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请自来》:本无画虎,何来类犬
翻拍片一直是欧美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尤其是恐怖片,由于日韩恐怖片在国际的名望日益增长,购买日韩版权翻牌好莱坞版的电影屡见不鲜,如《午夜凶铃》《咒怨》《鬼来电》,翻牌自香港彭氏兄弟的《见鬼》,以及这部翻牌自韩国的《不请自来》。
好莱坞的亚洲翻牌恐怖片一直是在欧美观众赞誉,亚洲观众唾骂的典型片种,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致使亚洲恐怖片的精髓在被好莱坞翻牌后就荡然无存,很多都是批量化,快餐化的速成品,鲜有像《午夜凶铃》这样的在亚洲也能取得好口碑的翻拍片。当然,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赞同这种这种对好莱坞翻牌片的看法,只是称述一个普通观众所能接触到的最广泛的说法。对我来说,也许是本来我就口味偏快餐化,对于好莱坞的翻拍片,每次我都带着看烂片的心情去观看,但每次看完后都发现结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譬如美版《咒怨》。大言不惭的说一句,以一个资深恐怖片迷的身份,我对日系的恐怖片是没有太大的好感,日系恐怖片声名远播不假,但我委实受不了日系电影的拖沓和平淡,恐怖片也一样。当年寻着名声,忐忑不安的找来看《午夜凶铃》和《咒怨》,惴惴不安的打了多半个小时的哈欠后才见到鬼的样子,从此之后对日系恐怖片没有太大的好感。但美版的《咒怨》却非常和我胃口,因为它快餐。个人觉得亚洲和欧美的观众有很大的不同,亚洲的观众喜欢耐琢磨的电影,欧美的则不一样,他们大多的要的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不愿费脑子想。所以亚洲动作片科幻片拍不过好莱坞,好莱坞恐怖片生活片拍不过亚洲。
《不 请自来》翻牌的是一部韩式经典电影《蔷花红莲》,该片虽然存在一些逻辑问题,但影片的创意和导演的电影美学在该片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原版很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阴郁,含蓄,东方人的特性。因为原版中是一个一人分饰三角的设定,其间设计到的精神分裂,恋父,女性的成长和其他一些隐晦的话题在被导演个人特色鲜明的美学营造下显得静谧又诡异,而且全片有一个费解的故事真相,很少有人能在第一遍就完全看懂。要想把这么一部典型风格,特色明显的亚洲恐怖片翻拍给老外看,不伤筋动骨从根本改造故事结构是不可能的。
看完全片后我非常佩服本片的导演,他们非常聪明的借用了故事的基本结构之后,大胆的改造了故事的人物线和故事真相,不仅将原版姐姐的独角戏变成了美版妹妹的复仇记,甚至直接改变了原版故事的人物设定,而将后妈这个角色赋予真实化,并在故事背后埋藏了一条隐晦的线索,原版的妹妹需要化成鬼魂才能索取后妈的命,美国人显然更相信身体力行,美版的妹妹直接亲自动手报了自己心里暗藏的仇恨,并且非常聪明的躲避了牢狱之灾。
韩版的《蔷花红莲》更像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有关家庭内部的零零碎碎关系,纠缠不清的各种关系,东方人的隐忍特性在片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姐姐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亲人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无限分裂幻想来释放自己心中的怨恨,而西方人在强调个性解放的环境下,妹妹则通过自己一步步的有意无意的计划去动手解决自己心中的仇恨。东方人更重视家庭关系,所以姐妹情谊被表现的非常浓厚,西方人普遍家庭关系并不深厚,所以美版表现出来的不过是一群没心没肺的小青年,纵情欢乐,唯一能说的上有情的就属妹妹和母亲的关系,却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表现,姐妹情在美版中恍如空气。
有关姐姐的真实身份曾是韩版的一大亮点,也是影片中的第二大包袱,美版在甩这个包袱的时候导演调度的效果却严重的削弱了本该有的震撼力,随着姐姐身份揭露那一刻导演一个长镜头把苦苦哀号的姐姐抛在镜头外的时候,本来这个设定应该有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所剩无几,不得不说是本片最的遗憾。
一些看过韩版的人非常热衷于把本片和原版做比较,并把美版践踏的一文不值,或揶揄导演“画虎不成反类犬”。我想说,美版的导演在借用了原版的要素之后,演绎出来的完全是一个属于导演自己的故事,他完全没有想去画虎,也不想画虎,又何来类犬之说?作为一部翻拍片,《不请自来》是成功的,但最为一部单纯的电影,《不请自来》并不够精致和完美,所以这部青春小惊悚电影,还是值得闲暇时一看的。
注: 本文首发酷6网
2 ) 美版《蔷花红莲》
[玫瑰]【牛妞影评】亲眼目睹了爸爸和妈妈的护士偷情的一幕,怒火中烧的女儿安娜,决定烧死他们,却不幸意外地反让双生的姐姐和妈妈惨死在火中,从此便无法从失去妈妈与姐姐的悲痛中走出来,内心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创伤性阴影……,安娜的回归,一段以报仇为目标的人格反转开始上演……翻拍自韩国的《蔷花红莲》,该片选角很棒,演技棒棒哒,情节的悬疑点设置也够多,但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的设计上有点拖沓,不够紧凑,结局太过草草……。推荐指数:✨✨✨
3 ) Sometimes we live by forgetting
本片一直以女主的主观视角来引导观众,一步步走入一个巨大的心理陷阱,将结局更加衬托的出人意料。真相大白的时候,女主发现自己的姐妹慢慢消失,此时镜子里站着的是沾满鲜血的自己,一袭白衣将猩红衬托的更加触目惊心。回看此剧,Alex的形象设计还算较为谨慎,从头到尾没有和女主之外的任何人进行交流,出现场景也还算自然。但是此剧为了将观众带入女主的想象世界,有些情节设计的较为僵硬牵强。比如Anna为了找“证据”项链闯进Rachael的房间,首先作为正常人的Rachael应该不至于想到Anna是为了找那条项链,因为她根本就不是凶手,而且当时Anna并没有过激行为,Rachael也不应该在此时使用镇定剂来刺激一个本身就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她做过看护应该有一定医疗基础。此外,本片Anna臆想的恐怖情节有点过多,毕竟不是恐怖片这些场过多重复这些毫无意义的镜头使人有些无奈……影片的最后Anna回到了那个医院,不知此事过后,她会不会像上次一样再次忘掉这一切?遗忘,寻找真相,发现真相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崩溃,再度遗忘,如同一个个可怕的齿轮,碾压着小女孩脆弱的人生。那个没看好病而惹了大祸的医生说:人有的时候需要靠遗忘来活下去。”但是有的时候来看,重拾回忆的过程更加痛苦,因为自私的人类只会相信自己想要的“真相”。
4 ) 又见悬疑惊悚佳作
观看完影片的感受比观看的过程中还要觉得恐怖,这种“后怕”的效果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回味性,此类型的影片还有《孤儿》、《继父》、《觉醒》等。
对于“精神分裂”类型的悬疑惊悚影片,往往都是在结尾的短短几分钟颠倒整个影片的逻辑,《不请自来》也同样,影片开头揭示出主角anna为精神分裂症刚刚恢复过来,回到了家中,却因为一年前母亲的意外身亡牵扯出自己回忆,此时便与妹妹alex调查“继母”的真实身份。
影片中穿插着anna的幻想与噩梦,不但可以作为影片的惊悚点,而且为影片的结尾留下伏笔。在一切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候节奏的加快也让观众减少了对影片悬疑部分的疑虑,顺势将真正的凶手锁定为anna的继母,可是在结局“邪恶”的继母被妹妹alex杀死时事情本来的面目才显现而出,原来anna的分裂症并没有好,而且在不断恶化。
alex其实早在一年前便与母亲一同意外身亡,而anna幻想出的alex则是自己分裂出的角色,她不但杀死了自己的前男友,还将自己住院时的病友影射到了继母身上。
影片篇幅较小,但平铺直叙,节奏十分明快,并且也同样有着十分出彩的结尾,大爱此类悬疑惊悚片。
5 ) 和韩版的相比差太远
我看美版《不请自来》比韩版《蔷花红莲》要早,但美版的我几乎看过一个星期就忘了,《蔷花红莲》却成了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美版《不请自来》和韩版《蔷花红莲》描述的影片本质与内涵是不一样的,韩版《蔷花红莲》展现了一个 恐怖、光怪陆离 、悲惨凄美的故事。无论是姐姐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妹妹的死亡而愧疚发疯精神分裂陷入了迷离、失真的奇幻世界,还是妹妹因为姐姐与继母争吵负气离去,导致苦苦哀求却得不到回应,都有一种无限惋惜的感觉,也有很深的现实意味。而美版《不请自来》则是一个俗到不能俗的故事,影片借着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的设定桥段,这点看似与韩国原版相同,但实际上是为传统的美国式“杀人狂”套路内核铺垫设定,尤其是女主角最后杀了后妈,满身是血的站在镜子前那一幕,典型的美式“杀人狂”桥段,俗到了极点。还有最后女主在医院对医生说的话“我做了我未做完的事”一边说还一边扣下照片上继母的头,更是应证了这一点。《不请自来》这就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仅仅是以人格分裂作为铺垫桥段进行,我真搞不懂美国电影人,2009年按理说这种杀人狂套路都玩了几十年了,70年代的《月光心慌慌》到09年《不请自来》30年了,还玩不腻吗?这点上他就没有学到韩版的精髓
6 ) 以“视与听”的名义,解构“人格面具”
2003年,金知云的《蔷花,红莲》,安之若素地盛开在韩半岛。“灵异第六眼”式的叙事法则+唇红齿白的怀春情绪,看得人,欲罢不能。一时之间,《蔷花,红莲》被捧上了“韩国第一恐怖电影”的宝座。好莱坞,岂能放过。于是,继中田秀夫的《午夜凶铃》之后,梦工厂再度用万能的绿油油(100万刀勒死),揽下了《蔷花,红莲》的改编权。
关于《不请自来》的剧情,我们可以套用当下时髦的句式:《不请自来》没告诉你的,荣格和拉康告诉了你。于是,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人格面具”Persona和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Theory of Mirror Image,在这部电影之中,牵物引类。正如拉康所言,“欲望是对他人的欲望的欲望。‘自我’是在‘他者’那里实现其自我。”影片的主人公安娜,身体力行地实现了这句话。起先,她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姐姐的身上(邪);后来,她又将自身的欲望影射在男友的怀里(正);最后,这两股欲望合并成她对于“后妈”的欲望。她,完全地成为了欲望的俘虏。前前后后,她一个个地将他人的“人格面具”,戴在了自己的脸上。正如荣格所言,“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那么,这些晦涩的理论分析,《不请自来》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很简单,影片随处的可见的“镜子”和“窥视镜头”,润物细无声地利用电影特有的属性,影射了这些原本只能书写在文稿纸上的哲学命题。巧妙的是,导演在影片的开头处就跟观众玩了个“镜中游戏”。回到家的安娜,快活地躺在床上,镜子在画面的深处,靠墙;紧接着,下个镜头就是越轴拍摄,观众通过镜子看到了安娜。这里,导演通过镜子,将观众看电影时不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安娜的欲望,进行了勾芡。相对应的:影片最后,当安娜通过“窥视镜头”看到父亲与“后妈”偷情的场面,安娜的欲望投影,一览无遗。观众,再次透过这些“窥视镜头”,与安娜一道,沦为欲望的参与者。此外,安娜在凝视自身影子的时候,见到姐姐艾里克斯;安娜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责备自己;安娜在镜中凝视自己的“后妈”;都是“镜像理论”绝好的影像表达。
关于真相,安娜其实早就知晓的。她,以一种“选择失忆”的方式对那晚失手错杀母亲与姐姐的真相,进行逃避。就连,知道真相的男友,一起杀害。类同《蔷花,红莲》的叙事结构,虽然《不请自来》稀释了少女怀春的淡淡哀愁,但是浓墨重彩地将影片赋予了“个人人格”的抒映。草蛇灰线的应用,相比《蔷花,红莲》,平分秋色。与此同时,《蔷花,红莲》浸润在影像深处的东方式含蓄,在这部《不请自来》中变成了美式传统惊悚片或恐怖片特有的“愈演愈高潮”。反传统的是,导演将整部影片的基调对准了人格的“降格”。开头时,安娜离开心理治疗中心时的俯拍镜头(类似希区柯克电影常见的超高俯拍镜头);结尾时,安娜手握利刃的超低机位。一高、一低,所有的话语在这样的镜头面前,顿感苍白。
最后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影片的高潮戏:当安娜的父亲将艾里克斯的死亡,怒吼地告诉安娜。安娜一步步,逼视逐步后退的姐姐,直到…她在落地窗中看到了自己(过曝,正反打)。随着交响曲的奏鸣(貌似莫扎特的《安魂曲》,望高手指正),影片的最强音,终于出现。至此,安娜的“人格独立——人格分裂——人格重组”,得以通过影像,完成表述。因为,她在影片最后骄傲地说道:“我做了我没做完的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完全地从错杀母亲与姐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完全臆想的世界。
至于“吓人”方面,《不请自来》运用了当下时髦的“张力式”配乐,进行诠释。“弦乐——静音——强音”,抑扬顿挫之间,充分地调动着观众的心理预期。无论如何,荣格的“人格面具”也好,拉康的“镜像理论”也罢,《不请自来》只是再次验证了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的话,“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如此而已。另外,这还只是盖德兄弟的处女长片之作。
为女主角加一星
所谓家庭悲剧
这讲的是个啥啊?有木有逻辑啊
【自己吓自己】 , 但好看哦!
美版的别有一番情味,与韩版的平分秋色了
不好看
凑合着看吧...又是人格分裂的.不喜歡...太心狠手辣了...
比起原版,这就是垃圾
翻拍的還可以就是不恐怖
据说是根据2003年韩国恐怖片《蔷花红莲》翻拍的,很有老式恐怖片风格,结尾倒是出乎意料。演姐姐的女孩很像奥斯卡影后南非美女查莉兹·塞隆,好像很久没有看到查莉兹·塞隆的新片了!
无惊无喜
不咸不淡……
这版败笔来自于演员,三演员我都不喜欢,更别说那个打酱油的爸爸了。
比韩版好,但也就值3星了。
美感不夠,最後情節交待得莫名其妙。比韓版要差很多。
韩版细节出彩气氛浓厚,美版表演自然情节流畅。个人喜欢美版多一点,至少因为易于理解让人更能感同身受。
腹黑小美女。
乱搞的男人就应该生出这样优秀的孩子。。。。
无感
一般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