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灾难
会看这片子,是因为国庆中影搞特价专场,10元一场.
12点睡7点起床的我,为了鸡毛蒜皮和爸爸大吵了一架,就赶去影院了,买了向往的<李米的猜想>,然后就盘算着,再看一个,不想回家,结果,木乃伊3被片商撤了,没的选,只有这个了.
好吧,就这个,一场完了正好接班,中间还有半小时去楼下SHOPPING.
乌龙的是,她居然给了我两张票,一张<李米>10点,一张<水啸>10:10分,而且我还迟钝的到进了<李米>的场才发现,又冲出去改,我说"我一人能同时看两个10点的场吗?"
后来正好改了位置,选个正中的,她们还嫌我麻烦,谁让你们先错啊,还有,居然到现在还是手写票,还要找人签名,落后啊!!!
看<水啸>的时候,因为是12:15,饿了,而旁边更郁闷的是,在啃葱油饼,天啊,多有味啊,而且我饿,555.....
灾难片,我印象中好像就看过<海神号>,而且印象不错,这个,就没什么啦,让我记住的就是场面,洪水原来可以这样,还有就是最后教授为了儿子牺牲自己的那刻.
虽然总觉得老外对孩子不会象中国父母这样宠爱,但,在危难面前,天性使然,爱是无国界无种族差异的,她们一样会挺身而出的.
片子真不怎样,除了特价好.还有,放的是中文的,所以剥夺了我学习外语的可能,多少有些别扭呀,虽然我不见得能学到多少呀,嘿嘿
还有,就是看完了,真累真饿,连看两场,怎么觉得比看一天电视还累?
2 ) 乱拍
这样的片子,若不进影院,基本很难看下去。
故事陈旧,类似的前作太多,已经有人开玩笑说,还可以“水啸上海”、“水啸东京”、“水啸巴黎”;诠释平庸,演员们,长的都还不错,但伎俩不够。
然而,投映在大银幕上,声、光、影混合发酵,总是容易让人接受。也许是今年看多了现实中的灾难,很有些感慨甚至感动。
比较不舒服的是,诸多细节不合情理。比如,父子隔膜了多年,莫名其妙地就合解了;比如,老爷子深入水底开阀门,怎么就必须得死;比如,女议员的面部表情,怎么无时无刻都像微笑……数不胜数。
最不爽的是,收稍时,竟然不表现一下两股水流的对冲,简直虎头蛇尾。我的猜测,肯定是特效费不够了。
3 ) 《水啸雾都》:笨蛋导演拍的笨蛋片(严重剧透)
看《水啸雾都》是因为喜欢《后天》,那种灾难来袭的危机感和花大把银子做出的真实感让心可以狂跳两个小时。瞅着宣传画还顺眼,宣传词比较劲爆,就进去看了。结局是――整个晚上都在后悔我花的那500积分,就这么白糟蹋了!
作为一部烂片,《水啸雾都》从开场两分钟的时候就开始显示其狰狞一面:洪水滔天,一个小房子“轰”的一下,倒了。然后两个老大妈在聊天,水就从房子的门缝里进来了,然后门“轰”的一下,破了,老大妈A不见了,老大妈B就在观众的注视下貌似被淹死了。
没有对比、没有节奏、没有逻辑……这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影片开头,偏偏偏这种糟糕的状况居然一直持续到了结尾。
开场10分钟,还是没法辨认出,谁是主角。因为人物太多了,而且每个人都是出来晃一下,就没了下文。
有个老头向那些科学家要资料,看起来像是民间科技爱好者,真理一向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电影惯例),貌似是主角出现了。然后,镜头继续晃到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
一个中年花姑娘打电话,叫老头来参加他“孙女”的洗礼,还谈到了不知道是谁的某某,老头怀疑那个某某不会来。(按照这些词推断,这中年花姑娘是老头的儿媳妇,那个某某估计是她老公。)
然后花姑娘就碰到了一中年帅哥,他就是某某,某某对老头极度不满,原因是自己母亲去世时老头不在……直到洗礼的时候,老头赶来,还说自己是“外公”(明白了,原来不是“孙女”是“外孙女”,翻译台词的人是吃白饭的!)。
在此期间,洪水就像广告一样,插播了几次。
洗礼完毕,各走各路。中年帅哥被派到一座大坝去,在那里他碰到一美女。美女打扮得非常时尚且正式,我之前一度以为她是电视台主持人,没想到,是大坝负责人。这美女还跟中年帅哥曾经有过一腿,貌似由于老头一直坚持自己的理论而分手。(这都什么跟什么嘛!)
此间,洪水继续插播。
然后老头也来了,美女还帮他联系上了国家最高领导人。领导人本来一直相信那些著名科学家,对公众说没啥问题,不肯发布预警,突然就相信了老头的话(原来老头也是体制内的主流科学家,只是属于另一个机构)。
帅哥突然也对老头的话相信得死心塌地,两人确定洪水会涨得高过大坝,于是叫美女走,美女叫她手下走,手下却不肯走,于是美女也不肯走,于是老头跟帅哥也不肯走,于是洪水来了的时候他们就上演了一出大逃亡。
最搞笑的是,帅哥说唯一的求生办法是跳进洪水里(那时大坝上的屋子还比洪水高好多哦),然后就拉着美女跳,把老爹一个人留在那里。然后老头就被政府派直升飞机救走了。
帅哥和美女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洪水中游啊游,游进了伦敦的地下设施,跟两个倒霉的地铁检修工以及若干乘客一起逃啊逃,终于逃到了地面上的一座没有被淹没的房子顶楼。(这一段的洪水还算能看)
然后……令人诧异的是,老头要求政府派飞机把他们也接走了。帅哥就开始拜托还活着的那个地铁检修工照顾其他人,音乐就响起来煽情,那人就点点头,大家就挥挥手,把帅哥和美女送走了。
老头设计了个方案,要打开大坝让洪水倒流,同时让涌进来的海水跟洪峰对撞,消减去势。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不太相信他,他就说方案由他儿子、儿媳以及他自己去实施,领导人就信了(咋不想想,万一这老头反人类反社会,要用3条命去换几百万条命哩?)
其他科学家这时候就像霜降后的蚱蜢似的,啥也说不出,咋说咋错,后来为首的那个还自杀了。
美女研究了大坝地图,说要去一个密封的房间开一道门,去那里是“跟死神的约会”。几个人就开始争谁去,帅哥美女开始长达5分钟的儿女情长的时候,老头就自己去了。这时军队提出来把大坝给炸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就同意了(咋不早点想到呢?)
争分夺秒啊争分夺秒,最终还是没炸就泄洪成功了。那密封的房间也打开了,老头的尸体也抬出来了,就是老头背上的氧气罐叫人想不通,为啥这么点时间都撑不过去,背个大点的不就不会死了吗?然后音乐又响起来,又开始煽情……
然后,片子就完了。
感觉,前面一半抄的是《后天》,后面一半抄的是《海神号》,而且抄得还很烂。啥都想说,又啥都没说清楚;想微微讽刺下政府,却又硬生生地把话吞回去了;特技不是不好,只是普通,而且安得不是地方。
最让人郁闷的是,可能是钱不够了吧,那洪峰对撞的特效,导演居然没拍。
4 ) 烂
在万达看到一半的时候,忍不住上豆瓣看影评。结果很欣慰地发现有那么多人和我看法一样。
烂片,几乎没有亮点。苦了我,拼命调动情绪来迎合那死了“二十万”人的“特大水灾”的灾难气氛;苦了我爸妈,一边打瞌睡一边欣赏这所谓的大片。
以前看后天,看大白鲨,感觉还行,但不知它们为何评价奇高
今天我终于理解了
灾难片很难拍的。虽然靠着集体共赴死亡的悲壮可以博些眼泪;但观众早在几年前的灾难大片檗体轰炸下炼就了一颗钢筋铁骨般的心脏。
此片将戏剧冲突都放在防洪闸上
可惜,防洪闸毕竟是死物,出不了彩。
在大型灾难片的突破上,我觉得world of wars值得借鉴。毕竟,灾难片要出彩,依靠群众才是硬道理,光靠美女帅哥也救不了票房。不管他们是偶像派,还是演技派
5 ) 语录
气象预报并不是一门很精确的科学。
我一天到晚挑战她的极限,她不会放在心上的。
所有的交通工具……所有车辆,都必须受紧急应变小组的指挥。
“这一切可能已经太迟了。”
“但我们总得试试。”
人们每天都会犯错,但我犯的错却会害死人。
这是自杀式行动。
6 ) 灾难没有感动我 莫里森教授感动了我
恩
今天是中秋节
首先先祝福一下吧
大家中秋节快乐
大家圆
明天要上班 没的休息
早早的回来
参加易聚网的免费观影活动
谢谢你们的活动^^
看了部灾难片
啊哦
看完的感受是 没什么特别大的感受
感觉有点象<后天>(其实我就看了预告)
但是我有哭点
在莫里森教授为了挽救上千万的伦敦市民生命
挺身而出 献出自己生命那一刻
我流泪了
我曾经想看了一半就走的冲动
到那刻 发现没走 还是值得的
这片子其实很一般 里面讲的灾难其实也没有震撼到我
比起汶川大地震 缺少了更多的真实
虽然里面提到说 遇难的市民有20万 感觉就很虚
不过电影归电影 不要太当真
我能从影片里感受到那些领导人的无奈
和当时的紧急情况真的不能靠我们这些平民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
我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这些语言
就这样吧
如果你们真的很无聊
又没什么片子好看
那就看下这部
感受下
也许你们有不同的见解
7 ) 一場沒主要人物的電影
許多人喜歡將這電影和後天比較,但我沒看過後天,所以我不評論後天這電影,而是談談對水啸雾都的感想。
在我看來,電影處理手法還是有一定的特別,就電影本身而言,是虛構的(理論點來說,是抽象主義),但是卻用了現實主義的攝影方法-紀錄片的形式進行拍攝,這樣的處理手法另到電影會造成主角的隱蔽,簡單來說,就是主角的不明顯,哪個人都是主角,但同時因為主角的不明顯,才比較容易引導我們客觀進入電影。所以我認為,如果有人認為電影刻畫人物不鮮明,這似乎有點欠妥,因為其實許多人物都有鮮明特點,只不過我們不能將以紀錄片形式的電影人物與劇情片的電影人物相比,因為劇情片必須要有鮮明的主角,而紀錄片可以沒有。
而電影本身文本上面,其實是比較簡單易明-讲述的是暴风簇拥着洪水,沿着英国东海岸流进泰晤士河,肆虐英國霧都伦敦。為英国人們驕傲的防洪大坝卻沒能發揮作用,洪水涌進伦敦,引起了巨大損失,上百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然通過眾人努力,在几小时内化解危机,拯救了伦敦。可惜電影缺少了緊湊性,雖然導演在陳述重要事件時增加了鋪墊,如用飛機炸防洪大坝營造緊張氣氛,但總體來說,部分鋪墊缺乏張力,許多鋪墊都是性質相同-用洪水引起險情,這顯然會令觀眾覺得沉悶,容易造成電影的不流暢,累贅和疏散。
最後,特技處理上面,我不想多加品論,我本身就不愛看特技片,在我看來,最好看的電影是在許多矛盾激發引發思考的電影,而不是靠特技吸引人眼球的電影。特技只不過是電影的輔助工具
8 ) 非不屑也,实不能也
好莱坞经典灾难片,叙事层面通常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1、一个具有强大意志决断力,甚至包括自我牺牲精神的男主人公——《海神号历险》(老版)中哈克曼;《活火熔城》里李琼斯;
2、多数情况下,这个男人会因“祸”得福:要么是天赐良缘,要么是修复亲情——《2012》;
3、与灾难的搏斗过程中,免不了有人(通常为抗灾团队中的配角,海神号中的胖女子,2012中的前妻丈夫)付出生命代价;
4、影片最高潮,也是最危急的时刻,一定要想出战胜灾难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常常因异于常理而引发巨大争议——《海神号》中率领少数乘客向倾覆后船底;《活火熔城》中的炸倒大厦令岩浆改道流入大海。
救世主,爱情,亲情,险情,决策,粗粗算下,这些东西居然一样不落地出现在《水啸雾都》之中。唯一存疑的地方可能在于:儿子和父亲,到底谁才是男一号?或许导演有意让父子二人分饰《海神号》中吉恩·哈克曼所扮演的神父一角——儿子负责引领一干人等摆脱险境;而父亲则负责提供可灾制胜的终极对策并为为此而生命。可既然已将好莱坞灾难片要素一网打尽,为什么影片仍然让人感觉不太好看呢?
首当其冲该被诟病的就是特效。虽然大家都知道,灾难片离不开场面宏大的特效镜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在远景中给出几个大笨钟摩天眼等伦敦新旧地标建筑被吞噬的镜头,就可以敷衍了事。见多识广的灾难片粉丝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英国佬如何以各种惊悚方式被滔天洪水中所吞噬——类似于像泰坦尼克的倾覆细节,哥斯拉肆虐纽约城的过程。遗憾的是,这样关键场景仅在《水啸雾都》中至多出现了两三次,且篇幅较短,场面也很小家气。观众从中根本无从体会足以让“二十万伦敦人顷刻丧命”的洪峰之猛烈。而比体会不到更过分的是,影片最高潮处居然中省去了“洪峰止洪峰”画面!如在视觉上没有能力去表现,导演你干脆就不要设计这种“人定胜天”的大结局。
男女主人公的逃难过程本应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一方面当然还是受制于特效——那水流的气势,你说是俩人掉到超过泰晤士河里也无不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导演不知道如何在脱险过程中创造出牢牢抓住观众心理的“阶段性危机”(参见《海神号》。前半部一个:呆在轮船大厅还是随神父一起向船底攀爬;结尾有两个:需要潜游过被水淹没的通道,在蒸汽和火海的双重威胁下打开舱门)。无论水中漂流时的分分聚聚,还是之后攀爬时的眩晕,总感觉是草草了事,角色之间也缺少互动,更不要说性格的深入刻画。如果特效方面的种种问题尚可勉强归结为受技术资金所限,那么,情节和角色塑造环节的诸多疏失则只能说明本片编导尚不具备打造一部成功灾难类型片的基本能力。
英国确实缺个好莱坞。
看到最后有被感动到,我决定以后看片前不先看评论了。。真没评论写的那么差。。老头很可爱。。
真的太一般了,不管是灾难场面还是故事情节。另外,当初看的时候,影院还把焦距对错了,全篇就看到画面中间那一块,到结束也没改过来。
果真如此,真没法儿活了~
分是给特技的
很不错的灾难片,纪实性的手法,情节紧凑,特技逼真。比美国的商业大片写实多
现在看水啸雾都,很应水漫帝都的景儿
其实在电影院看着还不错
为什么总是需要一个人牺牲去成就未来。
看灾难片吧 有种怪怪的情绪 首先我看到这片之前 我告诉自己英国现在好好的 没事儿~
大士说,灾难片总是需要有一个主角牺牲的。
一点创意也么有
都差到不能評分
很久以前看的,情节记不太清了,没啥特别的感觉,姑且给3星吧。
后天的翻版。还是蛮好看的。
灾难片,影片本身就是灾难。
导演果然以前是拍电视剧的 情节拖沓弱智估计就是从那里继承来的 剧情没有起伏高低 人物没有主次之分 特效很假 觉得很烂
9.14 with echo isle,得到一个兔兔,用来抵御寒冷
简直是锤子!
看这个就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