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长,图片也多,文末有视频连接。
这里是一部电影一本书,重【读】姜文电影系列的第三篇。电影是姜文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书呢是电影相关的文集《长天过大云》。
这部电影是姜文在《鬼子来了》禁播7年之后的作品,官方一刀未剪,正常上映了,但是口碑和票房都很惨,有关方面也松了一口气,以后再也不用紧张姜文电影,反正已经没人能看懂了。与此同时国外的反映也不太好,绝对没有前两部《阳光》和《鬼子》那么火热。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领域,一些电影、文学大家却极为称赞,比如焦雄屏、戴锦华、史铁生、王朔等等,认为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已达大成。这一系列的现象看起来都非常的矛盾。
姜文也曾丢下一句话,“再也不干这包饺子喂猪的事情了”。这话当然是骂人,姜文把自己的作品当“饺子”很正常,但是很多人自觉的把自己归为“猪”的行列,“从此姜文一生黑”,也确实是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
《长天过大云》这本书,收录了叶弥的原著《天鹅绒》,以及电影创作初期的故事稿和完整的剧本,还有前面提到的几个电影、文学大家的影评,包括很多剧组成员的心得体会。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如果电影有什么正解,还有比姜文自己的书更加正确的吗?结果又打脸了,姜文还是只字不提他的创作意图,倒是《让子弹飞》相关的书籍《骑驴找马》,里面有很多采访谈到了《太阳照常升起》,看完基本就明白了,只是有些细节还得“猜”。
这个系列影评原本是欣赏姜文电影的技术,但是技术再好也只能是一张“饺子皮”,所以我们还是不得不先聊一聊电影的思想内涵,大约也只能点到为止。
太过具象的解读,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正解,但又不能脱离时代,如果完全不讲它的寓意,相信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一般情况下我们看电影能感悟多少,取决于自己的知识面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看姜文的电影这句话要修正,必须是多看书拓宽知识面,少瞎想避免进入误区。
怎么理解《太阳照常升起》这个片名,首先就从姜文在书末的填词来看。
姜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
这两句近乎直白的话,没什么不好懂。人的一生,国家的兴衰,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在宇宙的尺度都是过眼云烟,什么叫“长天过大云”,就是时光飞逝,“昔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管人类怎么折腾,太阳会照常升起。
当然,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这话听着就会特别的虚无,找不着“北”,必须是先入戏,才能再出戏。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4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然后有一些小线索串联起来。为了方便梳理剧情,我们按照4123的时间顺序简述一下故事。
1958年冬天,西部。
两个年轻的女子,到西部边境寻找自己的爱人,就是后来的疯妈和唐妻,她们在一个路口分手。
唐妻走向路的“尽头”找到了爱人唐雨林,唐叔说出了一句要命的爱情宣言:“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他们俩在黄沙大漠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而怀孕的疯妈走了“非尽头”,穿过边境,却没能找到爱人李不空。通过苏联官员的解释,大致是李不空化名“阿廖沙”和一个苏联女子“娜塔莎”在一起时被枪杀,衣服上有三个弹孔为证,留了一堆遗物。
疯妈在返程的火车里上厕所,生下孩子掉在了铁轨上。疯妈叫停了火车,沿着铁轨往回跑,在鲜花丛中找回了儿子李东方。这一段拍的最美,疯妈的疯病也应该由此开始。
1976年春天,南部。
疯妈已经把儿子李东方抚养长大。一天,疯妈梦到一双黄须子鱼鞋,她到鞋店买了双一模一样的鞋子,把鞋子挂在树上去上厕所,鞋子却不见了。疯妈的疯病又犯了,这次疯得比较厉害。整个这一段故事,基本是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在演绎,各种上树、刨坑、奔跑、打闹,房祖名曾经戏说《太阳》是一部“动作片”。如果没有耐心,估计会在电影开始的这一段就放弃了。
故事1的核心问题是,儿子一直想了解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而疯妈说不清,还烧掉了父亲留下的一些信件。
儿子发现了疯妈用鹅卵石搭建的一个秘密居所,像个墓地,里面的陈设,都是打碎了又重新粘贴起来的,几个喷嚏就让这些东西全垮掉了,这一段最魔幻。
直到有一天,疯妈突然清醒了,让已经当上小队长的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从疯妈目送儿子离开的眼神,感觉这次真的要出事,果然疯妈在儿子走后,就魔幻地跳河自杀了。
1976年夏天,东部。
梁老师在学校食堂自弹自唱很是悠闲,5个大长腿的女生附和着,直到被骚扰电话打断。开始的这一段拍得极有戏剧性,完全感觉不到那个时代,应有的紧张与压抑。
梁老师因骚扰电话切到手指,到医务室处理,被林大夫勾引,这里要佩服一下陈冲的演技,带着口罩都挡不住的骚劲,摘下口罩就更要命,可是闷骚的梁老师好像根本不好她这一口。
为什么要用闷骚这个词呢,晚上学校放露天电影,就出事了。有女人喊了一声“抓流氓”,所有人都亢奋了,梁老师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追的那一个,而且还摔断了腿。
学校官方的“摸屁股”调查完全是一场荒诞剧,只能再欣赏一下林大夫的浪与骚。
唐叔和梁老师在宿舍商议对策,就是搞不清到底是“手摸了屁股”,还是“屁股摸了手”,最后决定坦白从宽。
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校领导为了维护学校名声,烧掉了梁老师的认罪书,并声称5个流氓都抓到了。
梁老师洗刷清白却在当晚自杀了。
1976年秋天,南部。
唐叔因为梁老师的自杀事件受到牵连,下放到了疯妈那个村。身为小队长的儿子去接唐叔和唐婶,回来的路上就发现,疯妈跳河自杀了。
唐叔整天带着梁老师之前送的猎枪,吹着小号,领着一帮孩子在山上打野鸡,甚至夜不归宿。
小队长依然纠结于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人,而警察李叔和村干部都支支吾吾说不清。
无聊之余,小队长和唐婶在疯妈的秘密小屋偷情,被唐叔发现,最要命的是, 一个念叨丈夫的爱情宣言“天鹅绒”,一个念叨父亲的化名“阿廖沙”。
唐叔用枪指着小队长的头,小队长却说不怕死,就是想知道“天鹅绒”是个什么东西。
然后唐叔到北京找天鹅绒,摇滚大叔崔健给唐叔上了一课,让唐叔明白,这事不是小队长的错,归根到底是唐叔自己的错。
这是一个非常刻意的戏剧化情节,从云南到北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哪里找块布不好找,非要到北京?由此电影在方位上补齐了东南西北,时间上凑齐了春夏秋冬。
唐叔回到村里,本已不打算追究老婆偷情的事,小队长却自己作死,拿出一面锦旗,证明唐妻的肚皮根本不像天鹅绒。“婶可忍,叔不可忍”,唐叔开枪打死了小队长。
对于这个“颠三倒四”的电影,我们不能用惯常的逻辑来看待,必须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循着一些蛛丝马迹才能搞清楚故事的格局。
先研究一下叙事结构也可能对于理解内涵有帮助。有人把姜文和鬼才昆汀类比,大约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极似昆汀的《低俗小说》,姜文受他启发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两人私交甚好。
所谓低俗小说就是路边报亭卖的一些低俗的杂志,几个故事中的人物有重复,但其实在每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全都是暴力抢劫、吸毒贩毒、性变态、打假拳等等,就是把一些茶余饭后聊天吐槽的离奇事件给串起来了,每一个单独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全部都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幅社会的大图景,这个整体印象才是惊心动魄。
《太阳照常升起》是相同的结构,每一个故事的逻辑都不是很完整,几个故事也没有必然的内在连接,讲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大图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中华大地上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的整体印象,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现代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的荒诞剧情,在那个年代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只能说你不懂,不能说你没看到”,老外就更不可能看懂了。
怎么去理解这几个故事呢?下面我们把线索勾连一下,尽量不要入戏太深。
第1个故事结束疯妈死了,自杀的;
第2个故事结束梁老师死了,自杀的;
第3个故事结束是小队长死了,自己作死;
第4个故事的结尾是小队长出生。
所以几个故事近似一个循环,都是悲剧,一个大型悲剧的循环。
原著《天鹅绒》讲了个什么故事?1967年中国某地农村,一个女人因为两斤猪肉被偷,疯了,他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农民,普通到叶弥都没写他的名字,他们的儿子李东方娶了大队长的女儿,据说是有心脏病、哮喘、斜眼,然后李东方就当上了小队长,疯妈在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那天跳河自杀了。下放来的是印尼华侨唐雨林一家,唐雨林经常出去喝酒打猎,后来小队长和唐妻搞上了,唐雨林用猎枪打死了小队长。
《天鹅绒》是一个短篇小说,短得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所以姜文加入了大量的改编,改完了就和《天鹅绒》的原意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传说中的 “吃原著不吐原著皮”。
原著疯妈疯掉的原因是丢了两斤猪肉,而电影改成了一双鱼鞋。鱼在中华古文化中代指性爱,所谓的“鱼水之欢”,比如《鬼子来了》里面马大山的情人叫“鱼儿”,也是这个意思。有些地方把乱搞男女关系叫“搞破鞋”,第2个故事和第4个故事都出现了鞋子和性爱的暗示,黄须子的鱼鞋很明确是指性爱。
“猪肉”代表的是物质文明,原著的女人疯掉是因为贫穷的物质生活,而电影中丢掉的鞋子,代表的是性爱的缺失,可以衍生到家庭的破碎,以及“精神文明”的缺失,因此给小队长李东方加了个缺失的父亲李不空。
李不空是个什么人其实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定要搞清楚也有迹可循,李不空是军人,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参加英模报告会认识了疯妈,他后来死在了苏联,留了一大堆的信件和几条各种颜色的辫子等等。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历史问题,1958年前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张,《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马小军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苏开战。李不空那些信件被苏联官员拆开审查过,“全是些疯话”没看出什么问题才还给疯妈,疯妈当然也不可能看懂。
在那么一个形式严峻的年代,一个朝鲜战场回来的模范军人,跑到苏联去找小情人被打死,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能够解释得通的只有一种情况,李不空作为特工在中苏边境搞情报被打死,但由于国际关系问题,李不空不能算作烈士。
在那个年代,一个烈士家属和普通百姓的差距是很大的。疯妈的秘密小屋里面,她把儿子的照片和李铁梅的剧照贴在一起,构建一个虚幻的红色革命家庭,这可能是疯妈的内心愿望。
原著说疯妈清醒后不知道自己会清醒多长时间,就赶紧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跳河了,有人说:“反正要跳河,还洗什么澡,多此一举”。电影疯妈跳河的那一段更魔幻,见不到人,一套衣服和鞋子规规矩矩的漂浮在河面上,你也可以说:“这拍的什么玩意,死就死吧,还把衣服弄得这么神秘”。
注意,电影和原著思想内涵虽然不同了,但在这个事情上是相通的,即便“生不如死”,还是要维护生命的“尊严”。这才是第1个故事真正的核心。
然后说一说 “李铁梅”的形象,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很多次。李铁梅是样板戏《红灯记》里面的人物,样板戏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据统计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间,共产生了14部样板戏电影和83部故事片,而2017年仅仅一年时间上映的电影就有970部,可以理解一下什么叫“精神文明”缺失。这只电影,其它的文学艺术什么的就不谈了,所以理解一下什么叫“革了文化的命”。
第2个故事和原著完全没关系,据说是姜文小时候亲眼所见的事情改编。这个故事本来是最“直白”的一个,很容易理解,然而现在也成了一个不能说的问题。对于梁老师为什么自杀,首先要搞清楚人物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才能理解的他的行为。
梁老师和唐雨林都是印尼归国的华侨,剧本里面说唐雨林回国还是梁老师鼓动的结果,梁老师自弹自唱的那首歌叫《美丽的梭罗河》也是一首印尼民歌。他们为什么回来呢?建设祖国。1958年他们在西北沙漠干什么呢?找石油,唐叔是学石油的,注意那些帐篷边上的金属管道,这些东西在那个砸锅炼铁的年代可是稀罕货。
梁老师曾出现在唐叔的婚礼上,这个婚礼搞得声势浩大极为疯狂。就像 1958年“大跃进”开始,全国人民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亢奋,“打鸡血”是真有其事,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
但后来他们在干什么?在东部某学校工作,但学校一个学生都没了。为什么?那个时期学校都停课了,搞运动,1977年全国才恢复高考。
梁老师为什么自杀,不要试图在电影里面去找证据,这是个不能说的,作者也没打算把这事情给讲清楚,梁老师回忆现场时出现的人物和场景都不一样,被摸的女人回头都不是同一个人。但整个故事会给人一个感觉,只有梁老师是唯一清醒的一个人,其他的人包括唐叔都显得有点疯狂或者荒诞。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华侨要回来建设祖国,为什么后来他们又无所事事整天“吹喇叭”“搞破鞋”?为什么死了的人可以面带微笑?而活着的人要下放山林打野鸡?
这是姜文一贯的手法,将一些低俗的东西摆在前面,因为那是生活;值得思考的东西埋在后面,因为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这个故事说的还是 “生不如死”,比如老舍和傅雷,还是说的“精神文明”的缺失。
第3个故事的地点虽然和第1个接上了,但思想内涵更接近第2个故事。小队长让唐叔教教那些孩子,唐叔说我怎么教他们,我学石油的,小队长说只要他们不瞎跑就行了,于是唐叔就整天带着他们在上山打野鸡,还发现了疯妈的秘密小屋。唐叔其实心里一直有事,他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死人可以面带微笑,而他这个大活人怎么折腾心里都别扭,所以才突然抛下孩子们独自回家,然后就发现了老婆和小队长偷情。
我为什么啰嗦这个细节,注意这就是解开本片谜团的钥匙,姜文很认真的拍了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还搞得声势浩大,其实这里只有一件事是核心,就是唐叔的心理活动。
唐叔曾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跟着梁老师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只是没想到后来局势变了,梁老师只能在学校食堂做饭,而唐叔是锅炉工,总算也和能源挂上了钩,整天的无所事事吹喇叭、搞破鞋。
梁老师自杀对于唐叔打击是很大的,他下放之后更加的疯狂与放纵,其实就是掩饰内心的痛苦,看懂这一点才能明白整个悲剧的内因。
然后可以推广开来,第一个故事里面的疯妈,也是差不多的手法,镜头很认真的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包括“树上的疯子”,“抱着石头过河”,气急败坏的老师要学生用算盘打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等,都是疯狂与荒诞。
镜头呈现的是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现象拍得越美丽,体会到的本质越心痛。
原著唐妻和小队长偷情的时候,唐妻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而小队长说的是“我想做你用的草纸”,电影保留了天鹅绒的说法,而把小队长的话改成了 “就叫我阿辽沙吧”,注意这句话是李不空留下的信里面的一句话。
这个有什么差别呢?原著曾引用1999年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情人的电话:“我恨不得做你的卫生棉条”,这是一句很露骨的情话,小队长说想做唐妻的草纸,是差不多的意思,说的就是迷恋她的身体,这个格局明显是不同的,是一个女人的情爱视角,原著的“天鹅绒”就有可能真的是指一块柔软的布。
而电影里面的小队长的话是冒用“父名”,冒用父名不就是“犯上作乱”么?后来被唐叔用枪指着头,他说不怕死,就想知道什么是天鹅绒,这个“天鹅绒”就可能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比如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变,但这样解读就麻烦了,我还是打住吧!
最后小队长明显是自己找死,唐雨林只是成全了他,还是“生不如死”。
第4个故事。两个女人在大漠同行,年轻的唐妻是刚从印尼回国去找唐雨林结婚,一直唠唠叨叨很兴奋,她的话语就是描述当年的唐雨林,胆大、聪明、性格冲动,曾放弃一切回来建设祖国,他感动这个女人靠的是每天一封肉麻的情信,然后他们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年轻的疯妈怀着大肚子去奔丧,所以一言不发。后来疯妈在返程的火车上生下了李东方,掉在了火车轨道上,这个显然非常的魔幻。
去结婚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其实是孤独寂寞了一辈子,最后还要勾引小青年,害死了小队长。
去奔丧的决意孤苦一生,将孩子抚养长大,最后却是疯疯癫癫,到底意难平。
一个疯狂的婚礼,和一个不可思议的降生,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故事的开始,这样就成了一个悲剧的循环。
为什么一直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有时候摆在面前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视而不见。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千年来一直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象征,近现代很多人才发现,里面危机四伏,实际是一幅警世预言画。
剧本在第3个故事结束时,唐雨林打死了小队长之后还有一个镜头,没有出现在成片里面。
如果成片有这个照片回溯的镜头,可能就很容易理解循环故事线,但同时又可能把格局变小,因为太具象了。
所以我们看《太阳照常升起》,就不能关注那些是是而非的表象,那只是作者布下的疑阵。
比如最为常见的几个所谓的隐喻,妈疯了、天鹅绒、从苏联回来的孩子、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大量的色情与暴力的暗示等等,似乎都可以引申出一个现实的概念,但这些东西只能算是“饺子汤里的残渣”。
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和《鬼子来了》一样,都是群像,所有的故事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如何挣扎,活着的人都不可能从他所处的时代逃脱。如果入戏太深会被这个巨大的悲剧吞没,以超然世外的心气来俯瞰人间百态,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多了去了。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由发展。
读《太阳照常升起》的剧本就像读一首长诗,有着优雅的韵律,像梦一般的迷幻,但这又是个悲剧,一个很美的悲剧。
如果电影有印象派,那么这个电影就是了。
史铁生拿《太阳照常升起》和《浮士德》做比较。
焦雄屏说:“在神采飞扬的画面中,我再次体验了他的气势,这一次他冒着更大的挑战,探讨中国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蕴。”
王朔说:“有时感到悲观,我们曾看到戏曲失势,看到文学失势,是不是也将看到电影失势?但不会影响地球飞转”。
多么准确的预言,现如今的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作电影了,别看一年出几百部,有些还不如样板戏。
姜文在《骑驴找马》里面说,《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是同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你信不信?
关于影片,千万不要相信姜文“我女儿都能看懂”的说法,这是一部结构异常繁复的电影,估计有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看完之后都会一头雾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姜文母亲所说的“没有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不明白你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才是更加中肯的评价。 1994年,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大奖。在同一届电影节上,姜文携他的电影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参加了评奖,估计《暴雨将至》对他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在《太阳照常升起》里,他同样很前卫地玩了一把圆形叙事的结构。 这是一部情节极端复杂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晕了好久,除了感叹摄影之美、色彩之艳、音乐之好,一直在思索影片的结构,以下所讲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成果,可能与真正的情形相差甚远,所以只敢说“浅度解读”。 A. 在影片里,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是,1976的房祖名正是在1958年出生在铁道上的那个婴儿——这一点,其实在第二部分中房祖名自己也提到过。 我们先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说,房祖名出生于1958年,1976年,房祖名18岁。同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姜文每日打猎,忽视娇妻,造成房祖名与孔维勾搭成奸。孔维在姜文枪杀房祖名之前离开村子(这一点影片有交代)。之后姜文枪杀房祖名。后来孔维怀孕,于是去寻找孩子的父亲——也就是房祖名。 就在这时,时间忽然奇妙地回到了1958年!怀孕的孔维(此刻变成了周韵,这是影片另一个奇妙的设置所在:孔维和周韵这两个角色竟然是同一个人!)没有找到房祖名,只找到了他的遗物,其中包括一件上面带有弹孔和血迹的衣服。 房祖名的父亲在片中一直没有露面,唯一出现的一张他与周韵的合影,头部还被周韵用剪刀剪掉了。关于他的父亲,警察李和村民甲喝酒时曾对房祖名说过:他的父亲是中枪而死,但不是烈士。这就为他是死于仇杀作下了铺垫。所以,周韵找到的那件带有弹孔的衣服,其实正是1976年被姜文杀死的房祖名所穿的!于是,又一个奇妙之处诞生了——生于1958年的房祖名,他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死于1976年的那个房祖名! 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影片颠覆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穿梭于时空当中,完全天马行空,没有一丝羁绊。 1958年,周韵找到了所怀孩子父亲的遗物,然后,在火车上生下了房祖名。于是,时间又回到了1976年,房祖名18岁了,同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至此,这个圆形叙事结构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个圆环当中,还有其他的内容。还是1958年,孔维从南洋来到国内,找到姜文结婚,姜文对她说:你的肚子就像天鹅绒。之后,两人常年分居(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又到了1976年,姜文搞上了陈冲(除了具体情节,同样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同年,黄秋生因为摸女人屁股被打倒批臭,最终自杀。同年,姜文由于作风问题(据个人推测)而被下放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B. 关于影片结构的推断,以下问题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 1,周韵为何发疯。在这一点上,我一开始时受到原著小说《天鹅绒》的误导,后来才发现,原著小说其实跟姜文的这部电影没什么太大关系,估计小说的作者叶弥看到《太阳照常升起》也会晕上一阵子。 关于周韵发疯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一双鞋,倒不如说是因为男人。影片中那座她用圆石建造的房屋有着象征意义——象征了她受过严重创伤的内心世界:房屋里所有的物件都是破碎的。 2,那张缺少了头像的照片里,房祖名的父亲究竟是谁。除了我们的推断,能证实房祖名的父亲其实就是他本人(听起来有点奇妙)的证据还有——那张被剪掉的头像,出现在了周韵建筑的圆石屋子里,不是别人,正是房祖名自己(跟李铁梅并排贴在一起)。 3,关于周韵和孔维两个角色是同一个人,还有以下情节作为证据——1976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就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刻,孔维出现了,而周韵消失了…… 4,影片的最后一个部分名字叫做“梦”,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奇妙的一部分,而最奇妙的莫过于——孔维和周韵,由两个演员饰演的同一个人,居然同时出现在了一个画面里!孔维喋喋不休地讲述姜文在南洋时是如此追求她的,而怀了孕的周韵则一路默然无语。两人在一个岔道口分开,岔道口有两个路标,一个写着“尽头”,另一个写着“无尽头”,孔维选择走向路的尽头去接受姜文的求婚;而周韵则走向了没有尽头的另一条路,从此,故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C. 关于影片的其他闲言碎语: 1,房祖名的演技超乎我们的预料,实在是不错;黄秋生则要差了许多——主要是角色没得发挥;陈冲的角色简直风骚入骨,她的演技也绝对没得挑,第一流!姜文保持了一贯风格。 2,影片的画面美不胜收!色彩艳丽,构图讲究。久石让的配乐同样无可挑剔。 3,姜文明显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影响,尤其是结尾狂欢一段戏,简直是老库电影的翻版。 4,影片充满了姜文式的幽默,尤其是第二部分,除了欣赏陈冲的风骚性感,就是享受幽默桥段了。
佳作,但存在重大缺陷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1.大陆电影罕有的观感,肆意的魔幻现实主义梦境,符号绵密,影像流畅。或许,我们的确需要姜文,不论装疯亦或卖傻。2.上树疯子同费费[阿玛柯德],离开陆地的水中草岛似[地下]变奏,而病房中的重重白纱又让我想及[末代皇帝]的白丝绸触摸游戏。3.摔盘子,"尽头",火布追车,铁道鲜花中的婴儿。(8.5/10)
总有一天人们会因为低估《太阳照常升起》向姜文道歉
喝醉了一样哭得不能自己……这片子是真正的中国史诗,苏联大炮、疯妈中国、消逝的理想,以及宏大叙事下被扭曲毁损的生活。那赏心悦目诗意满溢的树风光影水和激昂壮美的音乐,在让人神往之余更增巨大的荒谬感。片名据说来自《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弄玄虚,太文青了。还是《鬼子来了》实在。
周韵负责装疯,房祖名负责卖傻,陈冲负责卖春,姜文负责整人,黄秋生欲海翻滚后对性麻木的那张脸实在与那个时代风尚以及剧中角色相去太远,姜文拍物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拍人的能力,树叶,草,花,鞋子,野鸡,都那么的活色生香,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四颗星都给剧中的光影的处理和花花草草了。
这片子的隐喻在为了贴合小说而做的改编与非常规的叙事中被复杂化了。唐叔在片中代表的就是有枪杆子的最可爱的人,连哄带骗娶来又霸占了娇贵资本家十数年(58年到76年)却又冷落了她十数年;对于唐嫂这样的资产阶级,这十数年对她们而言只是一场有尽头的疯狂,而对于以疯妈为代表的穷苦人民而言,这十数年只是一场永无尽头的痛苦的开端。疯妈在自以为的新时代(太阳升起)生下了信仰年代的新人民,但是李东方这些人民在76年时未经最可爱的人允许就与资本野合,最终又被枪杆子给教训了。李东方之死一是象征了姜文这批成长在60年代的人接触资本后对新时代信仰的崩塌;二是道明了无论对错如何,人民都会是承担结果的一方。观众不用想在中国的政治电影里看到完美的对位关系,因为如果如此明显,那它们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会被剥夺。
我一直就不喜欢主要是因为隐喻而被称牛逼的片子,总觉得电影首先需要讲故事,隐喻可以是暗线,但不能喧宾夺主,为了隐喻而隐喻,去掉了隐喻故事一般般的电影其实挺无聊的也挺做作的。ps:我本来就不喜欢姜文的风格,对我来说太粗暴太野蛮了
看影评和解说的时间比看正片还长
从58年到76年,没有历史的车轮滚滚,只有姜文印象中奔腾恣意的红色年代。观众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没看见。黄秋生的普通话和房祖名的屁股,这两样东西要成为华语电影的绝唱了吧...
我是一个退伍的志愿军,1958年我把一个姑娘周的肚子搞大了,但我想跟另一个姑娘孔结婚,于是我骗了周说我死了,然后和孔结了婚。周在火车的铁轨上生下了我的儿子。1976年我在学校当老师,我常常和林医生偷情。我同事梁老师被人诬陷性骚扰女人,而林医生和其他女子都愿为梁老师洗脱罪名并向梁老师示爱。有一天梁老师被还了清白,我却以为他识破了我的婚外情,于是我杀了他。后来我被下放去周所在的山村改造。周得知我被下放,疯了一段日子,并让她儿子,也就是我儿子来接我,然后就消失了。我整天教孩子们打猎,冷落了妻子。一天我妻子与我和周生的关儿子偷情被我发现。我不知道他是我儿子,这小子还刺激我,一怒之下我一枪崩了他。我儿子的母亲周曾在山上,在树上喊叫,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太阳出来他就笑了。原来我就是阿辽莎。
个人风格非常突出,很带劲,很浓烈,很偏执.也一样地掐头去尾,留有余地.我还是喜欢非常地.姜文们对于中国的特殊时代是有情结,始终在追问时代疯狂的前因后果,又如何流转至今.苏联/新疆/下放/华侨/可爱的人/样板戏/...其间充斥着很多符号,约略了解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他要讲的绝对不是轻松的话题.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有两个,一个在于这是过于个人表达的东西,石头,河流,火车,天鹅绒都是有指代的,一般的人只能从看到的表层去理解,其二,姜文把国家和时代的性格和命运注入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的身体里,虽然每个人身上都不免打上时
姜文拍这部片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再次向观众说明他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导演。我觉得他就是这个意思。
一部电影如果通篇主题都是寓言和隐喻,那不叫高明,只能是无法自圆其说或叫故弄玄虚。但姜文的个人意趣及掌控力仍使影片在技术环节无懈可击,画面精致,色彩鲜明,结构精巧,情绪饱满。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需要过度解读的电影,就像做语文试卷一样,鲁迅说一句“晚安!”都要解读个几百字,或者电影里男女主角做个爱,都要解读出一堆政治隐喻(比如《色戒》),有意思吗?也许导演确实有一些隐喻在里面,也许是为了躲避审查故意玩隐晦,但我觉得这已经破坏了影片的完整性。以前看那种所谓大神影评解读会觉得很牛逼,现在觉得都是过度解读。同样的例子还有《让子弹飞》《盗梦空间》等等,这些都是好片子,但是看到一堆人做阅读理解就很无聊,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歪了一批创作者和观众。
实在是很难看懂,除了时代带给人们的选择和命运以外,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都似乎过于牵强。(相比欧美典型的群戏电影。)扫了一眼影评也是各种分析都有,更加让人迷惑。当然,电影从摄影到配乐都非常成熟,姜文确实老牛逼了。但周韵和房祖名的组合让人相当出戏!他穿的是匡威??
不解析结构隐喻,不谈论故事轮回,画面多漂亮斑斓,情绪多张扬饱满,这才是情怀,是姜文永远的情怀,对俄罗斯独有的情结和近期看的《蓝色骨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果然老崔也友情出镜了);配乐太好听,虽有点满,浪漫得一塌糊涂;周韵拙劣,陈冲神了,湿漉漉的潮湿欲望,放荡的天真。
印象深的是歌曲音乐、背景色彩、情节意趣和流畅旋转的镜头。魔幻色彩,奇异的主观印象派怀旧故事 。。
“她愈是深爱的,她愈是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脆弱,都是同一个人”、“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比你老了”…我爱陈冲勾人那段,笑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