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我讶异的是,黑泽清自编自导的首部外语片《暗房秘密》(又译《显影的女人》2017),丝毫不比一个法国导演拍的逊色,且极为沉静。影片叙说的是,摄影师斯蒂芬(奥利维尔·古尔梅饰),身处于一座老宅的祖屋,日复一日地沉迷于170年前银板照相法的美妙质感,终而导致妻女相继上吊和摔死。或者说,妻子和女儿以自己的死亡,成就了他的银板古法摄影。斯蒂芬这种沉迷,如同万蚁噬骨的毒瘾而不能自拔。
在幽灵和死亡之间,毒蚀的心灵,如何面对亲人。这与爱伦·坡的小说《椭圆形肖像》相似,那位年青画家为了满足绘画欲望,最终把新娘钉死于墙上。银板照相法从1839年发明伊始,即已具有某种幽灵属性,因为当时银板感光度极低,被拍摄对象不得不长时间保持身体的固定,这种动辄固定一小时以上的煎熬,形同“酷刑”,并非人人能忍受,如片中的玛丽只想早早逃之夭夭。
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因为长时间固定,被摄者的颤抖,会让早期银板照相的写真,伴随着模糊不清的多重幻影,犹如肉身的灵魂附体。这位父亲为了获得世界上最完美的摄影,从起初固定女儿一小时,到后来慢慢发展到最久的8小时。没有哪个女孩受得了如此“酷刑”。斯蒂芬能指使的也只有妻子。妻子死后,就只有女儿玛丽(康斯坦丝·卢梭饰)。由此,影片弥漫着幻觉、幽灵和惊恐的气氛。让人难以得享安宁。
想想,每次拍摄,都要将玛丽固定于铁架上,却还要让她肌肉放松。为了保持这种长久的静摄状态,竟不惜让玛丽服用轻微迷药,结局只能如其母亲那样,连同她固定的身体,形成一帧永恒的图像。玛丽禁锢的身体,连同其囚禁的心灵,以及玛丽在温室精心培育的花草,都相继枯萎死亡。妻女的死亡,在成就这位痴迷摄影者追求的同时,也最终让他走向自我的毁灭。
2
小伙子让·马拉西(塔哈拉·希姆饰),作为一个外来的参与者,斯蒂芬的助手,自他走进来,在他身上同样发生了灵幻之事。这间大宅始终笼罩于离奇、幽暗又不明的惊恐之中。旋转的楼梯,玛丽的身影,暗红洗印房,阴暗的地下室,都让屋子充满诡异和神秘。自然而然,小伙让与玛丽有了情感的交集。玛丽只想离开这个裹挟她的家。本来她要去图卢兹植物园,可终究没能成行。
不幸的是,玛丽亚从楼上摔下来,真正成了父亲古法摄影的祭品。影片为我们构造了两重奇巧的世界。小伙让拯救了玛丽,他把她藏于楼上,一起用餐,一起谈心。而父亲只知女儿步了她母亲的后尘,已死了。他再也找不到如女儿这样的固定模特。且开发商盯上了他的房子,欲开建一个球场。但他拒绝了商谈。房产推销员托马斯找到让,总价可售500万欧元。让建议,如果给他提取50万佣金,他即可促斯蒂芬在协议上签字。
托马斯答应了,让没能让斯蒂芬签字,最终却目睹了斯蒂芬举枪自杀身亡。这也就是说,让与玛丽所描绘的拿着50万去图卢兹建设美好生活的愿望落空了。随即,房产经纪托马斯也成了让的枪下冤魂。玛丽面对惶惶不可终日的让,抚慰他说西莲花正盛开,我们去乡下吧。他们一起终于来到了所向往的图卢兹。他们一早在教堂给自己完成了婚礼。
离奇的是,在牧师进来时,玛丽却消失了。原来,这一切都只是让的幻觉,如同幽灵附体。最后,让开着车,大笑着说这真是一趟美妙的旅行。我所想的是,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仅仅是说一个对银板摄影法的偏执狂,如何因为他的痴迷,最终害死了妻女,显然,不止于此。女儿玛丽指责过父亲把现实与摄影混淆了。父亲却也同样责备过女儿,豪言我要再次用摄影震撼全世界。而女儿却只想过回自己的生活。
3
片中唯一功成身退的老者路易斯,在小伙让到来后,他觉得已无可用之处,便离开斯蒂芬。告别时,老头对斯蒂芬说,如果你们搬到了新地方,用得着我,就跟我说一声。这完全是东方式留后路的说辞。但诡秘的是,这老头以前身置其中,却没有感染上如此鬼马的“幻觉”,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是黑泽清以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遗忘了他,不忍心而故意让他开溜。
电影通过古法照相,以及暗房的秘密,阐释了我们人类暗黑的内心。人类是容易迷失的动物。每当我们人类在某个阶段迷失时,都有一个绝妙的让人无法拒绝的借口和理由,如同斯蒂芬所执念的这种古法摄影。这种被迷惑经年之后,即会让人渐渐迷失其中的“正确性”。这往往是我们人类产生悲剧的诱因。幻觉,是我们人类经常犯的毛病。总以为自己的所做是对的,且还要迷惑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直到铸下不可收拾的大错为止,方幡然醒悟,可悔之晚矣。
面对一块方糖,人类跟耗子没多大区别,总是经不起诱惑,可一旦美梦破灭,人类孱弱的内心,又何时真正拯救过自己。翻开历史的册页,硝烟四起,洪水滔天,饥馑四方,这就是人类可参照的过往。唯一值得炫耀的,似乎就是人类原始生殖的延续。斯蒂芬沉迷其中,明知只有毁灭,却要亦步亦趋地以消耗亲人和自己为代价,正所谓疯爱成魔。
身为外人的小伙让,为何也深陷其中,这倒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他爱着玛丽,被利益所蛊惑,终而走向一个自身所设的迷局。其实,人类的每一步,都在给自己挖坑。每前进一步,离毁灭自身也就近了一步。真的等到哪天,我们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智能化了,甚至我们不用辛苦工作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句话,应有尽有,也许到那时,我们离人类的毁灭也就不远了。这或许就是我们人类的宿命。
2017、12、13
1.我第一张照片拍于五岁半,目前三十三岁。
2.影片给了线索,比如衣服被车门夹住。找不到人就突然由暗至明初现了女主的身影,并且由男主说出“伤口不见了”。这时候应该让观众想到女主已死吧。但问题在于,女主是一轱辘滚下车的意外死亡,而又以幽灵形式出现。这对于影片的表显得荒谬。
起因是女主从楼梯摔下头破血流,直到影片最后男主发现女主老爸给妻子女儿都用了带有毒性的肌肉松弛剂,此时才更能明白女主为啥身体虚弱跌至楼下。
但送往医院途中生死不明或生或死,然后意外消失,并不能加剧揭露老爸的私欲。而女儿又以幽灵形式出现,并且和跌落前状态相仿,又有故意扰乱观众让观众思维走进岔道的意图。你故意想让我看不懂,我也不会看不懂,但看着会不爽。
本片最大的败笔,也可能是某人很喜欢的部分,就是虚幻现实没有各成一派的法则。
如果虚幻的是客观存在的鬼魂幽灵,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存在,比如可以让吊灯晃动、可以选择出现影像现身并让对方有触感、能真正的做饭等,这都可以理解。
如果晃动吊灯于前妻、女儿出现,包括以图像、声音等方式,那全片就必须立足在“鬼”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不是真实的就是幻觉,然后一定要拍出哪怕只有一个镜头是他自说自话,而不是消失了就是消失了跟真正失踪逃逸没有分别,即便前人用过这类方法。
如果再复杂一步:本片承认有鬼,也有幻觉。那么就必须让观众在前30分钟分辨什么是鬼、什么是幻觉,而不能是像现在一样,所有的玄幻实际没有界限,一锅粥一样,
现在的影片,我甚至可以理解为,男主看到父亲自杀是幻觉,杀房产经纪人也是幻觉,和磕完头女主在一起是真实的,与女主结婚完是自己出现的幻觉。
其实有一幕男主问女主,觉得现在的生活真是幻觉一般。女主回应说,难道这样不好吗?
如果此时是男主的幻觉,那女主跟男主做爱饭是幻觉好说,给男主做饭,人必须得吃着什么才不会饿,好吧,这也是幻觉并且导演你为了最后女主突然在车内消失而不肯表达明显这是幻觉。也就是男主此时已经疯了。那请问,为什么结完婚,男主就突然清醒了呢?是结婚让男主清醒的吗?被幸福叫醒?
如果此时不是男主的幻觉,男主跟女主的灵魂去做爱,女主也可以给男主在杂乱的厨房找到食材做饭、让男主买法棍面包。然后作为鬼魂和男主结婚,结婚完了女主就可以投胎了或者完成使命之类,所以就离开了男主再也不能相见。等于导演拍了一个法国版倩女幽魂。
BJIFF' 〔死在片场4〕.
一日三片 Femme sur le film' &Daguerreotype 从多伦多首映,到釜山,总算轮到内地。 本届展映单元日语片最好其之一,电影气质和氛围渲染,以及导演技法,高于 《怒》 。 三个观看层面,1生理上;不安分情绪导致心慌感胸腹部隐隐绞痛。2心理上;悬疑或者恐惧不止是来自未知,而最终是即将预知到的变数且弑杀期望值。3 感官思维;这是电影气质的根部,贯穿所有内容才得出前两者。 不愧为现代日映大师。所谓的“恐惧美学”其实其本质意义并不是未知 黑暗,或是一惊一乍,而是因为独特的美,单纯而阴郁的美,但却无法触及。 道具元素里最今人兴奋的点莫过于对达盖尔照相法的保留,简直圣哉! 用古早的黑布皮腔相机用水银 蒸汽 显影,曝光时长从20分钟到70分钟以上,可想而知是拍攝活体。老式测光,皮尺量焦距。以及艺术价值观保留,杜绝商业摄影。空着肚子可以搞艺术,而且搞得不俗!绝妙。但耗费成本,时间人力。用人形模子作画,艺术成分的摄魂取物。人体等高的银版图片。婴儿入殓二十分钟的长曝光仪式化。 为它服务的魔术腿+地锅+灯架零件+矫正器演变的模特固定器,用其不备的人体僵硬液。 开头的悬疑元素主旨就是引发人的探索心理,求知欲是感官进入造梦空间的钥匙。 不同层次和含义的亡妻子诈现。(偷镜头,跳接,镜像反打。) 共四次;第一次是以陌生人视觉看到的“真亡魂”,因为空間调度不能完全确定,精神尚未出现幻觉。只是情节推进。制造悬疑的引子。 第二次是加深印象的基础上,白昼里出现亡魂,但还是有幻觉的潜在欺骗性。从模糊的远景一切画面,然后就大门推动的引导,这一点细节特别棒,单单从自然风吹动门廊打开这一点来看,远要比某绿幕特效给的强万倍,不是一个等量观。〔这也就是死在片场的终极奥义;为道具中一扇门而死亡,死而无怨。〕全片唯一没完全悟透的点是女儿从楼梯滚落,暗藏动机。阴影里银印底片的边缘掠过了几道水波纹。 然后“复活”后的女孩从男主走完弧形调度线后从黑暗中死而复生,可以解读为聊斋志异里的幻象波。 第三次,从视听语言层面上,亡妻终于面部着光,露出强造型。5个亮相恐惧感达到顶峰!主要在一个动词慢门里的浮动,从花房拉帘的动态身形可以看出,完全俨然是日本江户艺妓的手法,然后第一人称視角下白光打到面部失焦过曝恐惧真实。包括结尾,顷刻之间黑泽清功力显现无疑。这里通过两个逆向反转,技惊四座。 本该在事实观看中死亡而未死亡却死在现实世界里,本该在理想爱情中得到相聚而最终变为空气而保持空气对话。这就是本片的技法,看似飘渺,拍摄逻辑丝丝入扣。现实和现实里的幻觉分裂又聚合。 人设男主尽乎全面,从雅克 欧迪雅的〔预言者〕得出结论。之所以本片他是正常不过的普通人价值观,处理事件方法。包括射杀在内。还有就是起到剧情的穿针引线。这样独特类别的剧作姑且只有黑泽清可驾驭。 生活行为习惯的向逆,价值观的不符,又无法脱离生活固有形态,演变到理性认知的信服。不同于欧美片子的固有框架惊悚荒烈,本片还保留日式内核,包括女孩压抑心里没有叛逆,男主拖沓到最后才顺势爆发,以及父亲性格少了些现实中的诡变。但是这一切都是完善的。 从此片可看出,对于自我风格形态的加深,古典氛围的美学延展,可依稀看出希区柯克等大师的影子,对于恐惧以及内核的诠释。阴阳明暗的界限,时间轴不间断前提,现实世界叙事中的梦境。理性的来讲,父亲死亡是因罪恶加幻觉无法支撑,女孩的消逝其实是在午夜的车内,细节,本质是物理缘由将尸体丢失。男主是当晚摄入幻觉,枪杀倒是真实的。 〔所以归根结底是导演方法及试听语言所作的一些蒙蔽,这是高明之处,也是动人之处。这样观看后纠结,思考,疑问,不解。一切思维活动都值得了!〔死在他人片场的重要元素; 也印证了像经典港片时代作品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后的苦有所值,劳有所用。而并非类似封门* 影借鉴式的饱受荼毒且漏洞百出。所以,没有经验值和不被罩着不代表没有鉴别选择能力,也不代表就没被恶俗的冠冕堂皇而左右意识。〕
不得不说,照片亮相的那一刻,我忘了呼吸。
所谓艺术,就是这个瞬间了。
这是一部无法转述的电影。
拍一张照片,需要曝光20分钟甚至2小时,这不是照相,这是摄人心魄。
艺术家把人变成作品,追求永恒。
废弃的水银吞噬生命。
而社会杀死艺术家,留下一片垃圾。
时间与死亡,生命与永恒。
银版摄影术,是天使也是魔鬼。
本来打算在这个万圣节的晚上好好看它一部惊悚片,结果又被带得思绪连篇,满脑子人生感悟,只好独自行走在北京的天桥上,点燃一根寂寞的烟。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黑泽清电影,不自觉的注意到了很多这个导演喜欢用的手法和钟情的元素。这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温室这个场景,在《暗房秘密》中被用作更重要的表意道具;开场第一个镜头,前景一个监控摄像头、中景列车、后景是正在工作的大吊臂。导演非常喜欢在电影中加入这些有现代科技对人们凝视关系的元素,《回路》中是电脑摄像头,这里则是摄影术。通过凝视与被凝视制造恐怖感也自然成为他的强项,配合他移动镜头的方式以及特殊的取景,总让人有一种主角在被什么东西监视着的感觉。
整体氛围上这两部电影也非常相似,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先是在大马路上走着走着,然后突然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接着这个人就直接飞起来了。前后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差异很大,就像是后期直接飞起来了。但是神奇的地方在于,这种处理居然并没有产生割裂感,这归功于导演对过渡段落的小心铺陈以及对氛围和情绪的把握。
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让送玛丽安去医院那场戏。命不久矣的玛丽安突然叫了让的名字,让跑到后座去帮她擦头上的血迹,这时后窗中不知道哪里来的光一直在闪烁,这种光在前面的房子中也出现过,就像是水面映出的光波一样……之后,让关门时,门夹住了衣服的一角,随后车子失去控制转了几圈后停在了水边,玛丽安不见了,只留下一件衣服在后座,随后很快,玛丽安又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头上已经没有任何伤痕……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黑泽清对声音的处理,玛丽安从楼梯滚落之前没有任何声音,她落水时也同样没有任何声音,这在营造诡异氛围的同时又是多么高级的表意手法!
《暗房密室》讲了一个可以说十分诡谲的故事,前半部分你会发现导演似乎在用惯常的恐怖片手法在铺很多细节,比如蓝衣服的女人、可疑的银版照相、男主角的处境等等,但是黑泽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些铺垫绝不按照正常恐怖片来进行推进。经历了一连串诡异而荒谬的事件,你最终会发现这是一个讲述一个人与自己的过去的关系的故事。
我们不需要试图去厘清其中的规律和准则,因为其中暗含的联系足以连接情绪,一步步推到最后的高潮。在这个故事中导演通过玛丽安父亲这个人展示了很多种“过去”,照相术是留住过去的一种技术方式、玛丽安的父亲一直坚持着已经被淘汰的银版摄影术、他上吊的妻子是他过去的爱人,他面临拆迁的房子是他过去的居所……通过和这样一个人相处,我们的主角让渐渐也和过去关联在一起,并且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己所爱的人。于是他才会拿起枪杀了那个房屋中介。
不得不说,影片的结尾是非常打动我的,看到让对着空气又讲了几句话之后,忍不住痛哭起来。这是对于一个失去挚爱的人无比真实的反应,即使以这样一个超现实的方式讲述。面对这种失去的无能为力、自我欺骗,以及最后一丝温暖在手中流走的绝望。爱人的幻影是一种残忍的温柔,失去的痛通过这种超现实的温柔反而被放大,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PS.女主的选角真不错,那种苍白的惹人怜爱的感觉满满,而且,她的眼珠全称一直在不安的翕动,这算是某种特型演员了吧。
日本导演黑泽清以拍摄惊悚恐怖题材在当今影坛上立足,凭借独特的风格令作品影响力冲出日本,逐渐向欧美电影圈蔓延并得到认可,所以他的第一部非母语电影《暗房秘密》同样以这个类型示人也毫不意外。尽管很多亚洲顶级的作者导演从自己擅长的领域转向非母语片拍摄时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难题,无论是语言障碍还是文化差异都会在作品里留下难堪的印记,甚至扰乱导演的正常水准发挥,王家卫和河濑直美就是例子,但是黑泽清这部法语片,作者风格与题材浑然一体,成功避开了水土不服的困扰,实属难得。
影片题材刁钻,讲述一位钟情银版照相术的摄影师招聘新学徒,之后他的女儿和学徒发生恋情,再引发出一连串灵异的故事。整个故事发生在当今的巴黎,却莫名地具有一种奇异的古典美感。首先,这和场景有关,大部分情节设置在远离巴黎市中心的城郊的一座与世隔绝的老旧大宅里。这种特殊的环境设计为黑泽清的惊悚悬疑风格提供了丰富的发挥空间:螺旋状的楼梯、阴暗的摄影室和户外温室等,而自动开启的门、缓缓飘动的窗帘和频繁闪现的玻璃/镜面这类导演作品里常见的道具,在此精准地渲染出惊悚和悬疑的气氛。
其次,由于摄影师擅长的银版照相术距今年代久远,古老而不合时宜,不仅耗费笨重的摄影器材和底片,而且需要将模特的肢体长时间固定在摄影镜头前,不能有所活动。这套摄影技术无疑是令当今使用数码手机照相的年轻人所难以理解的,然而,照片拍摄出来的效果质量却令人惊异,栩栩如生地还原出人物的美态,甚至是令摄影师想起自己死去的妻子。在摄影师看来,即使人的肉体已彻底死去,但是其灵魂却可以透过照相术获得永恒留存在照片上。这种探讨照相术与灵魂永生的话题散发出诡异的古典意味,遥相呼应葡萄牙电影大师奥利维拉的《安吉里卡奇遇》,那部影片里是摄影师令一名香消玉殒的少女复活的故事。
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独辟蹊径的“鬼故事”,只不过不是那种人死后回来复仇夺命的烂俗类型片。这种独特的照相术给予黑泽清意外的灵感,并非要出现“杀人与被杀”才能呼唤出“鬼魂”,在“摄影与被摄影”的过程中也能营造出鬼魂的意味。这一点是导演将这个西方故事题材与其作者风格完美结合的关键,几个关键情节诸如:半夜撞车之后,女儿每一次现身总是从暗处走出来,这跟冲洗底片使照片成像的过程极为相似,似乎暗示着女儿在车祸后已成为亡魂。另外,摄影师在暗室里重遇死去的妻子,以及在拍摄过程里给女儿用药,导致拍摄后晕厥在地的情形亦如是。所有鬼魂出没的场景似乎都与摄影有着暧昧不清的联系,而黑泽清正是透过这一系列小花招,在叙事文本上成功营造出效果十足的鬼魅感。
也许是法国人编写剧本的缘故,故事还融入了项目开发商收购大宅用以商业投资这个情节,似乎有点现实意味的弦外之音。这似乎隐喻着资本和现代化对古老传统手工业的碾压与淘汰,以及暗中讽刺当下年青人对物质主义的盲目崇拜。
尽管如此,影片情节却没有完全脱离惊悚恐怖的层面,更没有完全抛弃黑泽清一向的怪异风格,逐渐显露出不少逻辑漏洞与古怪的节奏感。比如女儿死去,父亲没有举行任何追悼仪式即便找不到她的尸体,男主角杀人后与女主角逃跑了一天一夜居然没有被警察跟踪也挺匪夷所思的。然而,正是这些不合常理的情节让观众意识到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泽清影片,男主角杀人后与女主角逃亡的情节让我无端联想到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里女主角和男友私奔的一幕,足以见黑泽清对后辈导演影响程度之深。
这部真的太肉了。
聪明的类型作者在拍摄异国作品时善于将自己的作者性凝练为高度概念化的简单故事,配以风格化技巧和标签式场面的集中展示与再现,这确实是非常安全且实用的手法,犹如银河当年同法国合作的《复仇》,然而比起杜生未能翻拍梅尔维尔的遗憾,我们还是有幸看到了黑泽在另一维度上同汉默电影与爱伦坡的汇合。
达盖尔的旗帜。银板摄影术模糊了生与死,恰好对证了黑泽清一直痴迷的幽灵主题。围绕污染土地的无力与出逃欲望的奔走,变成了一个精神分裂的行货类型片。可以做得更好,但黑泽清可以运用法国一线明星,始终是个突破吧。
女主的抛尸或者被不小心遗留在在某处是个问题,也没解释,就用真人影像一直带着走了。
【北京电影节展映】【豆瓣第2600部收藏】弥补金马影展错过的遗憾。一部古典而缓慢,并不恐怖的幽灵鬼片。阴冷的神秘旧屋、古旧的银板照相术、辐射污染的化学制品,带出人们“内心的鬼”。是鬼魅的臆想还是巧合的现实,随剧情发展逐渐清晰。一些地方的处理有点拖沓与露怯,和《放大》比差距明显。三星半
用法国人的资金法国人的演员,在法国这块不相信幽灵的土地上,拍摄一部法国人发明的银板写真术为主题的人鬼情未了的恐怖片,却依旧很黑泽清。
爱伦坡主题,后半截崩坏了。
#BIFF#
看完邻座老奶奶问我 is that what you expected?我真不好意思说,没有啊,我就是想来看Amalric的,哪知道他戏份就两场五分钟都没有。
我们能用银版摄影追忆逝者的魂魄,却无法挽留银版已渐行渐远的脚步。一曲银版摄影术的挽歌。(开车夜逃那场戏的调度也太厉害了吧!)
就这么点破事拍130分钟……还当代沟口呢别特么搞笑了好吧。别说今敏了,诺兰或者阿伦诺夫斯基脚脖子都够不着。最烦这种没事找事装神弄鬼还TM没装好的。水银中毒这个底,你说一句会死?然后没底你就敢拍?主客观分清楚了吗?呵呵。
或許應該翻譯為「顯靈的女人」。故事太短,反而顯得篇幅過長。大量利用音樂和大宅的空洞來創造恐怖氛圍,使用顯影表現顯靈/會議交織/精神分裂。不曉得是否因為使用法文/法國演員,抑或是內容是關於顯影術,要表現顯影過程耗費很長的時間,整部片的步調極度緩慢。
2016BJIFF新彩云。黑泽清不愧是玩心理惊悚的高手,凭借多场固定空镜头营造空间感来制造压迫感,配乐也是牛的一比。但是这故事就有点差劲了,整整两个小时不到一半这结局就已经猜出来了怪我咯?外加整体缓慢的节奏,这出暗房的秘密真是没啥悬念。
那植物看着不动,但它有生命,一直向泥土深处扎根,只是如果土壤被水银污染,它也会枯萎。艺术的守或弃,与之表里;人鬼情给这幽深阴冷添了一丝暖调。第一次看黑泽清,不断的疑惑和惊惧,到最后却有点被这独特的恐怖调子给迷住了。镜头动起来那一刻,像是地铁将出未出隧道时卷起的风吹动发梢惊扰了正在出神的等车人。7/10
@bjiff. 什么叫“爱比死更冷”?大概这就是了。黑泽清的“幽灵世界”,质感太高级,情感太丰沛。
《藏尸阁楼》的《岸边之旅》,难得一部工整的黑泽清,自我重复也多。但第一次看黑老师的大银幕,圆了一直以来的缺憾,还是很激动,也很享受。可惜关键谜底靠台词铺垫传递,最后十来分钟较破功。
#SIFF#3.5:一直以常规观影经验在期待某个转折点,幸好黑泽清最终都未遂我愿;以照相招魂术成功永生(主题具有古典美),走的依旧是拿手的幽灵路线,荒宅如时间停滞的迷宫或曲线行进的异空间,欲望和贪婪在现实的镜像反射下,反向实现扭曲:大银幕的虚胶镜头真惊悚。
偶像黑泽清入乡随俗,借花献佛,巧妙地从别墅暗房照相术在西方舞台上构建恐怖氛围,幽灵扑街、暗夜撞车两场重头戏大师级,巨幕厅看吓掉下巴,可惜不少日常戏份平淡,节奏被稀释不少。
欧式传统建筑散发出的阴冷,黑泽清映画元素满载,把“照片(静)”变成“电影(动)”的做法其实已经宣告了影片的“幽灵”属性。超越爱憎,超越生死,玩得就是属于黑泽清的“恐惧美学”!莲实重彦对本片大赞,惊叹道:没想到小津和沟口在21世纪的法国舞台完成了宿命的融合!
#釜山电影节# 很有古典悲剧感,大厅的镜子总让人觉得会映出什么,和普通惊悚片的区别大概就是导演并不这么拍,但依然会摆出那面镜子(还有五千万能在法国买那么大块地干嘛要买北京学区房……2016/10/08@ Busan Cinema Center Haneulyeon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