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导演说了,这片是喜剧!
导演来北京开见面会。
他说:本来我确实是写了一部惊悚片,但是他妈的约翰尼·德普太逗了,每次他看到我和朱莉在现场严肃认真的样子,就先讲各种笑话逗我们开心,等我们笑够了,他才开始演。于是后来,我不得不把这部电影改编成了一部喜剧!(导演自己也表示无语)。
导演还说:麻痹!我本来打算《窃听风暴》之后马上拍一部自己想拍的严肃、黑色、牛逼的电影,但是索尼的人非让我拍一个适应好莱坞的片子,我想了想,操!好吧,那先拍部喜剧轻松一下吧,省的以后大家都觉得我只会拍政治电影!
导演又说:尽管这部电影在宣传的时候是按照一部动作片来宣传的,但是,我自己深知,这他妈的是部喜剧。喜的连今天你妈妈刚死你看了都能乐出来的喜剧,都是他娘的德普给弄的!
导演非说:这片本来是找汤姆克鲁斯演的,结果丫闹脾气,谁知道为什么啊,反正不演,最后就让德普演的,德普这人真是不赖,演技也好,就是太JB闹腾。
导演最后说:我和索尼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他们都对我特好特义气,给我钱让我拍电影,至于电影赔不赔钱我可管不着,我是个艺术家,我只管做好我的艺术创作,至于电影挣了多少钱或者赔了多少钱,那些事都由他们来处理。(记者对这个尖锐的答案表示满意,因为她本来是想问导演对德普和朱莉的表现是否感到满意,结果中文不好的外国翻译给丫翻译成了票房的事儿,真是意外收获。)
听完导演一席话,我觉得,其实这片也还行。您想啊,一惊悚片拍着拍着楞给弄成喜剧,导演也不容易,好莱坞也不好混。再说,俩人谈恋爱谈到这份儿上,我觉得也挺感人的,怪只怪我们当初想的太多,非觉得只要有这俩演员这个导演,就必须是多么牛逼多么难懂多么深刻的让人浑身发抖的片,我们凭什么这么想人家啊。
最逗的地方就是德普转身看到朱莉刚换完衣服脱口而出:FUCK!!
以及最后朱莉特别苏菲玛索造型的靠船上跟德普说:“花了2000多万你丫就弄了这么张脸啊!”
PS.上苍保佑幸亏汤姆克鲁斯当初没答应演,要是他演更指不定怎么惊为天人的烂呢。
2 ) 我就当它是朱莉代言的旅游宣传片看的
第一、纵然我是女的,也被朱莉华丽丽的出场给震慑到了,人为什么可以气场强大到这个地步?虽然我是Johnny Depp的粉丝,可是我觉得这个片子里面,他算是打酱油的了。
第二、每一幅画面都是一张明信片,如果它是旅游宣传片,我打100分。
第三、这个也能归为惊悚片么——我的惊悚点还挺低的。
第四、明年夏天一定要找时间去欧洲旅行——题外话。
3 ) 只有不把观众当白痴的才能拍出好电影
说到电影产业,从产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综合来讲,能与好莱坞抗衡的就是法国电影了,再加上语言霸权之争,导致彼此很有点“世仇”的味道。但是最近这几年出了些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本土没人待见的美国小说屡次被法国电影人改编成本土票房不错的电影,法国某些压根不会说英语的导演和英语尚能过得去的演员纷纷脚踏两块市场,英语电影几度remake法语电影。
英国人改编Wild Target算是挖古墓,而美国人改编的《危情三日》和本片则都是炒新鲜冷饭——这就相当有趣了。一方面这种大方重制的态度显示出英语世界的绝对霸气——就不相信你们这些小语种电影能在全世界拥有多少观众了,我坚信只要我不主动承认除了法国佬之外根本没人知道这是改编的。另一方面选择了这样两部在法国本土并不算成绩惊人的电影也彰显了好莱坞的口味——《危》和本片虽然被法国人拍得类文艺,但本质上情节都很奇突,一波三折。
于是我们很容易理解好莱坞的商业运作模式:故事情节已经pass了法国观众的考验是靠得住的,只要略改改剧本就行,找两个大明星,尽量把场面拍大——反正按照美国人“硕大就是美”的审美原则撑死往大里做(不要说在这一点上,我朝各“大片”倒是深得好莱坞精髓),拍完了凭借英语的优势,全世界一扔,票房自然滚滚。
不过也就是这两部片子出来的成效证明了一件事情:专业的电影生产流水线自然是优势,然则电影作为一种商品,主要的目的还是投观众所好——尤其是类型片,所以实际上是观众的整体口味和欣赏水平决定了电影的样貌。说得通俗点,就是一个地方的审美观决定了整容产业的大方向。
《危》算是诚意之作,导演胆子小,只敢照猫画虎,故事线和人物关系几乎就是原样照搬,我说编剧大人的唯一工作其实就是把法语翻译成英语而已,这翻拍算是“翻”得彻头彻尾,“拍”得基本很水。而本片不知道是应该看在曾经拍过《窃听风暴》的导演von Donnersmarck的面子上说是 “艺高人胆大”呢,还是就出来的成品说是“人傻胆就壮”呢,是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典型,比之《危》甚至连“诚意”二字都没有,简直就是一副赤裸裸来骗钱的嘴脸,让人恨得牙痒!
本片改编自Anthony Zimmer,中文译名《逃之夭夭》,其实这个译名不是很好,因为这原名很直接地向观众传达了一个讯息——影片的戏肉乃在这个Zimmer身上。这种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核心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Rebecca,原版电影也刻意营造一种希区柯克式的“普通游客意外卷入神秘事件”的悬疑。
原版电影在一开始伴随着女主出现的就是通过警方之口给Zimmer画相,并且丢出了一个伪矛盾——找到并且抓住Zimmer。于是观众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女主与Zimmer有关系。进而生出了“她与Zimmer到底什么关系?火车上的男人是否Zimmer”这样的疑问。
在这一段里,主要引导故事——或者说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乃是女主。直到旅馆一夜之后,看到一系列骤降到男主头上的奇异事件,观众已经能猜到女主在火车上向男主搭讪的动机,之前的两个问题只剩下后一个。至此,希区柯克结构其实已经完成。
在这个部分,情节的主导权开始转移到男主身上,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被他的命运所牵动。而当故事层层推进,却始终没有Zimmer的踪影时,其实对于第二个问题,观众也已经心知肚明——这时候,我们就知道Zimmer的身份并非是本片真正的悬疑,在最后一部分里要解决的矛盾其实是经由前两段所铺陈好的,分手的男女是否能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而合好,这样一个问题。
最后决定了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完满解决的钥匙,是在男主手中。
当影片结束后,再回想一下,其实女主刚上火车时两人关于彼此感情状况的描述已经告诉了我们这部电影的核心乃是感情问题,而一旦我们把注意力从美丽动人看似主动的女主身上移开,就会发现,在这一场似乎由女方主导的“引诱”戏码当中,其实真正老神在在的乃是男主。
在原版电影当中,故事几乎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角展开,极少有背景介绍。被好莱坞看中的奇突剧情既没有影响观众对全片脉络的把握也没耽误观众理解和跟上故事情节。用简单的方式来表现曲折的情节并且通过节奏和电影语言的帮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表现深入的情感,这是法国电影的表达方式——其实现基础是,大家要相信观众的智商。
好莱坞明显对观众的理解能力没有这样的信心。于是这个原本非常清晰的感情悬疑故事被拆骨剥皮,揉巴揉巴塞进了惊险片的套路里,并且配之以俊男美女,威尼斯风景,大摇大摆地出来骗钱。
编剧非常清楚地从一开始就告诉观众——女主上火车的目的乃是找一个形似Zimmer的男人。目的是想叫观众产生以下担忧——女主是否能成功?而当女主成功之后,观众就应该为男主的命运担心——也就是步入法版铺好的轨道。为此,编剧还很老土地专门设置了“电子香烟”这种蹩脚道具,以为观众在看到男主换抽真烟的时候会拍大腿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不过,编剧同学们,我们观众不是这样白痴的好吗?且不说那个假Pearce出场时间不足戏份不够根本不能起到“转移嫌疑”的作用,就说那些关于第三方势力的背景介绍,那些警方内部的矛盾,与主线故事完全不相干也根本不影响情节的东插一杠西戳一棍根本只能显示导演对于故事的驾驭无能吧。
其实导演根本也就是来骗钱+旅游的吧。拍威尼斯的风景和女主宽衣倒是兴致勃勃,怎么一到了该表现戏剧张力的时候就哑火?火车上的一场戏无论是台词还是情节都寡然无味,让人对男女主角的后续故事打不起兴趣。
法国版的女主是Sophie Marceau,美国版的女主是AJ,算是各执擅场的女神极人物,论魅力美貌原本谁都不输谁,只在这一出引诱当中,AJ完全落了下风。尽管后来编剧一再安排各众男士对女主投以艳羡眼光,尽管AJ妆容服装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尽管导演极力从各个角度展现AJ的肌肤身材,都无法挽救角色塑造上的漏洞,套句老话——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当然,这种“不来魂”的结果,军功章上也难逃全片一直处在梦游状态的JD的一半功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JD演得最差的一部电影。但他从头到尾没有显示出身为男主的自觉,给人感觉他好像是来客串的,好像真就是在火车上给导演抓住的游客,以为到威尼斯一日游顺便打个酱油就能领便当回家睡觉了……还是说难道脂肪也会影响演技的吗?从刚见女主时的装模作样,到最后时刻的真情显露,跟法版的Yvan Attal大叔比,这次JD是彻底杯具了。
在故事暴走的情况下,本片只有美女帅哥和风景可看。风景和美女各占一星,打酱油的发福进行中的帅哥,看在以往的情份上我不扣你的星。导演你捞够钱了,还是乖乖回欧洲吧,在这里你就没有把观众当白痴的习惯了吧!
4 ) 最浪漫的爱情是一生两次爱上同一人
原打算看《将爱》,到售票点发现有这部电影,朱莉和戴普,我们都喜欢,况且,到影院看一部国产电影,失落的风险大到我无法承受,大厅,人坐的满满的,谈什么的都有.狙击手击毙黑帮三人时,需要镜头切换,狙击手开枪了,镜头又切换到房间,这三秒钟左右的时间里,我听到左右前后的人都说:咦?让子弹飞一会儿?
电影可算好看,帅哥美女美景尽收眼底,节奏也慢悠悠的,我看朱莉目不转睛--拼命去找她隐秘的纹身,她居然在结尾处睡着了几分钟,看来约翰尼德普(强尼.戴普)真的是老了。
这又是一部变脸电影,变脸是吴宇森爱玩的把戏,今年却流行起来,《剑雨》是变脸,这一部也是变脸,但最后一分钟的意外,给我带来强烈的冲击,直到出了影院我才意识到,其实这部电影是个爱情片,它讲述了最理想化的爱情:一个人可以在人生中两次爱上同一个人。
当年看完《我的野蛮女友》,我不禁悲从中来,它是喜剧,试图讲海枯石烂的爱情,但海没有枯,石没有烂,女主角却已经移情别恋。最爱的人为自己而死,不过是喝几顿大酒,烂醉如泥几次,痛苦几次,折磨另一个男人几次就可以忘记的事。我不知道究竟该相信男主角爱的伟大,还是该相信女主角痛的光荣。导演妙笔,让这两个男人互为表兄弟,多少冲淡了人们对爱情理想的打击。
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爱情究竟是否是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恋人有机会面临这样的考验。双方花前月下时,什么话都讲过,同年同月生死,为你不婚不嫁,不能独活云云。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还是杰克对露丝说的话是更伟大深沉的爱:你要活下去,你会结婚,有很多儿女。这是另一种浪漫,爱ta,就是让ta快乐,无论自己看见或者看不见。谁能真的做到呢?那个在《书剑恩仇录》里默默无闻的种了一辈子花的大侠,不也在最后时刻讲出自己的爱了吗?这是更大的虚伪,让人一辈子背负着愧疚。话扯远了。
在这部电影里,朱莉演的特工卧底时入戏太深,爱上了自己的调查对象AP(亚历山大.皮尔斯),正当她在工作和爱情间两难选择时,AP诈取了黑帮一大笔钱,消失了。她成了黑白两道密切关注的对象,陷入重重追杀,数学教师戴普以被利用的身份出现了,糊里糊涂吃了不少苦头,朱莉竟然也有点爱上了他--这个被她用来转移警方注意力的替身。一直到最后时刻,数学老师问她,你刚才说爱我是真的吗?她说是的,那么AP怎么办?你还爱他吗?我还爱他,Unfortunately。这时,她是诚实的,虽然他在她濒死时刻都没出现,虽然他已经消失了两年,但她还是爱他的。她也爱眼前这个小人物,这么勇敢,痴情。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原来这个数学教师就是整容之后的AP,他瞒过了所有人,连黑帮大佬及相恋两年的枕边人都没认出他,两年里,他戒了烟,改变了处事风格,说话口音。这样的结局真是讨巧,但细想想前面的确埋下了很多伏笔,直到最后一分钟,矛盾冲突到了无法解决的时刻,像颗炸弹一样,一切都爆发了。
这个故事还令我想起中国民间传统 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都是男人考验女人对自己的爱是否忠贞,是否诚实。而前者是如此浪漫后者是如此猥琐。而民间却将王宝钏视为贞节烈女,传为美谈。爱一个人认为他是人才,愿意放弃自己家的荣华富贵嫁给他,他无音讯18年,自己要一直寒窑守候。一个破落书生锦衣归来了,想到的不是妻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自己承受的这些苦,而是是否在这十八年中妻子有了外遇。他自己这十八年可没闲着,娶了公主成了亲呢。
我想剧中的AP是幸福的,他的魅力可以让同一个女人爱上自己两次--而这多半也是合理的,就算改换了容颜,努力改变了行事说话的方式,但身上的某种特点是改不掉的,而这个女人爱的就是这改不掉的那部分性格,所以她会两次爱上同一个人。
这样的结局轻松、浪漫,充满了理想化的大团圆,几乎也是世上最浪漫最理想的爱情了。
5 ) 致命伴旅
美国游客Frank独身远赴欧洲一心治疗情伤,却在火车上邂逅了背景神秘的性感女子Elise,正当Frank陶醉在二人世界之际,危机却渐渐迫近,自巴黎开始被追踪监视,来到威尼斯更惹来各方人马追杀……随着Elise的真正身份揭开,Frank 才惊觉自己卷入了一场精心布局的危险游戏!在原版电影当中,故事几乎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角展开,极少有背景介绍。被好莱坞看中的奇突剧情既没有影响观众对全片脉络的把握也没耽误观众理解和跟上故事情节。用简单的方式来表现曲折的情节并且通过节奏和电影语言的帮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表现深入的情感,这是法国电影的表达方式——其实现基础是,大家要相信观众的智商。好莱坞明显对观众的理解能力没有这样的信心。于是这个原本非常清晰的感情悬疑故事被拆骨剥皮,揉巴揉巴塞进了惊险片的套路里,并且配之以俊男美女,威尼斯风景,大摇大摆地出来骗钱。
6 ) 《游客》这电影我并不失望,但观众的影评,可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客观地讲,我应该给电影80分,
比《史密斯夫妇》要好一个级别——我是指去除主演后剩下的部分
也就是说,两部影片都换了主演
我会看《游客》,不会看《史密斯夫妇》
但是鉴于大众在跟风状态中给它粗糙负面不公正的影评
我毅然决然多给10分补偿分
经过2度观赏,我再追加10分(钟爱男女主角+这片子有后劲)
关于这电影的影评
英文影评我没怎么看,
但是根据票房也能看出(目前2.3亿美元,其中70%多来自海外,日本还没上映,中国内地是2月13日上映)
片子在欧洲(乃至海外其他国家)比美国要受欢迎——这本是欧洲味的料理,不是美国快餐
中文影评,没少看,特别是短评,
看完不禁想起姜文叔的一句话“批评也得讲究”
不能说《游客》在北美遭遇恶评了,你就可以认为它一无是处,可以乱批一通了吧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一欧洲美女,在美国被认为长得太丑了,所以中国人也一面倒地说她每一个细胞都丑,甚至都没认真看她一眼。
说它和《逃之夭夭》重复相似?仔细瞅完,完全不相似啊,最核心的角色性格思维都被改了。惊悚片成了一个披着惊悚外衣的黑色爱情喜剧。
说剧情烂,编剧白,导演无力?我晕,就冲这惜字如金、一语双关的台词;就冲明知有些观众早已知结局(毕竟是翻拍)还不紧不慢地穿插着小紧张小浪漫小幽默的剧情,不大气但确实很精巧别致;。。。你都不能这么说呀。
最逗的是,有群人说导演没能让全世界最性感男女激情一把也是错!喷~笑~无语~借用葛优大叔的台词“有这个必要吗?”
想起《游客》中的一个片段:
保罗.贝坦尼扮演的警官,
讽刺德普扮演的男主角说:我知道你不是亚历山大.皮尔斯。你知道你是谁吗,你是个白痴。
然后德普扮演的男主角做无语状。。。。。。
有些观众,讽刺荣获过奥斯卡奖的导演和编剧说:你们是白痴吗,弄出这么白痴的电影?
然后导演和编剧此时也应该是无语状。。。。。。
ps:这不是说我不喜欢恶评,有些恶评很到点子,看完还把我逗的,文字的魅力远大于粗俗的搞笑,哈哈~
------------------------
2月27日。(再啰嗦几句。。)
我早前看了影评就说了,我对电影不失望,对影评很失望,因为很多人的影评非常粗糙,不在点子上,甚至我怀疑他们就没看懂。作为朱莉和德普俩人的粉丝,我对片子一开始就有关注,而且我本人也很喜欢苏菲,她的《逃之夭夭》我早就看过了,当时我就觉得《逃之夭夭》也不算惊悚片,是个非常浪漫又有新意的电影,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所以知道朱莉和德普俩人要出演《游客》,而且导演又是《窃听风暴》的导演,我倒是十分期待这次翻拍,我知道朱莉绝对能胜任角色,因为没什么可挑战的,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她终于可以扮演一次lady,展现她优雅和女人味十足的一面了。倒是德普那个角色,十分考验演技,长期以来,德普都扮演比较怪的角色,好像不是很适应正常人的角色,所以我很期待他这一次往“正常”的回归;另外,朱莉和德普第一次合作,很让人激动。片子出来以后,导演和朱莉采访时都说,《游客》影片的基调很轻松幽默,而且经过剧本的改编,《游客》和《逃之夭夭》的风格完全不同,但是却保留了原剧本最精华的部分——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讲述爱和浪漫。我看完影片后,非常开心,我看到了优雅的LADY JOLIE,我也看到最普通也最可爱的DEPP,而且,其他很多角色也很逗,很多人将关注点放在了朱莉和德普两位演员身上,其实,我觉得《游客》不像是两位主演单抗的戏,而是群戏,每个角色都有亮点,而且很有味道,如果将威尼斯本身也当一个角色看的话,更是韵味十足。很多人将关注点放在“悬疑”“惊悚”,可能是被电影网站的电影介绍给欺骗了,金球奖将其归为喜剧片,观众难道没看出点端倪吗?关于电影的内容,很多人说电影里演的故事都是男主角一手谋划的局,其实我觉得这个评价不到位,男主角虽然高智商,但是也并没有那么神,电影里演的并不是他的原计划,只能说他的计划使得故事开了头,然后女主角的真爱,真诚,正义,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男主角的沉着,机智,深情,以及爱玩游戏的本性;保罗扮演的警官的感情用事;恶势力的险恶,善良势力的善良......共同推动了电影故事的发展,最后警官的一抹微笑,放了这对鸳鸯,可谓史上最绅士的“月老”。
至于男女主角之间的火花,我觉得还不错,角色设定中,男女主角刚开始对彼此都不太适应,女的不得已要勾引男的,男的不得已不能以本尊面对女的,所以一丝暧昧再加上几丝尴尬的感觉是最好的。。随着俩人的交流以及一起经历一些事,感情开始加温,但是女的心中有“别人”,男的纠结于女人爱哪个自己,感情开始躲闪和纠结。。之后,危机到来之前,爱的体现,男的为女着想,女的为两个男的着想。。最后,命悬一线的时候,真爱的体现,爱情升华。。我觉得感情线把握得不错。
7 ) The tourist——美国也有无极(超多剧透慎入)
烂片的最高境界不是让你摔桌大骂“靠!真烂,浪费老子时间!”,烂片的最高境界是给你一堆超牛的演员,让你有超多的期待,看完以后你的反应是“哈哈哈这是搞笑片吧哈哈哈”但是导演是在认真拍演员是在认真演的电影……
看看The tourist的演员,德普,朱莉,演过达芬奇密码里白化病男的Paul Bettany,演过两部邦德包括那部“持照杀人”的Timothy Dalton,曾经导演过广受好评的“别人的生活”的德国导演,你想到了神马?恭喜你答对了,这就是一出无极式的杯具……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女人的爱人是某案犯,警察说他背着740万的坏账,还曾经偷了黑帮老大二十亿,于是警察跟黑手党都跟踪她想抓她的男人。于是女人随便从路上抓了个旅客来充当自己的男人混淆两边的视线,却发现自己对这个路人产生了感情,结果到底是咋样的呢……
你以为他是剧情片,然后他开始走爱情路线。你以为他是爱情片,他就开始给你玩警匪情节。你以为是警匪片,却回到了爱情片的套路。你说这爱情线又要走到底了吧,无间道的情节又出现了==|||你觉得他似乎讲了很多东西,但是仔细一想好像又什么都没说。导演好像想玩深沉,又似乎想走标准好莱坞爆米花路线,直到最后用一个结局彻底击溃了我们。
从影片一开始,朱莉做表情淡定状从路上走过,身后的监视车距她不到五米,配上莫名其妙的音乐的时候,我就开始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果然,后面不知所云的情节让人应接不暇:朱莉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桌上加热茶的小蜡烛烧掉了一封信,跟踪人员立刻扑过去抢救;朱莉在列车上走了好久好久,终于挑中了德普(她要找人掩护她),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了时间很长的完全不知所谓的调情;这种不知所谓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两人在旅馆里,朱莉独自进了房间,德普在外面纠结要不要进去,配乐各种莫名其妙,然后德普睡了,天亮了,他似乎突然冲进房间充满激情的亲了朱莉,然后……他在做梦……==||||后来有两个人要来抓他,德普身为一个数学老师,赤脚睡衣在房顶上奔跑两个黑手党抓不住无鸭梨╮(╯▽╰)╭
后面的槽点越来越多,就不一一吐了,比如朱莉居然莫名其妙的是去监视男人的警察= =||高潮在电影的最后,几个很牛B的黑手党抓住了朱莉,德普深入虎穴去救他,那边跟踪的警察为了引虎出洞(男人约朱莉在那里见面)派了狙击手在上面准备杀黑手党却迟迟按兵不动。千钧一发之际警局老大突然乱入下令开枪,几个牛B黑手党以黑客帝国的姿势缓缓倒下,配上诡异的音乐,朱莉跟德普扭曲的面部表情特写,引发了全场最大的一次爆笑= =|||
至于表演,朱莉大部分时候都在表情淡定的微笑,让人担心她是不是真的面瘫了;德普的胡子造型某些角度居然让人想起了基努里维斯。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弱弱的都在被女王调教着,让人想摇晃他,德普,德普你怎么啦!!你不是这么弱的!!本来想看性感强势对碰的同学,你们可以幻灭了,引用影评人的话——最朱莉的朱莉跟最不德普的德普加在一起,结果神马都不是。
结局?哦,你们可能猜到了,德普就是他们追踪的那个男人,他留下了740万的支票跟朱莉飘然离去。留下无语凝噎的观众跟两句经典的台词:警局老大:他也不是坏人,他抢的是很坏的黑帮老大的钱。朱莉:你花了2000w整容就整成了这张脸?(说德普现在的脸)
是啊,我们也想说,你花了这么多钱就拍出了这货?
好吧,at least it is very funny!
最后再引用影评人的话——明星可能可以掩盖很多问题,但是掩盖不了片子本身的愚蠢。
作为苏菲版逃之夭夭的忠实拥护者,这部也太奢华和刻意了!要知道我们喜欢苏菲那版就是因为苏菲在无人暗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了那个男人,所谓“我爱你就是爱和你在一起的感觉!”朱莉最后问德普:你花两千万美金就整了这样一张脸?德普反问你不喜欢?我可没朱莉那么凑合,你那张新脸也太颓了!
本年度看过的最差电影
前面观众睡着了,我没睡,真是亏了!
一连看了两部电影 巧的是两部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旅途中不要轻易理会陌生人的搭讪
这就叫做 白天里不懂夜的黑
现代版的好莱坞老片
作为威尼斯的宣传片还是不错的~结果让人汗,这样的啊~
唯一看点是穿西装的Paul Bethany真帅啊!
德普这个包袱从他出场就能猜到,唯一能支撑我接着看下去的除了朱莉还是朱莉……
这故事告诉我们 洗洗更健康
大失望!就冲着Anthony Zimmer改编版+朱莉+德普+威尼斯也应该是个五星期待的片子啊!但是万万没想到朱莉和德普完全不来电,剧情也不给力,比原版差太多了……另,德普莫不是演Jack船长时间长了,怎么看起来越来越脱线儿喜感了呢,气场盖不过朱莉啊!
一定要所有男人都装作迷恋茱丽的样子吗??从审美角度来说,我还真是消化不了她这样的。。
有点意思。。
挺热闹
愛情就是不管你變成甚麼模樣,不管你的聲音如何不同,兜兜轉轉,我還是愛你。
两位,人老珠黄了就不要走这种路线了好不好!
那什么,不肿脸不行么?我旁边那位,荡漾死了吧?!看加勒比4的时候躲你远点儿!!!朱莉那脸没法看了==不来电阿不来电!PB怎么显得年轻啦?!
神秘的威尼斯,性感的茱莉,深沉的德普,意外的结局,想看苏菲玛索的逃之夭夭。
Angelina Jolie 你就是无人能敌的性感气质女王!!
由于导演令人发指的不厌其烦的给AJ各种close-up,导致我跟Roxy看得各种头痛脑胀,熬到结束直奔药房狂扫各种药片。AJ瘦得不像话,异常显老,非常不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