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痛快的哭……
好久没有完整的看完一部电影……
好久没有这样哭过……
脸颊酥麻的感觉
心理很难过
从母子分离那一刻
从被道貌岸然的人诬陷 侮辱的那一刻
从洁白的演出服 绽放在舞台的那一刻
从小手拉大手的那一刻
从亲人拥抱的那一刻
从老师回眸那一刻
……
生命总没有太多的借口
虽然镜头的最后是老师的微笑
可大家都知道那是生命最后的一抹微笑
不理解导演为什么要这么的残忍
也许是想警醒什么 也许是想控诉什么
一个普通的我
理解不了……
庆幸的是
片中体现出的爱
至少还是有爱
让人对生命 对生活不曾失去信心
……
2 ) 在泪水和歌声中渗透的感动
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发现里面有《Lost》的Sun,还有个可爱的宝宝,实在无法抵挡可爱宝宝的魅力,今天下下来看了。没想到,久违的感动的泪水,真是无法控制…
本来都是善良的人们啊,有因为被患有精神病的丈夫殴打以致正当防卫而将丈夫打死的孕妇,怀胎十月在监狱生下珉宇,一个可爱的不得了得宝宝,也因为珉宇,监狱里充满了生机活力,那间房因为珉宇的存在让人都觉得那不是监狱,可爱的宝宝会去呵护受伤的音乐女孩,会去给她抱抱,真的很难想象他的笑他的抱抱他的鼓掌尖叫导演怎么能让宝宝做得出来,呵呵……孕妇是sun演的,在里面是个音痴,只要一唱歌珉宇就会大哭,一个爱宝宝的好妈妈,为了给宝宝一个假释一天的机会,一个出生以来没有看过外面世界的宝宝出去看看的机会,提议建立合唱团,终于在成功之后换来了出去的机会,却不料也是要离开宝宝的时候,隔着玻璃,珉宇对sun伸手的那一刻,在音乐会上牵着长大的珉宇的手的sun,在回去的车上看着珉宇成长的相册的落泪的sun,这些,都让人心痛不已。
有因为杀了丈夫和丈夫的情妇的音乐教授——在监狱待了近几十年,写了无数封信,仍一直不被女儿原谅……是韩国的老戏骨罗文熙女士饰演,一向看惯了她在电视剧中抑或是刁钻的社长或是可爱的奶奶的角色,第一次看到饰演这样坚强温情的老师的角色,在里面,被sun亲切的叫妈妈,被音乐系少女称作老师,合唱团的主心骨和指挥,也是监狱这个团体里因为她的存在而变得充满了母爱,无论是对自己的儿女还是对监狱里其他的狱友……
有两个女儿的妈妈,刚看到的时候吓了一跳,那是《梦幻情侣》里面的那个疯姑娘花子,之前在《梦》里的演出就让人没理由的喜欢,在这边演的是硬朗的女人。演技啊演技,喜欢这样的女人。还有职业摔跤手,发现她唱歌很好听,在最后音乐会结束对着自己心爱人却没法说出口只能抱着说谢谢……还有那个音乐少女……
也许是犯过错的人更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在监狱里的经历和改变更容易被感动,一部好电影。最后推荐片尾曲JeA(BEG)&李英贤(Big mama)-和声(Harmony),副歌部分,高亢悲伤,很适合这部片,沉浸。
3 ) 那圣洁的母爱--评韩国电影《和声》
明知道韩国电影会很煽情,但仍然有不少看过电影《和声》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当老教授文玉微笑着走向刑场的时候,观众的心底都会涌出一阵悲凉;当女囚们在舞台上深情演唱的时候,没有哪个观众能够忍住激动的泪水。
《和声》是2010年初公映的新电影。看到“和声”,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合唱中常用的那个词。影片所表现的也正是歌唱艺术中的和声,其主线便是一群女犯成功组成了特殊的合唱团并取得演出成功的故事。
这样一个故事,如果平凡地进行演绎,很容易流于形式。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合唱团已经多如牛毛,而每一个合唱团成功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艰辛的故事。为了写出《和声》的特殊性,编剧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首先,影片并没有把组建合唱团的目的和意义放大到女囚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通过良好的狱中表现来给自己争取减刑的机会,而是缩小为满足女主人公贞慧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即:带儿子珉宇到监狱外面度过一天。贞慧组建合唱团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而她的这个充满母爱的愿望很快就得到了狱友们和监狱管理方的支持,终于演化成一场温情流淌的大爱行动。其次,影片有意让这些女囚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贞慧是因为惨遭丈夫的毒打时奋起抗争,意外将丈夫摔倒在玻璃台上致死。宥美是因为惨遭继父的强暴时奋起反抗,意外将继父打死。原职业摔跤手延实是用夹子将他人意外弄死。文玉是因为无法忍受丈夫与情人的奸情而开车将他们撞死。而因为这些特殊经历,她们的亲人多多少少都与她们产生了一些隔阂。
韩国刑法规定,女犯人在监狱生产后,可在监狱育儿的时间为产后18个月。期满时必须将孩子送出监狱由其他人领养。贞慧所面对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辛酸和无奈。影片一开始就是贞慧在监狱中生下珉宇的镜头。作为母亲,她经历了在狱中生子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同时又必须接受18个月后与儿子分离的命运。儿子生下之时,就是她与孩子分离倒计时时钟的敲响之日。而属于他们母子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可以设想,与爱子离别的钟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天底下的母亲会多么地寝食难安,又会多么地不顾一切。因此,当监狱看守所长承诺她如果将合唱团搞成功的话就可以与儿子到监狱外享受一天的自由生活的时候,这个唱歌没有天赋、一唱就能把儿子唱哭、根本不知合唱团如何组织的母亲,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组织狱中合唱团的艰难而快乐的路。
影片中的文玉是一个塑造得非常饱满的母亲形象。她在狱友中年龄最大,入狱时间最长,人生阅历最深,处事经验最丰富,时时处处都有长者风范。比如为小珉宇庆祝周岁生日的时候,小珉宇抓周居然抓了一副手铐,让大家始料未及目瞪口呆,是文玉首先打破尴尬,笑着说珉宇以后会做大法官,从而让大家对珉宇的未来又充满了期望。在监狱管理者方科长气愤地撕碎大家为珉宇庆祝周岁生日所拍的合影照片之后,又是文玉通过向贞慧分析方科长的没生过孩子的嫉妒心理,巧妙地化解了贞慧的心理阴影。新狱友进来之后,还是文玉委婉地劝说老狱友们手下留情,给孩子留下好的榜样。宥美与贞慧发生争执并自己撞墙受伤回到牢房后,不懂事的小珉宇跑过去抱住她的头,大家都生怕这个对孩子有偏见的姑娘会采取不良的行动,而文玉却对宥美大声喊:珉宇是看你头疼帮你吹吹的!从而缓解了紧张的气氛。珉宇不习惯听妈妈的歌声而哭闹不止的时候,又是文玉主动站出来,抱过珉宇,为他哼唱甜美的歌曲让孩子进入梦乡。在看望因与其他女囚大打出手而受伤的宥美时,是文玉十分理解宥美并对贞慧说出的“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一天天地活着就象在受刑”的话,击中了宥美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她潸然泪下。是她将宥美当成自己女儿看待的一系列举动,融化了积压在宥美心中的冰雪。还是她,在珉宇离开后贞慧无法承受那种巨大的失落与空洞的时候,告诉贞慧坦然面对,“只有自己笑了孩子才会笑,该相见的人总会在某一时刻再相见”,从而让贞慧重燃生的希望。然而她的女儿贤珠却并不理解她的做法,始终对她非常冷漠,甚至当着她的面说出“让你象在地狱一样活着”的话。狱友们都经常有亲友的信件或包裹传递进来,只有文玉总是得不到女儿的关爱。她给女儿写了无数封信却都如泥牛入海,她打电话给女儿却被女儿生硬地挂断。她在安慰这个体贴那个的同时,自己却不得不忍受着亲人不亲的巨大伤痛,直到最后才与女儿和解。
影片很好地使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来揭示影片所要表达的人间真爱的主题。从横向来看,有冷漠严肃的方科长与热情似火的狱警孔娜英、温情大度的所长之间的对比,有个性不同、经历不同的狱友之间的对比,有大权在握的警察与寄人篱下的囚犯之间的对比,有天真无邪的孩子珉宇与心事重重的母亲贞慧的对比,有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的对比,也有角色换位的对比。比如文玉与宥美,前者是母亲,后者是女儿,前者是监狱外的女儿不肯与监狱内的母亲沟通,后者则是监狱外的母亲得不到监狱内的女儿的原谅。从纵向来看,有珉宇在监狱中与母亲朝夕相处但数年后却对生身母亲视而不见的对比,有宥美入狱时挖苦贞慧在狱中生子但此后却因为其他女囚推倒珉宇而奋起与对方大打出手的对比,有文玉先是不肯参加合唱团后又认真对待指挥工作的对比,有合唱团成立之初的毫无章法经常争吵打骂与此后亲密无间如同一家人并走出监狱大门参加全国女子合唱大赛的对比,有贞慧起初一唱歌孩子就哭与此后能把哭闹的孩子唱到熟睡的对比,有宥美入狱时谁都不理与后来引吭高歌的对比,有贞慧与宥美在狱中曾经因为生孩子一事而发生过激烈的争执与此后宥美主动教贞慧唱歌的对比,有方科长开始时对合唱团的不支持不理解与结束时对她们的演出微笑着给予掌声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很好地完成了情节的铺垫,也让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
哀莫大于心死。然而这些女囚却在文玉的影响下抱持了“既然已经这样了,何不笑着活下去”的乐观理念并实现了人生的转变。贞慧在忙忙碌碌中没有悲哀,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文玉在走向刑场的时刻没有悲哀,因为她得到了亲人的谅解。其他女囚们没有悲哀,同样也是因为她们让自己的亲人们看到了自己良好的表现。当合唱团的女囚们敞开心扉投入地演唱的时候,她们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囚犯的特殊身份,将等待着自己的死亡或者漫长的刑期抛在了脑后。在那一刻,她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看什么样的合唱演出我们会掉泪?听怎样的合唱才能打动我们的心扉?电影《和声》把最高潮的部分放在了全国女子合唱大赛上。在经历了刻苦的训练、漫长的等待和因观众丢失珠宝而遭怀疑被搜身之后,光彩照人的女囚合唱团还是在最后时刻登上了舞台。在这些囚犯看到台下坐着的自己亲人的那一刹那,在这些囚犯的亲人看到台上站着的那些注定还要回到牢房甚至走向刑场却依然投入地演唱着、指挥着的亲人囚犯的时刻,有谁能忍得住奔涌而出的泪水?
在那一刻,我们不仅听到了台上传来的美妙和声,更感受到了台上台下由亲情组合成的美妙和声。它们已经脱离了艺术的窠臼,实现了人生境界真善美的大跨越。
感谢《和声》,它让我们明白母爱的伟大,明白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它让我们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泯灭内心的梦想与希望之火!
4 ) 我对亲情没有体抗力
我对这种表现亲情的片子都是没有抵抗力的,这部电影让我掉下了太多眼泪,看了三遍,每次都流泪。电影不想我们国内的电影一样,事先总是有说一共有几个哭点,在具体哪个地方有哭点。这部真的不一样,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动的地方,没有固定的哭点,而其中无数的哭点又埋伏得很自然,看到那里眼泪就会不自觉流下来,因为每个哭点似有似无的铺垫都是很自然地让我们走进去。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杀死继父的那个女孩和她妈妈拥抱的那个时刻,那一刻让我泪如泉涌。只要是触及到有关母爱的时候我觉得我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了。母爱给我太多了,我一直想不出要怎么表达妈妈给我的爱,我想给妈妈的爱。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我对妈妈的那种爱多多少少有点发泄出来了,亲情跟爱情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没什么感情能比这个更不朽了。贞慧对民宇是母爱,文玉婶对贞慧也是母爱,对杀死继父的女孩是母爱,对自己女儿儿子的亏欠的爱,甚至对彭科长也有母爱。太多母爱,让我承受不起了,只能融化在眼泪里化成爱包围在妈妈身边
5 ) 生命,以一种特别的姿态去精彩
总有那么一种电影,你知道情节太过理想化,剧情严重与事实不符,演技也不是那么夺人眼球,可是你依然会满是敬意的看完,或者以后还会一遍一遍的看,只因为感动!每个人总会有被感动的一面,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脆弱的一面,那一刻,我们只是如同一个孩子,抛开一切,因为我们找回了自己。
生命中,我们总会遇到让自己无助的,甚至绝望的事情,我们总感觉我们撑不下去了,生命似乎就要这样画上终点,但老天总是不乐意我们这样不负责任的放弃。会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也可能我们为某一个信念,这样坚强的走下去,等有一天回眸看看走过的路,才发现曾经那么的曲折自己也这样挺了过来,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自己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真正的真正是自己要微笑着走下去。
生命中最难过的莫过于爱人的背叛,一切的理智都无法遮掩对于背叛的愤怒。这些女人是可怜的,但他们为冲动付出的代价当然足够沉重。一个人需要经历什么样的炼狱才能浴火重生,一个人需要有多么的坚强才可以背负最爱的人的误解与弃离,又需要花多大的努力才能换回曾经的美好,可,曾经已经是曾经。生活或许不公,只是此时此刻,她们,也有我们,便以一种特别的姿态去面对,去精彩。
一个个女人被生活,被亲人,被爱人弃离,她们选择了一种开启另一种生活的方式——音乐。也是我看这部最大的动力,我始终相信音乐拥有任何物事无法超越的魅力。平淡的词语无法形容她的神奇,而这部影片用平实的手法完全凸显了,音乐对于人性的发掘。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其实都是一样,音乐面前亦是如此。
当然,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主旨便是:生命最大的意义在于重生。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女主角在监狱生下了她的儿子,预示着这个苦命女人的新生,之后组建合唱团和儿子的离去,又预示着另一次新生,她逐渐摆脱了噩梦的侵袭,心向美好,开始对生活有所期盼,生命的意义也以此彰显。
电影通过很多细节的处理,揭示了每个人内心强烈的反应,同时也表现了每个人内心的逐渐升华。很多似是不经意的表现,其实是编剧特意的描写,正是这些细节的串联,告诉了我们生命坚强的理由。这样的电影足以让我们敬畏。
生活已然这样,让我们微笑着走下去。是的,无论怎样,以一种特别的姿态让生命精彩。
6 ) 女子监狱合唱团
女子监狱里的合唱团,是封闭空间里的「童话」。 监狱里,有女性囚犯之间,每日相处积累下的女性友谊,也有中年女性和老年女性之间母女般的情感。当然,更重要的是,是在监狱里生下孩子,并养育18个月的欢乐,和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痛苦。 影片给人过重的编排感,角色完全服务于故事,你可以很轻易地猜测到每个角色的走向,在过程中难免出戏。比如女性入狱的原因,分别有性侵、家暴、出轨,在这些情感的尖锐冲突中,她们或因激情或因意外,杀了人,入了狱,服了刑。她们原非大奸大恶的坏人。 监狱里没有绝对坏人的设定,自然是屏蔽了一部分极端罪恶的场景,但这样的模糊之处,才是电影试图探讨人性善恶和制度建设的空间。 监狱是一种权力。影片对社会话题的讨论,并没有做过多深入的解读,有点一笔带过了,这是可惜之处。比如,在合唱团在上台演唱前的道歉风波时提到,犯人就没有人权吗?(这里有个另外有意思的设定是,逼迫她们脱衣搜身的警察,也是位女性。) 再有,就是影片最后,罗文姬扮演的老太太,因为韩国恢复了死刑,在服刑多年后,终被执行死刑。她因发现丈夫出轨激情杀人入狱,但她的激情杀人下,是第一次开车撞人,再倒退杀人。 这是人性善恶之间复杂的转化,我们何以确定恶的程度?它无法经由复杂的公式转化。如何面对它们,则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就像我们无法在堕胎问题上达成一致,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我们成为了人。我们也无法在死刑判决上达成一致,我们无法确定,怎样地「杀人」可以是人道的。 影片前半部分,合唱团里的欢乐(连冲突都故意显得戏谑和滑稽),和监狱本应有的肃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后半部分,聚焦在了,女性囚犯们和家人的关系,也是影片煽情之处所在。这种煽情,围绕着加害者和加害者亲属之间的感情,讨论受害者家属与他们的关系,不是一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所能承载的。 但就是这样刻意的编排,和煽情,还是会让人在观影中,不自觉地在某些时刻被带入其中。圣诞节,她们获得了去首尔现场演唱的机会。之后,她们得到了和所爱之人见面,拥抱的机会。影片,用关怀的视角,在耶稣诞生的日子,给了她们足够的温柔和救赎,给了她们重新与外界连接的机会。 那时候,似乎合理不再重要,朴素情感的冲击,就大过了一切。 张三说,法律,只是对人类心中最低的道德要求。我想,如何对待有罪之人,是人之为人的最难的考验。 女子合唱团里,有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她们各自有各自,合适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理应也有自己的位置。
7 ) 谈谈影片中主角们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演唱的曲目吧
谈谈影片中主角们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演唱的曲目吧。印象中好像还是第一次听挪威音乐家创作的交响曲。
这首《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作曲家Edvard Grieg于1874年创作的《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第四乐章,主题是“被爱救赎”。
这首曲子有被韩国电影《Harmony》选为配乐,作为主演们第一次在分别数年未见的亲人前演出的曲目,也是电影的泪点之一。
看看原戏剧里易卜生写的歌词:“冬天早已过去,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将消逝,一年年的等待。但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过你,我要忠诚地等待你,等待着你回来。假若你如今还活在人间,愿上帝保佑你。当你跪在上帝的面前,愿上帝祝福你。你若已升天堂,就在天上相见。” 完全唱出了影片中一直在等待着主角们回家的亲人们的心情。
电影中另一首曲子《Danny Boy》是一首爱尔兰民谣,讲述的是一位爱尔兰父亲写给即将从军的儿子,告诉他说,当你下次回来的时候,我大概已经躺在坟里,就像整个夏天的过去,花朵的凋零,就像你现在要走,也不能挽留。
导演和编剧是真的很用心地通过每一个细节让观众对亲情、善与恶以及死亡有一个深入的思考。你可以说这是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但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柔软善良美好的一面的,是可以被爱感化、被爱救赎的,曾经犯过错的人也不例外。
8 ) 【爱,放在手心跟我来】
如果我问你我们生存靠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阳光、空气和水。
如果我问你是什么让生命绽放了光彩,也许你需要时间想一想,但我会说——是爱。
因为爱,所以,生命绽放了光彩……
一直一直,都觉得生命的交织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就像藤蔓,如果没有牵扯便会孤独地默默枯萎,而纠葛的生命线使彼此缠绕在一起,愈发青葱愈发昂扬,缠缠绵绵一直伸向更高远的地方……
我是在一个晴天里独自看完这部电影的,冬日里久违的阳光普照了我生活的城市,而电影释放的阳光,却驻进了我心里。
再一次,因为电影而对女性有了深深地敬畏。是的,在我内心一直是认为女性的内心是比健硕的肌肉更具有力量的。正因故事发生的地点——女子监狱,所以这注定是一部有着鲜明的女性元素的电影。片中的文玉、贞惠、宥美、花子、研美,都是女子监狱的服刑人员,虽然都是因为杀人罪入狱,却都有一颗柔软善良的内心。因丈夫偷情而失去理智的文玉,因为孕期时遭遇家暴为保孩子而错手杀死丈夫的贞惠,因为反抗企图强暴自己的继父的宥美,因为高利贷和教练贪污奖金而过失杀人的花子和研美,年轻善良的女狱警,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因为一时冲动而犯错的女性,构成了这一段美妙的旋音。是命运的玩笑或安排,她们相知相识并互相照顾。影片一开头便是贞惠在众人的帮助和鼓励下艰难的产下儿子(敏宇),因韩国的律法——贞惠可以抚养敏宇直至18个月。于是在倒计时中,可爱的小敏宇在监狱中大家的照顾下健康成长着。正是这样特殊的环境,故事便显得更加生动感人,在这样缱绻的感情之下缓缓拉开了《和声》的序幕……
贞惠为了得到一天的特赦,萌生了组成合唱团为监狱取得荣誉的念头,为了与敏宇没有束缚的生活一天这样一个愿望,她积极的组建着合唱团。虽然其间有科长的阻扰和鄙夷,有找不到女高音、乐团指挥的种种困扰,贞惠依然毫不动摇的为了心中的那个愿望努力着,她的坚持和信念打动了周围的许多人,在原本就是音乐教师的文玉的帮助下,合唱团就这样初现雏形。因为同样有着对明日的憧憬,狱友们在音乐的魔力下组成的合唱团不仅仅的改变着自己也深深的感染了其他狱友和警官们。对家人的思念,对儿子的期望,对爱情的期待和执念,对明天的渴望和寄托,以及更多更多莫可名状的信念,合唱团一路斗志昂扬,伴随着美妙的和声,原本萎靡的生命渐渐开始蓬勃茁壮。
如果我爱你而羞于说出口,如果我爱你却因为语言不通该如何是好——我还有音乐,它可以为心声插上翅膀。如果我爱你却不知如何表达,我会对你轻轻唱……我相信音乐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冲破重重围墙敲击你的心房。对他人炽热的爱恋,对生命深深的眷恋,对生活无限的美好展望,如果都觉得不知如何表达,就用音乐来倾诉衷肠。压抑的牢狱生活,使这样一群女性渴望新生,如果你仔细看唱歌时她们脸上的表情还有眼神中流转的闪闪星光,你就不难察觉在她们深邃隐忍的内心,还有这样一种东西——无限的对新生的渴望。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拥抱希望,我想这是我收到的感想。这使我想起另一部反映监狱生活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最后男主人公重获新生和自由不也是因为希望不死信念不放么?比起阳刚味十足的《肖申克的救赎》,《和声》以女性元素为载体显然来得更温柔含蓄,没有对自由的呐喊,没有口号似的台词,也没有不时将信念和心中希望挂在嘴上,而是融在生活中,隐忍的用细碎的表情和平实的语言昭示着“有希望是好的,也许是最好的”这样一个主题。
如果是个胆小鬼,那么动什么也别动感情,记得电影《LOVE》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不去拥有,就不会想念,想念是痛苦的。如果你不小心动了真感情,那么你需要的承受的远比那一念之间的感动更为沉重。相知相识相爱相互信任依赖,然后终有一天你会明白会者定离,尽管生命难以承受还是要忍受。多么美好而痛苦的情感,犹记得外婆过世时,我手触尸体的冰冷,那种我幻想过千万次当我面对真实还是依然不住震颤的刺骨的温度。如果没有深深地爱着,就不会有伤心,因为深沉的爱,失去时才如此不堪承受如此痛彻心扉,然而当我追忆生活的点点滴滴,却又有温热相伴,外婆的饭菜外婆的关怀,她不善言语却时不时就能感到的正在流动的爱,如影相随。得到就是失去的开始,我们却依旧乐此不疲的奉献着彼此。影片快结尾时,敏宇手捧蜡烛在圣诞节时牵着贞惠的手唱着“和你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关系,我的心无论什么时候还是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再见面的话,你唱歌全世界都充满了你的香气,和你见面那天我会深深的记得……”或许就是对离别最好的致辞。
我不知道为什么文玉的死亡执行令会来的这么突然,在我毫无防备的时候,但文玉和女儿儿子相互拥抱并最终得到了女儿的宽恕的时候,当文玉踏着狱友们的歌声,踏着“白色栀子花”的悠远悠扬,身披圣母的光辉渐渐淡出的时候,还是令我来不及憎恨导演而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我们深藏的血管中总是流淌着温热的血液,我想那是灵魂的温度,我们心底的善良和美丽,我们温柔的羽翼和生命力。我总觉得影片想说的东西很多,我总觉得我想说的很多,我获得的观后感也远比文字更多,可是当我用心感受时却五味杂陈不知从何下手。生命中总会遇到很多人,从陌生变得熟悉甚至深入骨髓,原本冰冷的心融化成热血,我们倾注爱,我们收获爱,我们失去我们拾得,我们哭我们笑都是因为有爱,我们被牵绊着也牵绊着他人,因为动了情,所以成了玻璃心。其实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动情,但我们天性不够生硬,影片中原本硬邦邦的狱警方科长最后不也融化了心底的冰雪么?我相信所谓的生硬都是因为心中对失去的恐惧,因为惧怕会红了眼眶动了情,惧怕心生羁绊而自我拉扯,于是有人穿上保护罩,而总有这么一些人会“傻傻的”用体温和生命去稀释周遭的冰冷。让世界充满爱——尽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就像贞惠和文玉一样,绽放着圣母般的光彩,照亮黑夜的恐惧,照亮自己和他人更加明媚的未来……
因为不善言辞所以请你听我用音乐来诉说,因为笨拙所以请你让我用拥抱来诉说,时光啊请你走慢一点,一遍一遍让我在脑海中复刻,把相爱的人们的轮廓记得更清晰,就算最后没有在一起也真的没关系,因为我还有回忆,这回忆里充满了你的香气。
我们相爱,所以希望一直都在……
有点让我在四星和四星半之间徘徊,不过能流泪就是对的了。
如果你想嚎啕大哭,一定要看此片,所以我又哭抽了~~~~~~~~~~~~~~~
每个你视为罪人的人都是平常人,而每位常人都在不同程度地犯错。音乐也许拯救不了你的灵魂,但能让你变成走心的人。我们也许无法改变结果,那么过程不一样也就足够。
没什么比一边听歌一边泪眼婆娑更幸福的事了
也许没什么结果,人却不知道为什么坚持着等待。
我还是觉得是闫妮演的。唉,罪不至死啊.....................
哭到脱水。
再次哭的稀里哗啦。马德,韩国电影就是虐心。PS:我始终觉得闫妮有参演。7.5
很久没有看到让人那么泪奔的韩国电影了
典型的梦想泪水罐头。边缘群体借家庭情节剧和励志片之壳重生。这种通俗非滥情,而是建立在普世情感之上,这个看似简单不入眼的东西恰恰被中国电影人所忽视,体制囹圄不是托辞。但美中不足是结尾,不符合常规法律逻辑,对观众的眼泪索取太贪婪,本该点到为止。
韩国的监狱有这么温情和谐人性化吗?
陪伴我六年出演过lost的sun、老戏骨罗文熙、戏里如此可爱的小男孩,还有那接连不断投过来的催泪弹,我想不出不给高分的理由。★★★★
今年最好看的一部韩语片!!!
太感人了简直。看得老子涕泗滂沱,昏厥数次。
从电影中间部分就开始哭,一直哭到片尾,这部电影的后劲太足了。
很久沒有哭得那麼痛快了。
爱的和声。我最后哭的呀。。。。 为什么老师老了再执行死刑呢?
1、女性犯罪多是因为家暴或意外。2、进了监狱都能改好。“笑着开始,哭着结束”是近年很多韩国商业电影的特点。同时加入亲情爱情等原始情感,也许觉得俗套,也许觉得矫情。但这类电影始终很有市场,国产片连这个也学不到。音乐总能打动人心,这个选材很好。与很多韩影一样结尾收不住,一哭二哭三哭。
果真亲情的分离最令人动容,死刑的费存是个大课题,无法一言以蔽之。泪剧也可以这么拍的! ps:闫妮是韩国人!
好久没看能让人哭成这样的电影了……T_______________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