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的雪景,绝望的求生。
人类的渺小,就是在茫茫白雪之中,成了米粒大的黑点。
人类的伟大,则是在绝境中生出喜悦。 绝望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的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往复中渐生。
垒起的一个个土堆,是自己见证的一场场死亡,送走的一个个生命。 重复着的一句句“没事的,你并不孤单”,对女人说,也对自己说。 最后是得救了吧。不曾放弃的男人终于等来了救援。可是谁知道呢?会不会又有一场暴风雪,会不会出现新的北极熊,会不会又遭遇其他的自然的恶作剧?
剧透
--
一个被困在北极的男子,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以坠毁的飞机为根据地,建立了生存舱,飞机机舱完整,可以避风挡雪,睡在飞机里的睡袋里也可免受威胁。他凿冰钓鱼,铁箱储存,生吃鱼肉。凿出一个SOS标志等待救援,另外,手摇发报机求救,绘制地图。他通过手表的定时音来规划自己每天的行动,建立长期生存的营地。可见男主意志坚强,自律,求生技能强大。
一天,一架可能是搜救他的直升机因风雪过大在他附近坠毁,一死一伤。他将伤者抬到自己的大本营,给她药物和食物。并从坠毁的直升机里搜寻到了实用的工具:打火机、地图、雪橇、冰爪等。并将伤者的全家福照片取出,放在女性伤者的身边。
他通过地图得知远处有一处补给站,他决定带着依然卧床伤者前往。没想到通过地图找到的最近路线因一个高坡无法克服,转而选择2.5倍长的另一条路线。途中他发现伤者伤情恶化吐血,查看伤口已溃烂。他决定留下伤者,自己独自出发,临行前,将伤着的全家福放在她手中握紧。没想到转身他就掉进了一个冰窟窿刮破了小腿。他折返回来,决定带上伤者继续前行。在途中,他们发现了一架搜救直升机,但距离太远,他拉燃了燃烧弹,并点燃了自己的羽绒服也无法被发现,绝望之际,他拉着伤者的手一起躺卧在冰雪中,他说:你并不孤单,没事。
片尾,镜头透过特写的两个人握在一起的手和男主的脸,看到虚化的背景中,直升机掉落在两人身后,影片完。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影片,表现了北极真实的一面,恶劣的天气、北极熊的威胁带来的生存挑战有很强的代入感。其次,这也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故事开始,主人公自律严谨的生存行动,让观众期待它建立长期的生存营地,也建立了后续会面临生存挑战的观影预期。之后伤者的到来,让他做出生存策略的改变,放弃暂时安全的生存舱前往更可能获救的补给点。情感上,主人公对伤者的照顾和不放弃是人性动人的一面,对面伤者病情恶化的现实,又表现出了理智,自己受伤后又回来与伤者在一起,共同前行,感受到了人性里的爱与理智。
含剧透慎点
细节方面有四点没法忍受的bug:
1. 男主幸运地迫降在一个可以抓到鱼的地方(虽然可能性还是很高毕竟北极圈)。
2. 为了平衡和增加难度编剧没给男主和女主的飞机配指南针和佳明gps(深度户外这么多年这俩应该是标配,北欧最普通的登山向导都人手一个,女主的科研直升机上居然没有)。
3. 装备(衣服睡袋)太薄了,这种厚度的睡袋正常情况下-20度都撑不过,尤其女主还受伤不能动的情况下,被拖着在外边一天下来四肢该冻坏了。男主的一双黑冰手套也是经得住折腾。另外女主真是摔不坏啊。
4. 还是装备问题,求生哨这种东西也应该是户外必备的,有些羽绒服内口袋应该会配一个。男主最后看到远处的人之后居然没哨子可吹只能点信号弹,看得太难受了。
其他飞机型号、北极熊之类为了剧情存在可以接受,毕竟户外处处是惊喜。
本片被吐槽没有剧情,没有对白,没有亮点,甚至没有反转。但真正的户外遇难求生就是如此。
遇难后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原地发信号等待救援,男主每天靠手表报时走到山顶,机械地摇一天信号机求救,再靠手表报时返回机舱,如此重复,面部表情逐渐木讷、呆滞,绝望但坚持。为了救“为了救自己而受伤昏迷的”女主,男主打包装备走向危险未知(seasonal)的庇护所,既是勇气,又是责任和人道主义。在突然出现的峭壁下,男主试图拖女主翻越失败、几次徘徊在抛弃伤员的边缘,最后毅然划掉路线改走一条充满更多未知、耗时更长的路线,竟化作一句轻描淡写的“we‘ll take a better way”。
男主几次对昏迷的女主重复“It's ok”、“you're not alone”,以及“they will come tomorrow”“or the day after”。诚然是在鼓励女主(即使对方昏迷也不知道能不能听到),又何尝不是拼命暗示自己,坚持下去。这点最戳我的原因是一个户外人在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确确实实是这么鼓励队友的,从带我的向导鼓励我,到现在我鼓励我自己的队友们,这句“It's ok, you‘re not alone”瞬间把我带回高山中野地里,那些快要走不下去、准备放弃的时候,全凭重复这两句简单的话撑完全程。
北极熊钻入洞中的场景最为真实。即使观众可能更希望男主能给熊一锤子,但任何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心理上还是体力上都难以对活着的生物下杀手,将其赶跑反而是最真实的反应。
女主伤口恶化,男主决定抛弃她离去,倒着走、被花吸引、发呆、然后掉进了洞里,一切发生的如此突然又自然,在野外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力集中,稍走个神都有可能扭到蹭到摔到,这点也非常真实。
最后一个戳我的点是男主掉进洞里这段。摔晕,醒来后发现腿卡在石头里,连着尝试换了好几次都没把腿拔出来的男主用尽了体力无助地瘫倒在地上,先是不可置信的苦笑“我tm腿真的出不来了?不可能吧太搞笑了”接着快速转换成痛苦地呻吟,洞口地光照在他脸上整个人仿佛“wc我不会真的要死在这里了吧,怎么办很急在线等”,泪水流出来,眼神重新凝聚“不行我一定要活着出去”,然后重新开始拔腿。这段从1小时14分之后的演技简直上天了。之前有一次在山里滑野雪,撞到岩石上,一开始也是晕了,睁开眼发现因为雪板脱离器没起作用,卡在石头里,连带左腿膝盖往下直接扭了90度,后面的过程体验身体反应跟男主在电影里表现的完全一毛一样,怀疑这演员是不是为了演戏专门去体验了一把扭腿(◐‿◑)。
本片和《荒野求生》之类的电影走的不是一个路线,以纪实为主(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明显的bug)。一个普通人的极地遇难求生,没有技术科普,也没有贝爷附体,就是简单真实纯粹。
这部电影给四星偏高,给三星偏低,不过还是值得一看,毕竟北极求生题材的电影不多。这部电影的剧情平淡,没有多少大起大落和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说是所有求生电影里最为沉闷的一部了吧,女主角昏迷着演完全剧,男主角的演技还不错,基本没有对白,极简风贯穿始终,但剧情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看剧的同时欣赏北极的风光或许是本片的卖点吧。
米叔还是很有味道的,当然这部电影也是一直在一种大家认知的范围内左右徘徊,就是我们知道事情不可能那么顺利,肯定会有一些困难挡在米叔的前面等着他去升华这部电影,但是,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而你还这样去做,就显得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了,有时候观众要的不是拯救,而是现实中的残酷,或者简单的喜悦。仅此而已,我们不想看主角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得到救赎,这样太不真实,真实的北极可能是米叔没过一小时就被冻死了,哪里还有时间去钓鱼,去充电发信号。现实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千里走单骑。女主这部电影中真是太辛福了,从头到尾不需要演出只需要躺好,台词都没几句就把钱赚了。简单,幸福。 从头梳理下剧情吧,米叔不知道怎么被困北极,然后他就开始自救,钓鱼,发信号,结果有一天就有了回复,结果来的直升机被暴风雪干下来了,驾驶员挂了,女主暂时还没挂,但是情况也不好,对于此米叔有点内疚,当然这是我的理解,随后因为救援直升机上还有点物资,米叔就决定去很远的救援点,好不容易到了半路一处悬崖峭壁,结果发现一个人能过去,两个人就不行,米叔天人交战一番决定还是绕路两人去,随后就开始了绕路之旅,路上赶跑了大白熊,走到后面米叔觉得女主应该没救了,就告别了女主准备一个人离开,结果,米叔掉窟窿里了,还把腿伤了,拼死拼活爬上去到了女主身旁,发现女主的生命力还很旺盛,米叔有点后悔自己轻易的放弃,随后就一步一拐的带着女主继续前进,就在米叔山穷水尽准备领盒饭的时候,发现了不远处的救援直升机,米叔开始呼救,故事就是故事,直升机就他妈的装着没看见,随后米叔也失去了希望和女主手牵手告别世界,这时候直升机来了。故事在此处就结束了,当然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开放结局,毕竟没有说明最后两人到底去没去天堂。当然我感觉肯定是获救了。
故事很简单,一共也没有一页的台词,米叔的演技自然不必说,雄性荷尔蒙爆表,一举一动说实话都感觉不像是求生电影,有点荒野探险的感觉,有时候人的气场就是如此,强大起来能改变一切。故事给两星,米叔给一星。三星差不多了。
从可能成为BUG的角度,理解男主的行为。
首先值得吐槽的是两次飞机失事主要通讯设备都损坏,片中没有直观体现出来,虽然几率小,但不算太大问题。
毕竟没有这种巧合,故事也就无法成立。
其次,首次救援直升机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出现,一般来讲遇到坏天气直接返航。
但是,坏天气的具体状况要靠飞行员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因为局部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具体面对的救援情况也不同。
错觉嘛,我能反杀,她(他)喜欢我。
首次救援更不同的地方在于机组成员是夫妻,虽然片中没有体现,但仍很有可能是妻子,也就是女主建议尝试救一下。
毕竟已经目视受困人员,和没有亲眼看到感觉是不同的。
从事救援工作的人,完全不冒任何风险,只按最保守的规定做事,眼睁睁看着等待救援的人痛苦、失望,甚至可能错过就死亡,并不容易。
有这么“良好”的心理素质,经商多好。福报996呢。
不过最后还是发现气象状况太恶劣,准备返航的情况下失事了。
为什么妻子尝试最后救援,原因是,女主获救后对男主的态度不够积极,虽然受伤,虽然丈夫死了,但还是感觉太冷淡了。直到后来,后面说。
然后是,拉女主上山的BUG,确实有很多办法,最简单的绳子穿入冰镐,做支点,连入另一个雪橇,利用重力推行,到位置卡住,返回拖上来。
比起直接拉省力气的多,而且不会一次次失败,浪费体力。
但是,低温环境下人的判断力会大幅度下降,小时候亲身经历,冰天雪地中,忘记带手套,冻的抖了一路,完全没想到手套就在书包里,甚至没想到检查一下。
简单说,脑子冻木了。
明显北极更冷,所以,如果男主以前没做过类似工作或相关培训,考虑不到还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第二次看到直升机求教,男主竟然下去推女主上坡后才开始求救,在多数人看来简直是不可饶恕的严重BUG。
这确实是BUG,但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为了影片整体表现,有存在必要的BUG。
准确说,是一个你认为它是就是的薛定谔BUG。
试着设想一下,把自己带入男主,带入他的经历。
飞机失事,一个人很好的生存下来了。
虽然不如《到也门钓鲑鱼》有趣,也缺油少盐,但收获感不差。
从差一点获救到照顾一个救援自己的人,在药品用尽,对方身体状况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好吧,经历一番思考,只为了对方,冒着巨大的风险徒步拖行女主去另一个季节站点。
行走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经历自我怀疑,我这么做是否值得?
只有我自己,根本不需要冒险,可以安心等待下一次救援,何况现在可利用的设备更多了,可以说更安全了,路途中,随时随地的拷问自己的良心。
而每一次恶劣状况,暴风雪,阻挡的山坡,北极熊的袭击,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加深怀疑,加深良心的拷问。
然后在物资用尽,精疲力竭,对方不能紧握自己手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哪怕明知道对方还活着,理智告诉自己,只有独自离开,才有幸存的机会。
如果这时候遇到救援,不用怀疑,男主一定立刻拉开求救烟雾,因为男主此时的判别顺序明确,判断力清晰。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便随着中提琴的哀伤曲调,男主见到的是北极冰雪覆盖下,岩缝中绽放的顽强生命之花。
是未来的希望,是生存的证明,是又一次的自我怀疑。
故事仍未结束,
紧接着,掉入冰窟,被岩石卡住,无法脱离,是男主最大的心理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体验到不能行动后的孤独与无助,让男主完全感同身受女主的经历,被帮助,被放弃,不只是孤独,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绝望。
再次返回女主身边的问候,“你好”,“你并不孤独”,“我很抱歉”
麦斯·米科尔森在这个场景中精湛的演技真正做到让人动容。
女主的态度,在此时也有了改变,表情明显丰富起来,哪怕此时受伤更重。
在这个关键点上理解了男主,男主之后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用冰冻麻木的方式止痛,拖着一条断腿,拄着拐杖,继续带着女主前行,不计代价,不计个人生死。
此时男主思维中已经取消个人求生优先的念头。
男主与女主完全成为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共同面对生死,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一方再次孤独,体会绝望。
就像误以为救援离开后,男主仍在安慰女主,没事的, Is's okay.
这是一种极端的情感表达,但确是重重经历后合理的感情。
这是片中自然呈现的心理转变,不只是因体现人性而拯救他人(女主),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伟大无私的不顾自己性命拯救他人的故事,也不只是因自己出事后愧疚的补偿,体现人道主义的部分在带女主走,直到放弃已经非常充分,后面的部分(断腿拖人)已经不理智,远远超出普通救援的范畴。
主角有充分的时间评估危险,甚至已经评估过并放弃,再次返回代表的什么不言而喻。
或者说,这种返回必然有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因为又一次的迟疑,良心拷问而返回的单纯人道主义救援。
只有主角感同身受孤独与绝望后,才能超越自身生死之外,将两个人的命运连接起来。
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共同求生,共同求救,就变成了毫不意外的选择。
抱出女主一起面向救援,误以为直升机远离,仍然告诉女主,“没关系,我陪着你”,一起牵手躺倒在雪地上,都是对这种独特关系的强化,或者说,进一步体现给观众,试图让观众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感情与选择。
是的,并不理智,但理智走不到这一步。
要不一起死要不一起生。
同生共死从来不是理智而是美。
综上,不能理解这种感情,确实是BUG,理解了BUG就不存在。
而愿意去理解,观影中会有更多感动,感受更多的美。
在求生类纪录片或者意外遇险求生的冒险类型片中,经常提到野外生存的四大要素是庇护所,水,食物,还有火,但在真实的事件报道中很少会谈及“人性”(文明的属性)这一因素,四要素是生存的物理要素,而作为思想性动物的人类,在面对生存的考验时,“人性”才是人类“活下去”的意义。
电影《北极》试图通过视觉,表演和细节而不是文本台词来呈现一部逃生历险故事。显然,导演纯熟的,自然的,恰如其分的人的做到了。
首先,电影没有交代背景,也没铺垫起因,甚至连名字都不给主角。飞机残骸,极地荒原,凿冰钓鱼,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一个讲述飞机失事,极地求生的故事。残破的飞机是庇护所,钓到的鱼无需冷藏直接储备解决了食物来源,茫茫的冰雪是水的来源(可理解为阳光晒化直接饮用),虽身处险境,麦斯米科尔森饰演的落难男子做着一切为自救所做的事,看上去从容,精确,有条不紊。
终于,每日的固定的信号检测有了结果,一架(科考)直升机回应了信号,误以为救援的男子看着直升机在暴风雪中坠毁,刚刚燃起生的希望变成绝望,眼含泪水的走向坠毁点,暴风雪中,躲在直升机中守护着重伤女子躲过爆雪,所幸,直升机带来的药品,加工食品,火和运输工具,最为重要的是交流陪伴的需求因受伤女子的到来即将得以实现。代表着人类文明(社会关系) 的照片;钓到大鳟鱼,新找到的打火机为他带来久违的熟食和热水,标准的高程地图相较于之前凭记忆的刀刻地图,更精确,更清晰。重伤女子成为男子放弃等待,主动寻求救援的动因。在备好食物和水,解决运输问题,制定计划,确定路线后,男子满怀希望走上求生之路。
尝试数次将“雪橇担架”送上陡峭的山崖未能成功,男子沮丧,气馁,但很快,又选了一条绕远但略平缓的道路,重新踏上征程。风雪交加,躲进洞里,燃料用尽火源消失,直到熊的攻击,惊魂未定,颤巍巍的走出雪洞,生存的意志又一次受到重击,因质疑而动摇,好在负伤女子还有意识,看看照片,想想女子所带来的一切,他鼓起勇气又一次走进风雪。暴风雪导致气温骤降,视野受限,只能停下来等暴风雪过去。再次钻出积雪后,女子却因为严寒,伤口感染逐渐失去意识,想到前路漫漫,男子逐渐失去了动力,他内疚的退缩决定放弃,他看到极寒之地存活的一株植物,随即跌入被雪覆盖的暗洞,醒来后,尝试脱险未果,他看着的洞口,默默的忏悔,为自己人性的褪去。终于挣脱“惩罚”,脱险后重新带着女子走向茫茫雪原,自此男子已经放弃个人安危,只为完成内心的救赎。直到遇到远处的直升机,男子依旧不顾血淋淋的伤痛执意抱起奄奄一息的女子冲着远方呼喊,最后在他孱弱的呼救声中,救援飞机的轰鸣声突然而至,故事嘎然而止。
我试图以满满诚意复述这个故事,实在是因为这故事太干净了,寥寥几句台词,灰白凌厉的色调,一个半角色撑起的极简的生存挑战故事,完全靠着细致入微的表演,恢弘的摄影,密集的希望与绝望转换撑起的近100分钟极致体验 ,掐头去尾,只有过程,过程中永不停止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总在想对策,一直有计划,剔除电影的象征性,生命不止,思考不止才是生存的意义和动力,即使这思考最后主观上会被赋予象征性,回归苦难中令人类靠着意志活下来的是如何应对苦难的过程,自救与施救都只是让我们有更繁重的事情做而已。
麦斯米克尔森刻画的太真切了,有过寒冷体验的人都能透过屏幕感受到主人公的冰冷刺骨,大概也由于大部分实拍的原因,呼出的水气,发红的脸颊,油脂分泌增加导致的毛发油腻,被风吹的含泪的双眼,体内外温差导致的雾气,以及污垢的衣服,看上去很逼真。
这就够了,谁,为什么在哪里,他是怎样的,后来怎么样?这都不重要,全在这个故事里。
我的评分:7.5
影评:
一个人科考学家,独自一人在北极遇险,他求生欲望强烈,没有火源的情况下,生吃鱼肉,等待救援。
但是来救援他的直升机失事了,一死一重伤,重伤的是个女人,他带这个女人去远处救援,否者得不到医治肯定死亡。跋涉的过程很惊险,途中女人实在不行了,他把女人放弃了,自己走,但没有走多远就掉进冰窟窿里腿部受伤。他回来了对女人忏悔,他认为自己受伤是因为放弃女人,老天对他的惩罚。然后他带着女人又一直往前走,最终他们看到直升机,他就点然了自己衣服,发射了最后一个信号弹,而直升机看不到他们,飞走了。
他尽了力,他死而无憾了,他和这重伤女子躺在雪地上。影片最后,直升机又回来了,影片结束。直升机在他上空盘旋,可能只是他的想象,也可能直升机真回来了。开放式的结局。来自抖音伦帝说电影。
麦子你这样长时间白昼赶路没戴护目镜,你都不会雪盲么…………其实我比较想看主角竭尽了努力还是死了的悲剧,像是《北壁》那种,在自然的力量里人力是多么微小啊
北极生存指南,在冷气十足的影院里看得身临其境。完全是老麦的独角戏,羡慕全片躺尸的女主...
你麦处理细节的功力真是了得,仿佛可以把他的潜台词穿透银幕投射到你脑海里。结尾扣分,真的没必要。
情感上愿意打五星,但是真的是少了点意思。看着优雅的拔叔把自己整得如此凄凄惨惨戚戚,足够引发同情,但就是无法触及心灵。能做的都做了,该受的都受了,比起《荒岛求生》里的汤姆汉克斯,拔叔的生存路貌似更加“高大上”:自己的生命都快保不住了,仍然不肯放弃一个陌生的女人……道德层面上无可挑剔,却也难免让人产生“过犹不及”的评价,为了卖惨而卖惨,为了崇高而崇高,这感觉就失真了,把女演员当道具用的行为也让人感觉有些不适
老汉推车升级版老汉拉车+舌尖上的北极三文鱼煮泡面+分分钟都在怀疑老汉啥时候开始吃女主??请问老汉下部片子还需要女主吗?一句台词没有只要闭眼躺着的那种?我可以!
【釜山电影节展映】午夜激情单元第二部。90%都是麦斯米科尔森一人的独角戏,台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程看拔叔飙演技,仿佛带给观众无尽的困境与绝望的氛围。很赞!这就是删掉矫情恋爱戏份的不狗血不废话版《远山恋人》啊!四星半
无关政治、无关宗教、没有各种狗血、没有血腥,只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性;干净、纯粹、简洁。
全片寥寥的台词,加上手表计时器的报时声,剩下你能听到的只有寒风和男主的喘息声。隔着屏幕也能感受的绝望和极寒。在坠机之后,男主活着更像是为了赎罪。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他而结束。这就是为什么男主一直重复着“l am sorry”。他原本可以呆在原地等待救援,但是每早醒来看到那张照片,和昏迷的女飞行员。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便袭来。于是放弃坐以待毙,寻找救援。从这一刻,正片开始。直到最后搜救直升机抵达,男主从“we are here”,到最后抱着女飞行员哽咽“she’s right here”彻底泪崩了。是一部触碰到我的电影,并非中规中矩。
全程睡过去的午夜场,只记得狗熊叫一次就惊醒一次,麦叔参演这片纯为了挑战自己
昂贵的食材和廉价的食物烹煮,方便面比北极鳟鱼更加美味。计时器持续预告,提醒时间流逝,信号机不断摇动,希望仍未破灭。钓到一条大鱼,发现一架雪铲,都值得庆祝。留下一面旗帜,写好一行留言,都拥有意义。选择捷径还是昏迷女人,或许不是求生欲望被人性打败,而是这茫茫雪原,人最害怕的还是孤独。
坠机点刚好可以钓鱼;风暴烈度刚好不至摧毁飞机残骸;北极熊刚好根据剧情要求定点定时出没……叙事元素的戏剧化强加操纵感消解了北极冰野的无情与无常而使影片沦为豪华外景版的电影学院演技命题随堂考——当然拔叔接近满分。
我想演女主,还能被麦叔亲手拖着跑,挺好的。
拔叔的个人独角秀,弯了弯了。
一辈子不想探险,太可怕了
"这女的应该蛮好演的"
唯一的問題是熱量攝入嚴重不足,又缺乏遮蔽,理論上應該活不過三天。
凉快
小成本,就男主一个人飙演技。女配角纯粹就是道具。
SIFF第三场。完全被震撼到。我不在乎什么逻辑bug了,只要表现出人为活着都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就够了。男主与女飞行员的关系带来一层思考:究竟是绝望支配希望还是希望支配绝望。Mads Mikkelsen应该因为这片子拿个大奖,不愧是我看上的男人。
独角戏,中国买家手慢无,内地票房亿元起步。秒国内各种荒野生存,极地求生以及各种仁波切神婆风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