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在电影院痛苦煎熬还是去年,没想到还能比上个雷还难看许多倍,应该说根本不配称之为电影!!!全片毫无逻辑除了装×就是装×,希望导演别再拍了,浪费资源浪费别人时间!除了能夸一句狗狗可爱说不出来其他的好评了。另外,普通话不好且有大段大段独白的演员可以用配音。又或者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独白,我们到电影院不是来听有声书的。
有幸参加了西安首映,很激动,非常值得看的悬疑片,让人深陷故事情节当中,画面质感很不错,人性的丑恶导演诠释的淋漓尽致,值得推荐给喜欢悬疑电影的小伙伴,该片改编自孙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独居在高山冰川上的西装怪人梁海涛意外与被害人父亲相遇,身负罪恶的他一边承受着良心的鞭挞,一边似乎仍然想继续掩盖罪行,一出隐埋多年湖底藏尸的“杀人回忆”随之展开的故事。
鲛在水中央,三个张力十足的故事,都在写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试图从人的精神到身体中挖掘到疼与痛的地方。孙频以犀利的文笔,将这些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的书写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不断撕扯的力量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并从中得到慰藉。
《鲛在水中央》似乎是人物内心的独白,亦或是呐喊。是实力派作家孙频的全新佳作,三个张力十足的故事,都在写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试图从人的精神到身体中挖掘到疼与痛的地方。导演和演员以犀利的触角,将这些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仿佛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不断撕扯的力量感,让人观后回味无穷。感谢吃喝玩乐观影团给了我们观影的机会,有幸观后与导演和主演见面,虽然大风天气,可是挡不住影迷们的热火情似火,现场气氛热烈,预示这部片子也一定会大火!
纯纯的文艺片,绝美的冰川雪景,原始森林,小木屋,整部影片人物不超过10人,永远西装领带的男主角,忧伤的模样,写满了故事,人物之间的对白充满了隐喻,终于在老头去逝后,男主想带着孙女去看那个湖,孙女说了一句你说什么我没听清,这种人性的宽容与男主自己的救赎互相呼映。影片结束之后,听了主创人员的介绍,更增加了对故事的很多理解。推荐观看!
虽然是新人导演,但是对影片气质的把握,对角色的刻画得还是非常细腻的,特别是男主角在面对内心良知拷问时的挣扎与无奈,是能够让人代人的影片中有大量男主角的内心独白,能够感受到一个犯罪者内心世界的焦灼和挣扎,凶手不是脸谱化的十恶不赦的形象,这一点很高级。拍摄非常风格化,4:3的画面,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看得出年轻导演对电影语言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平顶山路演看了这部电影,一部令人深思的影片,剧情紧张的剧情,让我们得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界限。主创里还多河南籍,为老乡的电影打call!映后交流中,听到制片人常志亮的分享,他对文艺片和新人导演的扶持,特别难能可贵,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坚持付出的人。是一部让人心灵深处受到触动的电影,悬疑的外壳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良知的主题。叙事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不管是内容 还是形式 导演都倾向于一部艺术片创作 全片满满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夹杂一丝主人公的忧虑和悲伤无奈 道出了一个罪犯的真实心声 画面唯美展现自然环境 水声潺潺 溪流淙淙 水的意象也更加丰富细腻 为自然环境增添意境的同时 有种莫名的人物心境的感伤隐喻 主题象征着惩罚与救赎 特别是人物间与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
观看完整部影片后,所思所想和当时参与点映见面会的一些小贴士在此: 1. 在构图与配色上,影片部分参考了俄国画家列维坦的作品。(我记得小时候看《儿童文学》里一篇小说曾经提过列维坦,后来自己搜过很多他的作品,很喜欢。)怪不得看电影时留给我的感觉就是类似油画质感,清冷忧郁而富有诗意。 2. 几场雪落无声的片段,让我感觉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焦灼与煎熬形成鲜明对比,私认为很妙,现场咨询导演的时候说有次下大雪还是个意外 3. 本片采用4:3画幅拍摄,和以往看的的一些电影画幅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在观看时确实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压抑感,好似被实打实地框在、挤在了画面当中,这种无处脱离的无力感还是很强烈的。 4. 取景地在四川,采景→达古冰川,景色真是太漂亮了,都去看呐! 5. 大家当时好奇能不能选用手持摄影。其实固定机位呢,感觉上更适合这部电影,凸显静态画面的美感 6. 有关主人公大量内心独白:同名小说里,确实也有很多内心独白,独白内容还是能够贴合原小说的,在主人公"海涛"如海涛般连绵不绝的独白后,影片慢慢走向他自己救赎之路的终点。 7. 雪夜朗诵那一段,我特别喜欢。大雪纷飞而无声,一个心中有罪的人试图用呐喊得到些许宽慰与救赎,而黑夜早已给了他内心以答案。就像他每天西装革履,想摆脱现实又怕真的脱离现实,这种荒诞的矛盾感简直与藏在深山里的湖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五一就首映啦,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加油❤️)
作的不行了
其实是有很多好的尝试,但故事线还是单薄了,这也不是剧组的问题,单纯短篇小说改电影的根本问题。
感觉特别空洞特别做作…干农活穿你的西服行,上雪山也穿你的西服真的假的啊……就摄影有点意思
谢谢,画面很美,白噪音很好睡,男主肺活量很好,建议出狱后可以考虑一下做尸体打捞人。
好喜欢,镜头太有美感了,心理浸入的感觉太棒了,男主的面相很适合大荧幕。PS: 导演说原本的结局是男主烧房自焚。
有小说打底(我没看过原著),编剧对小说改编电影存在误解。剧本过分依靠内心独白,而独白又是小说那种华丽词藻,没有转化成视听和口语化。文本的空洞、演员的苍白撑不起这个几乎是独角戏支撑的角色,甚至自始至终穿着西装笔挺在深山老林里拗造型,一种拍时尚大片的间离效果。
「我不强硬 我就无法活 我不文雅 我就不配活」
影楼的道具感,婚纱旅拍的摄影感,小红书的美术设计感,还有被遗忘的日本老电影的故事感。音乐确实牛逼。
画面很美,但是不是电影旁白很多,但是不是小说导演很嗨,但是节奏缓慢观众很多,但是问题很差路演场,就是塞满观众听导演讲故事。。
着西装领带的男主和深山密林形成一种视觉错位感,纵观整个故事和片名和主题关联性不够密切。男主用谎言去掩盖谎言,又好奇作祟想要获取真相,可惜文本过于简单,悬疑氛围羸弱,主要依靠大量的对话和独白来拼凑整个故事。人物对话时正反打的摄影构图反常规,好多死亡角度,把男主身材的短板暴露无遗。太执着单一的固定机位,并未赋予剪辑太多空间,念白中插入诗意性台词强作文雅,又和浓烈影楼风的室内美术不搭。导演对两次剑道比武的符号化表达,多次运用的深海音效隐喻,还有几处雪后山林的空镜留白倒有些可取之处,镜头语言有呼吸感。
非常规悬疑片,不像市面上常见的悬疑电影注重犯案的过程和推理的过程,魏导电影侧重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故事推动主要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旁白如日记体散文诗般贯穿前后。欧洲纪实美学的长镜头是导演独特的风格,白色的雪加上黑色树木如同古典的水墨画一般。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内容经不起推敲,郭导说是因为删减了部分内容,所以故事看起来有些不明所以。
强硬可以让我活,文雅可以让我活下去。范父等了十年,用剑完成了复仇,念想破,人也走了。一向坚强的范女也用剑完成了复仇。两人都原谅了逃犯。强硬代表理性,代表一向谨慎,理性的逃犯,文雅代表感性,代表被范家原谅后自己却不原谅自己而选择自首的逃犯。整个片子的画幅像是裱在墙上的画。片子整体不错,8分可以给。但是观影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旁边一直有人干扰观影。希望五一能看一次环境更好的。以上。
大为震撼,构图都救不回来,太做作了。频繁特写画面太满,日式的击剑和柴犬简直突兀,布景过于精致不像是在山里。省略挺多原著内容情节串联出问题,旁白音在小城之春已经试验了,而在这更像是主角无病呻吟
〖暗的光放映〗飞雪和山川,银白和翠绿。藏匿在深山中的男人背负着沉在湖底的秘密,有意的接近是陪伴和试探,也是另一种赎罪的方式。西装革履是仅能保留的最后体面,只有变成往来于阴阳两界的信使,才能暂时摆脱领带的束缚。剑道切磋中,身着绣着他人姓名的训练服变成了替身,撞击和叫喊是情绪的释放。普法式的结尾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当然是为了过审懂的都懂),让本就苍白无聊的剧情雪上加霜。风光是很美,但不能弥补空洞。映后导演很真诚,有拉回来一些分。比较好笑的几点:①穿西装上雪山,爆笑了,虽然作为个人身份的元素象征也不要这么离谱,会冻死人的!②土豆滞销救救海涛,要钱的人来饭店一个土豆刚掰开还没吃完,海涛:再吃一个吧。③抓一个放弃挣扎的自首犯需要动用三辆警车,有点占用公共资源了。④喊诗片段想到了《满江红》…
有幸在飘着细雨的世界读书日初见《鲛在水中央》和魏导,影片的美学性和文学性很高,4:3画幅尤其突出了主人公海涛为己所困的心境和挣扎,在画面表达上对我启发很大。两次剑道服的“告别之战”,凶手穿上被害者的衣服,孙女穿上爷爷的衣服,是告别,是复仇,更是原谅与放下。感谢魏导对艺术片的坚持,让我们不要怪“天地不仁”,只需记得“万物刍狗”,莫怪他人。
实在是很令人惊喜的文艺片啊❤️大量的独白和原作小说还是蛮相近的,构图和配色很漂亮,影片中的山林与雾霭相称,仿佛也在观众心中蒙上一层有待揭秘的薄纱,个人很喜欢图书馆的布景还有小酒店内的配色plus:今天参加点映见面会真的太开心啦!太开心啦!
生硬的摄影打压达古冰川的风貌,男主站在山顶那里甚至看不出是实景拍摄,不及格的风景宣传片。厌恶强行牵扯性、情色的文艺片,络腮胡男身躯僵硬躺在女人腿上自喃令人严重不适。角色没有落地性,自命不凡的男主每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山里穿西装皮鞋,老者的脸上看不出岁月痕迹,攻击性强的朋克女孩轻易就原谅了杀父仇人。电影平铺直叙,很迷惑定位是悬疑。
#第十六届长春电影节
加一星给狗子
关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