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升阶级等等单从情感上来看,这个故事的悲剧在于,男仆把这一切当作是一场游戏,而男爵女儿却一时错付了真心。
John令人可恨,他借骗取Julie的喜欢,得到她的身体的来满足自我的虚荣,掩饰对出身的自卑,他在贬低朱莉中找到自己的自信。
Julie令人惋惜,妈妈在她十岁那年告诉她爱会让人变成奴隶,taught her to mistrust and to hate all men。尽管如此,她还是对爱抱着浪漫纯净的期待与幻想,在听到John描绘未来生活时充满期待。
在发生了性关系后,两人决定在男爵回家前带走钱财私奔,John不让Julie带上她的的金丝雀,他杀死了她的金丝雀,就像杀死了她。
但是当男爵返家后,John意识到自己就是个damn servant boy,他没办法摆脱自己的身份和Julie一起离开,于是他诱导Julie用自杀结束这一切。
故事的最后,Julie像Ophelia那般和花儿一起躺在溪水中,her little brook took her life,with her flowers.
And there's no wind there.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现实生活中,因为被分手而自杀的无论男女一律看不起。
《朱莉小姐》人物分析——朱莉
看完《朱莉小姐》,我的第一感是震撼的。无论是女主细腻的演技还是戏中无数次的反转与二人的 互相试探,都让我看到了戏剧本身的魅力。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不愧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用这少的 ⻆色和场景描绘了如此深刻且细腻的情感变化。这是我目前看过感到影视与戏剧融合得最漂亮的一 部电影,即带有电影的色彩与视听的美感,又保留了戏剧的张力与质感,节奏的张弛有度让我感到 特别舒服。
看完后我的第一个疑问是朱莉为什么要去勾引男仆让,她爱他吗?我感觉不是,那么她的动机是什 么?这部影片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没有交代朱莉原生家庭的背景,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因为她 的原生家庭是她一切行动的根源。
朱莉的母亲是一个当时新颖的女权主义者,讲究男女平等,并誓死终身不嫁,不为男人所驱使。她 与伯爵(朱莉的父亲)并未结婚就生下女儿,当然这是违背她意愿的。她打理庄园,让所有的女人 干男人的活——种地、赶⻋、骑⻢、打猎,让男仆做女仆的事——烧饭洗完、织布缝衣。她也这样 对待她的女儿,把她当成一个男孩养。这种如今看似蠢笨的行为确是女性觉醒前沿的探索,可是由 于社会的刻板,这位伯爵夫人对于“平等”的认知停留在了对男人权利的印象,如今我们知道所谓男 女不可能完全公平,因为我们生而不同,我们只能尽量追求公正并拥有相同的社会权利。这无疑不 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因为只有尝试我们才能进步,但是朱莉小姐,就成了这次失败尝试的牺牲 品。
朱莉的父亲在发现庄园快要倒塌的时候出来制止了这一切,他是伯爵,受到过正统的贵族思想教 育。所以当他接手了教育朱莉的任务后,他开始用男性的身份使她臣服,他让她知道这个世道中女 人就是卑贱的,她们生来可怜,依附于男人。
就这样,在这种两极的拉扯之下朱莉慢慢⻓大,她收到的教育无疑注定了她分裂的脾性。她桀骜不 羁,放纵、任性甚至撒泼,那是她母亲的教育留下的后遗症。而她内心深处确是无尽的孤独、空 虚、迷茫而且自卑,不仅因为父亲让她恪守“女人的本分”,更是因为她是这两种极端思想下诞生的 杂合子,她注定分裂。她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因为所有的界限都是那么的模糊,她的教育 是两套截然不同的规则,在母亲那里父亲的一切都是错的,在父亲那里母亲的一切都是胡扯,她成 为了父母思想斗争的媒介,却也再也无法分清“对错”。
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理解她“勾引”让的行为,其就会变得合理了许多。这位小姐一定是对这个男人 产生了某种兴趣,但我不敢说是爱情。她在冲动与任性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到后果的,但当她失去贞 节后⻣子里的自卑和无助就会涌上心头。奥古斯特是残忍的,他在创作这个⻆色时不仅没有给她完 整的教育,甚至没有让她体会过爱,无论从父母或是男仆,就算有,也是畸形的。对比起来,女仆 克莉丝汀比她的小姐要幸运的多,因为她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理性,而朱莉小姐,却是旧思想与极端 新思想碰撞后结合出来的牺牲品。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这部话剧体电影,其实是有含金量的——两个不相爱的人做了之后,各种生理的倒胃反刍,各种心理的厌恶郁结,演员及剧本的呈现是合理流畅且较为丰满的,符合人性的表达,也符合人性的真实。话剧艺术的最大张力,无不是对人性的解剖更加汗湿血淋,以此体现近景舞台与电子屏幕的差别,因此,本部电影在基调上占了很大话剧底子的便宜。
说说电影的质量。
我个人认为,此部电影之所以如此一般,最大的问题,出在演员身上。
演员的年纪太大了。
演员年龄与角色不贴合,导致戏剧最大的冲突部分,完全达不到年轻贵族女子失贞以及年轻草根俗男泄欲后的扭曲撕裂的观众共情效果。由于男女主演形象太太太过成熟,这种面目间的游刃有余,这种气场上的千帆过尽,完全让人感觉不到一个是年轻处女、另一个是未婚农夫。
无论台词怎样酣畅淋漓,无论冲撞怎样火花四射,抱歉我的眼睛根本无法背叛我的心,我共情不起来,入不了戏,只想按自己看到的脸孔,让自己承认,这是个讲述中年男女偷情的故事。
说句玩笑话,如果换成当年如泰坦尼克的Jack&Rose此般年纪的演员出演,这部片子我至少可以多给一颗星——无论如何,两个年轻演员能用爱尔兰口音背下如此多的台词,撑起一台戏,值得小小鼓励。
奉劝所有制片人和导演,什么年龄的演员就应该出演什么年龄的角色,不要妄图违背生理规律。尤其对我这种崇尚自然与天然的观众,眼睛遭受酷刑的结果,就是减少你的小星星~
直到看到电影最后一幕,朱莉躺着小溪旁,在自己的血色中安静的躺着,她苍白的面孔及肩膀,绿色的裙子,俯拍镜头,才意识到朱莉小姐挺美的。
只是,美的可惜了。
以现在的眼光去看这段“爱情”,彼此假的可以,简单概括,一个生活在象牙塔的贵族小姐“爱上”一位渣男的言行故事。
如托尔斯泰说的一样,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同理,好男人千篇一律,渣男各有各的渣法。当然,朱莉也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当然,好坏的标准,又各有各的标准。
从男主角视角出发,从前仰视的贵族小姐对自己发出橄榄枝,实在难以抵得住诱惑,当无法控制对其采撷,因为阶级的根深蒂固,彼此根本无法跨越传统的鸿沟,本想借此翻身,也可能一遭成为更低贱的存在,他爱谁,朱莉,No.凯瑟琳,No.他之所以被称为渣男,是因为他更爱权利,更爱地位,更爱金钱,女人,爱情,对他来说都是外在。他是坏人吗,不知道。当某一日醒来,发现自己的弟弟饿死在身边,永远服务于伯爵家,倘若有这么个机会让他可以鲤鱼跳龙门,怎么能不好好把握。
朱莉,典型的傻姑娘。初登场,她高傲,洒脱,充满诱惑力,同样对身份看的极重,可经不住反叛,与仆人“相爱”,情形完全转变,当她亲吻他的鞋子,当她甘于匍匐于他的脚下,当所有的称谓变换,她仍认不清自己这这段可笑的感情中所处的位置,她逐渐意识到了,可是仍无法冲破社会的枷锁,当认清男人的本质,她选择了逃离。在那个年代,失身于一个仆人估计会被舆论杀死,所以她杀死了自己。
凯瑟琳,她更像一个冷眼旁观者,是旁观者,却不是冷眼。她是封建社会的舆论,在她的注视下,不顾伦理道德的男女主角彻底认清,不在虚妄。
倘若在歌剧院里看《朱莉小姐》估计效果要好于电影院吧。不过以现在思想看这个故事,只有唏嘘,只希望,天下姑娘少遇渣男,不幸遇到,愿都能借此成长,自我释怀。
一部通篇只有三个演员的电影,像是在看一部舞台话剧,看似场景及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简单,却戏剧张力十足,演员演技精湛,台词精彩,道具置景简约大气,摄影构图静态美感十足,整部电影制作优秀。电影用一个简单的欲望故事控诉了人阶级统治及阶层禁锢给人性带来的戕害。每个人活在世上,从他出生那一刻,便打上了父母阶层的烙印,他的生活也被禁锢在他的阶层里,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化教养、婚姻家庭等等的一切,无不是为了巩固、稳固这个阶层体系,每一阶层的人只能按这个阶层的生活模式生活,主人是高贵的完美的、仆人是低贱的卑微的,仆人天生都该听从主人的命令。在电影里,并没有露面的伯爵象征着上层社会的威武统治者,她的女儿可怜的贵族小姐朱莉,被孤独地圈养在符合她身份的豪门大宅里,母亲早逝,连能与她跳舞的年轻贵族男人都遇不到。仲夏狂欢之夜,伯爵出游,冲动之下朱莉在酒精的刺激下,与她有好感的男仆发生了关系,冲动之后,她却惊慌失措、惊恐万分,完全不知该如何自处,男仆从小就爱慕着这个高贵的小姐,无比艳羡向往着上层人的生活,但一旦得到她后,他却大失所望,原本这个高贵的小姐和他们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精神却极度脆弱敏感。自私的男仆为减轻自己的罪恶感肆意用言语侮辱朱莉,完全失去了身份和精神支撑的朱莉与男仆的关系完全颠倒,匍匐在男仆脚下,亲吻男仆的鞋,她在逃跑和留下、生存与毁灭中苦苦挣扎,她哀求男仆与她一起逃跑,不甘心的男仆让她偷取伯爵的钱财后才一起逃跑,她一一照办,她已彻底崩溃,早已丧失了身份的优越感,原本想带上钱财与朱莉逃跑的男仆,在他的女仆情人义正严辞要求他遵循自的身份、向上帝忏悔罪行的一番训斥下,逐渐恢复了理智,在听到伯爵半小时将回家的消息后,他意识到他是个仆人,按仆人的轨道生活才是他最佳的选择。绝望的朱莉没有了选择,只有死亡,惊恐的男仆为保住自己,尽快结束这噩梦也暗示鼓励她自杀,可怜的朱莉就这样一个人走到树林里小溪边,用男仆给她的剃刀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她的阶级既是她高贵身份的象征,也成了杀死她的凶手。电影里面有很多台词反映了创作者对阶级的压迫,人与人的关系、性别权力、宗教信仰、人性的自私虚荣脆弱鞭辟入里的反思。
丽芙•乌曼作品《朱莉小姐》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6月3日(星期五)下午15:46—16:22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丽芙•乌曼作品《朱莉小姐》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犀灵、李泽、孙凤凤、张五妹、汪琲琳、陈华、陆晓俐、雷雅玲、陆忠佩、彭明明(观影者:傅佩影、张晓云、刘桂良、张路平、孙继军、倪云霞、范大茵、姬伯庆、翁锡良、王月芳、姜天鸿、朱松法、周洪泽、章毓苏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朱莉小姐》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代表作之一,此剧曾多次被搬上银幕 范达明:首先要说一声抱歉,这两天杂事缠身,出门前随手取了的影碟,错拿了刚看过的《朱莉小姐》,没能带来应该带的影碟《巴贝特之宴》。没有办法,今天把原定7月1日放映的《朱莉小姐》提前来看,《巴贝特之宴》就只能换到7月1日了。《朱莉小姐》原系一部著名的舞台剧,是瑞典现代文学奠基人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的代表作之一。此剧曾多次被搬上银幕。1951年由阿尔夫•斯约贝格导演的同名影片,曾荣获第四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据说那部影片是电影意识流手法的最先尝试。今天这部影片是2014年的最新作品,导演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经的影片主演合作者,也曾是他的同居妻子。因为是改编于舞台剧,影片还保留有舞台剧的痕迹,剧情与戏剧冲突主要通过人物的对白来体现,或许影片原本就是想刻意地忠实于原著来拍摄的。片子较长,130分钟。出场人物仅三个。那么,我们来耐心看看这三个人的一台戏吧(此为主持人看片前的开场白)。 整个影片基本保留着西方戏剧经典的“三一律”戏剧结构 范达明:故事以朱莉小姐的自杀告终。如果除去影片类似序幕式的描绘童年时朱莉小姐走出城堡住宅进入花园里的象征性的开头部分,整个影片就基本保留着西方戏剧经典的“三一律”戏剧结构,它的全部剧情就限于同一地点的城堡里,又是发生在仲夏之夜的夜晚到清晨的同一时间段——片子里一些镜头我们似不觉得像夜晚,或许是北欧国家地域近北极圈,是白夜也罢;而出场人物也就是同样不变的三个:城堡主的女儿朱莉小姐,马夫约翰,女仆凯瑟琳。剧中提到的城堡外的众人的到来,以及剧尾说到朱莉小姐父亲要回家来等,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虚拟表现,我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守恒原著的“三一律”经典结构。我不多说了。下面请王大姐先来说说自己的看片心得。
影片强调了社会有阶级的差异,作者的立场是站在朱莉小姐这一边 王犀灵:原著剧作家斯特林堡很有名,但我不是怎么赞成他。“文革”前好像不介绍他的。要到新时期后才有他的文学戏剧作品的真正翻译引进与评价。作者把人心扒开得血淋淋的,晚年的作家自己也有些精神病患者的状态。一般来说,穷人总是很羡慕富人的。19世纪在瑞典没有革命,穷人没有希望。马夫约翰很想望资产阶级的生活,也有幻想,他后来尽可能管束自己,认为凯瑟琳才是自己的好女人;而朱莉小姐不过是在玩弄男人。朱莉小姐多次引诱马夫,而后者却想得很实际。影片强调了社会有阶级的差异,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性的领悟是不一样的。作者的立场是站在朱莉小姐这一边。你看,最后描绘她的死亡,躺在水塘里,就像《哈姆雷特》里莪菲利娅的死那样,死也死得很美,对她是寄予了很大的同情的。 影片对于人性有非常深刻的剖析。朱莉小姐的死,成为一种信仰与观念的牺牲品 李泽:影片对于人性有非常深刻的剖析,朱莉小姐与马夫后来没有能怎么样,因为有信仰,人本身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朱莉小姐的死,成为一种信仰与观念的牺牲品。贵族与穷人,各人有不同的人性的表现,这是跟他们具有的教养分不开的,而周围的环境更是会影响到人的人性的表现。
马夫对于朱莉小姐从爱慕到占有并达到欲望的顶峰,是经历有一个过程的 孙凤凤:马夫对于朱莉小姐从爱慕到占有并达到欲望的顶峰,是经历有一个过程的,影片在此表现他的心理矛盾的一步步展开,演得很好。马夫实际上利用了朱莉小姐想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当然结果没有成功。朱莉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她精神上的问题的原因。朱莉小姐迫切希望有人爱她,但由于她认知上的缺陷,被欺骗并被马夫所利用,甚至最后在马夫的暗示下走向了死亡。 人性是脆弱的,常常是经不起诱惑。马夫是想乘机捞取一把 张五妹:影片告诉我们,人性是脆弱的,常常是经不起诱惑。马夫是想乘机捞取一把。我们看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时代与环境。
朱莉小姐显得颓废,她并不单纯 汪琲琳:影片中的朱莉小姐,显得颓废,她并不单纯。影片表述了人性的复杂性。朱莉小姐与马夫的关系,就如《红楼梦》里林妹妹与贾府焦大的关系,这个好理解——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 朱莉小姐对马夫其实也不是真爱。马夫的野心越来越大,心也越来越残忍 陈华:朱莉小姐的自杀是有幻想的。她是贵族,在母亲去世后成长,性格有缺陷,这很明显。她喜欢指挥别人,对马夫,她其实也不是真爱。她的自杀是为了家族的名誉。马夫从儿时起就向往富人的生活,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后来他的野心越来越大,心也越来越残忍,譬如他一刀残杀那只金丝雀儿。 陆晓俐:影片充分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马夫是穷人,而穷人也有高尚的时候;朱莉是贵族,而贵人也有流氓的时候。
朱莉小姐选择了自杀,是贵族的地位决定的;又是马夫引导了她走向了自杀 雷雅玲:朱莉小姐为什么选择了自杀?是贵族的地位决定的。先是她引诱了马夫,马夫则利用了她以便达到与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后他的用意却被朱莉小姐看透了。因为被马夫利用了,朱莉小姐认为自己脏了,甚至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了!显然,又是马夫引导了她走向了自杀。
朱莉小姐的失败代表着她与社会体制与传统观念对抗的失败,这是她的悲剧性之所在 范达明:单就个性来说,朱莉小姐狂野、放任,我行我素,这是她在其特定家庭与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但是即使凭借其贵族的出身与血统,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她的为所欲为也不是能够达到不顾忌一切的地步——她仍然也必定还会受到她曾经接受的教育思想、宗教信仰、贵族的传统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种种制约与束缚。由于那个夜晚她最终与马夫有染,为了逃避这一“罪行”,她随后又企图与马夫私奔,然而这些可能准备采取的行动事实上不过是一厢情愿或一时冲动的念想,最后必然化为泡影而以失败告终,这个失败,代表着她与整个社会体制与传统观念进行对抗的失败,而她的自杀,则成为她的个人反抗之失败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与代价。她不过是一件牺牲品。显然,她的对抗与挑战,在与这个社会体制所具有的传统压力之巨大相比较,只能是渺小的或弱小的,也是孤立的、无援的。因此她的失败也是必然的。这就是朱莉小姐悲剧性之所在。从影片表现来看,她最终不仅不能从女仆凯瑟琳那儿获得一点儿帮助,即使是与她做了爱的马夫本人,对于她的种种要求虽非无动于衷,却也不过是虚以应酬,从根本上说,他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朱莉小姐本人其实已从一个原本身体基本正常、精神基本健康的人而走向了绝对的精神崩溃——影片这时有一个对比镜头让人过目难忘:一面是想私奔的朱莉小姐,代表着贵族与权势者,却是蓬头垢面,脸上还染着血迹;一面是准备去教堂的凯瑟琳女仆,代表者平民与下人,却是穿戴干净利落,显得气血充足精神饱满。朱莉小姐何以竟落到了这等惨烈的地步啊!应该说,朱莉小姐的自杀的动因,固然有其内在的基因,但从影片看,她更仿佛是一个陷入了被催眠状态的人那样,完全到了失去任何自我控制的地步。影片是以朱莉小姐的自杀身死的最终结果,向整个当时的社会也向我们观众发出的一声凄厉的悲叹。斯特林堡这个原著剧本的社会批判性也是本片的批判性正是表现在这里。这个作品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戏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雷雨》,朱莉小姐的形象,从精神品质上说,确实非常接近《雷雨》中那个同样是疯狂的神经兮兮的女性角色繁漪。 2016年6月9-11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22篇纪要。
一直都非常喜欢古典戏剧的张力与含蓄,朱莉小姐作为电影虽然欠缺了更开放的场景和更细致的光影,但全片抑郁又奔放的热烈情绪丝毫没有受到限制。
看影片简介会觉得故事情节毁三观,但在荒诞的内容背后,却暗藏着每个角色无比复杂的阶级定位与利益衡量:John之所以一边仰慕Julie一边百般诋毁她,其实是极端自卑的展现。John是一个对阶级关系十分敏感的人,从他对旅游册的不同描述便可见一斑。面对与自己同为仆人的Kathleen,他带着一丝抱怨的口吻说没有钱,这些人(贵族)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旅游呢?面对贵族小姐Julie,他假称旅游册里的图片都是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展示自己的见识,他清楚每个阶级追求什么、在乎什么,但他的悲剧在于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却无法做到像Kathleen一样准确地自我定位,他想要超出自己阶级的更多的东西。Julie偶然间流露出的脆弱引诱他对心中女神一般的人发动了猛烈追求,然而高不可攀的Julie小姐居然真的委身于自己,这在他眼中是“自甘堕落”的表现,她既然在精神上不比贱民高贵,那么他心中尊贵闪耀的上层阶级也实在是空壳而已。John一方面仰望、渴求上层阶级的精致与教养,一方面鄙弃、嫉恨他们的高傲与虚伪,与Julie私通让他仿若踏上了向上的阶梯,然而这不过是泡沫般的臆想而已,他的阶级不会因此做出任何改变,甚至这场情事还会惹出祸端,在极度的自卑、自大的混乱中他不得已走向毁灭,而Julie就是他心中尊贵与低贱的阶级的融合,毁掉她就象征着毁掉压迫自己的阶级。毕加索曾说:“毁掉一个女人就等于毁掉过去的错误。”对于John来说,唆使Julie自杀的意义正是如此,随着她的死亡,自己犯下的罪、自己陷入的混乱,都会消逝一空。
而最后Julie自杀的场景,有人说是全片唯一一处进行了影视的意象与美学构思的设计,是否是唯一暂且不谈,这个场景与《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投河的描述十分相似:
“奥菲利娅
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得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枝雏菊;我想要给您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它们全都谢了……”
“王后
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 花冠等同于开场Julie在河边树枝上看到的玩偶,都是童年(童贞)、记忆的象征。
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的论文《阐说奥菲丽亚:女性、疯癫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责任》试图重新“阐说”奥菲丽亚时,突出分析了奥菲丽亚的象征意义:“如果说哈姆雷特的疯癫是形而上的,那么奥菲丽亚的疯癫就是女性身体和女性特质的结果,这也许是女性特质的最纯粹形式……那些花作为不和谐的双重意象,既暗示着女性的天真烂漫,又暗示着女性被玷污,她丢掉那些野花野草,则是象征性的自我摧残。”
Julie的脆弱与茫然不应怪罪于她本身,事实上,古典戏剧冲突中女性都有着失去自我、理性的倾向,自然主义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又把这一特性描绘到了极致,本剧大部分戏剧冲突几乎都直接引发于Julie的神经质与扭曲,这当然也与斯特林堡对待女性问题保守的态度有关,但《朱莉小姐》中,被摧毁的,显然不止Julie一个人。
这种基本没有情节靠走情绪的话剧式电影真是。。。也就看看劳模姐了。。。
场景从厨房扩大到整个宅邸带来的并非基于舞台维度的延伸,而更像是在一个平面上的铺展,角色失去了层次,只余下过分戏剧化的反复无常。乌曼毫无头绪的镜头调度和古典配乐至多也不过是有形无神。
如此的舞台功力的演员就值得一看。此剧将一生的爱恨情仇都浓缩进去了。原以为斯特林堡是个曹雪芹一样同情女性的贵公子作者,百度后才知道他的出身和剧中男仆何其相似。如此深刻的自我剖析对作者本人非常难得,加分!
小格局舞台剧直接搬进电影并不见得多明智,法瑞尔真适合这种窝囊渣男啊…
7.6 jess表演大赞,戏路太宽
三个演员撑起一部电影,怎么看都觉得一股无病呻吟的样子。丽芙·乌曼的电影受伯格曼影响显而易见,何况改编的依旧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戏剧,无对白空镜头和女仆都很像《呼喊与细语》。
典型的舞台剧电影,调度和表演都非常舞台化,对电影来说则过度戏剧性。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
有一种生命白白流逝的感觉…
太舞台剧了!除了让我们再次见证劳了模姐的演技,感觉真是一部不值得拍出来的电影。
电影感不足 但风格冷峻很有感染力 加一星给jess表演和colin的口条 jess表演太精彩了 看到最后真是浑身鸡皮疙瘩 某网红呕美juan粉在短评现眼吹自己还要踩上别人真够恶心的 你家主子的眉毛就是所有的个人风格靴靴
非常完美的interpretation,节奏很对,改编得恰到好处。丽芙女神深得伯格曼的风骨,劳模姐又很有丽芙年轻时的神韵。科林法瑞囧略浮夸,不过Kathleen真是太棒了!虽然这个演员外貌平庸但油画般的镜头就是美,还有那个波澜不惊又浑身是戏的感觉~另外你们这群虐狗狂魔……还有虐鸟狂魔!
不看觉得对不起斯特林堡,看完之后更觉得对不起斯特林堡
出戏,出戏,出戏
飚演技最后飚死了。。。
科林和劳模姐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Jeez...I have never seen Jes go down this far before,she has completely give herself to Miss Julie,digging the deep sorrow and various complex emotion to going wild and even embarrassing herself.It's really thrilled and also painful for me to watch this film. T T
再也不看古典戏剧改编的电影了!
绝美劳模姐!!选角、演技、服化道都很好,就是剧情,凡夫俗子我get不到……
舞台剧和电影是有根本区别的,二者结合的先例不在少数,但毕竟是要拍电影,舞台华的特色可以保留,但将一个满满的舞台剧直接扔到电影里,就是不伦不类。感觉有一万年那么长,感觉比抓马QUEEN还要做。但是劳模演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