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片子时间很长,但Glorias的四个年龄阶段的穿插叙事还是很有趣,一辆长途车,一直在路上,就像她的人生,追随他父亲的节奏,一刻也没有停息。四段人生的Glorias同框在黑白画面里,仿佛也是与自我心灵的一段对话。
父亲强调travel is the best education, and the only one. 确实有道理,但母亲为了孩子上所好大学也还是要把房子卖了。旅行负责眼界和性格养成,好学校负责进入圈子和阶级,所以,没钱就别提教育了。幸运的Glorias通过奖学金可以深度走访印度各个偏僻村庄,甚至是在放弃婚礼的前提下,回想爸爸从小带着她到处靠卖古董和赌场旅行,两人在大雨中跳舞,最后父亲还是在电话里支持女儿先去印度再结婚,能做出这个决定其父功不可没,印度的深度游也在青年的Glorias心中埋下了equal right的种子。
后半部分描写Glorias各种维权和创办杂志想对有些重复枯燥,但好在Julianne Moore看着很舒服,从年轻到老,由美丽变得有味道,另一个这样的演员应该是Meryl Streep。
了解了Ms.一词的由来,如果是英文老师以后可以把这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稍微延展发挥一下。
分三天看完了,很让人动容的片子。本片所采取的让幼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四个时期的Gloria Steinem对话的形式非常不错。印象很深的是Gloria的父亲病危,但是她知道一周之后才前去父亲所在的医院看望父亲(可是父亲早已经去世)。后来Gloria自省的时候,对更年轻的自己说,担心自己去了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就要放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一直照顾下去了……非常有感触,也许在照护公共服务和模式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也就是说仍然大量仰赖女性的免费劳动)时,人(女性)为了自由只能做出勇敢的舍弃…… 看到最后,虽然多少有些觉得这部片子采取的形式稍微有些刻板,稍微有些说教,可是我太喜欢这种标准的讲述民权人士/维--权律师大卫迎战歌莉娅英雄之路的电影了……同类的片子比如《黑水》(2019)、《成瘾剂量》(2021)、《辍学生》(2022)和《黑钱》纪录片(2018-2020)。 91/100
从当时社会的主流视角即“男性的凝视”(male gaze)看,美国1960、70年代女权运动的风云人物中,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容貌最出众,因此最受关注。她定居曼哈顿以后周末经常举办派对,照理说应该一票难求,但事实上绅士们都会犹豫,远非趋之若鹜。大家都知道这么个传说,每到午夜,她家的派对上都会挑出一位男性予以阉割。如果说生理阉割不太可能,智力上的阉割或许并不特别出人意料。各种重要议题的讨论中,如果一群思考和辩论能力跟斯泰纳姆相当的女性集中火力对准一位男性,他几乎可以肯定将深陷于挫败感而无法自拔。
由斯泰纳姆回忆录改编的电影《格洛丽亚在路上》(The Glorias)中,她自己的父亲也会在女儿的才华与容貌之间犹疑。Gloria希望投身写作,做记者、作家。父亲回应说,如果你打字的十个手指不灵,你还有两只长腿。在男性主导的新闻编辑室里,她得到的好评首先是漂亮,然后是“写得像男记者”。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很难说是一部好作品,而更像是斯泰纳姆80多年人生的精彩集锦,她的挣扎、低潮不多,即使有也是一眨眼就撑了过去,紧接着迎来下一个高光时刻。
电影中有包括Juliane Moore在内的四位演员分别扮演不同年代的斯泰纳姆, 但在我看来最有趣的还是片尾活动家兼作家本人出场的时候。那是2017年1月21日即特朗普就职一天后,50万人参加了华盛顿的“女性大游行”抗议活动。斯泰纳姆发表了演讲,场地离国会山很近,大致就在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和我们办公楼之间。她和我们办公楼大致同龄,都出自罗斯福新政时期。
#格洛丽亚在路上#(The Glorias)(A-)这部人物传记片说实话是比较长且偶尔会平淡,但非常值得一看。感谢之前布兰切特的《#美国夫人#》(Mrs. America)让不少人率先了解了那部剧中罗丝·伯恩出演的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这位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和知名女-权-运-动领袖,正好站在布兰切特出演的Phyllis Schlafly的对立面,强调女性不需要通过结婚生子证明自己的价值,及支持堕-胎。
最有趣的是,看完这部她的传记片,你就会注意到为何Mrs. America那部剧标题里用了Mrs, 强调Phyllis Schlafly已婚的身份,而Gloria则创办了一本女性杂志起名《Ms》,标题正为了减弱婚姻对女性的影响,并通过她们的努力,最终让美国从只接受Miss 和Mrs,到正式接受了Ms这个称谓。
Mrs和Ms正是最好代表了这两个人的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女性是否应该由婚姻来决定称谓。
两人对女性价值的争论在本片中也有继续体现,只是这次Phyllis Schlafly是以真人形象在电视新闻里出现,且并不多,但她所代表的“女性一定要结婚、生子、顾家”的观点在整部电影里依然通过其他方式呈现。比如几乎每个第一次见到 Gloria的人,都会问她:“你结婚了吗?依然没孩子吗?” 依然是以这两项在定义一个女人。而 Gloria则在本片中由四个不同年龄的女星出演,展示了人生不同阶段她的成长和领悟。其中两位成人演员是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和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Alicia Vikander#)。两人从气质和形象上都与人物原型很符合,缺乏了罗丝·伯恩的有趣与妖娆,但多了一份稳重和严肃感。
Gloria本人其实依然健在,今年86岁,且在60多岁时还结婚了,因为她确实遇到了真爱,但一辈子没有孩子。她原本是一名女记者,但工作中常常受到男上司的打-压和限制,让她的才华无法得到展示,也没办法为女性发声,于是最终她决定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女-权运动者,并最终出书。其实在此之前她也因被上司性-骚然而辞职过。通过这部电影,你可以清楚看到,几乎所有女性在职场上和生活上受到的压力在她身上都有体现,特别是她生活的年代女性地位还不如今天,但她从未因此妥协或被占便宜,而是每次都昂首挺胸地回击。
但Gloria与很多女-权主义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是一个美女,而且有着不错的时尚品味。即使她穿一身黑,是长袖、长裤,根本没做任何不当举动,依然有男性被她吸引,并说她是“性--感女神”。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媒体报道她,其实是为了她的颜值,而不是真的听她说话。本片也展示了这点,曾让她非常恼火。她尽力减少自己曝光机会,越穿越低调,但就算是同性,有时也会嫉妒她的外貌和成就。
不过Gloria依然做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公益事业,比如在大学里采访女学生,了解她们的处境,四处演讲,或帮助少数-族-裔-女性团体,这些事真正让她超越了外貌的限制,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她所倡-导的除了同工同酬外,主要是协助女性获得堕-胎合法权,强调女性有决定自己身体的权利。有一句台词她说:“并不是每个女生每天一醒来就想去堕--胎,这是最后没办法才做的,但我们应该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影片中标题是复数,意思就是说Gloria代表的这类女性,在片中有很多,不止她一个,是这一群人推动了这场运动。而且正如Gloria说的,这是一场接力赛,必须继续跑下去,远远没有到终点。RBG的名字在片中也有被提到。回看那个时代,人们会更加珍惜今天,女性-平-权运动已经获得了初步成绩,但确实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且在各地都并不同步,甚至随时可能倒退。
影片有趣的一点是四个不同时期的Gloria会同时出现在一辆象征着生命的大巴上,偶尔彼此交谈,看过去的理想和目标是否实现,想法有何改变。Gloria小时候理想也是找到真爱结婚,住大房子,生三个孩子和养一只狗;但后来她受过教育后,为了事业曾一度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孩子,到了晚年却因又遇到真爱结婚了。可见,人是会变得,随着自己的境遇和年纪增长,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这部拍的绝对比《美国夫人》大快人心,毕竟始终她就是一个正面的人物,有很多激动人心、深受鼓舞的场面,即使她被男性看低或调侃,她的坚韧和犀利也始终让人敬佩。但《美国夫人》则是相对压抑,人们只能一直无法决定如何看待Phyllis Schlafly,对她的言论可能不同意,甚至厌恶,最终又会可怜她,结局让人觉得伤感绝望。但两个女人的故事真的都值得一看,才能更好地了解当时不同女性的处境。
正如RBG,Gloria的事迹可以鼓舞和启发到很多女性,片中也有很多描述女性处境的内容容易获得共鸣。本片圣丹斯电影节首映,目前在Amazon Prime可以看到
在朱莉·泰莫这部富有创意的电影中,这位女权主义活动家由多位演员扮演。
营销活动有时指的是一部让你兴奋的电影。《格洛丽亚在路上》给你配上脚轮,然后以轻快而明智的速度向前推进,流畅地引导你穿越女权主义活动家格洛丽亚·斯泰纳姆的生活场景。
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她”包含了许多人。戴着飞行员墨镜的斯泰纳姆由朱丽安·摩尔扮演,而艾丽西亚·维坎德则扮演20世纪60年代冉冉升起的新闻记者。
这部电影将两人分开,但除此之外还有斯坦尼斯:瑞安·基拉·阿姆斯特朗饰演童年的格洛丽亚,露露·威尔逊饰演少女时期的自己。不同的角色设定有时会共享屏幕,交换见解并寻求建议。
这个结构像是掷骰子,但它或多或少是有效的。对于真正的斯泰纳姆来说,这只会增加她的怪异感,对她来说,这部电影一定已经感觉像是《天国之门》的幻灯片了。
朱莉·泰莫(Julie Taymor)这部充满激情、雄心勃勃的电影见证了一个巨大的生命被整齐地划分为章节。
孩子是女人的母亲。在印度,作为法律助理的时间是形成性的。在20世纪60年代的曼哈顿,维坎德饰演的格洛丽亚(Gloria)比男同事写得更好,即使他们唠叨着让她煮咖啡。她对花花公子兔女郎生活的著名揭露就是这场行动的开端。
很快,斯泰纳姆制造了最大的麻烦:生殖权利和哈佛法学院的性别歧视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这一切听起来像是敷衍了事,那么它确实是,无论多么富有创造性和深思熟虑。无论是由摩尔还是维坎德扮演,斯泰纳姆都只是在一次一个机构地对抗父权制。这就是问题所在。向上的弧线永远不会有危险。我们知道,进步会发挥它的作用。
斯坦纳姆家族似乎也是如此。尽管这部电影是在致敬,但无风险的过去式剥夺了他们宝贵的东西:他们的无畏。
《THE GLORIAS》,振奋人心,经典,也有点落了俗套。但抛开这些宏大高昂的叙事基调,抛开惯常的名台词,有一段不起眼的、很轻很轻的对话,夹杂在那些溢出屏幕的宣言中,触动了我。
Wilma竞选酋长时,Gloria与她丈夫的对话。
因为女性竞选,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生命的威胁,他赞美Wilma的勇敢。Gloria说,遇见你真是她的幸运。Wilma的丈夫立刻否认,说她才是他的幸运,然后讲起了第一次date Wilma的场景。
现在看来,不过是拒绝讨厌的电影与食物罢了,而在那个充斥着男性凝视的时代,在这种凝视更加严重的少数族裔中,足以是惊人的回答,足够被划为异类,乃至受到侮辱与中伤。
更何况,那时的Wilma,是喜欢这男人的。
她没有任何理由说不,这百害而无一利。只是看个无关痛痒的电影,吃口热狗这样的小事,但即便如此,Wilma依然没有选择顺从与讨好。
女性的觉醒是从哪一刻开始的?
生育,劳动保障,教育问题,家庭暴力,就业……对令人窒息的现实,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THE GLORIAS》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自救、争取权利、彻底觉醒的时刻。
和这些宏大的觉醒时刻放在一起看,Wilma丈夫这段对白的设计,并不薄弱,反而有别致之处。
大是大非前拥有能做决定的勇气,拥有触底反弹的力量,很了不起。
庸常生活中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尊重自己的声音,也挺了不起的。
女性的觉醒到底是从哪一刻开始的呢?
可能只是从说出“讨厌吃热狗”的那一刻开始。
在竞选演讲的现场,一名男子质问Wilma,“How’d you get the name Mankiller?”
Wilma回答,“I earned it”
那位说出自己“讨厌吃热狗”的女士,不断为更多的女性发声。她赢得了这次竞选,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酋长。
那位曾经因为自以为是,而被“讨厌吃热狗”而吓到的胆小男人,成为了敢于拨开权利迷雾的,清醒、勇敢的人。
几度哽咽!!谢谢你,谢谢你们!!苦难的一生,女人的一生!!一直在路上,不会停止!
视角和时间线有所不同,但很难不在观影时把《美国夫人》当成参照物,进行某些可能无关紧要的比较。后者里永远无情slay掉共演的Margo Martindale对于Bella Abzug的精湛处理,让Bette Midler仿佛成了笑话;而Phyllis Schlafly作为某种反向视角来回溯运动进程,有酿出戏剧矛盾的天然优势。综上所述,本片反倒面临很多限制。接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不同人生阶段的线性推进还有交叉其中的幻想、喜剧以及超出“成就复述”路线的设计中…想要装下很多,又试图捕捉类似《我不在那儿》那样“非典型传记片”气质;但除了为难Moore不停地切换妆发神韵,能留下的东西终究少了。但它的重点在于Gloria引言中的“路”,自己的、同胞的、这个世界的…她的精神铺成和连接了所有愿意为之奋斗的人。
可以跟《美国夫人》搭配起来看,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四线叙事颇有趣味,中文片名结合了Gloria自传的标题,简直比英文原名更切题。将人生不同阶段的自己置于同一辆公路巴士里,互相对话、问答、安慰,呈现女权先锋何以成长为女权先锋,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刀枪不入的女权主义者,定义你的不是上路时的自己,而是在路上的自己。Gloria的路程也是所有女权人士的路程,最后巴士上不同族裔、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女性彼此交谈相助,巴士却在同一段路不停转圈,这画面直击要害,既温暖又冰冷,冰冷的是它提醒了女权运动的艰难与不易,温暖的是它展示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女性,不管在同一个地方打转和跌倒多少次,仍然选择并肩接力,选择一直在路上。
初中英语学到了"Miss"和"Mrs",这是传统的写法,美国女权先驱为女性创造了"Ms",一个仅仅表示“女士”而没有表明婚否的词。这部电影改编自格洛丽亚·斯泰纳姆的自传,她是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锋领袖。电影讲了格洛丽亚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四个时期,四线交叉叙事,甚至出现了四个时期的格洛丽亚同时出现并对话的超现实主义场景,电影中还有其他幻象和动画场景,可以说元素玩得飞起。但这些花样并没有给电影加分,甚至有点让观众不明所以,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格洛丽亚真实的人生比电影精彩多了,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锋领袖,不仅让女性认识到女权问题,而且作为领袖人物带领女性运动。这样一个女人却丝毫不激进,也不愤怒,她平和、包容、智慧,现在这些激进的女权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女权最主要的诉求是平权。
让我占个坑!摩尔姐姐也太像Gloria了,看过美国夫人后很期待这部!
原来Ms的称谓是出于这段历史。百度格洛丽亚真人照,就会发现朱利安·摩尔是不二的人选。
「If you don't stand up for yourselves, how you gonna stand up for anybody else?」「I just realized something. I am one of those crazy women.」「If men could get pregnant, abortion would be a sacrament.」「If one person does it, it's illegal. Thousands do it, it's a movement.」「Our victory is not a one person marathon, but a relay race.」「We are linked. We are not ranked.」
本片如其说是传记片,倒不如是斯泰纳姆个人事迹的回忆剪辑,但本片所具备的女权意识和时代意义已经跨越电影本身了。前进的道路难免蜿蜒曲折,女权的胜利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场接力赛。最后巴士在相同的路上一直转圈,这也似乎道出了女权之路的某些现实——在同一条路上循环往复,因为女权之路一直都在路上,一直都在前进。
三星半。不是太喜欢这种叙事方式,有些太零散了,但瑕不掩瑜,片中还是有很多让人动容和感同身受的地方。作为女性运动的先驱,Gloria的故事值得被世人所了解。还有就是,女性平权运动永远没有结束,不继续推动,很有可能就会倒退,Ms. 杂志首期封面所展示的女性形象过了几十年依旧没太大改变,不是吗?
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女性都可以得到她们应得的平等与尊重。
很好的题材,但是剪辑有些凌乱。
喜欢不同时代的gloria同乘一车的概念。女权电影就像女权本身一样,总有人对它挑剔良多格外苛刻:)
剪辑比较花哨 时间又长 观影门槛比较高 但是值得看
意义远超电影本身的电影。四线混剪玩到飞起,同一人物的时空并置增加了自我对话的往复可能。摩尔阿姨酷到没有盆友,而真正的大女主竟然是Vikander。后半程受限于时间和叙事压力限于平淡,我们还远远在路上。
最后的粉红帽帽,本尊出演。
每个人都在有气无力应付事地表演,四线混剪真是敷衍,把女权运动搞成了混乱运动。
人物和主题二十颗星都不够,但是电影本身稀里糊涂五毛特效,开始我还以为是个mtv电影,下单买本书读更好
感觉导演在影片中不断酝酿情绪到最后爆发的过程,好莱坞味儿十足。也不由得让我一惊——美式传记里虚构情节虚构人物推波助澜搅动观众情绪的老套路是美国传记电影最让人不齿的地方,其实这个看似内心强大的国度好像不给自己打气就会瞬间倒地不支。回到立意本身,整体还是可以的,遗憾的是过于刻意突出性别对抗,女权运动不仅仅是女性自己的事业。艾西莉亚表现不错,摩尔一如既往地老道,这表演能力快成仙了。中文译名简直太传神了
斯泰纳姆这个传奇人物一生有多少真素材可供导演挖掘啊,为何拍得如此流于泛泛。反复且大量运用的超现实段落,非但没有将人物内心的挣扎时刻演绎得更加深入,反而剥夺了演员本身的发挥空间,有点浪费了优秀的选角。少女时期的小格洛丽亚灵气逼人,摩尔姨的中老年扮相也足够神似,妙笔是四个格洛丽亚同车的几幕。
又双叒叕被问为什么没有结婚生子时,Gloria回答因为“无法在被囚禁的状态下交配”,g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