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是一部多主题的电影——它借着阶级冲突的外皮,同时批评了资本家和工人,又用资本家与工人所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和解引申了对Mind-Body Dualism的一种尝试性回答,这种和解恰巧又是在一个十分具有宗教色彩的事件后达成的;所以本片的创作者(可能)想借助这部电影来探索一种以宗教为途径来达到阶级和解的方案。固然,因为此片的成片年代以及彼时阶级冲突的经验和模式,此方案的时限性极大,但不影响《大都会》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只对部分可解读的部分进行一些探讨,太过浅显的或是我知识不足的部分不会过多提及。
阶级冲突始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压榨,片中多次给时钟以特写:
掌权的资本家开始违背原先的常识,造了一个“只有10小时”的钟来让工人一天工作10小时而实际上侵犯了工人的权益(这或许与德国1903/1904两年工人运动争取10小时工作制有关)
连玩起“真假王子”的Freder也不得不感叹10个小时好像永不终结
其次是着装之区别:
Freder等高贵的资本家却能身着白丝绸(这也是为何在Freder在指证Machine-Man时,愤怒的工人提到要让他死在自己的白绸衣中)
犯错的工人被惩罚就像在这个工业体系下被机器所吃
最后是创作者明示工业对于这些被压榨的工人而言就如同“吃人机器“:
而工人正是被压榨,用生命来哺育这个工业体系、这一切光鲜亮丽成果的养料。Machine-Man宣传如果工人起义,那这个体系就注定要崩塌。宣传如此的言论显然与上世纪初全世界轰轰烈烈的工人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结出苏联这个果实有关,而本片已经通过后面的剧情来否定了这种暴力革命解决阶级矛盾的可行性。
从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定义,Dualism(二元论)始于一个问题:“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body?” 这个本质问题还能衍生成“精神状态对物理状态是否有影响?反之亦然?”“我们的意图、自我、意识与物理状态还是精神状态相关?”
这些问题在《大都会》中的体现是大都会的科技硕果究竟是因代表着“Mind”的精明资本家而结还是因那些充当苦力的“Body”而结?这两类人是否有可能达成和解?
片中资本家显然认为正是因那少部分想出伟大构思的人,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所以他们赞扬这类创造者,同时相信Great Man Theory。Great Man Theory是19世纪兴起的一种历史学思潮,学说的发扬者Thomas Carlyle 在他的著作Heroes and Hero-Worship (1840)里直言"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ut the biography of great men"(世界的历史正是伟人们的奋斗史)。
工人们支持的又是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伟人的自我陶醉实际上是对众多普通人的伤害。
特别是伟人的成功实际上离不开被压榨者(或者说哺育他们的社会)的支持,否则少部分的伟人什么都干不成。所以养育这一切的工人才是这一切辉煌的缔造者,而离开了他们,这一切都将归尘归土。
本片显然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了一个尝试性的回答:它反对工人那种绝对的materialism,也反对资本家那种idealism,肯定了这两种主义的区别,暗示了只有同时将这种物质与精神结合,一个人才能完整地认识世界,一个社会也才能平衡地发展。
而要如何达到这种结合呢?本片说的正是通过“心”。
“心”在此处被我理解为道德,正是有了本片Freder对Maria的爱,才引发了他的道德感促成了最终的和解。
因为Reason本身对于道德的建立是不够有效的,我们不是Augustine所认为的理性动物,相反我们更像James K.A. Smith 所说的“fundamentally and primordially lovers” (Sosler, 2018),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共同的操练才能形成道德感,这种共同就建立在同他人的互动之上。
同时,道德感的建立还与宗教有关,这个会在第三个部分讨论到。
本片的创作者对于“心”这一概念的重视还体现在Machine-Man初获人的外貌前,心脏的部位最先发光,可能暗示机器与人的区别正是在于有没有心。
Freder最后与发明家Rotwang在屋顶决斗可以被看做是“心”与“机器”对决的象征。
如很多豆友已经读出的一般,宗教正是这部科幻片外皮下的内核。宗教的元素在片中有但不限于:
① Maria
Μαρία(Maria)是最早希腊文对耶稣母亲的称呼之一,另一称呼为Μαριάμ(Mariám)。当这个名字被翻译成拉丁语时,她的名字便变成了Maria。在《圣经》里,她是耶稣的生母;在《大都会》里,Freder对Maria的爱让Freder变成了救世主般的Mediator。
② Eternal Gardens
永恒花园应该是对伊甸园的一个影射。而且Freder的父亲也是伊甸园的建造者之一,所以有暗示他是上帝的意味。原先前资本家的公子哥们都在永恒花园中享受无尽的快乐。
可是当代表着七原罪的Machine-Man被释放后,Eternal Gardens就遭到了遗弃,大家都在Yoshiwara(17世纪一个著名东京的红灯区)夜夜笙歌,享受罪恶带来的快乐。
③ 罪恶
其中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罪恶——嫉妒与自尽。
昔日的好友因为七原罪而反目成仇,妒火中烧的一人在决斗中杀害了自己的好友,如同妒火中烧的该隐杀害了亚伯。
自杀是基督教中的重罪,可是因为七原罪这类行为也出现了。
④ Babylon the Great
片中Machine-Man正是将自己打扮成了巴比伦大淫(防和谐)妇。
在《圣经》中,天使预言Babylon the Great最终会给巴比伦王国带来毁灭,印证了片中Freder父亲资本帝国的坠落;《圣经》中天使预言Babylon the Great的尸体最后会被焚烧,在片中这也正是Machine-Man的下场。
⑤ 洪水
当愤怒的工人摧毁了Heart Machine,地下城被水淹了,这又是对《圣经》中桥段的一个致敬。
在本节最后说一下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Zuckerman在他的著作《Society Without God》里断言“It is simply impossible for people to be moral without religion or God (Zuckerman, 2008)“,宗教是人类(保持)道德的一个前提。
苏格兰启蒙时代的哲学家Dugald Stewart在他的著作《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ive and Moral Powers of Man》 (1828) 里提出了对工业化可能造成人们宗教信仰减退,无神论兴起的担忧 (Mills, 2018)。
如前所述,《大都会》的创作者试图为这个快速工业化造成了道德缺失的社会寻找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宗教塑造的道德感来达成资本家与工人间的相互体谅,进一步缓解阶级冲突。
不知是否因为其特定的创作时间(上世纪20年代)导致其对大量工人运动带有极强的提防心,工人运动中展现的集体狂热和暴力性对整个社会体系的摧残被代表着资产阶级的电影创作者看在眼里。这类担忧也从《大都会》里对工人阶级的塑造体现出来了。
① 对毁灭的狂热
电影中工人阶级的短视造成了Heart Machine的报废,直接同时损害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可是做出如此荒唐举动的他们却在工头提醒他们之前举行了庆祝狂欢。
② 健忘
前一刻还在因丧子之痛捶胸顿足的工人因为下一秒找到了自己“替罪羊”又开始了狂欢,笑容又一次出现在了他们脸上。
③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Stanley Milgram (1963) showed that “the norm of obedience to authority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norms in society(对权威的顺从是最具执行力的社会准则之一).” Milgram在上世纪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简介://en.wikipedia.org/wiki/Milgram_experiment),实验的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因为对权威命令的执行而犯错时,他觉得自己是不需要承担全部的恶果的,因为在他看来,下达命令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有点枪支无错枪手有错的意味,去别的枪支没有独立自考能力而人有)。类似的例子还有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http://www.prisonexp.org/);艾克曼审判引发的对平庸之恶的讨论;以及Kitty Genovese之死(Murder of Kitty Genovese://en.wikipedia.org/wiki/Murder_of_Kitty_Genovese)。
④ Groupthink
Groupthink是社会心理学里又一常见的现象,它指一种迫于群体压力而不得不在决策中对自己持有的异见保持缄默的现象,这个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个决策变得极端。在《大都会》里的例子就是一个对暴力革命态度迟疑的工人无法对多数人的意图提出反对,最终只能牺牲了自己来保护Freder。
在近百年后的今天,阶级冲突已经不再如《大都会》成片时那般明显尖锐,工人权益的保障以及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能让更多人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分歧;而《大都会》里抛出的利用宗教来解决道德感缺位的问题似乎也已经被现代教育填补上了;弥留下来最大的问题似乎就是群众因便捷的信息交互进一步加强了集体性,这个似乎攥进天性之中的习惯能否在未来被解决还众说纷纭,但我也衷心地希望在下一次类似事件出现时,人类可以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Mills, R. J. (2018). The “historical qu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Dugald Stewart on the natural origin of religion, universal consent, and religious diversity. Intellectual History Review, 529-554.
Sosler, A. (2018). Reason, love, and morality: the limits of reason in kohlberg and the importance of love in augustine and smith. Religious Education , 1-13.
Zuckerman, P. (2008). Society without God. New York City: NYU Press.
=============================================================================
原本想搞得更正式一些的,可惜最后Reference什么的都找得没有很多,见谅了。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欢迎讨论以及指出错误。
《大都会》是影史上极其重要的电影,是「科幻片鼻祖」,「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比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还要早20年,是影视生必看,是影迷心头肉,「希特勒」看了此片都想把导演挖过来为自己所用。这么多头衔让我去看了这部电影。
可是,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放在现在有些无聊与困倦。 在这个快节奏快消费的时代,黑白电影与默片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兴趣使然,尽管他的社会意义,政治性质,时代价值都很高,但不可否则,它们听着无趣看着分心,加上叙事缓慢的结构。这部电影看完,我感觉全程都在分心,最后用三倍速重看了一遍,让我觉得三倍速才是正解。
为了让自己画的将近四个小时变得值得,我科学上网查了些资料。现在来搬运简单明了的维基百科,让大家对这部科幻片的开山鼻祖进行「必要性」了解,让自己画的将近三个小时时间变得值得。
Q :为什么要维基百科?我百度不香吗?
A:你看完自己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
《大都会》(德语:Metropolis)是德国知名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所执导的表现主义科幻默片,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于1927年1月10日于德国柏林首映。本片的制作成本达五百万帝国马克,是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电影,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是第一部获此殊荣的电影。
【环游世界的胶片】 本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24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了四分之一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且自二次世界大战后,本片的原始母片散佚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4],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在当时被认为可能永久散佚。同年,本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 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本片的16米釐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影片经最新数位技术修复,搭配现场演奏原始配乐的147分钟(长度为3945米)复元版本,于2010年柏林影展中重新上映,此版本目前已经推出蓝光光碟及DVD。
【剧情介绍】 故事设置在2026年,电影完成的100年后,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权贵和富人都住在梦幻般的富丽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相伴,过着劳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会统治者菲达逊(Fredersen)的儿子法迪(Freder)有一次看见地下城的漂亮女子玛利亚(Maria)时,令他著迷,之后尾随她去看地下城,目睹一次致命工业意外,看到工作者们干活苦况,巨变便开始来临。 菲达逊发现儿子有异,担心工人发难,找科学家洛宏(Rotwang)帮忙。玛利亚在地下城的教堂有很大的影响力,菲达逊要求洛宏制造貌似玛利亚的机械人,用它来煽惑工人暴动,便可借口镇压。原来洛宏的旧情人凯尔(Hel)是法迪的母亲,他一早已做了个凯尔样貌的机械人,可是洛宏不怀好意,意图摧毁菲达逊的整个都会作报复。他捉了玛利亚,把机械人换成玛利亚的样子。 法迪知道科学家的诡计,欲充当调停者,可是机械人挑起暴动,工人捣毁机器,导致洪水泛滥。洪水把地下城淹浸机器失灵,于是法迪与玛利亚千辛万苦把地下城的小孩救出来。与此同时工人以为他们的孩子困在地下城被淹,愤怒的工人把机械人捉往当作女巫烧死。这时科学家洛宏发了疯,追着真正的玛利亚,洛宏与法迪打起上来,洛宏从屋顶上跌毙了。最后,管工带领工人到教堂,玛利亚促调停者法迪带着管工与城主菲达逊一起握手和解,代表智慧与劳动要用心结合起来。
【评价】 本片乃默片末期科幻片的经典之作,艺术价值非常之高,至今依旧极受推崇。片中犀利的思想性(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以基督教精神为终点)和壮观的表现主义布景设计(基于导演对纽约的印象)及特效,还有用人体组成的几何图形,使得影片成为德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影响】 本片可谓是科幻电影的类型鼻祖,包括《星际大战》等著名现代科幻影片,都有许多场景借鉴本片的创意。2001年日本动画电影《大都会》灵感也源于本片。 【花絮】 希特勒非常喜欢本片,多年后试图说服导演为纳粹效劳,但遭到拒绝。导演弗烈兹·朗本人具犹太血统,而他当时担任本片编剧的妻子蒂亚·冯·哈伯,则因后来政治立场倾向纳粹,而造成两人离异。 本片初映时遭到广泛排斥,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萧条时期的德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工人累死累活,而是找不到工作。
————————————————————————————————
以上为中文维基百科,以下为英文维基百科的翻译版本。
「维基百科非常鸡贼,对于词条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中文版又分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四个不同版本,不同版本内容不一样,上传者上传不同语言的版本,在维基百科都有不同的页面,这就很鸡贼了」以下是英文版本的翻译。实在太多了,我都没好好看,就直接上图,想看的可以一看。以下是「英文版原文链接」
Metropolis (1927 film) - Wikipedia wikipedia.org
PS:截图截了我好久
以下为文章引用,非常的多,列出来表示对作者的尊重。
⬜️最近沙丘炒的火热🔥让我又把大都会翻出来看了一遍。最后梳理了一下我觉得这部作有意思的小知识,一共三页。期待跟更多的人一同讨论~
⬜️其实这个年代看默剧挺有意思~ 夸张的肢体动作,特写景别的重复展现面部表情,报幕一样的台词,这些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凸显的更加拖沓冗长。但是这种情感的表露更纯粹,更关乎个人,现在所有商业大片如果去掉特效去掉BGM去掉布景之后还剩下什么?或许只剩下了粉丝的追捧热情❤️
⬜️此外还想分享一个关于原著和导演的小八卦。
导演和编剧是一对夫妇🎎在她们真正相遇之前两人都是已婚状态~ 直到1922年,朗的第一任妻子离奇死亡后他们才正式结婚。编剧名叫哈布,是一个巴伐利亚的贵族天才少女。两人结婚之后各自在外面浪,风流故事不断。后来哈布加入了纳粹党才正式跟朗离婚。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Cyberman前传。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