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本来可以拍得更好。恋情可以作为线索来叙述亚美尼亚族的悲惨遭遇,美国记者的角色纯粹多余,美国人的救世主和英雄情绪作祟而已。一个美国人或一群美国人拯救世界的烂梗又一次出现。
至于亚美尼亚人大屠杀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应该说对立双方都有不同说辞,作为局外人不好下结论。但是西方将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纳粹犹太大屠杀相提并论,未免有失偏颇。二者有部分动机相同,即嫉妒仇恨少数族裔掌握大量财富。不同之处在于亚美尼亚人并非完全无辜,确实是在一战期间以及更早的俄土战争期间有背叛国家的行为,毕竟他们是想独立自治的。但相信只是少数亚美尼亚人参与了分裂国家的叛国行动,绝大多数还是安分守己的。土耳其人对待境内亚美尼亚人的斗争与惩罚是扩大化的,无差别的,尤其是不加区分的逮捕精英阶层,顺带着趁火打劫掠夺财富,并将之前的羡慕嫉妒恨全发泄出来了。是否像纳粹德国那样搞了系统性屠杀,为了屠杀而屠杀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没像纳粹那样穷追猛打到境外,想把对方从地球上抹掉,但想必直接间接导致的死亡也绝对不少。土耳其应该为这件事向无辜平民道歉,但这与纳粹屠杀性质确有不同,应该是从防卫过当恶化为肆意放纵。好在是无论犹太人还是亚美尼亚人,今天都有了自己的国家。
我对亚美尼亚人的历史毫无了解,这部电影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很多画面拍得不错,稳重开阔,又有土耳其风情。景色真美!但战争就残酷了,人类就是这样,战斗的种族,争夺生存资源生殖资源,贪欲极大。男主女主的婚外情真是莫名其妙而且丑陋至极,与残酷的战争相互辉映,像野狼的两只眼,一齐在黑暗里发着可怕的光。 让我觉得美而温馨的婚外恋,是《开罗时间》里的那一段,发乎情止乎礼,有心动的激荡甜蜜,又有尊重和契约精神,体现了人性温良的一面。 《承诺》里的男主和女主,放纵情欲,自私而不知耻,承诺于这二位而言,是一个屁。 美国记者这一角色承担了美国的超人梦和世界警察梦,虽然都是是老旧的桥段,但……越发衬得男主女主猥琐不堪。 奥根中尉,死得太惨了。影片都没有给他一个奖状!没有回忆一下他!
打开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和一战有关,和土耳其有关。对土耳其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是在世界历史上,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抱着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态度观看了这部电影。
该片导演在上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里,用高超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卢旺达的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赚足了我的眼泪,也让我开始思索这些上个世纪所发生过得惨案。导演在《承诺》这部影片中也想通过类似的方法展现发生在土耳其的这次种族灭绝,只有转化成影像才会有更多人来关注。不过可惜的是,这部影片景色绝美、剧情紧凑,然而却不是一个好的叙事方法。将爱情和种族灭绝放到一起,刻意拔高爱情的高度,有所偏颇。就影片本身而言,只能算是中等作品。
从《金陵十三钗》里走出来的贝尔,再一次陷入了这个历史的大悲剧中。他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揭露了这次惨案,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证据。虽然在此片中他不是第一主角,但是却用自己坚韧的毅力、真挚的感情、宽容的人生观吸引了我,成为了这个残酷世界的美好象征。贝尔在片中扮演的美国记者克里斯,以一个鲁莽、酗酒、粗鲁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却在这场与己无关的战争中选择了站在亚美尼亚人一边。随着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荒废的村庄,看到了被迫迁移的弱者,也看到了杀手阵营里心存善良的高管和为了救他付出了生命的富二代朋友。克里斯以一己之力对抗这个疯狂的国家,幸运的是他在这场战争中存活了下来并拯救了不少的亚美尼亚人,不幸的是他在实地报道十几年后的西班牙内战中身亡了。我想对于克里斯而言这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他的一生就是为了正义而存在。
反观片中的两位男女主角:迈克尔和安娜,他们是被屠杀的一方——亚美尼亚人。如果没有战争,这是一个普通的爱情电影,迈克尔获得了事业的成功,会与安娜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然而在这场战争之中,他们的生命都无法保障,更遑论爱情。虽然是以爱情入手,但是整部影片更着重是在讨论人性。
迈克尔被抓去做苦工、仓皇逃离、搭载火车、掉下大桥、被人救起,正是在这一段逃亡之路上为我们揭示了奥斯马土耳其的残酷暴行,在二战期间德国所做的犹太人种族灭绝过程中出现的闷罐火车、集中迁徙、集中屠杀都在此有迹可查。
整部电影两端分级严重,片中展现的拍摄技巧、叙事方法令人震撼,不过可惜的是整个爱情线和战争线不太合拍,略有出戏。
感谢导演带来这么一部电影,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段历史,来认识人类自身。
《承诺》这部电影可以算是一部老派的战地“爱情片”,大历史、小人物,沿袭的是《飘》、《战争与和平》的套路,搁在六七十年代之前,这类爱情片还是很受欢迎的。不过这种传统后来就有点不灵了,比如美国拍的《珍珠港》、《冷山》、吴宇森拍的《太平轮》就是这样。当然,拍得好的也有,比如《漫长的婚约》、《活着》、《霸王别姬》等。
不过说句实话,俺还是比较喜欢这部《承诺》的,一是因为俺去过土耳其,片中的一些场景如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大巴扎、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等等都很熟悉;二是因为俺曾经也是记者,去过一些危险的地方,对贝尔扮演的这个角色有点感同身受;三是俺对亚美尼亚人的遭遇也有一点了解,在土耳其也看到、听到过他们的一些活动情况。
俺不想吐槽剧情,也不想讨论土耳其人与亚美尼亚人这段历史谁是谁非,只想说说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以及一些细节,在俺看来,这些方面导演还是下了很多功夫,拍得也是非常棒的。
首先是在还原历史场景上,影片做得还是很用心的,展现了一战前后土耳其的各种风貌。像上面这种大全景、大场面,虽然不多,后期肯定要做修饰,不然就会穿帮。像下面这个街景,虽然也是惊鸿一瞥,没有太多全方位的展现,但要拍出20世纪初的感觉,还是得费点心思,花点银子的。
其次应该称道一下影片的摄影,拍得真的很漂亮,很多镜头就像一幅画,颇有油画的质感。看看下面的两幅画面,一幅是横向构图,一幅是三角构图,是不是有那种历史画的效果?每幅画面都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另外,很多画面中,光的运用非常妙,影片整体的色调也非常舒服,是那种怀旧的暖色,让人感觉温馨,值得回味与留恋。
再看看下面的画面,用的是俺喜欢的逆光,是黄昏那种最美的光,片中很多处都用到这种逆光,非常娴熟,非常老到,没有溢光,不是一般的摄影师能拍出来的。同时,画面的构图也非常稳重、到位,就像一幅幅油画,不用多说,就表达了所要展现的情绪和意义。
另外再说说细节,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一说。比如在迈克尔刚到伊斯坦布尔(当时好像还叫君士坦丁堡),参加一场活动时,三男一女的主人公有一次会面,这暗示了电影的结构,是记者克里斯、医学生迈克尔、奥根中尉和女主安娜的交结,整个故事会在他们之间发生。许多人只看到了克里斯、迈克尔与安娜之间的恋情,却忽视了克里斯、迈克尔、奥根之间的友情,可说是有些偏私。稍感遗憾的是,奥根的戏不多,他几次救了克里斯和迈克尔,结局很凄惨,而电影最后却对他没有一点回应或补白。
看完整个影片,再回看这一幕,就有些令人唏嘘感慨了。他们四人中,一个被作为叛国者枪杀,一个被海浪吞噬,一个在战地牺牲,仅仅剩下一人来回忆整个往事。当然,值得一看的也有这四位演员的表演, 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稳重、扎实,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表演收放自如,马尔万-肯扎里的表演内敛、沉着,夏洛特-勒-邦的表演轻灵、恬淡。像她听到迈克尔说他已经在老家结婚时,那前后的瞬间表现, 从爱慕、期待到失落到伤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很符合女主人公的性格和身份。
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其中居然还有让-雷诺出演的一个角色,遗憾的是实在没有看出来。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好好找找,当成数星星。
另外,看到有人吐槽说贝尔扮演的美国记者在片中一脸正义,有点给美国添粉。这里要说明的是,1915年间,美国《纽约时报》确实发表过上百篇关于亚美尼亚人被集体屠杀的报道,报道形容屠杀是“有系统的”、“获得许可”和“由政府组织的”, 1915年8月,《纽约时报》复述一份出处不明的报告,指“流徙者的尸体遍布道路及幼发拉底河,那些侥幸生还的人也是注定死路一条,这是一个灭绝全部亚美尼亚人的计划。” 不难想象,当年在土耳其,像克里斯那样的美国记者的确存在,并非虚构和想象。
美利坚式的博爱剧情中,贯穿着混乱的三角恋关系和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历史背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这部剧,除了对男主两段背叛爱情的经历搞得云里雾里外,还对最终女主瞬间被海浪吞没的黑镜头整得不明就里。而最戳中泪点的,还是土耳其小哥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最终舍身赴死的壮举。或许,他的悲剧也是为了告诉观众,无论身处怎样黑暗的时代,人性的光辉永不泯灭。
我们的国家摆脱战争也仅仅不到七十年的光景,原何我们忘却了那些苦痛?难道仅仅是因为要向前看?要向前走?种族灭绝这样毫无人性可言的行经就发生在人类之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它在讲述着一个民族曾经伤痛的过往,而造成这样伤痛的始作佣者从未承认过自己的非人类的暴行!影片所表现达的想传递出的语言不只是在乱世中每个人的情感,更想让看到的人思考,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如果发生了你又能做些什么,或者,我们怎样才能让这样的苦痛不重演!
贝尔的表演是本片无聊三角恋中的唯一亮点,强行因贝演技尔为本片打三星。
2017年7月17日12:48:23,没想到评分很低,第一个推荐标签还是爱情,我却不觉得那是重点。这是个人视角下的亚美尼亚种族的故事,这种述说在怎样的视角下都透着悲剧,有良知的个人的生死荣辱可能都不算什么。
不明不白的三角恋。但是题材特别棒。尤其敬佩Christian Bale饰演的记者,人生在世能为人类做如此贡献,死而无感。铺在山上巨大十字架在海湾和夕阳的照映下尤其动人。(但是感觉有点过于整洁对称了)。(为这个题材鼓掌)
贝尔演这种类型的片子怕是要上瘾的节奏
抛开贝尔的角色不谈,整个故事的情感线让人看不懂。首先男主和女主感情的逻辑支点在哪就不明白,换做是你,你会选这个米克尔不选贝尔?所以后续的情感发展在我看来全是矫揉造作,还珠格格式的价值观。安娜听说米克尔有老婆以后负气走了?拜托,你没老公吗?装什么纯情??仅存的看点只有故事背景和贝尔
我家老爷最近都在拍烂片了
看了一会儿都想回去给《切口》改个高分了- -||特里乔治这什么披头散发的白老男审美啊。高大的先生好久不见(还学会双手打字了哈),真的太想念,但球球您正一下您的戏路,还有别总掺和这些乱七八糟的有whitewash嫌疑的东西了好吗...【又被校友苏到了噗(虽演得不好lol瘸子口音可以说是和妮查同病相怜了)
多好的题材,就是无谓的感情线加得无比尴尬,男主女主的人设都崩掉了。简直突显了老爷和高干基友人性的光辉!(这段历史应该多拍拍,然后每部都像这部一样在最后加上不要脸的土鸡至今不认这个事实
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很微妙啊,在《卢旺达大饭店》中,只有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国维和部队苦苦挣扎,伤员送到法国野战医院。这部电影里Chris找到了法国海军的船,开到海边营救了亚美尼亚人,最后他们在Chris的帮助下都得到了美国签证,最后他们落脚美国麻省Watertown,Watertown现在还有一个亚美尼亚移民博物馆。等村里疫情好些,再去打卡。
这种老派的乱世三角恋电影貌似很久没见过了。虽然土耳其政府至今仍不承认影片讲述的故事,影片在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塑造上也存在硬伤;但在如此大气的背景下,足足讲了120分钟的故事,把观众带入这般乱世绝恋绝对绰绰有余。
人性就是聚众欺负弱者
讲真这片子真的是没啥味道…最多给2星半,剩下的2星半给老爷,真的是,老爷明明没有多少戏份,却被拿来炒,没有老爷可能没多少人会看这片子吧
观影让我想到冷山虽然不及冷山历史背景众所周知,但是在历史背景下,这个故事和场景没什么特别弱。结尾主题升华,故事收场,总有爱人离去,总有至交最后。
#TIFF2016# 卢旺达饭店2.0 用一段虚构幼稚三角恋引出的土耳其政府至今立法否认的亚美尼亚屠杀,可惜男女主角实在是面瘫的出戏把战乱中的爱情演绎的莫名其妙,贝尔饰演的高尚美国记者倒是出彩。
在一个三流三角恋故事中,藏着的是亚美尼亚人民的血泪,究其根本,则是两种宗教信仰带来的屠杀,但影片显然淡化了起因,仅仅是着重描述了奥斯曼帝国的残忍,或许,这就是影片仅仅是想要达到控诉的缘故吧。从影片本身来讲,或许显得有些不够精当,但表现手法上还是以微知著,很有情绪感染力的
碰巧三个人都是我的菜,但真的是,好无聊的三角恋,导演和编剧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了...贝尔快接点好本子吧...
我是来看贝爷的
布景跟服道化挺大气的,怪不得花了那么多钱,剧情是在种族屠杀下的狗血婚外恋的流水账,综合三星
传统的爱情+历史(战争)的电影,沿袭的是《飘》、《战争与和平》的套路,不是当今观众的菜。不过整体说来比吴宇森的《太平轮》好多了,至少也能让人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值得多打几分。
背景换成任何国家都没问题。贝尔又一次在异国见证了大屠杀。安娜实在渣的可以,米克尔也是渣男。老妈死了,老婆死了,情人死了。可能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就是得让女人去死吧。多加一颗星给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