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兵临城下
影片以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象征意义的镜头开始,一只狼在白雪覆盖的森林之中伺机而动,狼的眼睛紧盯着猎物—— 一匹作为诱饵的马。之后,一只被伪装过的猎枪和幼年的瓦西里出现在画面中,他神色坚毅却无法掩饰那份面对猛兽的紧张,狼开始冲向猎物,速度逐渐加快,而瓦西里的枪却开始在颤抖,在爷爷的不断催促下,少年瓦西里终于开枪了,而镜头直接切到成年后准备去参战的瓦西里。通过后面的闪回,我们知道少年瓦西里因为恐惧和紧张,那一枪并没有击中狼,在狼撕咬白马的时候是爷爷射杀了狼,也给少年瓦西里上了可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要像石头一样冷静,机会出现时要勇敢果决甚至冷酷,不可有一丝迟疑和惊慌。
2 ) 战争,英雄,人性,爱情
一部没有俄国人参与的讲述俄罗斯英雄的故事。为什么这样一部巨著是由德国/爱尔兰/英国完成的呢?我想,或许爱国主义的阵营不同,但是对于战争,英雄,人性,爱情,在哪一个阵营却都大同小异。
有关战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希特勒重蹈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覆辙,采取东西两线作战的时候,德国的大部分将领都是不赞同的。可惜这位元首太过自信,固执的撕毁了所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用大炮和飞机给了斯大林一个很大的surprise。 斯大林认为德国侵犯苏联是迟早的事情,但不会来的这么早,虽然他在二战中完成了一个出色的统帅和领袖的责任,但是他的这次误判也导致了苏联在德国侵犯之初的失利。甚至在德国已经对德宣战的时候,斯大林都还没有立即认为他可爱的希特勒弟兄已经等不急了。对于最初苏联西线的失利,这个错误的判断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西线那时候很多军队还在整编,武器弹药等等也都还没有供给充足,所以一路失利,顺便提一下,西线那些苏联指挥官也够倒霉的,基本上全部以叛国罪军法处斩。这个有点像影片一开始所说的,连枪支都不够,只管叫士兵向前冲去送命,退回的便会以叛国罪论处。最初苏联的失利也让希特勒非常的得意,他居然就觉得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先搞定东方再去会他在西方的敌人——英国(喜欢打着独立自由民主旗号乱叫嚣的法国人已经早早投降了)。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坚守,拖死了德军,从此德国被迫两线同时作战。至于苏联人民是怎么拖垮了德军的,我实在是阅读甚少,不敢乱讲,仅从帝国主义丑化共产主义的这部电影上看,有一部分是被逼着去跟德军拼命的(犹如前边所述),有一部分是为了保卫家园(比如萨莎和他的妈妈,还有塔尼亚),还有一部分我想他们的gift就在战争中吧(比如瓦西里),还有迫于斯大林同志的淫威(天哪,他不会从地狱里翻出来迫害我吧)。
没有人喜欢战争,也没有人喜欢在战争中去充当英雄,然而战争是冷酷无情的,从不会因为你不喜欢他就从你身边悄悄走过。所以这时候you have no choice。
有关英雄
瓦西里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出现,不仅让苏联红军的士气得到鼓舞,也让苏联人民重新点燃了希望,从这个角度说,丹尼洛夫是深谙心理学的(有知识就是不一样哦)。英雄对于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模范,一个榜样,更多的是一尊神。在信仰稀缺并且危机四伏的国度和年代,基本都是英雄辈出。普通人跟伟人的区别就在于在绝望中的态度。举个例子说俞敏洪在郁闷和贫穷的教书生活中能看到希望,在绝望中创办了新东方,成为海淀首富,这要是换成我,肯定就在郁闷的穷教书生活中郁郁寡欢的沉沦下去了。这就是区别,伟人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我们不能,于是更加伟大的人要给我们创造希望,这就是英雄的诞生。瓦西里如同斯大林格勒的保护神,每天他都能歼灭很多敌人(史实记载大概是平均一天6个),而且这些人很多是德军的狙击手,有一个这样的神在那里,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比如今天有个可恶的德国人欺负你了,你可以想象明天他就死在瓦西里枪下,瓦西里是不会放过他的。同时,你也会想到,瓦西里是个出身平凡的人,凭借对于共产主义的信念(以我的经验估计是这样宣传的),成为英雄了,我也会做到的,有志青年毕竟在什么时候都还是有的。一个英雄足以让全民族沸腾。顺便提一下,还记得刘翔吗,据说回来参加政协会议了。
作为英雄,瓦西里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的,荣耀呀,光宗耀祖啊,还有调职的好处,从两个人共用一把枪的部队到狙击小组。慢慢的,人们对他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迅速干掉那个德国专门来打他的狙击高手康尼。德国英雄对阵苏联英雄,对于生死攸关的苏联来说,这场胜利的意义非常重大,更别说他们的对阵也正好是两个阶级的对阵,所以这场胜利提一个高度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也会有重大的意义。出身贵族的猎手(人家打得一般是鹿)对阵出身农民的猎手(一般打狼)。我们的苏联英雄不可能在赫鲁晓夫同志的淫威下说自己扭了脚掉头一脸痛苦的看着斯大林格勒他那些fans就离去,他只好实话实说自己不行。可是作为英雄红军的他岂能说不行就不行,只有一个人有资格说一个英雄是不行的,那就是塑造英雄的人。于是硬着头皮上呗。可见,当英雄也不是好玩的,由此可知,每年那几千万美刀的广告费一定也不好赚。瓦西里最后的胜利基于爱,但不是基于粉丝团的爱,而是基于对他真正关心的人们的爱。5岁的他因为错过了那匹狼而让他的马损失掉,他痛哭着对爷爷说原谅我,原谅我。若干年后的他却因为没有及时的打死他的德国对手康尼而让他心爱的人们一次次的受到伤害,他不想要再说forgive me了。
英雄来的快去的也快,瓦西里到战地医院找塔尼亚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认出他是个英雄了,可我想这或许才是瓦西里想要的生活。他只是富于射击的天赋而已。
有关人性
我曾经以为战争中的人是泯灭了人性的,要不为什么人类会有那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和对无辜平民丧尽天良的伤害?从我微薄的阅读中得知,原来日本人入侵的时候,依然有人每天上班下班,买柴米油盐,教育子女,情侣约会,战争中人们却还能保持每天的生活。他们很顽强,可是不这样又如何呢?人性本是这样,追求安逸平稳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瓦西里宁愿和他的爱人在一起好好生活也不愿做一名英雄。杀死康尼后的一个镜头不是在赫鲁晓夫那里邀功行赏而是去医院找他的爱人塔尼亚。丹尼洛夫这样用共产主义武装自己头脑的人居然欺骗萨莎的妈妈他叛变了去德军那边了,因为他认为这位妈妈宁愿知道自己的孩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不论站在哪个阵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丹尼洛夫还几次假公济私的把塔尼亚弄去安全的部门,保护自己喜爱的女人。他最后的死,更多的死于一种绝望吧,就如他说,即使在苏联,也有贫富,有人富于天赋,有人穷于天赋,有人富于爱情,有人穷于爱情,和眼前的瓦西里比,他既穷于射击的天赋,又穷于爱情。他无法用天赋和爱情诠释自己的生命,于是他打算用死亡来诠释自己的生命。康尼浑身上下散发的贵族气质,让你无法把他同一个嗜血的刽子手联系在一起。康尼交出他的名牌的同时也交出了一枚十字勋章,他说那属于他的儿子。如果不是战争,也许康尼正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德国的某个森林狩猎,他的儿子一如他一般优雅整洁冷静从容。然而这些都不得而知。康尼对于瓦西里,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棋逢对手。塔尼亚得知瓦西里在险境之后奋不顾身的去营救,以及她看到萨莎尸体后的狂乱,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她失去一个自己爱的人更难受了。很多人在网上抱怨现在的女人善变势力,但我实在要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永远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换一份坚贞的爱情,而你给得了吗?影片开始的阶段,那些懵懂的脸孔刚刚被送上战场的惊恐无助以及求生的渴望在影片的推进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影片的后半段能够看到的是,大家把每一天都当作世界末日来生活,及时战争中,也爱并快乐着。你无力选择远离战争,你只能选择在战争中快乐的过活未知的每一天或者悲伤的悼念未来的死亡。那个瓦西里跟着的狙击小组的一个老狙击手一边讽刺着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一边用生命捍卫着他们的共产主义政权。其实,当生存的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理想都只是个P。(要不说我们是P民呢,就是没理想呗)
人性在战争中泯灭了,人性也在战争中闪烁。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人性呢?人性应当是自然的流露,不要尝试着把人性逼出来,那扭曲的东西,已经不叫人性。我终于明白,在大逃杀中显现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人性,在集中营里犯下累累罪行的人们也绝不是人性催使。好在我们回到了人性自然流露的年代,让人性毕露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
有关爱情
有的人富于爱情,有的人穷于爱情。丹尼洛夫所谓的富于爱情的人是那种总能够得到爱情的人吧。其实爱别人又何尝不是爱情呢?爱情让丹尼洛夫违背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他没有得到对等的爱情。爱情始终是需要呼应的。当你在这边大声疾呼,而对面没有人做声的时候,那个中的痛苦又岂是对面的人能体会?康尼问萨莎,瓦西里有爱人吗?萨莎说有,她就在这里。康尼问她爱他吗?萨莎说爱,他们一定会结婚的。爱就是那种东西,藏也藏不住,一眼便看穿了。康尼问萨莎的时候,我心里嘀咕,难不成的他打算抓来人家的恋人要挟?(我心理比较阴暗)然而始终康尼都不知道塔尼亚,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导演这一段的安排是告诉我们康尼对于瓦西里的惺惺相惜。塔尼亚在得知瓦西里遇到危险时,奋不顾身的去救他,对瓦西里的爱让她克服了恐惧。其实相比于失去恋人的恐惧,其他的恐惧又算什么呢?一个女人总是可以爱一个男人等一个男人如此。塔尼亚说他的父母死的时候至少在一起,他们一定愿意死在一起,如果不能和你一起活,那么我宁愿同你一起死。当你打开我的心门时,你又何尝知道,随着你的离去,那扇门或许就永远的关上了。丹尼洛夫死的时候以为他和他的爱人能在同一个世界了,那一刻他应当是幸福的了。可悲的是我永远知道我们要分成两个世界了。
有关电影
让-雅克-阿诺非常能够发现男性的美,《情人》中,他能把梁家辉的那种成熟的男人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兵临城下》这样一部男人主导的电影中,他的特长再一次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论主角配角,不论大人小孩,不论帅与不帅,在他的镜头里都是魅力十足的男人,他富于发现美的天赋。Jude Law在他的镜头下那种小资气十足的文艺小生的感觉全无,剩下一个俊美聪慧勇敢善良的士兵。Jude是我的type,我一直惊异于上帝怎么把他造成一个深邃而俊美的让我发疯的男人,现在我更是感谢让-雅克-阿诺把他塑造成影片中的样子。其他几位配角也都个不逊色。饰演丹尼洛夫的Joseph Fiennes身上那种儒雅聪明的内涵全都被挖掘出来了。还有演德国狙击手康尼的Ed Harris,那种沉稳老练以及贵族优雅的做派都表露无疑。演员和角色的感觉非常的对味,让我无法想象还有谁能够把握这些角色。虽然我喜欢Jude但我不得不说,我觉得本部电影里的两位男配角的演技都要高于我们这位男一号。
另外影片一开始的那种晦暗一直到后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有了起色才开始有了转变,一座城市在战争的蹂躏下废墟的景象真是触目惊心,而开始的狙击布置在那个百货商店更是强烈的对比,百货商店的旧貌还能通过那些残垣断壁依稀可见,战争的残酷在这里毋庸多说。这种色彩上的运用让我想起来辛德勒名单,这部人类电影历史上的巨著。
最后说一下瓦西里是真有此人的,只是,真正的瓦西里是念过书的,在做狙击手之前是个会计,后来苏联解放以后,曾经当过一个什么制造厂的厂长,瓦西里在电影里对塔尼亚说,他想进工厂,他曾经看到一个工厂老板的样子,他想做那样的人。后来又笑笑说不可能的,塔尼亚说你怎么知道不可能呢?真正的瓦西里最终就做了那样的人。会计是不能小觑的哦。
3 ) 狙击枪和白屁股
狙击步枪和白屁股,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最美的两个画面。
一个至阴至柔,一个至刚至强。
瓦西里的狙击步枪一直是影片中的主角,它被厚厚地伪装起来,只露出黑洞洞的枪管,那份冷峻阳刚,象征着残酷世界中男人强烈的征服欲。当扣下扳机,子弹出膛发出巨大声响的时候,相信每个男人都会为之振奋不已!
而当坦妮娅偷偷跑到瓦西里的身边,脱下裤子,露出雪白丰腴的屁股时,我内牛满面...这是残酷的战争中最美好的一幕。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无法让女人走开,也让男人在杀戮游戏的兴奋之后感到疲倦,最终回到女人的怀抱。
狙击枪和白屁股,世界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战争和和平的循环。
4 ) Oneshoot,Onekill!
难能有女人热衷于在战争片中寻求自身的价值,权利永远不是她们最终追逐对象,与此同时女性似乎往往在战争中扮演着浪漫因子的缔造者。连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战争狂人,可是却某种意义上极度痴迷着战争片,尤其在整个人倾颓殆尽之时,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这种名叫战争的男人游戏中丝毫无转动之力。
两年里第三次看《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几天感觉自己就要倒下了,被无形的枪林弹雨狂扫,心中大义凛然地高呼着:“向我开炮!”实则心知肚明子弹还没上膛你丫准保第一个躺倒装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个神枪手,最高称谓,甚至远高于历史赋予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HERO。
一个原本乌拉尔地区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过猎枪的准星只有恶狼的贼眼,意念中祖父的一个声音鸣响:“我是一块石头,我一动不动,慢慢地将雪含在嘴里,这样它就不会感觉到我的呼吸,我从容不迫让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颗子弹,瞄准了它的眼睛,我的指头轻轻按在扳机上,我没有颤抖,我现在是一个大男孩了......”一枪击毙的精准!
然而可笑的开场拉开帷幕,苏军冲锋,指挥员大喊:“领到枪的人往前冲,没有枪的从牺牲的人身上拿。”神枪手瓦西里竟然没有配到枪,被发到的只有五颗子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要枪!”
一片尸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颗子弹五枪击爆德军高官的五颗头颅!
于是数十名德军军官的头颅先后被瓦西里射开了花,在战争期间,敌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号称“军中第一狙击手”的柯尼格少校来“猎杀”瓦西里,瓦西里终于棋逢对手。双方暗地的厮斗甚比地对空的袭击还来得动迫人心。
瓦西里发现对方的瞄准镜反光,让奋死营救的爱人举起一块碎玻璃,德军少校从而暴露方位被击中了右手,然而却距瓦西里的目标头颅还远,较量还未完结......
瓦西里助手腾空一跃,被德军少校一枪击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过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击手境界!
说实话,德军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败笔,他以为成功以后,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来了个明目张胆的射杀,这完全背离了狙击手的原则。
自古“英雄救美”,这里偏来个“美人救英雄”,美丽的犹太姑娘塔妮娅勇敢执著,不但辅助瓦西里在一个回合中赢得了胜利,还为了鼓励瓦西里英勇杀敌,半夜时钻到了他的毛毯下面,俩人之间一番火热的激情瞬间爆发,战争中的爱情以此种隐涩的形式赋予了更猛烈的实现,直另人感到世间单纯贪图肉欲快感的浅薄和苍白。正如男同胞谈及瓦西里的枪法自然会拿CS说事,女人看战争的视点自然会女人特色,危情时刻迸发的激情欲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乱世下的爱情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说,这种爱情模式饱含着好莱坞类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观众一看到朱迪劳和女主角同时入画就会猜测到结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厉经战争磨难,最后在战地医院重逢,因为两人必然会失散其中一个必然会受伤,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么样,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娅,镜头拉远呈现大景深全景,谁的心里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结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观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场面调度,发现导演还是设计得用心良苦的,类型片也自有类型片的长处。
5 ) 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无耻的电影?
平心而论,影片布景、道具和战场气氛的营造堪称经典,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远比苏联那种极为做作、脑残的电影来得细腻。可是,可是,我绝对无法接受影片特别是开头部分对苏联红军的无耻抹黑和污蔑。
影片头浓墨重彩地描绘苏军严重缺乏武器弹药的状况,居然出现了几个人合用一把步枪、几发子弹的荒唐场景,这一情节的所谓历史依据就是苏军将领当时曾报告有一个师没有及时领到足够武器。这种暂时的武器配置不到位和没有足够武器而被迅速推上战场送死完全是两回事。很多军迷早已引述诸多历史资料证明影片这段情节的荒诞。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就在苏军士兵冲锋失败后退之际,苏军政委居然在后面用重机枪疯狂扫射自己人。珍贵的子弹飞蝗般穿梭,将炮灰们全部放倒。子弹在分配给作战士兵时如此吝啬,而扫射其自己人来却如此豪爽。仿佛苏联政工人员上战场的最大价值就是配合德国人把自己人全干光一样。
不可否认,苏联的确是一个独裁专制的国家,政工人员随意处置官兵也时常发生。可是,苏军士兵前仆后继地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在斯大林格勒扭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他们靠的是什么?他们战斗的动力源自何处?是靠政府施压,靠政工人员拿枪顶在身后的胁迫?任何有正常逻辑的人能够忍受苏联这种残暴政权?俄国人又如何能团结成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军队?
纵观人类历史所有善战之军队,绝对不是靠大规模地在战场上屠杀自己人建立起军队的战斗力,而是靠信仰,靠宗教,靠某种精神的支撑。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苏军士兵是冲着保家卫国的心思慷慨赴死的。即便是苏军的政工人员可能对内严格肃反,可他们在战斗中同样身先士卒,伤亡率非常高。这才是苏德战争真正的历史面貌。
丑陋而无耻的法国人,总是在电影里嘲笑德国人是笨蛋,而实际上他们自己却一次次地被德国人踩在脚下。法国导演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去解读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用如此恶劣无耻的手法侮辱反法西斯勇士,实在是践踏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6 ) 这不是苏联的电影
央6,上周六佳片有约《决战中的较量》,以前看过一次,对结尾丹尼洛夫的死有印象。这次又看了一遍。
演员是英国的,导演是法国的,外景全是德国的,这部表现苏联人的电影怎么看也不是苏联的。
因为出品人是美国的(派拉蒙公司),电影从人物的一出场就带出了“美国特征”,在对配角角色的处理上更是明显,比如那个赫鲁晓夫。
据说央6播放时删了关键情节,遭大家诟病,即便未剪,表现手法与内容也都是美国式的。丹尼洛夫这个形象的处理,瓦西里与上校对决的处理,无不是是美国人的情感,不是苏联的。
苏联的博大,深沉,积淀了千年的民族情感,在电影里的表现是其他民族拍不出来的。托尔斯泰的悲天悯人,陀斯妥耶夫斯基对心灵的探求,赎罪,震撼人心的精神痛苦。只有这片土地滋养的艺术家们,拍出的才是苏联的电影。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里的气势磅礴,视死如归。即使没有了大场面,《士兵之歌》里那种真挚美好触动你最柔弱的的情感,《雁南飞》里的刻骨铭心,《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普通的女孩子变成了女兵,被战争葬送的美,如此残酷地展现。
此前,我们知道有很多艺术家遭到专制的打击与迫害,包括许多优秀的电影导演。这真是一个悖论。只有他们才能拍出好的苏联电影。成长在其他任何土地上的优秀的艺术家,永远拍不出地道的苏联电影。
央6周日又播放了俄罗斯2004年出品的《星星》。据说是普京点名要看的电影。节奏处理上也是向美国电影靠拢了。
写完了,发现自己写的很贫乏,总是什么美国式的 苏联式的,又没说出个所以然,就这样吧,也许以后我的表现力好了写得会好些。
约瑟夫费因斯虽然将嫉妒,背叛与牺牲演得不错,依然不能掩饰我对他的讨厌;裘德洛把瓦西里扎伊采夫塑造得有血有肉,蕾切尔瑞兹饰演的塔妮娅跟他很来电;我是一块石头,我一动不动---我看到最惊心动魄的狙击场面,同时也见识到了最隐忍含蓄的情欲桥段。
人性改不了,世上不会出现新的人类,我们努力去创造平等的世界,希望大家不用妒忌别人。可是,人总有令别人妒忌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份友谊,求之而不可得的东西,在这世上,即使是苏联的世界,总有有贫有富,富于天赋,贫于天赋。富于爱情,贫于爱情。
我以为我已经对象代战争片麻木了,但是本片素质真的相当高,狙手对决看得我连呼吸都舍不得...
时隔多年再看依然精彩,单纯从娱乐片的角度看,戏剧张力十足,男主与敌对德军狙击手针锋相对的一次次交锋异常的精彩,不仅演员扮演出彩,而且战术层面的对决也扣人心弦,看得非常的过瘾,毫无疑问这是目前看过有关狙击手对决的电影里面唯二最佳之一(张艺谋的《狙击手》算其一),另外男主与政委同女主之间的三角恋也戏味十足,其中1小时27分的那场男主与女主的性爱场面非常的欲而且还很美好,薇兹的性感白pp还历历在目呢!电影里面最主要的4个角色扮演者实在是太出彩了,最后看到哈里斯(德)毫无还手之力被干掉感觉有点心疼啊,虽然他是大坏蛋,看吧!这就是演员的魅力,会让人又爱又恨。此片的编剧和导演也得好好赞扬一下。
经典的二战影片,稍有的能跟《U571》、《拯救大兵瑞恩》媲美的二战题材影片。力推!
也就狙击的那几场戏有点看头其实……不值得完整看一遍……做爱很酷!
一个很扯的结尾,一段很扯的激情戏,其他的方面,可以看看~~
所见最好的关于狙击手对决的片子..没有之一
无声做爱教科书
本片是以美国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拍摄的一部反映前苏联为国战争的电影。电影中虽然物质细节做的很充分,但是还是有很多偏见性的细节暴露无疑,但这也是美国人的高明之处,不知不觉就影响了你对苏联(主要是俄国人)的看法。并不断的强化固化,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意识形态的宣传。
继《拯救大兵》后看到的最有震撼力的战争片,除了两个代表民族精神的尖端狙击手的对决外,最能打动我的是战争中那段爱情,在一个充满暴力、残杀、欲望的年代,两个人侥幸活着,坐在破旧的台阶上一起幻想未来,相互激励,女主角深情的望着镜头,那一幕莫名的击中了我,因为我还愿相信生活不管多恶劣,总
He's not a hero. He has his fear and love. He's a human. He's a man. He's a brave and tough man.
可以称之为“21世纪的战争经典之作”。
另一方面,德军派出了他们的狙击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让同是神枪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瓦西里和康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决斗
1、异性恋误国,最后还不得靠基友舍身引子弹。2、此片搁现在分分钟就进同人文热门区了。3、美成裘德洛这样,别说中年发福变残,就算一生只美足六十秒就够回票价,美一秒胜过普通人平庸一生。
娱乐性超过历史意义,不用较真。
不仅仅只是壕沟里做爱。
十年前的商业片,放到现在来看的确有点旧迹斑斑。但扣人心弦的狙击戏,壕沟里的性爱戏都拍得相当有水准啊!五星全送给Rachel的大PP。
又名: 决战中的较量 / 大敌当前 / 敌对边缘 / 兵临城下导演: 琼-杰奎斯 安诺德 (Jean-Jacques Annaud)上映年度: 2001官方网站: http://www.enemyatthegatesmovie.com/imdb链接: tt0215750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爱尔兰 / 英国
对狙什么的太燃了,双男主颜值都逆天!虽然我很喜欢Rachel Weisz,可妹子你这样插足真的好吗?Nazism和Communism果然就是一对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