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

剧情片美国2008

主演: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布拉德·皮特J·K·西蒙斯凯文·苏斯曼大卫·拉斯彻理查德·詹金斯伊丽莎白·玛维尔

导演:伊桑·科恩乔尔·科恩

播放地址

剧照

阅后即焚 剧照 NO.1 阅后即焚 剧照 NO.2 阅后即焚 剧照 NO.3 阅后即焚 剧照 NO.4 阅后即焚 剧照 NO.5 阅后即焚 剧照 NO.6 阅后即焚 剧照 NO.13 阅后即焚 剧照 NO.14 阅后即焚 剧照 NO.15 阅后即焚 剧照 NO.16 阅后即焚 剧照 NO.17 阅后即焚 剧照 NO.18 阅后即焚 剧照 NO.19 阅后即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曾于1977年至1981年间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Osbourne(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是CIA的资深分析员,因酗酒问题被开除。沮丧的Osbourne回到家中又不被老婆重视。他妻子Katie(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个冷冰冰的职业医生,与财政部的Harry(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偷情,在船上共度春光。Osbourne赌咒写一本自传来透露CIA的高极机密,却被一心想跟自己离婚的Katie错拿去记录调查自己的财政报告,后又不慎落在了健身房。被傻里傻气的健身房女员工Linda(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和稍有点二百五的健身教练Chad(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拾得,这下一直为整容手术费用发愁的Linda有了主意,决定去敲诈。这一群人的命运就因为这张光盘而发生了变化。

长篇影评

1 ) 阅后即看

《阅后即焚》(Burn after reading)是我近来看到的最好的 电影,这里有我最喜爱的演员John Malcovich,他穿着裤衩和长睡衣,拿着把小斧头出场,你要不被迷倒我算你狠。

他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得知妻子有外遇后,他突然在家里看到有陌生人来,问了声:Are you my wife’s lover?

还有柯导演媳妇Frances McDormand, 在本片中扮演一个偏执的健身房员工。

布拉德•皮特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小混混,演得活灵活现。

克鲁尼的模样应该去演硬汉,可是影片中他是个到处撒情种的外强中干的花花公子。

影片很有“时代感”。你从中看到大家拨打着电话,听着让人气得半死的语言电话,大家不禁会心一笑。健身房女员工一心去网恋,为了恋爱成功,她要做美容手术,为了做美容手术,她在考虑怎么捞一笔钱,为了捞一笔钱,她敲诈起CIA的特工,甚至找到俄罗斯大使馆...有趣的是,CIA头头最后也弄晕了,莫名其妙居然答应了她的要求,把她索要的钱给她了。那个CIA头头戏份不多,不过他的表演却如画龙点睛。他有句台词总结了影片的中心思想:report to me...I don't know...when it makes sense.

这里的故事充满偶然,充满撞击,继而产生一种荒诞的真实感。我不敢说所有人看了此片都会喜欢。但是如果你能带着一点超然去看生活的荒诞,或是带着一点思索,去体验荒诞中的真实。如果你喜欢荒诞派戏剧,如果你喜欢品特,如果你喜欢柯恩兄弟的《冰雪暴》、《老无所依》,你八成也会喜欢此片。柯恩兄弟被人称为“双头导演”,弟兄两个人意见很一致,据说拍戏的时候,演员有问题去问其中任何一人,都会得到相同的答案。可是这两个脑袋又胜过一个脑袋,两人在一起的思维撞击,才带给我们这么多的享受。

片子很搞笑,以至于我回家后在被窝里想起来还笑。

可是怎么好笑,我说不出来。人说幽默是分析不得的,分析幽默就如同解剖青蛙,最后那活蹦乱跳没有了,肠子内脏倒是撒了一地。

你还是自己去看看那青蛙怎么蹦跳吧。

导演还让叫你看完本影片之后,立刻去将影片烧制成一光盘,所以他给影片取名:Burn after reading!

阅后即看,看后即烧, This is an order!

2 ) 一个残忍的笑话——《阅后即焚》

大家都知道,眼下正有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世界,事情远没有消停,谁也不知道后果会严重到什么程度。这场祸是美国人惹的。为什么他们会闹出这种事?因为他们好日子过得太久了,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也越来越贪心了。他们起码已经过了两三辈子的好日子,光是描写中产阶级空虚无聊荒谬的电影电视,就已经数不清。科恩兄弟这部《阅后即焚》,只是该目录下的最新产品。

科恩兄弟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一度还把他们跟大卫林奇的风格搞混。看过《The Ladykillers》和《Intolerable Cruelty》,觉得前者有点闷,后者比较一般。当然,科恩兄弟其他几部口碑更好的经典之作都没看,不能以偏概全。问题是,看了那两部,有点提不起精神专门去找他们的作品。乔治克鲁尼我也不太喜欢,虽然他帅得滑不留手。

总算这部《阅后即焚》比较满意。强烈的黑色讽刺喜剧,人人都是大傻瓜,都自以为是,都不值得同情;几乎每句台词都爆笑,重大转折又把人吓得跳起来,一个片子能拍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看得最开心的,则是一堆大牌争当白痴,一个比一个傻。

白痴第一名:Brad Pitt演的健身教练。对BP从来没感觉,但这部片让我对他好感大增。总觉得他象一道漂亮无味的主菜,不能不端上来,但没什么胃口去吃。可是这部戏里,他忽然成了一碟臭豆腐,口味喜人,吃得上瘾,不知不觉已经吃完,绝对意犹未尽。据说BP看完剧本,又听说角色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有点搞不清是对他的恭维还是侮辱。他对导演说不知道怎么演,因为这个角色是个大傻冒,导演说:你没问题的。眼光果然好毒。

白痴第二名:乔治克鲁尼演的花花公子。该公子是典型的空心大萝卜,没有野心,最多搞搞网恋泡泡老妞,时间有富余做点邪门手工;天分不高,样貌倒不错,因此喜欢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弹性。泡妞泡得沾沾自喜,却没想到老婆不但早已出墙,还打算把墙给拆了。克鲁尼据说已经为科恩兄弟当了三次白痴,《O Brother, Where Art Thou?》、《Intolerable Cruelty》和本片因此被戏称为克鲁尼的“白痴三部曲”。不过,还是不觉得他特别可爱呢。

白痴第三名兼狂徒第一名:约翰·马尔科维奇演的倒霉鬼。除了BP,最喜欢就是这个角色。疯子。以为其他人都是疯子,只有他自己不是。

白痴第四名兼花痴第一名: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演的中年妇女。有妄想症,以为只要自己整了容,就能开始新的性生活。为了筹到整容的钱,什么办法都有了“正当性”,典型的偏执狂。这个角色特别突显中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和可笑的贪婪,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金融海啸产生的根源之一:追求对自己无益而且负担不起的东西;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最后事情失控。

红杏并列第一名:马尔科维奇的老婆(Tilda Swinton)和克鲁尼的老婆,都是强人。一边出墙,一边不动声色地准备把老公一脚踢开。老话说得好,最毒妇人心。Tilda充分发挥冷到冷酷的特色,在一部以傻气为主导的片子里冒着冷气,给调子降温。

冤大头第一名:Richard Jenkins演的健身房老板。这个人的冤,唉。。。谁叫他落在科恩兄弟手里呢。这两人有名的能制造冤魂。说起来,整部片似乎只有他不坏不傻,但是,人一走背运,还有啥好说。

白痴特等奖、开心果并列第一名:CIA的两位长官。其中一位是《蜘蛛侠》里的报社老板。这两人一开口,别的白痴就只有让位的份儿,观众就只有笑的份儿。政府部门由这种人掌管,金融海啸不来就怪了。

全片最喜欢的台词:(白痴第一名和第四名把一片CD拿给俄国使馆官员,说里面有重要情报。)官员拿了CD,沉着地问:PC or Mac?

笑滚了我。

这部电影,充斥了如此这般沉着的废话;就连配乐,也是听起来很煞有介事,其实什么意思也没有。整个片子,就是个笑话,一个利落残忍、趣味恶毒的笑话。



ps:《高斯福庄园》貌似侦探片,实则秀大牌。《阅后即焚》貌似间谍片,实则秀大牌。

3 ) 科恩兄弟

如果不是因为科恩兄弟的名头,不喜欢他们黑色电影的风格,我肯定不会轻易地走入这部电影。这种社会讽喻的类型就未免有点小儿科了。坦白说,谁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承受压力,所以大家都在寻求方式减压。问题是减压的方式如果太过夸张,很可能不是搞笑,而是哗众取宠。

这一部的节奏快了不少,对白也比较多,但仍然是多线合一的复杂叙事和荒诞却真实的剧情设计。比较不同的是少了那份含蓄隐忍的内里,转向比较外放的戏谑。没被列进科恩兄弟的主要作品名单,可能跟类似好莱坞特工片的质感有关。但人家只是为了要讽刺好莱坞呀,你们不觉得这电影连音乐都那么黑色幽默吗?

4 ) 存在即不合理

一朋友说,Burn After Reading没有Snatch、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那样多米诺骨牌般精确复杂的情节。此话不错,科恩兄弟不是要让观众惊叹于导演的鬼斧神工,而是想介绍白痴联盟(A League of Morons)中的成员。

白痴联盟里有三种人,白痴女人,白痴男人,相信女人的男人。

第三种白痴是否存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怀疑者的理由是:如果一个男人不是白痴,为什么会相信女人?但是简单的二元分类又无法解释某些男人,诸如健身店老板Ted的行为。于是有人提出了男人间歇性白痴理论:智商的急剧下降通常发生于由女人引发的大脑供血不足之时,现代生理学也支持这种说法(俗话说小头充血,大头着粪)。这种和稀泥的理论一经提出,又遭到了二元论者新的挑战:白痴男是不是一种长时间的间歇性白痴的特例?女人是不是男人白痴的根本原因?事实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言“白痴男人都相似,白痴女人各有各的白痴之处”将会被证明具有空前的超前性。

搁置分类学上的争执,本片白痴有三宗罪:第一宗,自己想的一定要得到、欲望一定要满足;第二宗,偏执狂,认死理,死较真;第三宗,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其他人是白痴。

第一宗罪代表:Frances McDormand饰演的健身房职员Linda。Linda阿姨代表了被垃圾食品摧残的广大美国中年妇女,屁股过大,胳膊大腿上赘肉堆积。她有一个美好的幻想——做一套整容手术让性生活打个翻身仗;她还有个大问题——没钱。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就知难而退了,不过地处推崇positive thinking,can-do attitude的美国,人家认准死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骚扰保险公司,透支薪水,敲诈,出卖“国家情报”;能搞到钱的就是正当的,万事我最大,哪管他人死活,于是一次整容手术引发出一场血案。不过Linda阿姨最后竟然由CIA全程赞助完成了手术,也算是导演黑色之中仁慈了一把。

第二宗最代表:Brad Pitt 演的健身教练Chad Feldheimer,George Clooney演的财政部探员。跟据另一片豆瓣评论,Pitt帅哥角色据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有点搞不清是对他的恭维还是侮辱” (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28984/)。以前看他在Meet Joe Black里他那么深沉,Se7en里那么迷茫,Fight Club里那么自虐,都觉得有点儿不和谐。像他这幅皮囊,就应该天天无忧无虑,在健身房里自恋,然后去泡安妮斯顿或者朱莉那样的尤物。果真这次科恩兄弟眼光毒辣,戳破了皇帝的新衣,给帅哥安排了本色角色——无脑傻瓜。跟第一宗罪不同,此类白痴基本不祸害他人,只是招人烦。Chad帅哥基本上还有属于天真烂漫类型的,还有点儿古道热肠。平时有点儿小毛病,比如喝水一定要很氨基酸饮料,啥时候都穿运动装,心里骂两句也就忍了,谁叫他就是干这行的呢。不过到了关键时候还不靠谱,死到临头了还傻笑,就不能怪导演第一个把他被爆头了。

第三宗罪代表:John Malkovich演的CIA分析师Osbourne Cox。马尔科维奇大爷一如既往的表演颓废没落的角色,此次扮演的Osbourne Cox是CIA这个大机构里的小人物,因为酗酒被开除了。指控他的是个严格禁酒摩门教徒,所以他觉得自己被白痴们冤枉了。之后又有白痴接二连三的找他麻烦,的确够烦的。马大爷最后终于爆发了,不过看清了其他人是白痴之后,为啥没能看清自己呢?

《Burn After Reading》的NB之处在于,此三类白痴绝对不占人群的少数,仔细想想谁都可以是白痴。身边的Linda刚上班儿就想渡假,还埋怨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没钱买大房子过度贷款还不上;一个国家什么都不制造什么,指望着空手套白狼,结果泡沫碎了期待救市;以为福利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是需要努力工作得来的。我认识的Chad不仅只喝氨基酸饮料,而且只吃全麦面包和Brown Rice,买啥都是Organic的,而且还得带着原产地,可是老祖宗饥一顿饱一顿几万年都过来了。夜郎自大式的白痴就更多了,在地图里都找不出一个国家,却要侵略,并且输出价值观。半个国家的白痴让另一个白痴当了八年总统,原因是他跟大家一样笨。现在发现自己掉进一个如此大坑的粪坑里,以至于只有选一个聪明的总统才能救命。这是一个白痴的国家,一个白痴的世界。当一切文化堆积得够久的时候,便开始腐朽发臭;一切事物来得过于频繁的时候,便不会被珍惜。埃皮克提图的《手册》里面开篇便是:有些事情我们能控制,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如果你试图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你会感到挫折,你会埋怨神与人;如果你分得清你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便没有什么可以困扰你了。所谓白痴,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把恩惠当成理所应当,把莫名的成规当成金科玉律。

CIA大佬最后替导演问了句:What can we learn form it?

如果看完电影之后你觉得我说的都是过度阐释、生搬硬套、含沙射影,我希望你同意我如下的观点:有人问What the fuck的时候,正确的回答是:I don't give a fuck.

5 ) 冷战记忆与黑色荒谬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序列中,《阅后即焚》算的上一部商业成绩非常靓丽的电影,影片还是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但是影片的口碑却算不上优异,全球最著名的评分网站IMDB给出了7分,国内的豆瓣网同样也给出了7分。美国著名的影评人打分网站Metacritic的评价就更低了,只有6.3分,毁誉参半。《综艺》杂志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直指众明星的表演犹如卡通人物一般荒唐,配乐叫人无法忍受。《时代》杂志的影评人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直接表示根本没搞明白科恩兄弟到底想说什么,等弄明白情节之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把电影拍得比科恩兄弟逗乐很多。《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登比(David Denby)觉得开场一些场景还挺逗乐,但之后的一些绝望情节冻结住了这种感受,登比还批评了影片的价值取向,在影片中无辜的人快速死去,罪恶之人并未得到惩罚,“即便是黑色喜剧,创作者也应该表达出爱意,《阅后即焚》展现出来的虚假残忍表达的是一种终极的厌世。”

麦卡锡和科利斯的评论,无聊到我已经懒地驳斥,登比的好人必有好报的大众庸俗艺术观驳斥起来似乎也有小题大做的意味。相比较而言,来自学院(纽约大学)的学者埃曼努尔·利维(Emanuel Levy)对科恩的批评倒是直指要害,“科恩兄弟是聪明人,只是对电影懂得太多,对真实生活懂得太少。”

科恩兄弟算不上我最喜欢的一类美国导演,明尼苏达州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熏陶出来的古怪品味,与我的审美有一定距离。兄弟二人的作品钟情于特定的人文地域,这包括了《血迷宫》中的德州、《谋杀绿脚趾》中的洛杉矶、《冰血暴》中的明尼苏达、《逃狱三王》中的密西西比、《醉乡民谣》中的纽约,继而在这特定地域中虚构化一个黑色喜剧犯罪故事。有些作品显得为了黑色而黑色,过犹不及,有时候二人还会展现过于精英化的小圈子趣味,大开小圈子内部才可意会的玩笑。《冰血暴》甚至算是公开嘲笑大众品味、颠覆主流趣味了。

《阅后即焚》是一部有的放矢的高浓度黑色喜剧间谍电影,影片的片名是间谍术语,但充满反讽色彩,文本实际意义是阅后不需要即焚,因为一切皆荒谬无价值。科恩兄弟在类型化作业的前提下,对历史与现实展开的激烈、有效、惊悚的批判。

在叙事维度层面,科恩兄弟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使用视点游戏,最早的《血迷宫》是最具代表性的。这种视点游戏的要义,是观众的视点大于角色的视点,换句话说,角色因为主观的盲点产生误判,观众早已知晓,旁观者清,拉开的距离便会形成反讽效果。《阅后即焚》依然使用了这一招,只是这一次,牵连的人物要比《血迷宫》复杂很多。影片主要的三组人物如下(为方便读者理解,全部用演员本人名字替代角色名字):

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

乔治·克鲁尼-伊丽莎白·马弗尔

布拉德·皮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算上登比提到的无辜者、健身房经理理查·詹金斯便是七个人。这七个人,马尔科维奇砍死理查后被CIA射成植物人,是因为误认。克鲁尼射杀皮特后逃亡委内瑞拉,是因为突然的意外而擦枪走火。一切都是因为偶然事件。这偶然事件的根源便是那张记录了马尔科维奇所谓机密档案的CD。这是撬动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的缘起,也是这部电影的题眼。《阅后即焚》绝对不是一部为了黑色而黑色的电影。影片中的荒谬、无聊、无意义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巨大的历史幽灵:冷战。正如马尔科维奇主动辞职后对父亲说的那番话,冷战结束,今非昔比,没有任务,只有官僚主义。冷战的结束了终结了间谍世界的意义之网。于今遍布全球的反恐战争与冷战绝不可同日而语。冷战是超级大国之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道德、审美的全方位的对抗,反恐战争只是纯军事意义上的对抗,意义的世界消失殆尽。这其实是007系列无以为继的根本原因,作为冷战产物的007,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资本化、去政治化、意义尽失的时代,角色魅力自然消减泰半。《谍影重重》中的简森·伯恩真正要对抗的是自我的消失,而不是外在的他者,与《无间道》联系到一起,渴望被承认的身份政治成为了新世纪间谍电影的主题。

除了时代政治的缘由之外,科恩兄弟对于意义世界的探寻可能也与兄弟二人中的伊桑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痴迷有关(伊桑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的毕业论文是维特根斯坦研究),维氏哲学的精华在于划定日常语言哲学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所谓语言决定了人类想象、思考世界的方式。这恐怕便是科恩兄弟对于台词和文本组织极为着迷的原因。据媒体相关报道,科恩兄弟在拍摄现场对于演员的台词讲述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单词发音不准确就要重来。《阅后即焚》充斥了不少会给人产生误会的台词,开场部分克鲁尼在吃山羊奶酪的问题上便犯了错误。麦克多蒙德打的语音电话,因为语言歧义产生的沟通障碍,令人啼笑皆非。克鲁尼要求斯文顿坐车后面的沟通失效(斯文顿理解成做爱时的后入姿势),亦令人莞尔。

在《阅后即焚》中,马尔科维奇依然沉醉于冷战的辉煌岁月中,他视冷战年代的偶像人物、有着“遏制之父”之称的乔治·凯南为偶像。他不甘心在国务院做官僚,辞职在家写回忆录,真相却是回忆录中的冷战往事,对今日的俄罗斯大使馆而言半文不值。克鲁尼的荒谬不遑多让。他本是财政部的官员,却冒充联邦法院执行官,始终等待用枪的机会,最终却擦枪走火击毙皮特,酿成大祸。他还不断被人跟踪,最终的真相与间谍无关,不过是欲离婚的妻子使用的跟拍伎俩。当发现麦克多蒙德要找的同事便是被他击毙的皮特之后,克鲁尼精神崩溃,沦为彻底的被迫害狂,视周遭所有人物都是间谍。实际上,冷战的记忆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就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健身教练皮特,也有冷战记忆,会认为“我们称贝尔格莱德的局长为斯洛伐克屠夫”这样的信息会被当下的俄罗斯政府所用。对于CIA而言,在这期光盘事件中,最终需要存档的最高机密居然是这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之事。更进一步说,由我们这些银幕之外的局外人,看这些银幕内的这些局内人,这些受限于主观视点局限而蒙在鼓里的主体,何尝不是为历史之魅所困惑?

科恩兄弟是在2007年年末开始筹备、拍摄《阅后即焚》,这正是美国政治两党轮替的大选之年,奥巴马团队当时提出了“改变”(change)的口号,希望重建美国。科恩兄弟用极致的荒诞、荒谬回应历史幽灵,当然也是在回应整个时代的变革。

科恩兄弟的喜剧意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对类型片窠臼的嘲弄、戏谑、颠覆的基础之上。二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阅后即焚》是我们自己版本的没有爆炸场景的《谍影重重》”。作为一部间谍电影,或者说与间谍行为有关的电影,影片在角色设置方面别出心裁的一点,便是对女性角色的处理。过往的间谍片,尤其是007系列,女性在其中必然是被当花瓶,被物化、工具化使用。《阅后即焚》恰恰相反,影片中的七个角色,四位男性全部以悲剧收尾,三位女性都是胜利者。蒂尔达•斯文顿的意志非常强势,一直想找借口与马尔科维奇离异,而光盘事件的起因便是她盗取丈夫材料所致。

双重镜像强化了斯文顿在肉体与精神层面对于马尔科维奇的胜势

背后的两座佛教主题的人物像,强调了斯文顿对于命运的掌控感,毕竟是她引发了光盘事件

克鲁尼一直犹豫要不要跟妻子离异,未曾想到妻子早已有了外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两性婚姻中,克鲁尼才是被操控者。在《冰血暴》中已经演过一回女英雄的麦克多蒙德,这次更是以一己之力敲诈了CIA,赢得了美容手术的资金。实际上,克鲁尼和皮特在影院中扮演的根本就是白痴角色(克鲁尼称这是自己与科恩兄弟合作的“白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这部电影完上映十年,在如今这政治正确挂帅的时代,影片获得的口碑待遇也许会决然不同。

科恩兄弟对大众类型片的嘲讽有些细节还非常赤裸裸,麦克多蒙德前后两次与人约会看电影,看的都是浪漫爱情片《Coming Up Daisy》,虽然这实际上是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但一闪而过的情节一看就是甜腻型,科恩兄弟还故意让麦克多蒙德和克鲁尼发出白痴般的笑声,借此嘲讽乐此不疲观看这类电影的流俗观众。

《阅后即焚》的故事全都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兰里市,但实际上影片全程在纽约拍摄,换言之,这部电影的地域感是不强烈的。这是科恩电影比较罕见的例外。但也是因为影片与冷战、与间谍有关的主题,绝非美国某块地域的特产,而是跨越性的时空。《阅后即焚》即便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却是凝结了荒谬历史的高级反讽喜剧,饱含了创作者对于时代的严肃思考,这是一部水准与《冰血暴》、《老无所依》等科恩兄弟最脍炙人口电影相当的作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科恩电影。

6 ) 《閱後即焚》(Burn After Reading):MacGuffin存在(existential)嗎?

  希區考克曾說:「在驚悚片中MacGuffin通常是項鍊;在間諜片中MacGuffin通常是文件。」如果查閱字典便能發現這個名詞意指推動情節(plot)進行的某種手段,其本身為何卻不甚重要,甚至到了片尾,觀眾甚至不會記得這份東西。另一方面,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是先有了存在,才能被賦予意義。而這份無意義(meaninglessness)便成了世界的荒謬(absurdity)所在。文件本身在影片中毫無意義,只是用以推動情節;當我們看到琳達與查德強烈地對於文件有某種執著時,他們同時也賦予其意義。重要的是被賦予的意義,而不是文件的存在。柯恩兄弟巧妙的使電影手法與劇本交融,使得Macguffin同時有著存在與存在主義的雙重思維。這篇文章首先將介紹影片中的MacGuffin、幾個存在主義的簡單觀念,配合上電影中的例子解說。

  許多大導演都對MacGuffin有不同的看法,喬治.盧卡斯曾說他覺得電影中的MacGuffin應該能夠強烈地吸引觀眾的目光,就如同主角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一樣。哈里遜.福特覺得《印地安納瓊斯》系列電影中,聖杯就是所謂的MacGuffin。柯恩兄弟將片中的文件由像是間諜般的凱蒂偷出,讓辦公室的小姐弄丟,讓健身房的員工撿到,財務數字與無趣的回憶錄讓琳達與查德誤以為這可以實現她們的夢想,接著奧斯朋先在電話中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沒有意義,而後的俄國大使館似乎讓她們有點希望,而這卻以辦公室的秘書能夠隨意重新複製檔案重新抵銷觀眾對於文件的期待,接著導致了查德「無意義」的死亡(荒誕的死法,沒有復仇,沒有人在意),再切回CIA總部告知觀眾奧斯朋只有三級的權限,讓觀眾的期待化為虛無。至此,MacGuffin不再出現,文件,也就是讓MacGuffin被還原至希區考克與楚浮的訪談中所提到的:「甚麼都不是。」悲觀的存在虛無主義(Extential Nihilism)在此顯現,他人賦予(文件)的意義並不被重視,甚至鄙視、否定,至此,MacGuffin的功用完成。

  存在先於本質的論點,說明了存在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在上面的段落中看見無意義成為了電影技法,這樣的主軸貫穿了整部電影。奧斯朋的存在意義被他人否定(CIA的開除),回憶錄被嘲笑,最終被CIA探員謀殺。凱蒂的離婚在分手後失去意義(如果是為了金錢,那她早已提領走共同帳戶裡的所有款項)。哈利認真考慮的離婚,卻發覺妻子早已搶先一步,在雙雙出軌之下,婚姻的意義已然喪失。琳達的手術原本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幸福,文件卻導致其手段成為了目的。連CIA總部的官員都不知調查這些人有任何意義。配合上警匪片中的緊湊鼓聲與低沉音樂,讓鬧劇的荒謬性被凸顯出來。荒謬,一直都是柯恩兄弟的黑色喜劇材料。

  片頭中歧視的荒謬由語言的對比彰顯出來(摩門教的酗酒和Fuck)、整形的荒謬(無頭、無臂的雕像)、MacGuffin的荒謬(Shit、Sheet)、人際網路的荒謬(由公園幾幕顯現出交友網站的空虛、速食與重複)、生命的荒謬(無意義的死亡,重複了三次),美國在哈利跟凱蒂床上那一幕成了荒謬之地(Land of Absurdity),而非豐饒之地(Land of Abundance)。當觀眾一幕又一幕的大笑出聲時,嘲笑的不是劇中人,而是生命的荒謬無常。這個手法在冰血暴(Fargo, 1997)的結尾裡就已經出現,然而柯恩兄弟帶著更成熟、更戲謔的手法回來,這時已經沒有警探可躲藏的小窩,觀眾得跟著演員面對世界的荒謬。然而在笑鬧中,依舊有幾個鏡頭仍帶有些許溫情,錢包裡的購物單所描上的無奈和健身房經理隔著玻璃看著琳達的沉默也許不是這麼地對生命絕望著,掙扎著。

  片尾,連琳達都放棄了文件、查德(也許還有哈利,也是感情),只求拿到整形手術的錢,然而,整形又是為了甚麼呢?琳達在片中出場時我們看到了醫生對她身上的肥肉做的種種指劃,接下來一個討論的鏡頭,我們看到了後頭殘缺的雕像,讓筆者想到了殘缺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因為殘缺而成為後人所崇敬。整形終究在這部片子裡頭沒有完成,未來的追求者成為存在主義中的他者的凝視(The Gaze),他者不必然存在於現時,但藉由常識的連繫創造了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而藉由意義的分歧給予片中的琳達美的定義。這樣有關美學的標準也處處在片中可見,不只是整形手術,同時包括哈利的慢跑跟健身房的需求(琳達接待的顧客體型碩大)可印證此點。筆者推想,無頭的維納斯是不是代表了相反的涵義呢?(此句存疑,由於不能確定雕像是不是真的是維納斯。)

  在IMDB上可以查到本片劇本是和《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交錯寫作,從西部英雄的沒落,重新回到在《快閃殺手》(Ladykillers, 2004)玩弄失敗的黑色幽默,少了詩意,的確,畢竟人生如此荒謬,能有詩意點綴的時刻不多,僅一兩幕便足簡單帶過兄弟倆對世間蒼涼的無奈。

7 ) 世上没有靠谱人

关于科恩兄弟的电影,最经典的说法就是:一部典型的他们的影片,不会像你看过的任何影片。
去年在各大颁奖礼上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老无所依》如此,今年同样好评如潮的《阅后即焚》也是如此。多少有点吊诡的是,这两部电影的片名凑成一对的话,看上去还挺协调的,甚至可以加个横批,叫做“不靠谱”。

老实说,如果以一个科恩兄弟的故事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就个人喜好来说,《阅后即焚》算不上出色,不够出奇不意,不够匪夷所思,莫如说是莫名其妙或者还更确切一些。但是,如果以“不靠谱”而论的话,这次科恩兄弟委实玩得绝到不能再绝了。
当年那部让我瞠目结舌的《巴顿•芬克》,也不过就是让那个刚出场时浑身汗渍耳朵还流脓的巴顿•芬克的胖邻居,最后时刻在火舌中登场,枪击侦探徒手拉断铁栏杆,然后挥手自兹去而已;去年的《老无所依》,也不过就是让一个有勇有谋、怎么看本来都该往最后一分钟时险中求胜然后浑身染血的回到妻子身边那种方向去的“现代牛仔”,结果却在数次化险为夷后忽然就不声不响毫无征兆的被“杀人狂魔”轻易干掉,然后又让够精明够冷酷、俨然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痕那种级别的“杀人狂魔”,理论上说是应该杀人放火后萧萧斑马鸣的,可是结果却被莫名其妙跑出来的一辆车撞了个鲜血淋漓骨肉错位。而到了《阅后即焚》,科恩兄弟简直就“不靠谱”到了老家,约翰•马尔科维奇,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一个比一个大牌的名角,生生被他们玩成了一个比一个傻逼的白痴。
尤其是布拉德•皮特。传说中,当年在《燃情岁月》中出场时,其人一亮相即颠倒了天下几乎所有女子。此等人物,以常理而言,即便不去扮演那种击退外星不明生物、拯救世界人民于水火的孤胆英雄,也该去扮演天天自恋得无忧无虑,没事就去去泡泡安妮斯顿或者朱莉那样的尤物的万人迷。可是科恩兄弟偏偏把一个时刻不忘喝运动饮料为自己娇嫩的肌肤补补水的二逼健身教练的角色摊到了皮特的头上,还说是为伊“量身定做”的,据说皮特看完剧本后,有点搞不清是对他的恭维还是侮辱,他对科恩兄弟说“不知道怎么演,因为这个角色是个大傻冒”,科恩兄弟回答说“你没问题的”。事实证明,这对兄弟的眼光果然非同凡响,皮特的表现简直让人惊为天人。当然,乔治•克鲁尼也不遑多让,他在电影里手工制作的那张“自慰椅”,雷得我五个身体趴在了地板上。

很多人都说,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从来都没有什么价值观,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因为怀疑一切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相信。
《老无所依》想讲述的,说到底无非就是一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阅后即焚》则似乎有意无意的在印证朱天文那句“不结婚是一个问题,结了婚是千千万万个问题”:两对夫妻,女人们都在忙着偷情和对付老公,男人们都在忙着猎艳和理想破灭:没有人是英雄,也没有人是美人,整个世界不外如此,人人都不过是废物。
我们可以选择相信这对兄弟的话,相信世上本无一个靠谱之人,然后看他们的电影看得脊背发凉;当然也可以选择嘲笑他们,这对疑似患有“对人恐惧症”的兄弟,照如今的架势发展下去,不定哪天就跟曾经的沃卓斯基兄弟后来成了沃卓斯基兄妹似的,从科恩兄弟变成科恩伉俪了吧。

短评

我觉得就应该叫那个港名

8分钟前
  • 小蛐蛐蹦之助
  • 还行

你我皆傻逼,傻逼何苦为难傻逼,事到如今唯有一声叹息。

1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看着一群绝顶聪明的人演着一群无可救药的蠢货,真是好玩极了!

12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一堆衰人终于完成了一个老女人的整容梦。。我看完的感觉居然是有志者事竟成!!!PS:最爱之PITT表演。。那么2,是本色出演么。。哈哈哈

17分钟前
  • 果子
  • 推荐

anyway,琳達終于可以去隆胸了!

18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如果是其他导演的作品,可以打4分。但这是科恩兄弟,就只能打3分了。比他们一贯水准要低一块。味道有点怪。像酒水混合物。以水的标准要求,它有点冲,以酒来要求呢,又太淡。有些看过的同志说好幽默好幽默,我可真没看出来。如果那句“从后面搞”就算是幽默的话,那可真太幽默了。要讲黑色幽默,之前评价最低的《师奶杀手》也玩得比这个好。照那个路子搞,也差不到哪儿去。兄弟俩可能还是想有点改变,想搞些生活流的黑色幽默。但生活的况味没出来,黑色幽默味又不足。不黑不白,有点灰突突的。感觉像是《老无所依》大暴发之后,兄

22分钟前
  • 胡淑芬
  • 还行

有点看得不清晰~

23分钟前
  • Near
  • 还行

13-11-2008 8:00pm bc

28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自从科恩兄弟老想在电影里讲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品就开始无聊了。因为这不是他们擅长的。这个故事涉及很广,又琐碎,但是除了几个演员卖力的表演,实在看不到更多的。

3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不错的剧本,很高兴看到兄弟再次开始自己原创故事,有着《冰血暴》般的交叉结构,不输《抚养亚历桑纳》喜剧效果。时隔这么久,群众的审美会变得挑剔,当然仅仅针对兄弟作品本身。品质仍在,原地踏步。已经习惯其电影角色的“傻”劲,同样也就显得缺乏惊喜,不过有这么多知名演员,看得也算过瘾。

33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月后祭坟

36分钟前
  • Fallcon
  • 较差

很蠢很荒诞,讽刺CIA(随意杀人毁尸灭迹、浪费人力及资源、纳税人的钱缴了老女人的整容手术费)、律师、医生、婚姻、中年危机、健身业、交友网站、阴盛阳衰(3个女人最后都成了赢家,4个男人死了3个逃了1个)等。最大的笑点竟是BradPitt躲在柜子里偷看GC洗澡,至死都没能“出柜”

40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一窝傻瓜

42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还行

老娘整个容容易嘛

4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这个电影重大的逻辑漏洞是:当你和布拉德皮特是闺蜜,和乔治克鲁尼多次约炮,你还想整容?想啥呢。

5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科恩兄弟第一部让我完全投入进去的电影,里面几乎每个人都很有笑点。当然最让我捧腹的还是布拉德·皮特的演出,死前那无法形容的一笑,当时我就震惊了~~

56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绝对是黑色幽默型的

58分钟前
  • M.
  • 较差

乔治-克鲁尼 为什么总是演的不三不四。

1小时前
  • 强强
  • 较差

【B-】布拉德皮特摇头晃脑打响指的段落我退回去重看了十几遍

1小时前
  • 掉线
  • 还行

老杨很喜欢,我么,麻麻地。为啥呢?

1小时前
  • 阿诺说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