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天伦之旅 剧照 NO.1 天伦之旅 剧照 NO.2 天伦之旅 剧照 NO.3 天伦之旅 剧照 NO.4 天伦之旅 剧照 NO.5 天伦之旅 剧照 NO.6 天伦之旅 剧照 NO.13 天伦之旅 剧照 NO.14 天伦之旅 剧照 NO.15 天伦之旅 剧照 NO.16 天伦之旅 剧照 NO.17 天伦之旅 剧照 NO.18 天伦之旅 剧照 NO.19 天伦之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年迈的弗兰克(罗伯特·德尼罗 Rovert De Niro 饰)曾是给电线涂保护层的工人,他的工作保护了电线不受外界的侵蚀。对于自己的四个孩子,弗兰克同样是百般呵护,可是在妻子去世的8个月时间里,他发觉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弗兰克不顾医生的告戒,独自踏上了拜访四个孩子的旅程。然而,在弗兰克的心目中应该成为画家的小儿子不知所踪,大女儿Amy(凯特·贝金赛尔 Kate Beckinsale 饰)的婚姻生活似乎并没有表面上那样幸福,本以为会是乐队指挥的儿子Robert(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 饰)其实只是个鼓手,而从小就喜欢跳舞的女儿Rosie(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饰)似乎同样对父亲有所隐瞒。就这样,老弗兰克带着满腹的猜疑踏上归途。途中由于心脏病弗兰克住进医院,孩子们终于齐聚弗兰克的医床前,可是小儿子却依旧没有出现……  本片翻拍自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1990年的同名电影,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由于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13届好莱坞电影节年度男主角奖。

长篇影评

1 ) 关起门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1990意大利剧情片《天伦之旅》,定级PG-13,豆瓣评分8.7。

影片一开始没觉得如何,反倒觉得有些平淡平缓,到了后半段,渐入佳境,越看越有味道,越到后来波折越多,故事的主题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浮出水面。

本片适合男女老少所有年龄段的观众观看,适合全天下所有父母观看,适合全天下所有儿女观看,不同社会角色的观众都能从影片中获取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片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没有国别之分,适用于世界各国。影片聚焦于远离儿女的寡居老人,满怀兴奋地盼望着与儿女团聚,但事实却事与愿违,儿女各奔东西、前途未卜,与老人的预想和期待大相径庭,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无奈和伤感的故事。

本片对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男主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亲,对五个儿女寄予厚望,当他发现五个子女的现状远非所愿时,他终于悟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在病床上道出了“不要教育儿女成什么大人物,让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俗话说“关起门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五个子女的现状,充满现实和无奈。父亲以为的董事长实际为话务员,父亲以为的音乐家实际为乐团敲鼓,小儿子自杀身亡,模特女儿未婚先孕,和睦幸福一家暗藏离婚危机……老父的期盼与儿女为了取悦老父而编造的假象和谎言,看着令人心碎。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何为真相,何为谎言,往往交织在一起。

联想到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是浓浓的应试化教育,父母填鸭式的雷同教育模式抹杀着孩子们的天性和天赋。本片适合于天下所有父母观看,因为本片中的儿女可能就是我们子女的未来写照。与父母的殷切希望和美好前途相比,还有什么比儿女的幸福和快乐更为重要呢?

看过本片,我想到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片中的子女已经好久都没看望父亲了,老父丧偶后寂寞独居,五个子女人虽多却无人在身边尽孝。老父心心念地希望聚齐全家人,可是饭桌上却只来了强装笑颜的两个儿子。反倒是老父患病后,全家人才得以在病床前重逢,这既具备强烈的讽刺意味,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现实中这样儿女各忙各的、疏于尽孝父母的情况比比皆是。

一路上四处炫耀儿女、到处展示全家福合影、以儿女为荣、满心欢喜的乐天派老父,在经历了一系列现实打击之后,儿女有家不愿归,老人露宿街头,在最后归途的火车上,老人不再向别人炫耀儿女、将全家福合影默默地称为剧照,在妻子幕前谎称儿女幸福……这情节真是虐心。

男主在影片的上半段和下半段的状态完全不同,上半段是乐天派,乐观,善良,兴奋,四处搭话,炫耀儿女,满怀骄傲,戴着超大度数老花镜的造型非常可爱,上半段有轻喜剧的味道。下半段则笑容越来越少,话语越来越少,直至沉默寡言。上半段老人总是回忆年轻时与儿女的幸福生活,下半段老人则经常做着儿女被异形抓走的噩梦。老人前后的巨大变化和反差,形成了影片强烈的戏剧冲突,影片主旨在如此巨变中揭示出来。

本片的关注度很低,以至于在豆瓣里虽有影片资料,但0海报和0剧照,以至于我只好到百度图片里搜索低分辨率的海报。

本片是那种看完后特别有回味的好片子,很多个剧情点都会触发现实思考,影片极具现实意义,极具指导意义,极具启迪意义,这正是优秀影片的魅力。虽然本片距今已30年,虽然我强忍着在120寸投影幕上看模糊不清的VCD画质,但优秀影片满足的是头脑和心灵,而不仅仅是眼睛和耳朵。

本片时隔19年在2009年被美国同名翻拍,由“教父”罗伯特·德尼罗主演,我由此关注到1990意大利原版的本片。网上找不到DVD和BD版,只好看了分辨率极低的VCD版。不枉此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片在www.boxofficemojo.com中的定级为PG-13,但明显定级错误,本片中模特赤裸上身换衣服的镜头,还有母亲给婴儿哺乳的胸部裸露镜头,显然本片应该定级为R。

2 ) 人人都很好,就是菜单有点问题

该片是托纳托雷在《天堂电影院》大红大紫之后又一部力作,并入围了当年嘎纳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虽然没有西西里三部曲那么为人所熟知,但通篇依然洋溢着浓浓的托氏情怀,是喜欢托氏电影的影迷所不容错过的一部佳作。

昨晚初步扫了一下,此片马斯特罗扬尼确实是宝刀不老,浑身都是戏,演技堪称炉火纯青。

片中有两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老人在路边电话亭拨打儿子电话的时候,每每当对面传出留言机的声音时,老人身边行色匆匆的行人就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停下来一动不动,而直到留言机传来录音的“嘀”声大家才象被解除了魔咒似动了起来。老人每每满心欢喜地希望电话那头传来儿子的声音,而每每听到的却是留言机那端冷酷的没有人情的留言,由于老人心理上的落差,时间仿佛在那一段凝固了,而周遭的环境也同时凝固了。只有当电话被搁上的时候,老人才重又回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

而更令人惊喜的一幕是,有一段老人在街头呆坐的时候眼前出现了童年时自己的形象,是一个拖着鼻涕的小男孩,而小男孩的扮演者正是天堂电影院里饰演少年托托的演员。不由让人对此片的好感又增加了数分。

看封面配置,这次WX做的是意大利二区版+法二版,画质以老片而言完全可以接受,没有带什么花絮,只是集成了和托纳托雷多次合作的Ennio Morricone的OST(此片的OST应该是相当少见的)。正片字幕翻译根据目测抽查是比较不错的。

只是在菜单制作方面有点问题,在我的BBK碟机里,如果在主菜单中的“Play”选项中先按向上键进入OST菜单后,再退出到主菜单以后就无法再选择主菜单下面的任何一个选项,好在BBK有一键播放功能可以直接进正片,而在进了正片以后就可以退出到段落菜单了。不知道是不是某个Java程序设计的问题,还是碟机的兼容问题,有这张碟的DY可以试试。

3 ) 一切都好……一切都好?

为了和儿女团聚,弗兰克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等来的确是儿女们推脱的电话,这个开头似乎又是一部讲述冷漠儿女和悲情空巢老人的故事,不过等等,故事才正要开始。
弗兰克放下电话,不顾自己的衰老和疾病决定去看望几个孩子,旅途的开头,弗兰克告诉路人,儿子大卫是一个名画家,女儿艾米在广告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小儿子罗伯特是管弦乐队的指挥,他最小的女儿露茜是拉斯维加斯的一位知名的舞者。但随着老人的旅途,孩子们的世界也渐渐展开,艾米面临婚姻困境,已经和丈夫分居了三个月,罗伯特只是乐队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鼓手,露茜成了未婚妈妈,并且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了怀疑,而大卫在酒店卖毒被抓,惊慌之下过量吸食毒品而亡。
这是一个关于why的故事,为什么他们一次次砌词推脱与父亲见面?不是因为冷漠,只是因为不知如何开口。父亲离开的时候,罗伯特在角落偷偷望着父亲,哽咽着对电话那头的艾米说:“其实我今天没事,明天也没有,我可以陪着父亲,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在飞机上,弗兰克病发昏倒,在梦中,弗兰克和四个孩子坐在桌边,他问孩子们“为什么你们总是告诉我,一切都好,而其实不是这样,为什么你们不能跟我分享除了快乐以外的事情”,“因为你对我们期望很高,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我们不想伤害你”他们在电话中一遍遍说着一切都好,却不知怎么面对父亲
故事的最后,弗兰克明白孩子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成了负担,三个儿女答应回来过圣诞,弗兰克说道:“这次我相信他们”因为他们终于可以面对最真实的彼此
“学校里还好吗?”“好啊”“工作还好吗?”“好啊”其实一切都在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你不知道……有多好玩”其实今天糟糕的事更多,这是每天重复的对话,一次次的说着一切都好,一次次地扯着谎,最后谎话终于扯不下去了,当父母再次问起,说出口的成了“你烦不烦啊?不要管我的事好不好”有的时候真的不是故意和父母顶嘴,只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想让他们失望,就算告诉他们也不能解决问题,又何必让多两个人担一份心?渐渐地开始不知怎么面对他们,想去看望,却害怕再次提起这个话题,某些事成了捂着的伤口,看不见却正在溃烂……也许该敞开心扉,好好和父母聊聊

4 ) 隔着屏幕仿佛闻到了海风的味道

沿着海岸线的铁路,米兰的烟雾(其实没有这么严重)和拥挤(其实也没有这么拥挤),熟悉的意大利人手势,从西西里,到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米兰,然后都灵,沿途还介绍了好多景点。看到熟悉的场景,让我忍不住伤心。我把青春留在了那里,有种冲动,等我老了,我也要回意大利看看。另外,真的想好好对父母。

5 ) No country for old man

你可曾遇见过一些这样的老人:他穿着过了时的衣裳,戴着镜片比石头还厚的眼镜,在人头攒动车轮滚滚的十字路口徘徊且不知所措,眉宇间带着对未知的恐惧。他发现你在看他,于是蹒跚的向你走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被汗水湿润了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一个地址,字迹被汗水模糊的厉害,他操着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问你:“小同志,知道这地方在哪么?”你出于好心决定陪着他去,不料他开始喋喋不休。他说地址是他儿子的家,他儿子很有出息,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考到了这样的大城市,又凭着本事在一家公司找到了收入不菲的职位。你“嗯,嗯”的应和着,开始有些不耐烦,他却丝毫不觉,又从衣兜里摸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这是他们全家人的合影。你假装感兴趣的看着着,他却愈发起劲,指着照片跟你说这个是他妻子,这个是大儿子,那个是二儿子,这个是小女儿……大儿子现在在上海当律师,二儿子在北京当医生,小女儿嫁了个好人家……他沉醉在自己的叙述中,直到发现你已经完全没了响应,他终于察觉你的不快,怏怏然停止了叙述。

影片《天伦之旅》(或译为《一切都好》,意大利语原片名《Tutti stano bene》)的主人公 Matteo便是这样的一个老头。这个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西西里岛的老人为了去看望许久不曾回家的五个儿女,独自踏上了旅程。然而西西里之外的意大利让他如此陌生以至无所适从:他拿着全家福向旁人讲述自家的故事,结果确是一双双冷眼相向。他在那不勒斯住回四十多年前蜜月旅行时他和妻子住过的那间旅店客房,可岁月总是用通货膨胀的方法将年长的人清除出这个时代。四十多年前时 Matteo住了三晚只要几百里拉,如今投宿一宿却要二十万里拉,这让 Matteo愤愤不平。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奶奶,每一次的商城购物,于她而言,都是一次残忍教育。在她持家的那个年代,工资只有几十元,商品则是以分计价的。如今商场里的每一个价码都像她鬓角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一样,提醒她她老了,告诉她这个时代,也早已不属于她。

导演托纳托雷是一向反对过度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工业化造成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对于老年人的离心力贯穿了电影的始终,在电影里意大利许多城市无不是以一个个工地的面貌而存在。 年迈的Matteo不是被熙攘的人群裹挟着,就是坐在无法前行的汽车里,而那一条条通向罗马的道路,则变成了绵延的停车场。

Matteo对于这个“新世界”的无所适从集中的表现在他的语言孤独上。处在另一个语境的他不明白“现代人”的弦外之音。深夜街边拉客的妓女撩起裙子, Matteo以为那是向他展示丝袜,于是他也撩起自己的裤脚作为“回礼”;乞丐对他说:“先生,我有三个孩子……”他以为那人在向他报喜,欢快的回应说:“恭喜你,我有五个孩子。”但在片中所有对这种语言孤独的诠释中最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地铁上的那段:车厢里一群年轻人在唱着流行歌曲,欢快的气氛感染了车厢里其他的人,哼唱变成了大合唱,托纳托雷出人意料的用纪录片式的长镜头拍摄了这一片段,一个个脸部特写构成的众生相让这种换了变得无比的真实,带着生活的质感。突然色调变了,镜头强切对准了 Matteo的背影,他独自站在车尾,背对着欢快的人群, Matteo的孤独被众人的欢愉衬托的愈发深沉。镜头缓缓的转向,对准他的正面,他的身子在抽搐,嘴角喃喃的,泪水从他那厚重的石头般的镜片后面渗了出来。

工业化对 Matteo的迫害还表现在他与子女的关系上。如同大多数父母一样, Matteo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出人头地,各个都有远大前程。孩子们背着这种期望背井离乡。可是有成功就一定意味着有平庸甚至失败,生活给了五个孩子最真切的教育,他们平庸甚至惨淡的活着,可却要给父亲一个幻象,直到这些幻象一一被戳破,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回的 Matteo才幡然悔悟,对自己的子女说:“告诉你们的孩子,叫他们做个普通人。”

片中Matteo一次次的回想起5个孩子幼时的容颜,时光流转只在镜头的切换之间,幼时的纯真和朝气变成了沧桑和暮气,生活的重压下每个人都藏着苦楚。成长的残酷其实有着双重的伤害。一是对于我们自己,这样的话无需多说。但我们总在慨叹自己的时候忽略了成长对于父母的伤害,我们之于父母,从可以捏在手心里的宠物变为人生的拐杖,而即使他们在我们的怀抱里颤颤巍巍,他们还是会觉得为他们挡风避雨的是没有长大的孩子。生活从没有常态,所谓的常态,又蕴藏着多少的酸楚。

影片的最后matteo回到自己居住了一辈子的西西里,絮絮叨叨的对妻子说了很多话,直到镜头转过去——她妻子的墓碑。他吻了吻妻子墓碑上的头像,轻声道了一句:“一切都好。”
但Matteo还是幸运的,起码他还有远离尘嚣的西西里,留作自己心中永不崩溃的信仰,不染尘埃的故乡。

6 ) 世事从来多变幻

朋友曾经与我谈起,我们父母辈的社会经验早已不再能够适应当今的世界,因为当今世界(各个方面)之残酷性早已不是他们可以想像的。我不相信,至少是不愿意相信,因为我们自己也将老去,也很可能像电影中的那位老父Scuro 一样,与一个(未来)的新世界格格不入。
但至少,Scuro的儿女们还爱着他,虽然他们并不想和老父沟通与交流。但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老父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年轻的政治演说家竭尽心力的工作,最终只能成为那些老牌政客的垫脚石。他也不会理解一个T台上的年轻女模特要取得成功,竟然要隐瞒自己早已成为人母的事实。当然,更会让他难以想像的是,在这个资讯技术发达的世界上,竟然有人因为“感到孤独”而自杀!?
导演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比较“阳光”的结局,Scuro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呆了一辈子的那个小乡村,那个很有可能,早已只存在于他心灵之中的温馨家园。

7 ) 爸爸妈妈,我们尽力了

1990年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镜头语言很棒,故事也很细腻,耐人寻味,适合任何人看。 看完想起小学时,大概我才十岁左右吧,那段时间很不开心,其实也无非就是考试没考好,和同学相处不融洽,比较自卑,这样现在看起来无关重要的小事,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可以闷闷不乐好几天的“大事”。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房间里只有我和爸爸,我好像在叠衣服,爸爸在忙活手中的饭菜,我们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爸爸说,你好像没有小时候那么活泼了,不要给自己那么多压力。我当时听到,没有应答,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现在爸爸和我说这样的话,我想我一定泪奔~~(>_<)~~。生活真的有很不开心的时候,那种痛苦到把自己闷在被子里哭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打起精神去上班的日子,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慢慢熬过来的。长大后我们都报喜不报忧。总说我们过得有多好有多开心,无非是不想让父母失望,不想让年龄很大的父母再为我们操心。我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也有它特别残酷特别百孔千疮的一面。我也有永远都抵达不到的远方,有被辜负的爱情,有怎么努力都还是会感慨的艰辛生活。那些曾经对我们抱有很大期待的人,抱歉,我们尽力了,可是,也或许真的让你失望了。我想过我自己选择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眼中的生活。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时候,那看这部电影,一定会找到很多共鸣。

8 ) 天伦之旅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没有《天伦之旅》,为什么不能组个人生四部曲。 多年前看过英国导演翻拍的美版,看完略觉平淡评分四星。孤独老父亲的探亲之旅,追寻着儿女们各自的生活轨迹,见证人生的艰难和现实的无奈。很感人的题材,由于德尼罗太过英雄的强大气场,没看出一个老人的孤寂和悲哀,反倒是浑身还溢满了生机。德尼罗不适合风蚀残年,他的身上永远都是豪情壮志般的宗师气概。而1990年导演托纳多雷的这版原始版本,则赋予了影片真正浓厚的意大利西西里风韵,和淡淡温情。 马塞洛的父亲形象,十分接近温和的欧洲老头儿设定。礼帽,风衣,手提箱,外加一副厚底老花镜。缓慢的步伐,絮叨的言语,镜片后一双认真的大眼睛,像极《UP》里那个孩童一样的老爷爷。马塞洛演绎游魂有一套路数,背影和脚步皆有灵魂,话多不浮夸,无话不沉闷。对儿女们的期待和担忧,以及最后善意的隔空谎言,于大爱深处,皆令人动容。 影片最让人唏嘘的,是最终未能见上一面的儿子,是天堂电影院里的小多多。托纳多雷时隔两年,依旧默默地在观众心口刺上了酸楚的温柔一刀,这就是我给这版天伦之旅多出美版一颗星的理由。笑着哭,英国人压根没拍出来。

短评

画面和声音作为平行蒙太奇的转场效果,干净利落。作为父母眼中的孩子,硬切的画面独具匠心,甚至心脏病后在梦中的那场对话做的都十分到位,尽管整个故事温情又忧伤。Tornatore是一个靠细节取胜的导演,赞。

7分钟前
  • ZeRo
  • 力荐

观看原因详见同名翻拍作品的影评。相比19年后更加商业、顺畅的美版,多纳托雷注重自然且时不时显露一手俏皮,让感官更觉舒爽。几乎1:1被复刻的内容,足以证明这部影片在剧作层面的扎实。但彼时的多导似乎还未掌握“言有尽意无穷”的规则,关节处略显春晚化了。

11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原版多了很多社会问题的反映 几个子女的问题也都比后来的翻拍更加严重 但更重要的是故事核心似乎并不是亲子关系 而是通过重新遇见了子孙后代进而反思自己的过程 托纳多雷想说的太多 一打电话全世界都静止了 有电视电话报纸人也还是会孤独的

14分钟前
  • 刹那。
  • 推荐

托纳多雷的剧本真是不错。09年的翻拍版太过通俗,远没有这部原版所释放出的关于家庭回归的巨大能量。

18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人人都过得不好。大多数时候千方百计地避免跟认识的人见面,怕自己的竭力掩饰的生活被他们体贴的目光看穿,无所遁形;但同时又害怕自己发现人家根本不关心自己。不管是不是愉快的会面,对自己来说都只有羞耻。

21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关于托纳多雷大家更熟悉的是“故乡三部曲”,关于《天伦之旅》大家更熟悉的是后来的翻拍版。但最好的还是这部。很难忘掉电影快结尾的时候,父亲在海滩上的一些超现实画面。有如费里尼电影中时常出现的场景,看似荒诞的喜剧,实则透露着现实的伤感。以老人之眼观之,伤感更甚。

25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导演朱塞佩成名以前的影片,故事虽老,但讲得还是有滋味。

28分钟前
  • 亚 南
  • 力荐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悲从中来。老爷子出发时还是一个少年,归途已然暮年。老爷子,想看看我的大腿吗,让你乐呵乐呵。那你看看我的吧。。。真可爱。

32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原来我看过,恩,好看

33分钟前
  • 萬徳褔
  • 力荐

一个久居西西里乡村的父亲去意大利各城市探望子女的旅程,探讨的问题是:父母该如何面对与孩子们日益疏远的状况?孩子们又该怎样向父母展现自己“最好的样子”?马斯楚安尼暮年的表演依旧卓绝,托纳多雷的不少超现实笔触则令人犹然想及费里尼,尤其是海滩上抓走孩子们的黑色飞行“水母”(既似[八部半],又有达利之味),凌晨夜雾中的幻梦与盐粒山丘上一袭白衣的母亲(+分娩&重回母体)则契如[阿玛柯德],还有通话时停滞的时间(装作定格的人们还会时而晃动)与路上遇到的残缺雕像和公鹿。又见[天堂电影院]的多多,誓要拆下所有电视天线的疯子也是熟悉的角色设定。米兰大教堂的人工萤火虫戏法。莫里康内亲自现身饰演音乐指挥。结尾既有释然和解又不无讽刺意味,是坚持望子女成龙凤(一手抓钱一手剪指甲)呢,还是只期待过好普通人的生活?(9.0/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做什么都只是想你安心

42分钟前
  • 晃晃悠悠
  • 推荐

托纳多雷这一版本比罗伯特德尼罗的版本要高明许多。这是一部老人寻亲的电影,但除了亲情,托纳多雷还给了观众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点思考。每一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而成年后的子女为了不让父母牵挂,也会把本不好的处境说的一切都好。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他们其实更多渴望交流。

44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力荐

听说男主是歌剧控才刷,没有太多歌剧元素,男主姓斯古拉,me的歌剧爱豆也姓斯古拉。西西里口音太逗了,想起了歌剧专家库恰先生,他也是西西里人,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听库恰的歌剧赏析课。

45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亲爱的,我很好。老年人的孤独与环境的外在冷漠并非电影主要的题旨,影片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叙事的环合与渐进以及悬念的延缓来渲染父亲与子女间的亲情,所有的欺骗与隐瞒都是为了给对方一个“我很好”的安慰,我们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不是不想分享那苦涩的忧愁,而是,一个虚假的慰藉,脱逃出现实的孤苦。

47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很温馨,我觉得讲的是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强推。音乐很棒。

48分钟前
  • 住在心里
  • 力荐

托纳多雷的片子总是能走到我内心深处~不愿意让父母担心所以不断的在说善意的谎言,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了~摄影和画面都美到不行~今后如果去大梨好想走这条路线!

49分钟前
  • EnjoyRachel
  • 力荐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The first time when you cut his nails. Put a million in his hands OK? This way he'll grow strong and lucky. And don't educate him to be someone important. Teach him to be ordinary person.

57分钟前
  • Josemo
  • 推荐

托纳多雷不撒狗血的时候水平真高,拍得极其真挚而细腻,而且故事很有普世性。从Castelvetrano到巴勒莫的巴士和西西里的火车原来样子25年都没变过。几段超现实主义的梦境拍出了达利画作的味道,真的厉害。

1小时前
  • Pearciac
  • 力荐

许多主观感觉外在化的超现实场景,非常好。越在乎,越疏远,因为怕丁点伤害,所以只能说还好还好,我一切都好。ps:托纳托雷在墨子最喜欢的电影导演中名列第5位。PSS:过年过年想着不会回家了,这么大,第一次;虽然一个人在外面一定也会很难过;明年再把工作辞了,再回家多呆几天......

1小时前
  • 翟墨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