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命轻盈如微风
这部名为《梅子鸡之味》的2011年法国电影改编自伊朗漫画小说家玛嘉.莎塔琵的绘本。电影讲述了小提琴家纳瑟.阿里因为自己钟爱的小提琴被妻子砸坏而决定自杀的故事。豆瓣上将它归类为剧情/喜剧电影,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很经典的悲剧。电影涉及很多话题,探讨了人生、爱情、婚姻、家庭和死亡。看似荒诞、夸张而又不失美感的法国式镜头之下,蕴含的却是人生的诸多彷徨与无奈。 “梅子鸡” “梅子鸡”乍看起来似乎和一位艺术家之死毫无关系,但看完整部影片便理解了其中的精妙。这一意象出现在阿里痛失小提琴后决心卧床自杀的第四天——妻子弗朗西斯为丈夫做他最爱的梅子鸡,期待他因此与自己和好,放弃自杀的念头。这一个细节完美体现出了两人之间悲剧式的婚姻:弗朗西斯知道阿里从来都没爱过自己,却还是固执地嫁给了这位艺术家。妻子作风务实而丈夫依靠精神世界存活本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梅子鸡”指代的正是和精神世界相对的现实世界,或者说是小提琴家在平庸世界里努力找到的肉体存在的乐趣。这是两人之间维系关系的方式,但脆弱而卑微。摔坏的那把小提琴是阿里的精神寄托,每次演奏都是对永恒挚爱的怀念。这是让他感受生命丰盈的唯一工具,是其他小提琴永远无法替代的。表达情绪的媒介不复存在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也就宣告死亡。自由、理想幻灭,口腹之欲又如何能挽回一个一心向死的人呢。 纳瑟.阿里思考如何自杀 电影开头和中间穿插的思考如何自杀及死前场景的小片段看似滑稽,却把一位艺术家的敏感和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套在塑料袋里的小提琴手”——如果是以这种方式被众人铭记显然有失身份。想像苏格拉底一样地死去——“超出物理的皮囊,思想将到处发光”,但是现实世界里平庸的儿子放了一个屁,阿里被拽回到了肉体存在的这个世界里。场景幽默而荒诞,像极了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我已经签好遗嘱/分掉了/我所有可以分掉的东西——然后我就看见了/一只苍蝇——/蓝色的——微妙起伏的嗡嗡声/在我——和光——之间/然后窗户关闭——然后/我眼前漆黑一片——”。诗歌和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垂死时刻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不是光明,而只是一只肮脏的小小苍蝇。艺术家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能并非圣洁而伟大,仅仅是百无聊赖的荒诞和幻灭而已。 遇见伊兰娜 电影弥漫着一种阴沉的色调,但阿里见到伊兰娜的这一段是为数不多的明媚镜头。大量暗淡、阴郁的哥特式色调里突然出现一个明媚而温暖的微笑,令人印象深刻。依兰娜是了解阿里的人。但两人之间的爱情由于现实的金钱问题没有得到女孩父亲的认可,爱情最终无疾而终。多年之后,两人偶然相遇。依兰娜装作不认识阿里,却在道路拐角处时说出“纳瑟.阿里,我的挚爱!”,那一幕太让人心碎了。然而,唯有“爱而不得”才能保存“爱情”这种短暂易逝的情感。也恰恰是这种爱而不得和永恒的怀念才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生命中的叹息是艺术家的灵感之源。音乐是阿里的语言,是他铭记挚爱的方式。而小提琴则是他寄托一切情感和永恒爱意的载体,是他灵魂的律动和呼吸。小提琴没有了,他对这个世界也不再有任何眷恋。 孩子和家庭 纳瑟.阿里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童年时期的孩子们可爱又纯真:女孩会在雪天张嘴接住从天而降的雪花,而儿子会顽皮地把手伸进集市上大鱼张开的嘴里,也会在父亲卧床时为他虔诚祈祷。但父亲陪伴他们的时间很少,也不懂得如何与小孩子相处。阿里会在喜欢木偶戏的女儿面前硬生生揭穿木偶娃娃说话的真相,也会嫌弃儿子妨碍他追寻艺术。父爱的缺失让女儿变得寡言,最终因为婚姻不顺而阴郁颓废。儿子最后不出父亲所料,成了一个平庸的人,有一个平凡的家庭。同女儿相比,阿里的儿子实属幸运。美满的婚姻本该是两个彼此相爱、惺惺相惜之人的结合。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一位现实主义者的悲剧婚姻,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孩子们是无辜的,但在不幸的婚姻中只会成为牺牲品。 生命和死亡 阿里在卧床自杀的8天里回忆起种种经历,或悲伤或欢愉。他召唤死神,渴望直面死亡。当死神最终出现在他面前时,阿里却退缩了。他感到恐惧,一种对即刻放弃熟悉世界而前路未知的恐惧。“命运之轮如不按照你的本意转,就毁灭它”。阿里本已对人生感到失望,此刻却对放弃生命心怀畏惧。我们对自己有很多期待,对生活有很多念想,但是,人无法毫无遗憾地度过渺小易逝的一生。 如阿里般的理想主义者们让人心疼。他们只想活在精神世界里,对自己物理皮囊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充满抵触情绪,甚至绝望到要通过自杀来自我毁灭,结束皮囊的桎梏。大概你我都在某种程度上是阿里一般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同现实世界抗争的程度深浅不同罢了。艺术家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他们自诩为太阳,不自由毋宁死。只要生活还有念想,人就是自由的,不至于被生活的庸碌所裹挟。这就像在精神上胜利的阿Q。人承载了太多与现实世界相悖的念想,便会近乎神经质地渴望抓住那些短暂易逝的美好,固执地认为自己能够以“重于泰山”的方式度过一生。到头来,才发现一切不过是“轻于鸿毛”。生命也不过是一阵轻盈的微风,一次最轻柔的叹息。
2 ) 艺术家是个害人精,女文青的自杀方式---一个俗人的《梅子鸡之味》影评
奇怪的电影名字,我以为它是魔幻片,结果是爱情片,好吧,是文艺片。用很特别的方式讲述一个很文艺的爱情故事,男主家是小提琴家,所以,很容易被称为“哀伤的爱情挽歌”。
自杀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嫁给艺术家,这话是在念书的时代不知在哪里看到的。说的是梵高和莫扎特那种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现在四处露脸做广告的二三流钢琴家,或者在百家讲坛上贩卖国学的大神,这些人嫁了不是自杀,是满谷满坑的LV。
成为一位艺术家,必要条件是:天赋、专注,痴狂,执着、激情还有自私,这自私尤其是对待家人,大有妻儿饿死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大家风范。然而,艺术家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家,他的身上总有着凡夫俗子不可企及的灼热光芒,艺术范是女文青的死穴,她们纷纷奋不顾身的扑向这诱人的光和火,直到青春与美貌燃成灰烬,同时毁灭的还有当初吸引艺术家的清雅灵气。毕竟,艺术家尽管君子远包厨,却吃得并不比一般人少,同时,艺术家都是对生命有巨大激情的人,于是,无数伟大作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人数多于普通人家的许多婴儿的诞生,他们创造的两种产物命运有天壤之别,艺术作品得到全身心的父爱和世人的景仰,而婴儿就惨淡得多,是否要被饿死,全看蓬头垢面的前女文青是不是足够庸俗强悍可以独立觅食。当然,艺术家不分性别,他们的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比如,杜拉斯,就有二十岁的花样美男就偏要爱他“布满皱纹的容颜”,心甘情愿被他折磨奴役,让那些拉皮丰胸扮少女的老玉女们情何以堪。
伊莲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缅怀差点带来毁灭性的初恋,这颇像是7、8十年代去了欧美的华人们的怀乡症,魂牵梦萦的故乡,终于回来了,不过,上完爬满苍蝇BABY的茅坑之后,他们的故乡初恋大约破灭了。伊莲懂得相见不如怀念的美感。
伊莲,是个彻头彻尾的伪文青,在父亲和恋人,在艺术和生活,在梦幻和现实之间,她用理智做了最有利的选择,而用情感来点缀无聊的阔太太生活,性格决定命运,情商高于智商,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真正的文青是他的老婆,在30岁终于嫁个了少女时代的暗恋,从此就毫无悬念的往“庸俗、唠叨、势利、吝啬、嫉妒、神经质…..”的艺术家老婆的旧路上一路狂奔,前辈们殊途同归,却唤不醒货真价实的女文青,罗丹的卡米尔,托尔斯泰的索菲亚、还有那个写《日瓦戈医生》的叫什么的原配,更有毕加索那些画的奇形怪状的各路情妇们。她会做好吃的梅子鸡,这充分说明艺术家要吃饭,但是,梅子鸡代表的生活,输给了小提琴代表的梦想,女人摔烂了小提琴,。。。。。。
所以,女儿要富养,一个靠谱的老爸是多么重要。只有情感极度饥渴的女人才会把狂乱荒诞的爱情当成日常生活,可是,要被一位名垂千古万世景仰的大师给毁掉,这就好像乘外国的航班飞机失事,虽可悲但是千载难逢,(如果必须死,谁敢说这不是最好的方式),你得有相当的才情,美貌,家世,还有足够的倒霉,参见所有大师的女人们。不过缺爱的女文青不会放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的宿命,她们在遇不到艺术家的情况下,很可能去找痞子,只要他足够带给她灾难,比如被嫌弃的松子。她们的爱情不是手拉手看电影,也不是洗衣做饭生孩子,是光是电是信仰,对,信仰,是自杀性爆炸,是历经磨难宁死不屈。信仰破灭,她们就疯了,死了,凋零了,不是艺术家毁了她们,是她们内心巨大阴冷的空洞把她们吞噬了,这是爱的空洞,这是,成年之后永远填不满的地狱,永远大张著嘴。
愿意为艺术家献身的女文青,不分朝代国际,后浪推前浪,问题在于,愿意为艺术献身的所谓艺术家却日益减少,这对于女孩子的家人是个好消息,但是,新一代的害人精如雨后春笋,凤凰男,IT男。。。。。。。
3 ) 为极致的快乐,为自杀的勇气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对生命会如此迷恋?说实话,18岁之后,我对生命便好像失去了兴趣,因为我发现快乐的感觉是那么少,而生活似痛苦做墙的迷宫,总也走不通。
因而当看到这部电影时,总觉得在某些方面跟我的人生观暗合:如果预知生命中已经没有、也不会再有那么丁点儿的“快乐”,那么人便没有再生存的理由,自行了断,便是一个将永远快乐的结局。
当小提琴家阿里拎着新买的小提琴偶遇旧情人依兰娜的时候,这个故事便开始了。回到家后,阿里试奏新琴,却发现琴行老板欺骗了他,这简直是一把糟烂无比的琴,于是他开始继续寻琴,当他不惜一切买到传说中世上最好的琴回家试奏后,却发现这把顶级的小提琴也无法让他得到演奏的快乐,于是他决定自杀。当阿里躺在床上8天不吃不喝,生命即将终结时,电影续接片头的情节,阿里认出依兰娜问“你不记得我了么”,依兰娜答”对不起,坦白说,完全没印象”。
阿里自杀的原因,不仅是这世上已经没有任何一把小提琴能够给予他演奏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支撑他音乐创作的爱的幻想,已经在现实中破灭地一干二净了。
按照道德评判来说,阿里是自私懦弱,不负责任的男人,他丢下深爱他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但如果他选择活下来,就意味着从此如行尸走肉般度日,即便活着,也不能给家人带去任何的幸福,他自杀的选择似乎更伟大。
这当然不是一碗心灵鸡汤,那种故事认为断手的人用脚吃饭穿衣写字就是伟大的,因而鼓励身处痛苦的人们,学会克服痛苦。可 是他们超越了痛苦么?不是的,他们其实一直活在痛苦中,那还有什么存活的意义呢。除非因为他们还能享受到生命其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能让他们忘却痛苦——这是我唯一相信的理由。所以心灵鸡汤并不会拯救在痛苦中的人,直到他能找到盖过痛苦的快乐,或者自杀的勇气。很多人,好像我,便活在这两者之间。所以喜欢阿里的故事,依然不愿意相信生命的意义就是来学习如何与痛苦相伴。我依然愿意努力寻找盖过痛苦的快乐或者自杀的勇气。
4 ) 艺术家形而上的孤独
在我看来,艺术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活着的方式只有两种:
要不就是有一个超级有钱,又百分百支持你,信任你,拥护你,爱戴你的赞助人,
要不就是有一颗强大的心,能让生活变成艺术,同时又极度健忘。
男主角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想当第二种人,他充满热情,全心爱着依莲,但是基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分开了,从此男主角周游列国,把他对生活的叹息,他的爱他的伤注入他的音乐中,他的世界只剩下那把小提琴,只有当他沉迷于音乐中时,他才是那个艺术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庸俗的,不值一提的。
直到他跟老婆结了婚。
他老婆承担着养家活口的压力,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她变得世俗而疲倦,她无心去欣赏他的艺术。
他也曾努力当好一个父亲。
他的全部艺术无人欣赏。
他的妻子,抱怨他不去工作,养家。
他的孩子,当他讲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放了个屁。
那么当妻子打破了他的琴的时候,他全部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他决定去死。
他绝食,他拒绝了妻子的梅子鸡,他回忆起他的初恋,他的人生。
他死了,同时也保持了精神世界的纯粹以及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骄傲。
艺术家的孤独,是天真而真诚的,他们的孤独无人理解,就像苏格拉底死前慷慨激昂地陈词时,旁边的哥们放了个屁。
5 )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此片多真实
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
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T T。。。。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
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
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扯回来= =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多好的事儿阿。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
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什么叫感情?什么又叫没感情?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其余的都是炮灰。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
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结尾大亮。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得苦逼。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何况男主的娃。这点很真实阿~
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6 ) 生活宛如叹息
电影名叫做梅子鸡之味,其实被这部电影吸引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在pulp fiction里痴迷maria29岁时的颜值(虽然在这里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年龄的增长)另一部分就是因为片名。朋友觉得是“有趣的译名”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翻译后的名字有艺术加工,殊不知在法语里,它也叫做《梅子鸡之味》
我一直在好奇,究竟梅子鸡在影片里起着多么大的作用。但看到结尾,才发现梅子鸡在全篇中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在maria为了向丈夫道歉时做了他最爱吃的梅子鸡,那也是maria向观众交代自己一直暗恋着阿里的开端。随着剧情往后,鸡毛蒜皮的争吵,以及依兰的出场,愈发让我认为maria的人生太过于教条,死板,让我选,我也一定会选择那个在钟表店里莞尔一笑的美人。
我突然明白,maria就是梅子鸡。她没有美好的外表,没有有趣的灵魂,她不像圣诞姜饼是节日限定,她也不像黑松露那样昂贵奢华。她顶着不那么美丽的外表,存在于任何时刻,普通,但又真实。梅子鸡之味,亦是生活之味,生活就是这样,平凡,灰暗,真实。
很多人都已经提到了电影中艺术和生活的冲突,梅子鸡和小提琴,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象,要怎样才能相处融洽?这给我一种《月亮与六便士》的相似感,但我认为阿里较之斯特里克兰,自私有余但勇气不足。他如果能做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下一切,花上那么些天的煎熬,重新钻研琴艺,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生活宛如叹息】这句话出自阿里的老师,他教导阿里弹琴要先抓住“叹息”。直到阿里失去了依兰,那种由剧烈的创痛引发的情感震颤,让他抓住了“叹息”。叹息=破碎=遗憾=美 最近流行“be美学”是否就代表着叹息的美?
《红楼梦》里最后一幕,贾政在船上看见白茫茫的雪原上有个和尚,走近,人影弥散,徒留一串脚印被白雪模糊。太美了,那种空荡,那种破碎,那种百景凋敝处的哽咽,那种盛世落幕后的冷冽。这是叹息。
九王夺嫡,先太子胤礽被废后禁足于寿安宫,靠近御花园。祝勇在《故宫的隐秘角落》里为他写的楔子我很喜欢:“年年芳候是薰风。”御花园的薰风吹来,一年又一年,光阴在芬芳中流淌。美,一种堕落的、在绝望处萌芽的美。
依兰与阿里的故事,止于那句“不认识”,转角后的呜咽,这才是美的。想象依兰与阿里婚后的场景,又如何能够逃避“梅子鸡”的命运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物质生活里苟延残喘的我们,又怎样去圆满一个艺术的灵魂。
一声叹息,至少还留下了一座海市蜃楼,让人们去相信,自己与美好只是错过了,而并非看清生活的真相本就如此。
在叹息的瞬间,那些美的终被铭记,那些遗憾的都将被释怀。于是人们拍拍身上的泥土,终于又敢抬起头看向火一般烧着的晚霞,感叹一句:好黄昏。
7 ) 色调和动画杀死了我
故事依旧发生在伊朗
这是看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第二部作品
之前的《我在伊朗长大》是动画作品
而这部真人作品却带着动画版的幻想
漫画式的叙事风格
色调真是直戳我心
每个布景都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
一个艺术家在妻子砸坏了自己琴后选择自杀
八天之内对之前生活的回顾和生命的思考
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继续存在的形态
他爱的和娶的并不是一个人
却还有可爱的女儿和儿子
最后故事闪回了年轻时期的爱情
那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
情已逝,琴亦死
故事虽不如前一部
但是这种真人+动画的尝试也很好看
特别是中间一段纯动画以为又看到了《我在》
最后一段回忆的闪回令人动容
说回来
是一部从海报到场景都很美的电影
带着伊朗特有的神秘气息
让你相信那里真的存在魔法
没有期待的那般好,当仍旧喜欢
艺术是披着纯粹外衣的唯心主义,产生于个体独立,赋予作品特定的美。比起信手拈来的谦逊,孤傲和封闭更能作为艺术家的标签,你可以无限接近地感知他的乡愁,但你永远无法切实地看见他眼中的故乡—— 一棵树,一座房屋,一条小路或者一个熟识面孔的偏差都是不可修复的。以死亡成全偏执比这容易得多。
难以置信…… 这毫无疑问是我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影片,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什么风格,我一定会明确地告诉你无法形容:古典、奇幻、文艺、喜剧、飘渺、伤感、唯美…… 太个性鲜明的一部独立电影,杂糅了如此多的题材却又如此清晰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说,不可思议。我是一定会为它写评的。
能看出是绘本改编,影片的色调以及天马行空的情节都带着动漫风。最终则回到了爱的话题。女主很眼熟,最后才发现是演过《关于伊丽》的那个伊朗演员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夜。
很巧几年前看过这本漫画,正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原作故事简单,能改编得如此丰富已属不易。一脉相承的风格让人不免与「我在伊朗长大」比较,本片则显得深度欠奉。但仍不失为非常成功的真人+动画尝试。ps:讽刺美国人生活的那段太逗了,充分表现了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一贯看法。
充满奇妙感性和诗意的画面,以及很多你猜不到意义的片段;据说导演也是天蝎;bd-MSD-0day
因为你们从未结婚,所以你们始终相爱。
他不爱你 怎么努力都没用。他爱你,你轻易的就在他心里活到他死。 悲哀的是,我不能让你爱我、你也没有跟你心爱的人厮守。
玛嘉·莎塔琵的电影都是这种私人自传似的风格,叙事方式和漫画风格使其优美隽永,最后男女主角的交叉剪辑直接泪奔了,也只有非科班化的原始创作力才能保有这种灵性吧。PS:讽刺浅陋的美国佬那段笑喷了:)
纯情,忧郁,幽默,伤感。真爱,大概会是电影永远的主题吧。比起故事线——那根本不算是包袱好么亲,看过十部浪漫爱情电影的人都立马看穿了,绘制的背景,异国的情调,各种奇幻色彩的镜头,和可爱的细节才是本片的趣味。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
大抵只有经历过天各一方的怀念,才会迎来泪流满面的重逢。
他的生命是她和艺术。她不爱了,一半的他死了,成就了他的艺术。后来当他不能再次演奏时,艺术死在被爱里,于是他选择消失。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的回忆。最后那段闪回好感人,影片的海报也是一副美丽的艺术品。
伊朗姑娘就是天使的模样。法国人总能用荒诞、玩味、夸张的手法来诠释爱情、亲情与生死存亡。观影的大部分过程是心情愉悦的,但死亡的倒计时牌只有8天,妻子砸了他师父的师父传给他的小提琴;偶遇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她却不认得自己,这2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苦逼艺术家必死无疑。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都是因为爱情,失去一生挚爱,换来音乐的灵魂,彻底对爱情死心,任什么乐器都再也演奏不出灵魂,他安然的选择了自杀,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看点是那些漫画式多种多样的叙事风格。一个虚构的城市,一场唯美却不沉重的爱情,这就像一部真人版的卡通片,一段浪漫的成人童话。★★★☆
非常漫画风格的叙事方法,想必原作一定很可爱。“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
看来范冰冰在伊朗也吃得开
法国人真是浪漫死的
爱比恨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