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那群佣人是鬼来着,没想到连那个夫人和她的一对子女也都是鬼来着,以鬼的角度来看人的世界,其实和人看鬼的没什么两样啊。
人吓人吓死人,鬼吓鬼吓死鬼,人吓鬼吓死鬼,鬼吓人吓死人。
前些天和盆友偶尔聊到这部片子,于是又看了一次,还是觉得非常与众不同,一直觉得片子隐藏讲述的其实是战争和灾难带给人类精神的创伤,而这部片子除了故事之外表演摄影的确也都非常不错,或许唯一不足的是片子的悬疑恐怖气氛节奏太重(也就是过于商业化),反而削弱了隐藏的主题。
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其实这个故事背景如果不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期,情节上一样讲的通,但是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却偏偏是二战刚刚结束,事实上格蕾丝一家死亡的原因就很值得讨论,到底是如片中所说是战后,还是战中?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大约是10年前,那时我认为是母子三人死于战后,不过这次观影之后,更倾向于小岛沦陷之后不久战争并未结束他们就已经死了,而且死于占领区德军的一次搜寻:
片中最后两个孩子躲在衣柜里被灵媒发现,姐姐按住弟弟的嘴让他不要大声出气;在此之前有母亲因为生气而责骂姐姐“不要这样出气”都是一个隐喻。
其实这都是一家三口生前在这座大宅子里生活(躲藏)时的写照:只能躲在黑暗中、只能在关上一扇门之后才能打开另外一扇门、有时候甚至不能大声出气......母亲在孩子面前假作坚强,粉饰太平、为了让不懂事的孩子安静藏匿,编造有病、不能见光的谎言,故作镇定每日绣花、每日还教他们读书,,,屋子里有钢琴但是似乎从来没有弹奏过。
母亲生前对孩子的谎言总结起来就是:你们两个有病,所以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到外面玩耍;小岛并没有沦陷;父亲会回来;死后甚至以“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新生活又开始了”这样的谎言来支撑自己。
片中三个佣人第一次来到家中时老妇人有意的用手摸窗台上的灰尘,暗示那时候格蕾丝一家死了应该已经有段时间了,或许故事开始发生的时候已经是战后,因为新住进来的一家人没有任何标志暗示他们是德国军人或是平民,应该只是和平年代的英国当地人。
片中有一个设定应该就是阴阳两界的通灵是无规律的,而死去的人都会停留在她死亡时的那种状态:
所以在结核病施虐时三位不愿离开的忠仆依然守着老宅(其他的应该都走了,只有他们三个的墓碑在此)。
格蕾丝的丈夫战死沙场,他的意识里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他还要回去战斗的地方。
而格蕾丝,虽然实际上是在大宅子苦苦躲藏支撑想要活下去,但她心里面一直坚信战争会胜利,侵略者会被赶出去,丈夫会回来,孩子们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虽然失手杀死了孩子,但她的灵魂一直守着自己的梦想。
说到这里,我想说格蕾丝杀孩子的事实真相很有可能是,她们一家所居住的城堡(说是城堡也不过分吧?)很可能战时驻扎了德军,而且是驻扎了不短一段时间,格蕾丝在小岛沦陷时不愿意离开家园(其他仆人都走了),她带着孩子在城堡里的众多房间里东躲西藏,(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个小岛,她相信德军不久就会离开)而德军很快发现了房子里好像藏有人(OTHERS),开始搜索(就好像他们搜索OTHERS一样)最后在一次搜索中差一点发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不愿意被发现抓捕的格蕾丝(也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躲避中精神高度紧张已至崩溃)用枕头闷死了两个孩子,然后开枪自杀。
片名“OTHERS"很有深意,在格蕾丝心里,不只是三个仆人、新房客这样的不速之客、外来人,更是迫使深爱她的丈夫也不得不抛家离妻去打仗、留下她们孤儿寡母留守空宅、最后还不见天日的苟活的侵略者。
失去亲人的悲情,会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一个堪称“多面手”西班牙导演,说他是导演感觉也不是很准确,毕竟编剧,诗歌,作曲甚至配音他都有涉及。
抛去其他不谈,在电影上,他是一个无比大胆的导演。在大家对于snuff movie(凶杀纪实录像)有所避讳的时候,他的处女作——《死亡论文》问世,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暴动的多巴胺盛宴。
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亚历杭德罗就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在调配惊悚、恐怖、悬疑这三元素上的卓绝功力。
而2004年夺得西班牙电影史上第四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伦理片《深海长眠》,一部关于安乐死与诗歌的电影,更是画风一转,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收获一般观影者。
他的代表作《小岛惊魂》也是这样。
他在这部电影里,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叙述着关于爱,关于面对,关于真相。
《小岛惊魂》,由Nicole Kidman(妮可·基德曼) 担任主演,她曾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而《飞跃地平线》更是让她得到了美国整个电影界的认可。
妮可·基德曼4岁开始接触银幕,专业水准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中她依然展现了她精湛的超高演技。
女主的神经质,矛盾体,回避心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都说看的演员眼睛会演戏,她就是这样,从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真实的爱,是对现实的惧怕,是对真相的自我的封闭。
“侵略者”is coming soon
故事从三个神秘的佣人莫名来到格蕾丝(尼科尔•基德曼)家开始。
二战时期,战争造就了众多家庭支离玻碎,格蕾丝和她的孩子居住在英伦一个寂静仿佛被人遗忘的小岛上,等待着长年在战场上的丈夫,由于孩子们无法见阳光,所以家里只要孩子经过的地方都必须常年拉着厚厚的窗帘。
阴暗又古怪的古堡里,自从来了这三位不请自来的新佣人后,就连接出现了怪事:地板莫名其妙的会响,门无故打开,钢琴自动发声,甚至连窗帘都失踪了,并且格蕾丝的女儿安经常在屋子里看见陌生小男孩......
接连不断地怪事让本就敏感的格蕾丝更是陷入了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当真想慢慢解开,面对真想,孩子和格蕾丝又将如何接受………
到底谁是侵略者
我不喜欢看那种非常纯粹的恐怖片,总是觉得那种血腥、暴力再加上全程无内涵只有怎么恶心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做的片子并不能吸引我。
但悬疑不一样,悬疑片总会不知不觉的带领着观看者成为影片故事情节中的一部分,慢慢去走进真相,《小岛惊魂》就是这样一部心理悬疑,相比较中文名,我可能更喜欢叫他《THE OTHERS》,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影片的中心。
对于《小岛惊魂》这部影片,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那出人意料的结局。其实,他并不是此种故事结局的鼻祖,很多的悬疑片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比如《第六感》所以,我不再去说他的结局,而我更多的是想去深思面对结局的过程中那些不可忽视的爱。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电影,刚开始我一度以为格蕾丝应该是个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母亲,她对孩子关心但却又刻薄,她总是要求必须关了一道门才可以开启另一道。
故事中间不断地出现的怪事,这些事情似乎又与新来的佣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看似是这三位新来的佣人正在酝酿着极大的阴谋。
在细节上,管家太太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这座古堡的熟悉,后来格蕾丝找到了死亡相册,管家太太也并不惊奇,直到格蕾丝找到了三个佣人的死亡照片和安看到了管家太太的墓碑,才知道原来这三人是再战争中得肺结核,早已死去。
这令我更觉得格蕾丝一家陷入的不幸就是这三位灵异佣人导致的,然而结果并非如此,真正的结果却是,却出人意料,原来不是她的房子里有鬼,也不是三个佣人捣鬼,而是她自己是鬼。
爱与格蕾丝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格蕾丝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她身上那浓浓的母爱和深深的宗教信仰。
首先,电影开篇的引语是格蕾丝给两个孩子讲上帝创造一切的故事。
她努力传授给儿女基督的教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受来世炼狱之苦。比如片中对儿女解释那些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孩子会上天堂,而亵渎信仰的孩子落入边狱,一种专门惩罚小孩子的地狱。
所以,虽然很难压抑自己人性的母爱的一面,但也正是出于对儿女的深爱,她会忍住泪水惩罚冒犯耶稣的安,也会恋恋不舍地抛下尼古拉斯让他独自在房间中背诵经文。这是一个基督徒母亲的无奈,但是,权衡利弊,格蕾丝清楚,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才意识到,也许影片第一个镜头其实是格蕾丝自杀之后重新“醒来”的时候。
她没有办法面对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所以一直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活着,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在格蕾丝的意识中,也许自杀不过是一场梦,可那却是(常人眼中的)事实。这个电影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总有一种庄周晓梦迷蝴蝶的意味。
我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他不在是单纯的制造恐怖效果或是抛出一个疑点,让人了解真相后也不会想去深思,他高在把情感埋伏于灵异的氛围之下,瞬间煽动使人寒中带暖。
虽然格蕾丝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的爱对家人的爱是真实的,可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现实社会让她不得不做着的决定,但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是想要成为一个慈祥的母亲。
生与死的平行世界
而电影的画面也做的很细致,在故事发展还没有走进真相的时候,画面总是弥漫着大雾,好似格蕾丝的心里,充满着不安,迷茫,而当真相被解开,画面也逐渐变得清晰明朗,阳光普照大地,这一切都过去了,因为格蕾丝面对了现实。
看似平常的电影名字,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他从头至尾只有7个人出现及一个主要场景,两个次要场景;影片中寥寥几个场景和人物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反而给人很强烈的孤独感。看完本片后深受启发。突然对死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类对于活着这种感觉只是相对于他们所看到的死亡。而生与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义。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非常不建议先看剧透,这样会很破坏代入感,幸好之前我没看剧透、没看简介,而愚笨的我一直把自己的恐惧和疑惑按照导演的需要保持到了最后!
此部影片没有刻意在视觉上制造冲击,没有血腥镜头,没有恶心画面,而是依靠在心理的压迫来制造悬念。它就是发掘了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它所营造的气氛与故事发展时刻牵着你走,让你无助与惊心。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我有着很多疑问,然而在最后一刻,所有谜底揭开,让我恍然大悟。这无疑是恐怖影片史上最为精彩的结局。之前的惊悚已经不再,只有对其无助与孤寂的感伤。
他以丰富的细节让人无尽的揣摩和玩味,你总是在揣测谁是鬼,谁是人,甚至你根本搞不清楚互相受到干扰的两个世界到底谁更畏惧谁。这部片子或许在表达,鬼吓人的同时,人也吓着鬼,生死共存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行世界。
看过此类片,一种感觉油然而生。到底我是谁?谁又是我?我在哪里?谁属于我?我又属于谁?
作者 曼小诗
电影全片用钢琴演奏配乐,在展现恐怖气氛的同时又带有一丝古典和高雅,与那个时代相匹配。而音乐在电影中始终以先慢后急、先低后高的节奏,画面和音乐结合的也是相得益彰,电影中始终是昏暗的色调,白雾弥漫,好像导演将这间别墅独立出来,将观众慢慢的、 一步一步的引向故事情节的发展,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小岛惊魂》的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竟能将电影的节奏和配乐搭配的如此巧妙。全片并没有杂乱无章,而是通过有序的节奏来展现电影的进程,这一点真的处理的非常完美。
导演在电影中通常用脚步声、东西的移动声来促进情节,又以舒缓的钢琴奏乐在适当的时候来舒缓观众紧绷的精神。每当电影进程相距大约十分钟时,电影便有起伏点,适当的时间、合适的氛围,既使吸引观众的身心融入电影情节无法自拔,又使得不会让观众精神一直紧绷,视觉疲乏。如:
在十三分钟时,在当格蕾丝向贝莎米尔丝太太讲述房间的规矩时,音乐显示出低沉、缓慢、略显恐怖的钢琴奏乐,好似格蕾丝对贝莎米尔丝太太的警示。同时,格蕾丝决定留下三人,也是故事的正式开始。
然而到了大约二十五分钟时,安向弟弟尼古拉斯介绍维特时,随着尼古拉斯恐惧的呼吸声,配乐逐渐紧促,而当安向维特对话时,配乐则缓慢、压抑,两者相互交加,将恐怖的气氛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端,当维特的手摸到尼古拉斯的脸时,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一下子爆发出来,高昂、急促的音乐伴随着尼古拉斯的哭声将观众的情绪提升到了极致,给观众一种受到压迫、恐惧不安的感觉。
在三十二分钟时,格蕾丝听到楼上脚步声和移动桌椅的声音,以为是莉迪亚发出的声音,但是当她看到莉迪亚正站在屋外和贝莎米尔丝太太交谈时,才意识到楼上另有其人。音乐始终展现出悬疑、不安的效果,压抑的钢琴声配合风铃声、好似鬼哭的风声和踩在地板上“咯吱咯吱”的声音,反复渲染紧张的气氛。这里应该算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了,格蕾丝意识到除了她们还另有人的存在,电影由此开始紧张起来。
在四十二分钟时,也许是为了紧张情绪之后的舒缓吧,导演让格蕾丝和贝莎米尔丝互相讲述了彼此的故事,配以悠长、舒缓、略带悲伤的钢琴曲,格蕾丝在片中多数以严厉、悲伤、神经质的形象,而此时也体现出格蕾丝更多的人情味。而且让观众了解到了她们的故事的同时也为莉迪亚哑巴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在大约五十三分钟时,格蕾丝为了去找神父,独自出行在迷雾中,背景一片白色,除了脚步声就是格蕾丝急促而恐惧的呼吸声,远处有人缓缓走来时,音乐变得使人紧张,好像把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而当格蕾丝确认来者是自己的丈夫时,音乐由紧张转变成了悲伤,我想这也揭示了他(她)们两个都已经是死人的伏笔了吧。
大约六十六分钟时,安身穿白裙,头戴面纱,结果格蕾丝透过面纱看到了一个怪眼的老妇人,情急和恐惧之下,格蕾丝掐住了安的脖子。此时随着安的挣扎,音乐又高昂到了一个新的顶点,凄惨、悬疑、恐惧。
在七十五分钟时,伴随着安的睡醒,突然发现窗户上的帘子都被摘了下来,一声尖叫后,电影发展到了最激烈的桥段。剧情、画面、音乐、声音,一切都变得非常急促、紧张。将格蕾丝夫妻俩相聚、分离的悲伤感冲的一干二净,导演在剪辑上果然干净利落,不会让无用的情景多出一秒。
在九十分钟时,也是影片最终的高潮所在,全片所有的矛盾点都集中在了这短短的十分钟里,格蕾丝和她的两个孩子发现了真相。“我们没死!”三人爆发出无力、惶恐、恐惧的咆哮,这也是电影中音乐最后的激昂。
电影中除了扣人心弦的配乐外,大多数时间异常寂静,只有互相对话声和脚步声,没有多余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床头低语一般,可以更好的沉浸进去讲述一件故事,不会使观众有过多的急躁感。
叙事风格总体相对平缓,并没有过多的视觉冲击和刻意地营造恐怖气氛,但潜移默化的剧情和配乐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故事内涵。令人欲罢不能,回味绵绵,不禁叹息感慨。
不得不说导演实在是太有天赋了,竟然能展现出如此精彩的剧本,而支撑剧情完美发展的除了演员们的演技外,毫无疑问,是能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其中的配乐。
新版doctor who第一任胡博士Christopher Eccleston演亡夫,还真有点认不出来。演小女孩的Alakina Mann跟孤儿怨中的Isabelle Fuhrman颇有几分相像,都是那般老气横秋。
Nico太美了啊啊啊啊啊啊
第三代鬼遇到二代鬼
居然有点反类型片的意思,用传统的手法一直进行着铺垫,对观众善意的误导从始至终,直到最后来了个反传统的起底:人吓鬼这种事情真是太可爱了;雾霭/晴朗的天气对比用来暗示两个世界的不同颇有好莱坞老电影那种黑白/彩色对比的韵味。
从不看鬼片,不过这部电影打破了寡人的陈规~~~真的非常好看~~~
比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强的地方在于注重了演员演技的诠释,弱的地方是父亲的出现,没有起到渲染恐怖、引发悬念或深化主题的任何一项作用
我觉得这部片子可谓经典,那是的我,只觉得这片子的结尾怎的如此精彩。
与《x6x》为同一套路 xxxxx 但在运作上却仍有差距 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可圈可点 “唯己不知”的惊悚感觉 表达很到位 只可惜珠玉已成 次席只能抱憾了
话说这片名翻译得实在太次了(▔/﹏\▔) 差点因此没看。。。
我们害怕的也许是自己.我们逃避的也许是真相.
说实话我想给六颗星。这根本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惊悚恐怖片,也并不属于《闪灵》的同类。它惊人且震撼。其中对生的眷恋悔过以及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让我看到最后甚至掉眼泪了。同类型的片子里这部算得上是翘楚。
人和怪物遭遇,人吓得大叫:鬼呀。同样,怪物也吓得大叫:人呀。各自落荒而逃。这一桥段被拍成了喜剧,就是《东成西就》同样的桥段如果处理成悲剧,则是《小岛惊魂》。
看完«第六感»再看这片,索然无味啊。反过来,估计效果也差不多~~
以往恐怖片都是“闹鬼”,而小岛惊魂则是“闹人”,影片破天荒的从鬼魂角度解读老宅发生的灵异事件,看到影片最后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口中不断碎碎念“This house is ours”,突然明白了为何以往的恐怖电影中鬼魂总是对老宅恋恋不舍,对于这些留恋尘世不愿离去的Ghost来说,其实搬进来的人才是入侵者吧。
小户型才是王道!
因为听说是另一部第六感,所以从片子一开始就不停纠结到底谁死了谁死了姐姐死了还是弟弟死了还是妮可死了还是女管家死了还是哑女仆死了还是大家都死了……结果……好吧
除了最后结局看着还有点感觉(类似第六感),前面都太过冗长。看的我毫无耐心。相比第六感,吸引力减低了很多很多。很多地方只是故弄玄虚,很没有意思。妮可的演戏的感觉,还真是很符合她的长相。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总觉得抬手之间,有点话剧一般的大起大落,在电影里这种演法显得很不自然
比起直白控诉纳粹的作品,我更喜欢本片这样的呈现方式,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罪孽深入一个时代的骨血。人们之所以喜欢鬼故事,是因为那其中有至死不改的执着和留恋,我们宁愿世上有鬼,死后有灵魂,是因为活着的人不愿忘记,不愿这样纯粹的精神和感情无所寄托。
你能很确定自己的存在么?你能很确定自己没有死在某一个瞬间?你能很确定周围看到的人都是活着的么?OMG……哲学的存在观本身就是最大的恐怖点了!
结局不赖。前面看得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