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

剧情片英国2015

主演:Ross O'HennessyLuke GoddardAaron Jeffcoate

导演:CalumRhys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2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3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4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5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6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3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4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5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6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7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8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9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2

详细剧情

  从一名英国列兵的视角看待二战欧陆战场的十五分钟短片。

长篇影评

1 ) 反思中文译名

这部剧整体制作都非常精良严谨,但其中文剧名翻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本剧共有五位主角,三男两女,分别串起五条叙事脉络,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助和悲剧性。五条脉络缺一不可,既有男性战争英雄在前线的抉择和痛苦,男性犹太民众在遭遇迫害时的挣扎和牺牲,也有女性医护人员在后方的成长与奉献,女性明星在周旋于高官与士兵时的绝望与无助。

德语原版剧名为《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其中Mütter&Väter分别为母亲、父亲,可直译为《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或《我们的父母》。

英版剧名为《Our Elder Generation》,意为《我们的祖辈》,将性别意识淡化且精简概括。

而中文剧名直接将其译为《我们的父辈》。父辈一词为传统中文系统中常见语汇,其用法多正式深沉,就情感而言与本剧颇为契合。但本词性别意识单一,在话语场域里女性视角缺席。女性由本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弱化为男性权力支配下的第二配角甚或附属品,《我们的父辈》一词易让人联想起英勇威猛的男性英雄,却忽略了傲然不屈的巾帼女性,又无疑是对固有性别观念的二次强化。

欧文斯在《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中写道:“关于女性的图像从来都是比比皆是。但是,在被再现的时候,女人在主流文化中已经被描绘为一种缺席。”这句话用来阐释本剧中文译名女性视角缺失现象很是恰当。这种日常表达构成和强化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刻板印象,它消解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并将女性进一步排除在公共场域之外。

希望我们能摆脱思维惯习,重拾性别平等的公共叙事策略。

2 ) 死于1945-----个体永远是时代的人质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战争并不是挥斥方遒指挥千军万马的单一事件,而是同时存在亿万个家庭的苦难所组成,但如今我们的国产电视剧却在消费我们苦难的战史,并用神话般的故事和轻佻的情节捏造历史、中伤历史。当国产剧开始“手撕鬼子”、“遭奸原地满血复活”之时,德国的二战迷你剧《我们的父辈》却给历史和战争的真相交上了一份掷地有声的答案。

  一场战争之后,胜者留其名,而败者往往被湮没在历史的废墟之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诸如《兄弟连》、《父辈的旗帜》之类反映二战肌理的影像,以英美法等盟军为主视角的影片算是非常多的,但长期以来却很少能看到以战败国为主视角反映战争与人的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的父辈》填补了这个空白,异于美式主旋律普世价值观的战争电影,《我们的父辈》主题更贴近现实主义,以五个普通柏林年轻人不同人生轨迹来代表性的还原了整个战争中大部分德国普通人的遭遇,五线并进的叙事形散神不散,五股线条以聚散聚的形式把整个故事织在了一起,让战争中的德国人自我审视更加立体和多面,而个人在时代洪流之中的挣扎以普遍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使得这种审视和反思上升到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层次。反观我们的国产战争剧,长期以来均是千篇一律的以塑造正面英雄来叙述历史,刻板又流于表面,忽略了最为重要了人文关怀和现实表现力,战争便成了流于表象的符号。这本身便是对历史的一种偏颇的还原,因为塑造历史的并不是英雄,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长期以来很难看到我们的国产剧能把镜头平稳的向下,也很难看到国产战争剧能有层次的还原出历史的本质,因为制作者本身缺乏对历史足够的敬畏和尊重,也丧失了洞穿战争本质的能力。《我们的父辈》在拍摄之前,进行了为期八年的前期考察,上至当年国防军的军官下至逃兵、护士,用大量详实的史料为这部电视剧打下深厚的历史根基,并在此基础上真实客观的还原了战争的真相。故事中,哥哥Wilhelm上尉从斗志昂扬的指挥官到厌战到最后成为逃兵,而弟弟Friedhelm从最初对战争存有怀疑的士兵到杀人机器到最后自杀获得救赎,两人心态的细微的层次转变均非常的明晰和深入,战争给这些年轻的灵魂带来最坏的一面。这一切挣扎和痛苦并不是触不到的历史,更不是传说,因为这是德国人父辈的真实经历,个体是时代的人质,在时代面前,被绑架的个体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可以抵抗。从1941年柏林小酒店中充满青春和活力的年轻人,到1945年德国战败之后灵魂受到百般摧残的幸存者,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真相是什么。可笑的是,战争来临之时,真理却是第一个牺牲者。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是紧密联系的,从一个普通人的身上,我们便可获知时代的信息,《我们的父辈》引发了普通德国人对历史真相的再次认知和对自我的审视,作为二战的主要挑起者和战败国,德国人面对战争的真相时,或许会有更多我们无法体会的复杂情感吧。人性的复杂造就战争的复杂,战争之中纠葛复杂的人性和对自我认知的转变均是《我们的父辈》的主题,而普通人的属性也给人带来更多的认同度,因为这是他们的父辈的一个缩影。《我们的父辈》也给了我们国家战争剧树立一个榜样,当我们面对那些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抗日神话剧时,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背弃了历史,是不是仅仅把战争和历史当成了一件廉价的消费品?当我们把战争当成发泄好斗本能的一种途径时,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什么是真实的战争?  

  《我们的父辈》是德国人的一次集体回忆和一次对自我反思,贴近现实的客观态度和对战争、人性深刻的反思,注定让这部以轴心国为主视角的战争迷你剧成为一道独特战争片景观。

3 ) 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

二战相关的片子看的不多,这一部还是很让我有感触的。
没有哭,但能把人看抑郁。因为基本没有卖温情的点。
角色塑造得都很真实,渺小的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无力感表达地非常好,也很引人共鸣

Wilhelm虽然因为旁白担当知道他肯定不会死,但是Friedhelm以为哥哥死掉的时候那一段真的很……和之前在一群白衣苏熊前面狂奔的他自己那段,照应得很好,虽然是战争片里常有的亲友便当然后爆种的桥段,却很戳泪点
E1中杀死苏联政委对于兄弟俩都是一次考验。Wilhelm给苏联人递烟,射击前的犹豫。Friedhelm无意间踩入爬满苍蝇的泥地……弟弟在一开头第一次说“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的时候,还是一个对现实有些不满,抱着双臂在冷眼旁观的青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它残酷的意思。他一步步走过来,试图在这场他一开始就有抵抗心态的战争中活下去,做了很多违背自己的事。所以,他最后也没有办法在波西米亚森林里举起手来投降。和哥哥一起逃走的士兵说,“我杀了12个人,一个人都没有救。”Friedhelm的手上有多少无辜人的鲜血呢?他看得最透,一开始最消极,后来理智到冷血,但是到最后,他心里那个爱看书的男孩子还是无法原谅自己。“一座巨大的屠宰场”,弟弟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没有意义,却也知道自己没有退路。这才是最让我觉得伤心的。
他提议让苏联的农民去趟雷;披着苏联人的衣服从电报站逃走;给水井下陷阱的农民被枪决,他给没有准头的新兵的执行对象补射;跑出谷仓的波兰小孩被他的子弹打中了;绞架也是他拉的绳索……“有时候不能把自己当人”。弟弟最后无路可退,死亡像是种赎罪,又像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再面对这世界,只能在死神的羽翼里得到一丁点解脱。

Viktor是最像受害者的角色,(其实他的父亲和兄弟俩的父亲也都是我非常在意的人物)德意志的犹太人,顶着这种身份的Viktor应该非常挣扎。游击队也排斥犹太人,他为了生存下去沉默着,直到在开满白花的铁轨边,他拉开一节节车厢的红门。那个上午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上午吧。
他活到了最后是遇到了多少好人,波兰姑娘,农场主的儿子,游击队的队长……Greta那么爱他,却一点都没能帮上他。但是他终究活了下来。保住了仅有的一条性命,这是有多幸运。

Charly一开始很单纯,非常天真地怀着爱国心去做护士。她很坚强,勇敢,不然也不会升任这份工作,难得的是,她到最后心还是软的,体贴伤员,对苏联护士露出笑容。莉莉亚和得知Wilhelm的死是对她比较大的考验吧。她挣扎着做出的选择,可能有人会觉得很不对,但是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是她。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是对是错,或者说在战争中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就连中立的红十字也无法稳住心里的天平。E3最后一段,回放了一开头的记忆。才突然觉得那时候梳着两个辫子的她笑得多好看。

Greta可能比Charly更不讨人喜欢一点,她一直呆在后方,战况进展到那样的程度还梦想着做歌星,去米兰,巴黎演出;为了犹太男友和军官鬼混,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愿去东线劳军,在战地像个突兀的孔雀……她看的也许最少,对战争的参与度也很低,但她却明白“我们不会赢的”。她会用讽刺的,咄咄逼人的语气说话,以为通过自己的手段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世界比她以为的还要丑恶。mein kleines Her这首歌出现了许多次,几乎每次意味都不同,一开始只是爱人的背叛啊那种偏儿女私情的性质,到最后狱中一段,BGM响起的时候声声都在心口上。也许是出于德意志军的政治目的写出的歌,也打动了酒吧里普通的男女,Greta做的很多事也许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最后她穿着囚服,眼前的光明慢慢褪去的时候,还会想起当时穿着红裙唱歌的自己吗。

Wilhelm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确实我比较喜欢尼桑)。E1开始,他母亲说,向她保证把弟弟带回来,他答应了。父亲不喜欢弟弟,他护着Friedhelm,弟弟也不怎么领情。刚开始弟弟的消极让他相当难做,作为军人的荣誉感和作为兄长的责任感让他非常矛盾他的内心比弟弟简单一点,执行自己的任务,管好手下,尽着作为军人的义务,直到坦克战没有支援的时候,他动摇了。内心没有了支撑下去的东西,他选择了逃避
他是唯一还活着的人,他的一生比弟弟要长很多,看到了德国后来的统一,苏联后来的分崩离析……被战争埋葬掉的青年时代也会一直纠缠着他吧,但是还能活着总是好的,能喝酒,能给人祝福。成王败寇,正确的价值观都是胜者书写的,经历了从英雄到垃圾的他们,明白的比我们多得多。那些都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残酷的。我们人类自己可以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可怕。


其它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Greta为了给Viktor办通行证把照片剪了,合影上有个方形的空洞
Charly站在临时医院外抽烟
Wilhelm说的那句 整个西西里都失守了 我的人却要为了半条街送命
要怎样带着自己的兵,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战
Wilhelm掏子弹的时候相片掉了出来,弹壳落在五个人的笑容上
Charly遇到逃兵连的哥哥的时候 最后哭着说出的 我爱你
开枪打死波兰小姑娘的军官脖子上溅满了血,后来也一直没有擦掉
Greta第一次唱mein kleines Her的时候,被惊艳到了 非常柔情,又非常无奈

PS
德国人拍出这样的作品,我非常佩服。反映二战的作品,看过天朝,苏联,美国,英国等等同盟国的视角,轴心视角的倒很难见。说的故事很好,有戏剧性,也够客观,没为什么中心思想矫饰。一己之见:对WW2有感兴趣的,不是为了消遣的目的,能理性地反思战争这场悲剧的人都该看看

4 ) 我对哥哥和弟弟的看法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战争改变了他吗?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们不太能理解,或者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战争。
因为哥哥死了
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少年。爱读书,被边缘化,善良,敏感。
接下来他的心路历程应该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这些矛盾。父亲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亲的爱盲目而没有理解,他决定重返战场。为了什么,有人说战场才最适合他,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与无奈。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杀人不眨眼。
但让我无限心软又无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波浪。我看着他的眼睛,无限心痛,少年你实在不该承受这么多。
他的心们没开而是更凌乱了。我总觉得是哥哥的打击让他放任自己冷酷无情,现在知道哥哥没死,他对自己感到惭愧。
但同时,他的心里,还是期慕哥哥是个坚强的战争英雄,是个比自己伟大的后盾吧。就像从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对哥哥,也有那么点失望吧。
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地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哥哥,朋友,欢乐,青春,都是些极致美好到战争背负不动的名词。
可怜弟弟,在平安时代或许还可以幸福,但战争时,理解他的三个朋友,爱他的母亲,爱并尊重且保护他的哥哥,这些人,终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5 ) 《我们的父辈》:德意志零年

2013年在德国电视二台首播的三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其实只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作为历史纪录片另行播出,但就是这三集共270分钟的迷你剧(相当于三部大电影的长度)创下了惊人的收视纪录,《明镜周刊》甚至称此剧为“德国电视的转折点”,据说现在第二季已在筹备中,仍由编剧科蒂兹操刀。

《我们的父辈》故事并不复杂,全剧讲述了五个德国年轻人在二战洪流中的命运起伏,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那场深刻改变德国以及全世界人民命运的战争,剧集并没有一味的煽情,或者廉价的卖弄“反战”情怀(当然其叙事立场值得日本同行好好学习,宫崎骏那样的声音似乎并未成为日本文艺界的绝对主流),而是尽可能的保持克制,重述历史建立在了翔实的史料考证基础上——全剧的筹备期长达十年,系根据剧中主角之一威尔海姆的回忆改编,编剧科蒂兹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还原历史,走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父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尊敬,不少老人把自己私密的记忆都向他们和盘托出。《我们的父辈》拍摄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多个小时,经过长达一年的后期剪辑,才最终呈现出这部精雕细作的《我们的父辈》。有如此严谨的历史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创作精神,《我们的父辈》取得如此成功,也符合情理——想想那些粗制滥造的国产抗日神剧吧,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我们的父辈》故事开始于1941年6月的柏林,三男两女五位年轻的好友对于即将到来的历史大戏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他们各自满怀着对于战争的希冀和个人命运的憧憬相约在柏林的小酒馆——当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纳粹几乎统治了整个欧洲,正是耀武扬威信心爆棚之时,年轻人走上前线,期待着创造“第三帝国”的千秋伟业,他们相约战争结束后在这个小酒馆重新聚首。接下来的戏份,则是五个年轻人渐次的憔悴、凋零——最勇武的威尔海姆成了怯战的逃兵,最胆小的弗里德海姆成了杀人不眨眼的老兵油子并用自杀式的冲锋葬身战场,最纯真的夏洛特目睹太多生死后变得老练而麻木,最不问世事的歌手格蕾塔因为政治煽动罪而被自己人枪毙,最提心吊胆的犹太人维克托反而历尽劫难后九死一生。四年之后,五人只剩三人,又在那家小酒馆重聚,眼前只剩一片废墟——这不仅仅是建筑的废墟,更是人心的废墟,生命的废墟。65年前,罗西里尼曾用《德意志零年》一片来描摹战争刚结束时的柏林——对德国人来说,历史就像被清零了,战后的纪元重新开始,《我们的父辈》正是讲述了“德意志零年”如何开始的故事。

现在回看那段历史,无疑充满着荒诞,年轻人被美好的谎言鼓动,为了一个个虚妄的“宏大”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结果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就成了一堆历史的“垃圾”。剧集开始就有一段对话,格蕾塔开玩笑的问夏洛特:“第三帝国后面是什么?”天真的夏洛特说:“什么也没有,第三帝国是永恒的。”永恒?王菲在歌里唱过(也身体力行着)“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卡尔•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第三帝国”力图垄断对历史的解释权,并且给出某种“终极”的历史目的——此举在自掘坟墓的同时,也拉着千百万德国青年一同殉葬。

都是过来人,当德国人审视自己历史的黑暗篇章时,无疑内心中会有更深刻的苦楚,但历史不就是如今的镜鉴?父辈们的苦难和屈辱正是子孙们的财富。正如列宁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德意志零年”重新开启了,但新纪元并不是凭空而至,而是建立在《我们的父辈》直面历史、勇于自我解剖的基础上。

不知我们的父辈看完《我们的父辈》会作何感想。

(刊载于《文艺风象》2013年11月)

6 ) 关于电影的一些疑点和细节

1. 关于主角对战争看法:
一开始威廉汉姆显然是标准德国军人的想法,服从命令,珍视自己的荣誉,为国家而战。枪杀苏联政委那段应该是上峰的命令,基本上红军政委被俘之后都会被枪杀的,和后来红军的命令相似:党卫军一经发现无需审判直接枪毙。 这个有意识形态的原因(小胡子仇视共**党,犹太人和党是一起出现在最卑鄙人名单中的),也有瓦解对方俘虏的因素(干掉政工人员)。 并且威廉汉姆不是很瞧得起党卫军,但是党卫军权利太大,所以上尉也劝他不要惹怒那些人。 还有就是1941年的时候上尉还让威廉汉姆把政委带到僻静处枪杀,反正部队染上过于残暴的气息。这些都是德国国防军的特质,至少在西线还没有丢失,很多英军战俘还是得到了日内瓦公约规定的待遇,但是到了东线之后这些战争中仅存的人性就在无休无止的杀戮和仇恨中烟消云散
可能是剧情太短所以很多情节的确过渡的比较突兀,比如威廉汉姆昏迷醒来的那段。
后面主角没被枪毙而是进了缓刑营也是合理的: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德军兵员已经不足,所以就让这些“国家的垃圾”去当炮灰。
2. 弗雷德汉姆的变化:
个人感觉弗雷德汉姆是剧中最成功的一个角色:由一个厌恶战争活在书里的孩子到认识战争面目但是无力改变的战士到没有完全麻木在良心和酒精中挣扎的人再到最后让人惋惜但又无可避免的结局。
其实弗雷德汉姆一直都是最清醒的人,从一开始就看清战争的本质,比起哥哥威廉他更加痛苦,哥哥是迷失的痛苦,威廉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他想逃避现实。但是弗雷德汉姆在进攻电报站前说的“知道我是对的又怎么样,你依然改变不了明天我们死一半人进攻的事实”.
弗雷德汉姆的结局也是注定了的。他作为一个部队的指挥官,即使投降结局无非就是被枪杀或者弄到西伯利亚挖矿喂狼。几十万德国战俘或者回去的不过5万。战死一方面维护了他作为一个战士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许那些孩子会因此而的到赦免。苏军尤其是二战后期军纪不比德军好多少,不用说在德国的种种暴行(可以算作是上帝对德国人的惩罚)。 但是苏军在东北的暴行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没有什么绝对的正义,国家不够强大她的人民就会被侵略者蹂躏。
3. 波兰人对犹太人的态度
很多人惊诧于波兰人也屠杀排斥歧视犹太人。这的确是事实。虽然很多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波兰人哪怕在德国占领华沙之后还帮德国人一起屠杀犹太人,他们同样认为是犹太人抢了他们的工作掠夺了他们的财富。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下资料,二站前波兰犹太人的比例,好像二战后只剩下几百个人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波兰人的暴行。
4. 为什么那个十恶不赦的盖世太保马丁没有得到审判
重复一次,没有绝对的正义。为什么马丁还能继续得到工作?因为美国人需要他,及时美国人知道他手上沾满了鲜血。永远不要指望别的国家帮我们伸张正义,因为所有国家只会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731部队指挥官石井四郎那个混蛋还不是在日本安度晚年?因为他有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的到的数据,因为美国人需要他!
影片名“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我想并不只是指五个主角,马丁也是其中之一,那个占据了犹太人房子战后还理直气壮的像孩子们宣传反犹思想的母亲也是,我觉得这点位影片加分不少。这个就是德国战后反思的基础:我们的父辈到底做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作为后辈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德国人选择了直面历史的态度,战争可以一夜间结束,但是对于犹太人的歧视不是一夜间结束的,父辈们的罪恶也不是一夜间就消逝的,德国也不是一夜间就醒悟到战争的他国对自己的伤害的。于是德国政府帮助犹太人追查战犯,资助以色列人到德国作证,于是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一直持续到80年代。
也许马丁会得到他应有的结局,也许他可以永远逃脱他的罪责,但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很多人的父辈。历史是无法掩盖和逃避的,这比一个快意恩仇的结尾更令人深思。
5. 夏洛特
夏洛特这个角色也非常的引人深思:她善良,但是出于对祖国的“责任”他举报了莉莉娅,但是当她发现这个所谓的“责任"带来的是什么之后她人性的一面促使她最后不顾自己试图保护那个乌克兰的女孩。德国人非常的理性,忠于自己的责任,但是二战中德国做出的种种反人类的行为却也是出于盲目的服从。 朗读者中的汉娜史密斯作为集中营看守她一直认为她的任务就是看好犯人不能让他们逃跑,哪怕在审判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于是德国人二战之后开始反思他们的方向。只有敢于面对自己最丑恶的历史的民族才能真正走出历史的阴影!
6. 电影太压抑
作为一部反战片,电影不可能让人热血沸腾。很多时候这就是现实,不是童话,葛雷德再也等不到男友的到来,因为她知道那个盖世太保的罪恶,即使她帮马丁签了那个帮助过犹太人的证明,她也会被枪杀在美军到来之前。导演还是试图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温暖的奇迹,比如莉莉娅救了夏洛特,威廉汉姆回到了德国,波兰游击队长放走了犹太人。 这部片的主题超越了战争本身。战争没有胜利者。当仇恨交织在一起无法解开时,也许我们应该放下仇恨向前行。


感觉国内的抗战片还没有摆脱仇恨的主题。我想我们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的苦难,但是如果整个民族活在一种疯狂的复仇火焰之中,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我想我们要记住的除了我们所受过的苦难,更要记住的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每个人都认真尽好自己的责任理性的社会,那么我们还将遭受这些苦难。我想我们要记住的不是如何去复仇,如何去把我们曾经的苦难远远本本的奉还,而是要记住的是永远让真理在我们大炮的射程内,要记住的是我们要强大到对手不敢有对我们的妄想与企图。 我更希望我们能勇敢的面对自己曾经的黑暗历史,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一个强者。

7 ) 把好莱坞100年来所有的战争片加起来,也比不上德国佬拍了一部我们的父辈

有人说:你之所以热爱战争的唯一理由,是你没有经历过它。

看看现在网络上满街的热血男儿吧。
天天恨不得踏平越南征服日本。
当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
不妨看看另一个大国是怎么毁灭自己的。
看看那些人民有没有一个人从战争里得到半点好处。

中国的二战电影把战争拍成了动画戏剧,敌人弱智脑残脸谱化。
美国的二战电影则把战争拍成了英雄游戏。
每部电影都打着反思战争的旗号,
但是有几部电影是真正反战的呢?

这是一部在剧情上并无惊喜的电影,
但是扎实的说故事能力,
和克制的煽情,
还是能让每一个观众一秒不走神地看下去。
我们几乎可以不用等剩下的8个月,
就断言这是2013年最好的剧集了。

短评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6分钟前
  • Shannon
  • 力荐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9分钟前
  • 麦琪不爱吃芋头
  • 力荐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13分钟前
  • fiona
  • 力荐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16分钟前
  • bathball·巴思柏
  • 力荐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18分钟前
  • wind288
  • 力荐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24分钟前
  • leon_takeuchi
  • 力荐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29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30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33分钟前
  • HestiaGnade
  • 力荐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3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39分钟前
  • 白熊启动子
  • 力荐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40分钟前
  • 大圆满
  • 还行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43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44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

49分钟前
  • 好想当反派
  • 力荐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51分钟前
  • 花边阅读
  • 力荐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5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60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