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光艺当副导演时便主要是跟秦剑和陈文了,像《椰林月》(1957)是我做副导演,秦剑自己创作剧本的,影片以教育为题材。当年去新加坡拍外景是“噱头”,可以吸引多些人来看,所以《血染相思谷》(1957)、《唐山阿嫂》(1957),《椰林月》三部片的外景是一起拍的,共拍了四十多天。《血染相思谷》改编自报章连图小说,而《唐山阿嫂》则是将《海外寻夫》(1950)原装照搬过来。《血染相思谷》和《椰林月》虽然都写秦剑和我合导,但事实上我只是编剧和助导而已。
最先是邵氏在星马白手兴业,靠乘单车到东部发行影片慢慢发展起整条院线;接着是国泰机构对电影演兴趣,也搅起电影发行来。谈到当年粤语片,星马华人是很感亲切的……
不少星马片商认为有利可图,便租两间小型戏院,买些港产片放映,后来有些片商发觉投资给港人拍摄更划算,成本只需三、四万,既可在香港赚钱,亦对星马发行有利。光艺公司五十年代就是这样开始在香港投资拍片,并找到秦剑做旗手。
当时粤语片制作的规模,根本没有机会往别处拍摄,其难度之高有若现在我们要往火星探险一样。制作费根本不可能容许我们乘飞机,只能坐船,而且要三套片同时拍摄才划算。(香港)光艺当时远赴星马拍摄《血染相思谷》、《唐山阿嫂》及《椰林月》三片,历时九十天。
当时在制作上亦没有现在资料搜集做得那么好,单单见过一下那边的人的外貌,就当做是如此这般。……我们编故事多为空中楼阁,乃是想当然的,只不过故事人物为星马人士,讲些许华侨生活罢了。服装、布景都只是去到看见他们怎样,就当是怎样。
我觉得当时拍粤语片的人非常注重主题意识,特别是秦剑,他执导的影片从《满江红》起已经讲教育问题,他比较偏爱这类题材。……其实说真的,当年星加坡教育事业比香港办得还要好,根本不用香港人操心,只不过当时粤语片不是反封建,就是提倡教育,要不就讲恋爱自由,走不出这些题材。仿佛这样做主题意识就正确了、教育意义就丰富了。当时观众看电影亦相当注意主题意识,思想上相当保守。……这和现今的情况正好相反:现在是“游戏之作”才卖大钱,千万不要讲道德观念,父慈子孝之类,否则观众分分钟会反脸。
B站视频:
南洋无产阶级传统片。浮云世美,大梦一场。椰城风光,精致旗袍,海上风韵。表演朴质,摄影流畅,修复清晰,弥足珍贵。唯富家千金,情感转折,略不自然。南洋版一江春水向东流。盛佳蓝光,三部曲之一。
谢贤很帅
LJBD
粤语片,劝人向善
不应该叫《唐山阿嫂》,应该叫《自私的阿九》。
跟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进行比较的话,本片运镜显然更为流畅,很明显地受到西方的影响,拥有好莱坞式的追逐场面。但同时却混杂着戏曲片的片段,不中不西的拍摄方式,恐怕就是在呼应华侨身份认同的困境。同样是农村妇女寻夫的历程,《唐》比较模式化,是回归家庭传统的团圆式结局。而《一江》则是照顾到意识形态的表达需求,结尾显得不可逆转,负面价值有利于左倾思想的建立。《唐》的情节转换不如《一江》复杂,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双线叙事也相对模糊。(6.5)
善恶分明,教人向善,那种迫切几乎是想用皮鞭抽观众了。
哪怕知道价值观陈腐,这个结尾看的人还是像吃了苍蝇一样,太傻逼了,放到现在看真的难以苟同。(修复版本很精彩,但故事零分)@UCCA
比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畅自然多了,表演也好看,除了嘉玲太过一惊一乍之外。老派粤语听着很舒服,现在已经没有粤语区的演员还能讲老粤语,个个都懒得要死,咬个字都吞音。陈文导演这部作品还是下了重本的,跑了三个地方出外景。一看编剧是楚原就知道剧本得反转好几十遍才肯落幕。btw,女权的朋友慎入
怎么会原谅,死都不会原谅。改名换姓又如何,唐山可有牵挂?若是没有也就是个无身份的人了。双线并进,汽车追火车大开眼界。Robinson Road AIA Tower/KPMG取景。
1957年的电影,60年前的价值观实在是不敢苟同,现在看觉得也蛮雷的。。故事不是一个好故事,不过这交叉剪辑 也还算有意思了吧。电影胶片修复也蛮有意思的。
去历史化的改编
何必圆满 “我们女人总是吃亏” 自古南洋故事多 地域的复杂性 太有意思 太珍贵了 星加坡。
除了结尾外都不错
#香港电影资料馆馆藏 亚洲电影资料馆修复
就剧本来说,《唐》明显比《血染相思谷》要成熟,体现在更多社会场景的拍摄,群戏中对角色的塑造,而不是单薄地展现两个人的感情世界,同样都是乡下人进入大城市的中产社会引发的各种纠纷,一边是不甘心要改变命运,一边是金钱与地位的诱惑,这片更难得是展现了50年代南洋的锡矿工场,竟然跟我自己前些年的灵感有不谋而合之处,最后的大团圆也是价值观问题,“女人就是吃亏”这句台词道出了当时的风气。
改得更“南洋”与摩登了,母国乡愁与抗战背景则被淡化,富家小姐摇身一变成为正面角色。谢贤怎么看都好像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