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些失望的明日世界,含剧透
预告就是整个电影的重心,被预告吸引的小伙伴简直就要失望了。预告讲的多好啊,一个妹子掌握了一个穿越神器,分分钟见识到高大上的未来世界,其中涉及闪闪发光的倒数的表钟,还有坏人在追他们,各种惊心动魄的打斗,这个故事展开来涉及什么高科技,现在改变未来,神秘的表钟,宏大的未来世界,甚至是时空规则,简直分分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剧情:
迪斯尼未来风的城堡,就是那个开篇的logo,第一次见到未来风的城堡还是很开心的。
真剧情: 1964在世界博览会上,一个小男孩做了一个飞行器,被一个小女孩看上了:小孩子不错嘛,蛮有潜力~让我带他走入未来世界。当然小男孩就抛弃父母之类的和嘴炮机器人去未来了。这里不得不说1964年布景啊什么的挺棒的。
接着2003年一个工科妹子有一个不放弃的决心,坚持不懈不惜破坏法律捣乱他爹在NASA的项目,为了什么我实在不能理解。其中穿插着各个老师都在讲世界简直糟糕透顶了,哪里都有灾难,为后来埋下伏笔。女主就问怎么解决这么一个世界问题啊,老师直接傻眼,妹子你好屌,我尽无言以对。
因为她坚持不懈的决心,那个诱拐了小男孩的小女孩也看上了她,偷偷给了他一个神器,呀~妹子穿了,三观被刷新了~~未来时间简直棒棒的,当然都是有一些限制的,什么你的身体依然在原来的地方,你在未来世界也有一个“身体”,这里没怎么看懂,你在未来世界走,现实也会跟着走,所以会有被撞倒头的情况。。。里面的科技我实在不想吐槽了,虽然有飞船,闪闪发光的大楼之类的科技,但是有些方面简直不忍直视,比如未来世界也是铺地砖的,你就不能脑洞大一点然后想的高科技一点么。
但是这一切都不是长久的,那个神器没电了!所以赶紧Google下,看哪里有卖的,结果找到了一个买各种动漫周边的小店,被里面的店员套话,让她交代是不是一个小女孩给她的,女主当然不知道啦,你们在说什么啊我是拾到那个神器的,这个在预告里有讲。
接着店员暴走各种射击,哒哒,小女孩出现了,在一系列打斗之后,原来这个喜欢诱拐人的长不大的小女孩是机器人,当然店员也是机器人。
后来嘴炮机器人小女孩诱拐女主踏上了伟大的征程,找到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就是我们的钻石王老五乔治布鲁尼~~原来乔治布鲁尼就是那个被诱拐的小男孩,小时候和小女孩机器人发生过一段不能说的情感~结果后来被未来世界踢出去了。
回到现实世界后混得比较惨,依然关心着地球啊你怎么样,不要毁灭啊之类的问题。当然坏人来追他们了,我们赶紧逃呀,咦,妹子你是谁,小机器人是不是嘴炮你了,她也嘴炮过我的,欺骗了我一颗纯洁的心。
好吧小机器人说这个妹子很吊的,她能拯救世界,最后三个人组成一个团体就出发了。先是瞬移来到巴黎,找到特斯拉等一堆人留下的机器,这里涉及了这个未来世界的一些早起被发现的背景,当然一群蜡像在巴黎铁塔上也是醉醉的,后来巴黎铁塔裂开了飞船飞出来了。。。
到未来之后发现怎么这个未来世界没有人啊,这么荒凉,这时候出现了反派,重点是反派手下只有那么几个人。。。反派开始向他们展示我有一个吊的不行的东西,可以让你看到过去与未来,结果女主发现,我们只有58天好活了,世界就要毁灭了,怎么办,当然反派装好人说我也好伤心但是这是无法避免的。
女主在经过快速的伤心,自暴自弃,突然顿悟等情感变化后发现了只要我们毁灭那个东西我们就能拯救世界啦~~好吧接下来就是反派阻挠,武打镜头,然后结局是小机器人袒露自己喜欢上了乔治布鲁尼,然后准备自爆毁灭那个“东西”。
看到这里我已经无法说什么了,反派你是没钱吗,能不能多雇几个手下,这么轻易被干掉你简直不能更心酸啊。接着我知道我太天真了,原来这个影片的高潮不是和反派干架,而是乔治布鲁尼和小机器人的感情戏,最后大叔抱着萝莉的场景估计就是高潮了吧,当然这个高潮简直闪瞎我,违和感好强好强。
好吧电影最后一幕是一堆各式各样思想积极的人被赠予分分钟穿越神器,然后来未来世界一游。。。
所以影片的意义就是教育人类要有积极思想,消极会放弃的人最终会毁灭世界,而坚持不懈思想积极的人最终才能建立美好的世界,撒花~~
看完电影我只能说这就是个爱情故事,逻辑什么的是不能深究的,蝴蝶效应什么的主角能轻松应对,那个闪亮亮的倒计时钟表也就是个支线,科技什么的不能看细节,只能说所有好看的都已经在预告里面讲了,整个影片有烂尾的嫌疑。。。
当然结论就是迪斯尼的影片还是偏童话类,作为刚看完速七,复联的我实在只能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实在可惜了背景设定。
2 ) 不知其所以然
当正片一开始乔治克鲁尼对我念出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时,我顿时懵了。然而听了听也还好,配音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那种。
片名让我觉得这必须得是一部展望未来的片子,但前面的铺垫确实让人有点没谱了,不知道是不是主要定位于青少年的原因,名义上的女主角其实被边缘得很严重,但拯救世界的重任又好像必须由她来抗,感觉女主角的存在感在大叔和萝莉相逢之后变得很低很低,完全沦为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其实个人觉得把她弟弟设定为主角的话整个片子的氛围要好很多,只是在美国分级的话可能会更向下一点,这也完全没关系啊,反正都是针对青少年的片子。
片子中科幻世界的画风还是很美好的,只是这个科幻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是两码事,进入“明日世界”的条件是得通过招募官的甄选,就算是考试咯,而剩下的人呢——好好呆在当下的世界中吧,你们就是所谓的学渣了。当女主角那枚进入虚拟实境的勋章没电的时候我明白梦还是要醒的,乔治克鲁尼告诉她所谓的那个世界早已破灭,那枚勋章只是一个广告播放器而已。我想当然地以为现时世界会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有所改变,而事实上世界确实改变了——它本应该被核战争毁灭的——太好了!看到最后我不禁有点想要欢呼。
整部电影在剧情上总是让人抓不住重点,说是环环相扣也没有那种很深的探索感,最后反派啪啦一下就被干掉了,最后三分钟交代个后续发展,镜头切到乔治克鲁尼的脸盘子,接着看见一堆人领勋章的我脑海当时一片空白:这感觉实在太像是在赤裸裸地宣布优胜劣汰了,这边全是精英和谐友善大发展,不出几十年这群人是不是就要对现时世界的人说出“你们这帮低等生物”这种台词了?这样的概念真的好吗。
明日世界展示得太零散了,整个片子的科幻成分都软软的,好像只做了个CG,然后罗列一堆喷气背包,悬浮列车,大机器人,星际飞船,走马观花了一遍,而空间穿越、位面场、仿生人结构这些也都一笔带过了,细节不够丰富,但还好也还是像模像样。
萝莉的相比于另外几个人演得还算不错,潜力上乘。
具有正能量和激励青少年的作用这个是的确,价值观我也是认同一部分的,只是通过台词说教这种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大龄观众来讲是很难买帐的,迪士尼的产品有时候反倒是那些动画片的共鸣更强烈一些(主要指那部分原创)。
大致就是这样吧,10分我给4.5。
3 ) 我可能还是要死,但我选择五星。
星野我不是瞎子,电影结构的问题我早就听说,关于预算、演技、公益广告那等子事,我也累看。
那我说什么呢?
就说这豆瓣太不负责任了!明明说是虎头蛇尾,俺就仔细把这以上几笔烂账加起来。思量许久,决定这想必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蛇尾,乃亲自买票观赏。万万没想到在电影院白等这么久,翘首以盼的大烂尾也是并没有出现,我也只好落寞地回家伤心。
回来想想,也许所谓盛传的烂尾不过是因为最后电影变成了打倒豪斯大叔,推塔拯救世界,然后再来一则正能量说教罢了吧。而我正好是那个完全不在意这些细节的好男人——我在意的是它烘托出的立意,谁在乎自由女神像身上到底落下过多少鸟屎,才考虑要不要感叹它的壮丽。
好吧,这个比喻很糟糕。但是更糟糕的是,我可以想象无数和我一样的人,看完一场场电影——它们不完美、但却投射出一片巨大而震撼的世界,或者在某一瞬间闪耀出足以覆盖这电影结构本身的人文光芒——当我们被这样的时刻所感动时,我们总希望在这里诉说和表达,却发现这样脆弱的感性在恶评如潮的结构流、逼格流中完全无法存在。
所以我知道了,原来《明日世界》中表达的概念,正好投影在我们对它的看法之中。
世界很糟糕,是的,我们都知道——但是指出世界很糟糕是容易的事,不放弃(“Not giving up”)才是真正困难的。这电影结尾有点suck,我们很容易指出来——但真正困难的是,去掩藏我们最容易暴露的不满,而去放大它所传达的真正重要的声音——梦想和希望。
大家都说,它只是迪士尼赚钱的广告,但我们谁不是生活在巨大的广告之中呢?多少人在相信这社会没救了,多少人在豆瓣传达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多少人在告诉那些梦想家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少人用理性标榜自己而极力打压感性。一如电影中的时空侦测塔,正是我们自己不断地在给这个世界播放消极的广告,影响着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因此这地球才会只剩下58天的寿命。而我们并没有想过的是,广告在盈利之余所存在的意义,我们太过在意动机,以至于忘记表达和利益从来不能离开彼此。因为哪怕是一首再感人的歌曲、一本再真挚的书籍,也是离不开封面和包装的。当马丁.路德金站在演讲台上,我们都知道它的讲稿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饰,所以也许它并不是真情流露——但是这并不妨碍“I have a dream”成为1963年最震撼心灵的一句话。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让世界填满相信广告的梦想家或者多愁善感的绝对美学者,唯心和唯物、感性和理性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张力。毕竟李安需要他的老婆才能成为伟大的导演,木叶需要团藏和宇智波鼬才能明媚鲜艳。有人要仰望月亮并走向远方,有人要帮梦想家去捡六便士路费;有人要背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向至善,有人作为“里子”去帮面子上的一代宗师杀人。
同样,在豆瓣里太多人要给《明日世界》差评,显然超出了平衡。因此我才决定,我要放大这希望,故而打了个五星不算,我还要认真写一写为什么它值得放大。
虽说表面上逼格显然不够,但这部电影还是提出了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利用我们的想象力,假如我们知道了自己确切死亡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按照直接指代剧情中末世的情节,那么一般就只有两种答案:一是人类意识到冰山的存在,集尽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写命运,即使末日并不向今天的我们“索要任何东西”;而电影里发生的是第二种答案,即人类尽管得知了末世的景象,却仍然加速“sink the boat”,趁末日来临前掠夺更多的资源。因此,就像一个身患重症(还不是绝症)的病人是选择积极治疗还是及早行乐的问题上,人类基本上是选择了后者,因此沉船的概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豪斯大叔最讨厌的就是病人放弃治疗,顺理成章放弃了人类的世界。
如果这个问题往大里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接受死亡态度的问题——它更像是尖锐地向整个人类提出对自我价值的反省,让我们反思在面临必然的死亡时,作为人类中的一代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讨论人类生命存在与虚无的问题,是哲学三问中“到哪里去”的问题。
既然是哲学,迪士尼最不能忽视的两种答案显然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它们的前身和衍生),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要讨论这基本的问题。而在这类问题中较为显眼的有海明威、萨特、森田正马、李耳这种逼格极高的人物,也有脍炙人口的《搏击俱乐部》、《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乃至姜文等人的作品。所谓存在主义,是指我们在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并没有什么目的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行为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这简直就是满满一桶正能量——尽管对于迪士尼来说仍然现代对现实的妥协,毕竟它曾经代表纯粹的浪漫主义,而不需要考虑是否大背景是虚无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唯物和唯心的交锋。因为迪士尼的概念本身就建构在一种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童话般的美感上,它是唯心主义文化有史以来建立的最有影响力的一座堡垒——数不清有多少次,迪士尼在电影中先是理性地体现现实有多么suck,然后到最后却提出只要有梦想和勇气就能改变世界;而在《明日世界》中就更直白地采用了“只要身怀伟大的梦想的主角中断传递负能量的广播(由理性概念主导的数据),世界就能得救”的情节。这相当于与理性主义指导下的宿命派(决定论)直接宣战,就差更进一步与理性主义本身撕逼了。
那么是否就要提出影片中的第二个问题?
2.通过理性概念计算出的世界灭亡是否确切?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联想到那一类经典时空穿越中的因果问题,但其实在本片里很难说涉及太多如此艰深的问题,毕竟它是儿童电影。但是如果不真的讨论一下,仿佛又错过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在时空侦测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秒中之后的未来,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如前所述,这都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参数下的,但每当女主角表达勇气、梦想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小的可以改变世界阻止其灭亡的概率——而它与世界灭亡的可能性只差那么几毫秒。
既然牵涉到概率问题,如果允许量子力学在这里横插一脚,我们就该知道有一个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海森堡算不准理论、薛定谔的猫理论。我虽然不太熟悉,但记得大概的论述是:当你去计算一个粒子乃至一件事情的走向、概率的时候,你永远无法同时得知这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或者,你无法断言一只精心装置的黑箱里一只猫的死活直到你打开箱子看到它的瞬间。当你未曾真正观察一件事物时,所有参数都呈波状在“概率云”中蔓延;但当你成为观察者并试图去计算这些事物时,波状函数就发生了坍缩,一切都变成一个固定的结果、具体的形态——用最简单的话说,当你没有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是呈波状弥散在概率中的(不确切存在的);而当你转头看它时,由于它的波函数发生了坍缩,于是月亮才出现在那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学宗师王阳明)。
现代科学产生一系列难以置信的结果,简直可以说是玄幻。乃至于《三体》里面直接解释成外星人对人类实验的恶作剧;乃至于有一部分科学家竟然接受了“意识”本身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乃至于佛学、道教到今天从“上帝粒子”等各个量子领域乱入科学世界。物理学被唯心主义攻破早已不是新闻,而现在很多科幻电影作品也越来越跟“意识与真实”的主题挂钩,大卫.休谟和贝克莱如果活着在这个时代可以成为最神经刀的导演。但是其实,谁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一切只取决于我们所想相信的“真相”。
迪士尼,选择了活在一个美丽的真相里——当我们计算世界灭亡时,一切理性概念发生坍缩,末日一定会到来;然而当我们不去计算而是选择意识的力量(主角所具备的)时,我们就获得了重生的概率。
3.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
以上问题二中提出的想法,仅仅是我个人所见。毕竟同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人可以看出温柔,有人看出邪恶,就不排除有人看出一篇长达几万字的狗血小说。
在这个问题中我想回归迪士尼在这部影片中对结局更有可能的解释:那就是从纯粹心理学角度,世界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人类在头脑中建构了这样的“idea”。你可能会联想到《盗梦空间》或者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因此,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预言存在的事实造成了预言的实现。显然这个说法似乎比量子力学靠谱一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推塔”就可以拯救世界——正是要通过消灭这预言的存在,而阻止预言的发生。
有一个经典的质疑是,当我们头脑中想象杀人时,我们从本质上其实已经杀人了。那么当我们头脑中长期建构了末日到来的理念,是否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迎接这种结局的一切条件呢?
当这样一个“idea”在头脑中盘踞太久,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也就“embrace”了这样的结局,于是开始选择了不负责任地生活,泰坦尼克号因此不得不沉没。用迪士尼的口吻,那就是你们如果不相信圣诞老人,那么圣诞老人就真的没有存在过;你们都相信地狱会到来,那么就一起go to hell吧!
而迪士尼的“英雄们”的任务,正是消灭人类心中属于撒旦的“idea”,给世界带来希望和光明的“idea”,并且时时刻刻提醒人们“giving up”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产生“ideas”——而这正好是影射的迪士尼自己,一个用童话拯救世界的存在。不仅如此,迪士尼还要招募所有这世界上“not giving up”的天才和梦想家,一起去建筑象征人类绝对美好概念的明日世界。因此到了影片最后,说它是迪士尼自己的广告也毫不为过,只是何必对这样的广告反感呢?我觉得看上去很美。
影片的最后,阳光照耀的麦田下,一个个梦想家从田野里站起来,历经多少孤独和艰辛从人类中萌芽而出的希望和创造力,在那一刻绚烂绽放。我联想到《麦田守望者》,那个表面上愤世嫉俗的男孩在内心里却守望这一片美好的麦田,只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让他们不要走向悬崖。最困难的是,即使在认清了背后丑恶的存在,却仍然选择守护这世间的美好——如果这也是广告,那我情愿冷酷的现实中有个声音能告诉我“不要走开,广告马上回来”。
也许,在所有人都接受走向悬崖的命运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做到,知道有迪士尼在有意无意地尝试,我也觉得欣慰。
电影到了最后为了努力把概念托出,在故事情节上稍显薄弱,但是闪光点仍然不少。即使在最惊艳的“埃菲尔铁塔发射”之后剧情“急转直下”的时候,我仍然能在雅典娜临告别之际,那种淡淡叙述的氛围中找到许多科幻影片令人感动的影子。仿佛又看到《终结者2》里面施瓦辛格沉入火海中前最后竖起大拇指,看到《银河护卫队》里树人最后说出“We are groot”,还有《蝴蝶效应》、《死亡幻觉》的结尾等,它们都是最美的叙述,不应该埋没在对一部电影简单的定义之中。至少我感动于迪士尼仍然努力地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机械论(programing)的终极代表——机器人身上也能找到一棵人性(personal)的稻草,即使在理性主义的功利浪潮激烈拍打下,它仍然张开双臂只为守护身后单纯的世界。
当然,我也总是禁不住在想,如果影片能够有一个《苏菲的世界》式的结局,最后不是讲道理而是仰望星空和思考,是否会更加美好?
影片有一度接近这个结局,那就是在推倒命运塔之后,还未交待人类的真正结局之前,两个主角在一片安静的树林下坐在树下思考。
思考一些什么呢?。
银幕上,我看见树上的叶子闪烁着紫色光芒,恍惚间竟感到某种禅意。其实电影从最开始的倒计时就已经提示,当面临我们的死亡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态度。整部电影就像一个生命在轮回中的追问:当知道自己必然迎接生命、记忆的幻灭,我们在这样的生命中应该如何存在?我们是否因为见证、接受了这样的命运,而就停止修行自己的生命(或者地球的生命),只去贪图现世的享受?我们是否因理性拥抱了物质生命的虚无,就失去了让精神走在路上的勇气;是否因为轮回的现实中受到的苦难,就失去了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作为被理性和感性双重折磨已久,却还是如此热爱这世界的这么一个人,我今天也做出了选择。也许我还是要死,也许生命的虚无以及命运的冷酷仍然是无法改变的参数——可我,选择给这部电影五星。
恍惚记得,黑塞的《悉达多》之中,年轻迷惘的乔达摩.悉达多在追寻真理的路上碰到了未来的自己(佛陀)。那时的佛陀早已参透世界的真理,他就是悉达多未来的命运——这命运似乎已经是完美,悉达多只要用余生追随他就可以拥抱真相,而不需要继续在路上经受苦难和时间的折磨。可是悉达多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佛陀也没有阻止他。
记得决定离开佛陀的时候,乔达摩似乎也坐在一棵树下,风吹过他的思绪。
他的命运也许在这一刻,闪动了那么一下。
4 ) 这部电影我打满分,而且是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我打满分,而且是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
原因很简单,电影真正探讨的是,我们对未来该报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在互联网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要处理巨大的信息,其中不乏各种因为科技文明发展带来的危机:全球变暖、水资源污染、贫富差距分化等等。
而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则打算通过渲染这种末日气氛,希望激起人们的警醒,从而改变世界。
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如此,人们面对危机,特别是由于全球化和工业化产生的特大危机的反应并不是警醒,然后去想解决方案,而是被吓到,然后选择逃避。
这种反应有个词,叫鸵鸟心理。
这些可能的灾难和我们无关吗?
肯定有关。
那我们现在有办法做些什么吗?
没有。
然后忽略这件事情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就像Casey的老师一样,被Casey问到我们能做什么的时候尴尬地让学生下课。
是不是发现这种场景似曾相识,拥有鸵鸟心态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未来不是根据现在就完全确定的,而是一种种不同结果的概率。
现在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扰动未来的导向,在真正的未来到达之前,谁也说不准这个骰子最后会落在几点。
面对一些太大的社会问题时候,
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然后顺利成章地无所为,比如面临失业的Casey老爸、年老时期的Frank。
有一部分人倔强地相信通过改变现在,我们能获得一个好的未来,比如Casey和年轻时候的Frank。
实质上,这部电影表达的是这两种人的冲突。
悲观无作为的人越多,导向灾难未来的可能性越大。
乐观实干家越多,导向美好未来的可能性越大。
徽章给予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想象,而时间塔则相反。
电影围绕着两派人的冲突展开。
Which wolf do you feed?
The darkness and despair one,
or the light and hope one?
Recruiter通过徽章让人家看到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别人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从而让美好未来的概率增大。
Nix通过超光子发射塔,让别人相信未来是灾难式的,从而让灾难未来的概率变大。
Casey和Frank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面对Dream killer的否定时,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无理由的乐观和永远不放弃的精神。
所以有了小时候的Frank和帮他制作喷气背包工程师的冲突的镜头。
所以有了小时候的Frank凭着成功几率微小的喷气背包依然相信能入选进入Tomorrowland一份子,而Athena特别给了他徽章的镜头。
所以有了Casey和她老爸就发射塔拆毁之后未来的冲突的镜头。
所以有了Casey在课堂上倔强地屡屡举手问老师解决方案老师无视她的镜头。
所以有了Casey和她弟弟Nate第一次对话是围绕着Tiny change can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the future这个话题展开。
所以有了Casey为了让Frank带自己去未来世界把一个拖拉机烧掉的镜头。
所以有了Casey在Frank的相册边上,找到1964年博览会传单上面写着“Never give up."的镜头
所以有了Frank带Casey上时间塔时,让她什么都不做,Just be your self. 的镜头。
所以有了反派只需要左右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就可以左右未来的剧情设置。
因为Casey、遇见Casey之后的Frank、Athena就代表那头the wolf of light and hope.
只是Frank被超光子塔预示的未来吓到了,失去了信心。而Athena重新找到候选人Casey。
这种面对灾难时的精神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未来的走向。
前面的层层铺垫,都是在渐渐影响着未来的走向,而不是剧情的拖沓。
所有的一切,最终表现为Casey看到灾难未来后仍然不放弃,冲到Nix前面质问他,而超光子传来的信息出现了短暂的美好未来。
而影片的最后,58天后,世界依然很好地在运转,第二代Recruitment计划开始。
有人说结局烂尾了,生硬出现的反叛被消灭,时间塔被炸毁,就结束了。
其实只是一个电影结束惯用的形式而已。
而象征着对未来灾难想象的时间塔被炸毁,象征着乐观想象的徽章被重新制作。
世界开始喂养那条光明与希望的狼,导向一个好的未来的概率从此变大。
这不是部科幻片,它是部童话。
人们相信着什么样的未来,那什么样的未来就更可能成为现实。
导演想通过电影的方式,让我们的现实世界导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现在太多的灾难片流于市面,不要说儿童了,就算是成年人看了之后很可能都会渐渐认为未来就是这样充满灾难,而作为一介草民的自己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儿童的世界观未形成的前提下,得到的如果是充满灾难性的信息,那么他们以后很可能也会成长为新一代的犬儒主义者。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灾难片都不涉及讨论解决方案,吓唬完人就结束了。
这时灾难片已经失去了警醒人的意义, 变成了一种消费品,就跟Nix说的巧克力手指饼一样。
导演把如此宏大的未来议题包装成儿童能接受的童话,显然是件非常难的工程,于是剧情后来的牵强,反派塑造的薄弱的硬伤也开始突出来。
毕竟这个议题太大,太难童话化了,有纰漏也是在所难免。
但至少现在看来,结果还不坏。
影片首映前夕导演布拉德·伯德,乔治·克鲁尼和布丽特妮·罗伯森都来了中国造势。
布拉德·伯德为了这部片推掉了星战7,而乔治·克鲁尼则是为了自己的电影首次来华。
除了商业票房上的考虑,他们的宣传上谈了许多环境和全球变暖等社会议题。
众所周知,中国当今的迅猛发展让世界让中国成为一个环境问题上的主要战场。
如此强大的发展动力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源,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创新可能性变革领地。
中国选择什么样的明日世界,很可能会极大影响世界选择怎么样的明日世界。
也许布拉德·伯德和乔治·克鲁尼是来告诉我们,Feed the right wolf.
有人说Tomorrowland这个名字是坑爹,根本不是什么未来世界,只是一些很厉害的人创造出来的一个很厉害的同一时间的世界罢了。
我觉得导演另有深意,Tomorrowland确实是我们的明日世界,而决定这个世界是好是坏,钥匙就在我们的手上。
电影在炸毁时间塔之后到招募梦想家结束。
而电影也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没有深挖,其实是最好的结尾。
导向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方案是不确定的,电影是无法展现出来的。
但能确定的是,一群倔强的梦想家在一起,导向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概率会变大。
Dreamers should stay together.
他们可能是音乐家,环保主义者,工程师,文员、律师......
但他们一定都是倔强的梦想家,
用自己倔强的乐观,
扰动未来不同可能的概率,
让世界导向一个更好的明天。
Which wolf do you feed?
The darkness and despair one,
or the light and hope one?
5 ) 硬核科幻的“巧克力”,嚼出了“鸡汤”味
如果一部电影,聚焦夜色撩人的巴黎,将埃菲尔铁塔变形、拆解,一部火箭从地底升起,飞向浩瀚的银河,或许会成为电影史上值得定格的画面之一。
要是进一步强调,这部火箭由爱迪生、特斯拉、凡尔纳和埃菲尔四人商定、设计,背后还蕴藏着时空穿梭的宏伟规划,相信会更引人入胜。
可惜,关切乌托邦和穿越时空两大主题的《明日世界》,却在高潮之后急转直下,沦为一碗“科幻鸡汤”。如果还要给这碗鸡汤加一句描述的话,我觉得是:迪士尼定制。
影片起始玩起简单的时间线跳跃的小花招。两位主角弗兰克•沃克和凯西•牛顿相继口述,并引领了各自视角的叙事。
1964年,童年的弗兰克怀揣发明的液氮加速器,前往纽约世博会。阴差阳错之下,他见证了一个明日世界(tomorrow land)。这个世界,由当时世间最聪慧的大脑打造,群策群力,暗藏在地球深处,却有极高的文明程度。
时光流转至今,向往外太空的天才少女凯西无意间获得了一枚纽约世博会纪念徽章。只要触摸徽章,就能亲见明日世界的种种景象。
明日世界不仅有流水线上生产、服务的机器人,沿轨道而上的航天飞机,还有在空中穿梭的飞船、列车。由于技术的发展,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如是场景,在《第五元素》等较早的科幻电影中已有呈现。形似主题乐园的摩天高楼,也像极了圣埃利亚在20世纪前20年所作的未来主义城市设计。
因为招募管雅典娜的慧眼,弗兰克在明日世界逗留了一段时间,却因为建造了时空监测塔而遭到放逐。原因无他,时空监测塔能够接受“超光子”,明日世界能够洞悉过去与未来。
可监测到的未来,却昭示着人类难以逃避的灭亡: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暴力斗争、河道污染……凡此种种,都令明日世界的执政官大卫•尼克斯心生退意。
当此危局,曾经招募弗兰克的雅典娜再次深入寻常世界,遍寻拯救世界的人选。这一回,她找到了凯西。两位主角的线索,得以汇拢。
照理说,如是设定理应延展出穿越时空、挽狂澜于既倒的硬核科幻故事。可在漫长的打打杀杀动作片之后,影片的结尾却倒向了说理与煽情。时空监测塔不仅洞见未来,还制造了世界灭亡的消极预言,令世人放弃努力。而唤醒众生的途径,则是将时空监测塔粗暴地炸毁。
由于事先携带的炸弹未能派上用场,最终,依靠雅典娜的自爆,才达成了目的。这又让草率的结尾蒙上了一丝吊诡的喜感。弗兰克借液氮喷射器回到地面,也像是穿越到隔壁放映厅,看起了《哆啦A梦:伴我同行》。
影片的最后,弗兰克和凯西面对一群孩子,分发新制作的徽章。这些孩子象征“人类的希望”,而未来,“需要的是梦想家”。为此,画家、建筑师、园艺师、农民,各种肤色、种族,竞相收到了象征明日世界入场券的徽章。乍一看,还误以为是新一届世博会的主题宣传片。
此时再想想埃菲尔铁塔,“牺牲”了这么多,简直是白瞎了。原来,迪士尼大费周章,不过是想借科幻的壳,拍摄一部主题公园和周边的广告片。
科幻题材之所以动人,在于超越此在现实,探讨地球和宇宙、自我与外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因为征途是星辰大海,眼见的美好与丑恶、和谐或龃龉,置于更恢廓的时空,才能拉伸出更深层的人性与思辨。
遗憾的是,多数的科幻电影,却绕开了玄理难以诉诸镜头语言的困扰,专攻画面、特效以及商业衍生的可能性。当情节的高度遭到刻意的松弛乃至矮化,虎头蛇尾的问题便几成共性。
《明日世界》称不上烂片,但可看的前半部接续力不从心的下半程,却叫人唏嘘。至于人物性格的扁平、情感的稀薄,或许和基调的寡淡出于同样的缘由。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正是佳作和流俗最大的差别所在。
6 ) Wonderful land
1.机器人雅典娜,满脸雀斑的小女孩,是个梦想招募者,虽然一开始看着满脸雀斑微有吐槽,我知道外国人可能就这审美 就喜欢雀斑 ,但第一眼有点无法接受。不过,小姑娘演得不错哦~最后,机器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并用尽自己最后的价值拯救了地球
2.未来世界描绘的真的超级棒,amazing!
3.最后反派被干掉了,地球保住了,俗套情节
4.埃菲尔铁塔那段美呆了
5.看完电影还赶上了回家的末班车,真棒!
作为全新系列的开篇,采用了常见的剥茧叙事。但设定被剥开后,多少有些弱。想把恶念与希望都具象化,但失于剧情的漏洞,逻辑的牵强。此前对导演布拉德·伯德和编剧达蒙·林德洛夫的联手,还略期待,可惜感觉都没在状态。挖了个大坑,自己掉进去了。
同样觉得,这确实就是一个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大宣传片,甚至宣传片的功能都没有那么好。也许为了照顾儿童观众吧,剧情实在太过简单且糊弄,尤其结尾,真就是一通乱来就草草结束了。又是神选者一样的女主,又是中二反派。唯一的亮点就是那个萝莉吧,以及杂兵们的坏表情
结尾感觉像是在搞传销的邪教【
我就想知道,2亿花哪了?顺便吐槽下大叔萝莉的感情设定…迪士尼你这样拍小孩子看真的好么
长生不老的机器人萝莉和长成大叔的童年搭档的“忘年机器人之恋”?PS:Raffey Cassidy小萝莉太灵了。George Clooney更像爸爸……
建立在儿童可接受三观基础上的科幻,所以会有点接触不良,但最失望的是未来世界本身构造的没啥吸引力,都2015年了,还是60年代的感觉。
想象力是最强大的治愈系。但有两个问题:1、美剧出身的女主该回家再练练演技。2、结尾太俗,尤其最后那组散镜,简直像公益广告。
同样,视觉效果非常 突出。结尾把Hugh Laurie搞死了。。。非常不满。。。
近年来看过的最失败的玛丽苏电影。群众们一直给搭台说女主很special,可到头来除了求知欲异常聒噪异常我是没看出来哪special了,我都替反派冤。。。
前半部分好看,剧情很勾人,后半彻底烂尾,但是我已经被眼神凌厉,身手敏捷,高冷炫酷的机器人小萝莉迷得七晕八素了。
抵达明日世界之前都精彩好看,不料抵达之后迅速开始崩坏急转直下。还是挺失望的。
作為廣告該給9分, 但現在只7.4分, 還是給那雀班小女孩, 她正一個小版奧黛麗赫本, 又很紫天椒, 有這樣女友夫復何求, 得另拍外傳講她們這段人機苦戀……
唯一有趣的就是讲预言自我实现的理论,但真的只是在讲而已~作为儿童大片,掺杂暴力和这种复杂的理论实在是有些cult了。
挖坑不埋,会有报应的...
头一次见玛丽苏沦为电灯泡,真是开眼了。克鲁尼全程咆哮帝,房子叔大段舞台剧独白让人跳戏,萝莉很亮,女主很逗,视效很电游。所以要精英主义救国...所以要用被选召的孩子...连徽章都给了,可惜谁也没进化
可算明白为什么要找Britt Robertson来演了!这部电影跟她出身一样,都像是从nickelodeon直接复制粘贴出来的。可惜迪士尼股价肯定还是得涨,因为今天去看电影一大帮小鲅鱼看得那叫一个乐啊。
为了乔治克鲁尼看完了一个迪斯尼宣传片。大叔萝莉的感情设定真的好吗...剧情一般甚至有点简单,看到结束都不知道女主特别在哪里,倒是反派说的很有道理。最后要赞一下小萝莉的演技,相当厉害。
小女主最后问克鲁尼:你知道为什么你从来没有让我笑过吗?克鲁尼迟疑:为什么?小女主:因为你一点也不好笑。——哈哈哈,笑死了
整部影片与《星际穿越》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愧是《迷失》、《普罗米修斯》的编剧,电影前半段节奏把握、悬念营造可谓是做足了功夫,可惜后半段却落入了俗套,休·劳瑞的反派角色塑造的也并不成功。Giacchino的音乐有不少亮点但综合来看却就是差那么点东西。鸟导你还敢说你不是安兰德的粉丝?
double大叔与double萝莉?甚至还double小正太!已把我绝杀,加上编剧是心有多大坑有多大的达蒙林德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