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那些刻板思维的人觉得美食类纪录片就得只拍美食的人,就去看舌尖别看这个,你不能因为纪录片是创新的一种角度,你自己看不惯就骂成那样。
在评价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最好先了解明白再评价。
这纪录片自己的介绍已经写得非常清晰明了了,怎么着也得看清楚了再观看再评论对么。
不如你意了不按照你思维走向拍摄了就骂骂咧咧,包容一点对于一些人真难。
《一面之词》把谐音梗玩的明白又囊括了纪录片想说的面和面背后的故事,厉害了。 看预告开头我就已经忍不住流口水了啊!兰州的兰州牛肉拉面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但是第一次去了解面背后的故事感觉这碗面更有灵魂了(对我打包了一碗配着纪录片一起食用的)。 纪录片有拍出灵魂兰州人粗中有细腻的一面就和这碗面一样:澄清却滋味十足的汤配劲道的面,有味! “一城一面一群人”,一碗当地最特色的面条就是这个城市的人的美食名片啊!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还是很吸引我的,兰州的开篇真的很好,用黄河和地貌和面粉和肉,这种真的很棒,用了两个嘉宾,虽然确实不认识,但是感觉讲述了一个走出去回来,一个愿意留下,这不就是我们这一代打工人的真实情况,纠结留不留,出走又回来,说出来很多人的心里话。我还注意到了吃面的时候有时间,刚好可以串联24小时,我理解的意思这个讲述的事情就是24小时牛肉面的价值吧,对,他填饱肚子的食物,但是也是很多人记忆的味道吧,我觉得美食拍的很好吃,是很吸引我的。再说一下西安,虽然我不懂说唱,但是面条油泼那一下,我还是很想吃一口的,没去过西安,如果没有疫情我应该会去一下吧,作品的标题叫一面之词,那我给一个我心里的词语吧,兰州的爽亮西安的热情,很棒,我很喜欢,导演也有自己想表的东西,支持一下。
原创首发于《上海电视》
美食纪录片永远有取之不尽的角度、用之不竭的素材,分地域、分菜系、分时令,从南到北,从早餐到宵夜,从满汉全席到路边摊。B站的《人生一串》刚完结,观众尚未从烧烤摊子上氤氲的炙热香气缓过神来,一部主打面条的美食纪录片《一面之词》又在B站和优酷同时播出。
比起《人生一串》紧紧扣住烧烤这一主题,《一面之词》显得有些“跑题”。宣传文案给《一面之词》贴的标签是“美食人文系列纪录片”,点开正片一看,“人文”的成分是要大于“美食”的。与其说《一面之词》介绍的是各地的面条,不如说是借着介绍各地的面条,介绍隐藏在这座城市的流行亚文化。
只是片中介绍的流行亚文化如说唱、摇滚、时装、街舞、跑酷、滑板也并非城市固有的特色。主创从每个城市的面食特点来推演该城市居民的性格特征,进而推演某种亚文化的族群面貌,这种论证方式,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兰州牛肉面是否造成摇滚乐手的爽朗、武汉热干面是否给时装设计师带来灵感、跑酷的爷们不服输的韧性是否和重庆小面有关,这些都有待考证。
毕竟,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武汉以外的时装设计师都没灵感,离开了重庆就没法跑酷了。
对我而言,点开《一面之词》纯属偶然。之所以认真看了几期,源于一碗甜水面的回忆——
曾经有位从事网络美食主播的朋友请我吃面,她是川妹子,她告诉我,南北方的食客,对面条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南方面条看浇头,北方面条看筋道。而甜水面同时兼具南北方面条的特色,是南北方面条的分界线。
说这段话时,我们正坐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家重庆小面面馆里。疫情爆发之后,朋友回到成都,我们没机会再碰面。 看完甜水面那期,我和她发了微信谈到这个节目,说有个表演川剧变脸的妹子在节目中介绍甜水面,她发来一串大笑,说成都的变脸根本不是给本地人看的。我回复,疫情之后旅游业停滞,可能也没啥外地游客专门去成都看变脸了,那不给线下的游客看,就给线上的网友看呗。
我和这位朋友萍水相逢,谈不上深交,但总会怀念她寥寥数语中透露出的幽默、透彻和豁达。《一面之词》借着重庆小面介绍跑酷,借着甜水面介绍川剧变脸,纵然把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杭州片儿川、苏州苏式面都罗列了一遍,也不及朋友这顿饭把中国面食人类学解读得透彻。
好在面条是有灵魂的主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也能折射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征。
倘若不是流行亚文化的爱好者,看完《一面之词》后,找个机会去兰州吃碗牛肉面、去山西吃碗刀削面、去苏州吃碗苏式面,感受北方面条的筋道、南方面条的浇头,在面条中大快朵颐,又有何不可呢?
人间烟火,不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看了两集,虽然人都不认识,但是这不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吗?你看西安的老板娘都是为了生活更好而奋斗,看了他们的面,搞得我这个南方人也想吃了,我觉得摄影还是不错的,拍的很有食欲,虽然看到大家说不好,但是因人而异吧,总是有喜欢和不喜欢,不能管别人什么,我只想说,我期待后面的面条啦,导演还是有一定能力,看出来用心,看出来和别的纪录片不一样。
文化、人文与美食融合的很好,其实美食也是文化和人文的一部分,美食这东西本身就因人而异,一方水土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一体的,很喜欢这个剧的节奏和安排,我个人觉得融合的很巧妙、高级。
其次,我不敢苟同那些给差评的人们,竟然以节目对美食不够纯粹来说事?一面之词,词是什么?词就是美食的言语,单拎出来美食是枯燥乏味的,有了人文和主线人物,这样不是让整个节目脱离枯燥,更加趣味与饱满吗?
毕竟懂音乐、又懂美食、审美又高级、思想又有深度的的宝藏导演你还挑什么挑?不喜欢吃面换台!
但以个人的喜好来看,第一集有低苦艾就够了,人多了会觉得有点赶。还有就是少了点炸的感觉,冲击力稍微弱了一点点,不过市井的烟火气,就该这样温柔。
救大命了 是诈骗吧 就算你带我们大同刀削面玩我也只能给你一星
要么好好讲讲美食,要么好好讲讲音乐,不伦不类,哪个都没讲明白。
人与面的故事……
看了前两集,主题太歪了……只想看面,不想看爱吃面的音乐人的传记。
你拍面就好好拍面,顶多讲一下煮面的师傅
美食可以结合人物以达到共情的目的,但这片子拍的太硬太尴尬了,也完全没必要刻意拔高美食的意义。
非常好看,制作精良。其中片儿川一集中说“在杭州,百年老店点缀在古迹之间,传承着一座城市的底蕴。而开在小河边上的无名面馆,刚刚开始自己的传承之路。”“重庆小面”一勺杂酱,一勺豌豆,一枚煎蛋,再有几叶青菜。整齐地铺到素面上,等待着你的撩拨。高凳放碗,矮凳坐人,齐刷刷地码坐一排,吃得满嘴流油,辣得汗出发乱,才算过瘾。
虽然和吃没啥太大关系,但是不耽误好看。
美食节目下沉有术,想和安揪做线下朋友。
似乎在探索新美食纪录片,然而没有根基
一般,多余的东西太多。打着美食名号的音乐纪录片
文案解说太拉垮了……乐队和相声都不能给兰州代言,无聊死了,拍美食就拍美食,别整没用的。ps吃过磨沟沿那家,还挺好吃的。再看了后面几集,用某些音乐人强行串联,太无聊了,美食爱好者不关心那些人爱吃什么,ok?
音乐和面融合起来讲城市文化的 不喜欢音乐的可以不看 哈哈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一面
沙茶面,云吞面……
这是我看过最不愿意讲美食的美食纪录片
拍美食就美食,这个食物为什么好吃,用了什么做法,历史上有多少种变型,地方食材和农产品的变迁等等。别老整些虚头巴脑的情怀、浪漫故事。你老讲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故事,是想说明这玩儿不好吃吗?除了这些所谓的故事这个东西一无可取了?饭会变臭的。
如果是学生时期的命题作文,这份试卷肯定是不及格的。
拍美食就好好拍美食,讲美食,说重点,谁要看这么多无聊的音乐人素材。
面很好,讲面的角度更好很喜欢这种人文性更强的叙述我可能不太看得懂食材,但我看得懂人对于食物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