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建筑慢慢

记录片台湾2021

主演:江文淵廖偉立黃聲遠曾志偉

导演:陈芝安谢欣志

播放地址

剧照

建筑慢慢 剧照 NO.1 建筑慢慢 剧照 NO.2 建筑慢慢 剧照 NO.3 建筑慢慢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9-16 09:28

详细剧情

  江文淵的都市造山,如何在不可避免的集居年代,依然不與自然斷裂,考驗著建築師對精神向度的追求與技術的突破。  廖偉立的建築作品,我們發現了駁雜又現代的台灣,為台灣的混亂找到看法,為聖俗共存找到可能性。  在黃聲遠的帶領,我們發現建築師可以如此具有社會性。他不願意讓建築淪為商業操作來服務少數人,因此無論是大棚架系列、維管束系列,黃聲遠都渴望為不同的社會階層留下各種可能性。  心的寧靜與安定,一直是曾志偉長期追尋的方向,因此他具實驗性的、挑戰常軌的建築,為的就是期待人們能感受到自然所帶來的療癒及安定。

长篇影评

1 ) 观影笔记《看星星重要吗?当然重要了!》

昨天开始看《地味手帖》,睡前看了一个篇幅不长的纪录片《建筑慢慢》,80分钟讲述了四位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画面和音乐都想用沁人心脾来形容。

第一位是半亩塘的建筑师江文渊,在住宅大楼里让生物回归让我想到华侨城湿地公园,孩子们可以在楼下划竹筏的画面感觉是有在业内听过的第五代住宅的现实版本吧。社群活动的部分会联想到普罗理想国这个项目,设计运营形成的自循环还是一个很难得的“实验样本”。大里菩萨寺那一段的配乐太棒了!

第二位建筑师廖伟立,比较深刻印象有两个点,一个是日常场所的链接、设计建筑和日常建筑的融合。在楼上礼拜唱诗、楼下唱K跳舞打麻将好有趣,反而更像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这一点也很像在地围绕着庙宇而兴起的街市。另一个是他设计的天桥里提到的“迂回”的概念,如今我们常常寻求着最近路线,最短时间,让路上发生的机会和可能性都变少了,迂回起来,慢下来也就会“发生起来”。

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黄声远!评论里几乎好多人是“寻声而来”的。这一集的开头和结尾都十分特别,就像他特别温润的气质,专注于多个部门之间的交接地带,公共建筑真的是太感兴趣也太难的一个部分了。考虑到宜兰本地的天气和当地人的生活轨迹,不管是葱棚、大棚,还是文化工厂,给学生上下学设计的栈桥,都是考虑到人和自然和场地的共处模式。(大棚部分作为一个做活动常常为天气揪心的人太共情了)

特别感动于那句“如果我们的同事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他喜欢的不得了的地方,那将来也一定会有人发现一个他喜欢的不得了的地方!”这就是创作最棒的地方吧。有一个细节是他几乎去过每条街道,但偶尔还是会发现一些新的角落,真的是积累和灵感都来自于日常”。

这一趴真的很宝藏还被安利了田中央的两本书,一本超贵一本超难买哭出声。QAQ

最后一位建筑师曾志伟(笑)十分鬼马,泡在貌似是老梅绿石槽?的水坑里那一段简直笑死了又有点惊悚!他用丝网为概念做的建筑那个光线会让我想到有一次去小确幸吃饭的下午,印象中是铁皮屋的屋顶?在饭后突然下起了雨,一个下午达成在窗前看阳光小院和听雨的体验,可惜小确幸不久之后也宣布停业了。他的设计理念里有一部分也和江文渊一样,“要深入场景”,让做海边毕业设计的学生深入村民生活,想想我们设计院的设计师只能熬夜到头秃的在办公室做强排,建筑师真是美好又遥远的存在呀。

之前去宜兰只是想去看几米广场去礁溪泡温泉去罗东吃夜市,完全错过了这些建筑巡礼,功课不足!过去更多的旅行是在社交媒体上搜寻打卡地或者漫无目的地闲逛,而阅读和观影就是会让旅行更有目的和感觉吧!要多阅读和观影!

噢对了,看到最后一帧终于等到出品方,毫不意外的是公视,这两年从俗女养成记到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真的很棒!期待能有更多的好内容。

2 ) 由《建筑慢慢》联想到的一些东西

本文有关键情节透露

海峡对岸的建筑师在想些什么,这部片子大概也交代个一二了。很多东西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实际上是因为我自己也不明白,多半是学废了,所以我不敢评价。但是打脸总是来的那么快,我把这部片子推给了我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他看完之后给出了两条评价,第一条是:这几个建筑师还挺不建筑的;第二条是:黄声远真的好好笑喔。

听他说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激起了一些创作欲望,我想这几个建筑师在他看来“不建筑”,可能是纪录片拍摄角度的问题,因为这几个建筑师几乎没怎么讲他们的案例本身面对的设计,协调,施工以及技术问题,而是借由他们的案例反映他们的建筑观和所回应的一些更大的问题,这是建筑科普的一环。虽然纪录片的标题是“慢慢”,是个很着眼于“当下”甚至是“过去”的一种状态,但是每一个问题指向的其实都是未来。

江文渊 x 半亩塘环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江文渊建筑师凭借着若山这一住宅作品在去年拿下了台湾地区优秀建筑师奖,在这之前,江建筑师和半亩塘在台湾建筑界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得奖之后,各项荣誉扑面而来,使得本来就以绿色且精致著称的半亩塘得到了岛内建筑业界以及地产界更广泛的关注。半亩塘这间公司的全称并不是“设计咨询公司”或“建筑师事务所”,而是“环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足见其道着力于此。

半亩塘的成名作是2004年竣工的大里菩萨寺,位于台中市南郊的大里区。彼时还没有很多植物在建筑周边生长出来,但这座特别的寺庙就已经很吸引人眼球了。它既不像规模宏大或者规制完整的传统寺庙,也不像家家户户都有的佛堂或者神明厅,而是像社区教堂一样亲切和善:和普通透天厝并无二致的狭长场地内有一座小小的院子;院子里的一方水池;混凝土修砌的建筑本体;和寺庙顶层脱开的巨大平屋顶;进门脱鞋的仪式感;被曲折有致的垂直动线解构了的进香次序;以及一座尺度亲人的大雄宝殿。

菩萨寺,半亩塘,2004,台中市大里区

菩萨寺剖面1,半亩塘,2004,台中市大里区

菩萨寺剖面2,半亩塘,2004,台中市大里区

颇具新意却又面面俱到的空间设计已经使得这座寺庙成为了一座经典的建筑作品,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藤蔓逐渐占据混凝土墙,各种各样的树木也逐渐地表现出其自由生长的姿态,在建筑里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菩萨寺,半亩塘,2004,台中市大里区

如果说在菩萨寺里,景观对于建筑的影响主要还侧重于精神意象的话,那么在半亩塘后来的作品里则有意无意地向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来考虑了。随着作品类型逐渐地从文化建筑拓展到集合住宅,事务所的策略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纵观半亩塘整个作品系谱,景观在其中所占据的分量几乎都淹没了建筑的存在感。

这里还有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与Stefano Boeri还有新加坡事务所Woha不同,半亩塘在宣传上似乎对于全局性的景观图像表现出克制,而着重于利用人视角的图像,在这些图像里,建筑往往作为在景观中起到修饰作用的空间,或者是整合了景观的一种媒介。

在片中,建筑师本人主要也讲述了绿植以及小动物在城市环境当中的重要性,但却并没有提到“垂直森林”的概念,而是用了“都市造山”这样一个词语,显然建筑师并不希望给人以一种科幻图景式的想象,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具有意境的,有点浪漫色彩的词语——“造山”。这当然可以是一个广告噱头,但若山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住宅产品,在空间设计和技术问题上自然都不会作为重点来解释,可是 “垂直森林”所遇到的问题,“都市造山”也一定会遇到。当这种大比例的成熟生态系统植入到建筑作品里,它要怎样和空间发生关系,这就是半亩塘的长处所在,同时也似乎是个不传之秘。

半亩塘办公室,年份不详,台中市西屯区

璞山村,半亩塘,2016,台中市大坑

璞山村,半亩塘,2016,台中市大坑

2. 廖伟立 x 立建筑师事务所

廖伟立建筑师是一个建筑师,一个台湾人,一个基督徒。专业知识,身份归属和宗教信仰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就像台湾的城市景观一样,各守其位却又眼花缭乱。但是建筑师的作品却把三者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就像王增荣老师说的:“建筑师的风险就在于那些混杂的过程,你能不能处理的…他们会有协调,没有当然就失败,有,就成功。”

影片里也已经给出例子了,光之教会和王功生态景观桥。这两个作品一个完美地在台湾城市逼仄狭窄的场地上盖出了一座有着极强自明性同时又舒适宜人的社区教会;另一个则联结了历史文脉,打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基础设施。我想廖建筑师的解决方法就在于利用自己的语汇去整合那些不断变化的东西。

建筑师自己也在影片中解释了:一个建筑师故意去制造出那种场所跟环境,其实也不容易,因为你太专业的,太学术的,或者太理性的一种思考,我觉得那种生活的一个温度有时候呈现不出来,这也是我想跟常民学习的一个地方……从这样的观察里头,有没有办法找到台湾特有的一种特别的状态跟养分。”

这其实是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即使是“故意”的,也需要精准地提炼民间的智慧。在廖建筑师另一座非常有名的建筑作品基督长老教会礁溪教会中,同样是底层架空,把礼拜堂放置在顶层,以及通过不断穿插的流线来连接的手法,在台中市和礁溪乡完全不同的场地条件下就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盖因台中市常年天气晴朗,且城市密度较大,街边房屋普遍也较高,所以基督救恩之光教会在外部配合都市景观的前提下,需加强天光在建筑内部的作用。紧贴着天井布置的水平垂直动线则进一步地提升了人们在天光中活动的体验。而宜兰多雨,围而不合的半户外空间既使得各种休闲活动不受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在乡镇邻里区域也有着很强的可及性,利用场地的畸零地块与周边街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连接。它不似台中救恩之光教会那样内向,而是扮演了一个随时可以作为集合地点的整片地区中的一环。上层双表皮结构的礼拜堂则又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建筑靠近户政事务所(黄声远建筑师作品)的一侧则充分利用了这条街道的视觉焦点,以大片玻璃修饰,内部灯光亮起,使之成为乡间夜幕里的一座灯塔。

基督长老教会礁溪教会,廖伟立,2019,宜兰县礁溪乡

基督长老教会礁溪教会,廖伟立,2019,宜兰县礁溪乡

基督长老教会礁溪教会底层,廖伟立,2019,宜兰县礁溪乡

基督长老教会礁溪教会礼拜堂,廖伟立,2019,宜兰县礁溪乡

基督长老教会礁溪教会背街侧台阶,廖伟立,2019,宜兰县礁溪乡

廖伟立建筑师的实践思路清晰,也极具辨识度,这不仅仅是高超的专业素养所致,更在于这种基于自身,所设计的对象,以及场地文脉的几种角色之间的整合,我想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3.黄声远 x 田中央工作群

黄声远建筑师的作品虽然又涉及生态,又涉及台湾的在地性,但是这两点都不是他解决的问题,这既是黄建筑师区别于上述两位建筑师的地方,也是黄建筑师个人实践表现出的独特风格的成因。

黄建筑师似乎不是个形式功能的原教旨主义者,从影片里看,他很直接地说自己要在火车站前盖一座大棚子,或者“有一个同事找到一个他爱得不得了的角落,那么一定也会有一个类似的人找到一个他爱得不得了的角落”。这些描述直接构建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场所氛围。这种氛围不单单是由建筑的物理属性促成的(譬如它所处的位置,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人”在里面的参与,因为在思考之初就不作任何预设立场的强调了“人”在建筑里扮演的角色,所以黄声远建筑师的每一座房子都表现出了对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更为精妙的是,这种思考是无声的。

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梅津栈桥,你或许在走了几遍之后才会发现这其实是为了学童安全上下学才设计的;又或者是火车站前的大棚子,当里面的市场搬离了,你才能意识到它原来还能被这样使用,而且它还留出了一道缺口让给了一棵大树。这种抽象却又有力的建筑物在商业社会下日渐细分的城市土地是一种坚定的反抗,但是对于人与人,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却是一种灵活的顺应。建筑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对形式和功能再定义”的自由。

梅津栈桥,黄声远,2008,宜兰县宜兰市

位于宜兰礁溪省道一侧的礁溪户政事务所,可谓是黄声远最放飞自我的作品之一了。这座房子的造型之怪异,和江文渊建筑师提出的“在都市中造山”有同曲异工之处,在这座梁柱结构不甚规则,管道外露,色彩丰富的建筑里,人们置身其中有着走在山林小径里的错觉。楼板的形状与边界也不甚严格,这同时也造成了室内与室外界限的软化。在机关建筑里置入更多社会福利需求空间,被认为是一种更加亲民的方式,但是礁溪户政事务所存在的大量不被定义的空间使得这种亲民的规则被落实到了日常生活里。

礁溪户政事务所,黄声远,2005, 宜兰县礁溪乡

礁溪户政事务所,黄声远,2005, 宜兰县礁溪乡

礁溪户政事务所,黄声远,2005, 宜兰县礁溪乡

4.曾志伟 x 自然洋行建筑事务所

曾志伟的建筑大概是这四位建筑师里最难评价的了,因为他的手法更加多样,可是却能够表现出相似的气质。

曾志伟的作品似乎不为了回应上述三位建筑师所指向的各类社会问题,但是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一点,就像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拒绝外界的一切纷扰,让人可以随意地在里面休憩。这种不直面问题的态度好像也是最近十分流行的一种风潮。它主张忠于对自我的坚守和对感觉的激发,因为问题总是解决不了的,即使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也总有新的问题出现。

纪录片里选取的案例是少少原始感觉研究室和勤美学森大,少少原始感觉研究室可以说是曾志伟的建筑作品里最直观的一座了。建筑依自然山坡而建,以轻钢结构和竹制支架来搭建出了一个类似台湾农家果园常见的网屋大棚的构筑物。但是网是黑色的,使得建筑可以隐匿在葱郁的山林里,也可以让外界的事物在纱网上呈现出斑驳而梦幻的残像,尤其是有落叶堆积在顶棚上的时候。

很难说清少少原始感觉研究室是一个有着什么功能的建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除了展演以及讲座之外,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两个事件:

婚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理发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个事件在这样的地方出现,总会让人感到意外,但是意外之余,甚至还有点有趣。 我想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5.不是结语的结语

由于台湾比较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不少台湾的创作者似乎都在一个共同的乡愁叙事框架下追求以自身为主体的叙事逻辑,影视创作者也好,文学创作者也好,音乐人也好,艺术家也好,建筑师也好,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共性。所以观察到台湾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包括建筑,几乎从八十年代以来每一个阶段的输出都在铺陈上一个阶段产生的问题,以及这一个阶段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我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企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寻找一种方法,而有意地避免寻找一个答案。

我发现很多台湾的建筑师,或者在台湾的学校教育里很喜欢提到一个词,叫做“涵构”,这个词在大陆反而比较少听到。它其实是“context”在台湾的翻译。但是解释似乎又有一点在context的含义上往更深层次的地方走了一步:在描述一片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脉络的同时,还企图寻找一种“边界或者关系的再拓展”。

但如果没有当代台湾建筑师这样的思考和努力,我想台湾当代建筑也不会出现这样丰富热烈的景象,我还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可能会出现的答案会不会随着一层层地“再拓展”而逐渐显现出它的面貌,台湾建筑这锅煮了很长时间一直在冒泡的热水,会不会在某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时间点突然像瓦特奶奶的茶壶一样突然鸣叫起来。

短评

好吧,還是希望台灣建築界可以尋找到自己的出路。

6分钟前
  • 虎谿三跳
  • 推荐

难免戴上一层滤镜去看,不太客观,所以还是不写评价了,总体还是真诚的,以及我觉得还有一些台湾在世建筑师值得说一说

11分钟前
  • Pompano烤企鹅
  • 力荐

还是黄声远谈起来最为感动。

15分钟前
  • Moz
  • 推荐

想不到好多一直在思考、想要探索和尝试的方向早就有人在做了

19分钟前
  • 北山杉
  • 力荐

这算是讲诉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专篇

22分钟前
  • 汉唐元天下
  • 还行

有些其实很像构筑物诶,感觉观念是有趣的,但又慢慢偏离直到舞台设计的层面上去了。在小众的空间里做一些小众的事情,能获得滋养的人太少了,看到弹幕里说江文渊你的楼盘也不便宜,哈哈。黄声远是面对大众的,廖伟立的桥也自然有公众属性,他们放可能性进来,比较感人。

27分钟前
  • 脖子
  • 推荐

建筑师应该是城市环境的整理者

32分钟前
  • 爱影
  • 推荐

多一星给黄声远

36分钟前
  • Grey
  • 力荐

私心给黄声远那一集五星,又再次被他感动到。这样做建筑的建筑师真的很难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o4y1m7C7?p=3&vd_source=d2c0df60ca68404eae0180bee91c451d

37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力荐

田中央工作室所做的事情让人感动

40分钟前
  • 肖失
  • 力荐

实名羡慕。都是做了大量田野调查,人类学家讲半天也很难实际操作的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各种可能性,建筑师通过作品,就真的能直观地看到成效。对比台湾建筑师们的作品,现在上海的城市改造:苏州河沿岸贯通工程、世博园城市造山、历史风貌区改建、高架桥下的运动空间等等,感觉很相似,其实只有一个壳子。漂亮的社区活动中心、色彩缤纷的运动场所并不代表社区公共性的重塑;贯通的观光步道、大型连廊也不代表是在整理城市环境,创造城市维管束。以观光、消费、便捷为目的,脱离历史脉络和在地日常生活的城市规划并不可能真正改变什么,甚至没有可持续性。片中四个建筑师的作品,感觉最不好的是半亩塘的若山公寓,一个龟缩在价格不菲的商业公寓内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教育,怎么看都充斥着一股中产阶级虚浮的乡村理想国气息。

45分钟前
  • 鶴少爺
  • 推荐

看了黄声远部分

49分钟前
  • nadja
  • 还行

建筑师不止造房子,还要学会整理社区,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黄声远就是这么一个妙人,做一个项目做着做着就把一片给做了,是怎样的能力好说服甲方不断扩大投资呢hh(啊不是(其实很佩服他的社会性。看似在宜兰一个小地方窝着,但他所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实质性地介入公共生活,他将城市的功能整合起来,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连接起来,让建筑的实体变成人们日常和精神的承载物。他让我感受到,美的东西不一定是新,是大,它可以旧旧的,带着时间的积淀;可以空空的,给予自由度;可以帮我们打开感官,感受风、光、气味。不带炫技,不着痕迹,让人自然体面地生活其中,各得其乐,是他所代表的慢建筑的魅力所在吧。常民建筑和在地文化蛮有意思

54分钟前
  • 孑怡
  • 推荐

黄声远,黄声远!二十分钟就让我特别想了解这个人!“如果我们的同事可以找到一个他爱得不得了的角落,将来一定会有跟他类似的人在那里发现一个他爱得不得了的角落。”

56分钟前
  • ANEWME
  • 力荐

作为普通的都市平凡人,只能get到黄声远。其他几位只能让我想到台湾的前殖民地身份带来的空虚与迷茫

1小时前
  • 木冉
  • 还行

喜欢黄声远那集

1小时前
  • 城乡结合部
  • 还行

构想非常美好,对于有钱人来说,天选打工人就太奢侈了。

1小时前
  • 杜夫特
  • 推荐

看得见星星很重要,看得见云很重要。建筑不只是盖房子,而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

1小时前
  • 空空
  • 推荐

1.建筑与环境2.圣俗的空间3.空间的可能性4.微弱的建筑

1小时前
  • 审阅
  • 还行

更多看到了别人怎么生活

1小时前
  • walnu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