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慎入。
刚刚看了Wikipedia上的介绍,意识到影片的字幕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前因后果跳跃,不易理解剧情。在希布与强盗去往土耳其军营的路上,曾经碰见过一队阿拉伯革命者,即那队询问强盗哪来英国手枪的人。他们问强盗是否看见那个英国人,他却对他们撒了谎。
实际上,革命者此时正在等待英国人的炸药,却不知强盗掳走了英国人的炸药,但没有告诉他们。
T.E.劳伦斯的《智慧七柱》中,曾提到阿拉伯革命者铁路游击的危险。汉志铁路修建于沙漠,周边几乎没有掩体。土耳其军队的装备又远比阿拉伯游击队精良。影片中革命者在与希布别过后,想必由于不确定英国人是否会来,只得冒险在铁路旁等待。没有炸药的革命者等候在铁路旁,就成了活靶子。他们遭到土耳其军队的屠杀,成为了希布后来在铁路边看到的尸体。也许开头英国人坚持必须出发的原因,正是革命者急需这批炸药。这个事件显然也触动了年幼的希布。面对革命者的尸体,希布转过头去,不忍再看。故而在影片的最后,强盗用这批炸药换了银币,希布明白了一切,悲愤交加地杀了他。
结尾处,希布说:“他杀了我的哥哥。”
实际上他知道,强盗杀的不仅是自己的哥哥。
还是感谢字幕组,为我们翻译艰深的阿拉伯语,可能还是约旦方言,使我们得以欣赏这样一部电影。
——————————————————
故事发生在一战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影片没有着意渲染宏大的场面,只是把一个贝都因少年的故事娓娓道来,叙事方式让人想起贝都因人篝火旁的夜话。因此,故事略显平淡。但我想平淡之下藏着耐人寻味的暗流。劫掠队长对男孩的网开一面,男孩在劫掠队长身上学到的勇敢,男孩突如其来的复仇,都隐藏着内心的矛盾与人性的挣扎。故事情节看似跳跃飘忽,但如与人物心理串联,就会连成细腻完整、惊心动魄的一环。然而太含蓄的表达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效果。 斗胆猜测一下男孩最后开枪的原因。 一、从男孩个人来说,劫掠队长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与同伴,作为一个渐渐成熟起来的人,他必须为哥哥复仇,最终克服内心的犹豫、恐惧、悲伤。血债血偿,这是贝都因人千年的定例,是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肩负的重担。 二、从阿拉伯民族、和电影的主旋律看。希布在旷野中已与劫掠队长相依为命,度过了艰难的沙漠。为什么希布在见到土耳其人之后却杀了他?影片的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 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沙漠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生存。但在那个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正在成熟,革命者们正奋力挣脱奥斯曼帝国的钳制。战争已经打响,阿拉伯人已经站在生死存亡的隘口。影片开头希布的父亲曾说:“泅渡红海者,无法知其幽深。”劫掠队长正是泅渡者。他在红海表面看到的仅仅是自己的生存,并选择与土耳其人合作。他无法意识到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危机。这个角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代表着守旧、蒙昧的群体。尽管他们有其经验与美德,但出于民族发展的愿景,和历史的必然,他必须要被象征着新生力量的少年,希布,杀死。 希布父亲在影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当你面对死亡之时,他们不会在你身旁。”同此理。希布不可相信狼群,阿拉伯人不可相信无视民族存亡的守旧派。他们可能暂时与你产生友谊,产生共同生存的同谋之情,但在真正的存亡之时,民族危机的时刻,他们不会站在身旁。所以电影特意将开枪的地点和时间选择在土耳其军营外,劫掠队长与土耳其交易完成的时刻,而不是在沙漠中,或者其他的任何时候,这样的处理或有其更深层次的考量。希布曾经坐在劫掠队长的骆驼后,由劫掠队长带他走过沙漠;现在,希布掌握了骆驼和方向,将来的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这部中东背景的电影,前面看似无聊,剧情高潮也没那么轰轰烈烈,但看完了之后,耐人寻味,再回头看,导演和演员把中东沙漠之狼的灵魂拍出来了,这个狼就是希布,是流着沙漠狼王勇敢、睿智、隐忍、能屈能伸的血液的狼人。
电影的主线脉络是希布走出无人荒漠,这条路也是他的成长、蜕变,激发他们先祖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勇敢、睿智的潜能。
故事从他哥哥与他说弱肉强食四字开始进入转折,他哥已经接受了自己无法存活的事实,但希望希布能够活下去,并继承家族的血统。
希布侥幸存活后,遇到了被同伙抛弃的受伤的杀兄仇人,但此时他依然怯弱,自然是一个孩子,在仇人的引导下,为之处理伤口,并渐渐接受没有仇人的帮助走不出沙漠的事实。意识到这一点的希布已经开始成长,他隐忍,坚强,逐渐取得仇人的信任。在闲聊中,仇人得知希布是当地有名的酋长之子,说了句龙生龙凤生凤,进一步激发了希布内心深处的勇敢,那是他们中东沙漠之狼的血性。而此时,仇人突然唱起了狼的歌"狼,请你不要吃狼……你什么时候会饿",似乎预示着希布最终会杀掉他,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在进一步的聊天中,仇人讲述了他们的背景,因为在外来文明的侵入,在利益的驱使下,兄弟互相残杀,背信弃义。但对比之下,希布家族兄弟情深,把兄弟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当他们走出沙漠,走到兵站,看到仇人唯利是图,不守原则底线的样子,最终点燃了他心中的复仇火焰,至此,一匹沙漠之狼成长起来,传承着先祖的血统!
Theeb是狼的意思,1916年狼孩未熟时,与哥哥胡森相依为命,学习沙漠道理,英国士兵与阿拉伯随从到来,要胡森带他们去找鄂图曼帝国铁路旁的一口井,Theeb不想被撇下,吊着尾,结果一起遇上伏击,他要迅速成长,无情砲火轰开血液里的狼腾印记。英国出生的那智阿布诺华也是大无畏小狼,用了四年完成首部长片,回到祖籍地约旦沙漠拍摄(《沙漠枭雄》亦在此取景),以小孩的心性和目光,在历史不留痕的沙漠上重建失落的游牧民风和天地意志。获威尼斯影展地平线最佳导演奖。
电影故事情节超级简单 就是一个叫希布的小男孩随着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一起骑着骆驼暴走沙漠给一个英国人做向导去找一口井 路上英国人和他哥哥都被杀害了… 被杀害的原因是黑袍队要抢他们的骆驼…然后小男孩一人在沙漠里埋葬了他哥哥 并遵循他哥哥的遗言 呆在水井旁等自己的人过来找他… 小男孩在水井旁呆了几天直到骆驼载着一位受伤的黑袍人过来( 黑袍人就是杀害他哥哥的凶手) 小男孩希布给了受伤的仇人水并且帮助他疗伤 两人一起走出了沙漠 最后小男孩枪杀了黑袍人给他哥哥复仇了… 骑着骆驼回家… 至于他的家在哪里我们不知道♀️ 整个电影镜头非常慢 刻画了很多细节 包括苍蝇啄食带血的伤口 燃烧的火苗等等 全是慢镜头 五分钟可以讲完的故事硬生生拉成了一个半小时多… 小孩的成长以这种无声残忍的方式呈现 配上苍茫的沙漠 沙漠里的水井 水井上空悬挂的月亮 夜凉如水
小男孩有一双灿若星河的眼眸 也像沙漠里的井水
通过沙特阿拉伯的汉志地区,从大马士革到麦地那的汉志铁路,是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的主要铁路之一,也是穿越沙漠的重要路线。这条铁路始建于1900年,是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命令,计划一直延伸到麦加,以便人们朝圣城进行朝圣。但它的主要动机是加强帝国对帝国最遥远省份的控制。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有建筑工程停工,这条铁路距离最终的目的地还有400公里。当阿拉伯人由英国战略官员领导时。T.E.劳伦斯起义反抗土耳其统治,铁路成为主要目标。今天,大部分铁路被遗弃在沙漠中,沙子吞没了轨道,和倒塌的车厢与发动机,灌木丛中长满了灌木。
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相邻沙漠地区的贝都因人经常袭击铁路,因为它挑战了他们对朝圣者前往圣地的路线的控制。几个世纪以来,古老的阿拉伯部落一直指导并守护着穿越严酷沙漠的朝圣者。
传统以来,为了到达圣城,朝圣者们在大篷车和骆驼背上旅行,旅程在四十天到两个月内完成。当铁路在1908年开通时,艰苦的两个月旅程减少到舒适和便宜的四天旅程。随着消息传播,来自俄罗斯、中亚、伊朗和伊拉克的数千名朝圣者聚集在大马士革乘坐火车。到1912年,铁路每年运送3万名朝圣者,到1914年,每年的朝圣者增加到30万人。
与此同时,对铁路的攻击变得越来越频繁,不久之后,火车旅程变得比花两个月穿越炎热和干旱的沙漠更加危险。
这条铁路的最后毁灭发生在1916年开始的阿拉伯起义期间,当时土耳其军队开始将铁路作为其部队和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这使阿拉伯人更有理由和有机会对铁路进行报复。英国军官指挥的游击队成功地炸毁了大部分的轨道。后来的T.E.劳伦斯加入了这次袭击并摧毁了无数的桥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铁路被废弃了,尽管有几次尝试复兴。事实上,汉志铁路的某些部分仍在运作,例如从约旦的安曼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这一段,另一段仍在运行的是从马安附近的磷矿开采地到亚喀巴湾。火车使用了许多原始车厢和机车,以蒸汽和煤炭为动力运行。仍在服役的最古老的机车是于1898年在德国建造的!
汉志铁路的废弃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的安曼以南,铁路爱好者将在那里找到许多废弃的车站、圆屋、生锈的机车和汽车。
勉强及格。故事很简单,节奏慢,但是几个暴力镜头效果强化的还挺好,故事本身是个有点杰克·伦敦意思的少年冒险片,摄影的表现一般。另有意思的地方是阿拉伯人接受别人点火敬烟时也要用手轻拍对方手表示点着了。片尾说“献给所有马赫人”,我搜了一下马赫人没什么发现。
2015颁奖季第一部(奥外九强),一查还拿了今年北京的瞩目未来奖……拍得挺讲究,尤其夜景处理的不错,不过对政治历史要求比较高(尤其叙事还这么极简的情况下)。不少叙事逻辑似可以再推敲。对《阿拉伯的劳伦斯》正好是一个反提,而导演本人自英国回约旦,也恰是“逆向的逆向黑暗之心”之旅啊。
一个男孩,一把手枪,一趟旅程,一次成长,一条铁路,一段模糊的历史。如果不补习下一战的中东局势,大概看不太懂吧。对年轻作者来说,这样的电影显得老成。但是,能窥见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这也是电影节的基本功能吧。
半小时后太慢 七分
奥外候选。前面其实感觉有点无聊,后面居然越来越好看
沙漠里没有海,希布小狼却要在这残酷的存亡洋流里浮沉潜匿,靠本能去绝境求生,靠信念去卧薪尝胆。一度以为雇佣兵带他认识繁星走出沙漠,卸下戒备发展出珍贵的人际感情,最后一声枪响却将美好的假象震得七零八落。贝都因人的文化秘钥一度令人物行为动因艰涩,文化历史差异却让情理之外的动因有了依托。
朝圣路上,铁路终结了骆驼;向导途中,男孩磨砺了心智。典型套路的电影节电影,不会难看,降低叙事能量后,让大景别中西方与中东、手枪与步枪、铁路与骆驼、孩子与强盗等一对对可供深入讨论的客体就一一浮现。探讨深了,显得刻意;浮光掠影,又对不住第三世界电影的思想企图。
有兩種人類我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一種是生活在西亞北非的沙漠里的人類,一種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類。他們是生命殘酷,生命極限。影片展現一個孩子童年的一段深刻記憶,克制簡潔而十分有效。
贝都因孩童穿越沙漠的冒险旅程。背景在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战争、西方文明的涌入、火车铁轨的出现都大幅度冲击着游牧为生的贝都因族人的生活。影片强调了对部落传统文化的坚守,孩童最后杀死出卖灵魂的雇佣兵,既是狼性的养成,也体现了阿拉伯人的荣耀。广角镜头下的约旦WadiRam沙漠美轮美奂
在西方话语充斥各个角落的今天,这样一部以中东沙漠为背景的片子的确像是异次元的故事。
《希布》 约旦这部电影在大的框架中,展现了沙漠人身上特有的坚韧意志,小的剧情中演绎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眼,算得上一部上乘佳作了。小男孩的演技实在太亮了,那种善良的眼神加上对死亡的恐惧,是超级难演的。我早就猜到他会开枪杀了土匪的,但是他最后开枪那一刻我还是有被震撼到了,他的精神或许一直没动摇过,他想的是利用土匪走出荒原,最后那个背影实在太酷了。我在看电影一直想一个人的成熟到底是怎样断定的,那绝对是与年龄无关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掉进水井可能就已经崩溃了,何况枪指在脑门上。只有经历让能让一个人成熟,哪怕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弱肉强食、命如草芥的近代中东。一个孩童穿越阿拉伯沙漠的险恶旅程,见证各方势力对约旦领土的切割。 ——要成为狼才能活下来。虽然剧情简单,但导演拍得冷静客观,很难让人相信是新人。这片进外语片9强估计有戏~
中东电影只看过两部,一次离别和希布。相比前者,希布更有地域性,第一次对这种荒凉有了更不同的感性感受。小男孩演的特别好,剧情节奏很好,紧张时让人屏住呼吸。
本以为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贝都因翻版,看后才发现此片大有与阿所宣扬的泛阿拉伯主义唱反调的意味,其更多强调对部落传统与文化个性的传承与坚守。开头那段诗歌为影片增色不少:潜入红海之人,无法丈量其宽广。 من يغوص البحر الأحمر فلا يلحق مداه
好看!
用孩子的视野聚焦约旦的战乱,节奏和情感略欠,导演的拍片的出发点和付出给赞。本片是约旦申奥片,也是导演的首部长片。
看完2019年的《悲惨世界》追查发现:2015年第87届至2020年第92届提名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的30部电影中就这一部《希布》还未观看,于是就纳入观影计划。—— 在红海中游泳的人并不了解海的深邃。希布,我的儿子,你要明白,并非所有人能触及海底,要去质疑手足亲情,但不拒绝宾客到访,能自力更生之时,永远站在对的一方,别轻信狼群的友谊,更别指望塔会助你成功,当你面临死亡威胁之时,他们不会在你身旁。—— 对比之下,2020年第92届《寄生虫》《痛苦与荣耀》《蜂蜜之地》《悲惨世界》《基督圣体》五部整体最为喜欢,其次便是2019年第91届《罗马》《何以为家》《小偷家族》《无主之作》《冷战》。
GOOD
这部奥提片无疑沾了“籍贯”的光,但纳吉·阿布·诺瓦作为一个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年轻导演,他多少还是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视角的故乡之眼。伊斯兰世界的电影,伊朗、土耳其之外,都比较苍白,但近年开始看到沙特电影、约旦电影等,感觉自己的眼界又打开了一点。
探讨的不是幸与不幸的问题,而是生来孤独。有人说情感欠缺,我倒觉得恰到好处,反思有关爱一定是大放大悲,在生存面前,何谈悲与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