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在多年以前曾为少年犯罪作证,剧情围绕着那个少年当年杀人的质控是否冤枉展开。
少年丹尼的家庭背景是有个嗜杀戮的老爸。他在孩子六岁的时候当着他的面近距离猎杀了几只鹿,又在另一次把他的手和一只鸡绑在一起,当场割断了那只鸡的脖子。这明显属于虐待儿童,丹尼的心理问题原因就出自这里。
丹尼把人们归结为三类人,一类是杀手,一类是被杀者,弱者,第三类是既不杀害也不伸手的旁观者。老爸是第一类人,自己从第二类人逐渐变成了第一类人,心理医生则从第三类人变成了第一类人。
故事就是展现这个转变过程的。
医生做为主角,本来是深信自己站着正义的一边,但是丹尼的出现动摇了他的信心。他觉得当年的案件可能当时另有隐情。于是他去调查事情的经过。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1,当时共事的男同事(律师?)认为即便错了也无所谓。他还向记者朋友爆料此事。
2,丹尼保释出狱后一直负责跟踪管理的心理女医生则认为男孩情况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危险。
3,丹尼在少管所时候,曾发生了一起他伤害别人的事。这个问题的责任人也模糊不清,是那位看似误导孩子们的老师还是丹尼自主的行为。
调查过程中逐渐显露了丹尼和医生其实都是有问题的,丹尼的问题在明处,医生的在暗处。
医生的问题是小时候看到小朋友被欺凌,差点儿淹死。作为旁观者,他没有阻拦,所以实际上也是参加了施虐的。所以,他家里不允许人抽烟,他时刻会感到窒息。看到人落水,会奋不顾身地救起。所有正义感十足的行为,其实有对自己行为感到愧疚的补偿心理。
故事的最后,丹尼设计了一个要自杀的情景让医生前来营救,却逼着让他也体验了自己体验过的那种“杀人体验”,同时承认了自己早年的确是杀了人。医生和同样来阻止儿子的老爸遭遇,为了自卫,他扣动了扳机,却发现枪里并没有子弹。但是,他在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杀手”。至此,丹尼已经在精神上战胜了医生,证明了“你其实和我一个样”。
最后的最后,当大家以为一切都已过去,丹尼再次出现,并用夺走医生的一夜情情人、以及和医生怀孕妻子关系良好等事情再次刺激他。并且丹尼也写了一本书写自己怎样“调戏”了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心理医生的书。医生最后愤而将其溺死,而且杀了人之后面不改色地走出来,完美地诠释了丹尼的理论:“旁观者终究会变成杀手”。
关于少年时期凌虐的题材,还有一部书/影片是斯蒂芬·金的《魔女嘉莉》。里面作为施虐的旁观者而因为愧疚施加了影响,最终决定了事件的结局,和这部电影有一些相通之处。
——————————————————————————
第二遍的感想
故事的名字叫《溺水者》,这里的主要人物汤姆·西摩和丹尼从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挣扎者。溺水者就是在某种境地下,人性让位于兽性,活着或者减轻自己的痛苦成了最主要的事情,而其他人的痛苦就顾不上了。汤姆曾经试着将“溺水者”丹尼救出来,但是反而被他拖下了水,最后不得不遵从自己的兽性,出手想要结束这个痛苦。
結尾很療愈!導演很愛用一驚一咋來增加驚悚感,兩個男主角演繹的都還不錯。都說男孩有多聰明,可是到底是稚嫩的小聰明啊。這種害死自己的小聰明要不得
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失智水平 2021/5/11大森家
竟然下了个3:4版
贴图完毕,转战下一个~
有点说得不清不楚,但是故事确实蛮有趣的
到最后也没有把少年犯的故事讲清楚,大概因为小说改编过来的吧……
晦涩
讲不过去,但一些气氛营造得不错。Ho-Cheung Pang --- executive producer
#一周影人结尾是点睛之笔,除此以外毫无新意。
在飞机上看的,看到中途睡着了,来剧情简介看得一头雾水
5.5,boring.
3.52/5.0节奏散漫的流水线电影,故事线残缺,又很刻意地去模糊案件真相,进而关联到人物塑造问题和影片定调问题。除了片头的快节奏叙事也就没什么能细品的优缺点了,果然平庸最可怕。
奇怪的闭环,更奇怪的推动。贝蒂戈登这两部10s后的片都存在一个问题:人物在外部推动中丧失内里构建。
2018.01.07大家演得还是不错的,清冷的画面挺有感觉,但影片节奏怪怪的,剧情也似乎有些交代不清,决定去找原著来看看。
被海报骗了,看了十分钟
要不是为了写作业我绝对不会看这个鬼东西,任何看到这条评论的人请不要浪费生命中宝贵的一个半小时,这位主角违反了每一条APA的道德伦理章程,里面所有人物智商情商都没有50
心理医生是个凶手,凶手是个心理医生,
青少年犯罪、创伤心理、中产情感危机、控制与反控制、水面之下似有若无的阴谋。叙事沉得住气,两位“作者”近似《登堂入室》般的趣味。我想我会喜欢原作小说的。
过程很闷,但喜欢结尾,看完回头想整个故事还是挺有点儿意思的
飞机上看的,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