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沈阳首映当天就去看了,因为之前对剧情和海报很痴迷,但是看完之后并没有看出太多门道,我现在好奇的是妹妹对哥哥的情感到底是亲情还是爱情,如果导演又可以偏向爱情部分,那这部电影在大陆上映就很踩雷,如果是我想多了,就当我在这里说废话,其实导演还是想把这个伦理道德问题抛给我们观众去解答. 电影另一个因素打动我就是导演对东北这种寒冷冬天的描述很写实。。。 妹妹 哥哥 情人 穿着高领毛衣坐在东北热炕头一起吃橘子,窗外下午5点的夕阳洒落进来,照在人脸上形成一道刺眼的橙色的余晖,,, 几个朋友在破旧的塑料棚小烧烤店吃饭喝啤酒,外边下着鹅毛大雪,,, 妹妹在午后3点昏睡起来,偌大阴暗的别墅充满未知和迷茫,极具孤独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然后突然看到自己的哥哥和别的女人在做爱,,,, 这些场景导演都刻画的很深入也很写实,都是真实放生在身边每一件不足为奇的日常。
看完感觉很压抑,心底翻江倒海但是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想哭却一片空白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片名叫《日光之下》,乍一看和影片内容挺没联系的,但是故事里的广播也晦涩地说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只是旧事的累积。故事的主线都贯穿着妹妹对哥哥的感情,这一切的发生不是新事,只是妹妹对哥哥的依赖的累积,喷薄而出的是隐忍多时的爱。
奔着吴晓亮老师来的,从他的孙兴久久不能自拔,他的情绪永远都是隐忍而细腻,需要回味的。不表达才是最好的表达,被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先来说说这个庆长姐姐,应该是影片里最正派的形象了,才貌双全,家境优渥,对所有人都热情且真诚,扎扎实实的让人向往。
然后就是谷亮,一个很鲜活的追求美好,正直善良的大众人物形象,因为从小没有父母与妹妹相依为命,年长的哥哥是妹妹唯一的庇护,好不容易在生活里有了妹妹以外的第二束光——庆长的到来,却因为失手打死人为未来惴惴不安,在庆长对离开犹豫不决时,他选择了放手,这也说明了他对未来已经有了定论,在良心的指引下他最终选择了自首。而上警车前留给妹妹最后的眼神,五味杂陈,他看不透未来究竟是什么样,事到如今不仅抓不住眼前的幸福,还可能要失去唯一的亲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最后就是影片中作为第一视角的妹妹了,不管是出于正义,对店长的感激,对庆长分走哥哥的爱的恨,还是抱着得不到哥哥就毁掉的心态,谷溪举报了庆长爸爸一行人,这一行人也包括了她的哥哥,她知道哥哥也参与其中,因为她梦见了哥哥因她的举报离她而去…她也尝试着去接受庆长的到来而带来的生活的改变,但是庆长分走了唯一的哥哥的爱,这让她的缺失感越来越严重,理智和情感在她心里严重失衡,从而一次又一次地做出了这些出格的举动。许多人都在谴责妹妹的行为,但大家口中畸形的爱又是怎样被定义的?我无从得知,但即便是畸形,也是父母缺席一生带来的先天性缺口,是无法弥补的缺憾。因为是被照顾的那一方,妹妹对哥哥的依赖不是兄妹两个字就能概括的,在妹妹的世界里,无论畸形与否,但爱就是爱啊…
大梦一场后,妹妹最终还是后悔了,她试图收回自己的举报信,途中又意外得知店长被谋杀了,她知道事情可以不了了之,但事实却是无论妹妹的选择如何,都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因为哥哥是内心向往正义的人,不同于冬子的逃避,他选择了自首。哥哥会跟从良心的指引,可见故事的结局在哥哥失手杀人时就已经有了定论,就像主题说的一样——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故事诠释得很隐忍,文艺片的美感就在于,艺术源于生活,接近生活的叙事手法也让影片里的人物形象变得活灵活现,不管是逛市场还是雪时爬山,镜头里的生活总是一地鸡毛。这无不让三人的身影变得更加清晰,贴近现实,身为一个没玩过雪的Z世代新生儿,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里,人们的纯真和快乐。
这个世界很嘈杂,电影的意义就是放大生活里小人物的世界,让观众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人生。诠释故事的时候,镜头一闪而过,各种人物的声音不绝于耳,好像还没听懂整个事件就讲完了;诠释感情的时候,镜头漫长且安静,每一个眼神和叹息都显得耐人寻味。这样的对比也在试着告诉观众:故事再长再复杂,静下心去思考总能明白;而情感这个东西再怎么去回味,也不见得能有个定论,因为爱是要我们用一生去参悟的。
看完之后更加确定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是什么了,相比同时期上映的《一秒钟》,《除暴》,包括《风平浪静》,我更爱它。一开场就被三个主角的演技所逗笑到了,一切都太自然了,流畅。妹妹某些角度有点像杨紫,潇洒姐某些角度有点像江一燕。 有几个场景让我想起韩国电影,开头第一眼看到那个荒野中的小房子就让我想起《燃烧》,后来塑料棚下的韩国烧烤,又让我想起《请回答,1988》。 故事里其实有犯罪的成份在,但是没有作为主线,而是穿插进去,主要还是以妹妹的成长为主,后半段的撕裂与前半段的美好相比,更喜欢前半段。录音机的使用是点睛之笔,可能是我本来就喜欢电波里传出来的东西。 唯一让我觉得和年代感有点违和的是服装,妹妹的衣服让我觉得有点新,但是白色羽绒服和耳朵套,围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哥的皮衣很酷,想拥有,大哥的白色摩托车也很酷。
舞厅那场戏应该是高潮,但是不如塑料棚下跳舞那段好。可能是情节有删减,有些东西感觉没连上,比如妹妹的那个同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没说清的话,看那段同事在野外抽烟,就会觉得有点弄名其妙。
熏艾那段也好美妙,有这样一个疼人的哥哥真好,听着钢琴,肚子暖暖的,入睡,太舒服了。很可惜的就是美梦过后的被冲击。
倒录音带有好几个镜头,有时候觉得多余,有时候又觉得留着这些看起来无用的美好也可以。
故事背景又是在东北,辽东,丹东,但是人物的东北话味道又不是那么重,特别好。本以为十月去过秋天的齐齐哈尔已经不遗憾了,没想到看完这个片子又想感受冰天雪地的东北了。
彼时彼刻,友人在千里之外的电影院同我看同一部电影,那种时空上的相连让我觉得很美好。
这片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反映出当下大陆剧情片创作最核心的困境。
剧作上呈现出一种在三幕剧和非三幕剧结构之间尴尬的摇摆。第一幕几乎占去50%,但几乎没有第二幕,最后硬拗出一个第三幕结束全片。这种残缺不全的三幕剧wannabe的剧作观感非常糟糕,感觉是一直在试图吊观众胃口,但并未奉献出任何真正能够吊起人胃口的东西。还不如像《邮差的白夜》这样完全抛弃三幕剧,直接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讲述线索。(该片最开头貌似是有一点这种意思的,但是立刻被打断了)。
但如果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的主要对象,这几个人物本身也实在是缺乏趣味,也没有神秘感。又或者说本可以极度写实,用自然主义的质感打动人。但写实这方面的失败相信也不用我多说了。表演都还是戏剧式的,口音、环境、故事逻辑上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也太多。不是说写实的东西就非得全素人去演,《邮差的白夜》最后的样貌就非常好。
人物关系的探索上也完全不如模仿对象《燃烧》。第一幕过去了50分钟,除了在男女主之外引入男二女二算是提供了新的剧作信息之外,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完全凝滞,没有任何发展变化,或者新的维度上的展现。就是不停表现女主对男主单纯的依赖关系,真是实打实的无聊。
然后就是后半段加上的完全游离在人物之外的所谓罪案线。这种生硬和做作已经非常让人出戏了。
导演的技法是没有新人(学生)的生涩感的。影像上面的确已经是相对比较好的方面了,但顶多也就是中规中矩。但是他作为编剧,对这个故事的处理就是真的什么都想来一点:三幕剧、罪案、警察、东北、农村、年代、宗教、三角关系。国产文艺片全家桶基本齐活了(就差妓女了,但是女主也算是差点被卖去当妓女)。
我们的直男创作者们总是想要在剧作中,核心表达一个非常矫揉造作的情感(通常是乡愁、对过去的怀念、或者某种针对女性的意淫);结构上一定不好好三幕剧,以标榜自己的艺术;然后再加入所谓的类型化元素(罪案、惊悚等)以试图去贴近观众。这样的影片这几年太大行其道了,然而这样创作出来的故事能好看才怪。
在我看来,三条路泾渭分明:写实、风格化和类型化。写实,就需要像国师早期的作品一样,作者得有脚踏实地真切的生活体会,放下架子去做描绘。风格化,那就不要太去强调那些通常会博得国际电影节好感的所谓中国的当地元素,而是真正在电影文本上去搭建起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方面毕赣相对已经完成得不错了)。类型化就做药神那样的东西就好了。
吴天明电影高峰会展映影片。 女孩成长的故事,一颗“智齿”的去留选择。 石油泄露给渔民的带来一系列命运的变化。 在日光之下,发生着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 2012写的剧本,当年开始参加上影节创投。2018年青葱计划五强,使得电影投入拍摄。 导演梁鸣的第一部电影,近期开拍自己的第二部。 有些剧情很牵强,比如录音带,可是去掉故事又不成立了。这点有点尴尬。 拍摄方式上多少有点模仿的感觉。 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新意。
。。。就這麼些內容竟然死活發不出去。。。
我甚至一點都沒有在陰陽怪氣只是闡述一下自己真實的腦洞啊。。。
所以說連文字都發不出去我竟然還妄想自己的想法拍成片能發出去哈哈哈(。。。)
真是諷刺,我還剛說了我的腦洞永遠不會過審。。。結果就真的沒有過。。。
其實也沒有必須發表什麼東西的執念,而且寫的也是些短評寫不下而已變成了長評的廢話。。。但是——既然不讓說那麼偏偏要說出來就是有意義的。。。是我一直以來面對“你們是不是就是青春期叛逆非要和什麼東西做對”一直以來都回答。。。所以還是想發出去(。。。
汤旺河小城可能因为电影《日光之下》而名扬四海
我和电影日光之下,产生一段复杂的渊源,关于此,一会再说。先说说,对日光之下这部电影,我的判断。当日光之下,拿下了平遥两项大奖时,当我看到豆瓣评分6.7分时,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但未必有多好。但接下来,当它又在澳门电影节拿下最佳男主角,以及又入围鹿特丹电影节时,我觉得我判断错了。
据我所知,中国的电影,能这样不断的拿下电影节的大节,甚至拿到国外的,并不多,而且,就算这不多中,也有好多,剧情是平庸之作,而只是靠一点无聊的艺术感觉来糊弄人的。但是日光之下的侧重剧情的,里面有悬疑成份,至少从现在了解的剧情看,我觉得是蛮新颖的。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似乎注定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初始开拍,就拿下了几个奖项。这从百度出来的新闻也可以看出。新闻即说,拿下的几项大奖,为电影的质量,做了保证。但那毕竟是电影剧本的奖,至于电影如何,编剧第一次执导电影,水平如何,却是未知数。
然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出现了。日光之下,在变成电影后,拿奖更是拿得疯狂了。
至于为何拿奖,我想说的是,我并没有看过电影,但是,通过各方面的侧面了解,再加上看导演的访谈,我也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的。
从剧情而言,导演和我有一个方面,是不谋而合的。我是诗人兼写散文。我喜欢这座我出生,生长的小城。它有着迷人的味道。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它变成国内知名的风景区(它现在是黑龙江五个5A风景区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公园)以及,在这座小城,发生的一个故事,会拍成电影。这两个愿望与梦想,竟然都实现了。
如果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城,而且是北方的冰天雪地,那么它的质感,风格,以及它的独特的抒情特质,就是已经浮现了。据我所知,在中国,或者在国际上,故事发生在一座小城的电影,并不多见。
这里面涉及干净,喧嚣与宁静,萧瑟与繁华的事情。
中国的电影,或者说大部分国际上的电影,故事情节,大都在一个大城市展开。大城市我不喜欢,而且,大城市里发生的情节,因为它是大城市限制,显得并不诗意,也不宁静。虽然日光之下也有争斗的成份,但这种争斗的成份,可能更是衬托了小城的宁静与美。那份独特的繁华,可能会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
而且,从人的习惯来讲。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讨厌大城市,反而喜欢二万人口,安静,秀美的生活。从导演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导演也是这么想的。
再说说剧情。剧情涉及一个阴谋,以及三个人的情感。以往的电影,一般很少这么切入。阴谋就是阴谋,情感就是情感。往往二者不搭边。事实上,光讲阴谋,会显得浅薄,而光讲感情,又有些腻歪。但是二者配合起来,却是相得益彰,更加明快,艳丽,更安静,更引人想像。
我也是汤旺河人。那天,天已经挺冷了。初冬吧。夜晚我散步回来,经过繁荣商场的路口,看到好多人在聚集。原来是在烤冷面摊,拍电影日光之下。我看了那四个字,看错了,以为是月光之下。当时距离那个叫王佳佳的女演员很近,只有二米吧,看她在那说台词。我怕咳嗽导致拍摄失败,于是,躲远了。
后来,也是烤冷面摊。那时天很冷了。那天,几个剧组的经过烤冷面摊,有人买烤冷面。我当时看见了那个女演员。这促发了我的灵感。一直写不出长篇小说的我,想像有一个女演员,与我在小城发生并肩战斗,斩妖除魔的事情。于是,我奋战两个夜晚,写出了三万五千字的电影剧本。之后,一年之内,一发不可收拾,我写出了四个电影剧本。
至于导演梁鸣,当时,拍摄现场,我看到了我高中的女老师。我怀疑她和导演有关系。因为都是汤旺河人啊。于是回忆起多年前一幕场景。那是冬天,我高中复读,叫高四。记得那时上晚自习到六点。那时,这位女老师,经常带着她的帅气的儿子,来给我们上自习。那儿子长什么样,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他也只有,八,九岁,但依晰记得模样。和这个梁鸣的帅气,长相,倒是有点相似。
后来了解的信息多了,果然,是他。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如此,就是我与日光之下的渊源。哈哈哈哈。人生之所以美丽,不但是因为美好,还是因为其中的错综复杂,提供了无数可能。哈哈哈哈。
现在日光之下,可能要大火,并名扬四海了。那么,我真的希望,我热爱的这座小城,汤旺河,也能一样,随着电影,一样名扬四海。
中国的电影,真正沉潜唯美,有沉淀的风格的,还是比较少见的。日光之下当属这种风格。所以,因为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风范,它,很可能会走得更远,成为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经典,也是有可能的。
到那时,人们可能会感兴趣。呀,这么美的小城,在哪里,这场风雪,有什么独特的韵味呢?到那时,人们口口相传的,可能就是这座中国黑龙江最北部的小兴安岭深处的,汤旺河小城吧。嘿嘿嘿嘿。
我写的两首现代诗。
第一场雪
玩味沉寂的时候
屋子一下子热烈起来
有尖锐的东西刺进来
却遇到了一种红色的诱惑
玩赛车游戏 也算是一种助力
复杂于是在增添它的魅力
我抽丝剥茧的力量越来越强
黑夜的窗口 飘洒的雪
我的手摸到了墙壁 雪白的
冬天
想要接近玫瑰
却发现了自已的躁动不安
那棵树 把它的血脉传递给我
让我发现秘密
广袤的雪原上
一朵朵玫瑰更加艳丽了
这迫使我不断的用力 冲向前方
我将在午后抵达
并感受到太阳黯淡的光芒
心 总归要安静下来
而呼啸的北风
卷来的是热烈与启示
Gy&�K
很别扭 很多人把它比作娄烨版的《燃烧》 但我想如果是娄烨或者李沧东的剧本,人物会更有自主性 比如《the Summer Palace》里的余,《燃烧》里的惠美和本。剔除阶级隐喻,这些人物首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们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终究属于自己,与他人无关。 而此片里的谷溪,她虽然也被施加了两层矛盾——兄妹情假象的幻灭与社会身份的迷失,但是蹩脚之处在于:仅此而已。 稍加思考便知,上述两种矛盾皆来自于外界——第三者的闯入和户口的缺失。而真正能够体现人物纵深的,是对外界做出反应后,产生的更加不可解的内心矛盾。比如:我真的爱我的哥哥吗,还是说我爱的只是一个假象?区区一个户口真的能够说明我的社会身份吗,我的身份焦虑是否源于更加虚无缥缈的哲学世界?这些本质的东西,女主都没有想过。 当创作者急于往剧作中塞入各种隐喻,而忘记人物原初的灵动的精神状态,那么再如何巧妙的文本也不过一则呆板的社会寓言。 说到底,人物的行为应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服务于隐喻。隐喻不是按部就班经营出来的,当所有人物的动机都无限趋近于自己的内心,当故事的讲述无限趋近于极致,隐喻自然会浮现。
华语影坛罕见的令人头皮发麻汗毛直立的恐怖片,真实的阴风阵阵。如一觉醒来发现有人占据了你的身体全世界没有人再认得你,在失声中求救,等来的是身后灵耳旁咒,荒芜的室外空间与压迫的室内景别,一半是放逐一半是囚禁。
娄烨的气息扑面而来。除开女主引用黄碧云文字片段让我有点出戏(黄的书不好买吧,何况在那个苦寒之地,我觉得这是导演的私心),其他的我觉得是很成熟的一部电影,颇有文学质地。“嫉妒“是本片的情节推动力,就如那一颗坏牙齿一般,拔不下来,也不要命,却时不时隐隐作痛,最后牙齿掉后吃苹果的镜头特别好。现在的评分不合理,我觉得7.6分是可以的。
真是各种娄烨+《燃烧》。前半部分特别好,后面的冲突设计太多反而崩了。
章明的缪斯,吸着娄烨的氧,可惜最后落俗了。
唯一的亮点就是出现国产片少有的基督教堂了,而不是公共澡堂搓个澡就开始的关键剧情的巧合硬编,人物关系和变化恕我也完全不能接受。亲友场观影过程一大片亮屏还有打电话的,我旁边和前排全程低头玩手机聊天,然后一结束疯狂拍片尾字幕,主创上台后又夸张带头鼓掌,点名的嘉宾业内人士起立尬吹,没人提电影本身,全是拉关系盘道各种不容易,这些都比看片有趣多了。
C / 核心人物的状态实在是鲜活。女主的面容几乎被各种质态的光线包围着呈现出了雕塑般冷峻的、向内坍陷消融的效果;而面容之间碰撞、交织的张力也同样被熨帖的手持捕捉到。几个面容轮廓被突出、成为黑洞的时刻,也恰恰是人物的联结刹那间被嶙峋勾勒的时刻。视角编排得有点太满,试图在全知叙述下构造出青年群像,但实际上两个次要人物的描绘都还不够。这也导致结尾试图抽离人物去达到某种神明般的看视时,摄影机的扫视完全失效了。所以剧作可以更离散一点,更专注于核心人物细碎生活。另外就是声音设计似乎没有跟上剧作概念。磁带机的作用假如只是酝酿将舒未舒的转折,然后充当混沌梦境的背景音,那就太浪费了。
好像还真没有几部电影是在冬天背景下描写青春的失去的。刚看完脑海里想的不是《燃烧》或是娄烨的林林总总集合,而是去年甜茶的《炎夏之夜》和三宅唱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前面已经非常出彩了,寥寥几句台词就把人物间的关系道得一清二白。漏油事件、老旧的随身听、隔着衣物的亲密接触,所有暧昧的、嘴里呼出的寒气,都在空中结成了绵密的、映射着日光的白雪。后半段雪降下,三人行也渐渐变成了女主角的独角戏,杂草丛间的窥探、火锅店里的小说朗读、雪地中悲沧的哭戏、梦里响起的枪声、最后用水果刀割下的智齿……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真的让人在片中最后的两难抉择中无法自拔。缺点则是前后除了女主角的人物情感少了些变化过程的刻画、关注大背景里悬疑故事的观众可能会对后半段有些失望。但总之个人而言已经很满足了。大概是今年的《过春天》吧。
PYIFF25,这部电影好勇敢,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讨厌的女性角色,一度以为她是朝鲜逃过来的黑户,跟哥哥有一腿的畸形兄妹情,这么做让这个角色变得复杂起来,也这个角色后半段彻底的崩坏,虽然这个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很失败,但同时也闪着不一样的光芒,也算另一种程度上的成功。电影的前半段生活感非常棒,特别的流畅,演员都很舒服自然,随着女主角的黑化,故事也就越来越没法看了,太容易激起观众的逆反情绪了。
3.5 舞厅突然朗读那场戏的尴尬和导演对整体节奏的把控都很成问题,但另一方面,这种失控又来得比预期中的那类电影好——由于导演是重型娄烨迷、轻度李沧东迷,所以进场前很怕拍成精致、老套的“模仿秀”,事实上这部电影的青年朝气还是挺足的。完全从心理叙事出发,类似“女孩步入黑森林”的情节发展趋向,畸恋/三人行的人物关系架构,以及与北朝接壤背后所架接起来的围绕地域的枝枝蔓蔓,可看的东西还是不少的。非常喜欢男女主的表演,兄妹畸恋的关系宛如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如尿如汗如熏艾草,颇具生活细节。
谷溪的立事牙开始发炎,此前她不知石油为何泄露,江老板为何晴天打伞,宗教如何使人救赎,却随着肿痛瞬间懂事。这颗智齿如此多余,本以为长大就能嫁给哥哥,却恍然三人关系里自己才是那颗智齿。尿和汗是同样性质,恨与爱是同种缘起,磁带和奔跑可以倒行,人生却不能倒流。需要时急切地呼唤神,多愚蠢。
三星半,最棒的是人物,角色和故事的复杂性是平衡的。喜欢里面丰富多彩的角色结构,谷溪为寻找内心渴望而进行了一次富有洞察力的探索。前半程捕捉和放大了生活细节,可惜最后稍微有泄气。最惊喜的是每位演员的演出状态都超级好,即使是个出场只有短短几分钟的配角。尤其四人酒桌群戏拍的很有水平,点名表扬王佳佳的表演,几乎没有表演痕迹,酒桌模仿韩国长辈晚辈对话那里绝了。重看之后对谷溪的身份信息有了更深的理解。
主体仍然是个“女孩长智齿”的故事。其实元素还挺多的,也很想要表达更多,不过后面还是有点没太协调好,其中有些部分还不错。角色之间暧昧的情感关系,也是让人浮想联翩,也将是之后讨论的重点吧,吕星辰还挺可爱的。
爱情的牙齿 吕星辰对标颜丙燕。导演还是模拟了好多名导名片的意思。我一度以为女主是北逃黑户。前半优于后半段。
三人行处理得很好,够暧昧,暧昧到我以为感情戏还会有百合反转,几个演员非常棒,青春成长和犯罪元素糅合也不生硬,影展惊喜了
一上来确实不错,亮眼的地方挺多,既把东北粗粝的生活质感拍了出来,同时文艺腔调也没丢,演员的状态非常到位,故事暗线拿捏恰到好处。只是以上优势未能全部保持,后半程缺乏强力转折,人物关系偏顺拐,而且不应该再次利用梦境暗示人物结局,叙事手段愈发单调稚嫩,女性视角的禁忌情感拍好难度颇大,导演尽力了,所以很可惜。吕星辰这姑娘是颗好苗子,可以保持关注。
年轻导演的作品更能代表我们对今日社会更真切的感受。在他们既早熟又生涩的视听语言里,有这一代人承受已久却必须亲口再说一遍的痛苦。
或许正因为另一条线索失败,反而让微观情感铺满了银幕,一部可以和日本新生代导演相提并论佳作。
你会发现导演采访时说的越多,实际拍出来的东西其实越少
#3rd PYIFF# 卧虎单元竞赛。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荣誉+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导演改剧本时和开拍前拉了多少遍[燃烧]啊哈哈哈哈,同时运镜和构图也真的能看出是娄烨粉。好的地方相当好,坑的地方又特别坑,录音带这个梗的可信程度基本为零吧(且不说无意间留证据那场戏了,存那么一柜子录音带明明该是富家女干的事儿才对),加上我真的好奇的是导演的人物小传是怎么写的,这哥哥怎么独自把妹妹养这么大的……后半段为了凹造型(当然很多造型确实非常漂亮值得凹)直接导致叙事崩坏。而且如果真心搞一个[燃烧]的话该黑化的难道不是富家女吗……声音做得相当不错,不过整体看来还是个超大号的北电毕联质感的片子。惊现小姑父。
前半段文艺片气质还可以,东北冬天小县城,一场石油泄露给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带来的命运改变。后半段全盘崩坏,微妙的兄妹情瞬间转为狗血的乱伦情,为凶杀而凶杀,智齿终于拔掉,结尾字幕居然落到上户口上??剧本到底想讲啥?这片的唯一价值就是把吕星辰天真小女孩的一面拍得挺美的吧(虽然演员年龄比角色大了一些),导演表演系的基础还在,导演掌控力尚欠缺。还有,片方能不能别请这么多全程都在玩手机的傻逼“亲友”观众?是觉得她们的商业尬夸比观众真实感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