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2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3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4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5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6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3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4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5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6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7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8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9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面临中年危机的Perry(Billie Joe Armstrong饰)身为一位丈夫和父亲,迎来了自己的四十岁生日。他决定在Drake酒店的总统套房里举办一个奢侈的聚会来重温自己年轻时的朋克摇滚时光。在那里他遇到了美丽的前女友和曾经的乐队队员,好戏正在悄然上演。

长篇影评

1 ) 一个十年老读者关于电视剧版的一些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原著党,我是认为任何改编的电视剧都无法完美契合读者心中的想象的。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怕大方向没有问题,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会让观众心中产生“不是我心里的少平”或者“演的不像”或者“旁白太生硬”之类的想法。电视剧和原著本来就是不同的个体。评判标准自然也不一样。 其次,原著发生在1975-1985左右的陕北,而本人生长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虎子的年龄应该都比我大15岁左右,关于那个时代的一些历史问题,还有电视剧中陕北方言遭吐槽的问题,恐怕不在我的置喙范围之内。 以上算是一点说明。 读平凡的世界,是从我12岁那年开始的。那时候才念初二吧,恰好是中二期,当然只能读懂故事,对整个书中“时代感”的把握和绝大多数细节的理解都无法做到。12岁到现在整整10年,原书已经被我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已经破破旧旧了。我不能说理解的多么透彻,不过,很多原文段落都早已经能背诵了。 另,我的父亲恰好成长在那个年代,他1967年出生,75年时8岁,81年上高中。平凡的世界一书,父亲是在我的推荐下读的,也和我一样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不同的是,他生长于那个年代,对政治体制、劳动、斗争等等社会现实的体会和把握比我当然要深刻很多。前几集电视剧播出我还在家中,便和父亲一起观看品论。 1.关于整体: 在爸爸看来,电视剧中对农业学大寨、批斗会的处理很不符合历史;据他说,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思想非常的质朴乃至于僵化,每天就是下地干活赚工分,并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平时说话也是非常小心的,比如孙玉厚拒绝参加批判大会时对孙玉亭所说的“哪怕叫我也去批斗呀”应是在非常怨愤生气的情况下喊出的,并不是随口说说;爸爸举了一个例子,他小时候见过一次批斗会,有一个村民喊口号错了一个字,当场就被拿下并被批斗了。。电视剧中少安因猪饲料地的事情被批斗时,少安和贺凤英在台子上说的话也被爸爸认为太“肆意”了。老爸摇着头说:“那时候的人,哪里敢这样说话。批斗会的时候都是大气不敢出一声的。说话经常带毛选语录。人人自危。” 而在我看来,在这些方面,电视剧的确比原著显得要“肆意”和“随便”的多。不过毕竟是2015年的电视剧,上有广电总局,下有根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年轻人,如果真还原历史了,别说审批通不过,想来大部分年轻人都会不爱看吧。再者说,如今大陆电视剧的质量,已经让我将预期值放的很低了。一句话,拍成这样,在我看来已经挺不错了;感情戏多了一些也是迎合大众口味啊。 毕竟,将原著改编成电视剧,有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路遥先生的这部宏伟巨著。作为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也真的很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看了电视剧后对小说感兴趣,然后去看原著。在这里举一个小小的栗子,我男友家乡离榆林和延安都很近,陪我看了几集之后对电视中的方言怀有非常亲切之感受,很快对我表示了想看看原著的想法。而在在此之前这货23年人生也并没有读过几本小说。 2.关于陕北方言: 其实这一点,不管是我和我爸,都相当没有发言权。毕竟我们都是操一口吴侬软语的江南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几次北方。只有妈妈去过西安,也是为旅游之故。倒是男票作为一个山西人,他家乡与榆林市几乎隔黄河相望,昨晚我们特意看了地图(原谅俩工科生地理不好...),他家大概与秀莲家相距不远。在男票看来电视剧中的方言已经是非常亲切了。至于普通话问题,这一点我倒是觉得电视剧方做的不够好。原西县不是铜城,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的确不应该有那么多说流利普通话的人。或许陕北方言训练做的不够吧。。也因为这个,我更爱看剧中双水村石圪节等地的情节;还是农民好看... 3.关于选角: 这一点,真的真的是众说纷纭。原因无他,就是每个读者心中的角色都不一样啊,这怎么说呢。我个人是认为大致符合、演出该角色的魅力精彩之处就可以了。比如秀莲并不是大眼睛,算是不大不小的眼睛吧,长相还是很符合原著,丰满秀丽的农家姑娘,家里地里活儿一把抓;对少安那种一见倾心、一门心思只想着这一个人的感觉演出来就够了。比如润生,显然性格已经是金波和田润生的复合体了...(因此我以为电视剧应该是取消金波金俊海这一条线了)而且明显更像金波的性格。这一点我不置可否,看接下来的发展吧。 那么在此浅谈一下我心里的众角色形象和电视剧版的对比吧: 孙少平:少平在我眼里,毫无疑问全书第一主角的地位;贫穷的家庭出身和敏感多思的性格在70年代社会制度各种变更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剧烈冲撞,身体拘囿于繁重的体力劳动,思想畅游在人类的灿烂文明中,少平其实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人。不同于他哥少安可以说是不断的追求让自己让家人甚至双水村的其他村民能够过上更好一点的日子,少平的追求很复杂,甚至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少年时代结束,他就是怀着一种模糊的对社会对未来对外界的探索出去闯荡。在黄原做小工的时候,就是在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来淬炼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的感觉。这些都是过程,少平的追求即使全文结束也没有说的多么清楚。我想铜城大牙湾煤矿一定不是他的终点。 袁弘的阐述,对于少年时的少平来说算是差强人意吧。总觉得可以演的更好一点,也是我对少平的期待比较高的缘故。但是有一点,很多原著中上帝视角的描述性的话语,编剧改成从少平的口中说出,这就太矫揉了一点,比如第一集袁弘说“...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这样的话说出来,以少平的性格,即使是在好友润生面前也怪怪的。我理解的少平,刚进入高一应该是一种【心若张弦而口不能言】的状态,他想的很多,但是沉默寡言。后来才渐渐开朗起来的吧。总之,希望袁弘在之后能把成年少平展现的好一点。。P.S.外表ok,少平就是蛮帅的啊哈哈。 孙少安:既然说到外表,其实少安应该也是很俊朗的,多次提到他的鼻子和脸部轮廓就像希腊人一样俊美,王雷的妆画的稍微过了一点吧...当然可以理解少安参加劳动10年,晒黑一些是可以理解的;然后身板好像还不够高大...但是,但是,但是,从演技的角度来看,真心给他打满分。我们不能说王雷把少安演的不符合原著,毕竟严格来说,他演的是导演和编剧让他阐述的孙少安。认为演的不像的同学应该去责问导演和编剧。虽然才播出了不到10集,但是我模糊的感觉到一点就是少安的性格似乎比原著要更有张力一点,一喜一怒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原著中似乎要稍内敛一些;这一点,我觉得是跟电视剧版把整个时代背景都表现的不如原著中(或者说真实历史中)那么沉默麻木僵化的缘故。毕竟拍成电视剧,都死气沉沉就没人爱看了。 田润叶:不得不说之前混8组的关系对佟丽娅没什么好感...但是在这部剧中,不论是演技还是颜,我都给她打很高的分数。追求爱情的热烈,对少平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对二爸田福军仕途的担忧,对长辈的尊重,在田福堂面前偶尔小女儿的一面,都展现的很好。颜也挺美的,至少在我看来还挺符合润叶的形象的。目前为止。 【3.4上午新增】昨晚看了9,10二集。不得不说佟丽娅表现出的那个,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又为了二爸的仕途选择了妥协和委屈自己的润叶,真的让我眼睛红了好几次。年轻的爱情那样美,那样充满热情和不顾一切的奔放,可是,生活啊生活。看到润叶在病房给秀莲系上一条围巾,真的真的被感动了。如果放在现代你我的生活中,恐怕这两个姑娘要被扣上不好听的帽子,最好听也要被说一句“圣母”吧。。可是,润叶和秀莲就是那样可爱的姑娘。换一个时代,换一个演员,也许都不能让人如此感动了。也是归功于原著的魅力吧。这段说的有点乱。作为一个有且只会有一段恋情的姑娘,我想我理解和感受到的可能还不够多不够深刻。比如我自己怎么也不可能做到润叶那样。佟丽娅表现的那种克制和隐忍的情感,没有流泪的镜头,红肿的眼睛和悲伤的眼神比眼泪表现的多的多。 孙玉厚:老戏骨就是老戏骨。。太高深的评论我说不出来,反正他就是我心里的玉厚老汉。生活的艰辛和重压真的把他折磨成一个过早显露老相的“老汉”了。其实故事刚开始他应该是52岁左右吧。也没比我爸大几岁呢啊。。一开始跟王满银说“你也帮我找找,地上有没有个缝”真的好好笑,但是笑完了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有人说他演的不够那种“被生活折磨的忧苦”的感觉,但是纵观全书,孙玉厚就是一位有魄力、乐观、以一种大气坦然的态度面对和接受一切的真.汉子。虽然故事开头,一切都不容乐观,生活困苦,缺衣少穿,但是孙玉厚还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影响着一家人,在我眼里他不是那种普通的随波逐流的农民。少安也不是。所以他们才会在社会制度变革中支持改革的嘛。不像玉亭还受过教育呢,完全是人云亦云,思想局限于时代...不过,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是那样吧。 先说这么多。手边没有书,说的不够深刻。 ---------3.3下午分割线------------------------------------------------------- 意外的看到一个有用,其实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评论,哪怕有一个人看到觉得有用,也是很大的鼓励。现在没什么事,打算继续写一点。 田晓霞: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其实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她身上实在有太多的优点和闪光之处,其中的某一些特质,恰恰也是最后导致她青年早逝的导火线。【此处算是剧透么...】 她年轻,充满热情,待人真诚,善良,心思细腻,除此之外,在17岁的时候(或许更早)就开始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某些思想不乏深刻;在对少平的态度上,一个这样年轻的姑娘,能脱离少年男女或害羞或懵懂的情感,以对待挚友的态度去引导少平的思想,让他也产生了更多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细细品来,堪称难能可贵。 晓霞更多的出彩之处是在她走出原西县,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之后。所以对李小萌的阐释,在此无法做太多评论。留待后谈。只能说,目前来看,她还是很好的演出了晓霞少女时期的健谈,灵动,热情, 落落大方。 李向前:原著中,向前是一个不论谁提起来都要夸一声“向前是个好娃娃”的后生。他老实,淳朴,对润叶有一种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的喜爱之情,尽管从没得到回应,还是自始至终的“对润叶好”,同时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青年,虽然在思想上没有多大的觉悟,但是可以说是一个好丈夫,对润生、田福堂一家都好的没话说。还能做饭,能做家务。。其实润叶一开始很排斥他,除了对少安的感情之外,也有李向前外表“微胖,普普通通”的缘故。可是演员明显颜值超过书中描写...这一点也暂不评论。在此做一个猜想:这个角色戏份够多的话可能还挺圈粉的。另,演员的阐释在我看来,有一点在原著基础上稍稍发挥的意味。在润叶和少安在国营饭店吃饭那个情节中,向前明显有一种含而不露的怒意。这一点演的挺好的。哪个男人在这种场合不会生气呢,何况是陕北汉子。演出了一种热血的感觉。 说句题外话,12岁起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就对黄土高原的汉子有一种莫名的热血沸腾的好感。。从此整个青春期就没对身边的江南男孩子们有过好感。。哈哈哈。也是奠定了我心里对男性的审美基础吧。就是要浓眉大眼大高个高鼻梁面容坚毅有脾气有性格。“有一股很强的悍性”。后来歪打正着遇到了男票,我想第一次对他心动,也是因为他身上有那种生人勿近的悍性。当时只知道他是北方人。地理盲的我后来才惊觉他的家乡就是“黄河对岸”,也是缘分。 ---------3.5分割线--------------------------------------------------------- 今天终于第一次在8组看到了一个关于本剧的帖子...然后知道了剧组所有演员在开拍前都在减肥 袁弘减了20斤 真的是不容易啊!! 田福堂:这位农民政治家、双水村的能人身上其实有着陕北汉子特有的坚毅性格和做事果决的风格。在书中,他对儿子润生、女儿润叶是一位好父亲,为了他们俩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因为自己也有一个很爱我并且也不那么善于表达的父亲,我很容易理解田福堂对他一双儿女的疼爱。比如润生在书中有点懦弱的性格,还不是因为父亲过于强悍事事包办的结果;比如在看到润叶和少安在东拉河边拉话,虽然生气但还是喊润叶吃“新杀的羊肉饺子”;比如最后润生执意要和红梅结婚,这位父亲那么要强的个性,最后也是同意了。 而除过在自己的子女面前,这位能人却始终能表现他冷静甚至有时候有些冷酷的一面。在双水村可以说是完全的一把手,尽管少安、金俊武等人时常有些动作,但大体从没有脱离过田福堂的掌控。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也掌握着这片土地。从田家圪崂到金家沟,从东拉河到神仙山。几十年如一日。

2 ) 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先读过原著,再看到电视剧。五十六集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口气看完的,最后两集有点悲情,少平在煤矿受伤,差点要瞎掉眼睛,好媳妇秀莲却不幸得了肺癌。看到动情处,忍不住热泪盈眶。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路遥走的太早了,他不知道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也有人说,路遥的思维已完全不适合我们现在这种新媒体时代了,他讲的只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奋斗史,但我觉得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温饱之后,其实,还需要精神东西支撑。这种支撑才能让你坦然地生活下去。

《平凡的世界》里展示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不要说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极人物,如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二是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人间亲情的描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孙玉厚一家了——孙玉厚勤劳朴素、忍辱负重;他的儿女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等自强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帮助别人。小说还书写了美好的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乡邻之情等人间美好的情感。三是作品中的爱情写得很美,被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无性不成书”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气中是难能可贵的。如孙少平和田晓霞在杜梨树下近乎柏拉图式的恋爱,就写得很纯美,让人为之感动。

人们出生的家境不同,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个人也无从选择,但这对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少安和少平出生在黄土高原的农村,家境贫寒,少安13岁辍学回乡务农,帮助父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干农活挣工分供弟弟少平和妹妹兰香上学。少安和润叶也是因为家境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有情人难成眷属,让人惋惜不已。

少安在黄土地上起早贪晚不停地辛苦劳作,希望改变自己、家人和村人的贫穷状态,最后和妻子秀莲一起办起砖瓦厂,成为一位农民企业家,走上致富之路,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少平因为去县城读书,开阔了眼界,有了自己的梦想,也有了闯世界的雄心,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视野。因为当时还不能参加高考,不得不回乡务农,但还是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走出家乡去黄原城里做了揽工汉,最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一步一步迈向新的人生征程。

好在知识并不独独垂青于那些生在富贵人家的子弟,也不会吝啬给于那些普通人家勤奋的孩子,只要他们肯努力地付出,从这一点看上苍倒是公平的。一个人有了知识,便会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有了此种梦想,就会努力奋斗去实现之。勤能补拙,勤能生知,勤能致富,由此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非常喜欢剧中的音乐。陕北民歌用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开头那嘹亮的一嗓,还是依剧情穿插的民歌,仿佛一阵黄土迎面而来。剧情中,婚嫁过年的时候都会展现民歌和秧歌等独具特色的陕北风情。

3 ) 《平凡的世界》:欲望书写时代的另类作品


在愚人节的凌晨,我含泪看完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按照习惯,我会在豆瓣上写上140字的短评,算是对此番观剧的感受。但只觉当时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加上当时已经困得不行,还有眼睛发痒、发酸,身心俱疲,便关机洗洗睡了。心想,正好借机冷静一下,看第二天自己是不是还是这么激动。
第二天吃罢早饭(其实接近午饭,倒是很符合路遥的那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刷碗的时候,突然一种书写的欲望撅住了我,感觉还是有很多话想说。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我已经明确知道了该从哪些地方写起,而且必须写。之后,我打开电脑,先在豆瓣剧评上写了一条短评:

泪奔看完《平凡的世界》,不得不承认,在欲望书写大行其道,先锋写作揭竿而起的1986年,路遥的写作绝对是个另类。他扎根土地,歌颂劳动,肯定善良,而且叙事朴实,结构宏大,承继的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路的文脉。但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在30年后的今天拍成电视剧时,依然让人感动,思绪万千。

但我感觉这只是我想说的冰山一角。我已经很久不再写长评,一是没时间,二是懒得写,三是习惯了。省下的时间不如去看些更多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但这次我觉得完全不一样,首先这种不一样体现在看剧时的频率上。说句实话,很少看电视剧,觉得与电影比起来,电视剧就是一大俗,尽量拖长时间,哭爹喊娘,赚取眼泪,赢得收视率。即便看也只是看些像《台北故宫》、《纳西 纳西》之类的文化纪录片,或者像《似水年华》、《苏东坡》之类的小众文艺片,一年还不看一部。《木府风云》倒是例外,因为身在丽江,想更多了解本地文化,而且拍得确实好看,打打杀杀,环环相扣,悬念叠生,扣人心弦,满足了从小看武打片的欲望。但即便如此,当初仍然保持一天一至两集的速度和频率,而且仅在吃晚饭时看,绝不占有平时读书时间。但《平凡的世界》不同,一开始听说正在热播时,只是试着看了一集,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然后一天两集,三集,乃至四五集,吃晚饭时看,吃午饭时看,吃完饭还看,备完课看,熬夜课,56集的电视剧,十来天就看完了,连自己都吃惊这次到底怎么了。

现在想来,应该跟3月18号那一期的“锵锵三人行”有关。正好当我看完第一集《平凡的世界》后,那一期的“锵锵”里,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教授说的两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他说道这部作品至少在政治上可以普及一段历史,现在的80后、90后已经不清楚文革那段时期是怎么回事了,有的甚至还说那个时代好,这个电视剧从70年代文革后期开始讲起,慢慢讲到周恩来逝世,毛泽东逝世,讲到改革开放,正好完整地再现了那段历史是如何慢慢过渡的,非常有历史教育意义,起到了政治教科书的作用。二是《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结合部,其中孙少平是一个从农村到城里找工的青年形象,而如今这类人太多了。也就是说,路遥在30年前写下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可能没想到,他写出了今后30年中国相当一大批青年的命运,就是很多青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奋斗史和各种辛酸苦辣,或者更宽泛地说,他写出了很多屌丝的奋斗史,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个时代,网上经常被人谈起的热点话题。(非原话,大意如此,链接参考:“锵锵三人行2015-3-18——许子东: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政治标准第一” http://phtv.ifeng.com/a/20150318/41015402_2.shtml)写这段的时候,力求准确,我又重看了谈话字幕,第一点还有保留,后一天可能牵涉到敏感词汇,删了,但视频里有。同时,又看到了其他内容,比如中国乡土文学的叙事脉络,中国先锋小说与路遥小说的区别,乃至陕西三大家之间的异同,都是很好的议题。可以说,这一期的“锵锵”激活了很多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接着看《平凡的世界》的一个原因。
坦白地说,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这部小说太有名了,而自己当初没有看完它,就想借电视剧补一下。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间第一次拿起这部小说的了。应该是十几年前的高中时代吧,也应该是从一个同学那里借的,书好像很厚,忘记是什么封面了,不知道看到哪里停的,但有一个印象挺深刻的,就是写孙少平的袜子,说穿上鞋它和其他人的袜子没有两样,但只有孙少平知道,如果脱掉鞋就会漏出脚后跟处的破洞。当时心里一震,觉得这位作家写得蛮真实的。但不知为何后来就没看下去了,也许是因为高中学业繁忙的原因,或者是书被别人拿走的原因,总之从那之后便没再拿起这本书了。后来上了大学,一下子被先锋文学吸引,一套黑色的“走向诺贝尔文学”丛书成了我现代文学的启蒙书,现在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上面的八大家:余华、苏童、格非、莫言、张炜、叶兆言、潘军、刘恒,发现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无论从内容上对欲望、暴力、人性幽暗面的毫无保留地展示,还是从写作方法上对各种叙事手法、语言革命的尝试,都让我觉得新鲜,刺激,之后再接触王小波、马原、王朔、北村,依然是才华横溢,非常先锋。后来再通过他们阅读了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大师卡夫卡、昆德拉、海明威、福克纳、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就这样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先锋小说谱系,与写实主义小说渐行渐远了。就这样,《平凡的世界》再也没能进入自己的阅读视野,这一晃就是十几年。

转折是从2013年的春天悄然开始的,当时的阅读已经很新,是这几年新崛起的一位70后作家冯唐。无论从各方面说,冯唐都称得上这个时代的新偶像,医学博士,MBA,麦肯锡合伙人,国企CEO,典型的高富帅,暖男,男神,才气逼人,风骚无比,王小波第二,中国的亨利·米勒,等等各种标签,让俨然成为时下最受追捧的新星。我一口气读了他的“北京三部曲”(《万物生长》《北京 北京》《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还有17岁时的长篇《欢喜》,以及只有在香港才能买到的禁书《不二》,包括杂文集《三十六大》,开始兴奋无比,但突然有一天有点厌倦,破碎片的叙事,处处显摆聪明的议论,觉得一路追求先锋,该回到古典了。便一回头,扎进166年前的《呼啸山庄》中,想从古典主义作品中重新找回阅读的快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重读或初读这些经典过程中,被其中的沉稳的叙事和深沉的思想所感染,尤其是读到哈代的纯净,福楼拜的冷静、巴尔扎克的雄浑,屠格涅夫诗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邃和托尔斯泰的博大时,不禁感慨,经典不愧是经典,他们没耍花招,没耍聪明,他们的叙事结实有力,慢慢推进,合情合理,令人叹服,他们的语言针脚细密,毫无漏洞,细细编织,天衣无缝,在经历20世纪的现代文学阅读后,我再次拜服于19世纪的文学大山面前。小说的黄金时代不是20世纪,而是19世纪。19世纪的小说已经登峰造极,无法超越,才造成20世纪的小说家张皇失措,不得不改弦易辙,发明出一套炫目华丽的写法来另起炉灶。在某种意义上,莫言、余华们接受更多的是马尔克斯、卡夫卡这一路的谱系,而路遥承继的则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一路的谱系。这并不是说,路遥是陈旧和过时的,昆德拉的写作谱系往上追溯还是18世纪的斯泰恩和狄德罗呢,王小波的写作谱系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文学史上的“隔辈亲”原理就像时尚界的审美一样,下一届流行的可能就是你祖母穿过的衣服。再说,即便在现代派后现代派一统天下的20世纪,不照样有《静静的顿河》《约翰·克利斯朵夫》之类的鸿篇巨制的现实主义作品吗?所以在莫言、余华、苏童们大搞先锋文学时,怎能不允许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这些现实主义作家的出现呢?文学史从来都不是像切豆腐一样那样块状分明,而从来都是参差多态,百花齐放。而且判断文学的好坏绝非你属于什么更新的流派,而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是“好”作品,还是“坏”作品,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记得不止一次听学生给我讲,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我当初还感觉不解,怎么现在的学生的阅读还如此陈旧,对苏童、余华们如此不感冒吗?对卡夫卡、昆德拉一点都不能理解吗?现在我想通了,有些作品是为大众而写的,有些作品是为小众而写的。当然这样说,绝非有歧视前者的味道。因为对于后者,像普鲁斯特、乔伊斯,连中国的先锋小说鼻祖马原都说不忍卒读,它们就是这一类作品,先锋、实验,甚至不可理喻,文学研究、职业读者、有兴趣者想看看就是了,而对于前者,路遥们一开始的写作就是扎根土地,为人民而写的,而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可,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同的写作有不同的受众,像被称为中国写作最拼命的三位作家,路遥、王小波、史铁生,他们的读者群就不一样。路遥的写作是一种平民写作,他的读者多是最广大的普通人民。王小波的写作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他的读者多是追求自由的文艺青年。史铁生的写作是一种存在主义写作,他的读者多是对生命有深沉思考的人。当然这种划分会有些武断和绝对,因为人性太复杂,读者会有交叉。而且这里面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就像不同的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像我本人,一开始比较喜欢吃刺激的西方现代派大餐,后来觉得传统的经典大餐也很好。一开始喜欢吃中国的先锋大餐,后来觉得吃些像路遥这样的陕西馍馍也挺好。品味杂有时候是个好事,不偏食,有营养。

说了这多么,其实就是像说明一个道理,《平凡的世界》不是一部过时的作品,它依然有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因为至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它还能给人触动,能让人想起很多时下的问题。
比如爱情主题,人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爱情?少安和润叶确实应该走在一起,但天意弄人,他们就是没能结成婚,而是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那怎么面对各自的另一半?怎么面对曾经的恋人?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发现,两个的境遇各不一样。少安和勤劳善良知淑达理的秀莲结婚了,一起开了砖窑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润叶和向前结婚后并不幸福,润叶开始几年不能从与少安的感情中走出来,一直没有向前同床。直到最后向前出了车祸,润叶翻然醒悟,决定抛弃过去,重新开始。她放下少安,和向前开始了生活。人能不能忘记初恋,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润叶给了我们答案。而且到最后,向前和秀莲分别让少安和润叶重新选择一次,要是你你会怎么选?少安的答案是,过去的感情就像牙,掉了就掉了,装上去都是假的。二人再次回归各自的家庭,彻底放下过去。等等这些都能给现在很多男女启示。还有少平和晓霞的感情,门不当户不对,一个是农民的儿子,煤矿工人,天天在井底像黑猴子一样拼命。一个是地委书记的女儿,大学生,省媒记者,但他们相爱了,没有门第观念,志趣相投,相敬如宾。一个地委书记的大学生女儿拒绝中央领导的孙子(高朗)而偏偏去爱一个农民的媒矿工人,在“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宝马女”流行的时代,在一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时代,现在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吗?恐怕也仅仅停留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了吧。
比如农村问题。孙少安的时代,人们最大的理想还是种地,种上自己的生产责任田。现在呢?就在《平凡的世界》热播时,网上看到一则消息:“陕西一村庄仅剩夫妻两人 500亩土地随意耕种”,南京大学一位老师在微博上转播时加了一句话:“不知道行署专员田福军穿越到现在会作何感想……”田福军当时拼了命克服重重障碍带领村民搞生产责任制,打破大锅饭,让农民种自己的地,当时农民们也确实欢欣鼓舞,斗志昂扬。但反讽的是30年后,农村再也没人种地了。我不禁想起剧中那个叫田二的傻子的一句口头禅:“世事要变了”。是的,世事确实变了。以前农民拼命想着各地,现在都不愿种地了。这个可以解释,因为种地不来钱了,而农民生活又离不开钱。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跑到了城市,梁鸿的《出梁庄记》很好地反映了这种现象。而且她说,现在农村已经成为一个被掏空的躯壳,最好的人力资源,最好的教育资源,乃至水资源、土地资源,都被掠夺到城市了。农村成了一个农民们急欲离开的地方,说农民爱他们的家乡,这是虚伪的,因为这个家乡里并没有太多让他们留恋的东西,已经没有当初孙少安们对土地的留恋。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的农村到底怎么了?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堪?好的,大家都喜欢挣钱。但有了钱之后的农村成什么样了呢?胡吃海喝,打牌赌博,攀比成风,精神空虚。一位文科博士发文,再也不敢回到家乡。因为知识在农村根本没有力量,人们比得是房子和车子,乃至在外有多少女人。传统的淳朴的乡情也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攀比和攀附,没有钱,没有权,兄弟甚至都可以反目,所谓亲戚不过流于一种形式,是青年们在延续老一辈的伦理关系。孙不论走多远还是想回到的那片乡村已经不复存在,读书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不想回家了。我在想,如果路遥活到现在,他肯定还会再拿起笔,重新面对现实再度发问,再度写作的。


比如何谓“平凡的世界”?年轻时我们都雄心万仗,渴望走得很远。就像孙少平,他渴望去黄原,去省城,还去北京。在这个交通发达的社会,去这些地方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最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甚至能否理解“平凡”二字。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意味着平庸,失败,被人鄙弃,看不起。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小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能改变世界。后来发现,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就像刻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块墓碑上的一段话详细地记录了这个过程:“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我们更多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能够认识自己就不错了。就像2000年前古希腊人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的一句话:“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才会成就自己的不平凡。就像老子所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因此凡事从小做起,反倒能够做大因此,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那块墓碑后面还有一段话:“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也正是老子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关于这一点,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已经说得很清楚:
也许人生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象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再比如写作问题。《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开头总是会重复一段话:“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对于没有看过小说的人来说,也许这会令人疑惑,但到了倒数第2集,这个疑惑就会豁然开朗。孙少平一直想要写作,能够把他所经历的生活和看到的世界化为文字,他写了很多开头,都不尽如意。后来因在井底受伤被送到了省城医院,伤好些之后,他在病床上接着写,可还是对开头不满意,写了撕,撕了写。他说,在病房里,爱慕他并照顾他的金秀看到他因写作痛苦时,就用一个苹果作例,金秀问“怎么了”,少平烦躁地说道:
“开头。这是真正的开头。怎么写?写什么?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这一切都是神圣的,这一切,这一切都让我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我只是想抱头痛苦一场,我是个废物,我连开头都写不好。我还写什么多卷体的长篇小说呢?”
金秀拿了一个苹果和一把刀笑着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你看,就拿削苹果来说,你说是先削这里好呢?还是先削这里好呢?”
少平说:“当然都一样。”
金秀说:“没错,削哪儿都一样。削哪儿都不显得我削得更隆重,更好。关键是,你得把它给削完。这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苹果。总是有这么多心里疙瘩,连最小的事情也办不了。因为你总是瞻前顾后,迈不开步子。”
少平沉思片刻,平静地说:“对,对着呢。我好像有点开窍了。这么大规模的作品,没有哪个高手是在一开始就大做文章的。大师一开始的叙述,往往都是平静铁。只有平庸之辈才会在最开始堆积华丽,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文艺作品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
然后金秀让他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日子,少平靠在墙上,闭上眼睛,一幅黄土高原的图景在他脑中铺开,蓝天厚土,随风摇曳的芦苇,淙淙的流水,还有高吭的陕北民歌。然后他睁开眼睛,金秀说你再试试,于是他自信地写下了那个开头: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少平和金秀的那段对话本身就是蕴含着很深的写作技巧。某种程度上是老子式的“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的境界,而且列夫·托尔斯泰还说过:“对于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他知道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什么。”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不是堆砌华丽,而是返璞归真。二是这里的对话是原著中没有的,是编剧和导演的改编,将《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和路遥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的一篇纪实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嫁接到一块儿了,关于写作的那段理论其实是《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文章中的。当然这是一次成功和巧妙的嫁接,因为这样一来,整个电视剧就有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结构,一开始是小说在写各种各样的人,最后其中一个人物决定要写这部小说,而这部小说就是读者刚刚看完的小说。结尾与开头对接,就像蛇头咬住了尾巴,形成了一个循环,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创作方法。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被作者称为三大线索之一的田福军这条线,与孙少安的农村改革,孙少平的在外拼搏不同的是,田福军这条线寄托了作者在政治经济改革方面美好的愿望。这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人物,在原西县当县革委会副主任时,他就关心百姓疾苦,发誓要让原西县的百姓从吃黑面馍馍到吃黄面馍馍,再到白面馍馍,为此他从百姓实际出发,而不是政治教条出发,大胆提出搞生产责任制,敢于和一把手对着干。后来得罪领导被“挂”了起来,贬为防疫站站长,但很快被省领导器重,一跃升为地区行署专员,地委副书记,原来刁难他的领导反倒成了他的部下,所有这些委实让人大呼过瘾。而且在后来黄原大桥倒塌之后,他敢于大义灭亲,带自己“不小心”受贿的妻子去纪委自首,也实属难得。然后反观现在的官场,这样的“好官”、“青官”还有吗?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时代,这样的事情还存在吗?百姓早已知道了“无官不贪”,就像知道了“无商不奸”一样。而且贪污的官员都是家族式的贪污,家庭举报的事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有人因此批评路遥在政治方面的浅薄、无知和天真。我善意地将此理解为是路遥的美好理想,因为只有这样,田福军这条线才和其他两条线相得益彰,显示的都是人性的善良,劳动的美好和社会的希望。否则,《平凡的世界》就不是《平凡的世界》了,而是莫言《丰乳肥臀》或余华《现实一种》一类阴暗悲观的作品了。
这正是《平凡的世界》的意义所在,在欲望书写大行其道的时代,《平凡的世界》还是最大限度地肯定了人性的美好,在先锋写作揭竿而起的时代,路遥坚持的还是传统的写实主义。它没有玩聪明的花招,眩目的叙事,而是踏踏实实地讲自己的故事,就像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一样老实忠厚。这种写作也许会被认为陈旧和过时,但他足够真诚,这种真诚让他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实。这种真诚并没有让他回避生活中复杂和丑陋的地方,也没有给出大团圆的结局。他小心翼翼地维护了自己心中相信的善良和希望,肯定了劳动的意义,生活的希望。最后他赢得了最大多数的读者,这也是为什么30年后这部作品被拍成电视剧之后依然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30年来,他的作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让他们今后无论散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会暗暗地像孙少平一样咬牙度过难关,对未来怀揣希望。从这种意义上,《平凡的世界》是成功的,它为平凡的人物立传,又鼓励平凡的人们前行。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没有给他的,读者和时间都给了它。
最后我想说的是,电视剧的主题曲《神挡不住人想人》太催泪了。

——2015年4月1日 丽江

4 ) 想留下些脚印

很久之前看的书了,当时我记得我还推荐给同学一块看嘞。前些天才发现原来已经拍了电视剧了,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记些什么,打发一下这个无聊的下午。

记得当初看小说时,我就为书里的少安和润叶感叹。看了电视之后无奈之感翻涌上来,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阴差阳错那?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冰冷的现实会叫你清醒。面对选择,有多少人是迫于种种压力做的无奈之举。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对自己内心是个多么大的挑战啊。剧里的少平阖小霞是多少人羡慕的啊。

看电视被里面的少平兄弟俩之间感情感动。尤其那个场景,少平跑去买靴子衣服的场景让人看了真的是泪流满面啊,这个这样的哥哥真的是很温暖啊。

5 ) 消失的金波

看了四集《平凡的世界》,口音什么的就算了,是否真的还原率95%也先搁在一边,关键是把金波的角色去掉了,由润生分担了两个角色的戏份,这是多么无理、多么糟糕、多无聊的事情啊,这一改很多矛盾就出来了。金波在原书中可是一个主线人物,是伴着少平一直走的好基友,剧中少平好像是和田福堂家挺近的(不知是不是住他家),要知道那个时候田福堂和孙玉厚家关系很不好(他看不起孙老头),少平怎么可能住他家里,所以书中的安排多好,少平跟金波天天一起,他俩也不分彼此,毫不见外,睡在他家偶尔也吃他家的,放学和金波共骑一辆自行车,于是有了润生和金波自行车对比。
书中的金波可以说是招很多读者都特别喜欢的,我尤是喜欢,而且书中金波是个主线人物,少平很多思想以及对生活的思考都是在他这里转达给读者的,金波就像一个侠客一样的,虽然他也有很多无奈的妥协的情况,但他是那种敢爱敢恨,有血有肉,性格活泼,行侠仗义,内心浪漫又热爱生活的热血青年,可以说他是少平精神上的一个依靠,你说孙少平的世界能没有他?少平在挖煤的时候回到石原县可都是先去找金波的,两人见面就彼此肆无顾忌,侃侃而谈,毫无保留的诉说各自的世界,他在少平心中就是亲兄弟,也以至于在书中极少出现的金秀对少平表白时,少平很吃惊不能接受,虽然见得不多,亲兄弟的妹妹就是亲妹妹,所以他才决然的拒绝金秀(当然这只是很小的原因了),少平因为郝红梅的情感纠结问题,是他带头出面在宿舍把顾养民揍了一顿,金波参军那段故事多么耐人回味,他在大草原(好像是草原吧)上与那藏族姑娘对唱的情景多么美好美妙,两个语言不通的人,纯粹的心灵的对唱,在那寂寥的天空下、空旷的群山间是多么纯洁美好,他和少平谈及这段故事,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时候,多少读者动容,他后来放弃工作去找那位姑娘又是多么率真而勇敢,又是多么的为他祝福,虽然最终也没能找到,他是少平最知心的朋友,是真正和少平在精神上相照应的基友,也是他给了少平很多启示,也让少平了解了很多外面的世界,他们两个在爱情上相似的命运更是书中的一个小高空,而且他们俩从思想上是看不上同村的田润生的,所以平时很少和他有交接,事实上田润生也确实是那种性格平平的人,直到他勇敢地娶了郝红梅的时候才让我觉得他是个成人了,在书中他的作用并不大,也就是个跑跑龙套,衬托一下人物,相当于田润叶和李向前之间的一个桥梁吧。
可以说金波是路遥先生花了很大心思塑造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么鲜明那么可爱,在书中对于主线故事的发展又那么重要, 怎么就给删了呢。剧组请个演员不行吗吗?这点资金都没有吗?难道所谓的95%就是把其中95%的角色都有了,删掉5%的重要角色吗? 真受不了
再说说没有他之后的一些不合理性,书中说少平家里太穷,所以他和兰香都是住在金波家里,没有金波之后呢,第二集中他去把润叶给他的钱还给田福堂老婆,顺便借了柴油灯要看《钢铁》,看得出两家很融洽的样子,而事实上那时候两家矛盾挺大的,主要是田福堂当上村支书后就看不起孙玉厚了,年轻时候的亲切关系不在,像孙少安和田润叶两个还没穿开裆裤的小娃娃挤在一起睡的情景在少平和润生之间不会发生了,他们家离得也远了,关系也疏远了,直到最后孙玉厚帮田福堂锄地 他们的关系才和好。所以润生做不了少平的基友。少平也不可能去润生家里睡,更不合适跟润生公用一辆自行车,所以基友的角色让金波来担是最合适的,金波爸爸和孙玉厚关系非常好,都是憨厚朴实的农民,又开车经常不在家,为人也热情,不热当官,所以金波和少平从小就想润叶跟少安一样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还有一点是我的推测,剧中既然让润生替代了金波,那么润生后来冲破思想枷锁娶郝红梅那一段就是很不合理的了,因为以金波的性格,兄弟爱过的女人他是绝不会去动情的(这点可能我有点偏激了),而且他也没有什么机会遇到郝红梅的,更何况他这种敢爱敢恨的人,浪漫而专一的人,是不容易放弃那个藏族姑娘的,这也是最后他依然孑身一人的原因吧。很多好的作品虽然会给人以希望,却往往悲剧结尾,少安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秀莲却换上了癌症,少平不断努力内心精神有晓霞作伴,晓霞却死于激流,金波有情有义,却爱人难觅......
可怜路遥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活生生的就被这一剧组扼杀了,多么无知的一个人啊。一个演员都请不起,演什么电视剧啊?
ps:《平凡的世界》是我很早以前看的了,去年趁特价又买了一套,还没来得及看,书中很多具体情境记不清了,所以举例较少,但对金波印象深刻,也特喜欢,包括我个人也喜欢交这样的朋友。所以对于他的戏份被删,我觉得这剧组真的做的很差劲

6 ) 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其实对我们的电视剧可以分为几类,虽然90后大多喜欢青春偶像剧,但像闯关东之类的也看了不少,对平凡的世界首先被吸引时因为它是路遥的矛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改编,因为自己实在不喜欢看书,几次都没有完全看完,所以拍成了电视剧,正好是对书的进一步了解的机会,所以去看了! 它的厚重感是这部剧的良心之处,年代感刻画的真是自然,让看的人不知不觉融入自己的真实体会,许多情节都会让父母产生共鸣,“对对对,那时候就是这样的”,看着看着就会跟你感慨起来,所以这部剧的价值之一就是它让同一年代的长辈们产生共鸣,也让我们年轻一辈更了解了那个年代,同时也更加了解了这本文学著作!

对于主演,有的人不认同,但我想说我确实忘记了他们的光鲜亮丽,他们穿着最朴素的衣服,演绎着不属于他们的人生,他们没有让我出戏,他们得到了那个时代的长辈们的认同,所以他们是合格的,也是勇于挑战的!

7 ) 导演请不要拿这么质朴的作品来亵渎读者的期待好么!

我是《平凡的世界》的忠实读者,八年,高中,复读,大学,四五遍的细品,多少次的眼泪,都是我青春的记忆和前行的力量。
而导演却仅仅以白痴的旁白破坏舞台艺术的魅力——请不要以为全程照书旁白就是忠于原著好吗?什么心情什么氛围都应该用演员的演绎,布景的设计表现的!再说,那些夹杂普通话的陕西话也实在是对质朴方言的讽刺。那些秀气洋气的主角面孔也是对农村背景的无视。那辆红白相间,一尘不染,原西开往双水村的崭新公交车也是对黄土高原七十年代经济实力的过分赞美!
再有,导演如果缺钱缺人手也请不要删去金波这样重要的人物,而让少爷润生代替他成为少平的好友,好么!也请不要哗众取宠地让李向前与润叶、少安在电影院前见面,玩三人暧昧吃醋好吗?原著中三人从未碰面,也没有这样恶心纠结的关系。少安清清楚楚地把润叶当作妹妹的,一直祝福她找到幸福。导演却以现代人的邪恶用心让他表露出明显的醋意,可笑。
再有,对于选角,只有孙玉厚的扮演者刘威不愧于老戏骨称号,够土够真实。少安的老练是努力装出来的,其实一下子就叫人看出没有经历风霜。少平更不用说,我分分钟会穿越到《步步惊心》的十三爷好吗!袁弘帅得没话说,但真的不适合演我们亲爱的农村矿工少平。佟丽娅的润叶尚可,但机敏有余,质朴不足,总不像七十年代的姑娘。
田晓霞则是最最差劲的选角。太嫩了,脸太小巧了,太像刘亦菲,太像公主小姐千金了,好么!即便是出场就披着军大衣,手插裤兜,但也是江青一般的女干部,就算我脑洞全开,也联系不上阳光的,质朴的,男孩子气的,关心时事的晓霞!我为少平伤透了心。哪怕让袁泉来演也要好的多,尽管年龄大了点,过于成熟,但我们亲爱的晓霞一直就是很成熟稳重的。这样想来,如果夏雨来演少平,也是不错的,男儿气概很足。
总之,我再也看不下去这剧了。因为太担心自己一怒之下砸电视,砸电脑。我的圣书啊,就这样被拍毁了!

p.s.不是所有翻拍都注定失败。像昔日的《红楼梦》《围城》(陈道明主演)都给人一种为原著精确注解的畅快感。可见并不是翻拍有多难,而是看导演有多用心,有多少职业良心。

8 ) 找世界

上高中的时候粗略地读了原著,其中很多的细节都忘记了,此刻我想说的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而不是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更不是读者和观众拿原著和电视剧交叉比较的平凡的世界。
和原著相比,孙少平在电视剧中的角色真的是差点沦为配角,虽然电视剧一开始就是他被风雪裹挟的贫穷而饥饿的背影,可在剧中的戏份真的活生生被哥哥孙少安抢了许多。越往后看我才渐渐明白,这或许是导演编剧的故意为之,怎么说呢?可以用“欲扬先抑”来形容,不怎么贴切,但就是这么个意思。孙少平作为平凡世界的代言人,不必过多地着太多笔墨被塑造得引人注目,他像一个隐者躲在幕外轻声地讲述着,他不在其中,却又无处不在。
孙少安的形象很夺目,他形象魁梧,聪明能干,被两个既漂亮有优秀的女子深爱着,哪怕着一身补丁的破衣烂衫,哪怕头上系着农民标志的毛巾,哪怕灰头土脸胡子拉碴。他永远是正确的,即便被否定,即便撞了墙,都无法影响他的远见和正确。因为他来自现实世界,他是平凡世界里活得最真实的那一类人。不幻想,有期盼,但这种期盼是根植于脚下的黄土地中的,它没有坐上火车,它更不是自由飞翔的鸟。他最爱的不是润叶不是秀莲,而是那个家,那片土地。他与土地相爱相伴,在土地上种植并收获着自己期盼的一切,包括爱情。黄土地,就是他的世界。
润叶是属于城市的,她不属于土地,所以也不属于少安。而秀莲不仅属于少安,属于他那个家,而且每每骂不走打不散。润叶离开了那片黄土地,没有村里人生生不息的那种执念,所以她看似不幸,丈夫向前失去了一条腿,但又是幸福的,内心曾执着的情感和坚守终究被时间攻克,确切地说是被治愈。润叶在向前受伤后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世界就应该是和一个爱自己且在一起的男人好好地过日子,感恩于现在尚且拥有的一切。
如果我是少安,也会深爱其中的任何一个。她们都是那么的惹人怜爱和疼惜,尤其是最后秀莲在村口烟花胜放的夜幕中睡过去的一幕,狠狠地赚取了我的眼泪。一个跟着自己心爱的男人无怨无悔在黄土地中摸爬滚打的女子,终于熬过了恓惶盼来了红火的好日子,却不幸罹癌,岂会不令人悲痛?孙少安就是她贺秀莲的世界,他笑她跟着笑,他哭流啥眼泪她都给抹。
黄土地上的人所发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筑造少平苦苦追求的那个世界,既平凡又不平凡。他曾经迷茫不已,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读高中时,他以为郝红梅的世界是自己的世界,可她不是,她放弃了自己,选择了顾养民;毕业之后,他以为当老师是自己的世界,像孩子们讲述着那个神秘而神圣的“世界”,但很快就又失去工作;终于,他如愿扒上火车去了诗中的远方,化作“自由的鸟儿,飞去吧—— 飞到那乌云后面明媚的山峦, 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 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现实却是,他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像只过街的老鼠,只能住在幽闭的地方做最劳苦的工作,他幻想中美好的大城市世界瞬间坍塌;田晓霞的再次出现像精神导师般的指引,让他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再次找到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世界,就是在爱情的滋养下,安心做一个掏炭男人。最终这个原本没那么笃实的世界,终于在晓霞的离世后变得日渐清晰,他决定安于平凡的世界,哪怕是做一个煤矿工人,只要劳动着创造着,这个世界就会固若金汤。
孙少平一开始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天真幼稚的理想主义,自卑且自负的自信,让他遭到不少观众的讨厌,甚至让人认为他是无知的。他宁愿做最苦力的小工也不愿意低头求人的傲骨,并未引发观众的尊重,可是我却看得钻心的疼。他那哪里是傲骨,而是长久沉溺在那片黄土地上被世代根植出的因贫穷而产生的卑微感,正如父亲孙玉厚所言,“祖坟里住了穷鬼”。尽管他努力地用拒绝一切帮助来掩饰这份卑微,但还是会被人一眼看出并嘲笑着,包括最近的亲戚二爸。他用铁锹一铲一铲地往坑里填土,想要活埋了二爸孙玉亭,实则是在埋葬自己的羞馁和不甘心。那一刻,他真像个气急败坏的小孩儿。
他和晓霞的爱情起初让人看得发笑——那么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两个不知人间愁滋味的少男少女,完全不去想真正生活的基础是黄土地上的粮食而不是远方的诗歌。管它呢,相爱了就是。恰恰是这份最不切实际的爱情在晓霞死去的那一刻得到了无限的升华,因为它太美好,美好到如此轻易就破碎了,令人惋惜。那份爱情里寄托着每个人对不切实际的一切的幻想,不光是爱情。它成功了,每个人也便成功了。可是,它失败了,还是以那么沉痛的方式,但无疑却又是最美好的,因为短暂,因为逝去,终成永恒。
少平终于在他挥洒过汗水奉献了青春的煤矿上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它是每一个和自己黑成炭的矿友,它是让人又恨又爱的安锁子,它是严如兄长脏话不断的副区长,它是舍己救人的师父,它是让人深感温暖踏实的惠英嫂,它是古灵精怪的明明,它是乖巧可爱的小黑,它是永不清澈永远流淌的黑水河……
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哪怕它们存活在一个偏僻荒凉甚至不为外人所知的角落,可它们又是如此的可敬可爱如此的生生不息,因为它们就是生活本身。看到末尾,时间和生活会让你不得不承认,少平的世界是平凡的世界,是每个人的世界,也是最好的世界。
最后少平受伤了,可内心却终于完整了,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短评

但凡这种级别的小说一定要抱着平常心看。

5分钟前
  • 我养你啊
  • 还行

最喜欢孙少平的经历,他的这些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映射,他的那段爱情,他的事业,他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是渺小的部分人的共鸣!

10分钟前
  • 与你走天涯
  • 推荐

你看少安和润叶的故事,和我们多像啊。就连播出日期,也是咱们第一次见面那天。也许很多事,真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吧?

15分钟前
  • 小七七
  • 力荐

好看,建议大家抛掉原著,但拿出来仍然是一部演员表演很用心的一部戏,看看国产剧的现状,能拍出这样一部剧已经算不错了。

18分钟前
  • 小灰灰
  • 力荐

少平,你的手比脸白几个度是咋回事啊?

22分钟前
  • 薄荷硬糖
  • 力荐

今晚开播 我妈要看 我妈说看这个书就像脑子里过电影一样 写书给人看就应该这样 写得就是我妈那个年代的事

25分钟前
  • 居山夜雨
  • 力荐

这么一比袁弘长的也太时尚一直出戏,看到王雷才回来。

29分钟前
  • 占朵
  • 力荐

改编得好,演得也好。

30分钟前
  • 如是
  • 力荐

她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每每想起这句话,就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哀伤。润叶,多么多么傻的润叶。

32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佟丽娅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一看!

36分钟前
  • 幸存者
  • 推荐

特地去看了小说,我觉得在我看来很不错了,挺符合小说的

41分钟前
  • 挽梦忆笙歌
  • 推荐

《平凡的世界》结束了,为期28天的多年不现的追剧生活结束了,而我的现实的平凡生活还要继续。如果说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什么变化的话,那么一是它打乱了我多年不看电视的习惯,与儿子拼抢电视权;二是对青春和理想的缅怀,深爱故乡脚下这火热的土地。无论电视剧如何,他本身就是一个标签,一种纪念!It

42分钟前
  • 一捧寒心
  • 力荐

王雷在里面真的演技大爆发啊,好喜欢他说话,有想法有胆量,佟丽娅也不错,就是头发有点出戏,其他都很好,

46分钟前
  • 呆瓜
  • 力荐

我就记住了一句话:秀莲,你再不听话,我捶你

48分钟前
  • 魔鬼の翅膀
  • 力荐

脸面光鲜亮白,发型炫酷摩登,这是困境中顽强的少平形象吗?

50分钟前
  • Brustine
  • 还行

旁白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53分钟前
  • Cliu104
  • 还行

拍的真是好啊,56集至少哽咽过十次。三十年的奋斗记录了一段国家的情怀,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酸和执着。最好的青春是奋斗的青春,最好的世界便是平凡的世界。

57分钟前
  • ☀edison™
  • 力荐

大家宽容一点嘛,这个春节档荧屏上除了这部剧其他的还能入眼嘛。不就是少安少平帅出新高度嘛,没办法老袁就是穿个满是补丁的蓝褂子我都觉着潮,王雷就是戴个那么土的头巾晒那么黑我都觉得man爆。看了几集,偷偷抹了几把泪,那个年代的感情令人很是动容阿。另,旁白也太出戏了一秒穿越到舌尖阿=_=

1小时前
  • 芋泥雪贝
  • 推荐

看剧还是抛弃原著吧,袁弘跟书中的少平形象差的有点远。为什么要加旁白,是怕观众看不明白剧情吗?

1小时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作为一个陕北人来说,这部剧的演员的台词是要给个赞的,虽然不是那么标准,但绝对看得出来下了功夫了,整体叙事很流畅,平淡中有一种悲凉的感伤和坚强的力量,如今能好好把故事讲完的电视剧不多了,这部绝对算一个。

1小时前
  • metoo_0825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