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还是比较肤浅(* ̄︶ ̄)
叶民主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胆小、散漫,可是却是他坚持到了最后。叶民主身上有明显的“反体制”“反权威”“反主流”色彩,却像个生活在现代的江湖人,他退伍却不愿去当警察,没有房子,从杨高无视他握手的友好互动开始,他就不喜欢这个警察领导,当他知道自己累死累活给自己分派任务的人却连自己名字都不知道的时候更是决定放弃埋伏任务,让他留下并坚持到最后有一定因素是老田这个“老实人”和他与叶民主间的情义。为了延续老田对工作的坚守,他在明知道女友被前任追求的情况下,甚至愿意放弃对女友的承诺。在庆功会召开时,不去参加却跑去揍那个因为传递消息不及时让自己没能见着老田最后一面的邱建国。他最后愿意和杨高做朋友是因为杨高回头真正正视了他。叶民主是个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当过兵却有很浓的江湖气息,他不在乎什么权威不在乎什么体制,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坚守和尊严。 老田是个传统教育下的底层人物,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逆来顺受”常常是作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存在的,可这种“品质”的宣扬和培养何尝不是在消磨人的反抗欲,在培养顺民。保卫科科长亲自带着手下最散漫的叶民主去执行埋伏任务,老田这科长也太惨了点,作为一个科长却使唤不动手下的人,只能亲自上阵能带的也只有没钱没权没势的叶民主,想想这小小的保卫科里塞了多少像邱建国一样不干活,平时打牌度日的人。同时也不能否认老田对工作的热忱和尽责,可是这样的人太少了,显得“傻”“可怜”,正是他对工作的坚守,对工作“正义和良心”属性的定义让叶民主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叶民主后来对工作的坚持看似是电话那头老人的鼓励,实际上是他对“正义和良心”的坚守。 以底层人物为主角的电影通常会弱化甚至丑化警察的角色,不知道导演是否有这样的本意,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中杨高的角色是个非常优秀的刑侦警察,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精确布局,有敏锐的直觉,用人不疑,对不同犯罪嫌疑人用不同的审讯面貌和审讯态度,最终对智者的逮捕,叶民主的坚守固然很关键,但是杨高何尝不是在坚守自己的职责和岗位,虽然桀骜,但最终杨高对叶民主的态度转变,我觉得其中有部分原因是他觉得叶民主和自己有着类似的品质和坚持。(张嘉译以前竟然叫张小童,还挺可爱(◦˙▽˙◦))。 整部电影除了陈好的演技让我觉得有些稚嫩,所有演员都完美演绎了自己的角色。 影片也有一些为故事发展而设置的俗套剧情,如误会的情侣永远接不到的电话,重要信息永远不会直接通知当事人等。4星吧。
2 ) 如果当初走了
都快结婚了,你却去了日本,撇下我一个人。眼下的我,靠卖些录像带过活,惨淡经营,都快被逼到卖三级片了,结果来供货的居然还卖假三级片(这社会太可怕了,敢情要是卖假币还卖假的可咋整)。现在的男朋友/未婚夫/丈夫,没房没钱,还莫名其妙地夜不归宿。那天你突然出现在我店里,你说你是特意回国找我的,还买了戒指。作为一个女人,我很想有个依靠,也许我也想出国,可是似乎我还想要点别的。在和你以“未婚妻”名义进入你宾馆房间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不应该和你走。
他病了,身患绝症,不担心自己,却还去担心罪犯再去干一票,再去毁一个家庭。一个快死的人都能这样撑下去,我为什么不能?别看我平常散漫,为了朋友,为了这个义、朋友的情义、小义,而非国家大义,我一个人也得顶下来。没办法,谁让我们保卫科就两人,其他的人都得在厂里上班时打牌。当弹尽粮绝的时候,我在犹豫要不要坚持下去,如同集结号里的战士,又或是斗牛里的老乡一样面临抉择。
这种临时的生活状态靠习惯、一时的热情已经没法维系下去了,我需要一种东西让我坚持。我想起了电话那头。在那几十天里,我的大砖头大哥大和21世纪的诺基亚一样超长待机,使得我能时不时拨打一下那个热线,热线里的声音不管白天黑夜都能如算命一般,给出适用彼时彼刻的名言警句(商标名--心灵红牛)。听完后我的精神总能为之一振,鞋带悬梁我也不走。不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原始人在狩猎的时候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齐襄公对守卫边疆的战士们说:明年甜瓜熟了就可以回来了。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战士们还是没调回。如今杨神探也这么说:等抓了人就可以回家老婆热炕头了。那天,他们南下去抓人,让埋伏点都撤了。通知了保卫处,却忘了我的大哥大的号码,没能告诉我一声。而保卫处的同志短时工作记忆出了点问题,把这事给忘了。如果我当时开小差、不那么执着,也许就负负得正了。可是编剧为了让我的等待有一种希望,有一种意义,没有安排我走,还有了贺岁片的大团圆结局。虽然我知道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等待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时是注定没有希望的。
如果当初走了,我就在日本了,也许很多年后我也像现在的老公一样,回到这个城市来找你。问起当初的事,听了之后一声叹息。
3 ) 到底谁《埋伏》了
一直有听说这部电影,却是第一次看。也许是听多了冯巩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没事偷着乐》里那天津口音,一开始看还真没把这片子当回事。
但是却越看越有味道,明着看,“智者”是被警察杨高在电影院里下的埋伏所捉住的;但实际上起到决定意义的,却是在水塔上“白白”埋伏了30多天的叶民主和后来因肝癌住院的老田。在公安局实际已经作出撤出水塔埋伏人员的安排后,他们看似毫无意义的蹲点却成为左右抓捕行动的胜负手。
更为奇怪和巧合的事情就是,当感情和身体两重困难压在叶民主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时,支持他信念的居然是电话那头一位耳聋的老者,那位老者因为每次接电话都听不见,就选择朗读名著中的章节,按照我的理解,这位老头事实上是开启每个人前进方向的那盏明灯,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一种实体化表现。
所以最后他朗读的那句话:“在你的一生中,真正的敌人是你自己,谁也不可能将你打垮。”正是点题之句,“智者”没有战胜自己的恐惧和嗜好,所以最终被捕;而叶民主战胜了来自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困难,最终为案情的告破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头再看看此片中的人物:犹如我一直在假设如果张学友没有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淡出电影圈,全身心投入音乐,能取得多高的电影成就一样,我也在想冯巩如果在电影上多投入一些精力和心思,是不是也能在电影界达到葛优的地位呢?当年张嘉译还没有“宋思明”的魅力,在冯巩面前显得稚嫩了;陈好也不是后来的“万人迷”,有点黑,有点胖,差点都没认出来,不过在有限时间里表演倒是蛮不错的。
4 ) 看完之后一句心得
挺不错的故事 突然发觉 中国这些P电影 真的剧本是越来越烂了
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故事 和这么好的演员
很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们要学习的还是很多 得夹着尾巴做人
5 ) 埋伏
很喜欢的一部老电影,20年来断断续续看过很多遍。那时候的万人迷陈好才17岁,张嘉译还在叫张小童,29岁的江珊少女感还在,声音银铃般。
影片中有两个桥段,每次看都特别的触动——
一个就是叶民主和老田玩儿的取走火柴棍底下的笔而火柴不倒。另一个就是满屋子书的孤身一人的聋老头。前者让人在苦涩中还能一笑,后者则是震惊顿悟之后的释然与无可奈何。尽管两个陌生人的电话连线是那么的浪漫又童话。
在黄建新早年间的几部优秀作品里,这部朴实的平易近人的片子也依然能排在最前面。相比于各位演员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表演,影片的剧情更加耀眼,出乎意料的故事设计,诡异神秘、温馨喜感,很有日系无厘头喜剧电影的风格。剧本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讲述一起特大命案,因一名保卫科干事的执着坚守,终获破案。影片翌年获金熊提名。
6 ) 大陆电影 我看的最多遍的一部 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 我从九零年代末期看过到现在 陆陆续续看了大概有100遍了
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多次数的一部电影 我真的觉得太好看了
特别的平易近人 虽然情节上稍微显得有点脱节吧 但是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说的过去
演员演的都很出彩 另外片尾部分一下把本片带入悬疑的色彩了
7 ) 某人说的好剧本
某人说的好剧本,亲情友情爱情工作家庭社会罪犯种种包罗万象,片名叫埋伏其实真的是场生活秀另一种困境诠释的埋伏,最后又歌颂那个轮椅上的老人其实是另一番寓意啊,每个人都很不容易无需责难指控,多一份理解对方那不为人知的隐痛,虽辛苦但是坚信一份值得的美好是那么幸福。原谅每一份责难,请保留最后的裁决。共同的努力的结果,每个人值得尊重
-罪犯智者:我有一个请求。-重案组组长杨高:什么事?-智者:我想见一见在水塔上埋伏的那些人。-杨高:为什么?-智者:如果没有他们,我早就拿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你根本就无法抓到我。你确实比我高明,但你这些手下更令我佩服。能够在这蹲守三十多天,这是一般人办不到的。你应该为你的手下感到骄傲,所以我想见一见他们。-杨高:恐怕不行。-智者:如果你能够见到他们,请替我转达一句话:我会记住他们的。← 小邰打电话对邱建国说:“…杨高让我通知你,水塔的埋伏点马上撤了…”,让他通知田科长恭顺和叶民主,结果邱建国却把通知他俩这事给忘了。—— 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台词、角色姓名感觉“埋伏”着主创没有明示的意义。从此片后,「建新亚洲」组合就“一去不复还”了。
这剧本在今天的中国看毫不落伍!!!当年对剧本还是颇为重视的!!
蹲点,座班,花茶配瓜子就是盯劲~
讲大道理的其实是个聋子,唱高调的其实只能坐轮椅;叫杨高的警察真的“佯高”,穿得最帅的有可能是草包;叫民主的最后被遗忘,平日里最爱开玩笑的人其实是真君子,能一诺千金;暖饱才能思淫欲,在外面没饭吃的人肯定没小三儿;守得住寂寞的人终将收获成功,但获奖的人未必有功劳;没房子的男人可能娶不到老婆,但有情义的人一定有好的伴侣;大贼头不一定残忍无情,智者也会为感人的故事两眼含泪。片中的音乐也很会讲故事和富有时代特色《棋子》《昨日重现》《容易受伤的女人》都是经典。黄建新是那个时代的电影先锋,多亏他出生得早,换在今天恐怕我们永远都看不到《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和《埋伏》这样的作品。
我经常遇到这种旧时代的人,他们不聪明,但他们有力量。
很多惊喜和幸运,不是凭空而出,要熬出来,等出来。
故事很简单,意涵却一点也不简单。特别棒!节奏特紧凑,一点闲笔没有,从头到尾揪着心,即便最后毫无意外地吐出那口一直憋着的气,也还是有种“原来如此”的解脱感~黄建新和一票他的爱用演员,品质保证。
我写中国电影史,黄建新必须单独占一节。
要的就是这种荒诞感。被遗忘的岗哨,聋子在电话里讲的大道理。冯巩是个好演员,江珊真的好美。
电影和方方的原著都不错,江珊饰演的百林真好看,可比原著里的塌鼻子有味道;张嘉译饰演的杨高,那时候他叫张小童;最有意思的是田科长的女儿,居然是陈好演的,那时候可真是一点儿“万人迷”的气质都没有……20191229
一个人的水塔,一个人的电影院,一个人的电话,古来英雄多孤独,唯有寂寞成高手
人物动机怎么圆都圆不过来啊。开场杀人戏拍得好烂,而且完全有必要省略不拍。2.5
监视故事本身更像用商业类型卖点勾引观众的幌子,百林前男友的支线部分也有点拖沓,角色身份和性格定位才是导演意图的重点:一个保卫科业务最弱的男人却能够坚毅仗义仁义甚至学鳄鱼邓迪摆平吠犬,一个叫智者的匪首却喜欢泡影院看老片为英雄儿女感动落泪,一个肝癌晚期的保卫科长宁可死在岗位也不肯入院就医,一个耳聋老者却可以用自说自话鼓舞拨错号的男主而且电话机下貌似压了本马克思著作?——此设定非常有趣,或在暗示:红色经典却有促使凡夫俗子奋进自强之强大功效,但必须在不经意间灵光闪现,最好辅助治疗,不用唯命是从?……四路人马终归一途,传递崇古非今理念。黄建新杨亚洲双导联手竟然拍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左翼阵营(所以男主才叫“民主”)的保守主义倾向作品!三星半。
念叨了十几年的片子,终于得以“一偿夙愿”,看到了最美年华的江珊、青涩稚嫩的陈好,还有上位前的张嘉译,而冯巩演戏的路子让你觉得他的每个角色都像在演自己,幽默、善良、坚韧,却又有点小算盘小家子气,这种接地气的世俗也成了导演黄建新颇被低估的标签。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缺少务实的心态
张嘉译那时候叫张小童
故事动机很简单,就是设伏抓坏人,于是,两位埋伏者牵出两条故事线,分别连接着二个家庭,一位是癌症晚期患者,另一位正面临婚姻危机以及第三者插足。癌症患者为事业尽忠,婚姻危机者则为朋友尽义,婚姻危机的女方则为爱情守贞洁,大体是这样一个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化故事,好就好在,本片留存了一种时代的记忆,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人们固守旧的观念,又被新的观念引诱,处于一种躁动的状态!
现在看都还是各种对味,老电影真的是是有趣,比如,爱看电影的幕后大坏蛋,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成人电影,以及那个接听电话,随机朗读的聋子大爷。与此同时,这里面还有爱情、友情的表达,无比现实又丰富。开篇的杀人案其实只能算是个引子吧,由此延伸出来的埋伏和这埋伏中所出现的各种支线才是电影最有嚼头的地方。冯巩很有趣,比现在“想死你们了”的老梗好玩多了,张嘉译也不错,而江珊,真的是太美了。
3.5;能拍出这样主旋律的结尾&正能量浓度颇高、且不觉做作或迎合的影片,原来中国电影也曾做到过,几条故事线都很好看,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各有悲喜、各有伤感或温暖。细节布局特别加分:1、电话串线中的马克思主义宣讲,在飘着富含时代特征的金曲背景下,呈现出微妙的错位和隐约的荒诞——与“埋伏”整个事件的基调很是契合;2、爱看电影的罪犯,在《英雄儿女》中落幕。
这片子的荒诞之处在于,冯巩和滕汝骏两位演员的恪尽职守与世俗文化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电影中微小的人物充满了坚韧的品格,可惜这两位充满了人性魅力的角色,一个病死一个被遗忘,荒诞感就油然而生。电影中冯巩扮演的角色叫“叶民主”,然后“民主”就被遗忘了,哈哈哈。
黄建新一系列以小人物小市民为主角的现实题材电影,都堪称华语片里的佳作,包括这部《埋伏》,好看的同时不失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可惜黄建新本人和中国电影一起,慢慢的离现实越来越远,真TM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