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果最后不是这样
我对影片前半部基本没feel。因为我是用手机看的。画质不错,就是字幕太小了,等我把字幕看清楚了,情节和画面就错过了。
后半部呢,在电脑上看的,可以算是高潮迭起,可惜我看惯了华盛顿老兄演牛哄哄的角色,这次演个群众,就算再出彩,也还觉得应该应份不稀奇。
至于Travolta,这厮好久不出现了,终于又演回坏人,驾轻就熟。
再说说谈判专家,不能不说这家伙戏路广啊,变形金刚里脱完裤子转身就西装革履了。
反倒是其他一些角色,让你觉得有惊喜
市长大人坐捷运,胖的不成样子还拿一块钱年薪,死几个人在他看来司空见惯,反倒对华尔街的情况了如指掌,经济决定一切啊
撒尿男,人总是会在关键的时候做错误的选择,比如和持枪悍匪举手说撒尿,其实啥也没出来,要不是小弟弟嘘嘘救了他一命,估计这哥也挂了。
视频聊天男,趴在地上面对女朋友的质问,他不敢说话,地铁高速前进,他倒不停的在那里我爱你我爱你,可见人怕的不是已知或将要的死亡,人怕的是未知和不确定。
有个地方我不明白啊,为啥不用直升机运钱呢,非要在NY的大街上极品飞车?
结局算是和谐,但如果结局不是这样,悍匪得手一千万各奔东西鸟无音信,华盛顿大哥依旧回家买牛奶。这样不行吗?
2 ) 剧情应该是这样的
劫匪开始行动之前,几个年轻人拿着IPhone/ipod在听音乐(而不是用笔记本电脑和女友激情聊天),那个公司白领身上带的是blackBerry,还有一大堆的Nokia、Sumsung、Moto....
后面的故事,我估计很多人已经知道我要怎么说了,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劫匪们搜出所有乘客的手机和电子设备统统毁掉。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剧情发展。
第二种,劫匪开始行动,但对人们手上的电子通讯工具并不感兴趣,是些只知道上网炒股的通信盲,也许是因为刚出监狱,外面的变化实在太快了。于是,剧情就此展开:
用IPhone的,开始隐秘拍摄视频直接上传到Youtube,网友一顿热烈点击,回复中,有的惊恐,有的冷静的出谋划策......媒体记者也通过敏锐的网络嗅觉开始通过电视播放youtube上的视频;blackBerry的也没闲着,趁劫匪不注意,手指轻舞飞扬的发出求救信息,顺便把公司的E-mail回复了;更多的人开始用手机在twitter上图文直播绑架现场情况,在twitter上发起转推狂潮。纽约市长本来就一直在关注twitter上的民意动向,结果第一时间在twitter上发表安民讲话(比调度员发现的还要及时),稳定局势,安慰被困人员要保持镇定,告知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接着市长twitter的follower数量直线攀升,支持率空前高涨。劫匪也没闲着,拿出上网本,时刻关注股市信息。可惜被美国的网络监控系统逮个正着,马上发现这节车厢里的人还有在关注股市信息的家伙,判断肯定不是乘客,随即找到该账户劫匪的背景资料为不打草惊蛇,并未冻结账户。影片的第一现场从地铁车厢和调度中心变成了车厢、调度中心和互联网。
劫匪还按原计划通过调度中心索要1000万美元现金。而纽约警察早已摸清了劫匪的真正意图和整个情况,将计就计,1000万美元调直升飞机送达(我看着那些开道的摩托骑警太辛苦,还要冒着飚车被撞飞的生命危险,实在心疼,他们更是英雄!)。劫匪拿到钱以后,来了个金蝉脱壳,这哪能瞒得过车厢里的乘客,劫匪举动暴露无遗,结果射杀场面在街头大上演,不是两个,而是四个全部报销......
最后,影片镜头回顾所有在网络中 转推的twitter们,网民笑了,市长笑了,车厢里的乘客这时纷纷走下车厢,拥抱在附近知道消息等候多时的家人.....
新时代美国英雄的最好注解,不再是个人英雄,每个人都是英雄!
影片最后一幕:中国CCAV增加播报一条国际新闻:“今天上午,美国纽约发生一起地铁劫持事件,劫匪劫持二十多名乘客,其中包括多名妇女和儿童,结果因警方处理不当,劫匪在逃跑过程中,与警察在街头爆发枪战,四名劫匪被当场击毙,部分警员受伤....”
3 ) 这是个水准之作,可看
千呼万唤始看到,然而有的时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从一个动作戏的角度来讲,这个戏比《国家的敌人》差多了。剧情有很多愚蠢之处,结尾也不给劲,比较草率。所以我觉得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个文艺片来看。影片主要的看点就是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飚戏。真有点当年看《王牌对王牌》的感觉。武侠小说里有一种境界叫做入微,就是说武功的掌握已经妙到巅毫。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就达到了这个境界,我不知道他是精心准备还是自由挥洒,总之每一个细节都近乎完美。特拉沃尔塔,我一直认为他是个偶像派演员,就像刘德华,看他的戏不是看他的演技,而是看他那个范儿,总那么激情四射。影片里最经典的一段戏就是特拉沃尔塔用人质的生命逼迫华盛顿承认自己受贿,这样的段子是美国电影特有的东西,特别打人,然后和剧情还没多大关系,就是为了塑造人物。整个影片的背后隐隐还有一些暗流涌动,关于体制呀,经济危机之类的讽刺,点到为止,你有心呢,就笑一笑,无心呢些东西也没有给你填堵。对于导演托尼·斯科特来说,这是个水准之作,可看。
4 ) 就算是个SHIT,只要能煽情,就是允许有戏份的
Tony Scott不愧是拍好莱坞商业大片出身的,一部具有黑色幽默性质的70年代反讽片的经典,到了他手里就翻拍出了那种美式英雄主义的特定模式了,这大概也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用些催泪弹情节什么的来吊起观众们的唏嘘感以便到达某种程度的商业效果,想来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很不想拿原先那部Pelham 123跟它比,但是当片中那GarageRock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怀念曾经的Jazz背景音效啊,不过一个时代总得有一个时代的象征,所以这背景音效的与时俱进感也是翻拍必须要体现的,其必要程度不亚于片中全程ON LINE转播的LAPTOP,时代感太强了。
当然,在与时俱进的商业化同时,导演也是很注重对原剧的那种经典幽默致敬的,比方说原剧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蓝、绿、棕、灰那4位Mr.Colour,本剧虽然没了这种颜色代号,但导演还是挺有意思要往那方面YY一下的,屈伏塔大叔在自报家门时用的那个RED的谐音里头居然还特别标注了一个Y,当然,此Y非彼Y,这个Y是有那种Mr.White的意思在的,Whiteman是多标准的一个美国先生形象啊,导演哥们是有深意的啊,他的深意还在于把别的Mr.Colour的戏份都删减了,全集中到了屈伏塔大叔这位代言人身上,屈伏塔大叔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也没有让广大观众失望,他把那种华尔街流氓的气质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了。
那种金钱至上主义者的信仰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展现出来了——剧中他在看了黄金期指后来了一句“我接受你们的条件,我的上帝告诉我了。”这哥们心里的上帝原来有着一张红绿两色的脸啊;
那种流氓气质屈伏塔大叔他也演的太到位了——GOOGLE到了华盛顿大叔受贿的昔日污点后他喜不自胜的来了一句,“Oh,baby~”;
那种华尔街特有的金融流氓属性,已经鲜明的反应到了他的犯罪行为上去了,他不停的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恶行合理化——杀第一个人(列车司机)的时候他说不能怪他,是因为这个扭曲的NY社会;杀第二个人(曾经混过帮会的小黑)的时候,他把责任推到了那位母亲的身上。
这种否认责任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心理学家戴维·马茨阿和雷沙姆·赛克斯的中和理论,当一种行为会受到别人责难时,某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看能不能找借口,这种妥协反应也称作合理化,有了这种合理化他们就可以摆脱在童年就已经习惯的道德准则,找到一种新的借口来证明自己的违法是合理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和技术,原本很邪恶的事情因为找到了托辞,经过中和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接受的事情了。
作为一个曾经包过ASS MODEL去冰岛HAPPY的华尔街流氓来说,屈伏塔大叔的反应是深具这种合理化机制的,不仅如此,他还要谴责那些宣告自己有罪的人,认为他们才是伪君子,所以对华盛顿大叔受贿的事他才会那样咬死不放,所以他才会嘲讽市长1D的工资的事情,很简单,他不过是想用谴责来掩盖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罢了。
虽然是新瓶装旧酒,但就这方面来说,倒是这片的亮点了。
至于有些评论里头说的那什么屈伏塔大叔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在他最后为了社保基金死而后已那种态度上,我实在是不能苟同,大叔他有那种精神么?我怎么没看出来啊?很明显的一点,他要是那么崇高,最后被枪毙的时候干吗不欣慰的给个圆满的笑脸呢?如果不是屈伏塔大叔对角色的揣摩不到位,那可能就是某些理解有偏颇的问题了,大叔他不过是不想再回监狱而已,死亡不过是他“趋乐避苦”的功利主义选择,没什么崇高不崇高的,一点儿都不圆满。
我深深的拜倒在屈伏塔大叔彪悍的演技之下,老实说,本片的亮点都被他抢完了,我真没看出来演对手戏的华盛顿大叔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难道要我说最后那段莫名其妙的飚车追缉?这种强大到荒谬的责任感实在不应该是他的败笔,要说也只能说是导演哥们的好莱坞大片的商业情节,就像那一加仑牛奶的莫名其妙的戏份,不过想来那也是煽情需要,别说牛奶了,随便什么别的,就算是个SHIT,只要能煽情,就都是允许有戏份的,几加仑都行!
尽管导演哥们把地铁里那几个乘客的戏份都让给那一加仑牛奶和华盛顿大叔了,但遗憾的是好像是不太能够补平的,原剧中地铁乘客们都很有镜头感,幽默的很特别,表演的很出彩啊,包括作为龙套角色的市长哥们,他的瑞士小金库的幽默也独具魅力,那么多深具社会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镜头的被CUT,确实是有点遗憾的,这种遗憾绝对不是靠警察撞车或者堵车的时候给TAXI顶灯上“MADE IN NY”一个高亮镜头就能弥补的,至于市长的发型和西装的笑点,说实话也是很低的。
不过总体来说吧,这翻拍片还凑合,虽然是商业化的厉害了点,但是套一句Mr.Natural大师的话来说吧,那就是“IT DONT'T MEAN SHIT!”
5 ) 中美人民是一家
设想一下,把<骑劫地下铁>换在北京而不是纽约,其他很多东西甚至不用变化,男演员换成陈道明和孙红雷,一样的暴堵的城市,一样没谱儿的股市.结尾加一些主旋律的东西和谐一下就差不多了,哦,对,人质一定要多,要挤满车厢,这才像北京.
这片子惊喜还真不少,导演用电影人特有的方式发泄着对纽约的牢骚.最精华的莫过于影片结尾,借丹泽尔的嘴说出的两句话:
1.他拒绝市长让他开有警(和谐)报的专车回家的建议时说:你的车?有警报?不,我想我还是坐捷运吧,那是我的命脉.
我忽然想起我们下班时,路上的车都各自因为不同的目的交织着堵在一起.偏偏有一些白牌的,带O的,拉着警(和谐)报的,晃着暴闪的,牛X轰轰的横冲(和谐)直撞.你说在社会上潜(和谐)规则也就算了,挨大马路上您也潜(和谐)规则,还潜的这么理直气壮.
2.丹泽尔临走时候问市长是不是洋基队球迷,市长说:不是,哦,不,当然是.丹泽尔一笑了之.
我又忽然想起我们伟大的cca(和谐)v,满世界的放全运,恨不得全运会弹球比赛都要直播,每逢这类比赛什么天下足球啦,冠军欧洲啦,NBA啦,反正能看的基本全歇了,花多少钱买的海外转播权都可以白扔,反正花的是纳税(和谐)人的钱.你们根本不知道老百姓最原始的快乐是什么?也许cca(和谐)v看了我的话该说了,中国足球可以有.
反正看完这片,我特理解纽约的朋友们,全世界在你们那儿炒股票,把你们那儿给堵了,一金融(和谐)危机了,把你们弄穷了,一恐怖(和谐)袭击了,撞倒你们俩座楼,这倒霉事怎么都让你们赶上了.没事,我们多看看你们的盗(和谐)版电影,你们多来来北京旅游旅游,咱们就都心理平衡了,北京欢迎你!
6 ) 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骑劫地下铁》
当年昆汀骂雷德利斯科特这个弟弟不过是个“电影混子”的时候,我想昆汀一定是作《真实罗曼史》编剧的时候吃够了这个笨蛋的苦头,也让昆汀一步到位领略了好莱坞的真实面孔。
没错,托尼斯科特就是好莱坞工业化流程生产者、拥护者和典型代表,他炮制的产品一定充满花里胡哨的噱头,但绝对没有灵魂。资本需要的就是这个,可以保证最大的商业化和遇到最小的麻烦,至于这种产品有没有嚼头和营养,吃多了会不会变成“超码的我”,谁在乎呢?
《骑劫地下铁》正是这种思路下的新产品,托尼斯科特充分发挥了自己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特长,硬生生的把一部七十年代的警匪电影改编成了电子游戏《侠盗猎车手》的电影版外传。
在七十年代那一版中的所有生活质感(昏聩而满腹牢骚的地铁调度员、专业的劫匪和恐慌的地铁人群)都被托尼斯科特MTV化的剪辑所取代,节约下来的时段填满的是喋喋不休的对白,如果不是丹泽尔华盛顿和特拉沃尔塔,我相信这部电影比现在还会难看上十倍,虽然现在已经足够难看,而原来那版故事中的压抑和冷峻气质早已经荡然无存,那些照搬原版的尖酸对白在一个游戏化的环境中显得突兀而没有依靠,特拉沃尔塔的角色仅仅是游戏中要打败的对象,而且轻而易举就被打败了,这样的成功还真他妈的廉价。
作为资本的宠儿,托尼斯科特肯定还会有下一部作品,但从电影发展来讲,托尼斯科特早已经洗洗睡下了。
美国 都是拿真钱的啊····
铺的太大,造成虎头蛇尾
够烂的了
John.Travolta 老了 已经不是断箭里的悍匪了。
二刷之后感觉故事还是太流于表面了,主题上想黑政府,不过从人物的塑造上来说不算具有说服力,很典型的好莱坞叙事,可以深化的地方都戛然而止。场面上的掌控较之以前更成熟了,第二遍比第一遍看的要更流畅先
多看点书有必要,免到用时方恨少。
特拉沃尔塔的演技绝对“一流”,不过··东西真的还可以··
其实本意是看电锯惊魂的,点错了贼,不过有Denzel Washington也挺值
多么基情四射的片子啊~~两个人碰出的火花都那么大~~~~He's got a sexy voice.He'd be my bitch in prison
JB电影
纽约没有不靠谱的伤亡率
中规中矩,人畜无害
过滤掉其余废渣,这片子就是部不错的温情片。今天我也要去买一加仑牛奶。
走投无路我觉得这调度员太卑鄙了
粗陋的电影,整体差不多可以得0分,2分都是给华盛顿的。
其实这个好莱坞片子里面穿插的一些很小的细节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关于市长的一切,比如记者对市长的访问,还有市长对自己造型的关注,等等。
4星给2位巨星
what kind of people would take an ass model to iceland? Wall street guy!
虎头蛇尾。
丹泽尔华盛顿本来就很弱的气场如今已消失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