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风雨后》绝对是一个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其中我分了4个板块来写,自认为这是作者最侧重的几个方面。都是侃侃而谈的碎碎念,没什么逻辑,每个板块之间都没有关联。
「关于Sebastian的空虚寂寞」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恣意任性的Sebastian卧在绿茵下,一边品尝新鲜的草莓,一边抱着他心爱的泰迪熊Aloysius。 为什么Sebastian需要Aloysius?因为没人能给他精神上的陪伴,那是一种需要柔软的、温暖的、每时每刻都相互依存着的感情。 Sebastian的精神依托对象分别是Aloysius、Charles和Kurt,可惜他依旧得不到心灵上的关爱,Aloysius不能说话,也无法交流;Charles冷淡,完全不会共情;本来Sebastian需要Kurt照顾,最后却适得其反。 Charles和Sebastian的关系亲密,但当Sebastian开始堕落,他却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离开,尽管Sebastian如此纯真善良;尽管他们曾经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如此美好。Charles说自己爱Sebastian,但其实他连爱是什么都不知道。 Charles似乎从不在意别人怎么想,和他的父亲一样,只关心自己。他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冷眼旁观,有时言语中还夹杂着一些居高临下的讥讽。Sebastian哭着说Charles是他唯一的朋友,Charles自己心知肚明,可他依旧那样淡然。冷漠不代表无情,却着实令人心痛…… Kurt的境遇和Sebastian一样窘迫,他们两人相互依赖,Kurt需要物质上的,而Sebastian需要精神上的。Sebastian说没有Kurt他就没法活,但Kurt却只顾着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为了不让Sebastian离开,他虚伪地装模作样,可惜Sebastian无法选择,他脆弱的心牢牢地和Kurt绑在一起,毫无疑问,Sebastian清楚地知道Kurt是什么人,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他。 Sebastian真正拥有过什么呢?父亲出轨,背弃信仰、抛弃家人;母亲是虔诚的教徒,初衷是救赎,而她极端的控制欲却摧毁了家里的每一个人;Sebastian的朋友们爱的只是不用花钱的珍馐,他们无疑是一群穷凶极恶的饕餮。 Sebastian看遍人情世故,也不想装的成熟。Cara说,“Sebastian只热爱自己的童年时光,所以他会依恋Aloysius和保姆。”;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对知识和科学进步没有兴趣;对政治权力没有兴趣;对为了找到个人的社会位置而去适应整个社会没有兴趣……” Sebastian想拥有自由,却总是被束缚。物质上他的都拥有了,唯独灵魂依旧落寞,没人真正了解他,Sebastian喝多少酒都无法填满自己孤独忧伤的心。这种空虚之感残酷且真实,寂寞的回荡余音绕梁。 “人们有时以为失去了什么,其实没有,只是被换了个地方……”Sebastian再也回不来了,那个属于他的夏天、属于他的Aloysius,都将干涸于玻璃酒杯中,消逝在流光溢彩的盛夏……
「关于柏拉图依恋」 我不认为Sebastian和Charles之间衍生出了爱情,这只是短暂的,柏拉图式的惺惺相惜,就连他们自己都没弄明白。正如Cara说的那样,“我想这是一段浪漫的友谊,当你们还不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这段友谊就已经产生了,但它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是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转瞬即逝。 情感是如此微妙,朦胧的像一层纱,你能看清太阳的轮廓,却不知那是旭日还是夕阳,它让你觉得嘴里含着一颗苦涩的糖,欲拒迎、欲擒故纵。或许这也是爱,但实在让人琢磨不透。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境遇、思想、信仰和性格相互碰撞,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他们两人的关系都注定是一个悲剧。
「关于被束缚的自由」 Sebastian被宗教压的窒息,他喜欢酗酒,这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可惜他所见的如地狱、如深渊,再无奈也无法忘记、再痛恨也无法逃离。 命运多舛,造化弄人,最终谁都没能摆脱宗教的束缚,Sebastian皈依;Julia孤独终老;他们的父亲一生都规避着宗教,最终却抵不过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的触不可及。
“我犯了一个罪,那就是为自由而奋斗……”
「关于多元的人性」 Charles的寡淡漠然,受到不少人唾弃。但他其实只是一个成长在冷漠家庭的受害者、一个得不到父爱的可怜人。尽管Charles如此讨厌他的父亲,却还是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背后更多的是悲哀、是无奈。 Kurt着实可恨,但又如此可怜。和Sebastian一样,他没有朋友,居无定所,漂泊四方。他依赖着Sebastian是自私的,但何尝不是害怕再一次失去。人类从来都是先为自己着想,这是生存法则,在我看来Kurt的行为再正常不过。 Sebastian的母亲控制欲极强,但她并不坏,只是害怕像失去丈夫那样失去自己的孩子……
《故园风雨后》里的每个人物都是多元的、立体的,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总能得到不一样的体会。尽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却让人恨不起来,我想这就是《故园风雨后》吸引我的地方。
献给寂寞惆怅、热爱自由的灵魂,敏感忧郁、孤独空虚的Sebastian以及我最爱的《故园风雨后》……
几年前我就看过《故园风雨后》1981年TV版,现在得闲了又重看了其中有塞巴斯蒂安出镜的第一至五以及第七集。塞巴斯蒂安无疑是整部剧最为出彩的人物。他的浪漫、恣意随性、故作天真、忧郁、敏感、脆弱让人生出无限怜爱。而也正是因为前半部分他的光彩过于耀眼,查尔斯与他在一起的生活显得过于充满诗情、自由、美好,他最后自虐式地酗酒以及选择成为库尔特作为伴侣的结局令人无比惋惜,甚至很难理解。我不打算从宗教的角度解释塞巴斯蒂安的人生选择。我只想讨论查尔斯、塞巴斯蒂安、库尔特三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爱情。
查尔斯无疑是迷恋塞巴斯蒂安的,深度地迷恋。从看见他风度翩翩地坐在马车里那第一眼开始,就迷恋上了。当后来塞巴斯蒂安带他进入自己的朋友圈,再带他到布赖兹赫德的家庭庄园,查尔斯对于塞巴斯蒂安的外表、言行、家世都表现出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中带着羡慕,因为作为中产阶级,充满神秘色彩的天主教贵族的生活是他无法企及的。他想要和塞巴斯蒂安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羡慕对方的生活状态。他想要沉溺在这种虚浮的美好之中。即使塞巴斯蒂安屡次在他面前袒露自己内心的痛苦,他也从未表现出深入了解的兴趣。他只是想和塞巴斯蒂安一起及时行乐,从未真正试图了解过眼前这个他觉得自己非常爱的人。以至于在塞巴斯蒂安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差的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出的是无法理解和不知所措。他始终无法理解塞巴斯蒂安的内心,并非只是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因为他爱的就是塞巴斯蒂安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刻意表现出的对浪漫幻想的沉溺。因为他从未理解塞巴斯蒂安的性格内核,他也就难以称得上是爱这个人了,他爱的是这个人曾经带给自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如果换做另一个人,其实也可以。后来,他移情茱莉亚,即使茱莉亚和塞巴斯蒂安的性格根本不一样,但茱莉亚也是马奇曼家族的一员,和她在一起他又可以与“过去的美好”接近一步。“过去的美好”指的是贵族阶层衰落之前的那个古典的充满艺术气息的英国社会,也是他自己年轻时与富家子弟一起度过的奢侈享乐的青春岁月。从查尔斯与自己的父亲以及后来的妻儿的关系也可以看出,查尔斯本性较为冷漠克制,除了福莱特姐弟,他好像没有主动地爱过别人。而他的所谓主动,也很像是被牵引着行动的被动,在对一个家族以及这个家族的血统和文化光环的吸引力的牵引之下,他笨拙地走到了一对姐弟身边,开始了爱的练习。但幼年丧母、缺乏父爱的他,因为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也就不懂得真正地爱。所以他无法也不懂得如何去改变他有过的这两位伴侣。当他们变得不再能代表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就停止了他的爱。就像后来,他停止了爱在外流浪的塞巴斯蒂安,因为这时的塞巴斯蒂安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魅力。查尔斯爱的只是一个阶段的塞巴斯蒂安,一种状态的他,而不是本质的他,真正的他。从我对爱的理解来看,这不是真正的爱。
塞巴斯蒂安对查尔斯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起于一定的爱,但愈演愈烈最终完全耗尽了其中的爱意。塞巴斯蒂安为什么要接纳这样一个看似平平的朋友?因为查尔斯对他的一切是感兴趣的,是包容的。相比于塞巴斯蒂安其他的大部分是和他一样的自我中心的富家子弟,这个中产阶级的朋友对他无比顺从。而且,一开始这个朋友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了解,所以和这个人在一起很安全。他希望查尔斯把注意力一直放在自己身上,对自己感兴趣但不要深究自己。他想要把两人的了解控制在一个对自己“安全”的尺度。但渐渐地,在一次次略微袒露心迹,对方却表现出无法理解的情况发生之后,塞巴斯蒂安开始放弃了交心的尝试。由此他也发现查尔斯对自己的外在生活的兴趣远大于自己本身,尤其是对自己的家庭的兴趣。塞巴斯蒂安由此短暂而痛苦地陷入了一场与自己的家人争夺查尔斯的拉锯战,并很快松开了手。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彻底地放弃了查尔斯。在他和查尔斯相处的整个过程,他对查尔斯的态度明显是利己的。我疑惑他是否试图了解过查尔斯的内心,或者为查尔斯真正地做些什么,很遗憾,他没有。如果他仔细考察或者深入了解,他会发现查尔斯作为一名中产阶级绅士的一本正经和理性克制,和有着叛逆内心的自己完全是两类人。如果问他是否爱查尔斯的人格,我觉得他可能只是享受查尔斯热切的关注和周全的照顾,却没有发现查尔斯的人格闪光点。查尔斯的平和、稳定的性情给他带来了难得的安全感,但我不认为这是他会产生爱慕之情的性格特征,这从他后来选择库尔特就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塞巴斯蒂安和库尔特的关系我之前是没有过多关注的,我总把两人关系看作是一个对塞巴斯蒂安的悲惨结局的简单注解,直到最近看影评,有人指出,这两个人的关系才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大书特书的。我才发展,这段关系还是分析塞巴斯蒂安的性格的一把重要的钥匙。剧中对两人关系的呈现也就几个镜头和几段旁人的描述,而原著对两人的关系也是着墨不多,但正是这不多的文字,却极其有力,不仅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还给了人无尽的想象空间。我认为库尔特是塞巴斯蒂安镜像化的自己。那么,他对库尔特的爱从他的自恋倾向和自我沉溺来看是完全合理的。相比查尔斯,虽然让人难以相信,但他更爱库尔特。库尔特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德国大兵,他有些无赖,人又粗俗,看似与人们心目中精致俊美、举止优雅的美少年塞巴斯蒂安毫无相似之处。但作者寥寥几笔,给相遇那一刻的两人巧妙地设置了镜像化的背景。他们都曾经失去了一位学历史的密友(库尔特的朋友战死,塞巴斯蒂安与查尔斯断交),并且都因这种被抛弃感走向了自虐(库尔特开枪射掉了自己的大脚趾,塞巴斯蒂安酗酒和自我放逐)。塞巴斯蒂安曾经是一位体面的贵族少年,但当他与库尔特相遇的时候,他已经是内心千疮百孔、外表因为酗酒而邋里邋遢,精神萎靡且自甘堕落的流浪汉形象,这种状态和当时无法自给、残疾且在外漂流、无家可归的库尔特是相对一致的。塞巴斯蒂安曾称,自己没有库尔特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库尔特也坚定地指出,塞巴斯蒂安永远不会抛弃自己。有人将此解释为,塞巴斯蒂安是把库尔特当成了自己拯救的对象,因为他说在习惯了被别人照顾之后终于能够照顾别人,并且对方是一个绝望、无比需要自己的人的时候,就一发不可收拾且再也离不开了。这在宗教的内涵上具有一种圣徒式的自我牺牲的倾向,是塞巴斯蒂安在信仰上的自我救赎。这种让塞巴斯蒂安上瘾的被需要感并非出于爱情,而是他自我惩罚的一种宗教仪式。但我还是忍不住想问,其中难道没有爱情的因素吗?很难想象,塞巴斯蒂安像仆人一样与库尔特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其间库尔特还被抓进军营,是塞巴斯蒂安为他四处奔走,试图解救他。后来他的自杀还让塞巴斯蒂安痛不欲生,进一步走向自我放纵,成为修道院的杂役。正像我之前提到的,二人的镜像化的背景已经指明了,他们在内心状态上,是一致的,并且因为相似而互相吸引。在库尔特面前,塞巴斯蒂安展现的是真实的自己,不用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不用假装开心,不用因逃避痛苦而伪装出单纯可爱(lovable)的样子。他在库尔特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格的自私任性、予取予求的那一面,也是自己在英国无法在亲人面前真正展现出来的一面。同时通过照顾库尔特,他又把自己一直想得到那无限的包容和迁就给予了库尔特。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扭曲和悲哀的爱,爱上镜像化的自我,并用本体去满足代入体。可是不可否认,塞巴斯蒂安在这样的一段关系里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和真正的快乐。他通过爱另一个自我,来达成了在本体身上无法实现的爱自己。库尔特是塞巴斯蒂安的人格的一面,只爱自己,不爱别人,所以我们看到的库尔特是无法爱别人只懂得索取的。而塞巴斯蒂安通过将自己的这一面分裂出来,通过转变自我,通过爱库尔特扭曲化地实现了爱那曾经自恋的自己。这也是人们所说的自我救赎。而当最后库尔特死去,塞巴斯蒂安的自私自恋的这一面彻底消失了。塞巴斯蒂安晚年浪迹于北非的修道院,不再有清醒的意识和尊严,酗酒,微笑,最简单地活着。他的自我和人性越来越模糊,考狄利亚称那是一种最为接近上帝的状态,那是神性的体现。
最后,我想回顾一下,当这三个人相遇的时候的虐心场景。这里的虐心,所指的是观众的体验。观众由于是从查尔斯的视角来观看,更能与这一角色共情,由此对于这一场景大多表示难以接受。但这实际上也是没有真正理解塞巴斯蒂安的内心甚至是强加自己的期望与审美于角色的残忍粗暴的表现。当查尔斯亲眼目睹形容憔悴、邋遢失态的塞巴斯蒂安和库尔特,以及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难以理解的迁就,他的表情是非常难看的,其中有不解、吃醋甚至有一丝轻蔑和失望,在交谈之中时不时挤出掩饰性的难看的微笑。而当塞巴斯蒂安看见查尔斯,他只是略微提了一句,自己总是想起在牛津的日子,之后,他说的话每一句都不离库尔特。塞巴斯蒂安不是不知道查尔斯对自己的迷恋,但我想他也知道那种迷恋只是对于过去,所以他的这些会刺痛对方的话,是一种与过去决然告别的表态,也是对查尔斯努力维持得体的表现的嘲弄。塞巴斯蒂安与过去决裂了,他也早已放弃对查尔斯的短暂的依恋。说起来,他们的相处最多只是两三年,与他与库尔特的相处时间比起来少得多。查尔斯和库尔特两个人在塞巴斯蒂安心中的地位,这样比较起来也就一目了然。只是由于视角问题,我们观众也只乐于看到那些美好浪漫的情节场景,希望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永远留在那个夏天。我们也艳羡那古堡、庄园、喷泉、教堂、草莓、美酒、树荫,因为我们不像塞巴斯蒂安,一出生就拥有了那些。而从塞巴斯蒂安的角度来看,从来就有的东西绝非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很悲哀,没有人,真正去了解他要什么,甚至包括我们这些声称爱他的观众和读者们。这才是他扭曲的人格和恋爱关系形成的深度原因。库尔特不需要刻意去了解塞巴斯蒂安,当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就认出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库尔特的幸运在于找到了那个爱自己的人,塞巴斯蒂安的不幸在于一直寻找,从未找到,从而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
《故园风雨后》,原名《Brideshead Revisited》,由英国著名作家伊夫林.沃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二战前夕伦敦近郊Brideshead庄园里一个贵族家庭两代人的命运,由主人公查尔斯以第一人称叙述,颇有英国的《红楼梦》之风范。
这部小说1981年被改编成11集迷你剧上映,演员阵容强大,制作精良,获得多项艾美奖提名,劳伦斯.奥利弗获得最佳男配角。安东尼.安德鲁斯扮演的赛巴斯蒂安迷倒了一众妹子,这个角色是他自己演艺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该片也是杰瑞米.艾恩斯的成名作,此后星途坦荡。2008年被翻拍成电影,还是英国人自己拍的,主角也是一众大牌明星。如果不看电视剧版,观影体验也还行;看完10个多小时的电视剧,再回看电影版,简直不忍直视。我就想问电影版的编剧:你难道不怕伊夫林老先生从棺材里出来揍你吗?好东西是这么糟蹋的吗?
下面来对比一下两个版本:
1. 人物
1) 安东尼布兰奇
赛巴斯蒂安中学和牛津的同学,娘娘腔,口吃偏又爱说话。标志性动作是端着酒杯,嘴里滔滔不绝,身段风骚妖娆,媚眼翻飞,头呈45度角上扬,一结巴就翻白眼。他是赛巴斯蒂安牛津早期的朋友,认识了查尔斯之后,赛巴斯蒂安就和他疏远了。电视剧版里安东尼每次出场都特别抓人眼球,惊艳无比,演得太有特点了。电影版里他依然挺娘的,人物完成度比上一版逊色不少。
2) 马奇梅因侯爵夫人
天主教徒,美貌与财富兼具,和侯爵育有二子二女,一生致力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丈夫和孩子。在她的苦心经营下,丈夫逃离了Brideshead庄园,和情人在意大利定居;四个孩子里茱莉娅和赛巴斯蒂安反叛,一生不幸福;长子布莱德行为古怪,以未婚身份娶了个已过生育年龄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小女儿科迪莉亚献身宗教,一生未婚。这个美丽的女人手握一手好牌,却打了个稀烂。
电视剧版里的侯爵夫人美丽端庄,说话轻言细语,如春风拂面,乍一接触觉得温柔可亲,周到体贴;实际上“粉面含春威不露”,精于算计,步步为营。为了掌控赛巴斯蒂安,她先是不动声色地拉拢查尔斯,无果,接着派人监视自己的儿子,到最后直接要求赛巴斯蒂安要么从牛津退学要么和她安排的人住在一起,接受24小时监督。这是有多爱儿子呀!
电影版的侯爵夫人气场强大,处处显示出碾压之势,像个高高在上的女王。有一场戏她直接把赛巴斯蒂安教育哭了,把查尔斯看得如雾里看花。这还是侯爵夫人迂回曲折的风格吗?让人感觉少了层次感。
3) 查尔斯
电视剧版的查尔斯是杰瑞米.艾恩斯演的,此君挺拔瘦削,眼睛里自带失落感和某种迷离,最适合演文艺调调的片子了。查尔斯是本书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见证了Brideshead庄园的兴衰,他原来只是一个过客,因为和赛巴斯蒂安、茱莉娅产生了感情,也被附赠了不幸福大礼包,人到中年,孑然一身,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和茱莉娅相爱却不能相守。
查尔斯自己说,他的牛津生活是从认识赛巴斯蒂安开始的。言外之意,之前的大学生活是虚度,二人相见恨晚。他和赛巴斯蒂安一个理性,一个感性,查尔斯可以全然地包容赛巴斯蒂安,他俩在一起彼此感觉舒服。赛巴斯蒂安喝醉了,查尔斯看他的眼神里满是关切和心痛;赛巴斯蒂安深夜跳墙来找查尔斯,摔下来被抓住,歇斯底里发作,只有查尔斯能让他平静下来;赛巴斯蒂安要退学,查尔斯为他收拾行李,温柔地把他的泰迪熊放进箱子里,枕着枕头;在邮轮上茱莉娅问查尔斯为什么娶了现在的老婆,他的回答是:“生理上的吸引;野心,人人都说她适合当画家的妻子;孤独,想念赛巴斯蒂安”。和茱莉娅在一起,一方面他们互相吸引,另一方面他觉得通过茱莉娅感知到了赛巴斯蒂安。有的人说查尔斯寡情,在我看来,赛的悲剧是宗教和家庭造成的,查尔斯救不了他,从某个方面说,查尔斯也是受害者,他只不过比较理性而已。
电影版的查尔斯是马修.古迪演的,高帅,了无生气,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电影版把查尔斯改编得很不堪,让这个人物顿时猥琐起来。
4) 赛巴斯蒂安
贵族出身,拥有绝世容颜和大好前程,却自甘堕落,读不懂的人物。电视剧版由安东尼.安德鲁斯扮演,那时的他正当盛年,满头金发,眼波流光溢彩,体态活泼轻盈。前半段的赛巴斯蒂安阳光帅气,走哪儿都抱着一只大大的泰迪熊“阿洛伊修斯”,是牛津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他喝醉了吐在查尔斯的窗子里,既无奈又无邪地看着查尔斯,让人恨不起来。能把呕吐的戏演得这么俏皮,安德鲁斯是多有魅力呀?
到后半部分,赛巴斯蒂安日渐消沉,越来越沉默寡言,用酒精麻醉自己。他的母亲笃信天主教,家里有私人教堂,但他的性取向在宗教里是十恶不赦的罪过,他称自己为sinner。他既反叛又迷惘,真实自我和理性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尽管逃离了Brideshead庄园,心灵上并未挣脱,用酗酒来获取心灵的平静。
侯爵夫人晚餐后读过一段圣经,这个故事是侯爵、茱莉娅和赛巴斯蒂安命运的隐喻:“是的,他说,我抓到他了,用一个看不见的钓钩和看不见的线。那条线足够长,能让他就算徘徊在世界尽头,也能感到线带来的背上的刺痛”。他们三人殊途同归,终其一生对抗宗教,最终还是皈依了。
电影版的赛巴斯蒂安是本.威士肖扮演的,扮演《香水》的男主,有些黑瘦,气质阴郁和安德鲁斯版的赛巴斯蒂安截然不同。本演得很娘,因为电影版对赛巴斯蒂安的定位是同性恋,呜呼!据我看来,电影版里本是演得最好的了,但是改编太不着调,演员的发挥空间有限。最不该的是,电影里的泰迪熊也缩水了,版型不可爱了。
2. 故事情节
对电影版最不能容忍的是编剧把查尔斯和赛巴斯蒂安、茱莉娅兄妹前后二段式,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感情线改成了三个人之间的三角恋爱。这种狗血剧情在琼瑶戏里出现倒也罢了,出现在这部戏里,实在有些low。电影版里的查尔斯和茱莉娅从一见面就眉来眼去,查尔斯明知道赛巴斯蒂安喜欢他,他给不了赛巴斯蒂安想要的,还是继续和他交往,利用他接近茱莉娅。活脱脱一个处心积虑的感情投机者。
在威尼斯,赛巴斯蒂安目睹了查尔斯和妹妹亲热,黯然神伤,然后就整日喝酒。电影版简单粗暴地把赛巴斯蒂安酗酒归罪于查尔斯,弱化了宗教主题。
电影里茱莉娅的订婚舞会上,查尔斯很伤心,微醺的赛巴斯蒂安欲安慰查尔斯,举动有点亲昵,查尔斯反映过激,脱口而出:“不要!”立刻引来全场的注意,赛巴斯蒂安伤心地说:“You don’t care about me. All you ever wanted is to sleep with my sister.”原谅我出戏了,一点儿也没被打动。这话从一个贵族口中说出,在妹妹的订婚舞会上,感觉不符合角色设定。电影版对剧情改动太大,加之时间受限,故事铺垫不能充分展开,剧情发展感觉突兀,说服力弱了。
总之,电影版里最大的牺牲者是查尔斯。原著里和赛巴斯蒂安灵魂相通的画家被刻画成一个感情骗子、觊觎Brideshead庄园,野心勃勃往上爬的中产阶级形象。呜呼!我为查尔斯一大哭!
3. 旁白
电视剧版是杰瑞米.艾恩斯朗读的旁白,铁叔得过艾美奖最佳旁白奖。他的朗读让人感觉人物历经沧桑,从尘封往事中走来,从雾气笼罩的Brideshead庄园走来,有极强的带入感。声音历久弥新,久久萦绕在耳畔。电影里好听的旁白没有了,年代久远的感觉也随之消失。
最后,建议想看的直接看电视剧版吧。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也建议看看,不要步了马奇梅因夫人的后尘。
向经典致敬!
By Jessica
2018-06-10
1
我把以下的文字当成一束小花,献给这40年前的经典。并不算什么正式的作品,更不是什么导游的台词。那如果你觉得有所冒犯,请直接忽略:
“ It was about 11 when Sebastian, without warning, turned the car into a cart track and stopped. We ate the strawberries and drank the wine. As Sebastian promised, they were delicious together. The fumes of the Sweet golden wine seemed to lift us a finger's breadth above the turf and hold us suspended.”
这里就是掩埋城堡旧梦时分。两个金发的牛津学人相爱了。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 第1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在故园。如今所剩下的,只有风雨。我经常会怀念查尔斯和布兰奇的彻夜对话。庄园的河流叫bride,就是新娘的意思。所以Brideshead就是河源的意思(恰恰全片都没有表现)。
2 第5集打猎,当然百看不厌。让我想起了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英国贵族的打猎习惯仍然是中世纪的遗留。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1220~1250年在位)就写过著名的老鹰狩猎指南。
片中的猎狐狸或者是野兔,在中世纪是最低级的。最高贵的当然是猎雄鹿,早期是熊,后来太危险,放弃了。其次是野猪。中世纪文学都描写过。那时候有主人,随从,猎犬主管,狩猎助手这样的金字塔体系。什么事都区分三六九等。
如同考狄利娅参加一样,中世纪也有女性参加,我们在绘画上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片中的第1部是贵族在城堡前聚集,喝酒暖身。而在塞巴斯蒂安的房间里墙上正挂着骑士骑马的版画,下面是非常漂亮的九节烛台。第6集在Rex办公室也是挂的这些内容。
聚集的贵族也不乏轿车的身影,我们看到车牌号是l X4502。在极漂亮的赛马周边,到处都是三花的小狗,尾巴摇曳着,妙说是品种狗,他懂得真多。赛马梳着漂亮的头发。仆人穿着燕尾服拿着酒盘,向骑手们递酒。 Bride已经穿着红装,戴着小圆帽,手套,拿着马鞭。有一个老年的嘴里叼着烟斗,还有的在喝随身酒。
打雷的助手一般都带着贝雷帽,他们站着交谈,等待打猎的开始。打猎是有步骤的,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就是赛马当中的一种运动,叫障碍赛。有人吹起了喇叭,哨子。姿势潇洒的,能够赢得女性的青睐。 3
第7集片尾是一个马奇梅夫人葬礼的小片花,非常有意思。很多人错过没看到。
马车拉着黑色的灵柩,缓缓向前。重点是高耸的家族墓地,就像一个城堡,像圣母大教堂一般的穹顶。就是他们永久安息之所。 到了第9集你就能看到早年查尔斯就画在了他们家的客厅里。一边是府邸,另外一边就是他们的家族墓地——一面是生,一面是死。从摇篮到坟墓。
体现了英国人好教养的场所。查尔斯把画留在了那里,也把自己的心留在那了。 4
最后一集也就是第11集。再回到现实的军队生涯之后查尔斯说了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就是这个庄园突然来到了霍普的时代。其实霍普就是在第1集,一开始出现的年轻小伙子,在小说中是着重描写的,说明他是查尔斯下一时代的人,有一种大大咧咧无关痛痒之感。
霍普,代表了一代人。电视剧的编剧可能没注意到这一个,所以台词有点穿帮,或不明所以。
这个前面的引子,是沃恩惯用的讽刺笔法。
基出血 一个眼神 老子都要暂停下来缓一缓 所以我看了半年才看完
在异乡的某个角落里,永远是英格兰……
十多年前的深夜,懵懂年少,日日追看,至今念念不忘。-不错,几乎是场梦。
有大放光彩的人物的小说,成败都在选角间。这个故事就看Sebastian啊,当时夜深人静看到再三叹息。就要那样毁灭,还要有那样的风流。后来看到张敏仪写当年出公差,刚好住进戏里大宅,看见他们拍摄S和C在喷泉边喝香槟喝到掉进水里的戏份,他们拍通宵她就倚窗看通宵。再没有这样绮丽的回忆!
和Sebastian一起的时候,是我一生中最生气勃勃的样子。
有时候我觉得过去和未来在两头夹得如此紧,根本就没有留给现在的时间。
整部剧都太太太太太虐了!!!过去了就回不去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再现英式缓慢优雅,此等怀旧怆然唯有在这些地方、这些人身上开放。
仿佛一出英格兰的红楼梦。再也回不去了的Arcadia。Charles用世故、Sebastian用放纵来放逐自己所有人都不知道“我是谁”。电视剧十分忠实于原著,Castle Howard美哭了,等我整理照片。2015-09-01 想看 2016-02-27在看
尽管塞巴斯蒂安只出现在了前几集,但无疑比作为旁白的男主查尔斯更加出彩。最后一集中年人查尔斯以驻军身份走入已然破败的庄园,抚摸着自己亲自描摹的少年塞巴斯蒂安。之前几百分钟的剧情,或许就为了铺垫这一刻两秒钟的万种苍凉。
charles从不争取,sebastian从不强求,唉
撕裂 陨落 对于曾经那么一点英伦的美妙的幻想的祭奠 那些光华和繁荣都已经在少年情事无疾而终之后风化剥落 最终成了记忆低端散落的如梦般不可把玩的碎片
Charles Ryder & Sebastian Flyte
神作。安东尼·安德鲁斯,演活了一个难以描述和定义的角色,集脆弱、美丽、优雅、天真、活泼、颓废又自我的塞巴斯蒂安少爷。电视剧的后半段,我和主人公查尔斯一样,一直在寻找着关于他的片言只语。
Physical attraction. Ambition. Loneliness. Missing Sebastian.
我们都爱塞巴斯蒂安,可最终都成为了查尔斯,成为了旁观者。
在它面前,电影不值一提
挚爱的英剧!Jeremy Irons年轻时候好美好嫩啊!!电视 电影和书都看了个遍!
我要给十颗星,谢谢
虽然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可是那份隆冬的寒冷还是丝丝点点的渗透出来,犹如砒霜慢慢地腐蚀你,最后让你细细绵绵地疼痛,而这种痛,即使没理解,却已无力再经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