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工商所中年人建议后,王抗美真的按照他的建议行动了。
可以理解,作为退休后的第一天,他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挥霍。
从这一幕开始,王抗美的每一件事,都变成了找工作,同时也是他自尊心一片片被揭下来的过程,在子女面前、在陌生人面前、在单位面前、在父母兄弟面前、在朋友面前,他曾经在这些方面树立的伪装,都被揭下。
王抗美站在市广场路边抽烟,他在犹豫,他在鼓起勇气,因为他打算试一试擦鞋这个行当,而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作为一个国企员工,他的确对擦鞋这个行当有或多或少的鄙视,他不认为自己应该混到这个地步,因此在进入擦鞋棚的时候,他一直戴着口罩,这也是隐藏自己羞耻心的一种表现
进入擦鞋棚之后,精彩的一段又出现了,因为又有了对话,本片只要有对话,都是精彩的桥段。
简单的一些对行业的询问后,擦鞋大妈只是简单的一句——
“大哥,你是干部吧?”
“感觉像体察民情”
这一句话,王抗美整个人立刻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直接可以让观众察觉到的。
王抗美摘下了掩饰尴尬的口罩,因为此时对方已经不会认为自己也是一个擦鞋的同行,而是一个上层人物了。同时他装模作样的找了一份人民日报煞有其事的看了起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旁边那个看起来就是混不吝的配角夹克男身上。
正是他把自己手里的人民日报让给了王抗美。
夹克男竟然刚才在看人民日报?!
这种反差想表达什么呢?
紧接着夹克男和擦鞋大婶直接略显粗俗的对话,以及随后因为一块黑点而被夹克男逃单的结局,也让王抗美靠擦鞋为生的想法终结了。
这里王抗美将一个中年男人怯懦但又不失正义感,但最后仍然退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结结巴巴的劝夹克男不要耍赖,而不敢直白的说出来,手上有抬起来阻挡双方的姿势,身子却没有上前。最后,他企图怒视夹克男予以谴责,而遭遇夹克男的威胁后,立刻退缩了。
该场戏,最后以一个滑稽的桥段结尾。
“大哥,没事了,该你了”
“啊,忘了穿皮鞋了。”
紧接着,原本要回家做饭的途中,碰到了老同事张哥(在这里,王抗美的自行车第二次掉了链子),大家一番感慨后,张哥硬拉着王抗美要去吃饭喝酒,这里我们能看到王抗美的百般推脱,这里我以为是因为着急回去给爱人做饭,但是当张哥提出请客的时候,王抗美立刻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原来还是怕花钱。
这里我们也能看到,王抗美还是对于自己妻子患病的事比较讳忌,不愿在外人面前提起,对于张哥说的“弟妹还挣午餐呢?”并没有否认。
随后王抗美骑上了车,张哥坐上了倒骑驴,王抗美的第三次创业尝试开始了(创效、擦鞋、倒骑驴)。
此时我们仍旧能看到王抗美的矜持和高度的自尊心。他对于这次尝试倒骑驴载客,给出的理由是——
“给自己做个体检,看体格行不行。”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张哥的搭话,为王抗美助阵——
“你知道他是谁么?他是我的偶像”
并没有讽刺的味道,从剧情前后可以看出来,张哥对于王抗美的感情是真实的。
整个王抗美倒骑驴体检的过程,不到三分钟,贯穿着郑秀文的《眉飞色舞》,而王抗美的表情也从一开始的兴高采烈,到中段的严肃,到呼哧带喘,以至于最后气管病发作,咳得直不起腰。
第三次创业失败。
镜头转入穆云饭庄内,清真馆子,局促、简陋,之前从张哥的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们之前经常光顾这里,紧接着一个外面的全景,我们会发现穆云饭庄就是一个简陋的大棚罢了,也说明了他们这一批老工人目前能奢侈到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这里的背景音乐是《喋血双雄》中叶倩文的《浅醉一生》,这两位在此对饮,稍有些错位感。
饭桌上,是一盘炒鸡蛋、一锅干锅肥肠、一盘蘸酱菜、一瓶老白干,所以说,张哥其实也就算是衣食不愁的水平罢了。
这次酒桌上的对谈,将深度剖析那张带给王抗美一天好心情的那张好运箴纸。
当半瓶酒下肚,王抗美有些醉眼朦胧了,他拿出了那张纸,又对张哥读了一遍
“老婆儿女皆如意,不需劳碌自亨通……”
这里王抗美的话提到了高尔基,提到了《海燕》,俄罗斯文学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影响非常大,这里两个老人来讨论“高傲的海燕,高傲的飞翔”没有违和感,同时也符合酒后的豪情,这也是王抗美对那个时代的留念。
王抗美讲述完以后,首先对这个他曾寄托了美好期望的箴纸进行了否定——
“纯扯犊子,我要有这好运,咱哥俩能在这儿喝酒么?”
甚至想撕掉这张纸,但是被张哥阻止了。
这正是他期望的,他需要一个第三者来说服他,继续相信这个美好的祝福。
虽然张哥对他进行了劝解,但也是扎心的对比——
“我们这一辈子为了啥,还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他们都好,我就安度晚年了。”
“我现在能做音乐倒骑驴,请偶像吃饭,为啥啊,还不是因为家里头省心。”
张哥此刻不光是坐在对面的朋友,也是一个反面镜子里的王抗美,他拥有王抗美在现实中确实的东西:
健康的妻子、和睦的儿女。
而且也向王抗美强调了,他的幸福就建立在家庭美满之上,这张纸就为了这个美好的期望,也值得留下。
最后王抗美和张哥的对话从另一方面点出了王抗美处于目前窘境的原因。
“张哥,我相信,咱俩都有这命!”
“命运命运,命,是老天爷给的,运,是你自己作的”
是的,王抗美目前的处境,有一大半是需要他自己负责的。
如果他能够直截了当的向单位吐露家里的困境;
如果他及早介入女儿家的情况;
如果他直接寻求女婿的帮助;
如果他能分清楚什么事电子商务,什么是传销;
如果他不是这么好面子。
冥冥之中,还是王抗美成就了王抗美。
当告别张哥时,王抗美已经进入了微醺的状态,也许,这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他可以忘掉在医院的妻子、自己的退休、经济压力、女儿和女婿的矛盾等等。
但很快随着电话的接通,又把他拉回了现实。
女婿的那点破事,被女儿抓住了。
这个时候,王抗美如何做的呢?
第一句话:
“你哭,爸等着”
这句话体现了父亲的爱。
但第二句话就变了味道:
“有事说事,你哭啥啊,再哭电话撂了!”
变脸速度之快,前后仅是几秒钟,他又变成了一个蛮横的封建家长面孔。
而他得到的,便是女儿灰心的挂机。
这代表着女儿对父亲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个期望的落空,也标志着王抗美在家庭中地位的近一步下滑。
女婿的近乎蔑视,以及最后女儿的失望,使得这个女儿的家庭整体破碎了。
这里我们要注意张猛对于场景上的画面语言,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带有表达含义的背景——
整个对话是在一处正在拆迁的破砖烂瓦前进行的,这一片狼藉的房屋废墟,暗示着女儿家庭的破裂(房子在人们的印象里往往代表了家庭)。
随后在病房中,王抗美照顾妻子吃午饭这一段,我们也能看到王抗美展现了一种沉默——
“咋还喝酒了?那个网络商务是干啥的?咋还喝没话了?”
我们从之前的表现能够看出来,王抗美是一个健谈的人,而此刻的沉默则更能代表他的心境——
沮丧、累、逃避。
王抗美为妻子吹出了一个完整的鸡蛋,这也许是他整个上午干过的唯一成功的一件事了。
同时在病房陪伴妻子的时候,王抗美也显示了自己身体上的隐患,他在打盹途中,突然呼吸暂停了,而他对此也只能无奈的调侃道:
“老王,你刚才不喘气了”
“哎呀,得喘气啊,还没伺候够你呢。”
这句话看似调侃,却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的确,现在整个家庭的支柱就是自己,自己绝不能倒下。
下一幕,王抗美将得到本片中唯一一次好运气,同时后续的剧情将更多体现五零后与二十一世纪的风潮所产生的的错位,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
一、关于王抗美老婆的病情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给了一些较明显的暗示。
1,第二天一早老王给媳妇送早饭,镜头一带而过,媳妇顺手收起来一本黑色封皮、页边被染成红色的“书”——很明显,是《圣经》。暗示病人在求助于宗教。
2,老王问临床的病友老太太呢,媳妇回答:“回家等着去了。”等什么?死呗。
3,被生活逼迫的斤斤计较的王抗美,听到电脑算命算出“妻儿老小皆如意”,高兴的给了小贩十块钱小费,可见这一句批语带给他多大的心理安慰,也侧面暗示了妻子的病情带给他极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家里(不幸)有过病人,应该可以从以上三点体会出,此时的病人是希望渺茫的。
还有一处比较模棱两可,医生查房时,嘱咐:“营养一定要跟上”。当然这句话不一定就是“喜欢吃啥就吃点啥吧”的意思,理解为恢复阶段需要补充营养似乎也很合理。但是临床的老太太已经“回家等着了”,这或许是导演为了掩饰影片凄凉绝望气氛而设置的一个烟幕。
二,最好笑的两段对话:
1,—“算命多钱?”
—“三块。”
—“光算后半生给一块五行不?”
2,—“先设计还是先算命?”
—“先给钱。”
是的,俺们东北平时说话就是这么赶劲,我完全相信这段对话是有可能出现在我们家楼下的早市里的。
三,王抗美中午喝完酒之后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女儿一直哭却不说话,王抗美不耐烦,女儿就挂掉了电话。影片后段我们从王抗美小儿子那里知道,他当天下午给家里办了件事,他姐夫“在外面扯犊子”,还“整家去了”,“被我姐堵屋了”,“俩人光腚拉喳”,他给姐姐报了仇,让他的朋友大颖和小霞在他姐夫脸上“咔”“咔”挠了个“井”。既然他描述的这么生动,看来他和她姐一起抓奸的可能性最大(即是不是,也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那么问题来了,姐姐是什么时候给父亲王抗美打的电话,并且泣不成声?
抓奸前?从之前的表现来看,姐姐是挺强势的(尽管是表面上),准备抓奸的时候不可能泣不成声的给父亲打电话。
抓奸时?没这个时间吧。
抓奸后(当场)?按照姐姐之前的表现,此时应该在大吵大闹,不太可能委屈到泣不成声。
都说不通。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弟弟带人挠了姐夫就走了,姐夫索性摊牌要跟姐姐离婚,想到年轻貌美的时候和丈夫吃苦熬过来了,现在丈夫有能力了却另寻新欢,想硬气一些却在经济上受制于丈夫——这才委屈到泣不成声。
四,王抗美55就提前劝退了,妻子病入膏肓,女儿面临离婚生活无着,儿子年纪不小却整日不务正业,老父亲住在一个阴暗逼仄的隔间里,伺候他弟弟和弟媳妇打麻将,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王抗美浸泡在这样冰凉的生活里,却毅然决然的打电话给他的舞伴,喊道:“我说,我!出来跳舞!”
一,光荣退休
王抗美, 当年单位的技术骨干,修火车业务一流;当年单位的文艺骨干,长征组歌的领唱。当年的自己样貌周正,我抗美指着算命上的照片说"这跟我年青时挺像"。如今的自己,只能怀抱着光荣退休的镜子,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落魄的街头。
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年是共和国的长子,石油,煤炭,钢铁甚至先进的工业技术大力支援国家建设。工业学大庆,铁人王进喜的精神影响着全国工业发展。同时,东北又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坚决支持的地区。在建国初期,东北工业基地就像王抗美年轻时一样,在单位是骨干,在家是顶梁。随着东北资源枯竭,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东北的发展模式也像王抗美一样,到了光荣退休的年记。王抗美依然唱着长征组歌,念着高尔基的海燕,抽着大前门,一句“叔呀,你怎么起个女的名呐?”让他突然警醒,看来时代真的变了。
二,一块五算后半生行不?
王抗美算命,其实是在找后半生的发展方向。 东北的城市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在大工厂里建了一个城市,而不是在城市中建了一个大工厂,当大工厂面临困境,城市建设便积重难返。环境,文化,经济,人文不但落后,更无法容入到国家大的发展环境之中。 退休的王抗美空有一腔豪情却迷失了方向,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个曾经自己建设的世界突然不带自己玩了。有技术,又不能在大街上摆摊修火车,当过长征组歌领唱,又不能在小剧场走穴,蹬三轮车,肺又吃不消,王抗美应该去干什么?当重工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东北老工业基地又该如何振兴呢?
三, 欢迎整死!
“你贿赂谁呢!”王抗美打飞小贩的洗发水。“小伙子你看,你这个是灰,不是鞋油!”王抗美帮擦鞋大姐解围。“肺病是不是工伤无所谓,有这几百块行,没有也困难不到哪去。”王抗美跟领导说。“我一看,我比春阳还膀,我干点什么不挣钱呀。”王抗美跟老伴说。虽然困难,王抗美依然保持着善良忠厚老实人的本质,不死皮赖脸向单位要政策,不贪占小便宜。能力有限,路遇不平也能从容出手,死要面子,活受罪,为的是那一点点尊严。但是家庭的不安,终究是任何正常人所担不起的,老伴重病,姑爷出轨,儿子不争气,王抗美在重重压力下艰难支撑,终于老爸的困境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王抗美头顶着啤酒男说,“整死我,来,欢迎整死。”他头顶着的是对自己的命运置问,到底怎么了?怎么就这样被抛弃了呢?怎么生活就如此艰难?这一切是为什么?在骑车摔倒在路灯下,王抗美漠漠地看着昏黄的街灯,他明白了,这就是生活,是不能忍受也得忍受的,纵然去死,也得站着。
尾声
在影片的结尾,王抗美骑着破自行车缓缓前行,伴随着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歌声。全片我唯一的担心之处,是王抗美最后歌声的高音上不去,结果还是唱上去了。路灯昏暗,前路、身后,漆黑一片。
过去的辉煌属于过去,终会归于虚无。前路昏暗,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因为天亮只是个时间问题。我不担心王抗美,因为他有纵然长征,也会坚定向前的情怀与魄力。挨打就要站稳,去死也要站着。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破落的棚改区,满大街的倒骑驴,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现在听起来依然不过时),低廉的物价,1块钱(周杰伦三年二班版本)可以擦一次皮鞋,修一次自行车,买一袋康师傅。抽大前门为的是信仰,喝啤酒一次买四瓶,新闻联播国内新闻一瓶,国外新闻一瓶,录播再回味两瓶。还有东北教父代言的北极绒,暖绒绒。
感谢张猛导演,感谢范老师(机务段王师傅),让我想起了儿时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正是开片的倒骑驴,让我儿时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90-2000那个时代,虽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老百姓来说代表着下岗,打工,家暴,抽烟喝酒搞破鞋,离婚等等破事。
但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却是姥爷家的东北火炕,田间地垄的鸡鸭鹅狗猫,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戴眼镜身段苗条的妈妈,常年出差的爸爸,对我最凶会弹钢琴萝莉脸的老姨,趁着大人不在家偷偷看还珠格格的表姐,一起玩红白机的表哥。学校门口小卖店卖的一毛钱一袋的夏季冰饮透心凉,有水浒传卡片的小浣熊干脆面,宏宝莱汽水,娃哈哈AD钙奶,金士百啤酒(当年给大人买啤酒,走半路摔了一跤,手掌心还缝了好几针),放学路上边走边玩的溜溜球,满操场的罗纳尔多9号球衣和艾弗森的76人球衣,还有游戏厅里看大哥们打三国志(吃包子的时候才会叫上我 抓着摇杆一顿猛摇)、拳皇,黑网吧里打cs、红警。
犹记得当年我妈拿出40块巨款给我买的天皇巨星四驱车,却被我没玩几天给弄丢了(前几年跟老妈聊起这事儿,她老人家说当初她兜里只有50块钱,正赶上她下岗,没什么收入,身体还不好,常年吃药,全靠我爸赚钱养家(这一幕像极了漫长季节的机务段王师傅),所以当时她本不想买,但当时家属楼的孩子都买了,看着哭着喊着的我没办法咬咬牙也就买了,所以听说我弄丢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给我好一顿骂,年幼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但是现在我懂了,那是妈妈对我的爱)。
还有当时家里一楼租户开的狗肉馆卖的朝鲜拌菜打糕手撕狗肉、修车铺、小卖店、二楼房间够大,曾出租给洗浴中心,二人转剧团、麻将馆还有传销组织(整天充斥着烟熏火燎,喧嚣吵闹,烟雾缭绕和爆粗口,还有搞破鞋),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儿时的几个玩伴,他们有开狗肉馆朝鲜族老板家的儿子(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叫金英民,后来听说他们全家去韩国打工去了)、二人转剧团的小演员艺名九月红(她的爸妈就是剧团的二人转演员)和麻将馆老板的调皮儿子,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话说的真没错。九月红小小年纪会抽烟会喝酒,虽然不会烫头但是一嘴的东北黑话讲的却是噼里啪啦,整日上蹿下跳却一脸大人模样,这导致我对她的敬佩之情就像隆科多对韦小宝一样,犹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而那个麻将馆老板的儿子呢,时间久远他的名字我忘记了,姑且就叫他麻二代吧,正因为他的生活环境,从小就会砌长城,也许正是当年在他的培养下,导致我现在的麻将打的也还行)。他们几个人中我最喜欢还是跟金英民玩,因为他即没有像九月红犹如大人一般满嘴爆粗口,也没有像麻二代那样顽皮跳脱古灵精怪,不仅仅他跟我一样老实又胆小,还因为每次去狗肉馆玩,赶上好时候还能蹭上几块新鲜出炉的朝鲜打糕吃,香软可口绵柔Q弹。这么多年我从不养狗,因为多年以后,面对随处可见的狗子们,我总会回想起金英民带我去见识狗肉馆后院他叔叔杀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二楼的传销组织(当时我还曾扒门缝看听过一阵子课程,现在回想起来,二十多年过去了跟现在公司老板洗脑那一套没区别)后来跟本片一样,被警察给一锅端,连带把我家的几十把长条椅子也一起收缴了,还好家里认识公安局的人把椅子要了回来(我记得是萝莉脸老姨的相亲对象在公安局当差借的力)。
一楼边角的那间房,曾出租给一户人家开小卖店,炎热的夏天,每天晚上放学之后,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跑去他们店里看VCD,因为有各式各样的盗版港片可以看,其中大部分是赌片和鬼片。犹记得看过一部鬼片 有一把斧头还是菜刀从楼上嗖的一下飞下来落在演员的面前,插在地面上,当时的我害怕极了。
先写到这里,以后又想起什么好玩的童年故事,再找补找补。
(写到AD钙奶,被老婆抓去交粮,用了10分钟快速解决战斗的同时,脑海中充斥着儿时的回忆和本片的剧情犹如走马灯一般在面前闪过,以及现实中不绝于耳的呻吟声。)
生活,不容易啊! 退休工人难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情节确实很接地气!从这一点就可以感觉,这应该会是部很有情怀的电影!可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总觉得内心没有得到充实的感觉!也许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差异? 电影中那些王抗美找工作时出现的搞笑情节,确实挺不错,但也让我同情!那些流行歌曲,也还不错!
东北贾樟柯,写实性非常强,各种文化符号以及脸谱人物,乃至那些流行歌曲,都太让人熟悉不过了,往前往后各捣10年,好像百姓都是这样过来的,什么都没变。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电影,不过事实却是如今想这样拍敢这样拍的电影人确实越来越少。范伟(至少)10年前就该拿(至少)金马影帝了。
先算命还是先设计?-先交钱。
也没见范伟耳朵多大啊,这部电影真的太恐怖了,里面的事情现实到让我觉得恐怖。不过最后终于闹明白一件事,自家日子还得自家过啊,指望不上别人。恩,有一点点像男版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只是一点点
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是特别棒,范伟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很到位,特别是感情拿捏的很准!
这片各方面都比《钢的琴》处理的得当,分寸掌握的极好,悲中带喜,让人笑里带泪。PS:范伟是个好演员。
当范伟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唱起长征组歌的时候,我在想当他唱完,四周的黑暗和寂静会将他再一次吞没,生活的悲剧不会因一时的豪气而消失,那首歌更像是他彻底湮没在生活之中的葬歌。
看得蛮感动的,我身边的叔叔伯伯就是这样的生活,善良、纯朴但是也倒霉
一个优秀的喜剧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千百个王抗美在街头与你擦肩而过,被拥挤的人潮、嘈杂的歌声所淹没,成为没名没姓的弃子。有人以微薄之力为其写书立传,然又有谁敢为千千万万的他们埋单?
因为《钢的琴》而补看了《耳朵大有福》,原来是个长久以来被我忽视的好电影,感觉很像谢飞的《本命年》,是更具生活质感的反励志电影。同样的绝望,《本命年》中最后可以用死来为李慧泉解脱,而“欢迎整死”的王抗美却无路可逃,只能用高唱《过雪山草地》来反讽这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
写实主义手法,不温不火,却是无比黯然无比荒诞。小人物见大社会,处处都是讽刺,处处都是无奈,处处是黑色。这就是中国小县城的老无所依啊,太真实。哎哟这片,相当可以了!范伟同志真影帝。8.4
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简直好得让人颤抖。张猛是个好的观察者。看这部电影,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接拍《一切都好》。不是什么艺术对商业的妥协,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表现生活,不是说质量稍高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
范伟演的好啊!影帝风范啊!
既然给了《钢的琴》四星,那这部就该是五星。相比之下音乐与画面结合得更自然,且带着诙谐戏谑自嘲的意味。写实的场景和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市井小人物都曾经出现在身边的生活里。范伟演得很好,情感克制却让观众非常入戏。生活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措无力和无奈,被打成一地碎片,也闪着微光。
像是纪录片了。草根和底层的真实生活,理想的破灭,无处可逃,中国中年男人的悲哀。对其中剥鸡蛋的镜头印象很深刻
范伟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演活了,特别生动自然,也感人至深!
小人物最难演,范伟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很多时候好电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期待越高反而失望越大,这种电影看完会让人心里一亮。
手法技巧还是粗糙幼稚了,尤其前半部分。最痛恨配乐,七拼八凑令人烦躁,丧失注意力。明显模仿早期的贾樟柯与孔雀的理念,但都不太成功。比较好的细节也有,比如在援朝家与老爸的对话,还有结尾的远景长镜。这片子竟然是蛇头豹尾的结构,后面挣回了分数。
很心酸,很现实的一部影片,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怎样还是要过下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4411M7SQ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范伟10年前的封神之作,号称影史上最催泪的喜剧片,太真实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768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