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屋檐下的情欲、克制、传承
《情动假日》这部片子超出了它片名所透露出的预期值。
难得的让人沉迷其中如鲠在喉的好电影,跟惊悚片《屏住呼吸》一样的吸引着观众全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屏住呼吸、握紧手掌、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紧屏幕,生怕会错过点什么。。少之又少的台词、场景、情节、人物,就连情绪都不曾有大的波动,音乐也是简洁的,但却是一部表达真爱的电影,不得不说真的很感谢导演贾森·雷特曼先生,为了更完美的去展现影片,足足等了女主凯特·温斯莱特一年,等到凯特休息一年后才开机,所以这真不算是一部商业片,良心导演加一众潜心研究剧情和人物的优质演员,这无疑是部值得奥斯卡的好片子(凯特因此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
让我情不自禁流泪的是小男孩高中时棒球赛获胜结束后和父亲在餐厅庆祝,父亲说:“人们整天说的那些狂野激情,都是情歌里才有的,其实,你应该知道,你妈妈她就是,她为了爱而爱,爱得义无反顾,她是个很棒的女人、风趣又如此美丽,该有一个更好的男人能留下来,帮她带走忧伤,但我承受不了,我只想要平淡的生活,我不知道这几年弥补了多少,很遗憾没能陪伴在你身边”。然后男孩申请住回母亲那里,用高中的最后一个夏天陪伴她,在那里,在那个厨房,他第一次做了烤派,按照当时法兰克教的那样。。
法兰克年轻时粗心使得浴缸的婴儿淹死,犯下牢狱之灾,一不留神逃了出来,阴差阳错住到了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孤身母子家,起先的紧张戒备,假装绑架留宿一晚,打算天亮后乘火车逃走,当晚他就着冰箱的冻肉给母子两做了晚餐,一勺勺喂给绑住的爱黛儿吃(注:法律上知情窝藏罪犯属共犯,也是要坐牢的,法兰克为了不连累他们,假装绑架,那母子两就属于受害者,是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二天没有火车声,原来是劳动节长假,男人默默的为她们修补房子、修整汽车、浴室、房门等等各种男人在家里应该操持的家务事,母子俩感受到法兰克的善意同意他留下来,邻居送来熟透了桃子,吃不完打算扔掉,法兰克手把手一步步教她俩做桃子派,她俩从最初的胆怯到三个人六只手一起在盆里搅拌馅饼的情怯,肌肤的接触、眼神的交流,感情来的自然而然,午后的后院里教男孩打棒球,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一起吃烤肉弹吉他,轻松的不需言语就能感受到久病紧张抑郁发抖的爱黛儿的喜悦之情慢慢溢出散发到身体每一处毛孔随着呼吸一起到来的爱情,那一帧帧画面让不知道得人误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多年后即将出狱的法兰克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过上当时说的那种生活——像一家人一样。爱黛儿仍然住在那栋房子里,共同生活5天相爱的两人在25年后再次重逢,相拥而泣,男孩从小到大一直担忧他母亲无法一个人面对在外面的世界,到头来才知道是自己多虑了,他的母亲一直住在爱里。
男孩成年后开了家做烤派的餐厅,像当年他和他母亲还有法兰克一起共同生活的那个劳动节假日里做的桃子馅的派一样的在面皮上戳了个A+。
我想这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情真意切、恩重如山吧。。
2 ) 如果邦妮克莱德还活着
美滋滋地做UA的飞机飞加州,第一次到西部。设计好好的读书计划和工作计划当遇到几十部摊在眼前可以随便看的电影时,是一定瞬间“崩溃”的,最妙的莫过于在其中看到一部念叨已久的电影。
Labor Day, 一个俗套得不行的故事。一对母子被手无寸铁有伤在身的逃犯“绑架”,在共度了一个labor day weekend之后,温丝莱特饰演的母亲与之迅速落入情网,甚至打算上演一出现代版的邦妮和克莱德,逃之夭夭。
评论多谈及二人那一段“手执手做桃子派”如何动人心弦,于我,却远远不如二人在车里的那一番剖心对谈。
“克莱德”扭了车钥匙熄火,坐进副驾驶,转向“邦妮”:我们将要面对太多路障、边境检查⋯⋯如果你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如果这并非你想要的,没有关系,我完全理解,只管告诉我。“邦妮”听到这里,从自己的惊慌中幡然,望向“克莱德”:“不,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要一样东西过。”
剥掉一层怀疑,两颗心靠的更近,近的连“从来没有XXX”这样的句式都不会引起任何忧虑。“邦妮”终于揭开自己身体的秘密,由于遭受多次流产以及一次死婴事故,她深陷抑郁不可自拔,并导致丈夫的离去。“So I can’t give you a family,” “邦妮”对着“克莱德”,泪流满面。“You already have,”“克莱德”说。
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番对白,一个周末的相依于是能产生持续半生的情愫?是不是因为这样一种对most wanted thing的领悟,才使得数十年后的两个银鬓人的团聚让时光显得黯然失色。
有了这样的故事,也仿佛更容易读懂自己的感情。把六年的时光经常挂在嘴边,时间一长,就忘了念叨的究竟是这六年,还是这念叨的姿态本身。昨天却忽然被一个不熟的朋友一句话点醒,时间在感情里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如果身份和人生阶段没有太多的变换,年数,似乎什么都意味不了,该遇到的,总会遇到。
你想要的,我懂。你的不想,我也尊重。很多感情,可能就在这两件事上夭折了吧。
2014.7.28
3 ) 劳动节:桃子派、俄狄浦斯和哈克贝利芬
海明威曾这样评价马克吐温这位旷世奇才:“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
我很庆幸,自己曾在少年仔的时候拜读过《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一起,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故事流派:在一场刺激异常而又有惊无险的冒险中,少年仔就这样踏上了登大人的阶梯。毫不夸张的说,整个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电影,也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更近一步,不再是两个少年对世界的试探,而是一个少年和一个成年人之间,在整个冒险中互相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最终实现少年的蜕变。
如果不信的话,斯皮尔伯格的《七宝奇谋》《ET》,乃至后来的《人工智能》,都是脱胎于这一故事原型。而近年来的此类影片,更有新科影帝马修麦康纳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妮可基德曼的《斯托克》、囧瑟夫的《海瑟》。至于《超级8》《月升王国》《壁花少年》,或许靠近《汤姆索亚》的精神内核吧。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电影的演绎也有所不同,现时代不再讲求斯皮尔伯格式的纯粹冒险,而是更加挖掘少年内心的变化,尤其喜欢玩弄黑暗元素。但其故事类型的起源一定是毫无异议的。
此类故事中,主人公(富有冒险精神的男性)的身边必定缺乏父亲形象。正因为有这一重设定在,才使得外来成年人的突入和情感上的存续有了基础。心理学表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往往会向同性父母的一方趋近。当父亲形象羸弱甚至消失时,一方面会使男孩在心理上处于防御地位,其表现也常显示为懦弱和内向,比如主人公在爱好上毫无体育元素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则会让男孩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主动承担起父亲乃至于丈夫的角色,即使不是行为上的表现,也会是心理上的表现。
而这就是本片开头一段的由来了:由于父母离异,抚养权归母亲,在这种环境和背景设定下,就会出现片中略显尴尬的情节了。
由此,本片便很自然地引出了对恋母的讨论。主人公承担了父亲的部分角色,并且在对母亲有着格外的依赖和心理顺从,相比较而言,则对父亲则以冷淡态度表现出了相反的距离感。在外来人物弗兰克出现后,首先以后天获得的母性心理将其纳入家庭,并不将其视为敌对角色。而这个缺乏雄性形象的家庭恰恰缺少这样一个完美陌生人的介入,虽然两者关系是模糊的绑架关系,可实际上,母亲和男孩是主动迎合外来者的,因此对这种关系的评价,不太适合再套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来解释了。
可在弗兰克和母亲之间发展出暧昧关系之后,主人公明显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对自己的家庭地位造成了威胁,尤其是影响了母子之间的(不正常)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弗兰克的强势介入无缝地弥补了这个家庭中所缺少的全部父亲和丈夫角色,上能修房顶下能通水渠,外能陪练棒球内能做水果派。外来者弗兰克不仅全面优于主人公自身,并且不满足于承担家庭角色,更要转变和夺取这个家庭,是内稳环境下的强势竞争者。
由此少年便在一副无喜悲的脸上,时常表现出更加的拧巴。这种内耗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一个宣泄口。
于是这就是小女朋友的出场mark。
此类故事中,小女朋友一定会在心理上比男孩高出一个段位,一方面这是现实,一方面这是故事发展需要。因为成年人的心理和表达在少年眼中是另外的世界,只有同龄人之间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心理)交流,而心理年龄更长、发展程度更高的小女朋友(十有八九是叛逆少女,更加凸显其“早熟”程度),即能满足男孩成长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男孩成长中的生理需求。
而后者简言之,就是一个“性”字。
本片前半部分有一个情节,母亲和男孩讨论爱情和情爱。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性教育都是同性父母所承担的,而在同性父母缺失的情况下,这种讨论和教育不免带有俄狄浦斯的色彩。母亲在这段情节中,更是直白地表述出,爱情也是由渴望(欲望)引起的。因此,片中在男孩听到母亲和外来者同床后,也在自己的春梦(湿梦wet dream)中完成了与小女朋友在水中的首次亲密接触。而最后男孩也是在来自女孩的初吻之后,才真正放下了对外来者竞争关系的心结,由此标记着男孩蜕变为男人这一过程的结束。
而桃子派作为一个单纯的性意象(《美国派》不是简单地取派作为名字滴,做派的这一过程和《人鬼情未了》里做陶艺的功能如出一辙),伴随着母亲的颤抖,在慢慢的烘焙过程中也逐渐饱满,才产生了成人在情感上的联系和依恋。
而回到影片本身来说,叙事视角的选取是很有意思的。主要人物有3个,男孩母亲外来者,究竟是坚持男孩单视角才更有连续性呢,还是多视角交叉更完整呢,相信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片中外来者的故事全部由闪回完成,并且前后无任何画面和声音的提示,意图创造出一种时空交叉的感觉,但对故事情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破坏。直到影片中段,我还认为这部片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哈克贝利芬”故事,而是有着更进一步的展开,比如外来者与母亲年轻时候相识相恋,甚至外来者就是男孩的真正父亲。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突如其来的闪回所误导的。或者说,仅仅3天从炮友变成真恋人的故事,对我来说可信度甚至要比悬念和狗血丛生的两代恩怨还要低。
在表演上,肥温不温不火,布洛林依旧木头脸,也算对得住人物设定。而后者的木头程度,在部分镜头中简直令人发指。但本片镜头颇具美感,虽然有明确的87年背景,但在小镇和林间的美景下,这一时间的历史感被模糊处理了,从而更关注于人物和事件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导演是颇有才能的贾森雷特曼(本人记起来倒是经常和“中产阶级代表”喜剧咖杰森贝特曼弄混,名字都是Jason……而且此君也参与了贾森雷特曼的《在云端》……),本片还是吸引了不少大小明星的加盟。除去主演凯特温丝莱特和乔什布洛林,以及成年主人公托比马奎尔(近年来各处酱油),还有不少影视圈熟脸。
饰演前夫的寇森前特工(现菊长)客串前夫一角,不露痕迹的无演技加上这一段不知是否有意neta寇森女友大提琴梗,简直是无痕穿越。
老版蜘蛛侠的报社老板(绕口令一样……)饰演好心邻居。可惜没有和老版蜘蛛侠对戏,也没有吼一嗓子。
又是一位喜剧熟脸,《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饰演robin Scherbatsky(Sparkle)的加拿大前男友,也在接力该剧的短命番《损友的美好时代》有过露脸。
这一位不知道是谁(Tom Lipinski),但是从脸部轮廓和五官到表情都十足像极了乔什布洛林的年轻版(当然演的就是年轻版)。在二季而衰的《杀手信徒》里有过表现。本片中他的表演虽然没大捕捉到角色的越战归来的状态,但是1、这不是反战片(至少不是表现结果不是),2、他对布洛林的模仿程度要高于布洛林在《黑衣人3》里对汤米李琼斯爷爷的模仿程度。当然这也是因为布洛林本身就是靠一张毫无表情的苦大仇深脸走遍天下,模仿难度要低许多。
末了再说一句乔什布洛林。自从《老无所依》焕发生机之后(说实话这片子我只记得汤米李琼斯爷爷和气筒杀手哈维尔巴登),布洛林同志便走上了一条奇怪的、不断重复的路线。一方面是观众实在是喜欢看他这张脸演这种角,一方面是他本人页实在是适合用这张脸演这种角。但是演多了会腻,看多了更容易腻。
尤其是现在继毁了我心水的《老男孩》以后,又去接盘了克里夫欧文在《罪恶之城》里的面瘫角。
罢了,也算是印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781155/
4 ) 劳动日
Labor Day,美国劳动日,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这个假期,一对孤儿寡和一个逃犯的特殊情谊,彻底改变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没有比Kate Winslet更适合的女演员来饰演这个孤独的母亲了,她有着脆弱敏感而又近乎神经质的表演蓄力,丈夫与秘书的苟合,新生女儿的夭折,让她心如死灰。其实她更不能接受的是失去了爱情。
所以当逃犯弗兰克如绅士般把亲手做的食物,一勺一勺送进她嘴里的时候,她封闭的内心初初打开。仿佛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制作桃子派的那幕说明了一切。三人一起,用手挤压,捣碎碗里的水果,揉推着面团,温暖的光晕氤氲柔和,屋里弥漫着桃子的香甜,也弥漫着暧昧的温柔。男孩的成人礼在母亲和这个男人的温柔相对中完成,恍惚认识到,男女之间的魔法不是性,而是爱情和信仰。
谁也不知道结局如何,你的内心如何期待,就会有如何的结局。
《朱诺》《在云端》导演的新作,不同于以往的轻松有趣,他安安静静的拍了这一部《劳动日》,如同电影里弗兰克对男孩说,“朝着信仰起跳,并且始终相信‘你可以凭着自己的双脚稳稳着地’。”
5 ) 《劳动日》--- 可叹爱情故事!
也许有些人的生命,就是这么破碎的吧。譬如男主,他其实一心一意地在对待自己的家庭,结果自己老婆和别人乱搞,出轨,各种出轨;就是不爱他。他每天在家里面照顾小孩子,但是老婆还是各种的惹他生气,他最后到达了爆发的临界点,失手把妻子推下了楼梯。妻子死掉的时候,孩子也不小心被淹死在了浴缸里面。
想必警察抓他的时候,这家伙一句都没有辩解吧。
你说他活着,是不是就在等待某一天的时光中,自己的生命破碎成这个模样。好不容易最终在逃跑的过程中遇到了女主,重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的爱与温暖,但是每一天的时光中,他还是提心吊胆的,然后准备带着女主和女主的儿子逃跑。
女主的生命也是很破碎的。女主婚后生下第一个儿子之后,就变得习惯性流产;女主只要怀孕的话就会流产,掉了四五个小孩子吧。最终自己老公和自己离婚,和秘书结婚;女主内心很痛苦很痛苦,她不知道生命应该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应该怎样走出去,下一步应该做一些什么。
在丈夫离开之后,她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儿子。
最后的一幕场景中,女主的前任丈夫讲说:“你妈妈就像那样,她爱上的是爱情本身;她中途无法停下做任何事。”我想我和女主是一样的,我爱上的也是爱情本身,以为爱情就是像言情小说里面讲述的一样,那么甜蜜温暖,那么让人开心,一直可爱。但是并不是,爱情进入生活阶段的时候,就变得破碎不堪。
猜疑,欺诈,哄骗....你说是谁哄骗谁呢?大抵是互相哄骗的吧,你骗骗我,我骗骗你,到了最终,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输了,谁赢了。
然后虽然男主是一个逃犯,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逃犯真的还是挺值得爱的。他会做饭,照顾到家里面的每一个小细节,漏水的浴室,脏掉的房檐,坏掉的车子....关爱自己的孩子,他把一切都做了,除了带着女主光明正大的上街买菜之外,后来男主还是进去了,女主就在家里面一直等着他,等到了容颜苍老,等到了两鬓斑白。
这样的爱情虽然很破碎。
但是你到哪里去寻找?
电影里面小男孩文男主,你是怎么跑出来的呢?男主说:“我告诉看护如果他们出去抽烟我就从二楼跳下去。”
“没有什么比事实更能误导人的了。”是的呀,没有什么比事实更能误导人的了。
哎,希望每个人粉身碎骨之后,都能一品爱情的滋味吧。
6 ) 使劲努力捋剧本儿
这部片子从开头到结尾都很温和,没有过激的感情,好像即使是高潮,我内心也是一片湿润的土地。
一开始用蒙太奇,一直在切换绿荫的车道,知道画面切换到房前,母亲在紧张地启动车子,儿子在旁边手忙脚乱地帮着拨档。凯特皱着眉头,神情紧张多余,能看出这生活的不愉快。
这部片子从一开始,就是儿子的话外音,也就是从儿子的角度在讲述整个故事。父亲离开母亲,另组家庭,儿子选择留在母亲身边,偶尔做“一日丈夫”,偶尔与母亲“约会”,为母亲代劳所有要出门的事。
直到这么一天,他终于带母亲去超市购物,遇到了越狱的匪徒。匪徒胁迫她让母亲搭他一程,逃开警察的搜查。儿子单纯没有防备,带到母亲面前,母亲拒绝未果,直到儿子泄露出“我只在周末见父亲一面”,匪徒轻轻握住儿子的脖子以示威胁,母亲不能拒绝,于是带他回了“没有父亲的”家。
凯特回到家,哆哆嗦嗦抓着一个刀子往裤兜里送,为怕揭穿,问匪徒喝不喝咖啡。大概是这里,匪徒放下防备,觉得这女子心地极美。于是剖白,表示自己待到天黑就走。为了帮助母亲避免有窝藏罪犯的罪行,将母亲捆绑。除了倒咖啡那里,这里是第一次触碰。画外音开始播放儿子的声音,说母亲对于他的性教育除了 激情之外还有对触碰的渴望。这是母亲说给儿子听的,也是宣泄自己没有触碰的内心压抑。而这时候儿子的画外音出现也表示儿子将这一切变化看在眼里。
匪徒开始将母亲的手绕在一起背着绑起,接着是脚,他每一分寸的触碰,引起她每一分寸的退让。说明母亲这时候起了心理感应。
随后就是匪徒开始做饭。我不太记得,大概这时候他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有重大罪行的杀人犯。而匪徒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只是跟孩子说,总有他们报道以外的故事。匪徒开始做饭,起锅,切洋葱,倒咖啡,中间还有让儿子帮忙开罐头的过程,这时候开始了儿子与“父亲”第一次的互动。
做出饭来,儿子在客厅吃,而匪徒却是跟捆绑母亲的地方坐下,他勺了一勺,准备吃,没有放进嘴里,反而递向母亲的嘴里。母亲看了一眼后,并没有拒绝。反而大勺大勺开始吃起来。这是欲望的释放。
随后这个匪徒开始做家务,开始修汽车,刷墙,做饭,做所有“父亲”角色缺失该做的事情。这时候。儿子的位置就被顶替。因为母亲不再需要“一日丈夫”,而匪徒在情感上比儿子更能完善契合母亲的需求。
这时候儿子已经开始对这个匪徒的出现产生质疑。随后就有了第二条线的产生,就是儿子在超市里遇见的小烟熏,这个小烟熏从她个人的绝度完全情欲化了大人的世界,是用一种仇恨但是又接纳的眼光看待这种关系。儿子从母亲那里失去了的位置,想从这个女孩这里找到慰藉。于是就有了后面关键性的一个情节。
不说那么细了,没有时间。特别喜欢那个做派的画面,甜腻腻的桃子,在三个人的手里上下翻动,这个电影的情绪也到了最温和最甜腻的地方,最后烘焙出来那黄澄澄的样子看着也好好吃。这种对食物的细致描写,也是母亲和匪徒之间感情不断升温的表现。虽然又半夜“rhythm”那一出,但是和匪徒的记忆闪回中对比,是没有什么肉欲的。
后来母亲决定要和这个匪徒亡命天涯,儿子去和小烟熏见面,小烟熏给了他青春萌动的释放点,随后说,那你走了,我就要跟别人make out了。这时候儿子想在母亲那里的缺失,也要在这个女孩身上缺失了。所以才计上心头。最后阻止了这个匪徒带母亲和他走的计划。
他回归到父亲家里,导演并没有过多的解释是因为母亲不想连累他要申述,还是埋怨他打破了整个计划,还是不想触物伤情。但是回想之前在第一次母亲提出要走的计划时,小孩的反应,和母亲对他说的话:我一定不会离开你的。而到后来的转变,是主动让出了监护权。我觉得可以排除掉第一种和第三种可能。
所以才有了后来高中毕业,儿子回家的那个情景。儿子回家,是因为父亲跟他说的一番话。那番话是说他想过正常的生活。而你母亲也没有错,她只是爱上了爱情。后来儿子就回家跟母亲住了。这说明当年母亲跟这个匪徒相爱,并不是心里没有芥蒂的。但是父亲的释怀,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他对母亲多了一些理解,这在他在选择女朋友的品味上也有体现。后来回到家,他给你母亲做了桃子派,母亲遮着脸,这时候,大概母子倆心里都明白,并对当年的事,做了一个无声的和解。
而这个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来对亲身父亲的缺失耿耿于怀,后来又对突然出现的“父亲”耿耿于怀。直到他自己会修车,会做派,会修理东西,会打棒球,才对这个男人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有了一丝的庆幸和忏悔,而之前看到他被抓走的泪水,大抵只是一种歉疚。随后又做起了派的生意,这也是对这个男人曾经的地位的一种肯定。
“我总想让她自己出去走走”。这种话,没有这种破碎家庭的人,大概不知道是种什么体会。这句话我听着就心里挺难受的,这是一种成长的妥协,他深深明白了“一日丈夫”不能慰藉他母亲心里的缺失,所以也无法再去陪伴她。但是对母亲长期做那栋房子的囚徒感到十分痛心和担忧。
而这个匪徒其实也知道儿子的内心变化,所以在后来出狱之前,首先是去得到这个儿子的认同。儿子同意后,他才回到他母亲身边。他尊重并且十分理解这个男孩儿。
后来有个happy ending对于我来说,好像有点多余了。很多人质疑这部电影用儿子的视角拍不合理,但是这部电影很大部分的情节推动都是这个儿子在起作用,他带男人来到母亲的生命里,又把这个男人推出去。随后长大,又把这个男人带回到母亲的生命里。
凯特阿姨演技碉堡,给5星!
不知道是故事过于猎奇还是政治不正确,票房当年是扑街了。不过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爆表,一个小腿可能比宅男大腿还粗的盎格鲁人演出林黛玉般的脆弱,不得不点赞!
荒唐可笑的爱情故事,由小孩视角讲述更是雪上加霜,角色的心理转折理由足够,但是铺垫缺乏。后半段使出浑身解数煽情。
准备移民那一段还真是揪心,结果还是可想而知。本来很温情的故事,却说不出感觉怪怪的。 片尾比较励志,老rose的儿子长大成人开了一家pie店,偶然间被蜘蛛咬了一口,最终成长为蜘蛛侠 —— 蜘蛛侠前传—我的继父and life of pie.
凱特溫絲蕾把脆弱的單親母親演得絲絲入扣,把慾望、熱情如火的內心世界詮釋得很好。喬許布洛林充滿著西部牛仔和硬漢的風格形象,很適合這個鐵漢柔情的角色。飾演小男孩亨利的蓋特林葛瑞芬,我覺得他的演技很出色,把一個彷徨害羞的男孩角色扮演的很細緻。如果不是這些演員的話,我想評價可能會不同!
说这片子讲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人,是学会个词儿不拽就可惜吗?导演一再用各种镜头暗示人物关系的动力来自于情欲,可撇开那些身体饥渴之类的jibber jabber,这根本是两个有伤痕的人的彼此温暖和治愈,背后有更丰沛的情感潜流。男人修车糊墙、擦地打蜡、清理水槽、熨衣烤派之时才是植下爱与善意的一刻。
导演用一种内敛、沉着、波澜不惊的手法将一部剧本并不出彩的剧情拍的引人入胜,特别喜欢这种安静中蕴含饱满的人物心理斗争的感觉。从泰坦尼克到现在凯特的演技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到了一种境界了,这种不需要特别表现的内心戏最考验一个演员的能力,她做的真好!
凯特·温丝莱特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个角色生涯一下子突然从少女直接过渡到中年妇人的女演员——神经质、琐碎、苍老,可还是觉得美,我一定是太爱萝丝了。
劳动节逃犯干爹五日情。故事和表演都不差,但感觉怪怪的。《Juno》导演Jason Reitman可能还是更适合都市黑色轻喜剧,这种严肃探讨人性啥的东西总有点什么不太到位
夏日骄阳下的树荫斑驳,迎着逆光一路洒落,好美。一如凯特温斯莱特,脆弱又坚强的笑容。
情动最初必是性之吸引力。然而加深女对男爱恋思慕的是他的绅士和细腻,温柔的做着桃子派,给地板上蜡,修车,教孩子打棒球。延续爱的可能根植于这无时无刻的细节里。受过伤害的人一旦爱起来比常人坚定太多。这片子让我想起《似是故人来》.....两部的结构很像,都很好看。
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好甜
这温情。不过应该列为18禁,小孩子看见坏人还是要跑哇
看着让人比较压抑,不过电影还是好的
画面很美,故事很温情,凯特很美
非常狗血啊,饥渴中年妇女和家庭妇男型逃犯的爱情故事,当温斯莱特对儿子说,我们全家一起去加拿大的时候我就#%-+,缺乏逻辑,青春期的儿子的躁动和囚犯大叔的闪回也表达的不好...
缺少丈夫的女人和缺乏父爱的男孩,遇到'全能'型男'大厨'互相慰籍,不沦陷不合理.剧情缓慢,画面优美,若能深挖男孩内心潜伏的罪恶,换个凄惨的结局多好.不过很高兴能参加试映和电影节颁奖仪式.
情节无比流俗,转折过于煽情且并非一直有说服力,但每到紧张段落真的让人心脏提到嗓子眼。最后虐得不行,但到最后还是“仁慈”了一把。叙事角度选的是儿子而不是母亲本人有点奇怪,说不上是好是坏。光看凯特温斯莱特就绝对值回票价。
奇怪的是,我一直以为这会是一部【廊桥遗梦】那样的电影,结果这片子后半段的狂煽情,倒是确实有那么一点感觉。用孩子的视角来叙事,这个做法有点糟糕,两位成年人的过往背景铺垫明显太慢,表演也被压制了,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故事缺少有力的外部冲突,而不是这样的过于套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