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ersonal Critics-UKeham
Personal Critics-UKeham
Criteria: [A.没意思 boring; B.可以看看 fine; C. 好看 nice; D.非常值得看 Great ]。
Personal rates:B。
Brief:讲诉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几个实验其中一个最重要和有争议的是电击实验的过程及后续,该实验表明人性的顺从性和平庸的罪恶,片子整体有点无趣。Base on a story of a famed social psychologist of Yale University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1961.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controversial was electrical shock experiment concludes the theory of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d consents the theory of Mediocre evil.
2 ) 《实验者》
感觉和《黄金时代》的手法类似,《黄金时代》更多的是其他人的叙述。
常说中国人有奴性,奴性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权利的屈服。但这个实验是以角色扮演为基础。很多情况下我们潜意识里知道那是错的,但容易被赶着继续下去。这个时候我们是乱了心智、失去理智的。关于大众心理,我们主要是受环境的压迫。当你的行为异于常人时,你很容易被隔离。人是群体动物,所以为了加入群里不得不抛弃心中真实的想法,而认为大众是对的。就像皇帝的新衣。又想到了思想统治的威力,洗脑的强大功效。
3 ) 对恶的服从,就是对善的背弃
你参与了一项实验,掌握得有电击其他人的权力,而且电击量会越来越大。你会去电击吗?如果实验者告诉你,这种电击很安全,不会发生危险,那么即使对方已经痛苦不堪,连连求饶,希望你停止,你会继续进行实验吗?这是美国最新影片《实验者》所表述的内容,而此项实验真实地发生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这项非常有名的心理实验,这项实验引起轩然大波,围绕它的争议直到现在仍未平息。
耶鲁大学募集了七百多名志愿者参与这项实验,令人遗憾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在这么多实验者中,只有一人坚决地中止了实验。他是个电气工程师,他说他非常清楚这种电压的电击,被电击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其他七百多人尽管有着犹豫,尽管不时地希望实验方停下来,但在实验方的不容商量的要求之下,还都将实验进行了下去。尽管他们的良心饱受折磨,尽管他们形体上也表现出挣扎,尽管他们中许多人眼里满是痛苦的泪水。
其实,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能够看清楚实验中的一切。他们的心情很是放松,最初是把此剧当作喜剧来看待。看着电影中实验电击之人的各种表情与动作,确实让观众颇为兴奋,并且乐不可支。并非因为观众残忍,而是观众知道被电击的实验者根本不存在,只是实验方的一个人在
隔壁房间放着痛苦哀求的录音。观众与实验方一样,都只是在观察着电击者的表现。而这,恰恰就是此项实验的目的。耶鲁大学的实验者们,即是想通过此实验来观察,看看有多少人会在制度的要求之下,因为执行命令而无视他人的痛苦,做出明显违反人性也违反本心的残忍之事。实验得出的数据恐怕颇为符合实验者的预设,当然也让旁观的观众感觉失望。数据公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进而不断地受到质疑。
质疑者针对的是其实验的程序,最大的问题即是向参与实验的人做了隐瞒,没有事先告知让其痛苦的对面实验者,其实并不存在。虽然在每次实验做完之后,实验方皆会向参与实验的人说明真相,大多数人亦给予了谅解,但在电影之中,仍有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是啊,让别人来观看自己在逼迫之下的残忍,换谁都会愤怒。不过主持实验的米尔格拉姆博士,尽管谋得了哈佛大学的教职,但却因实验的争议太大,而未获终身教席,只得去了纽约城市大学做了系主任,一生中还做过很多心理实验,但仍郁郁不得志而早逝。此片就是关于他的传记片。
其实,大家都已明白,此项实验所探究的,就是人类的服从心理。表面上看,这种心理并无大碍,服从亦是人性的一个趋向,在一个社会之内也得有此一项。但像电影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超高比例服从,面对残忍却依然执行命令的服从,却不得不让人深思。米尔格拉姆博士做此实验的目的,就在于在十几二十年前,所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就与这样的服从心理密切相关。那就是发生于纳粹德国的大屠杀,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而执行这让人发指极其残忍命令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德国人。
为何向来理性的德国人,却能做出如此兽性的事来?这确实引起了战后人们的思索,德国的浩劫,不仅是制度层面上的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因素,甚至与普通人的心理也有着极大的关系。耶鲁大学的此项实验,也是众多反思的一部分。巧合的是,与时同时,大屠杀的刽子手艾希曼落网,并在耶路撒冷受审。这个如机器一般执行着杀人命令的艾希曼,无可避免地与这个实验联系到了一起。
艾希曼案件曾经轰动一时,这个犯下令人发指罪行的人,在个人道德方面却并非一个邪恶之人。他并不憎恨犹太人,他也并非屠杀犹太人的决策者。他喜欢古典音乐,有着良好的品味。他有着一个堪称标准的家庭,他爱他的太太爱他的孩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却经过他的手,将数百万的犹太人源源不断地送进了毒气室,送进了焚尸炉。没有一丝的犹豫,也没有一点的同情。直到他坐在审判席上,他仍无忏悔之意,认为自己只是服从着来自纳粹党的命令,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
著名的犹太裔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为此写下了两篇文章,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这个概念与这场审判,永远地留存于历史之中。但阿伦特却并不同意米尔格拉姆博士的此项实验,她虽然认为艾希曼之流的罪恶并非个人之恶,但他们也得承担着责任。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放弃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甚至其行为也有违于自己的良知,这是一种平庸之恶,这种恶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危害远远大于真正的邪恶。而实验本身却以人性的普遍缺陷也即服从的天性,将这种恶一带而过,从而让艾希曼之流得以逃脱。
不过,无论如何,这种服从的心理,确实要对大屠杀负起责任,这种深藏于许多人内心的服从心态,正是极权主义得以存在的基础。阿伦特从哲学的角度予以剖析这种平庸之恶,米尔格拉姆则从心理实验的角度,证实了这种平庸之恶的存在。服从并无大错,但当我们所有的人面对着强权,既无独立的思考,也无反抗之心时,则就会纵容着罪恶的滋生与疯长,就会让平庸之恶演变成滔天大恶。
米尔格拉姆尽管活得并不长,却做了很多类似的心理实验,更加深入地探究着人类的社会心理。电影中都有体现,很多的实验其实现在已成常识,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他批评了一位教授的实验,认为他未有深究这个实验后面的原因。但这个实验本身,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人个共同参与一项实验,其实五个人都属于实验方,只有一人是自愿的参与者,而他却并不知道。当前面五个人故意说出错误答案之时,这个自愿者虽然对于问题都有自己良好的判断,却放弃了自己的答案,而选择了与其他五人保持一致。
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不愿跟从良知的指引,坚持自己的看法。从其本质上看,其实这也是一种服从心理。他面对着权威选择了服从,在这里,大众的行为及社会的舆论,充当了权威的角色。之所以如此,在于对于自己缺少自信,同时恐惧着如不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很多极权的社会中,不就是如此吗?不是不存在着反对者,而是在强大的大众压力之下,异见者为了自身安全,只能选择收声或者从众。因此,万马齐喑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我曾在看完此部影片之后,用一句话评论了影片:“人性其实无法深究,也经不起任何的试探:黑暗无边,让人失望。”人类的心理,犹如深藏于海水之下的冰山。然而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正视,才需要去思考。人性之黑暗,是人性中兽性的一面,也许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但人毕竟不是野兽,人类文明的过程,正是唤醒人性并放弃兽性的过程。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能让我们见识到人类中的黑暗,也能让我们心生怵惕。
4 ) 《实验者》:把学术著作搬上荧幕,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斯坦利.米格拉姆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如果静下心来看的话,一点也不会枯燥。人们总说电影比不上书,但影像有影像的魅力,更生动形象的呈现,通过声音、图像、剪辑,甚至氛围,去突出一件事物,这是影像特有的优势,文字是没有的。这部电影如果以书的形式呈现,应该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是电影抓住了这部著作的精髓,将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了解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格拉姆(彼得.萨斯加德 饰)的服从性实验和他的理论——人性有非常严重的从众性。人的意识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无形之中作出与自我意愿相悖的决定。而这个理论,在形象化的举动面前,更清晰显著地暴露出其隐含的可怕威力,令观众不寒而栗。影像独特的优势可见一斑。
起因是受到二战集中营惨无人道的杀戮启发,米格拉姆教授想探究人为什么会集体作出这样的举动,这些人大多不是恶人,恰恰相反,他们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人,家人、邻居、街角的鞋匠等等,有些温柔善良,有些热忱助人。实验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是管教者,另一人是认知者,管教者须对认知者的每一次错误回答施以惩罚——电击,且电压逐次升高,不许中途停止实验。在这过程中,管教者和认知者中间隔着一堵墙,因此管教者只能听到认知者的惨叫而看不到实际情况。事实上,认知者并没有真的被电击,那些惨叫声都是事先录好的。这也是这项实验在日后倍受诟病的原因。实验结果,60%以上的管教者施以的电击都一路飙升到了450伏特,远远超过人类承受极限。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过犹疑和挣扎,但最终都服从实验组织者的命令,没有中途终止实验。
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从来没人敢做这样的实验,这结果触目惊心,这方法也触犯禁忌。但事实证明这些管教者除了因被欺骗而满怀愤怒,心理上未因电击他人留下阴影。而后出现的三个从众实验,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电梯从众和仰望天空从众,当年的集中营集体屠杀背后的原因逐渐清晰,也令人不寒而栗。
从众是人类的本性,我想大概是因为,从猿猴到人类,一直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如果是老虎,也许不会如此。从众性随处可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小到日常的一个细微举动,大到集中营屠杀这种世界性的恶性事件。如同你已经看出来了,从众性并不是一味坏的,它只是一种普通的本性。事实上没有一样事物是绝对的坏,只是在某些机缘下,它内部深藏的恶劣影响会成倍地爆发出来。为何会有集中营事件?为何居住在集中营周围的德国人、全世界各地的很多人,明明知道这种反人道的行为存在,却不去阻止?也许软弱和良善的缺失已不是主要原因,从众性才是主导因素。当一群人望着天空,你为什么会停下来一起仰望,甚至拍照传朋友圈里?当电梯里其他人都是背靠出口站立,面向出口站立的你为什么会转身?或者,这样问,难道与众人相悖给你带来的不适感就这么重要么?答案是,是的。这种不适感在很多情况下令我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自己的意愿,追随大众,因为这会令我们感到安全。群居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感。即使人类拥有了智能,登上了食物链最顶端,主宰地球,可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动物呵。
那些众人仰望并无奇特的天空的镜头,那些电梯中面向出口站立的人缓缓转身,面带尴尬和不适的镜头,甚至观看这一过程不断发笑的观众的镜头,都令观者惊心。电影的色调是冷峻而严肃的,仿佛一本活动的著作,米格拉姆教授时而游离于事件之外对着观众缓缓诉说,又让人恍惚有哈佛公开课的感觉。这解说让影像的表达更加清晰,算是文字的另一种形式吧。米格拉姆教授与阿希教授会面,四人坐下来谈论,背景是灰色的画有城市景观的幕布。这种类似话剧的形式增强了电影的严肃性,而其中的粗糙和荒诞意味某一程度上也嘲讽了对米格拉姆服从性实验加以诟病的众多学者。阿希教授是这些学者的代表,代表了他们的自大和权威。这里有一段渊源,米格拉姆教授早前是阿希教授的助手,被阿希教授压榨,受到权威的学院派蔑视,学院派的官僚主义使米格拉姆教授不得不放弃了很多选择,后又因服从性实验受到更多干扰。所谓医者不自医,米格拉姆教授从未反抗过这些不公,他正是用自己的实际举动印证了他的从众性理论。
所以我们要从众吗?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个体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从众与否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在涉及个人幸福和社会正义的事情上,比如择业、择偶,比如遵守行业道德、战争中的大屠杀这样的大事,从众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很多人抱怨没有自由,然而自由是需要人去争取的,独立思考是第一步,如果不愿意承担独立思考作出的决定带来的风险和苦难,谈何自由?
5 ) 人类不了解人类
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实验者》很沉闷;作为著名的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事件回顾以及米尔格拉姆教授研究人性的纪录片,《实验者》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
通过实验来证明人性,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来看都是一种相当大胆和新颖的方式,因为我们习惯了把实验看作是科学研究的工具,而心理学总是介于传统科学定义的边缘。人类了解世界也许远比了解自己多得多,所以我们永远在重复着历史,一次又一次犯着同样的错误,作出同样的选择,正如米尔格拉姆教授自己说的,理解了人性的原理不意味着你可以改变它,他也要受到自身人性的局限而在相应的情境下产生相对的感觉和情绪。人,说到底,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情感的动物。
在他实验的前面,已经有了《乌合之众》的精彩论述,有了希特勒的灭绝种族大屠杀、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重大事件做历史证明;但是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这样赤裸裸的数据结果,直白地宣布人性的懦弱和邪恶。这个实验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监狱狱警和犯人角色扮演的实验,还有电影《朗读者》,它们都在反复地印证着同样的事实,我们人类的确是如此的不堪。
片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就是米尔格拉姆教授对实验对象做回访的时候,有个女人说他的老公知道了这个实验内容,坚信自己如果参加绝不可能按下电击按钮。对我而言,这就是人性的关键所在,当我们处于事外时,会倾向于用理性去判断事物,而当我们亲身体会的情况下,便陷入了感情驱使的泥沼:恐惧、虚荣、贪婪…… 而最终出乎意料地表现出我们自己所不齿的一面。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很大程度上来说,人只是受到本能和情感支配的动物。康德所宣扬的绝对的善恐怕永远也不属于人类,而属于神明,或者某个星球的外星人。
6 ) 实验先行
电影挺特别的,这种把主角抽离出来自我讲述打破第四面墙还挺有趣的,感觉你在跟着他走过他当年的心路历程。
而且电影当中大量运用了舞台剧的一些效果比如背景墙等等,把你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突然想到一个观点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更清楚的发现一个事物的美 你最好要从中抽离出来 在一个比较远的距离去看他 。我觉得这个电影可能就有点儿那个味儿了, 它通过运用舞台剧运用的一些手法, 把你从现实感中抽离出来, 然后在让作者或者说这个实验者带着你去回顾他当年的一些故事, 我觉得这个想法真的挺棒的 。而且拍出来确实挺好看的 。
当然了, 关于这个电影的主题, 我觉得讲的就是,要去坚定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一些举措吧 ,因为我是这样想的 ,正路不一定就是平坦的, 它可能会有很多的 坎坷和障碍 ,但是只要你认定你的一条道路走下去, 有一个想法 把它去实践 ,我觉得得到结果的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 。然后要去做那个实验者, 要去做那个想法的先行者, 实践者 ,坚定者, 坚定自己吧 。
7 ) 起名废+非心理学家的影评
难得平心静气的看完了一个还算可以的电影,在写这个影评之前先手贱点了一下已有评价,发现一个分析到位列举1、2、3、4的影评,当时就吓跪了:难道是我太肤浅了,为什么他说的我神马都不懂<笑cry>后来翻到后面才知道是专业的= =
首先我是不会告诉你们我最开始选这个电影的原因是因为电击,内心的小人在大叫:这么独特的情节哎╮(╯▽╰)╭小蠢萌(然而并不萌)然后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这下好的片子为什么挂的是英文字幕,这对于战五渣来讲简直瞬间清空血条啊
呃呃回归正题,这个电影却确实确实没有人受电击的恐怖画面,想看不敢看的朋友放心吧。整个影片讲了一个服从的主题,在讨论人的服从的问题,如果要是有研究的人看起来会挺舒服的。。。太晚了不继续写了ヾ( ̄▽ ̄)Bye~Bye~
8 ) 学术类电影就要像吃糠咽菜,爱吃不吃。
搞学术是很无聊的,无趣的,平淡的,像吃一口馒头,就一口菜,没有什么的多余的新意和起伏。
很多评论和媒体认为这部电影平淡,excuse me?搞得轰轰烈烈你觉得假,搞得平平淡淡你又觉得无聊?为了评论而评论,你不是喷子?
科学是平淡的,我们要做的是感受到这份平淡里的力量。将学术和现在已经无比商业化的电影结合,到底谁应该占上风,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但终究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学术上的一份冷静和平淡不应该是这种自传类、包含学术元素的电影需要避讳的,相反正是需要表现的。观众应该从电影中能分辨搞学术和搞社会工作的差别,从而对科学带有一分敬意和尊重,这是这类电影在现在社会需要传达的意义。如果这类电影和其他电影给观众造成的刺激点是一样的,那着实是可悲的,我也不会在热衷于此。
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善良或者特别,在心理学上大家都平庸得可怜。
拖了n久,终于把这部闷片收尾了。权威服从电击实验的还原部分都好看,开篇让人眼前一亮。如果导演不是试图在一部片子里堆砌所有的形式、技巧和语言,把舞台剧效果、打破第四道墙、好莱坞黑白老片布景、超现实手法等贪心的轮番玩一遍,大概对人物的刻画反而还能更深入点。
萨斯加德也像萧红和纸牌屋那样直接向观众讲述,社会关系学用假电击研究人的从众,双重标准和服从权威做的实验,街上朝天看那个很经典,还有常见却不认识熟悉的陌生人也很有意思,最后无非就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Milgam这位心理学必看权威的著作值得关注。北影节竞赛片
看见表象下的人性:规则合理、权力加持下,意识服从,权力运用的狂喜与疯狂;极权或不安的社会里,没有人再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影片后半段未免有些拖沓 但是总体来说形式非常抓人 用房间里的大象 直接对话镜头 戏中戏的方式制造疏离感 而这种疏离感同时也把观众囊括在故事中 指出屈服权威的人不仅是参与实验的人也可能是普通观众 you can't rid yourself of this humanity.
片中提到的眾多實驗都已揚名,煞有介事再述並無驚喜。實驗的道德爭議只見自辯,卻無自省。夫妻私事也沒有太有趣,一部探討人性的片子對人性卻沒有甚麼洞見。Peter Sarsgaard的演出淡如水沒有說服力。抽身技倆不如《紙牌屋》節約精妙。影片既不夠紀實,又不夠風格化,兩頭唔到岸,在水中央遇溺了。
用偏舞台剧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结果却让角色“扁平化”了许多。过目即忘。#BJIFF#
一直都很爱这个实验,它告诉你人性的残忍可以到哪里。/ 派对前在电梯陌生相遇的桥段,很有趣。/ 美术风格让人想起美剧《性学大师》。/ 薇诺娜瑞德老去太多,但演技还是很精准、微妙。/ 虚虚实实的景,和冲镜头讲话让人烦得抓狂。/ 整片很像流水账
电影还是不错的(字幕问题太多了。phone number自作主张翻译成手机号码,1961年哪来的手机?)
用实验串联起主角的一生,形式上相当精彩,甚至可说是对传记题材叙事的一场颠覆性实验。舞台化布景、隔空对话、戏中戏、纪录素材、音乐剧、elephant in the room隐喻实体化、颜色和配乐的使用,从画面到声音都不遗余力地制造着间离感(且很成功)。Sarsgaard从头到尾对观众说话简直大型voice porn(
这个实验过于著名了,被讨论过很多次,能解读的东西已经被彻底解读过了。这电影想达到的东西太多,既没有深入探讨人性之恶如何被释放和抑制,也没有探讨实验机制本身。一会陈述实验,一会陈述科学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控太失当。
很好看的传记类电影。简单明了,引人深思。对社会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觉得教授做的实验都具有现实意义,很棒。从原本的五星改为四星,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感谢美帝教授证明党卫军看守是无罪的,元首万岁
面对违背良心的指令,人性可以发挥的抗拒力量有多少?米尔格拉姆最著名的权力服从电击试验。如果电影能全部放在实验本身、而不是试着包揽人物生平就好了。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但越到后面就越露出疲态...
三种人 1.make things happen 2.watch thing happen 3.what happened?
耶鲁服从权威实验改编,抨击实验的人或许是无法面对或承认人性本恶吧。舞台剧的表现手法还是挺有记忆点的,但导演什么都想要,导致得实在无趣看不动,闷,真TM的闷。/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屋子里的大象
蛋挞
只吐槽一点,剧中用TIP的相纸,但那个年代的宝丽来原产相知吐出来貌似不是蓝色的
中途又睡过去了,没有看全。薇诺娜没什么发挥,很鸡肋的角色。电影院热到无法集中精神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