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2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3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4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5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6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3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4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5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6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7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8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19 蓝白红之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53

详细剧情

  卡罗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Zbigniew Zamachowski饰)藏在妻子多明尼(朱丽·德尔比 Julie Delpy饰)的行李箱中,从波兰偷渡到了法国。天堂般的生活并没有如愿展开,换来的是卡罗尔心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赶出家门。带着妻子有了外遇的惨痛心情,还有一张美发师证书。卡罗尔决心回到波兰经营事业,再卷土重来。  历尽波折的卡罗尔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他积极上进,忙于谋生,竟在房地产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百万富翁。此时的他,以为可以让多明尼回到身边,然而妻子的拒绝却令他的自尊大为受伤。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FIFF1丨DAY1《蓝白红三部曲之白》她就站在白色烟火的背后

第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蓝白红三部曲之白》,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怨偶们爱恨情仇的厮杀评价了!

H:

无法理解。就一个屌丝男被前妻各种羞辱嫌弃,然后回国逆袭又报复前妻的故事呗。。不是很喜欢这部。当然摄影,构图和意境还是很美的。音乐依旧get不到。

果树:

在我的眼中,红>蓝>白。白与红蓝相比欠缺了一丝高级感,但其实是三部里边把故事这个环节做到最好的。白即平等,只是对爱情双方,平等是最难的追索,面对心爱的人,任何人都会变得渺小、卑微。电影拍得悲悯,但结局还是残忍。到最后,任何对平等的追讨,还是伤人更伤己。

淋酒:

感觉不如蓝,偏重剧情,讲述一段偏执到扭曲的爱情关系,前期男主的悲痛与女主的,到后期男主的从容与女主的悲痛,在最后的一幕告诉我们,一切都并非真实,爱情是可怕的。

墨夜轩:

两人对于彼此的爱真的是平等的吗?这电影里男主的爱被女主践踏,而他一直以最卑微的方式来祈求女主的爱。最后他实现了他的目标,但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好的嘛。

曲有误:

虽然更能沉浸在蓝中女主慢慢走出悲伤的氛围里,但私心还是更喜欢白这种奇情故事。

薛Tony:

很早之前看的电影,风格与其他两部迥然不同。“白”是“平等”,这是每个了解三部曲含义的人都能理解的,而获得这种平等的方式,则是毁灭与满足。在两性关系中,占有与伟岸,是男人必须具有的。或者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必须要有着支撑一个家庭的能力,这是在一个世俗框架下不平等的“平等”,一旦失衡,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婚姻关系,都会在即有的框架下出现不平等的情况。而性,则是这种不平等的“平等”最直接的转化,能力往往伴随着性欲,一旦得不到满足,能够支撑两性关系的最直接的力量便消解,“渴望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的女人便成为不平等的最直接的反应者。因此,“欲求不满”的女人可以对因无法支撑家庭的压力导致的对生活“阳痿”的男人居高临下,随手抛弃。这时的男人,是卑微与不可反抗的。

Candice:

三部曲之意乱情迷。故事奇情,逻辑却有些生硬,不是非常理解男子的复仇意义何在?说到底不应该检视自己的卑微嘛。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嘛?不是吧;白色果真就是表现自由嘛?也不见得……法国受挫,波兰得意,老基还是依然深爱着他的祖国。

飞扬独霸:

爱情本就无平等可言,更别提这个社会其它的方方面面了,本片的政治“明”喻也是肤浅与无聊,在我看来此片所要探讨的论题更是虚无和无意义的,可以说是三色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奇情故事。

橘的大橘:

暗長的隧道,白色烟火,她就站在那裏。

法罗岛岛主:

蓝白红三部曲中最有趣的一部,没有任何一点笑点,不会让你的脸上有任何笑意,但是内心早已笑到炸裂,太缺德了。

我略知她一二:

奇男奇女奇情,白即众生,众生平等。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晓风与你残月:

一场单方面不平等扭曲的爱情结局终究是悲剧的。基耶是如何做到把女性拍得这么有魅力的,年轻Julie真的是太美了。不过还是觉得男主的奋斗励志史拍得稍微有点糙,以至于最后的复仇也是有点让人感觉有些强扭之意,以及蓝是自由,那白的平等在于爱情双方的地位和角色么?

大大大大大白猫:

蓝白红分别寓意着自由、平等与博爱,而《白》最终也很好地贯彻了平等这一核心母题。整部电影对于这个主题诠释的最妙的地方在于,整部电影里人物关系时刻是不平等的(比如财富、地位等),但是最后爱情之中两个人的平等却又自然地从这种“不平等”中生发出来,向观众昭示平等的重要性。基耶对于“卑微”的诠释,男主角对于“卑微”的演绎实在是漂亮。而相对通俗情节剧化的剧情也使得这部电影相对于蓝和红更加平易近人(事实上,《白》可以说是三色里最通俗的一部了)但是过于抓马夸张的剧情走向成为了电影的扣分项,要是收敛一些会更好。(另外,不知道为啥,这一部看着看着莫名让我想起基督山伯爵)

#FIFF1#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虚构的伦理 沉重的思考

按照刘小枫的阐释,白色伦理是一种公平伦理的象征。由生理缺陷造成的身体上的不平等进而形成了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伦理意义上的“爱情”的破裂,而在影片最后,生理机能的恢复又使先前的伦理重新得以维系。整个影片的框架如此。似乎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地方。但看完影片后,我却陷入了另一种沉思之中,影片中,为什么伦理需要恢复而不是重建?“爱的信念”是一种偏执伦理的表述吗? 其实,支持对这部电影完整叙事的是卡洛对爱的一种偏执,或许这里用“执着”更好些,在遭受到多次“生理”上的侮辱后,卡洛对多米尼克的爱仍无法熄灭,这本身就带着“偏执叙述”的欲望,更何况在卡洛在波兰事业有成,从而恢复生理机能后,仍然有破镜重圆的念头,这让人不得不对这个伦理框架产生怀疑,爱的信念能如此执拗吗?当然,我不是对爱的持久性表示怀疑,只是对这种以爱的名义恢复伦理关系的叙事模式表示怀疑,因为形形色色的电影中想表达这样一个思想的太多了,因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反教化”般的烦感。因此,在那种情况下,新伦理关系的构建是自然而然的,是合乎伦理叙事规则的,比如说卡洛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或事业有成后忘掉旧情,或产生报复念头等等多种伦理构建的可能,唯独电影的伦理恢复让人感到如此偏执而难以信服。 另外,退一步讲,即伦理需要恢复并能够恢复,那么伦理恢复到底需要什么呢?我们再对影片做一个回顾,开始卡洛爱多米尼→卡洛生理机能丧失→多米尼不爱卡洛→卡洛回国开公司→卡洛用大笔遗产为诱饵骗多米尼回国→做爱并达到高潮→性的暗喻并爱的恢复。或许我这么一写,这部电影剧本即成了一部蹩脚的小说。但电影的整个叙事的确如此。由此可看出,他们爱情的恢复是靠生理和财富两样东西而完成的,缺一不可。因此,这也是刘晓枫所表达的看法,即伦理的平等需要身体和物质的两重平等作为前提。可见,爱情,作为维系影片伦理叙事的信念从而显得如些苍白,根本无法承载身体和物质双重之重。 当然,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表达的只是伦理的平等所欠缺的东西,而叙事法则只是一种载体,新的叙事又产生新的伦理思考,因此,我上面的分析显然是脱离了基氏的伦理思考框架。 其实,虚构一个完整的、有深度的伦理叙事,必须以牺牲众多的伦理事实为代价,这是所有所谓的艺术电影必须取舍的,甚至可以说一种共谋性的东西。比如经常打色情擦边球的“不伦之恋”正是这样一个佐证。在生活的可能的维度上延展,任何虚构都是有意义的,而任何伦理思考都是荒诞的,即不要想,只要做,爱情亦如是。

3 ) 爱的平等——解读《白》

爱的平等是什么?爱的世界里,平等真的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重要吗?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所认为的平等,我们就快乐了吗?用我们得到的平等和我们在追逐平等的过程中失去的相比,哪一个更让我们失落呢?

《白》讲述了一个地位卑微的理发师与妻子之间的爱恨情仇。基耶斯洛夫斯基以独特的视角,从细碎的生活中挖掘,将他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喜剧色彩的故事,对男女关系中的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导演没有用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教育背景是否平等等社会性评判标准来探讨平等的问题,而是从个体的性能力不平等这个角度,纯粹从个体的自我本能出发,通过探讨因本能的缺失而引发纠葛背后所隐藏的人性问题,展示了导演对爱、对平等、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片子一开始就是一个硕大的旅行箱在行李传送带上的镜头,每当主人公卡罗尔的命运发生转变,这景象就反复出现。或许,导演正是借助这一意象暗示我们,个人是如何渺小,就如这只被不断搬来搬去的行李箱一样,在被叫做命运的传送带上移来移去,无法主宰自己。

卡罗尔藏在这只行李箱中,跟随年轻美丽的法国妻子多明尼从波兰偷渡到法国,然而等待他的却不是梦想中的天堂,语言不通加上生存的压力,卡罗尔变得萎靡不振,连基本的性能力都丧失了,妻子无情地将之扫地出门。流落街头,想念妻子,却被妻子在电话中快乐的呻吟所嘲弄。在波兰人米科拉伊的帮助下,又缩在行李箱中偷渡回波兰,没曾想这沉重的行李被盗,藏身其中的卡罗尔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重整旗鼓,卡罗尔奇迹般的发迹了,本以为以现在的财富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平等地与妻子对话,邀请前妻来波兰,挽回自己男人的尊严,却被前妻再次拒绝了。于是一个有预谋的报复计划酝酿而生,卡罗尔对外诈死,让前妻来波兰继承自己所有的遗产。在卡罗尔的葬礼上,卡罗尔远远地望见妻子多明尼流泪了,这让他很满足。葬礼结束的晚上,卡罗尔在多明尼的房间里等待多明尼,这一夜,他重振男人的雄风。天亮了,心满意足的多明尼却迎来了警察,并被当成谋害前夫的嫌疑犯而逮捕。关在狱中的多明尼对着窗户打着手语:等我出来,我们再来一次。看到此景,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热泪满眶。。。。。。

佛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的生命根本一样,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都一样。可是现实的众生相却演绎着诸多的不平等。

丈夫性无能导致妻子对两个人感情的背叛,我们不能指责妻子的无情无义,那是个体基本的权利。依然深爱多明尼的卡罗尔,期望用财富的积累来证明自己,并借财富来填平因生理障碍造成的不平等,却依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报复,只因为内心的深爱无处化解。所以,我们看见卡罗尔在自己的葬礼上意味深长地微笑了,在多明尼的房间里志得意满地笑了,因为他赢了,报复让他非常快慰,而且他也从中发现了前妻内心依然存留着对自己的爱。

但是,片子的结尾,我们分明看见卡罗尔哭了,用望远镜望着铁窗里的妻子,满含热泪。此时此刻,卡罗尔的内心相当复杂,他虽然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导演了一切,用这个天衣无缝的诈死计划,惩罚了妻子,报偿了自己曾经受过的屈辱。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抵内心的失落,对前妻的挚爱,让他愧疚难当。

爱是一种过程,与结果,与道德无关。

两个人的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即使赢,也是输!

4 ) 性之于爱情的平等

呃,发现这篇一不留神窜到第一页了,那我就说两句:本篇是05年写的,当时还很稚嫩,而且停留在剧透式影评的地步。现在我长大了 - -,略懂一些镜头语言了,于是后来又重写了一篇,感觉比这篇强。由于豆瓣不能发图的落后设置,所以那篇无法发在这里,有兴趣的点这里去看吧

“白色”经典镜头赏析:
http://xycq.online/forum/viewthread.php?tid=194651&highlight=

以下是以前写的: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红》、《白》、《蓝》三部电影里,《白》可能是故事性最强的一部了。我18岁的时候,曾津津有味地把它当一个传奇故事来看,压根没往深了琢磨。后来有了性经验,and还有过阳萎的经历-_-,这才算看懂这部片子。嗯,我要说的是,这是一部讨论性和爱情的关系的片子。

影片主人公卡洛是波兰小有名气的美发师,为了和他年轻漂亮的法国妻子多米尼克在一起,来到了法国。然而在法国,他感到人生地疏,失去了原有的自信和活力,甚至变得阳萎。多米尼克无法忍受他这一点,于是告上法庭,要求离婚。法院判决离婚,并把大部分财产都判给了多米尼克。卡洛走投无路,在地铁里行乞。行乞时他认识了波兰人米克拉伊,在他的帮助下,卡洛藏身于一个大行李箱内回到了故乡华沙。回国后,他不愿再当没有前途的美发师,经人介绍他投奔一位金融界人士,没想到工作只是给那个人当警卫。一阵子后,转折点来了:卡洛偷听到雇主和别人的秘密谈话,知道了他们将要买下某片土地,于是抢先与地主作了交涉并买下了那片土地,然后以十倍的价格卖给了他的雇主,从而发了财,还开了自己的公司,并拉米克拉伊入伙。成功后的卡洛决心报复多米尼克,他假装身故,然后把遗产留给了多米尼克。多米尼克来到了华沙,参加了他的葬礼。随后她回到宾馆,却赫然发现活生生的卡洛躺在她的床上。此时的卡洛表现得充分的自信,并恢复了性功能,于是两人疯狂做爱。早上,卡洛悄悄离开后,波兰警方拘捕了多米尼克,原因是怀疑她策划谋杀了一向身体健康的卡洛。卡洛忍不住对多米尼克的思念,冒险来到监狱窗口,用望远镜偷偷看她。多米尼克看见了卡洛,开心地笑了,打手势对他说:等我出去后,我们再来一次。卡洛放下了望远镜,泪流满面。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部片子我看了好几遍,最初看的时候是从卡洛的角度出发的,非常讨厌多米尼克,对卡洛的遭遇感到同情,为他的发财扬眉吐气,对他报复多米尼克觉得无比正确和痛快。后来我的看法改变了,我发现多米尼克虽然出场镜头不多,但她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要想理解这部影片,就要理解多米尼克这个人。就像《仙剑奇侠传》里表面上主人公是李逍遥、但其实赵灵儿才表现了游戏的中心思想一样(请参看我8.1和8.2的日志我亲爱的灵儿啊)。

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三个颜色,分别代表了博爱、平等和自由。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三部片子就是为了探讨这三个主题。白色代表平等,那么在《白》这部片子里,平等是指什么呢?我认为,是指爱情中两个人的地位的平等。而性,是体现爱情中的平等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两个人没有性爱,比如卡洛阳萎,那么在他和多米尼克的爱情中他就是低她一等的,不平等的爱情是无法走下去的。(别砸我,我说的是我理解到的导演的意思,而且我觉得我理解的没错误哈哈)

在多米尼克的爱情观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违心的说出“我不爱他了”,就是因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没有性生活。随后,卡洛给她打电话时,她竟然让他听她和另一个男人做爱的声音,并且她叫得非常大声。然后,在卡洛的葬礼上,她痛哭失声。在发现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风后,她发自内心的欢喜,在和他做爱时叫的声音比在那次电话里的还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时,她脸上挂着像小孩子一样的满意的笑容。在监狱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没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样或愤怒或忏悔或痛哭,而是满怀期待的对卡洛比划着手势,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这些都说明,她确实是深爱着卡洛的,同时她对爱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对爱的要求并不那么苛刻,相反还很简单呢。她和卡洛是在一个美发大赛上相识的,当时卡洛获了大奖。据卡洛回忆说,那时她凝视着他。在法国的卡洛全无自信,笨手笨脚,多米尼克很狠的抛弃了他。在华沙的宾馆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现得像将军一样有威势有男子气,这让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于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冲击下彻底被他征服。我们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可以让她有依靠,可以让她依赖,她爱的就是这样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们再回头看卡洛的经历,就会明白为什么影片的绝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现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为多米尼克是影片内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于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兴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于这个悬念,影片牵动了观众的揪着的心。比如说,片中卡洛在法国说这带有浓重波兰口音的发育,举止抠抠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国,表现出他的命运就像行李一样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尽侮辱。梳子本来是他的美发工具,但在地铁里他却用它当乐器来吹奏;唉,理发这一行业什么好处都没有给他带来,让他沦为乞丐。这样的他,怎能满足她的要求?他发财后,举手投足间派头十足,像国王一样左顾右盼;他买下了一座大厦中的房产,踌躇满志的说:“华沙在我们脚下。”在宾馆里的他,说着口音纯正的法语。这时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结束时他得到了她的爱情,但他却泪流满面。我觉得,这时他们两个人想的一定不一样,多米尼克是在想将来的性的快乐,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艰苦历程。

影片分析就到这里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片子,最大的原因是多米尼克这个人物。她就像我喜欢的那类女孩一样,美貌,冷酷,苛刻,屈服于强者。为了多米尼克这样的女人,我要变得更强。and……嗯,还是说出来罢,我觉得她在高潮时的叫声实在太tmd让我热血上涌了,听着她的声音,我简直可以闭上眼睛手淫了。

扮演多米尼克的是法国的女演员朱丽黛尔比,在《红白蓝》三部曲的三个女主人公里她是最吸引我的一个。扮演卡洛的是波兰著名演员扎马霍夫斯基,不过他以演电视剧为主,极少上电影。导演么,基耶斯洛夫斯基,不用介绍了吧,呵呵。



再写点,当作是关于《白色》的补遗罢。

片中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铁看到了一个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并把它带回了波兰。雕像后来摔坏了,卡洛细心的把它又修补好了,只是上面还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着这雕像,有一次还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这暗示着卡洛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即使有了裂痕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会因为这裂痕而减少对多米尼克的爱。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国被摧毁了,卡洛要在波兰重塑。领会了这个情节之后,我觉得在爱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坚强,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同时,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时候不多,雕像成为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两个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钱,而且有深爱他的妻儿,可谓相当成功;但他却想自杀,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下手,于是请卡洛代他动手。卡洛冲他开了枪,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后,米克拉伊心旌摇驰,软倒在卡洛怀里。然而这一枪是空包弹,米克拉伊没有死。在从鬼门关走过一遭后,他再也不想死了。他获得了新生。这暗示着回到波兰后的卡洛也获得了新生。

在法国,卡洛受尽侮辱,多米尼克处处掌握着主动权;回到波兰后,卡洛占了上风,多米尼克处处受制,不但无法把握卡洛,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并且入了狱。看到这一幕幕我无比郁闷:难道在爱情中,总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吗?爱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戏?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写下去。

只有在两个场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个是在他们的婚礼上,画面笼罩着不易觉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着白色婚纱走出教堂,回过头来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后画面被一片纯白色充斥,再没有其他。还有一个是他们在酒店做爱时,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声越来越响,在她最高潮的一刹那,她的呻吟变成了呼喊,此时画面同样被一片纯白色充斥了。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的罢,双方都在努力追求平等的地位。《白色》为我们展示了平等严重失衡后两个爱人的遭遇。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本片发行于1993年),我认为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完全可以被称为经典了。

p.s.: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分析这部片子,也是挺有意思的。那时波兰刚从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波兰人仇视社会主义,因此当强盗们从卡洛手腕上抢下手表后发现是前苏联生产的,立刻骂着脏话把表扔的远远的。获得新生的波兰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向卡洛这样的一批新兴起的资本家。在波兰,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所以卡洛可以用钱铺路,很容易就制造了自己身故的假相。

5 ) 忧伤里无法摆脱的孤独宿命——《蓝》、《白》、《红》[

如果把一般的电影看成是趣味盎然的小说的话,那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便是富满诗情的散文,弥漫期间的,是一份无法抹去的忧伤和感性的人文关怀。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蓝》、《白》、《红》三色,让我看到一份古老而没落的欧洲气息,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何等的冠冕堂皇,又何等的脆弱无力。个体在社会,何其慌乱?何其孤单?普瑞斯纳优美的弦乐合奏,如天籁般的女声,更像是一曲优美的心灵慨叹,淡淡的孤寂,浅浅的忧郁和毫无来由的迷茫……

《蓝色情挑》:死亡边缘的幽叹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丈夫与女儿,偏偏留下女人独自一个悲伤苦痛。面对无常,脆弱的生命,竟如残花零落,一梦醒来,全归寂静,呆呆地面对洁白的床单,失魂落魄……

  佛曰:人生而苦。或者做人本身就注定要饱受煎熬,由始而终快乐者,能有几个呢?那么,死去吧!当茱莉含着满口的药时,她却犹豫了,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生存的欲望油然而起,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再苦也需走完,因此即使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即使强颜欢笑,为奴为娼,或者老迈无依,飘零无助,依旧苟延残喘,见证着这个世界的沧海桑田。

  在生死的边缘,一个人浅浅的幽叹。蓝色,忧郁里夹杂着累累的伤痕,从高高的云端上跌落下来的痛,透彻心扉。过去的曼妙,竟成了今日无法释怀的苦痛,一次次的怀恋,一次次的受伤。亲情、友情、爱情,一切美好的过去,霎时间变成无法承受的重负。生活虽然继续,悲痛却无法摆脱,最终茱莉选择离去,只身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公寓、陌生的人,一切就能重新开始么?每个人都喜欢自欺欺人,然而又有谁能欺骗得了自己的内心?茱莉虽然毁去了许多过去的东西,乐谱、照片、家具等等,但最终还是带走了那盏挂满着蓝色宝石的吊灯,斩断与过去的联系,谈何容易!

  独自一个人的自由,还叫自由么?环绕其间的,是挥之不去的孤寂,当茱莉一次次的跳进蓝色游泳池,把头深深地埋进水里,泪与水相互交融,继而抬头,深深地喘气,是解脱还是执着?我们不得而知。

  基耶斯洛夫斯基象征着自由的《蓝色情挑》,却充满着对自由殒灭的慨叹,为了自己的洁白清高,公寓里的人准备联名赶走身为妓女的露西耶,最后茱莉拒绝签名,保住了露西耶的立足之地,然而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为了自由,却要限制别人的自由,那自由还存在么?妓女又如何了?人们各自的悲痛,外人又岂能理解?露西耶喜欢自己的职业,然而当某天在舞台的第一排见到父亲时,她却慌乱无助了,那一刻,她还感到自由么?

  那么漠视一切吧!街角那个被群殴的男人于我何干?垃圾桶前那个身材矮小,无法把瓶子扔进桶中的老人又关我啥事?甚至那一窝被猫吃了的老鼠,更无足轻重了,那一刻自由了吗?我很怀疑,茱莉满脸的泪痕,分明写满着爱怜和谴责。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部片当作自由的挽歌,而咏叹者,便是茱莉这位走在死亡边缘的人,唯有她,才能传达出自由殒灭的悲伤,茱莉最后选择了回归原来的生活,又接受了丈夫助手安东的爱意,而且完成了尚未填完的乐曲,这是回归过去么?不是。悲叹过后,生活仍需继续,没有太多因由,一切依旧茫然,响起的音乐里,满面泪痕的茱莉,依旧一脸迷茫,那是一种毫无来由的希望,不管如何,人还是要活下去的。

《白色情迷》:为自尊而自虐的宿命

  那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波兰人,在法庭上因语言不通而陈述被法官打断,他无奈的抗议道:“平等何在?”这里面道出了平等的名存实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么讽刺的口号,金钱、地位、种族甚至男女都毫无平等可言。

  卡洛在法国丧失了一切,财产、妻子、住房,甚至连象征着男性尊严的性能力也丧失了,落魄街头,更四处被通缉。可谓了无生趣,然而最终他还是活下来了,或许因为那一份不屈的自尊,让他几经磨难,回到了祖国波兰,戏剧化地成了富翁,并恢复了性能力,唯有波兰,他才如鱼得水。

  但是又如何呢?法国的那一次屈辱,成了此生无法抹去的污点,对于前妻的思念与愤恨,依旧久久难平。耳边时时回响着电话里多明尼在床上欲仙欲死的呻吟。痛苦还在,辗转难眠,睡梦中的言语,竟一次次地把伊人的名字唤起。

  或者,爱之深,恨之切。如果男女双方各自代表着生命一半的话,那么卡洛对多明尼的爱恨交加,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爱恨交加呢?毫无来由的爱,挥之不去;伤透自尊的恨,也无法释怀。他最终诈死,把多明尼骗到波兰,让多明尼在依稀之间与他享受了一次鱼水之欢,表达了自尊,又让多明尼受了牢狱之灾。

  然而卡洛为何却高兴不起来呢?当初离婚时对自己不平等,今日多明尼的牢狱之苦,对她又何尝平等呢?报复过后,一切平等了么?似乎没有。卡洛泪流满面的脸上,分明满是失落愧疚,你扎我一刀,我再扎回你一刀,受伤只是由一个人扩展到两个人,伤口依旧在汩汩流血,而心灵的痛楚却仍在不断加深,爱恨依旧交加,只是对象换了位。

  或许爱之可贵,必须在痛之深沉里得到印证,正如同米科拉伊在卡洛虚开一枪之后,突然不想再死,生之美妙竟要再死之恐惧里得到印证。卡洛在报复之时,对多明尼的爱意不减,甚至日日加深,然而他仍然行动了,自尊的极致,竟演绎着如自虐般的伤害,明知痛苦,却为何一意孤行?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种单纯写实的方式描述着这一则故事,没有《蓝色情挑》中那种忧伤曼妙的表现主义,却传达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孤独。在法国流落街头的困苦,在波兰日日奔忙的贫乏,时时困扰着卡洛的心情,做人竟是这般渺小可怜,身边所有的人,即使再亲近,也只不过时人生旅途里与自己擦身而过的路人而已,内心里的空虚,唯有靠那一份不切实际的爱意来填补。因此不管多明尼如何狠心绝情,都无法让卡洛把相思忘却。不被所爱的人认同,那一份畸形的自尊,只能走向报复与自虐,这里面,平等只能沦为空谈。

《红色情深》:孤单里独自找寻的慰藉

  人,何等卑微可怜的生物。天生群居,却又彼此分离,独自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感受着一份不属于自己的热闹与嘈杂,漂泊、忙碌、猜忌乃至一次次的受伤,弥漫心底的,永远是一份不着边际的孤独。

  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每个人却似乎毫无联系,窗外哪个见习法官正与一个金发女郎陷入热恋,瓦伦蒂娜却奔忙于求学与工作之间,笑容僵硬的时装表演,满脸忧郁的香口胶广告,独自一人的夜里,却只有搂着男友送的红色夹克安然入睡。孤寂的城市之中,竟找不到一个人袒露心扉。

  电话,现代社会最方便的沟通工具,熟悉的声音却开始变得陌生,即使亲密如情侣,也猜不透对方的心思,电话的两端之间,隔膜是一堵永远无法推倒的高墙。掩蔽着每个人的背叛与猜疑。即使如瓦伦蒂娜和男友之间,一次次地说着那句老调的我爱你,仍然无法填补内心里的空虚,这个世界,有谁能真正了解自己?

  曼妙的音乐嘎然而止,车子停了,一只可怜的牧羊犬倒落在地,这一场意外,却拉近了两个空虚人儿的距离,一个退休老法官出场了,冷漠而孤独,淡然地窃听着邻居的底细。瓦伦蒂娜表示了她的不屑与反感,然而又能如何呢?对于穷困、偷情、贩毒,我们无能为力,正如老法官所说的,帮助街边那可怜的老太太,也无非只是为了换得心理的安宁,这个世界,我们能改变什么呢?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还重要么?我无法否认瓦伦蒂娜的纯真和善良,与男友分手,弟弟吸毒,母亲是妓女,却依旧能充满希望的过日子,对于别人的困境,她伸出援手,前面两部片中,那个佝偻着身子,无法把瓶子投入垃圾桶的老人,终于在瓦伦蒂娜的帮助之下,把瓶子扔了进去。但这又能代表什么呢?爱么?我很怀疑。

  老法官的冷漠与绝情,在于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美好的年轻时期,却无法承受女友的背叛,这与见习法官奥古斯特和电话气象服务员卡琳之间的恋情何其相似?或者奥古斯特只不过是老法官年轻时的写照,为他与瓦伦蒂娜这段错过了几十年的缘分,安上一丝难得的慰藉。不管是瓦伦蒂娜对世界的爱意犹在,抑或是老法官对世界的恨意未消,都无非来自于那份无法排解的孤独。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甚至只是别人的怜悯。老法官最终转变了,不再窃听,并把自己送上法庭,当那辆久被尘封的汽车重新启动时,优美的音乐流转而出,与其说老法官良心发现,不如说是他在瓦伦蒂娜那里得到久违的认同,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

  博爱,在这里是多么虚弱的词语。归根结底,每个人爱的只是自己。慌乱无助地经营着内心里那份孤独的情感,急切渴求认同和安慰,哪怕仅仅是出于怜悯,都可以心安理得。

  一场无名的浩劫发生了,横穿英吉利海峡的船翻了,只有七个人得救,其中五个是《蓝》、《白》中的主角,唯有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是这集的人物。有人说,这是一个希望的开始,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场痛苦的延续,它给予的希望,就如同影片中落日的最后一丝余晖,虽然美妙,却注定落去。《红色情深》的这个结局,给我留下的,更多是悲伤与茫然,孤独的人继续孤独,困苦的人继续困苦。轮回么?也许是!

6 ) 没看懂

首先声明,我不打算给好评,但也不会差评,因为我基本没看懂,也就无法解读,只是谈谈感受,说说话。 《蓝》《白》《红》三部曲,我是严格按顺序看的,顺序据说来自于法国国旗的颜色,从左至右排列,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个人感觉幸亏是按顺序看的,因为一部比一部难懂,一部比一部枯燥。 第一部我起码看出女主角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生命挫折中走了出来,逐渐摆拖了逃避和孤独的情绪,最后即将启动新的生活,音乐很好听,画面也美(也可能是女主角朱丽叶. 比诺什美),如果说主题是在探讨自由的话,那可能就是指人不能被束缚,不仅不能被坏的东西束缚,同样也不能被好的东西束缚,比如爱情和亲情,名誉和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有一点不知道我看得对不对,快接近结尾的时候,那个女主丈夫的朋友也是暗恋女主的对象坚持要把女主未完成却一度要销毁的乐稿完成,或许也表达出一种自由的精神,不顾及,不迎合,爱你却不见得事事都得顺从你,但似乎又有点矛盾,这不是给直男癌找借口吗?你到底想不想跟人处对象啊?可能人家艺术家就喜欢这样的?老实说,艺术家的世界我们真不懂; 第二部《白》不是讲艺术家的事,但却更看不懂了,有人说这是一个ED男复仇的故事,这跟平等不知怎么就扯上了边,这编剧对嫌弃ED的女人是得有多愤恨,对那事儿不行的男人得有多同情,愣是最后将可怜的女人送进了监狱,然后男主在监狱的窗外对着心爱的女人流泪—麻烦编剧,这逻辑真够难为我们的,是男主设的套将女主关进监狱的好吧?平等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报复成功?体现在男女在性事这事上不对等?或许一切都是隐喻?上世纪94年的片子,东欧巨变刚发生没几年,男主来自于落后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女主则是西欧的法国人,两个国家存在落差,再猜想到本片的主创是罗马尼亚人,他老人家可能对落差的体会更深一些,自然对平等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但拿男女关系去比喻政治或国际风云的事,毕竟有点玄乎,我还是猜不透。当现实片或爱情片看吧情节有点扯,当寓言片或隐喻去解读又有好多地方说不通,最后我只能承认自己水平太浅,还需多多修炼,总之两个字:太累; 还有更累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红》,不好意思,为了对得起“博爱”,对得起豆瓣的8.7分,我愣是分四次,睡过去三次才坚持把它看完,这也创下个人阅片史的纪录了,对不起,真对不起。 老法官与女主之间的对话听不懂,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暧昧也就罢了,穿插进来的年轻法官,快结束了我才知道他不是女主电话中的男友,这里我想说的是:电影创作者们,搞艺术创作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准很重要,但照顾一下观众的接受能力,体谅一下他们的应变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电影情节的递进以及桥段的衔接和镜头的切换是不是要避免让观众产生误会?反正我是误会了,也可能一开始我就不认真,漏掉了什么,也不打算再去回放,我的原则是你既然设计了情节,就要用它去抓观众,最好是抓了你自己国家的观众,再多抓外国的观众。 如果您坚持把这三部电影都看完了,又听我瞎扯到这儿。然后,您告诉我,你不懂,这三部曲是高水准的文艺片,人家可是得了金狮奖的,没看出好来是你水平不够,好吧,我承认文艺片相对小众,我也再次强调并承认我能力太低,欣赏水平极其有限,但我想说我们是不是也要避免“光环效应”和“名人效应”?一听说这是某某大师拍的片子,就要先跪下再去欣赏,有时候文化差异摆在那,不是在人家那叫好的东西到你这你就真的能理解,理解不了就感觉自己特自卑,还要不懂装懂的发一通不着边际的评论,当然,像我这样的表达感受另当别论,嘿嘿。 还有评论特别推崇这三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以及色彩色调,这个我可以苟同,但假如仅以这些元素评判电影优劣的话,那就不要苛责我们的老谋子等喜欢整这些事而不以剧情取胜的本土导演了。 或许真的是曲高和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再高档的餐厅,它也不会盼望食客越少越好。 我一直坚信:雅俗共赏永远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7 ) 身处劣势,如何不工心计

这部片子老叫我想起金基德的坏小子,卡罗尔和坏小子两位同学追求自己爱情的方式本质上如出一辙:如果不能和你抵达同样的高度,那就和我坠落到同样的深处。

他们要的是平等。

爱里面什么是平等呢,身高长相收入智商情商性能力?不,这些只是爱的前提,当你爱上一个人,这些都不再是问题。然而爱可以不要回报但不能不要回应,一个爱上你的人,必然要求你以爱回应。

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谁爱谁比较多,二是对爱与被爱者的体谅。

计较谁爱谁比较多,那是小孩子的游戏,暂且不提,说第二个好了。

何谓体谅。这是一种感同身受,你完全体悟对方的痛苦和快乐,并因这痛苦而痛苦,因那快乐而快乐,昆德拉说,同理心是人类最为高级的感情形式之一。没错,感同身受,通常是爱情的开始。

卡罗尔显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以前一文不名落魄寒酸的阳痿男人变成意气风发的有钱人之后,做的第一件时就是让多明妮戈身处和他当年同样的窘境。他安排假葬礼说她是他的唯一财产继承人,然后突然出现跟她春宵一刻,再人间蒸发,拿走她的钱和护照,让她身陷异地百口莫辩。

这是报复吗?觉得没那么简单。不然,卡罗尔最后为什么要去救她,多明妮戈比着手势说“我爱你”的时候,他为什么哭?

爱情真残酷。是残酷。当看完白色,你或者可以理解何以这样。“身处劣势,如何不工心计,流露敬畏试探你的法规。”歌中早有答案。

8 ) 没有平等,消解的只是我们自己

白在"Trois Coleurs"三色系列中,应该对应着平等(Égalité)。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很容易找到平等的影子:Karol从被Dominique抛弃,到成功地实现报复,他成功地证明了他男人的尊严。从一个喝口凉水都塞牙的客居异乡的无能男人(他在各地得到的奖项,决不象征着什么能力,倒是像是一种累赘,甚至是反讽式的映出他的无能),到一个事业有成,终于将自己和妻子(奇怪的是这场离婚官司打了那么久都没结束)定位在了高墙内外,这成功的报复,应该说是再好不过地实现他的平等了吧?然而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他得到的,不是共时的平等,至多只是历时的平等。如果我们把这九十分钟的电影在时间上作个平均,也许他们的位置是大致平等的。然而我们无法抵御的时间之流,却清楚地告诉我们Karol是在逐渐登上一个世俗所谓成功者的位置,从而可以操纵自己和别人的命运,与Dominique当时需要依赖外物(离婚诉讼里的法律,驱逐Karol时的警察,接到电话时身上的男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同。两个人在达到征服与反征服的目的中,女人采用了适当的力量,男人却选择了过大的力量,其结果是没有最终把两人的关系推到一个平等的稳定状态,而是呈现一种过度,最后的Dominique以一种屈服者的身份出现在窗口,我只能说他们之间将永不会再有真的平等可言。
跳出这个格局再看,却还有另一层反讽:即使历时的平等,Karol也一样没有实现。我这里讲的历时性,不是前瞻式的评价,而是在这九十分钟内已经如此。使Dominique到达华沙的,不是Karol,而是Karol之死。以自身的消解来追求自身的尊严,追求到了又是谁的?Karol在葬礼后的出现,不能说明他的存在,这时他的遗产已经全都归Dominique所有,他连自己都没有了,只剩他的所谓尊严。脱离了实体的尊严,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或者说还是否存在?因此那激情的一夜其实彻头彻尾的将Karol符号化,意图消解这个符号而换得自身存在的完满,却将自己完全符号化,自己跳进自己设下的局,最终全情投入一场能指的狂欢。
也许我们对平等的幻想应该落幕,毕竟说穿了就只剩一些符号的碎片。在这个世界,我们只有真正无根的漂泊,才会跟每一个萍水相逢两两平等。

短评

基老师的喜剧,故事很离奇(所以不奇怪后来的[天堂]),寓言性很强(还有比东欧丈夫西欧妻子这种故事更强的么,“死亡”之于冷战终结之类)。音乐很好,普莱斯纳有点模仿皮亚佐拉的调调。确实不及[蓝色]。

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心里面装着一个人,人往往就有了目标。在爱情上,两个人都输了,也都赢了。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真糟糕,心都凉透了,三部曲里最不喜欢这一部,都不给一点活路走。

10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金钱让男人坚挺,高潮唤回爱?

13分钟前
  • blur
  • 还行

一個一無所有的中年男人的奮鬥史與復仇記。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歡這一部,雖然我不能否認世上的確有這種男人的存在,但也不能讓我接受他那無聊的做法。因為復仇以後,結果是什麽?換來兩行熱淚?

15分钟前
  • StevenTong
  • 推荐

好像爱情里付出的比较多的总像是失败者。披着爱情的幌子,我们都做了太多的荒唐事。他的爱多么卑微和落魄,像乞讨一样祈求妻子的一点爱意,以至于用死亡换来一次会面。一旦伤害开始,便陷入了互相摧毁的深渊。白色的婚礼那么圣洁,可这桩婚姻却是灰色的。

16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三部曲里,我更喜欢这部

17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玩得挺开心,还挺好笑。地域阻隔带来人的困境和东西欧的关系寓言性强,后来的情节发展拿到今天一看还有预言性……单看爱情的话,实在有点感同身受,如果说忘掉旧爱一靠时间二靠新欢,那么证明旧爱则一靠金钱二靠死亡。以上都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0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25分钟前
  • 沙砾于飞
  • 力荐

①探讨爱情上的地位嬗变与平等,间或有政治隐喻。②法国-失语-贫穷-阳痿-匮乏,波兰-暴富-假死-满足-复仇。③白色弥漫的婚礼闪回,雪地,头梳,鸽子,女神雕像,高潮时的纯白色尖叫。④困顿中瞅见的戈达尔[蔑视]海报。⑤听录音学法语挑的词真是绝配。⑥空枪后的膨胀时间,体验过死亡方知生的可贵。(9.0/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蓝》《白》相比,我更喜欢《白》的故事,当然,《蓝》的配乐比《白》更胜一筹!—— 今天才偶然发现《蓝白红三部曲》的豆瓣电影条目都是「阿北」于「2005-05-07-15点多」创建的,不过创建条目的先后顺序则是《红》《蓝》《白》。-2017.11.15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导演用该片表现法国国旗三种颜色中象征“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构思令人感叹,片中也多次出现主人公身着白色服装出现的场景。

31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三色里最喜欢的就是白了

3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3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其实这也是你一直和我说的,我只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给你,却不能给你爱,即使离开,你依旧觉得爱得卑微。我只能说抱歉,我受不了让我窒息的爱

37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

虽然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不是这部,但不得不说这部的剧情冲突是最强的。白色是空白,白色是圣洁,白色是平等。男主复仇一系列举动,本质还是因为爱的太卑微,爱情是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下去。人活着如果太卑微,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感觉怎么样都是为了卑微而活。

39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比蓝有趣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记仇的小男人真可怕。

45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推荐

Julie Delpy年轻的时候真美。PS,最后的哑语是:等我出狱后,我们一起离开,或者我留下,我们结婚。

50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基耶的电影不要求理解,但要求接受。一个致命的逻辑是:不理解怎么接受?于是在电影放映的每一秒,我的眼睛都在规劝我的大脑。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魔法,让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在电影世界里通通自洽,通通不需要解释。当我在现实中愈发小心翼翼地给予我的爱,他让我置身爱的狂潮、爱的激流,让我目瞪口呆,让我难以自拔,让我不愿再循规蹈矩地生活下去。他还有一种能力:让自己的女主角在镜头下容光焕发。我无法不相信朱莉·德尔佩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为了她男人可以做出任何事。

52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