然宣布他得了绝症,医生说没救了。
珍妮特当下慌了神,情急之下就说要辞职但未必真心。
部长的椅子还没坐热乎就得走人,隔谁都不乐意。
因为比尔为了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她一直念着这份情。
但是珍妮特早已心猿意马,在手机上和自己的情夫打得火热。
不过,倒算不上惺惺作态,当场就和情夫发短信要断绝来往。
在场的人各自为盟,并不是都很同情比尔。
因为中西方医疗而争吵起来,事不关己随便争论。
人的寿命和运动饮食无关,反而取决于阶级、出身和阶级状况。
比如丘吉尔这样烟酒不离手,一样可以开心到老。
真正生病的比尔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我?
冥想的人只能告诉你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具体是啥只有你自己清楚。
-不再今生
-就在前世
没错,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管得了什么大病,治疗是头等大事。
比尔剩下的时日不多,也就变得无所顾忌。
没必要再掩饰他和玛丽安的婚外情,说出来才算了结心头大事。
这大概也是玛丽安迟来赴宴的原因。
还没来得及伤心的珍妮特,转身就怒火攻心。
一听到丑闻,忍不住打了比尔两巴掌。
没有人劝阻,珍妮特就只好自己跑开。
再不走远一点,恐怕就要给比尔办葬礼。
03
没有人幸免
珍妮特遭到背叛,波及到了所有人。
丈夫和朋友的双重欺骗,让她彻底崩溃。
其实,玛莎从头到尾都知情,但没想过告诉珍妮特。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是发现自己朋友的伴侣出轨会说么?
我是不会,因为早晚都会自爆。
关键玛莎和比尔还有过一段超越友谊的关系。
比起珍妮特,玛莎跟比尔才是心意相通的那一个。
在一旁看着的金妮,甚至都有些吃醋。
一气之下,金妮还要带着孩子离开玛莎。
最惨的人应该是汤姆才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因为丈夫出轨的对象是玛丽安,也就是汤姆的妻子。
汤姆刚刚发现妻子出轨,这一整天都跟丢了魂儿似的。
-我看了你们的短信
-还有TM的邮件
遭到背叛的汤姆变得狂躁,难以接受婚姻的失败。
无所顾忌的比尔还在汤姆的雷区疯狂蹦迪。
-她选择了我。
忍了半天,汤姆终究还是打了比尔一拳。
比尔就这样昏死过去了,所有人开始想办法抢救他。
但是没人真的在意他的死活,不打120也没找医生。
-他喜欢听音乐
-要不放点音乐叫醒他
比尔没死,但有人要死。
压轴出场的玛丽安,来得正是时候。
原来是她欺骗了所有人。
-你说过你爱我
-叛徒
珍妮特的情人不是别人,而是玛丽安。
长得好看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
个人觉得,最后这段蒙太奇说不上出彩,转场衔接不够流畅,看起来只是几个片段的拼接而已。
比如完全可以在汤姆说到手机短信消息内容时,直接跳转到珍妮特那边收到短信。
《酒会》的每个人都是主角,不同感受,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的线路是被老教授的“Why me?”打破的,这里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Why not...”。
回忆影片开头,老教授宣布了绝症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就在他的耳边说:“你需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他太太的反应和变化暂时不表了,也很有意思。)
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他选择了影片中从未露面的隐形人“玛丽安”,而这位女士是另一个人的老婆,他老公也在场。
人总喜欢议论那个聚会时不在场的人不是吗?玛丽安究竟和教授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会在一个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房子里发生关系?竟然还有一位女同性怀了教授的试管小孩!而最后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是教授老婆本人,为什么?
回到教授本体,他阐述自己的一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这段台词非常经典,几乎构筑了理性主义者全部的价值观。
有趣的是,在生命只剩下余晖的时光里,他却选择了“跟着感觉走”。 为了这份感情,他不惜和对方的丈夫吵架,吵架的内容上升到了形而上学与现实主义的针锋相对的层面,强烈地表达了:“She choice me!” 当然了,玛丽安的老公是吵不过教授的,只好给他来了一记“上勾拳”,这象征一种对抗,一种突破。
为什么他临死都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我就决定选择了玛丽安,正如同我选择了癌症......
收得好。
简单粗暴地归纳的话,像是《杀戮》+《完美陌生人》的混合体。导演此片功力不输罗曼·波兰斯基。张力,转折,冲突都拿捏得很好。一众演员也都到位。还有,此片只有71分钟,真难得啊。
这几个(自带神经质气质的)演员放一起干什么我都想看!
短小精悍,讽刺有力,波澜起伏,很有趣。一个层层反转的讽刺小品,又是揶揄上流社会的东西。好处还在于短,戛然而止。
71分钟的竞赛片无疑是福利。初看片名时我就想,不会又是一屋子人吵群架吧,结果还真是。怎么说呢,台词很好笑,观影氛围也很好,但我并没有多喜欢,至少称不上大师杰作吧对不对?戏剧冲突的构建都很直白,作为密闭空间也没什么精彩调度,基本功有了,灵性仍不足。假如布努埃尔或波兰斯基来拍会怎么样?
大型撕逼现场,不过有罗曼·波兰斯基那么高的标杆,这种话剧式的戏精片一比较就自动降一星。
议会制度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婚姻制度根本配不上爱情。人生的讥讽之处在于,我们活在制度下探寻永恒的自由。恭喜她成为卫生部长,却没人真正送上祝福;彼此相互欺瞒,却不能面对另一半的不坦诚。举起一把枪,射杀迟到的女人,门外其实空空如也。酒会上每个人都想射杀自己的生活,到最后变成纵情欢歌。
这个故事再次教育大家,EQ不高就不要搞party了。
升官party众友齐聚狗血不断,存在主义生死mixtape,逻辑理性被冥想神棍打败,三人成虎孕妇危机,银行家绿帽升龙拳,总想改变世界的老左理想主义自嘲,反转一枪指。好开心
居然可以让华语记者集体高潮?官方剧情介绍还保密得很,无非就是丈夫一个绝症和出轨的消息牵扯出上层社会亲朋好友他爱她,她爱他,她爱她的故事。批量生产的剧情,尴尬笨拙的幽默(比如放音乐),无言以对的结尾,远不如波兰斯基的《杀戮》,但还好拍得短。
聪明的导演懂得适可而止。
此片选择黑白的智性意义在于,除了突出舞台光以外,还能把人物的人性底色清零,经过狗血情节反转,观众可自行为角色填色。可是到头来,观众却发现,自己无法为任一角色填上任一匹配的色彩,进而体味到人事之荒谬,以及影片的讽刺意味。导演很聪明,结尾也很ok。
好一出年度撕逼大戏!气氛越炒越热,编剧好似磕了药之后被伍迪附体!还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撕逼最好看,你看他们坚定着自己的歪理邪说,身上虚伪的外皮却被撕下,赤身裸体,癫狂应战。结尾证明了一点:要想生活过得去,塑料姐妹情要有,头顶那点绿要有,给生活的那一枪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没醒过来可能就是音乐不对。
#柏林电影节#实际上以外fantastic woman会是今年最喜欢的一部主竞赛了,然后就看了这部。英式幽默,真的是笑死了,结尾简直太妙,71分钟刚刚的,懂得适可而止更加powerful,不知道能拿奖吗,可就个人而言,还有两天结束,这部是目前最高分。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星球上最容易崩溃的物种。
短小好玩的舞台剧。对中产(?)阶级的无限调侃。元首:我不是纳粹【笑死我了】
太差了。形式我没意见:有限单一时段、封闭空间内、多角色之间冲突集中爆发的群像式表演,毕竟<八月奥色治郡>、波兰斯基<杀戮>、三谷幸喜<广播时间>、<完美陌生人>都珠玉在前。小体量也没问题,糟糕在台词技术含量太低,纯抖机灵,人设刻意,翻转生硬,什么节奏都想带,什么都想嘲弄,可什么都没说透。
欧盟影展@百美汇 又一部超精彩的小格局影片,中文名改成小聚会似乎更好,几乎开场十分钟就把人物角色性格软肋关系性向背景大部分交代清楚了,对话又愤世嫉俗又幽默风趣,看上去大家的生活都很光鲜,最终其实没有人真正开心,明明嘲讽劲儿十足,节奏也紧凑而有张力,但始终都有种特摇曳生姿的腔调
Maria到底多有魅力?( ・᷄ὢ・᷅ ) 财源、政治、文艺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