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是那些我们无法选择的东西造就了我们
是那些我们无法选择的东西造就了我们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我们出生的地方,我们周围的邻居……我们能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少。
如果可以让你重新选择呢?你会不会很开心?应该会的
如果之后又要剥夺这个权利,让你回到原来的状态呢?你会不会很难过?即便在旁人看来,都会很难过的。无力哀求的angela如此,看到结尾处两人默默坐在沙发上的观众们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会难过只是因为,小女孩的命运曾有过一次转折。如果不是如此,人们根本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更不会为她的命运而难过。但是了解也罢,不了解也罢,难过也好,不难过也好,我们仍旧是由那些我们所不能选择的东西所造就的。
所以,没有必要幻想如果当时我可以选择其他,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其他……无论如何,我们都是由我们所不能选择的东西所造就的。
2 ) 如果换作你是主角,你会怎么做
刚开始真心以为是个寻常的儿童绑架案,然后却是个案中案。反转得措不及防却又精彩至极!想鼓掌!善与恶,从来都不是那么绝对,黑与白,中间还有着灰!
感叹于阿弗莱克精湛的演技,优雅的声线的同时,我反复思考电影本身的一句台词:“人行事要像狼一样机敏,又要像羊一样清白。”一个人可以同时成为狼和羊吗?正如片中阿弗莱克最终选择了法律程序上的正义之后再次陷入内心的泥沼中——孩子回到不负责任的母亲身边真的会有美好未来吗?程序上的正义和结果上的正义有时候就是不可调和的。何为正确?大概只有命运能做总结。
因为从不同的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电影的结局很让人深思,不知道男主角是否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强烈推荐!然后想想,你会怎么做?
3 ) 另一个点
很多人关注结局处才翻开的道德困境,这的确是片子的题眼。抛开这个比较陈旧的主题,我倒是想到另外一个点:关于介入一件你所不熟悉的事情的后果。
这是关于工作的哲学,有时候也是人生的哲学,从某种角度看也跟主题相似——你的生活轨迹终究会影响到别人,虽然很多时候你不是替别人做决定,但一开始决定介入这个决定是你的。没错,没人会真的对自己的好心最终导向了坏的结果而纠结,两个毒贩的死也不会真的让人惋惜什么,虽然女友曾因为自己参与过的这件事的结果而痛苦,但到底不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那种。但是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些情况,就如最后, Patrick很大的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这是他在一开始从未料想过的。
我觉得从一开始的独白,片子其实就在隐含的说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社会中,我们总是互相影响的,问题只是,你有没有准备好面对自己可能要承担一些事情、去做决定、影响很多人的这样一个处境,以及你怎么对待影响、甚至决定别人人生这件事中的自己。
4 ) 孩子没有选择权
周日蔷薇十字军来袭,可惜我周六在陆家嘴受了风寒,晚上不能陪他喝红酒。在被窝里捂到八点半,噩梦连连,爬起来看电影。《GoneBabyGone》里面的演员除了万年配角甲摩根弗里曼和万年配角乙艾德哈里斯,其他的几个年轻后生我都叫不出名字,不过演技都很不俗。电影拍的很精确,把美国小镇那种“世情” 铺陈在人面前,叫你猝不及防。最重要的是,用不那么落俗套的手法,把一个原本很简单的绑架儿童案的故事说了三遍,当然,不是罗生门那样,每次说,都会让观众感觉自己慢一拍,你刚以为你猜透了这是戏中戏,导演马上用一个细节揭示了,原来还有更深一层戏。
电影提出了许多道德伦理社会家庭上的敏感问题,当然,如果你纯粹当悬疑片来看,是不必考虑这些的。父母失职的儿童,是否应该转移到更加富有“爱心”的家庭培养?在差劲的父母,只要是亲生的,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缺少的爱?避免畸形的成长到底是先天的血脉亲情更重要,还是理性和健康的家庭环境更重要?
这部表面上的侦探电影,实际中却有好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角色,摩根饰演的老黑人警官,幼女惨遭撕票,代表了社会中那些受到巨大伤害,需要填补家庭空白的夫妻;艾德饰演的白胡子警官,心比天高,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正义的执行者,爱儿童,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来保护儿童,他和失踪女孩的舅舅一起组成了社会中那些采取实际行动,来将儿童从亲生父母身边转移开的人,这类人,因为种种原因,不相信人(儿童的父母)可以被改变,但他们也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就能确保儿童能够以正常的心理状态成长;私家侦探某某某,他的作为和选择,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观众和大部分“社会良知”,从道德和传统家庭的角度去一刀切,我们心里实际上并不真的关心那个小孩,但我们要维持某种秩序,即便最后出现了悲剧,那也是秩序的错,不是我们所做出选择带来的错;侦探某某某的女朋友和小女孩的舅妈,那就是无私的推己及人的母爱的代表了,她们可以给与儿童真正身心上的关怀,但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因为她们既不是既定秩序的一分子,也不能和那些获得“充分优越感”的好心人分享道德果实,女侦探想都不想就在黑夜中跳进深水矿坑,只因出于爱的本能。
@陈灼
5 ) 人是由一个个一次次的选择塑造的
与其说帕特里克替小女孩做了选择,不如说他是替自己做了选择。
从电影的背景看,他做私家侦探的经历不长,而且以前吸过毒,还混过街头。后来改邪归正,做了寻人的私家侦探,还主要是找逃债人的这种寻人。所以他没有很丰富的经历。
摩根弗里曼这个老队长,经历过丧女之痛,特意成立了失踪儿童部门,应该对于这种事见的多了。莱米那个老警察,经历的则更多,为了救孩子栽赃过毒贩,为了拯救失足妇女,娶了失足妇女。他们俩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在一次次艰难的选择中逐渐明白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坚持什么作为底线。帕特里克,经历还太少,就这件案子来说,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要做出最后的选择,而是一系列的选择链条让他走到了最后一步。他一开始并不想接这个案子,只是因为女友爱心爆棚想试试,介入之后,简单的调查他发现自己原来的人脉给警察提供了不一样的背景,就开始自信心爆棚,警察早就设好了局,他介入进来以后,警察刚好利用了他。莱米早在雷丢失十三万一周后就开始了布局,想找到这笔钱,做假交易,栽赃给雷。雷则在两周后才知道自己的钱被手下贪污。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丢。帕特里克介入之后,警察就让他私下接触雷,促使矛盾激化,怕他不上钩,还伪造了小女孩的衣服,信,电话记录。最后骗他入局。他作为平民,其实替警察挡下了一部分负面影响,也给他制造了内疚,这时,他就想如果下此遇到这种事情,一定不能手软。那么第二件小孩失踪案,他开枪打死了恋童癖,就是一次矫枉过正。他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违法。这时,他又做出一个选择,下此不能矫枉过正。第三次,他发现事情的真相之后,就决定把这件事交给法律,但结尾证明,他可能又错了。
所以,他其实是被自己的自尊坑了一次,被警察坑了一次,被自尊又坑了一次,最后被母亲坑了一次。说到坑,我觉得那不算坑,只能是后悔,后悔这个事情,在经历不丰富的时候,会很有杀伤性,遇到的困难抉择多了,就要坚定起来某种标准,这个标准在多次检验以后,就会成为这个人的人生信条。所以,帕特里克在这个电影里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至于最终他面无标准的坐在沙发上会形成什么样的信条,就要靠他自己了。但一定要坚强和勇敢。
6 ) 男猪的性格真心是哈姆雷特啊!!!plus编辑的逻辑问题
————这是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的困境
数月的小非洲豹,是像小猫咪一样可爱的。一只母亲死掉的非洲豹幼仔,被动物学家收养,野化,放归山林,跟踪拍摄数月后,终惨死与其他掠食者口下,腐朽的尸体孤独的在原野的角落慢慢被食腐动物和蝇虫蚕食。。。。。这是我前几年看的一部动物纪录片。
动物研究者大抵都有这么一个争议,人类见到自然中的弱者是应该旁观还是应该救助???
有人告诉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中的环环相扣,互相蚕食的生物链就是这个样子,弱者沦为强者的食物,丢下它嗷嗷待哺的幼仔再暴露于冷酷的食物链之中。。。。
但也有人说,我们在眼睁睁目睹着我们可以拯救的死亡,却置之不理,如果我们真的救助了我们所遇到的,对于自然和对于被救助者本身,到底是救助还是干预?
总有一个声音说,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可以随意决定其他事物的存亡,我们不可以决定,我们无权利决定,这对于未救的和已救的都不公平。。。。。。
你看,人类就是这么纠结,这么矛盾-----上帝用一双冷眼,在默默的看着这个世界-----顺其自然,自生自灭
对于这个故事伦理与正确性的探讨,我们被导演一步一步逼进道德与爱的死角,确是男猪一次次关于真相的揭露和正义的选择。。。。。
人类总是会问:“山的那边有什么?”,人类总是想揭开真相,人类总是永不停步,人类总是诉说“爱”
如果哈姆雷特当了侦探,也许就是男猪这个样子,他的性格中也带着《悲惨世界》中那位警察的固执的正直,但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他一直在想把一切逐渐归位,却在不断的归位的过程中将一切变得支离破碎。。。有的时候,我真的想对男猪说;let it go!放下吧,okay?
如果人性的判断被正义伦理的信条机械的程序化,那么道德是否把人类一点点的变成机器?
然后是一个孩子,这个道德困境的主题———她即是笼子,也是笼中鸟,在矛盾的互化中被道德的栏杆困住。
人类,说到底也是动物,我们话题的轮回又回到了对于野生动物态度上来。保证自然主体,顺其自然;还是保护生命客体,伸出援手。
但这援手到底该怎么伸才是正确的?
也许,最好的救助应该是教化这位失职的母亲,但教化这么一位根深蒂固的瘾君子又不是如此简单
而这样一个孩子,在她的生存环境中不断被外力不能避免的改变变化时,她是沉默的,就像她被关在暴晒在阳光下的车里三小时一样的沉默,她无法选择,无法选择自己被谁抚养,无法选择家庭,无法选择一份孩子本身急需的爱与责任的给与者。
血脉与抚养?这到底是否真的矛盾,不要让孩子沦为这位这场道义战争的牺牲品。
就算是野生自然环境,有一个利于生物发展的原则也是,不要做“过多”的改变,尤其是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
如果羔羊已经被人领上其他朝圣的路程,如果那条路充满光明,充满快乐,充满爱,那就让她走吧!是否最初出发的路才是正路?是否我们要抢夺回羔羊把她强行带回来?即使这条路如此坎坷,即使我们让这种爱的缺少在这个小女孩上传承轮回,当她成长为另外一个不负责任的未婚妈妈,在K粉时把孩子扔在一边,我们又会追上去谴责她!却忘记我们把她领回教她做婊子的正路,却还向上帝祈祷奇迹的出现!
最初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血缘的抚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也许这最顺应道理,这最顺其自然,这最公平,但这并不是最好的
关于善与恶,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这始终是一个开放命题,始终是一个逼入死角的驳论。。。。。
我如果是主角,在面对真相时做决定,也许需要想很久,很久
我也许会先告诉孩子的母亲。
但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会选择放手,我会选择每周探望,会默默关心,会让她逐渐接受我,我会选择戒毒,我会选择改过自新,等我变得足够好能养育她,再选择是否告诉她我是她的母亲。。。。。
这也许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生活没有最优解。。。
但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私欲,不是因血脉而占有,而是替她想一想,什么是最好的路,给她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对编剧说一句,您真是用了一位中国教授式的思维给了这个四岁女孩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存改善的解法啊!您就不能直接让孩子舅妈领养孩子么,她好爱她对吧,而且母亲基本也就是把孩子扔给舅舅舅妈养吧!!!
----------------------------------华丽丽的分割线--------------------------------
以下是逻辑问题探讨
《编辑发力过猛了吧 人物整体躁狂啊!!!关于Gone Baby Gone逻辑的几点疑惑》
首先,逻辑疑惑部分
一,Remy的死是本片里看的让我比较揪心的,但是细究他为何而死?这种情节设置,让人感觉不是那么通顺。他的死亡的主要导火索:
1。是孩子妈妈的哥哥没扛得住男猪的追问于是编了一个故事?从基本层面上,Remy是一个好人的,而且和失踪孩子母亲的哥哥是好朋友。但这位阿凡提胡子大叔却编了一个即使Remy不死,也是被男猪送进监狱的故事!!!晕,这是哪门子好朋友啊!
2。Remy另外一个死亡导火索是,他在电话里说人们应该把秘密带进坟墓里,为了防止真相外漏,他乔装成劫匪,自己拿着枪闯入了酒吧,想要杀死失踪孩子的舅舅!
以上两点,从一个普通人的逻辑出发,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顾法律就很出格了!再演变成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惜将朋友杀死!!!。。。。这什么逻辑啊!!!????而且,两位大叔,您们就非要这么极端的互相拆台么,一个编的故事能把对方陷害进监狱,一个拿枪准备直接爆头,您们的关系真是好到爆啊!!!!从正常的逻辑出发,剧情的矛盾没这么容易激化上升吧!!!编剧啊,您发力有些过狠了吧?将两个善心大叔一下子就变成两2B热血暴走族了!!!
而且Remy都中枪了,阿凡提大叔啊,你坐在那编故事编的这么high,这个时候不会救人么????不会说其实Remy是好人么?
正常逻辑,两个一起做坏事的善心大叔不是应该在这种时刻互相包庇,把男猪蒙的团团转么???您们可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啊!!!一个酒吧端枪就诋毁了一半后来死在露台的壮烈形象了!!!
二,还是从一个普通中等智商情商的人的思维出发,
孩子的舅舅和舅妈本身是非常爱孩子的,舅妈蒙在鼓里,才会焦急的找警察,侦探,哥哥摊上这么一个吸毒自私的阿飞妹妹,频繁的在养育过程中严重的失职,为了改变孩子的生存环境您们明明可以报给儿童福利机构母亲失职,自己收养过来不就好了么!!!???而且看剧情,这孩子本来就基本上您们养吧!!!!生母根本不关心!!!!您就通过和平谈判,生母把孩子扔给你们养都没问题,非要这么麻烦的用这么一个馊主意啊!!!???最后弄得不禁你看不了妹妹的孩子,连老婆都跑了,而且孩子的成长经过这么多转折,您是专门祸害孩子的吧!!!
三,男猪啊,您是《悲惨世界》里天天追冉·阿让那个警察么,真是拿着“道义”和“法律”当《毛主席语录》啊,您真是编剧大神体现 正义与爱的驳论的利器啊
too dramatic. 社会意义与道德思考虽值得推荐,但表现手法过于直白。导演与编剧处理都发力过狠。
“小时候我问牧师,怎样才能上天堂,不被世上的邪恶所吞噬?他说,上主这样告诉祂的孩子们:‘你们是狼群中的羔羊,你们既要像毒蛇一样精明,又要像鸽子一样清白’”。
B同学这个正剧范还真不容小觑,虽尚略显青涩,过几年岂不要成又一个东木?起承转合、悬疑惊悚,都处理的很淡,老道却不老套,本子扎实的让人羡慕。正剧考教演技,难得一帮老戏骨帮衬,兄弟还格外出彩,这故事捯饬的一点不闷。最难得是B同学从这部到Town,从个人化的风格到内在取向,都是我的菜。
本·阿弗莱克起步不低诶
小本的导演处女作。这家伙真是拍商业片的奇才,把一个儿童绑架案件讲述得如此悬念相扣而又发人深思。娃娃脸主角是小本的弟弟,果然是基因恐怖的一家子。他最后的选择就像一把双刃剑,坚守了原则但也划伤了孩子,有时候正确也是在做恶。
这是否又是一个道德两难的问题,一路看下来心情挺沉重的,突然想到那句“不要滥用你的同情心”,为什么不问下小女孩愿意选谁呢,人们总是喜欢替别人做出决定。小本弟弟不仅有张娃娃脸,而且还有点娃娃音
女主角太他妈像迈克尔杰克逊了
2016-04-23想看...圣母片,为了一个小女孩所谓成长,死那么多人,逻辑也说不清。
期待导演拍港版类型的枪战片,绝对惊心动魄。
曾经的孰对孰错,往往要在日后才能看得清楚。年轻的另一面就是幼稚啊~~
阿弗莱克哥俩配合,剧本不错,执行也不错,结尾形成选择的困局,让角色纠结的同时,也逼迫观者在心中做出选择。
一波三折,跌宕不堪的剧情让我对没有多少爱的前身是帅哥演员的导演徒增满分好感。而且看似余地十足的结局实则是导演的立场,尽管这立场巧妙得让你仍然无法摆清自己的立场。以善良为出发点的行为,因为人与人的差异而陡生意料之外的转变。谁没有年轻过,坚定地想靠自以为正确的准则来改造世界。
excellent!!!峰回路转的悬疑故事带来的是对于道德的思考,阿弗莱克的导演处女作不止让我感到惊喜甚至惊艳。非常喜欢这部片。不过要指出男主角妻子的这条感情线索稍显不足导致多余的感觉。
据说是大本的导演处女作,慧眼如炬选了丹尼斯勒翰的小说进行剧本创作。视听语言不属于很惊艳,但也实实在在为叙事服务,故事蕴含的力量一步步释放出来。经过线索的拆解、峰回路转的悬疑反转,最终指向极富争议的道德困境。最后随着主人公做出选择给出了令人意难平的结局,余味很足,结尾还有恰到好处的一抹惆怅p.s. 啊我好爱大本!虽然他没露脸但还是好喜欢!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很难说其剧作不好,但这个片子的剧作有问题却是肯定的。其实片子可以分为三段,貌似结局,原来如此,真相大白,但是第一部分所占的篇幅稍显大了一些,用力也比较狠,导致跟后文有点脱节。这是一部需要耐心观看的电影,一定要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內些說男主角弱說男主角聲音難聽的我要咬死你們!!!!(#‵M′) !!
本·阿弗莱克拿下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成为伊斯特伍德式的传奇只是时间问题~~
本·阿弗雷克更适合做一名导演。凯西是个好演员。
足够好的剧本,特别是在道德的选择上。拍得不够紧凑,Casey Affleck的表演给人感觉没有力度。
无比惊艳的导演处女作:悬念的设置,破绽的拆解,道德与法理的纠缠,剧情张力十足,每个细节都那么精准。结局处那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真是太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