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日本推理小说,首先应该了解的就是作家松本清张。在日本文学史上,松本清张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他让日本推理小说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改变了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结合起来,让推理小说兼具了艺术性和通俗性,也因此而获得了更多的读者。
松本清张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代表,在写作的过程中,摆脱了过去单纯描述侦破案件的手法,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叙述方式来丰富推理小说的内容。除了描述事件之外,松本清张还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案件进行观察,在深入了解案件始末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让推理小说的表达上升到人性的探索和良知的捍卫上。
最近看了濑濑敬久导演的《昭和64年》前篇和后篇两部电影,本片改编自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电影通过一个绑架案来描述日本上层统治阶级权力更迭带来的影响。电影跨度长达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当年的办案人员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有些人因为良心不安而推出警界,有些人因为贪慕权力掩盖事实,也有人试图找出真相。
当年参与案件的三上义信现在是群马县警署的宣传官,他终日周旋在上级和媒体之间,还要控制因为女儿失踪造成的无奈和焦虑。在这部电影中,观众看见的不仅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件,还是一场压抑的人间闹剧。每个人都背负着秘密生活,这是一个关于权力、关于生死、关于良知的秘密。
前面之所以介绍松本清张,是因为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横山秀夫继承了“社会派”推理的道统。横山秀夫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也关注着现实性的问题,通过案件展现社会个体存在的孤独和无助。
不过,横山秀夫的“社会派”和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有一些不同,横山秀夫的作品中有很强的心理悬疑风格,而且作品的框架比较大,能够展现出众生百态,其丰富性远远大于松本清张。
《昭和64年》的原著叫《64》,虽然不是横山秀夫的代表作,但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找到理解日系推理的三个关键词:社会派、历史进程、权力博弈
社会派:
日本推理小说一共有五个派系,本格派、硬汉派、社会派、悬疑派以及法庭派,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本格派:注重推理解谜,强调逻辑分析;硬汉派:以侦探探案为主;社会派:以社会阴暗面为背景,选择相关案件进行分析,着重案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具有指导价值;悬疑派:注重氛围的刻画;法庭派:以法庭为背景的推理小说。
社会派作为其中的一个派系,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野圭吾。他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等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并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和票房。
社会派推理作品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符合当下读者以及观众的需求。社会派推理作品擅长将深刻的思想内涵放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观众在观看这类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细枝末节看到被历史烟云遮蔽的隐秘往事。在洞察社会黑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困境和痛苦。
推理小说的前身是侦探小说,这类小说的节奏性很强,内容肤浅粗糙,摒弃了对故事冲突的设定和悬念的设计,多是对事件进行平铺直叙的描述。社会派推理对侦探小说进行了改良,留下了对事件的描述部分,加入了更深广的社会内涵。比如权和法的对立,善和恶的对立,罪与罚的对立等等。
简单来说,社会派推理将整个日式推理带入了娱乐性和艺术性并存的高度,让推理系列作品进入了黄金时期。
历史进程:
任何作品都有一个大的环境,有些作品借古讽今,有些作品借今喻古,在巧妙的时空转换中,被遗忘在历史中的种种故事重新被挖掘、被描述、被理解。理解日系推理,离不开对历史进程的了解。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和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社会派推理和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它始终关注着社会变迁和历史更迭。看过社会派推理作品的人会发现,社会派推理会将事件尽可能的放在当时日本所处的整体环境、历史进程以及社会改革的坐标上。在追寻真相时,会对时间发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以及参与者的态度进行深刻解读,在整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下来展开故事,以此揭露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
在《昭和64年》中,可以明显得感觉到这种特点。三上义信虽然参与了64绑架案,但他经历的种种让他不允许遗忘该绑架案。于是,在后来的“解谜”过程中,三上义信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尴尬处境,也了解了当年参与绑架案之后的那些年轻警员所做出的选择,也明白了警界的权利争斗。
社会派推理虽然也描述的是犯罪,但重点不是个人恩怨,而是着重揭露官僚政客的虚伪和阴谋,体现了一种严肃的美学追求,拓宽了推理小说的表现领域。而且,“历史进程”可以给推理小说增添一些文学层面的艺术性,简单来说就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权力博弈:
《昭和64年》中,权力博弈绝对是电影的重头戏。上篇和下篇的时间加起来四小时左右,其中,有一大半的时间都用来描述警界的权力博弈。在权力博弈中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警界内部的权力博弈,也包括了媒体和警界的较量,甚至媒体内部的权力博弈。
任何一桩罪案带来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而且站在不同角度的人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件罪案。有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痛苦,有些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良知,而有些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好处,这就是社会派推理最有意思的地方,提供了多个视角,而且每个视角都不是单纯的正义或者邪恶,很多视角都是复杂而纠结的,换言之,很多人在罪案中既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
而这种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身份转换往往会因为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这也给电影增添了很多的戏剧性。松本清张在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加入了权力博弈的内容,因为权力博弈是最能反映人性善恶的方式。
在权力博弈中,身份的转换会带来心理的转换,而心理变化又会左右人的行为。善恶模糊之后,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会显露出来。社会派推理就是用这种方式揭开人性的面纱,将人性最肮脏的一面表现出来。
结语:
看完《昭和64年》之后,我被日本社会派推理的现实性震撼,它丝毫不遮掩现实中的丑陋,而是一点一点的揭露。就好像我们开始了解一个人,先是他的形象,然后是他的语言,再次是他的动作,最后讲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才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人。日本社会派推理强调的从来都不是结局如何,而是在知晓结局之前,人们的种种经历和心路历程。
本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压抑,黑镜头很多,色调也是昏暗阴郁的,细节描写偏多,剧情流利,但节奏略慢。男主三上义信则是背负了所有的压抑的善良男人,他在工作中失意,被调到与刑警不相关的部门做着背锅的事,生活中女儿也离家出走。从上篇的被记者追问实名案问题,被上司威胁向社会曝光自己女儿牙科资料的问题,被受害者拒绝配合工作等,自己挺身夹杂在中间的无奈与狼狈,到下篇保护女下司不受官场之气污染,试着相信记者,自作主张公布情报,反抗上司,极力寻找真相,追踪经过14年再次发生的模仿案件的斗智斗勇,他始终守护着善良,他从未欺骗过自己的心。他给曾经录音失误被责备的同事写信:“不是你的错”,让同事重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更是揭示了他的理解与宽容之心,虽然和女儿发生了不愉快,但在我看来 后篇的男主却从未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中。直到影片的最后,他也一直怀揣善良,不为案情结束而松口气,而更多的是为破坏了犯人家人的心灵而惋惜。善良的人是活的最累的,如此强大善良的人,默默地做着努力,默默地承受了这背后的大多不堪。他用自己的温柔反转了一切。虽然他最后辞去了工作,但他的所作所为都说明了,他爱县警,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县警。而影片最后也是Goodend,电话铃的响起,给了离家出走的女儿回家留了伏笔,给人一线希望。
下面是下篇结尾部分,三上的台词
——我伤害了她们——
——不是说目崎——
——而是他的妻子和女儿——
——是我害他们陷入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我明明知道——
——却给他们带来了这痛苦——
——————————————————
三上的妻子一角色更多的是对三上善良品质的深一步反衬,她对三上说的的台词有一句,使我印象深刻:“我遇到你的那时,意识到一件事,我想当警察,我只是因为想被别人感谢,可你不一样,你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考虑。”(他次因为是随手记得,所以可能有部分不一样,但核心主题觉得没问题,领会精神!)这是妻子对丈夫的肯定,同时妻子在同样的家庭压力下,依旧理解与对丈夫体贴入微的照顾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下,男主在经历过种种不堪之后,任谁都会被逼疯的,可是他没有,他凭借着内心的善良和找出真相的执念,最终反转。而我看到的是当下许多多人在面对一些“不得已”的社会现状时,不同的处事态度,有明哲保身的,有让别人替自己背锅的,也有替别人背锅的,有逃避现实的,也有像男主一样守住善良勇于面对的。还有许多群体之间的斗争的,如记者,警察高管等,兴许是立场不同,每每我斥责其中一方时,总是怀着不是当事人没有发言权的心态,对这些“不得已”也感到了茫然和不知所措。然而,无论是何种态度,都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那份冰冷无法完全消逝,但那份善良可以永久的留存,望权利被关在制度的牢笼里,望善良的人永被善良相待。
(第一次写影评,如有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捶我,谢谢……)
剧情过于压抑,但一些细节令人震惊。
昭和64(1989)年,居然还有渎职切腹的理念,故事的时间线是14年后(2003年),宣传官和记者组的对抗显示的是日本体制下的民主自由制服和精神。
愚昧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进步的希望,相比之下,这种对抗更具进步的价值。
记者要曝光事实的动机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正义和记者操守吗?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和背后媒体的盈利,头条的价值是利润。警察隐瞒实事的动机是什么,在高层的腐败,在三上是对孕妇的人文保护。
善恶难以区分时,就要靠制度来实现“现实”公平,在一个组织,一个体制里,最终的价值体现还是制度本身
如果将前篇与后篇视作同一部电影的两部分的话 ,这是一部超长的电影。但实际上,观众会很容易发现,前篇与后篇之间在主题、表现、情绪等方方面面都有错位。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导演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似乎体现了导演有着大于原著的野心。
后篇的复仇计划设计非常精巧,而最后的结局也让观众前面挤压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可以说是一个符合普通人善恶因果报应逻辑的结局,换言之,就是既在意料之中又稍微超出预期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
前篇却似乎是另一个故事。被绑架女孩的死亡只是一个引子,甚至可以视作一种隐喻。铺天盖地的昭和天皇驾崩的新闻报道掩盖了一桩幼女被绑架后杀害的惨案,这会让观众感到既沉重又荒诞。“昭和”这个年号在日本史上最具有的特殊含义——在20世纪前四十几年,也就是昭和天皇在位的前期天皇制成为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意识形态。这个含义在电影开场不久就通过两个新闻的差别待遇提示给了观众。
接下来电影快进到14年后,也就是步入平成时代以后,当初负责办案的三上警官早已离开一线,成为了警局的宣传官。这个宣传官的职责,直白地说就是与记者协会打交道,一方面利用记者为警局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对记者所掌握的案件信息进行管控。记者协会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警局则只想让记者成为自己的喉舌,自然,两方就经常地处于博弈状态中。这时令三上焦头烂额的是一个孕妇驾车撞倒老人的案子,记者一方要求透露孕妇姓名、住址,而警察一方拒绝透露(桌面上的理由是孕妇已有八个月身孕,应该得到保护,桌面下的交易其实是三上的上司想要的讨好孕妇的父亲——一个与警界关系密切的建筑行业资本家)。一边是上司的频频施压,一边是记者的穷追猛打,眼看警局和记者协会就要彻底闹掰。火上浇油的是,这时三上的上司通知他,马上就要有东京警察总部的上级来视察昭和64年的案子,而这需要新闻媒体的“发声”。处于愤怒之中的记者们马上拒绝了这个要求,而受害小女孩的父亲雨宫也拒绝了东京警察总部官员到家中拜访这种政治作秀。
四处碰壁的三上,在与部下的一次争论中获得了一个“觉悟”——从里面无法打开的窗户只能从外面打开。他向记者公布了孕妇的姓名、住址,讲述了被撞的老人的生平及其已经死亡的事实。他将这些事实交给记者处理,对仍不买帐的记者说,如果你们只是想闹,那么换一个宣传官你们仍然只能回到零起点,什么进展都不会有,只能一直闹下去。你们应该抓住“实名报道”这个机会。
三上的“觉悟”来自于一个“发现”,那就是,记者是人,受害者是人,自己也是人。最初和记者的拉锯,是将自身作为组织的一个棋子与其他组织的棋子对峙。三上再次到雨宫家时泣不成声的忏悔则是这一“发现”的直接表达。
三上从外面打开窗户的行动直接推动了后篇故事的进展,此不赘述。打开窗户这一行动以及行动的契机,都非常引人深思。值得细心体会的还有,在僵化、扭曲甚至邪恶的组织系统中,个体是否只有一同僵化、扭曲甚至邪恶,或者彻底的对抗这两极的可能性?正如三上所言,记者们如果只是将警察宣传官骂死了就算完事的话,那么下一轮的搏斗又将回到零,不能积攒起任何的成果。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在当下非常能打动我的地方。
本片还有其他直击要害的批判和非常巧妙的隐喻,在这篇影评中就先不提了。
警察政治、人性幽微和命案沉重,社会科的横山秀夫
媒体部分术语太多有点没听懂,下篇的时候再说;画面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所以总之佐藤浩市的角色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人?;这么多会演的人里77确实显得太单薄,但是坂口健太郎,这个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siff2016上海影城千人厅98%上座率,前后两篇连场看4小时直至深夜散场,好奇妙的体验。虽然剧情舞台广支线繁杂,也因为有日剧版的情节基础,看电影版总算压力不大;前篇的重点是警视厅与记者的冲突,发挥尚可;但对比日剧版的弊端,瑛太表现远不及日剧版的永山绚斗的暴走气场,荣仓奈奈亦如此。
警视厅宣传科与记者协会的和解。昭和64年短短的七天因为天皇驾崩,雨宫家孩子被绑匪撕票的案件没有引起关注也没有侦破。警视厅的腐败和权利的更迭,让这个案子成为了砝码。当年因为这个案件,有人十四年都活在自责中,有人很快辞职转行,有人心怀怨恨,窗子就从外面敲开吧,只要还有良知就不算晚。
2016SIFF。杰出的电影作品如同迎胸一击。COLDCASE、警察与记者的冲突、官场黑暗与体制腐败、职场与家庭的不调和……然而最令人敬佩的还是普通人的坚持与执着,对于一种理想的信任,这恐怕是唯一的光芒和抵抗现实黑暗的唯一希望。
案件本身非常了不得,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但是,能不能不要加进去那么多要表达的意思啊,什么都要讲意味着这四个小时相当地缺乏重点,其实很多问题只要点到即止,过分深入就令电影有点散。
前篇真的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别说什么铺垫不铺垫的一部电影挣两部的钱排得死烂还有理了。
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的凄凉和辛酸,但是没什么比在黑暗中找寻久违的光明更打动人的了,佐藤浩市的表演再次征服了我!
铺陈太多,氛围压抑,剧情推进太缓,群戏也不够精彩。
一个公关总监的逆袭
短命的昭和64年,却造就几个男人一生的痛苦不甘。主配角大咖云集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男主角佐藤浩市撑起了这个周旋在记者、警察体制、受害者、前同事、妻女之间,心怀正义的警察形象。剧情以14年前的绑架疑案为背景,却让记者与警察宣传部门的抗争情节喧宾夺主。由此看来,悬疑罪案其实是铺垫,核心实为男主人性的挣扎。三星半
看前半部分不明所以,只是非常压抑。记者和警视厅发言人之间矛盾剑拔弩张,但是发言人也无可奈何。
前篇吵的头疼
3.5
基本都是铺垫内容,几个关键人物刻画较电视剧而言更加饱满,但整体氛围略显平静,尚未进入电视剧版中的那种窒息效果,静待后篇大爆发!
好老派,节奏好慢,宣传官和媒体的小打小闹好无趣好不解…
上篇是真好,全然不是垫时间,每场戏都又详实又有英气。佐藤浩市第二次去雨宫家那场哭戏,厉害得要命,大概可以是全年男演员最佳了。它巧妙的把各方面的权力摆在一起,激化为矛盾,佐藤浩市的几个视角处理的真好,到了与记者对抗实名一场戏时直接将文戏扑倒最高潮。处理几处不同时间的回忆的调色也很好
官官相卫,集团斗争,模仿案的前期铺垫:警务部、刑警部、总局、记者,相关势力和新案件相关人士出场。自我救赎后,记者联盟与警宣部第一回合结束。屋子里面开不了窗,就要从外面开。热血,正气
佐藤浩市越来越像他家老爷子了
没看过原作 比较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