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马丁七年前回到了诺曼底乡间,这里是他的家乡,曾经也是福楼拜写就《包法利夫人》的地方。马丁从年少就一直醉心文学,对《包法利夫人》情有独钟。这里的生活简单平静,却太过一成不变、风平浪静。
夏日里,对面闲置多年的老房子搬来了新邻居,一对伦敦来的夫妇。巧的是,这对姓包法利的夫妻,名字竟叫做查理和珍玛。妻子 Gemma Bovery 和包法利夫人 Emma Bovary 不仅名字差不多,也同样年轻漂亮、性感迷人,连丈夫查理都是同样的木讷温顺。新婚不久的查理和珍玛离开热闹繁华的都市,来到安静的乡间,因为在这样的小村庄,生活是件被重视的事情,两人希望在这里构筑新的家庭生活。
珍玛举手投足间的娇媚令马丁深深着迷,马丁觉得她就是包法利夫人爱玛,注定与爱玛有着相似的性情和命运。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马丁密切留意观察着珍玛的一举一动。珍玛起初被法国的气候风情、美食美酒和乡间的曼妙风光吸引,不时散步 ,四处探索。没多久却觉得寂寞冷清,也无法适应年久失修的居所,怀念起伦敦的生活。来到乡间别墅准备司法考试的邻居俊朗热情,落寞的珍玛跟他越走越近。马丁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担忧珍玛正在走向与爱玛相同的道路,暗自决定要为珍玛做点事情。
年轻的情人回了巴黎,丈夫离开了家,突然孑然一身的珍玛惹上了官非,欠下了债务,不久又与婚前的旧情人不期而遇,陷入了纠缠麻烦。这些都让马丁更加确信珍玛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就如爱玛一般。马丁尽了自己的努力,想要拯救她,避免悲剧的发生。
珍玛还是死了,并非砒霜中毒,是在混乱中突发的一个微小却致命的意外,但与马丁的“善举”不无关系。
活泼率真的珍玛确实如同爱玛,更如同众多年轻女子一样,憧憬醉人的爱情,厌弃平淡乏味,一心追求浪漫,无力拒绝诱惑。但和爱玛不同时代的珍玛独立自由,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并不把幸福寄望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可靠的他人。离开了懦弱自私的情人,珍玛看清了现实,意识到了错误,察觉丈夫查理才是真正爱惜包容自己的人,弄清楚了希望的生活,也得到了丈夫的原谅。她本可以拥有真正的幸福,不必成为爱玛。
真正重蹈爱玛覆辙的,是自以为是的马丁。事业不顺的他和妻儿从城市回到家乡,继承了父亲的面包店,希望找到平静与安详。但对于真正平静安详的生活,马丁并不为所动,一味躲在文字的背后,感受不到现实。明察秋毫的妻子一直对她理解包容;口中愚蠢无知的儿子其实一早看穿了他。家人和现实生活对他而言,是乏味而隔绝的,唯有文学中虚幻的世界令他心醉神迷。就像爱玛无视周遭美妙的田野山林,向往着浮华的城市;对丈夫深沉的爱意视若无睹,沉醉在情爱小说的幻像中不能自拨,任性地追逐着虚无飘渺的爱情。
珍玛的出现犹如一个出口,让马丁的想象得以释放到现实中。她成为了他的爱玛,柔弱娇美、我见犹怜,在爱情中受苦,等待被救赎。混淆了想象和现实的马丁最终弄巧反拙;抛却幻想,拒绝了诱惑,准备好迎接新生活的珍玛却一命呜呼。
悲痛遗憾过后,马丁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六个月后的一个冬日,对面的屋子又有了新的主人,这次是一位身材高挑、眉目深邃,蓝眼睛、白皮肤的女士。被儿子整蛊却浑然不觉的马丁,此时满心满眼都是《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新包法利夫人》是这样一个因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引发的荒诞悲喜剧。法式幽默,不动声色的犀利。意外的误会巧合,戏剧地构成了尖刻的反讽。
忠厚老实、乐于助人、人畜无害的好好先生,心怀善意,却做了愚蠢多余的事情,给旁人造成了麻烦困扰,甚至间接导致了恶果。又能如何去责罚他呢?现实中也从来不乏荒诞矛盾。我们不也是被主观经验困囿在自身空间里,狭隘而傲慢。被有限的认知和飘忽的想象掣肘,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外界以及他人的内心?对于犯过的错,又是否能真正意识到?
阅读无疑能带来无穷乐趣,但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能结合现实,将阅读的乐趣引深到思考中去,还是辜负了杰出的文艺作品,低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展现的法国乡村风情幽美浪漫,和身穿碎花连衣裙,外搭针织开衫,手捧鲜花漫步在树林中的珍玛一样舒服迷人。让观者得以窥见福楼拜笔下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小村镇的人情风貌、里昂宏伟壮阔的大教堂……。那些爱玛曾经穿梭、逗留、生活过的地方,就如她的故事,历久弥新、引人遐思。
女主角珍玛·包法利在电影的一开场就已经死掉了。 那珍玛为什么会死呢? 电影以珍玛的邻居马丁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珍玛的人生最后阶段。
马丁曾经做了12年的学术型编辑,7年前继承了家乡诺曼底的面包房。他从16岁时就对小说《包法利夫人》着迷,而福楼拜就是在诺曼底完成了他的这部杰作。 有一天,一对来自伦敦的包法利夫妇住进了他家隔壁的房子。妻子珍玛·包法利像《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艾玛的原名Emma,珍玛的原名Gemma,相差一个G)一样性感迷人,丈夫查理·包法利就像《包法利夫人》中的查理·包法利一样平庸温吞。 深谙小说《包法利夫人》的马丁的内心深处的一潭死水,被撩人的珍玛搅动得波澜起伏,他迷恋上了珍玛。马丁相信,这不是巧合。这一定不是巧合。于是,这个想入非非的,有点神经质的男主,开始每天观察珍玛。。。然后,他发现,珍玛竟然真的像《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一样出轨了。。。
《新包法利夫人》还是一个女人偷情的故事,毕竟观众喜欢嘛! 但这不是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的偷情故事。导演植入了马丁这个角色,使得这个这个当代的偷情故事带有了现代主义的荒诞色彩。 这个故事的格局很小,就是一个多管闲事的邻里龃龊。观众通过马丁的眼睛,看珍玛偷情。同时,观众又是在看“马丁看珍玛偷情”。两种视角之间的交错,形成了一种视角的错位,使故事丰满起来,也使观众的观影体验充满愉悦。我们通过马丁的视角,得到了偷窥的快感;同时,我们又以全知视角,审视着马丁和他性感的邻居。
当马丁发现珍玛真的出轨了,他将珍玛和她的出轨对象布列西尼想象成《包法利夫人》里的艾玛和鲁道夫。而且他相信,这个布列西尼跟鲁道夫一样,是个感情骗子,睡了珍玛后,一定会抛弃珍玛的,然后珍玛会因此而自杀。 马丁不能得到这个性感的女人,于是朝着反向发展,他就像福楼拜期望的读者一样,成为道德的卫道士。他要阻止二人继续发展下去。于是,他模仿《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的做法,以布列西尼的名字给珍玛写了一封分手信:因为我想尽快逃离,以避免再次见你的欲望。珍玛,忘了我吧。我们为什么要相识,你为什么要如此美丽。永别了,永别了。 事实上,作为观众,从全知视角来看,我们知道,珍玛和艾玛并不是同一个人,她们也不会因为都叫“包法利夫人”而拥有的相同的命运。 但是马丁却固执地认为珍玛将重蹈艾玛的覆辙。于是,珍玛的故事和艾玛的故事之间的错位,又形成了一种叙事上的张力:珍玛明明不是艾玛,马丁却一定要把珍玛当做艾玛。这种张力使得故事越来越荒诞,也越来越有趣。我觉得有趣正是国产电影所缺失的。 国产电影的故事常常既大而无当又了无乐趣。很多导演仿佛带着一种沉重的使命感,一定要代表观众书写时代,拍摄史诗,哪怕是一个女大学生堕胎的故事,也要影射出一个时代的青春。矮马!无聊不无聊?
既然马丁一定要把珍玛当做艾玛,那这个偷情的女人不死不行啊。故事的结尾,男人们一起,将珍玛搞死了。。。额,不是你想的那样搞死。。。 电影中是这样的:对珍玛不听劝阻感到绝望的马丁,送了一大块面包给珍玛;珍玛曾经的伦敦老情人,想重续旧情,来找她;珍玛决定不再偷情,要跟查理·包法利好好过;查理收到妻子的道歉,打车回诺曼底。
然后。。。珍玛吃了马丁的面包,噎住了,伦敦老情人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不明真相的查理正好回家看到这个很污的场面,两个男人打成一团,珍玛就这样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被一块面包活活噎死了。。。 偷情的女人必须死吗(我真的不是标题党)? 答案是必须死! 电影中的伪道德卫士马丁阻止珍玛偷情的计划失败了,但导演还是将珍玛置于了必死之地,而且让她死得荒诞又好笑。 福楼拜希望《包法利夫人》是警世的,让那些不安份的女性以艾玛的死亡为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包法利夫人》,“这本小说,含有一种明显的教训,如果母亲不允许她的女儿读,我想,丈夫拿给他们的夫人读,总该不坏吧。”这是直男的视角。 那法国当代导演安妮·芳婷为什么要让珍玛死呢?作为女性,她对《包法利夫人》的改编恰好与福楼拜针锋相对。陷入爱情的女人何罪之有?她像是在诘问福楼拜。难道不是男人们,结束了艾玛和珍玛们的美丽人生吗?她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这群虚伪的男人们:无论是丈夫查理、情人布列西尼、伦敦老情人,还是马丁,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珍玛,真正在乎珍玛的内心世界。 这是女性的悲剧,更是男人的悲哀。作为男性观众,看到最后,有一种被当头棒喝的感觉:女性不可辜负,何况还是那么sexy的!O(∩_∩)O~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将名著改编成电影,是为了让名著更有当代性,而不仅仅像我们常干的那样仅仅是解构和恶搞,不是吗?
原来真的有一种爱情是为了自己而去爱另外一个人。为了圆自己对于自身的一种幻想,赋予这个女人以对待心爱的一支精致的阿玛尼表或者钢笔一样的感情。最让我感觉荒诞的是这位做粗粮面包的情怀的老人的感情,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对“包法利夫人”的欣赏,是对此种女性难得一遇的热爱,特别是看他在做面包时的那股生气,让我也一度感觉他确实是恋爱了,陷入了对他心目中“包法利夫人”的那种暗恋的热爱。以及他每次看向“包法利”那毫无遮拦又热忱的眼神,和让一个老头子抬头的冲动。在剧情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虽然这老头子对“包法利夫人”的感情线贯穿全场,可我还是不喜欢这老头子,看向她的那种赤果果的眼神,还有面对儿子的漫不经心,以及太过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果然到最后,面包匠儿子一个讽刺的玩笑,荒诞的使“包法利夫人”荒诞的去世这成了过去式。同时又与他的另一个yy对象安娜卡列尼娜上演了一波荒诞的“开始”。
同时也很心疼杰玛(面包匠心目中的“包法利夫人),对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的犹豫不决。这也应对了那人生一大驳论,人们常常在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种伴侣的时候而到了结婚年龄。大都要求婚姻是永恒的,但人性又是善变的。一开始也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爱丈夫的杰玛,面对那种诱惑,必然会去一尝啊。总好比结了婚之后,丢弃自我,本本分分的变成一个“妻子”为好。
电影的视觉效果倒是蛮好的,非常喜欢这些法式的设定,感觉女主也是看的第一眼觉得不咋的,后面越看越性感的那种。
【文广专区】
法国乡村风光很宜人,珍玛的连衣裙很迷人,老文青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很动人,而最后的法式冷幽默也很“雷人”!不得不佩服法国人的艺术品位、敏锐细腻以及丰富得无处安放、让人拍案称奇的想象力和才情。
回到故事本身,归根到底,罪魁祸首还是我们这位热爱文学、入戏太深,以虚构的小说情节来指导生活,并对所有美丽女邻居心怀文艺式悲悯之情,当然还有些难以启齿的隐秘之情的可爱又有些可恨的小老头儿。要不是他自以为是地为了阻止珍玛滑向所谓的“包法利夫人万劫不复的厄运”而冒充珍玛的年轻情人写给珍玛的分手信,可能珍玛也不一定会落得个这般被老天开玩笑的结局了。
人们常常习惯性地以自己热爱或从事的专业作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框架,因为这样更轻松,也让自己感到安全。例如,物理学家总觉得世界能被一个完美简洁的公式所概括,生物学家爱用维持基因延续来解释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政治家们对建造宏大的“社会工程”乐此不疲……有时想想,他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个“入戏太深”、沉迷在“简化论”窠臼里的智力达人与精神懒人?我从这部片子里看到的是:被自己的思维框架绑架,不仅桎梏了自己,甚至还可能给他人带去无法挽回的伤害,真是可怕!让我觉得最可怜的是珍玛和她的情人,虽说出轨是道德上的污点,但情人间误以为对方是负心人并且永无澄清的机会,毕竟也是一件令人悲伤难过的憾事。
这部影片绝大时候像严肃的正剧,结尾处则成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静下心来再回味,还是一场细思极恐的人性悲剧。
《Gemma Bovery》是福楼拜19世纪的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的巧妙翻版,讲述了一位省籍医生妻子的风流韵事。这个当代版本的开头是一个书呆子面包师观察一对伦敦夫妇来到他的诺曼底小镇。他立刻被可爱的杰玛迷住了,当他看到她在他的商店外和一个贵族法律系学生调情后,他开始发现她和他最喜欢的小说有相似之处。当这位面目狰狞的商人推断出“英国美女”的风流韵事正在走向灾难时,他试图将她从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中拯救出来,但他的干预只会增加她爱情生活的复杂性。
丰满圆润的杰玛·阿特登在主角中的辛辣表演使这部电影结合在一起,尽管她有不忠行为,但她走失的丈夫仍然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角色。法布里斯·卢基尼以一个令人满意的刻板形象塑造了一个爱管闲事的面包制造者——以及一些关于法国肥沃乡村和令人垂涎的杰玛·阿特登的甜美摄影。
Gemma Bovery似乎注定要走与小说中心人物相同的道路。由杰玛·阿特登主演的女主角,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她的邻居、村里的面包师会完全被她迷住。从我们第一次见到杰玛和她丈夫的那一刻起,她就容光焕发,毫不费力地性感起来。杰玛,就像小说中的包法利夫人一样,屈服于诱惑,与一个在附近父母家学习的年轻人发生了婚外情,这引起了她的邻居的极大关注,他看到了她和他虚构的同名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使这部电影令人难以置信地迷人,而且很容易上当,尽管她犯了错误,她总是讨人喜欢。巴黎乡村的田园风光也是如此。只有在电影的最后时刻,似乎没有必要地应用了一个模糊的结局而改变了基调。但这是一种享受,是一个真正的惊喜。
仔细分享一下几个细节:
影片中珍玛回眸一笑,挥了一下手,
(面包师马丁旁白)
“刹那间由于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十年来无性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然而,在她灵魂深处,她一直等待着发生些什么,她就像不幸的水手,睁大绝望的眼睛,在生活的寂寞里四处游荡。遥望天边的朦胧雾色,找寻着一叶白帆。”
Gemma Bovery仅仅是把头枕在马丁的肩膀上,已经让马丁喜形于色了。
因为布列希尼与Gemma Bovery的相遇相爱,马丁变成了导演,仿佛看到了结局。
马丁预言如果不立即挥剑斩情丝结局就是死亡。
穿着华丽翩翩起舞,正像包法利夫人虚荣的需求。
珍玛偷情到极致,带着狗穿着散步的靴子,然后到了幽会地之前把狗拴在树上,脱下高腰靴子,换上红色高跟鞋,然后就这么袅袅婷婷的去约会了,果然有浪漫主义情调,桌振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塞夫勒塑像,说自己的老公可以修,这个的确不知道一点点廉耻。布列希尼妈妈来了,发现塞夫勒瓷器雕像不见了,因为是这个住宅里为数不多值钱的东西。第三者回巴黎了,本来是在这里复习考试的。
马丁假冒了布列希尼的一封信,如法炮制,因为昨天看了一部电影《绢》,凯拉奈特莉也有一封信。碰巧与马丁的信件不谋而合。
失去了布列希尼的Gemma Bovery想和查理和好如初,可是因为几个星期Gemma Bovery都懒得看查理一眼(陷入与布列希尼的不轨偷情的肉欲当中是真的不可饶恕啊!),查理弃她而去。
马丁送卡伦顿(gemma bovery狗的名字)时,独居的gemma bovery说我就想一个人静静。一片面包噎死了令人垂涎三尺的gemma bovery:窒息而死。
gemma bovery饰演者杰玛阿特登gemma arterton!名字拼写一致,惊人巧合还是导演另辟蹊径?
另外马丁的媳妇儿,表现像个怨妇,多次对马丁不屑一顾,中年夫妻的悲哀。
神奇的导演,马丁相信他的下一个邻居是俄罗斯人,“安娜卡列尼娜”?但她确实是鲁昂人。当他遇到梅西尔夫人时,他对她流利的法语感到惊讶,他问她是从哪里学来的。“在学校和其他人一样,”是不是故意留下了一个悬念,以为有续集就错了。
“人们都认为乡村生活非常美妙,其实需要强大的力量才能不被困住,非常强大的内在力量。与人们的想象恰恰相反,在乡下,很多人都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不然就喝苹果烧酒。” Martin说完,便邀请Gemma品尝一番。
我以为,这是这是对Gemma的奉劝,但是看完之后发现这更像是对Martin的诠释。
Martin放弃在巴黎的毫无意义的工作回到家乡,继承面包店,在寂静的乡村里生活了7年。
势利的邻居,愚蠢的儿子,无性的婚姻,如死水一般。
某一天,漂亮的Gemma和她的丈夫搬到了他对面的老房子里。
他被Gemma吸引,他尾随Gemma窥看她的生活,他幻想Gemma和年轻的城堡主人盛装舞蹈,他激活16岁时情窦初开的阅读体验,他重新翻开《包法利夫人》在里面寻找符合Gemma行为的蛛丝迹,他吮吸着Gemma的荷尔蒙,他像一位在电影院里枯坐一个半小时苦苦等待戏剧冲突的观众。
他渴望,凝视,解读,导演,编撰,注解。
最后,结局如预期到来,虽然没有忠实原著。
书里,包法利夫人不堪重负自绝于世,片中,Gemma渴望崭新的开始,却机缘巧合的被三个渴望她的男人害死。
寒冷的冬天来临,洁白的雪花飘落,孤寂乏味的乡村生活日复一日。对文学作品和女性的臆想是Martin为生活找的一条出路。
新的邻居,新的故事。
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真爱奖
唉,作家们想入非非的破坏欲啊……
电影戏讽文学,故事也正如女主角杰玛对小说的评价一样,“没什么发生,但还算有趣”。
荒诞法国风情
好吧,到最后觉得算是一出喜剧了,虽然类型里没有这么写。面包师是文学中毒者啊,这么喜欢名字联想。
陷入名著无法自拔春心萌动的大酥为拯救真爱反害死真爱!真心绕口~
哔哩哔哩有人误用米娅同名新片的美丽海报,于是我阴差阳错就顺势看了本片。最后一块面包【防剧透,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现充分表明这是个披着文学外衣的逗比喜剧,法布莱斯的参演绝壁是编导看完登堂入室后的恶趣味发作,两者没啥实质关系却又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观看本片的莫名乐趣之一。
片名是《邻居脑补太强会害死人》literally
6.8/10
非常有趣的电影 对面邻家少妇顺应老头子的想象步了包法利夫人的后尘
除了女主角漂亮,其他没有亮点啊,英法两国的人相互看法还是挺好玩的
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如今就是那种带点古怪癖好同时极具萌翻气质老大叔的代言人!这片没有他这个角色设置以及他的表演得多乏味。
4.5 重看,非常喜欢。结构剧作表演都精准无误,嘲讽与悲伤之间的平衡拿捏得十分细腻。当文学与生活不可避免地重合,旁观者在害怕现实被文字束缚走向悲剧的同时却又忍不住满怀热情投身“创作”。luchini果然已入化境,爱慕欲望怜惜鄙夷好奇感伤,所有复杂情绪只要一个眼神。结尾三人快速罗生门妙极了。
那两只汪可以提名影帝了!
海姆立克法唯一缺陷。
[FrenchFilmFestival] 4 好好笑好好看!拿文学指涉开玩笑实在太开心啦!结尾反转和被儿子耍了一把简直神来之笔呢看的好开心!
法国电影还真一如既往地飘忽着自己纯情可爱的风格,本想说剧情没什么好再说了,马丁憧憬珍玛的视角正如我们读包法利夫人,她一步一步重复着和包法利一样的道路最后走向死亡,结果导演却在这里给这个平凡的女人和情节来了一个大转折,烟花适时地给所有原著迷和马丁一个耳刮子,不过还好,她被所有人爱着
有福楼拜原著作为依托,《登堂入室》的吉尔曼老师终于实现了对他人生活的一场入侵。小资产阶级田园生活之下是文学与现实的角力,最后一脚的踩空荒谬而有趣,结尾算是get到了悲剧如何一秒切喜剧~~~
居然被噎死了⋯⋯
期待《新安娜·卡列尼娜》,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