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2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3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4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5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6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3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4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5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6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7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8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9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1

详细剧情

  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明星罗宾·怀特(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饰)早已过气,45岁的她因为执拗和任性毁掉的很多机会,也让公司老板杰夫(丹尼·赫斯顿 Danny Huston 饰)渐渐失去了耐心。杰夫逼迫她签下演员生涯最后一份合约,从此罗宾的名字和三维扫描后的虚拟 形象只能出现在公司的展示墙上和数字时代的电影中。罗宾起初极度抵制,但在经纪人艾尔(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的竭力劝说下,同时考虑到儿子亚伦(柯蒂·斯密特-麦菲 Kodi Smit-McPhee 饰)的状况,这个倔强的女人选择妥协。20年后,罗宾驱车前往亚伯拉荷马参加未来学大会,而那里是一个全动画封锁区。以动画形象示人的罗宾将经历一次难忘的旅程……  本片根据波兰科幻、哲学、未来学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短篇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在梦境还是现实

第一次看时觉得很酷很有趣,但是蛮多地方看得不是很懂。7年之后自己也经历了很多事情,随着年龄而来的危机接踵而至,重看这部电影很多疑问豁然开朗。

如果我们把真人部分当做现实,动画部分当成梦境,则可以看出来真实的罗宾是一个年老色衰,有着患病的儿子,演艺事业失败的过气女演员,她对现状失望,对过往选择有深深懊悔。她是一个迷茫的老妇人,既想要家庭守护孩子,又想要成功万人敬仰的事业,但内心她知道两者不可兼得。

电影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罗宾的矛盾,但每次面临选择时她又都会选择儿子。比如当麦拉蒙让罗宾签出卖数字形象的合约时,本来不愿意的罗宾为了能多陪身听视力渐渐失去的艾伦选择了签署。从液氮冷冻中苏醒后,艾迪带着罗宾进入梦境之城,让他选择想要的生活她选择了去体验儿子艾伦一样有听力障碍的生活(有趣的是她在选择此种症状并吸入致幻剂后居然是长出了翅膀可以飞了,就如同儿子的红色风筝一般,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意向,很聪明的表面了罗宾对于儿子那个未完成的飞机设计师梦想如同思想钢印一般的深记于心)。在跟艾迪幸福的在梦境之城生活后,罗宾依然忘不了儿子,选择了吞下摧毁剂恢复清醒去寻找儿子。而每次孤单无助时总是象征着儿子的红色风筝拯救了她,比如昏迷后被警察救上直升机时看到红色风筝,撞毁了飞机。被液氮冷冻后,进入极寒的孤单世界,艾伦带着红色的风筝引导着她,而罗宾也确实从那场梦中苏醒了,只是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浅表层的梦境。儿子是罗宾在现实世界唯一的牵挂,每次红色风筝的出现似乎都意味着罗宾自身对于梦境的挣扎和试图摆脱。但梦境又是那么的诱惑,以至于一个梦境的破灭,罗宾的潜意识又替她创造了另一个梦继续迷失于其中,无法返回现实世界。

而其实我们在结尾能看到矛盾的罗宾不再迷茫,而是坚定的选择了儿子艾伦。在变成鸟人后罗宾依然在寻找儿子的下落,她与艾迪回到机场,依然没有儿子的下落,红色风筝再次出现,风筝依然在试图引导罗宾走出梦境,最终与飞机相撞引发爆炸,相依为伴的艾迪和罗宾在梦境中化为白骨。虽然这样惨烈的臆想依然没有把罗宾从梦中惊醒,但她回到现实的欲望更为强烈了。于是出现了罗宾向艾迪询问回到现实世界的方法,最终在幸福二人世界与未知现实中,罗宾选择了现实世界的儿子,与艾迪告别吞下了那颗摧毁剂(如果我们把这当作是罗宾创造的梦,其实我们可以把艾迪理解为罗宾的矛盾意识,只是她将这个矛盾的意识形象化了,就像双重人格患者一般,只是罗宾在梦中赋予了这个人格不同的外形。如果说儿子艾伦是罗宾对现实世界的唯一牵挂,而艾迪这个潜意识中创造出来的人物则是罗宾在苏醒前对梦幻世界唯一的依恋。艾迪这个人物从罗宾进入派拉蒙酒店惊讶于这个有趣光怪陆离世界时就若有若无的出现了,随着罗宾对幻想世界留恋的加深,艾迪与之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每次当罗宾要动摇想要离开幻想世界时,艾迪总是会出现,引导她进入另外一个美好的梦。比如艾迪与罗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麦拉蒙酒店遭遇反叛军进攻时,那时罗宾由于在大会上发表了反抗的演讲,希望人们能够清醒不再使用致幻剂,已经被酒店人员赶出了酒店,逃离了事件爆发的中心点了,但诡异的是艾迪反其道行之,反而将罗宾拖入了酒店中。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罗宾的潜意识中对于是否要苏醒回到现实的第一次激烈交锋,最终潜意识战胜了理智,甚至往外逃跑的女儿莎拉的意象都没有能够带回沉迷于梦中的罗宾。而当罗宾从液氮冷冻中苏醒后,罗宾已经进入到浅表层梦境,艾迪再次出现,借着寻找艾伦的借口,实际上是将罗宾再次带入了深层次的梦境,进入梦幻之城)。

在回到现实的真人世界后,罗宾去拜访医生,得知儿子等了自己19年最终失去希望,绝望的选择了服用致幻剂进入幻想的世界。罗宾苦苦寻找儿子的愿望落空了,现实世界的牵挂已经没有了,罗宾只能听从医生的劝告回到幻想世界。失望的罗宾想要退而求其次,回到之前那个跟艾迪幸福的梦幻之城,而在询问医生之后,她发现那些幸福的场景一切都来自于她想象创造的梦境。辜负而失去儿子的罗宾还能安心的抛下儿子,再想象出那个跟艾迪二人的幸福世界让自己平静的生活下去吗?根本不可能了,知道了儿子经历而自责悲伤的她更加放不下儿子艾伦了。她可以忘记艾伦的种种不幸,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更好的艾伦,并跟他一起母子快乐的生活吗?但是艾伦的那些种种不幸才是她始终牵挂放不下艾伦的原因,失去种种不幸特点的的艾伦,就如同女儿莎拉一般,对于罗宾这个母亲来说就等于失去了念念不忘的意义。

最后我们看到了罗宾的选择,成为艾伦,通过幻想世界让艾伦和罗宾团圆。罗宾吞下了医生给他的致幻剂,她并没有选择成为一个有成功事业或者幸福生活的罗宾,而是选择了成为儿子艾伦,去亲身体会儿子艾伦生活的点滴和不易,最后跟艾伦一样喝下致幻剂,实现艾伦去幻想世界跟罗宾团圆的梦想。这也许是罗宾对于抛下儿子艾伦19年的一种赎罪表现吧。

结尾是非常巧妙的一个视角,如果不注意看是会搞错以为这是罗宾的视角在回顾她带艾伦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生,实际上这恰恰是在快进的展示成为艾伦的罗宾如何度过艾伦的短暂一生。画面上导演设置了小小的陷阱,让人容易误解。结尾的画面基本都是以外人的视角在观察罗宾,艾伦出现则均是借助第三方的映射,也就是说艾伦(罗宾的意识)才是主视角。第一次是在襁褓中的艾伦趴在地上从摄像机中观看罗宾拍戏,第二次是放风筝时从水中倒影看到孩童时的艾伦,第三次则是从玻璃鱼缸中看着妈妈和医生讨论病情,第四次是从玻璃窗中看着姐姐和妈妈相继离开,第五次是出现在未来大会的电子屏幕中,第六次则是通过罗宾病房的玻璃映射出了艾伦。第七次则是通过医生治疗室门上的玻璃窗映射出艾伦的脸。每个场景其实都是前面剧情中出现过的罗宾陪伴艾伦度过的人生,这些经历成为了罗宾成为艾伦的基础,又或者时髦点说过往的经历成了罗宾构建一个艾伦为主角元宇宙的条件。

成为了艾伦的罗宾经历着艾伦所遭受的苦难,做着跟她知晓的艾伦同样的选择,体会着艾伦的种种感受,就像作为演员演出一样。最后成为了艾伦的罗宾也选择了喝下致幻剂进入幻想世界。而在罗宾的幻想世界中,她终于与她所牵挂的儿子艾伦相遇了。在蓝天下的飞机场,罗宾以艾伦的面貌跟艾伦相遇了。铁皮飞行器上映射出来的艾伦实际上是罗宾,她终于遇到了那个经历了种种苦难进入幻想世界的儿子艾伦,一个健康正在完成自己飞机制造师梦想的艾伦,他能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似乎还认出了声音,在转头对她微笑。这个结局非常有意思,一方面表明艾伦成为了健康的人,并实现了飞机设计师梦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罗宾在幻想世界中陪伴着艾伦。罗宾用意识构建的艾伦元宇宙中的剧情发展让罗宾实现了她的陪伴艾伦的梦想。

其实结尾那个跟罗宾相遇的健康设计师艾伦又何尝不是罗宾所幻想出来的呢。19年不曾相见和交流,也许艾伦早就改变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幻想世界的艾伦可能厌倦了那身不健康的皮囊而改变外貌,也可能沉迷在自己小家庭的幸福生活中忘记了设计师的梦想(就像艾迪与罗宾看到疑似女儿莎拉时一般)。只是这样的一个梦境,对于罗宾自身的所有认知体系和赎罪心理来说是逻辑最为合理和自洽的走向。

最后,想起来一点。老年罗宾的动画形象,其实是很像奥黛丽赫本的。罗宾在酒店里去见Jeff Green,说自己这些年在联合国给非洲儿童分发食物,这是赫本去世前的经历。虽然罗比这个经历是偷的门口那个男人的,但导演应该是想通过这段对话提醒大家注意罗宾的外貌改变,还有她故事中经历的真假与否。(幻想世界中艾迪阻止罗宾去跟女儿莎拉相认,因为大家可能都改变了外貌,互相并不认识。甚至罗宾的故事中与莎拉、艾伦的母子情也有可能是假的。就如同在幻想世界中艾迪可以成为宙斯,变成公牛跟欧罗巴共赴云雨)。另外这其实这也是一个讽刺,动画师男子艾迪苦苦追寻罗宾,想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罗宾的选择,结果他创造出了一个无畏野性的女英雄罗宾,但罗宾自身希望成为的却是安静优雅的奥黛丽赫本。感同身受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感受,除非你能在相同环境经历他所经历的每个细节并做出同样选择,真正的成为他。人生就像一副拼图,他之所以成为他,是由他自身每一个微小的经历和选择而拼凑成的。那么回到罗宾的职业--演员,他们在演出中扮演角色,演出某人的某段经历,演的再好也只是个人对角色和事情的理解和诠释,并不可能做到真实的还原人和事,说白了终究也只是在创造一个梦。

2 ) 最感动的是经纪人的表白,最震撼的是虚幻与现实切换的那个瞬间!

这是一部总令我不自觉想起今敏红辣椒的电影。

科幻与真人交织,大半的内容非常的意识流。

但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经纪人的那一段表白,而最令我震撼的则是虚幻与现实切换的那一瞬间!

大脑中的世界

客观真实的世界

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大半剧情处在一种如梦似幻的好似60年代美式动画的世界,而缺乏客观世界的信息,因此导致其基础世界观其实并不清晰。很多诸如意识世界如何影响现实之类的问题也不明,时间流也很诡异……两段没结果的爱铺设的只是去向患病的儿子的路,然而之前的呼吁又算啥?

总之是一部极具特色的电影,但喜不喜欢就非常看个人口味了。

PS:动画部分的老太太都画那么性感……

S

3 ) 未来学大会与鲍德里亚

未来学大会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真人拍摄与动画相结合,我们将从女主角罗宾所代表的符号内涵与鲍德里亚的理论结合,来分析电影的深层内涵。

女主角罗宾是个曾经非常成功的女演员,曾出演过公主新娘和阿甘正传等经典电影,夺取过影后桂冠,不过由于整个产业革新,未来的拍摄工作不再需要真人演员了,而是启用电脑合成演员“形象”拍摄,从而规避真人演员本身出现问题,并且一次买断,相较之下还可以节约成本。所以,电影公司要求女主角出卖自己的“形象”继续用作公司安排的演艺生涯...

此时的罗宾由一个拥有内在表达的演员变成了一个具有商业价值和受人崇拜(象征意义)的符号,电影与观众的交流、演员的表达化为商品关系,也暗示着未来社会的本质是拜物质主义的,并且由符号所统治。

在《消费社会》中,除了马克思提出的价值(Value)、交换价值(exchange-change)、使用价值(use-value),鲍德里亚提出了第四种价值——符号价值(sign-value)即商品在物体系中通过区别自身并获得奢侈地位的价值。而就目前来看,符号价值确实已经超越了其他价值,成为当下社会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0年后,罗宾受邀来到“阿巴拉哈玛”参加“未来学大会”

人们可通过服用致幻药物进入了一个自己创造的动画化的AR世界(罗宾的阿巴拉哈玛是80年代的迪士尼动画,根据演员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的乌托邦)

在这里罗宾还被强行看了一会自己形象制作的电影的广告

阿巴拉哈玛向我们展示了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的第三序列「仿真」即一个类似于“主题公园”或者“二次元”一样的与现实区别的虚构世界,在这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药品消解。

而罗宾受邀来参加这个大会,因为麦拉蒙要为罗宾的形象版权再续二十年

这次甚至懒于委婉表达

未来学大会的目的就是将“阿巴卡哈玛”这个主题公园彻底内爆,麦拉蒙集团推出他们最新的产品:可以变成他人的一种致幻药剂,也就说你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此举也标志着电影的淘汰,因为每个人只需要一份药剂就可以自导自演自己的电影。(实际也讽刺了当代电影已经由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变成娱乐大众的工具)

事实上,在消费主义社会中,资本会通过广告的方式,将物品与生活方式挂钩,比如喝红酒代表我很有情调,买LV代表我很高贵,媒体使我们生活在一种拟态环境中,让我们认为我们拥有这样东西,我们就可以想电视明星或者社交媒体明星一样生活。人们通过物品也就是通过获得某类符号来假性获得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来象征我们是处于一定的社会阶级上,而获得满足感。

集消费社会大成的符号莫过于卡戴珊家族了

而这种新型药剂使消费隐喻的目的直接一步到位了,我们不需要通过物品、符号来模仿那些人了,我们可以直接成为他们。我们通过药品不停地替换自己身份,自我也在不断的被替换,我们迷失在不同符号与文化为我们制造的海洋中,自我与真实不断内爆,最糟的部分是:也许我们会变成没有自我,只是用符号堆砌装点自身而成的一个幻影。 不过也正因如此,人们间的纷争也消失了,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来讲,这里就是一个乌托邦。

不过罗宾还是能明白这里并非一个真实的世界。故事发展至此就变成了经典的黑客帝国问题——蓝色药丸还是红色药丸,即在面对超真实比现实更加真实的时候,我们价值观到底会朝哪个方向偏转呢?

当迪兰问罗宾,你想变成什么的时候,罗宾选择了Usher Syndrome(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症)这是罗宾儿子的所患病症,他还是想和儿子Aaron在一起,并回到现实世界寻找Aaron,得知Aaron也已经服下药剂,又义无反顾地再次服下药剂,寻找Aaron。电影主创在这里给了我们答案,“自己所在意的人去了哪一方,我们就去哪一方”,这个结局可能会被觉得俗套,但是却是我能想到的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局了。

女主最后服下致幻药剂后,回到自己的子宫,作为Aaron出生,这样就可以照着Aaron的足迹,最终找回Aaron

既然超现实比现实更真实,那么真实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End -

关注伊卡洛斯的新世界,让我们一起靠近太阳

4 ) 电影立意很好,很有新意,但奈何bug太多,不太符合逻辑

人们喝了安瓶后进入幻想的世界,逃避现实,失去自我,这些可以理解。但是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联系却充满了bug。

下面让我们来细说这些bug:

1.电影中没有描述人们的幻想是脱离身体存在的,他们在幻想世界里不工作,不生活,不做饭,那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身体怎么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2.这些喝了致幻剂的人们,他们的幻想是可以相互关联的吗?如果关联,那迪伦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女主,女主找儿子为什么就这么难?如果不关联,那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形象,这些形象又出于个人幻想,那启不是他本人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那迪伦又怎么找到的女主?

3.女主重回现实后,发现儿子去了幻想世界,决定重回幻想世界找儿子!真的让人觉得可笑,难道在现实世界找一个知道相貌的人,不比在幻想世界找一个不知道相貌的人简单吗?

5 ) 《未来学大会》女主如何回到现实世界?那颗解药,摧毁剂是什么?

女主问医生是否还能回到之前来的地方,也就是曾经救过自己的男主那里,可是医生这样回答↓↓↓

医生的意思是说那都是她想象出来的,可是这里有个疑问,那就是曾经救过她的那个男人也是她想象出来的吗?

影片没有直接说明,而剧本也说的实在是有些棱模两可,医生说“地方”是想象出来的,可是没有说“人物”是不是想象出来的。

由于剧情最后,女主没有再去见那个男主,那么我们先假设“人物”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男主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个让她回到现实世界的“摧毁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顾下当时的对话↓↓↓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女主之所以能回到现实世界,是因为男主给了她那粒药丸。

如果说,这里面的男主也是想象的,那么想象中的药丸可以发挥效用吗?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男主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她为什么不能再找到男主呢?我认为是一种哲学文化影响了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就像日本的“物衰”文化,反正就是一种衰,就是要让她倒霉。

所以这就是答案,女主靠男主回到了现实世界,可是因为导演不高兴,就给女主安排了这样一个绝望,醒来后更加绝望的梦境。

6 ) 《未来学大会》的景观预言

一、从商品消费到形象消费

流行词和新词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色。比如当下较为常用的“古风”、“小清新”、“皇家”等词汇,都是描述某些商品营造的气氛,它们本身并不能解释这些商品的使用方式或使用价值,却引领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人们对于追求这种生活风格而进行的消费便是形象消费(image consumption)。与过去的看中商品使用价值的商品消费(commodity consumption)不同,形象消费重视的是消费过程中形象(image)的变化。比如说,买房子为了居住,这是商品消费;而在北京二环以内买的一套房子,比起居住这个功能,对消费者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这一消费行为所能彰显的暗示了地位或财力的信息。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社会时表示,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而商品交换的前提是一切都可以用价值(即人的劳动)来衡量,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产商品的能力转化为物与物之间交换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被取代为抽象的商品关系。[1]这种商品地位被抬高的结果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而它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商品从实物领域扩展到形象领域,使用价值没落、形象占据统治地位,景观社会从此到来。

二、景观社会的再发展

景观社会指的是真实生活为形象所替代,“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形象。”[2]此外,“景观社会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3],因为多数人全神贯注地观看而不参与到创作之中,在沉默的观看里彼此失去了交流。电影《未来学大会》对于景观社会里未来的消费做出了有趣的推测。主角罗宾是年轻时如日中天现在却已经过气的电影演员,迫于生计只好与电影公司签订协议出卖自己的人物形象、退出演艺圈,而公司则可通过计算机加工这一形象拍出不需要演员表演的电影。根据电影后续内容可以推断,在随后的二十年间,公司将罗宾的形象调整为巅峰时代的样子,并“拍摄”了许多为观众所喜爱的电影。罗宾年轻时代的形象被公司与观众永久地拥有。喜欢罗宾的消费者可以无限地消费他们所欲求的年轻的罗宾。

二十年后,罗宾与公司续约,进一步将自己的形象出卖。在动画化的埃布尔拉荷马市,公司利用新技术制造出一种化学试剂,服入后的消费者可以短时间内变成某个固定的人物形象,罗宾遂成为这些形象的一员。公司召开未来学大会,聚集起各种影迷,即潜在消费者,宣布即将到来的消费方式。在大会现场,主持人站在高台之上俯视众人,旁边有人擂鼓助兴。主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简短且富有煽动性,配合鼓声与欢呼声,如同一教之主;大众则专注地仰望高台,露出痴迷或狂喜的目光,不时高声欢呼回应,宛如狂热教徒。这样的情境与马克思所阐释的商品拜物教相呼应,大众在消费中自我贬值,商品(即此时的形象)地位被抬高。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欲求也由拥有形象转变成占据形象,虽然有些夸张却是商品社会发展的合理推断。

再后来,电影中人们可以消费的选择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道路上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形象,孔子、佛陀、迈克尔·杰克逊、汤姆·克鲁斯……男主角迪兰甚至曾经变成宙斯并完成了化身公牛勾引少女欧罗巴、创造牡牛座的典故。人人的愿望都能够实现,似乎这个社会充满了自由与和谐。然而,正如迪兰在为罗宾介绍这个世界时所说,“这里不再有自我(ego),没有竞争,没有暴力,没有战争,没有强弱也没有秘密……当我们消费我们的新人格(personality)时,我们会在空气中散发出费洛蒙让他人在脑海中形成我们想呈现的形象。”[4]正如居依·德波(Guy Debord)所说,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5],电影中人们的互动基于对双方形象的认知与肯定,形象背后的真实自我不为人所识,也不再有意义。罗宾得知女儿也进入这个动画化的世界并希望去寻找她时,她才意识到,她是无法在这些如同假面的形象背后找到她的女儿的。人们在彻底占有这些形象之后最终将自己完全显现成该形象,渐渐放弃了自我。当自我消散之时,假面的内在空无(the inner emptiness of masks)[6]就成为这些人属性,他们由一副副面具组成,而且“面具背后没有别的,惟有另一副面具。没有等待被面具重复的初始点[7],只有面具本身的无尽重复。”[8]景观社会由此发展到极致。

三、景观社会发展的利与弊

在景观社会发展极致的设想里,人们生活在一个轻松无竞争、悠闲且自由的社会中。根据迪兰的介绍推论,这是个无政府的社会,各种文化形态得到多元发展——毕竟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任意文化背景下的任何角色。当每个人的欲求都被满足、而身份又不能固定时,国家机器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成果的确令人向往。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自我的消失。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其中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作为人格的执行者则与现实相连,由现实原则来阻断快乐原则,对本我进行限制。当自我消失时,本我无从得到限制,不经道德层面的思量而直接追求快乐,因而解释了为何情景主义者批判景观社会——它不知不觉将具有批判力和创造力的人引向偏离思想和行动的方向,让人不再想着如何改变身边的环境,而是转向娱乐。电影中的无政府主义也暗示了景观社会中最典型的非政治化:不干预主义。

但另一方面,自我的消失对于身份的界定创造了新的可能。身份依靠他者(other)来理解自身,因此他者是确定主体性的重要存在。当一个人可以成为任何人时,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就被打破,二者间的区别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因而就不会再有他者打扰自我的情况,从根源上克服了主体焦虑的产生。电影里景观社会中的人们感到幸福快乐,不仅是因为自由和愿望的实现,更是因为失去了自我观照的主体不再产生因人际关系而生的负面情绪。这似乎正是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对于消费者的创造性消费想象——通过使用性消费、创造性消费,积极地创造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生活。正如罗宾在第一次消费改变自己形象的药品时选择的是乌谢尔综合征,她利用“手指脚趾呈蜘蛛脚样的畸形骨骼”在天空中飞行,而不是像医生猜测的要研究这种疾病的病情。

当这种创造性消费具备了的时候,按德塞托所想,接下来便应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共同体、进而在消费社会里打开民主的可能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需要较为稳定的沟通,政治上的民主要求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民众,这两点在自我消失的情境下都不能实现,重视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且这种创造性保留的程度也值得思量。罗宾能够创造性消费很有可能是因为刚刚进入这个社会,尚且保留自我,因而能够理性思索决断。若是追求欲望满足成为人生的唯一任务,失去了理性道德等会与快乐原则相矛盾的因素,那生而为人又与执行固定指令的机器有何区别?回顾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讨论,商品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商品关系,而在景观社会则有了新的发展——被“异化”为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想摆脱这种异化,只能通过创造新的集体性(collectivity)”[9],即通过沟通建立现象之下的,自我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寻找共通点的连接。因而只有保存主体性、保持自我才能有打开交流空间的可能,从而从剥夺人类独特性的景观社会中逃脱出来。

四、总结

《未来学大会》中的景观预言是基于在精神世界中的发展,有许多夸张之处,但是这种艺术手法的“过量”(excess)讽刺地将景观社会的未来发展合理地表现出来。它一方面肯定了自我消失带来的快乐,一方面又在再现这种快乐时将沉迷于此的人描绘成一个物,将这种“当局者迷”献与旁观者。当下我们正处于景观社会的发展中期——拥有形象并占据形象的阶段,偶尔能听到普通人整容成明星的新闻,便惊觉现在离显现形象的阶段日益趋近。当前车之鉴已在面前,重视自己的主体性、保存自我、建立与他人形象之外的联系交流才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出路。

7 ) 一场没说透的绚烂幻想

这部电影,只好在一些新颖的概念。坏在说的零碎,不够透彻。

酷的概念包含对大脑的探索——儿子对词语的脑补、联想能力——是不是在未来我们的感知能力会倍增,强大到无需肉体上的做爱,也能感受到感官上的高潮。信息的传达也不需要任何载体。

闻了安醅进入动画区,起初我以为是进入真的二维世界,是一项科技,直到后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嗑嗨了”而已,这只不过是少数派关于丑恶现实的一块遮羞布,或者就像《盗梦空间》里永远活在梦境中的人一样,这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泡沫手段。

只不过问题是,二维动画区的故事与开篇“演员扫描”想要探讨的似乎有点远。后者是关于自由的讨论——意志的自由和时间上的自由是很难取舍的,以及关乎电影的未来,但是前者似乎探讨的是少数派的利益,总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

关于影片的结尾我也有些困惑,既然妈妈清醒了,为什么不在真相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儿子,而是又选择回迷幻的世界。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内容驾驭不住形式的电影。

短评

#豆瓣春日影展# 非常创新,颠覆的乌托邦类型电影。影片有很多含蓄的隐喻,虚拟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权利、自由、恐怖主义、资本主义、生命延长……前半部分是电影业的未来启示录,罗宾的形象、她的所有情绪被扫描进了电脑,从她签约之日起,她就被禁止表演,再也不能表现她的才华;后半部分动画是离奇怪诞、充满想象力,迷幻的世界,大多数人否定真相,选择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7.5/10)

5分钟前
  • 狼矛
  • 推荐

米歇尔冈瑞加塔可夫斯基,再来点韦斯安德森和特瑞吉列姆,造就了如此超越时代的作品,那游离飘渺的视角是否来自于人类也未可知,可能电影本身就是属于未来的,但我们却依然能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为其中的影射而思索,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庆幸,庆幸我们还存在于能够感触的世间。

1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凡是和哲学和未来学沾边的东西,总会让人觉得烧脑,一个不再需要演员亲自表演的未来,一切都被数字化和电脑CGI取代,让演员在大银幕上永不老,甚至让死去的演员的复活。但致幻的未来世界依然绕不过一个人一生中的那些遗憾和不圆满,无论从幻觉中找到多少次弥补的机会也都是让遗憾更遗憾。★★★★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优点:有想法的改编,没一门心思“还原”原著;缺点:对真-幻关系的讨论有亮点,但基本上是原作的功劳,编剧自己添加的伐木累故事属实平庸,说充满哲思的相当一部分应该都不思吧,与此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于简单化以至于使这种批判沦为姿态丧失有效性。还改不了非要给真实找一个“保证”的基础主义毛病,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没有改变,掌握表象之后的所谓真实当然没有任何反抗-生成的可能。

18分钟前
  • Xieirse
  • 还行

与原作氛围相比改编可以用『绝望』二字来形容。娱乐至上的社会以数码取代真人演员,二十年后在大区域内进行致幻药剂实验,四十年后人类缩回精神世界的壳里等待死亡。象征自由的风筝撞碎钢铁飞机只是梦境,或许此刻的我们都不是真实的。

2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真人部分略弱,还是动画部分更有味道。绚烂与绝望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科技时代先是把人变成一串代码,然后是变成化学分子,只要闻入味道就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成为你想成为的。从神话到后现代社会,一切转瞬即逝,你不再是你,而是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的注脚,而这种伤害和失去是相互的。罗宾怀特,阿甘喜欢的女孩和纸牌屋的总统夫人,在片中演出了作为演员的复杂。被机器捕捉表情的那段是失去演员这一身份与职业的开始,这种时光的奔赴不会回头。在吸入药剂成为动画人物踏入麦拉蒙号的时候,舒伯特的D929第二乐章响起,描绘着变成代码后的电影明星,电影这一最年轻的艺术,到最后或许真的会成为刺激大脑的电波,对于追求大片的当下真讽刺。

31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很少看到这么难懂的片子了⋯⋯不过大半原因是因为电影用词较深,对话快,所以语言跟不上吧(VO法语字幕)故事和观念是明白的,但逻辑与细节难以理解。三个聪!明!姑娘看完了面面相觑,大叹好!难!懂!!!不过不懂也不影响欣赏,动画部分非常美,一定有吃一些致幻药品才能做出如此画面吧。

36分钟前
  • j u n
  • 还行

致幻剂是人类精神最后的堡垒?飞艇是现实与虚妄交融的集控站,不仅在其功能,更在其形象表达。动画化的未来世界,消瘦了人类实质的肌体,却让繁花与哲人成为生活之中心,不在乎现实的得失,享乐在互动的高等灵魂层面。回到现实如直面遗憾的过去,谎言洞破,这转折真叫我悲悯。亲历一遍,爱更无憾。

37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近年较为罕见的软科幻大作《未来学大会》,真人加动画的啮合,令观者脑洞大开,上天下地、云里雾里。但探讨的主题似乎有些嫌多,前半段像《33D》那样大肆讨论电影的未来——尤其是真人演员的未来。后半段正式进入了嗑药的真实与虚拟世界讨论,无奈不知如何收尾,倒打一耙,以此生不渝的母子情收场…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好烧脑,一开始以为是讽刺未来科技和电影工业的(喜欢!),变成动画之后发现完全变成了另一回事,然后变回真人之后就彻底没边儿了。。。这思维真是比里面的翅膀和风筝还要无边!我要看原著!另外你们是不是都没看出来演罗宾莱特的女儿的是超脱里面的贾斯汀碧波啊。。。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把电影还给电影后演员还剩下什么?前40分钟太打动人心了,以至于后面动画反而相形见绌。罗宾·怀特,终于记住了这名字。不是“阿甘正传”里永远在路上的女孩,不是“共犯”里被冤屈的林肯谋杀犯,不是“纸牌屋”里无情的政治女性,她叫罗宾·怀特。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想看2014-01-02] 2013戛纳双周。女主角用本名出演且cue本人的职业生涯这件事还是蛮厉害的,有点想看看莱姆的原作。对未来反乌托邦的描述也太套路了点(反乌托邦故事里,看到抵抗军就想笑),加上对影视行业特别套路且说教的自反……当然真人进入动画的那个时刻实在是美妙,动画与真人的对比也相当棒,但是其实缺少一层两重世界穿透性的互动(就是动画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空间里怎么对应),这一点上[盗梦空间]和[头号玩家]都做到了。虽然确实是好片但实在打不出五星。

4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能拍出这种电影的 一定是神

51分钟前
  • 鹿拿
  • 力荐

科幻概念玩的飞起。乌托邦固然虚幻,可现实同样不堪。在这么个娱乐至死的梦幻乌托邦时代,动画沉浸取代真实社会,如何辨别真实与梦幻未必最重要的,是否有勇气逃离“柏拉图的洞中世界”才是脱离的关键。本质上,都是现实里给穷人精神高潮的维稳工具,穷人是不配拥有“自由意志”的。大趋势看,这概念可能真的就是未来。7.8

5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没完全看懂,不太喜欢这种画风。总体上是一部梦蝶型反乌托邦电影

55分钟前
  • 罗夏
  • 还行

3.5;采用了莱姆原著中致幻剂达成未来狂欢盛世的概念,但比起原文本之高度隐喻、时间线之跳跃和政治指向性之强,本片的重点紧扣于母子关系的羁绊与电影在未来是否有存在必要,倒也别开生面,毕竟原样呈现原著极其困难,影片在情感部分的浓墨重彩弥补了想象的不足——虽然多少因轻“技术”而显得清浅。前半部真人部分还可以砍掉些,动画部分的华彩很美,但流于浅尝辄止,这么好的概念落脚于“爱”还是太美式了。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好久之前看过,前几天还在微博上推荐,到头来自己都还没在豆瓣上点“看过”……关于这个片子可以说的太多,现在只说一句:这片子早晚被封为神作!

1小时前
  • 心生
  • 力荐

真人部分漫不经心,动画部分力挽狂澜。

1小时前
  • 黑狗成
  • 推荐

一部关于迷影哲学的终极寓言,前半段还在阐述数字时代技术奇迹与传统行业情结陨落的对立矛盾,后半段就将这种潜在的存在主义迷思直接放大到结构置换的无限解读中去。看似宏大叙事背后的背后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选择,爱,家庭,梦境,重生。动画制作秉承怀古迷幻风,配乐煽情恰到好处,信息量也很大。

1小时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