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mother love!
Is it really a horrible movie? No horror, no fear, but with lots of mother love in it. I Like to see that Ms Linjiaxin is made up a monster. Ha-ha, a pretty woman can be so so ugly. (What a shady idea!)
1. When she was not a monster, her family sat around the table to eat their breakfast. Although they were poor, they still felt happiness.
2. When her husband died of fire, still the scene about eating, she is nearly breakdown. She still added dish for her husband with smile. Let me sad for all still as ever, people not. There was only assumable happiness!
3. She became a monster after her son disappeared. Then, 2 mothers began a fighting for a son. I can see the mother love is self-giving, crazy and regardlessness. (Before I saw this movie, my mother gave me a call to tell me her back from Xi'an. I told her about my moth teeth and asked her to accompany with me to the dentist.)
2 ) 不可怕的怪物
专业的我不懂
不过看到最后我流泪了,所以我给4颗星
觉得林嘉欣太能演了,赞一个
舒淇也是我喜欢的演员,不过这个里面要略逊林嘉欣一筹
3 ) 疯狂的痛
现代社会的发展看似欣欣向荣,一派光明景象。但我们知道凡事不是没有代价的。
林嘉欣的惊悚片《怪物》。有评论讲是影射大陆的拆迁。我宁愿相信导演郑保瑞或编剧司徒锦源想表现的正是香港早年被遗忘的发展痛苦。
司徒锦源离开银河后到无线编剧了长戏《创世纪》。亦有早年香港的镜头。
早年发展的痛苦不是随着那个时代过去,对现在还是有影响的。今日的果仍能追溯到往日的因。红与May在影片中一度影子重叠了起来。
在这发展变迁中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对亲人的爱了。这也许也是这痛苦的世界中唯一支持人们活下去的信念。
附一篇豆瓣评论,写的不错的。《令人疯狂的痛,令人勇敢的爱》。标题也取自这篇评论。
4 ) 悲情,沉重的悲情。
也许是因为《狗咬狗》中独特的个人风格,所以突然想起了郑保瑞去年的这部《怪物》。
我总固执地相信,所有的恐怖或者惊悚电影其实都是些悲戚的故事。这也许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这种类型片的原因之一吧。因为悲戚,所以惊悚得凄美。
鬼怪之说本来就是虚无飘渺的臆念罢了;而之所以成鬼怪大都因为生前积累了太多的怨恨。怨恨积聚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悲剧酝酿的所在,因为所有的人们本来都是无嗔无恨,只有当某些遭遇带出的压抑而后成了嗔怒,再成怨恨。
恐怖或者惊悚,不过是借着一些光怪陆离的摇晃不定的镜头来翻出那些陈年的旧事。鬼怪的虚无只是徒具其表的浮华,而真正想表达出来的都是浮华下面低沉的哀怨或者悲凉。
于是我更固执地认为,越是有惊悚恐怖的效果的电影,其底蕴总会越显得悲哀。
无疑这部电影是很符合我的那种固执的武断式的遐想。就算这只是一部并不怎么恐怖的电影。然而悲凉,悲凉得无可厚非。
电影里的演员表现也挺出色的。第一次看到舒淇饰演母亲的角色可圈可点,而方中信显然戏份不多,可是也算中规中矩。
而最让我欣赏的应该算林嘉欣了,一改以前清纯可爱的造型而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这方面应该是很有突破了。从一个花瓶式的偶像派成长成一个实力派演将,这样的改变总是需要一个转型的过程。
也许,这部电影之后,没有人会忘记香港电影里还有这样的一个女子,可以是清纯得让人心碎的女子,也可以是肮脏得让人作呕的女子。
电影里叙述的是故事其实并不新鲜。木屋区的改建,大时代变迁造就的小人物悲剧。豪华的新式住宅区带着一种繁华下遍地尸骸的惊惶贯穿在整部电影里。也许并不是有什么警世的隐寓,而仅仅只是对旧时代的追忆和留恋。
电影里那些有关木屋区的片断拍得很美,像一家三口温馨的早饭,门口“合家平安”的灯笼以及忙忙碌碌的身影,还有物质上贫乏却相互爱护扶持的细节描绘都显得很唯美。
我记得那些镜头里林嘉欣脸上幸福而淡淡的微笑以及满足的安逸,就算这种安逸只是暂时的。这些镜头里更多的也许是一种悲悯的怜惜,唯美也许就是这样被转换成悲情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唯美的镜头只是很短暂的一段,而且马上就要因为木屋区的改建而成了泡影的时候,这些镜头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冰凉透过屏幕进入到视觉再进入心里,看这些镜头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很悲怆的不安。
豪华的建筑下面带着一种冰凉的腐臭不停地袭来。那股味道跟林嘉欣爬行的下水道和中央空调的通气管里的味道会不会很相似呢;没有人知道。
郑保瑞似乎很迷恋这样的表述手法。最贴近肮脏的描绘总是能够震憾人心的。因为这种肮脏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又显得很贴近生活。
我不记得曾经有多少次在曾在路边见到不停地翻垃圾筒找东西吃的人,生活所迫,为了生存,其实人性可以低劣的程度往往是我们这些还有闲情逸致看电影的人们所不能想像的。然而郑保瑞把这一切还原到了镜头里了,我还记得林嘉欣拿给孩子吃的那个发绿的苹果,我看到的时候居然不是感觉恶心,而且居然有种温馨的感觉。
原谅我。可是这种温馨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试想像一个其实已经歇斯底里的只为生存的没有理智的人,可是会因为母性膨胀而去翻吃的东西给一个自己之外的生命体,这不是理智的作用而仅仅只是本能,母性驱使的本能。
很多时候,理智总是限制了我们感动的神经,而这种动物性的本能总更能唤起我们那结已经被我们自己淡漠了的感触神经。于是感动,来得如此不可思议。
这并不是一部恐怖惊悚电影,我觉得这更像一部文艺剧情电影。
林嘉欣丈夫的意外之后,林嘉欣的意识迷糊和理智丧失,是女人对爱情有信仰;儿子死去了之后,那种彻底的自我迷失,是一个女人母性最淋漓直面的描绘。
这样的电影如何能是恐怖惊悚题材呢。更像是一个女人一生悲凉的写照。
舒淇儿子和林嘉欣儿子的模样相似唤醒了林嘉欣的残存意识。于是一个女人从一个完整幸福的人到无理智的动物性再回归到人本身的两次转换,合乎情理。
如果说舒淇的濒临疯狂是母性使然,那么相比起林嘉欣的母性,这样的母性带出的悲情就远没有那么强烈了。一个本来带有点轻微自闭的母亲突然因为失去了儿子而开始主动地接触身边的所有人,不停地向邻居以及警察寻求帮助,这的确是母性伟大。
然而,这样的母性依旧还停留在理智之内,理智之外的本能更让我们感动。
子路或者小文的倒戈似乎也已经脱离了理智本身。那依旧也是一种接近于本能的依赖和迷惘。并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一个本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经过了数次惊吓,而且不是一般的惊吓,最终氓灭了的理性是很有可能的。而被狗扑倒了之后完全无助躲在角落里痛哭,这时候的子路已经没有任何可依靠。
林嘉欣的舍身相救,其实他已经看不到了。因为他没有办法看到任何东西了。因为惊惶。断指后的自我包扎之后两个人躺在暗处,相拥,只是一种本能的相互依赖。这是子路最终倒戈的突破,除了眼前的这个不像女人的女人,其实他已经没什么可依靠和信赖了。
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曾经设想过,如果林嘉欣恢复了理智,然后和舒淇一起抚养子路。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期盼罢了。情理上不可能实现。
最终林嘉欣的自杀带着一种强烈的控诉以及宿命式的必然性。不是我们不同情她,而似乎这是她最好的结束了。不再思念,不再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活着,不再因为生存而去吃那些发了霉的食物,不再孤单地呆在暗处,不再悲情。
丈夫的幻象成了美好的向往,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是不是还幸福地活着呢。
郑保瑞的镜头语言冷酷得有点不近人情。这部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文一去不返之后林嘉欣自己一个人吃饭,桌上摆着三副碗筷。跟前面三个人吃饭时一样,只是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
林嘉欣表情呆滞。时而微笑,时而凄凉。给这个碗挟菜,再给那个碗挟。光线阴暗,没有点灯。一个人,三副碗筷和一个呆滞的表情以及无神的眼光。让我有一种不寒而慄的感觉。
悲情。因为死者已逝。而生者还在思念。一个女子的终极悲情,只是那些爱着的人们已经永远不在了,而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一个女子的终极悲情,只是那些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已经永远地消逝了,而自己在一个看似熟悉的陌生地方不知为何地呆着。
阴暗的镜头是这部电影最无奈的冷酷。而真正的冷酷是镜头后面那种冰凉的悲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就算惊悚效果一般,就算恐惧不足。
所谓悲情,其实,是电影里那个在最阴暗的角落里肮脏的猥琐的身影里那个曾经如此纯洁而美好的灵魂和那些伤感的回忆。
我不知道她纵身跳下了之后是不是真的会安然地死去。我不知道彼岸那边有没有盛开的鲜花、艳阳和白云。只有祈盼。我曾想过,那边的那个我们都不知晓的世界里,一定会有些我们挚爱的人们在幸福地活着。
我突然很喜欢郑保瑞,因为他的电影如此忠于那些阴暗的事实。
可是我突然又很不喜欢郑保瑞,因为他冰凉得让人郁闷。
5 ) 总想保持现在的物质状态却想着以前的精神层面。
由于受某人影响。
开始很喜欢林嘉欣。
这个并不能够算是很出名的艺人。
只要是她演的电影、广告总会下意识得非常关注。
杂志有她的专访都会买来看。
《怪物》这本电影早前在电视上面看了一部分。
于是今天下下来完整地看了一遍。
这部被称作为《救命2》的恐怖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
贯穿整片的却是爱,惊吓之后,留下的更多是感动,有母爱,有爱情。
有一幕是林嘉欣一家三口住在木屋,过的穷苦的生活,却充满温馨的情景。
那样的艰难的生活是不想承受的,但是那样的感情却是我所追求的。
总想保持现在的物质状态却想着以前的精神层面。
可是现实却总是那么残酷得没有痕迹。
本来宁静的生活,被政府无情的打破,一个毫无说服力的理由,就要整个村庄的人无家可归..
政府,公务员,是干什么的?!
不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么?!
那为什么要亲手毁灭他们的幸福?!把一个一个人都变成怪物呢?!
世上没有坏人,谁都想当正常人。
看到林抱住小孩那种失而复得却又痛苦的表情,真的很感动..
6 ) 我爸爸说
这个片子反映了强拆对百姓造成的身心伤害
是部很有深度的电影
虽然我没有看过
但是我仿佛看国了一样
看了好几年了,记得好像挺温情的
亲情上+1星
很好 很动人 斯德哥尔摩这个老说法做的也很足 林嘉欣真棒 舒淇打酱油 这姐姐什么时候会演戏啊
原本以为又是一部粗制滥造的港产恐怖片,后来发现我看到了更多。从此记住郑保瑞这个名字。
不恐怖,但是很感动。母爱。
星美,忘了跟谁看的了
只为舒淇!
温情和恐怖结合本来就很难融洽,这个特效化妆技术还行
前半段舒淇的表演浮夸得可怕,幸亏有后半段的林嘉欣。
+
孩子是我的,香港是誰的?
让美妇扮丑妆不一定就是好片
又是亲情部分感人
这是林嘉欣最接近影后的一次,可惜没有拿到:( 好想哭。
兩個母親的視線平行、命運接續。
善意和誠意,調和階級衝突
林嘉欣牺牲好大
被海报骗了……
也是在Se家看的^ ^
三星全都給八年前的電影囬憶。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一個無所事事的假日午後 我想我也不會揀起這段舊囬憶重閱。原來和《狗咬狗》昰同一個導演 怪不得劍走偏鋒之中還是有一絲溫存 親情牌打得確實恰到好處。「媽媽 伱會不會不要我?」「就算有一天伱不要媽媽 媽媽也不會不要伱的。」謝幕時這一句 我記得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