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公司出品,嘶鸣都很欢畅。
题目就很怪,叫等等等等等等。
一个梦想拿着翅膀飞上天空的人。简直是希腊神话。试了一双又一双翅膀,有点像莫扎特对于假发的狂迷。
第2阶段是人打狗,后来慢慢变成了狗打人,人和畜生之间就是那么一道薄膜。
第3阶段是一个人与房子的斗争。似乎带着作者本人的签名。到底想在墙之内还是墙之外呢?我也拿不定主意。
就是无限死循环的意思。
I: 1.2.3.4.翅膀越来越大。 II: 人鞭打,狗杂耍。 人越来越像狗,狗越来越像人,最终身份置换。 人鞭打,狗杂耍。 人越来越像狗,狗越来越像人,最终身份置换。 人鞭打,狗杂耍... III: 人在房子外,人在房子中。 人在房子外,人在房子中。 人在房子外,人在房子中。 人在房子外,人在房子中...
杨·史云梅耶的《其他》(1966年),是一部7分钟的逐格动画片,讲述了三个小故事:1.试用大、小翅膀的人 2.人、宠互换角色 3.用笔画出走不出的世界。也可以做如下解读: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故事1)、对于暴力的痴迷(故事2),终归走不出自己的阴影(故事3)。
尽管心情很迫切,但人类的困境在于希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可无奈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身,最后往往演化成了更大的问题。这是个悖论,无解。
观影时,我想起那些叫做《无题》的唐诗。据说,含蓄之美是很高级的一种格调,仅次于病态之美。史云梅耶的笔墨点到为止,也让观众叹为观止。
这部杰作拍摄于1966年。那一年,中国人对力量的崇拜达到了顶点。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导演杨·史云梅耶的讽刺。
“Et Cetera”拉丁文意为“……等等,其他”,作为影片标题即是“重复”意。
从上一部《石头的游戏》起,杨的动画作品开始同时具有游戏/论文/寓言的性质。游戏性在《石》中对大小石头的变形、摆放体现得最为明显;论文性即是说杨作品主题明显,呼之欲出;寓言性则是呼之欲出而不出,喻指清晰但具多义性。
本片明确分为三章,第一章可看作是伊卡洛斯神话的再现,第二章显然说的是“官瘾即是奴瘾”(权力对予受者双方带来的异化或“对倒”效应),第三章人地矛盾(人类对固定居住地/领土的欲望)。
形式上,从第一个镜头“FINE”的文字起即可明白影像媒体在模仿印刷媒体的形式,从第一篇第二篇里的“fig”等字样以及反复出现的E、T、C字母镜头可见,于是整部作品可以看作“书籍《人类历史寓言三篇》”的形式——然而最后烧糊胶片的镜头又提醒观众作品的影像性质(伯格曼的《假面》结尾)。细节上除了文字外,第三篇“人”的图案由部分油画组成,有友邻指出在“田园”与“军队”之间更迭,很确切。
杨的木偶剧制作经历与费里尼的马戏团经历、伯格曼的话剧经历有着本质差异。费将马戏团经历作为一种情结,体现在混乱、狂欢场景中;伯格曼仅仅将话剧排演的经历作为工作方法或个人记忆;但杨的木偶剧经历直接成为了其电影作品创作的方法论,游戏、寓言,以及形式上的影响(“人”的形象用演员来表现不如用木偶、“纸片人”来表现,甚至演员也“木偶”化、机械化)。在这一点上,只有塔可夫斯基可以与杨相类比,塔的父亲作为诗人为塔的电影作品带来(1)语言(独白)(2)诗性逻辑。
历史的“重复”作为影像表现,是否符合“喜剧的重复性”?在第二篇,也是最明显的一篇中,可能更能感受到的是毛骨悚然的惊惧。音效及木偶的形态、动作,增添了“荒诞剧”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厌恶习惯的习惯,所以很多不明白也不想明白的人会骂明白和想弄明白的人装13!
没完全看明白 要不就是1自由2体制3禁锢 求指点
形式挺特别,只是看史云梅耶的片子太累,短片都不让放松一下=。=
疯子
写了一篇短短的介绍.
果断看不懂,求看懂了的科普。
看不懂
课本小插画寓言故事
存在主义
除了第二个故事,另两个有点晦涩呀。莫非这只是一次对循环的实验性尝试?
那種矛盾的表達實在太強大了.
这一部又是高水准,三个循环玄妙无方,简直可以随意诠释。随意嘚瑟两句:1、飞翔的欲望与回归的需求,或是人类的进步与重复自我;2、用进废退,或是鞭子即主人;3、自由的欲望与安定的向往,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甚至是人类历史战久必和、和久必战。。。【9】
构思简单表现到位,可笑的人类
Jan_Svankmajer_(1966)_-_Et_Cetera.avi
7。短片里三个小短片,有点意思。
驯
这才是史云梅耶的常态啊,只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吧,第一个是返璞归真的东西,有点像中国哲学讲的走到尽头又是起点。第二个是反噬和物我不分的故事,区别只在于谁掌握权力。第三个是冲撞和囚禁的冲突,以及不同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导致了不同的对策方式。这其实是很哲学化的隐喻啊。
man is greed,man is manipulative,man is stupid
1、进化论 2、猩球崛起 3、围城
(1966) 有点中国剪纸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