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时间带老婆去看了《长安三万里》IMAX,看完只觉得王老板……不,王编剧这部作品和以往天(装)马(腔)行(作)空(势)的古装朋克系列相比的确大有进步(有一说一,追光能摆脱这个画风诡谲的系列我也是松了一口气,哪怕只是暂时)。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用力过猛、有点名不符实吧
片子当然有好的地方,出色的运镜自不必说,大气磅礴的音乐、切换自如的色调也很好地凸显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浮光。而适时切入的水墨动画、《将近酒》的魔幻呈现,更是将如梦似幻的视觉奇观烘托到了极致
但优点大都集中在硬件,软件方面就有点乏善可陈了
整个故事总共分“回忆”和“当下”两条叙事线。“当下线”的战争场面调度还算可以,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战场谋略;而占比巨大的“回忆线”就有点一言难尽了——作为史上最长的动画电影(对,没有之一),时间线拉得长没问题,问题在于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情节冲突与张力,只是一味专注于“怀才不遇”的个人表达。一众史上知名的诗人大都是打酱油般一晃而过,对诗歌典故的描写也只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只是浅尝辄止,整体叙事既干涩又松散、既冗长又矫情。咱且不说用一个放浪油腻的李白来反衬光伟正的高适到底合不合适,也不说喜欢喝酒享乐到底应不应该用怀才不遇来洗白,更不消说贡献了本片最精彩打斗且壮志未酬的裴十二小姐姐“后期完全人间蒸发”这种割裂的人物设置……我就想问问王编剧,假如去掉各种华丽诗词名人名句的滤镜加持,回忆线还剩什么?似乎就只剩“高适见到李白了→高适闹情绪了→高适回老家了→李白来找高适了→高适开心了→二人别过了→高适又见到李白了→高适又闹情绪了→高适又回老家了”这种左右横跳循环反复了。再加上两个男人动辄脱衣肉搏,气氛反复焦灼……只能说不愧是你啊王老板,真就蜜汁自信,真就宁愿自己上手编个中庸的剧本也不肯下血本请个好编剧,真就耽美百合一条道、各种擦边球淌到黑呗……
其实吧,要拍历史名人之间的极限拉扯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这是创作者的创作自由。只是希望下次不要再起《长安三万里》这么高大上的名号,把人胃口吊高高了,叫《唐诗三百首》、《阿高正传》或《高适与李白不得不说的故事》足矣。毕竟历史证明了,雄伟恢宏的长安城想要纵横万里屹立不倒,光靠几个王侯贵族文人墨客是远远不够的。在聊长安情怀的时候,你首先得让观众明白为什么要怀念长安,为什么要感念那个年代——我们不仅怀念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也感念万国来朝的开放包容;不仅怀念百花齐放万家争鸣,也感念黎民百姓的兢兢业业——但纵观全片,文化开放的只有胡女和大象,也没有多少关于长安百姓生活的具体描摹,大家都是不配拥有姓名的NPC,唐盛,大家笑;唐衰,大家逃,纯纯的人肉背景板(我猜这座千年古都在王编剧心中最大的作用,除去展示皇家宴会街道酒楼,可能就剩“见证李高二人的绝美爱情”了吧)……熬完了漫长的三个小时,长安城依然是只存在于古代诗歌里的、宏大且模糊的存在,并没有因为影像化而亲近我们半分。因为没有足够鲜活的人民,这座富丽堂皇的国都就不会让人产生足够的亲近感与代入感;没有足够接地气的故事,震耳欲聋的名号也只会像李白的官袍那样华而不实、转瞬即逝
写到这里,相信很多本片的粉丝是不服气的,但我无意与各位一争高下,本篇文章也只是记录我观影后的个人感受,纯属自娱自乐。平心而论,本片声画光影的制作水平还是很上乘的,不过我只推荐诗歌历史爱好者和喜欢《建X大业》的朋友们第一时间买票前往:前者可以通过脑补自行为流水账式的故事主干添枝加叶,后者则可以再体验一把“数星星”的快乐。至于剩下的朋友们,请谨慎观看,尤其是要尽量避开有熊孩子的场次(毕竟整个电影主题表达就非常成人向,能看进去的小屁孩压根就没几个)。我和我老婆看的那一场,后排的熊孩子们非常敬业地从头吵到尾,应该算是有史以来观影体验最差的一场IMAX了。本来想打两星的,考虑到动画主创敢于顶住压力使用五短身材的古风人设,加一星吧——毕竟这是个眼睛设计得不够好看都会被全民网暴的年代呢
末了再call back一下吧:在此祝愿王老板……不,王编剧的下一部“电影处女作”更上一层楼~
《长安三万里》令人惊喜。他人尽可以用三两句恶搞调侃来轻易消解这部作品非常严肃的尝试,但我确实被打动了,这本就是仁者见仁的事。和朋友玩笑说没想到这部动画片竟有些“知识分子气”,这自然是不伦不类的戏言,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看多了那些志在胡闹搞笑、志在煽情媚俗、志在照顾所谓目标群体的国产动画后,终于看到了一部颇有风骨的动画。相较于从全民神话故事中摘取一些情节加点现代意识来改编,只求“脸儿熟大家认”的故事,忽然看到这样一部不再借助古董题材的、原创性极强的作品,自然兴奋。说原创性强,并不是说故事全然虚构架空,而是说取材新,视角新,表达新,尤其是最后一点:表达新。
通观全片,比较用力设计来向观众“讨笑”的时刻,似乎只有李龟年出场那短暂的片段(对话被大象捣乱),尚不至于“媚”,其余几乎看不到什么“讨”的姿态。这部动画难得就难得在这里,它不是“讨”和“媚”的姿态——国产动画不说全部,有多少是在绞尽脑汁花尽心思“谄媚孺童”?想必大家心知肚明。我直观的感受是,这部片子是在努力往外“给”,观众要不要,似乎它并不在乎,至少没那么在乎——回想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时长本身就很能说明目标受众问题),有太多片段都是偏严肃、偏抒情、偏深沉、偏私人的,炫目刺激的打斗?当然有,但不是那种可怕的特效堆叠,打斗(尤其是相扑)只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状态与情性,不是为了刻意刺激观众。
李白在山东受道箓那段最是典型,试问有什么幽默可言?有什么刺激可言?对大多数人来讲并不知道那在干什么,这种桥段的设计安插根本不是低幼向的。李白受道箓乃历史真实,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刻,肯花工夫去虚构重现这一场景,全然是为了人物心灵的发展与变化,这种超出算计的创作态度令人印象深刻——算计当然有,什么创作没有算计?但如果算计心太重,每一帧每一秒都在使劲“讨”、都在犹豫“观众爱不爱看”,片子将万劫不复。
这部片子有股恣肆飞扬之气,充沛而健康,在简单有效的当下与回忆双线交错叙事中,兀自铺展开盛唐诗坛的璀璨切面。而令人颇感惊讶的是,片中所涉及的诗人生平行状、作品时代包括许多道具场景设计,应该都经过了学术考据——不敢说所有诗人的行状与编年都严密无误,但大体比较准确,编剧下的功夫一目了然,对一部动画片来说,这着实比较少见。
简单说几个细节。开头部分,高适在军营中的桌案上,一开始并不是后来反复出现的《河岳英灵集》,而是《巴县志》(一个模糊虚镜,但能辨认出字眼),正是高适当时所镇地方,这本书也在暗示,高适对所任地方极为关切并有很深的了解。《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有高适本传,“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本传中也提及他曾谏奏来蜀避难的玄宗应对川民多加体恤。本传还载,唐代宗即位后:
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这条记载,便是本片的时空设定根据。高适此时正处于“师出无功”的尴尬境地,故而持节宦官忽至,高适颇为惊慌,只是没想到宦官是来调查李白之事,主体故事就此徐徐展开。
在高适入哥舒翰幕府的情节,潼关失守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潼关一陷,长安不保。玄宗催逼哥舒翰出关作战是一大昏招,千载以下还在被历史学家狠狠批评,而哥舒翰所谓“降逆”一节也多少算是史上冤案。本传有记,高适后来见到玄宗,为哥舒翰极力诉冤辩解,足见他对这位名将的钦敬。片中详细铺演了这段故事,高适从军中逃出,也在《旧唐书》本传中有根据:
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
《新唐书》高适本传所记差别不大。其实高适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密切交往,都有史料可为凭据,学界早已考出几位大诗人的年谱(杜甫的年谱在宋代就有人编制),甚至已做出了完善了唐诗地图,生平轨迹与交游都可以勾勒出基本线索,也为编剧提供了不少便利。片中马匹显然是从昭陵六骏这类的文物与韩幹画卷中摹下来的,体肥腿细,追求神韵风流。道具设计方面,片中所露出的书籍装帧形式也花了心思,没有出现“线装书”这种低级错误,而皆为“经折装”——其实在玄宗时期,大部分书籍装帧依然是传统卷轴装,但也有经折装(多是佛经),诗集这类用经折装也并非不可能,当时雕版印刷早已出现并逐渐普及,在印刷史研究领域都有资料可证。至于片中提到的“行卷”风气,凡对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有涉猎的,也当会心一笑。
此外,像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诗而搁笔的典故,在片中加以浓墨重彩地复现,这也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著名文坛公案(学者商伟有《题写名胜》一书专门讨论这桩公案),还有王维与玉真公主被后人无限猜测的暧昧关系(玉真公主丫鬟给王维更衣一段)、殷璠《河岳英灵集》未收杜甫诗等文学史谈资,在片中都有涉及。片中多次出现的《河岳英灵集》,是玄宗年间的诗歌选集,里面所收录者或许对今人读者来说并非都是最顶尖的那批大诗人,比如李白在当时是有名气,但诗名并非最盛,崔颢、王维乃至孟浩然应该都在他之上(王维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认为是当朝第一),至于杜甫,在当时并未有太多人注意,李杜的地位是后来慢慢扬起的。所以片中提及崔颢,那真是天下英才,诗名如雷贯耳。自负如李白见了黄鹤楼诗,自然锐气大挫,之后便有在金陵作《登金陵凤凰台》来和崔颢争胜。《河岳英灵集》是如何评价高适的呢?简单准确:“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特别要提及的是,片中多次出现“弹铗长歌”的动作,铗亦指剑,所谓弹铗长歌便是敲打着剑而歌唱吟诵,这是古人悲愤落寞时常有的一种抒情动作,与“山林长啸”一样古早。
至于片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李白召唤群鸟之术,也并非幻想虚构,史料也零星有载,作家张大春在《大唐李白·少年游》中还详细铺写了这种浪漫法术,乃赵蕤传授,名“朝阳诀”:
李白站在他身边,不时从布囊之中捉一把谷食,率意向四处抛洒,为数不止盈千的各种山禽便在此周旋上下;有些鸟儿凌空掠取,有些则就地捡啄。李白随着形形色色的禽鸟俯仰观玩,不意间发现,在顶空极高之处,居然还有数十只巨大的雕鹰,平展六翮,盘桓云表,状若无心而须臾不离。……众鸟在诀咒的引导之下,也能各随行伍,栖翔有节,容止不乱。
本片编剧或许看过张大春的小说。
——所举这些,并非是借此炫耀什么,术业有专攻,碰巧遇到所热爱的领域,自然会瞩目并留意这些地方,也可见到这部动画的制作态度。其实看不出这些考究也没什么,一部作品如果只想靠这些细节来征服观众,那也挺失败的,重点还是在情志。本片弥漫着一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追忆繁华往昔的悲凉感,追忆怀念的感慨,是情;专注于精神风貌的展现,颂扬友谊也好追慕天才也好,这是志。本片多少可谓是“盛唐诗坛图鉴”,那些璀璨如星辰的诗人们交替出现,流传千古的诗歌不经意间诵出,都能令深爱文学者心中荡漾。
有观众尽可以吐槽说这是背诗大会,但诗歌本身恒美。我也并不觉得这部片子在用诗歌来作为什么煽情或讨好的工具,煽情或讨好的手段太多了,为何要卖力不讨好地去掉书袋呢?至少我看到了情志,看到了创作者的爱与激情,这是掩藏不住的,是打动我的。说到底,创作不过是自说自话暗期知音而已,嘲笑与讽刺很正常,只是不要将自己的嘲讽惯压于别人,同样也不必将自己的赞美去强加给别人——平心而论,末尾的“长安”主题诗歌大朗诵着实有些没收住,但我认为正片并无这个问题。
动画毕竟是动画,虚构一定有虚构,不然岂不是成了动画版的文史纪录片?考据再费力又有什么意思。高适的性格塑造便多有虚构,片中高适在忠直淳朴之外,多愤郁愁怨气,愤郁愁怨中又带些憨楞气,与李白等潇洒浪漫派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处理是典型的编剧手法,也不必较真是否和所谓史实相符。本传说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务功名尚节义,当时文人多如此,也不算特别,高适喜言王霸大略,我们在片中倒看不出来。
全片以高适的视角为叙事主线,一切皆是他眼中所见、亲身所历,是他所看到的繁华与危机。高适和李白是两种人,他显然是入世的、包袱沉重的,李白么,贺知章所评定的“谪仙人”,是飞天的、时时欲出世的,当然,李白性格中有非常矛盾的一面,片中展现得也很充分。开元天宝年间的诗人几乎个个功名心极重,他们常常蔑视王侯却又向往王侯,李白就是典型。但是如李白,他真正的理想人物乃是鲁仲连这样的古人,立下千秋功业,然后潇洒身退,深藏功与名。“退”,才是这份功名心最终的归宿。这种游戏式的完美梦想注定要在现实前撞个粉碎。所以李白天真,李白可爱。
这几年不乏以大唐为背景的影视剧,但多是借了一个盛世绚烂背景的壳,很少看到完满的情志,看到的只是驱使人物的种种刺激情节串联而已,大唐工具化了,大唐奇景化了。《长安三万里》所渲染出的大唐盛世,重在气韵,是一种奋发进取、风流恣肆、海纳百川的英豪之气,开天盛世那种无比的自信与包容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独此一份。
这份大唐气韵,灵魂在于那一群上至庙堂下至江湖的天才俊杰,并不是什么外在的“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贵风华以及“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卓越武功——痴痴后人所迷恋的大唐,常局限于此,无非是皮肉相而已,所以显得小家子气,所以大唐无限趋于华丽的空洞。
《长安三万里》精准地抓住了灵魂、骨骼所在,人,永远都是人,才构成时代真正的脉搏,所谓太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云云,并不是虚言。套改一句俗语,大唐在骨不在皮。在开、天的黄金时代,大唐不仅仅是风流与狂欢,其中有愁闷有隐忧有黑暗有痛苦——片中的高适,总是愁眉紧锁,总是心事重重,总是与李白一流格格不入,他便代表了盛唐的这一面。细想,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玄宗杨妃以及皇宫场景,我想这是有意为之,因为重点不是那些骄奢淫逸的权贵,而是这些英姿飒爽的文士奇才,是他们的快乐畅意与痛苦压抑。在李白受道箓后,众友在河边痛饮狂欢,是全片中最炫技最华丽的场景铺展,出现了天宫神人——到底不是皇帝妃子,皇帝妃子在这部容量巨大的动画里最不重要,这种处理没有落入俗套。
颇为讽刺的是,片中的高适最不风流倜傥,天资似也低下,宦途也长久黯淡无光,与作为某种审美意象的“长安”始终若即若离,但他最终却成为所有唐朝诗人中唯一做到封侯的。《旧唐书》本传说:“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再回想少年时,“少濩落,不事生产,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对一个诗人而言,哪能没有梦幻之感。把视角放在一众诗人身上,本就有些不合时宜,也是一种莫大的勇气。我相信,在国产动画中,这部动画注定将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这是一部几乎找不到参照物的电影,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
168分钟的时长,让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片长之首,也预示着它和其他动画电影拥有截然不同的气质。
电影从高适的视角讲述了高适和李白的一生,勾勒出盛世文人群像,也展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是真正的史诗片。故事以两条线分别讲述,一条现在时,以一场战争为线,一条过去时,以高适和李白的交往为线。两条线一文一武,到影片最后凝为一点,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 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语文课本不同、且更接近真实的李白。课本上有意无意隐藏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李白,在片中完全展现。李白用酒精麻痹自己,用大笑麻痹他人,用狂放的诗篇掩盖不得志的郁闷,给世人留下一个洒脱的形象。
片名中的长安,指的是所有人向往的理想之地,三万里指的是人们追求理想的过程。高适和李白,为自己的理想各自上下求索,最后成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大器晚成,一个始终不得志。两个人都把写诗作为自己走上仕途的敲门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千年以后人们在意的不是他们当了多大的官,而是他们所创作的诗。在这一点上,两个人又殊途同归。也许在李白的眼中,自己一生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失败者。但当千年之后,银幕外的观众无一不被他的诗鼓舞过,就连四五岁的小孩都能背上几句他的诗。
黄鹤楼在战中被毁,影片最后高适说,只要那些关于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在。这里的长安,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可以说,高适从军事的层面上保卫了长安,而李白则从文化层面上保卫了长安。
很多人看这部电影时都会潸然泪下,但它又不同于常见的催泪片,它的催泪之处往往并不外显,而是暗流涌动,需要观者有一些联想或敏锐的感知,才能引爆那颗深水炸弹。比如,片中呈现了一个活泼好动的童年杜甫,当我们联想到他后来的忧郁愁苦,巨大的反差让人心酸。关于李白也是如此,当你知道了他一生的遭遇后,你再看他年轻时的豪言壮语和爽朗大笑时,也会增添几分感伤。
《长安三万里》笔触细腻又气势恢宏,视听方面也极尽中国古典韵味。它不仅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块里程碑,也为真人电影弥补了一个题材的空白。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 “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对于李白,我们都是很熟知的,但是高适,知道的人确实不多,小时候读他的诗也少,因为他多为武将,写诗也比较晚,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前半生穷困潦倒,五十岁以后才取得功名,因安史之乱崭露头角,成为一方大将。其实,高适本质上和李白还是不同的,虽然他家道中落,但说到底,也是个官三代,政治头脑要比李白好得多,而李白,在政治上,基本就是个“小白”,非常天真,而且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他们俩能进朝廷效力,都是因为举荐,之前说了,因为阶级差异,他们通过科举为国效力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只有他们足够优秀,才能被举荐。而他们的命运,却朝着反方向而去,高适被举荐有道科后,从此仕途荣耀,一路披荆斩棘冉冉升起。而李白被举荐并被唐玄宗任命为待诏翰林后,却是人生仕途最辉煌的时期,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被赶了出来。这一部分在电影中也有体现,李白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长安,和胡姬跳舞,众人饮酒作诗那段,这段历史上应该真实存在过,所以很多影视剧都会拿来表现“大唐盛景”。在这段全剧的高潮段落,李白和众诗人在“比诗”,在一根平衡木上当场作诗,作不出的就要掉到下面的酒池中,以示惩罚。当时高适还是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大把时间都在乡下的梁园度过,来到长安找李白,哪见过这等场面,当场就被吓傻了。在场的诗人都是现在叫起来响当当的人物,什么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都是李白的座上宾,可见那时候李白有多么风光得意。可惜,官场如战场,李白在长安呆了短短两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
自此,李白对功名利禄好像彻底死心了,一心问道。其实,比起他在长安的那些日子,我更怀念的是他在扬州,在梁园,和高适一起玩相扑、喝酒作乐的日子,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他特别爱笑,也爱喝酒,他爱游山玩水,是一个十足的“浪子”,他哪里适合长安那个官场呢?电影很好的体现了李白的性格特征,从他青年时期到他的中年,甚至老年,李白的天真无邪、浪漫主义一直没有变过。全剧的高潮是那一段超现实的描写,在看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要如何体现李白的那首《将进酒》,因为这是我最喜欢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气势滂沱,空有满腹才情却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跃然纸上,李白借酒消愁,悲愤与抗争,失望与自信交织在一起,情感如江水般倾泻而出,读来激昂万丈又潸然泪下。看了下主创的采访,说这一段的创作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用众诗人坐在白鹤上飞进幻彩斑斓的天空中象征了思想的升华,这时候,唯有酒,唯有诗让他们超越世俗的功名。我想说,值得,值得这么好的段落,是整部电影的华彩,升华了整个主题。李白和一群诗友坐在一堆篝火旁,此刻,没有胡姬跳舞,没有金碧辉煌,因为他们早已不是权贵高官的座上宾,而是一堆落魄的文人骚客。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纵使再有才华,也不过是政治家的一颗棋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浮,这是可悲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人又不仅仅是权贵的玩物,因为他们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年。在这里,我要高声朗诵这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是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正是有这样的自信,才能在这浮浮沉沉的人世间活着,他不拘小节,不拘礼仪,他可以为了功名利禄入赘当个上门女婿,也可以为了求仙问道在酷暑下围着祭坛走了一圈又一圈,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高适,在性格上和李白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更沉稳更传统,比如他完全不能接受李白入赘,觉得这是非常丢人的,这是他和李白的第一次冲突,高适也不喜欢夜夜笙歌、喝酒买醉,他更喜欢过健康的生活,钓钓鱼读读书。这也为后面他们不同的选择埋下了因果。
安史之乱是一切的起点,因为安史之乱,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高适投奔了老皇帝玄宗,杜甫投奔了新皇帝肃宗,李白则投奔了永王李璘。所以说李白这个人天真嘛,就因为永王三进庐山邀请他出山,他就以为遇到了明君,还意气风发地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歌以咏志。永王是谁啊?永王对于正牌君来说就是个逆臣贼子,叛乱没有持续多久,就被高适平叛了。这一下,高适和李白彻底站在了对立面,无论之前是多么好的朋友,在政治面前,只能妥协。幸好,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无论历史怎么样,高适和李白还是最好的朋友,高适还是在暗中帮助了李白,让他免于牢狱之灾、性命之忧。
自此,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故事,用一场战争穿针引线,在老年高适的讲述中,回忆李白这个人,以及大唐时期的这些大诗人、大豪杰。最喜欢剧中“诗板”的创意,无论在绝美的黄鹤楼,还是在战场的休息站,都有“诗板”的存在,大家只要想抒发情感,就可以上去写两句。正是因为这样,唐代才是一个人人都会写诗的年代啊!在黄鹤楼上,李白想要写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句,但是当他看到崔颢的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诗,他沉默了,原来才子也有惜才的时候,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确实写得太好,几乎无人能比,而李白,也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总有一天,他也要写出这么好的诗,题在这诗板上!
我爱李白,我爱长安,更爱唐代,这个可以让人人都写诗的伟大时代。电影的最后,当那些描写“长安”的诗句出现的时候,我又禁不住流泪了。唐诗多美啊!我们古代的瑰宝,我想再一次读出那些诗句,背诵那些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前阵子,读了《杜甫的五城》,副标题叫“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这位唐史学者,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赖瑞和教授。赖教授在“人生旅程一半”之际(1990年前后),决意循着史料与论文,将对照了半辈子的唐朝疆域版图,化为后现代绿皮火车之旅上,一个个行脚处。千年既过,大明宫与唐陵一道作古。眼见为实,落得只有个“眼见”。哪怕眼见所得为“不实”,也是求实、结果的一种“实”。
院线看完了2023《长安三万里》追光动画出品的“十年之作/十周年”电影。
『观影时间·点映』:2023年7月2日 周日
『正式时间·上映』:2023年7月8日 周六
———————
↓【故事概括】↓
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往事,从相识到暮年...借由两位的来往历程穿针引线的勾勒出大唐的巅峰与衰败的历史变迁.... (后人将会从高适的视角感受到他眼中的李白和当时的唐朝时政+个人命运+由盛转衰的中华文脉诗篇)
·电影项目等级很高,是国家级1号重点项目(通俗讲是“主旋律”项目)
·时长破了国内动画电影记录:共168分钟/3小时。
中国影视作品中少有将【中华文学名人/诗人】作为主人公切入视角讲述历史传记的案例,整3小时平铺叙事娓娓道来,也有一种编年记录的味道。以2条时间线交叉叙事:1是高适李白的友谊历程,2是老年高适驻守边塞将欲迎战吐蕃叛军。说点俗套的评价:“至少在整体来看这确实是个优秀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
【出现的历史人物】:李白、高适、杜甫、王昌龄、玉真公主、哥舒翰、安禄山、郭子仪、吴指南、孟浩然、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岑参、李邕、丹丘生、李龟年(等等。记录有缺失定有错误请见谅)
一部需要一定历史知识基础门槛的片,正好应了这些话:【懂的越多看的越爽】+【文科生狂喜】+【语文老师钱包会掏空】
相反,我这个学渣纯以影迷视角感受此片的魅力了,再加上我本人对“东方意境/诗境”的美学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此片必然戳我。
当然!我也要声明:【我的影评不专业!纯瞎评别以我所言为参考,我的文学修养也只有10分。这次影评也十分不满意!因为可评的点很多很多,但我的认知量和能力非常不足。】
同时也引用一位UP主(@脑袋扣扣的汪)对其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此片的认知感↓
『中国文化确实是世界的瑰宝,但其实你我都一知半解罢了』
·一些影院开播此片前的贴片预告竟是《白蛇3:浮生》!没错,追光你没忘记你家经典IP的续作。小白的猛/萌的一回眸~美坏我了!
·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既然是安史之乱,其中又涉及大唐如此之多的_诗人,所以我的谐音癌症又发作了!诗=尸。诗人=死人。大唐已死,但诗在,大唐就在,长安就在,我们的诗人都在,在中华后人的心中...
「中国人的壮美宇宙其实都蕴藏在诗歌中……」
——————
↓【视听】↓
·日本动漫番剧中,时不时爱将一些精致插画穿插在剧情中,那追光这次就爱将天朝『山水画』穿插在其中,本片的此操作很多,观赏性极佳!这要换在真人版演绎中插入山水画就尴尬了,所以动画形式反而更契合古画。
·黑色汉字变化成黑色蝌蚪浮游 + 汉字转变水墨幻化成壮美的山水画~ 这2个视觉镜头张力唯美~特别戳我。
·冷兵器切磋+战争战斗相关的这些动作设计虽不算太多,但每一场看的都畅快淋漓铿锵有力!打斗音效也戳耳!
·全片时不时的都会脱口而出“千古名句/诗句”,这种引用做法贯穿全程的感觉如同“迪士尼”的片子以歌曲贯穿全篇一样来的震撼!一样的观赏感极佳!但只独属中国的意境感。并且在本片能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的诞生过程,从中会对这些诗的具象化情感感触更有信服感(艺术创作就是这样,我们后人不可能真正知道古人事迹的真相,但我们能通过艺术形式窥探真相的轮廓就足够了)
·《将进酒》是全片最封神的一段名场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同诗友们嗑酒致幻踏水驾鹤升天~~吟着诗~绝美奇观扑面而来,那是什么,那是中国仙境的层层涟漪。
虽是昙花一现的梦幻诗仙段落,但短短的神游瞬间将国人脑海中沉睡已久的“浪漫基因”抽出来一丝丝彩色水波,便再放了回去。
有个镜头构图和《深海》好像(见图 ),不愧都是“梦游仙境”的同款奇观哇,共有相通感。
——————
↓【个人喜爱的一些话】↓
·李白对高适说:“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你心中的锦绣终于开口了。”
这句话也可以是李白对我们普通人说的,因为这个“锦绣”可代表“美好的灵感”
·“今日不见,天上见”
·“人生憾事多吗?”
·高适一直以来都有口吃习惯,后来不口吃了,但...咳嗽了(老了)
当然还有很多话和诗词都很爱,但我不是AI总会失忆的。
·片尾运用了卷轴画+念诗的表现手法为这部电影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那一个个汉字绵延不绝的组成了大唐之诗、长安之诗。
·“我们的人生能有几个知己...”
——————
↓【点对点】↓
·不愧“主旋律”该出血的地方一点点血都没,有个别镜头能很明显的看出。
·高适李白的友谊“相扑”的运动爱好不知有没有历史依据?但这哲学♂基情感是有了,铜仁钕嗑不嗑说不好。当然啦!戏剧性设计上,相扑的主题是“骗过敌手”对应了——高适应用在军事战术如何骗过吐蕃打赢战役。
·小杜甫很可爱!声音还是女生CV配音的噢(刘校妤)
·玉真公主的建模在正片中观感很美啊!很多人看海报都误以为她是杨玉环,别搞错了。
·最惊艳的女角色是一位与李白有小交识的【歌姬】李白称她为“国色天香”还真国色天香!她的镜头虽短但每一秒都惊艳迷人,肤浅的我等资源出了会剪辑她的个人向()
·在扬州的瘦西湖桥那段,有位新面孔出镜:扬州奇女子,和李白是好友,女扮男装、叫“裴十二”似乎没有历史原型?裴家剑法了得!在桥上和高家枪法切磋拼刀,赢了高适。然后还念了一首诗~(我没记下来后悔死)正因她念诗这举动狠狠的满足了我观影的小小隐藏目的,那就是我特别想听听女性念诗,所以她算是女诗人吗?说回来,留名千古的诗人都是男性,所以我才隐性的渴望听到女诗人的声音,总之这次渴望得到了满足。
而且更妙的是给裴十二配音的CV名字叫『李诗萌』~自带“诗”字还带“萌萌”属性,这么多戳我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能把我搞死。
·本片也有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故居的短暂展示,不愧对得起人间仙境!
·好像有段镜头是在黄鹤楼中,布局和场面特别既视感《妖猫传 2017》的酒池名场面,李白同妖猫传版的自己一样醉酒洒脱,这次是在空中长板摇曳身躯弹琵琶,我看着看着生怕突然冒出杨贵妃的那句名台词:“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李白想象,追光塑造的李白在外形上肯定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在精神刻画上,我相信这位李白还原出了原型李白的大部分人格魅力。
·要按【MBTI人格】来鉴定的话,莫非李白是E人高适是I人?
那位“诗佛王维”呢,绝对就是社恐诗人了,是的在片中他的镜头要不是文雅的弹琴要不就是在社交场合中尴尬离场,沉默寡言的一枚小哥哥...既然说他是“诗佛”那他的脸模确实非常佛像的设计,整个人也高挑清秀,有点格格不入其他诗人的画风...
——————
↓【我的诗货】↓
虽然我读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我很负责任的说,文科理科我都学渣,语文上我除了作文,其他方面都拿不了高分,但这也不能说明我语文有什么造诣;只不过单纯不讨厌语文罢了。
所以关于【诗】这个文学体裁,我也没啥兴趣,就像我最不擅长的【文言文】一样不太感冒;
我真正对【诗歌】感兴趣是在2023年初,当时因为 ██喜爱诗,我也被传染了;正巧感兴趣的那会也渡过了3月21日的【世界诗歌日】,但真正让我对诗有不可抗拒的“麦高芬”是4月1日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国产民间科幻片,虽然套着科幻的皮,其骨肉却是沉载着现代诗的载体——“宇宙之诗”。是一部特别戳我的影视作品,其中“孙一通”的现代诗太有感觉!顺便孙一通家乡就在四川,很多古代诗人也来自四川...
“古今的诗都来自天上”
甚至片中的“那日苏”就是个酒鬼,喝睡之前说过这句名台词:“喝酒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想去哪就去哪!咻咻咻!”
是啊~【唐代醉八仙】就是以酒作诗的经典代表。
醉酒、写诗、做梦,这三者冥冥之中都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
紧接着...4月11日我所在的杭州,中国美院的美术馆办了一个山水画展:「宋韵今辉」此展汇聚了很多宋画真迹。我从中的观赏体验为我增添了更多的“诗画感觉”。虽我不懂诗画内在和背后的东西,但在意境上已经牢牢的抓住了我、感染了我。
关于诗和我的关系,我不想多说,其实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含义;我的目的没有虚荣心,只有欣赏心。
引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一句台词:“诗歌是人类情感沟通的工具。”
在我的理解中,我认为『诗歌是用来抚慰我们灵魂』的存在,而李白的诗歌则是抚慰了逝去的大唐灵魂....
(新发现):
1:【748年07月08日】——历史上的今日,唐玄宗赐安禄山铁卷
·《长安三万里》于今天上映还挺巧妙的
2:【756年07月09日】——历史上的今日,灵宝西原之战。哥舒翰大败被俘。
3:【649年07月10日】——历史上的今日,唐太宗逝世。
4:【756年07月15日】——历史上的今日,马嵬驿之变。唐玄宗杀杨国忠,杨贵妃自缢于佛堂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却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
全片最点醒我的一句话是高适对李白投靠永王的那句评价:“人生暮年,急中出错。”
高适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稳,半生不顺不自弃,掌权得势不欺人,处置站错队的老友忠义两全,在权利斗争的漩涡全身而退,追光这次用心写剧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够够的了,究竟是谁想看两个小老头端着啤酒肚玩相扑?全员小短腿怎么回事?
国漫早该作这一曲绚烂诗篇,且《将进酒》一节,就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知道 不是动画片就适合小孩子看 尤其是三个小时的动画
若凡人大多有一个文人梦,那文人皆有一个大唐梦,大唐梦须得发生在长安。谁不想琴棋书画诗酒花,意气风发疾仰头策马。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不适合12岁以下类人观看,理由如下:1想象力丰富,墓前祭酒,指酒为尿;几人喝醉躺在地上,说人死了;李白大笑时大喊“跟疯子一样”。2热心,帮电影人物对诗、跟作者本人抢着背诗。3勤劳,随机挑选幸运观众提供背部按摩服务。4专注不足但精力旺盛,电影时长过长,注意力被榨干,于是后半截开始聊天、跑来跑去、玩游戏、大喊大叫。5不吝夸赞,每到炫酷镜头就是“好6啊”、“牛b”。以下为影评:略流水账,后半段比前半段好看,画面可以。几处伏笔收的不错,人物塑造有。李白为谪仙人,高适为世间人。再多虚华在高适眼里始终是浮光掠影,然其被世事压制半生却不曾任命运裹挟,终大器晚成。以下为吐槽:人腿那么短,为啥马腿也那么短?!抢舞姬那段不适,把人当个物件。入赘把你委屈的,利用老婆求功名,你好清高好主贵?
国内的动画电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这几年已经在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而《长安三万里》不仅在美学方面做了突破,剧本风格方面也开辟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叙事。它的叙事像是展开了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用传统故事片的方式,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类型片段子,就是专注于讲一个故事。故事主线是高适和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以他俩为圆心,辐射出一众同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勾出了大唐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大唐盛世背后这一群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用两个半小时道尽人世沧桑人情冷暖。安史之乱之后,乱世带来了报国和晋升的机会,却也让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葬送了性命。长安三万里,竟然是这样的长安!
难看的要命,混乱的叙事系统,时而像重温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青春期噩梦,时而像身处商务饭局被迫忍受中年男酒足饭饱后的吹捧说教,中间还穿插着黑皮体育土狗Vs文艺浪荡奶狗的擦边同人文,人物单一的性格面向被翻来覆去划重点,构成空洞的宏大叙事,令人呵欠连天坐立难安。
片子很长,长到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有小朋友已经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维张旭李龟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灿烂的几十年,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无限悲凉,好在悲凉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文脉在文化也就一直会存在,虽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但最后拔高做得相当的戳心。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别,以及三次相扑,都是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友情的转折点。相比起此前华丽的特效,反而觉得这次平实了很多,最惊艳的是《将进酒》。一直觉得历史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鲜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
哥舒翰,未降。
终于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不是简单的一个答案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电影把这一得分技巧体现的淋漓尽致。
高适像李白放在老家的糟糠妻。
讲高适,讲李白,讲壮志难酬,讲家国情怀,更讲大唐陨落。(i人和e人数十年的友谊真的很好磕)
这次应该不会有人再说追光剧本不行了吧 独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浪漫 这就是中国动画的新史诗
看了点映。长安三万里这一名字虽豪迈,却大篇幅都是讲述诗人们的怀才不遇,王朝的危亡衰落。希望家长谨慎带孩子来,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很难懂得影片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影片可能对大部分普通人稍显乏味,很多成年观众都玩起了手机,大家谨慎观看。影厅内孩子朗诵诗篇的声音让我有些感动,希望这部影片能为他们埋下中国文化与诗词的种子吧!大中华便是我们的长安,诗词与中华文化便是华人一生的三万里长路。
我们都是高适,天资平庸,相貌一般,无过人之才,学习也努力但成效不大,在人群里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都爱李白,他们是天才,毫不费力就让我们无法企及,衣袖轻拂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只能轻叹一声,收起艳羡之心,压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静等内心锦绣喷薄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电影主角不是李白,不是三万里长安,而是高适,一个天资最平庸的人做到了诗人最高的功业,但却普通人能达到之处,而李白、杜甫、王维,他们是耀眼的星辰,让我们赞叹宇宙的广阔无穷。
总体观感不错,8/10。高家枪法,只为上阵杀敌!长安三万里更像是高适个人传记,其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轨迹特别完整。虽然影片是以高适的视角,带来了盛唐诗人群像,但其实很多角色发挥空间有限。全片重点描绘的就是高适自己,感觉片方非常重视这个角色,反而李白的戏没那么精彩。168分钟,前两个小时比较平淡,高潮来的太晚也太短,高适这个人物塑造是最完整,最真实的,特别喜欢。片中融入的很多唐诗设计也不错,看得出片方下了很多功夫。将进酒那个段落以及高适战场部分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