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可以给个典型标签:黑色幽默。
情节极富想象力又逻辑缜密——男主失业生活无望但因为胆小自杀失败故而聘个咳血连连快要一命呜呼却超级尽责的杀手来杀自己可因为偶遇一个心爱女人重启生机决定逃生但屡屡失败——如果仅仅满足于顺畅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那就会很像《疯狂的石头》那类有些油腻地讲述尴尬小人物妄想摆脱困境无望挣扎引人发笑的媚俗片子,这时,就是拼电影本体能否成为艺术品的时候了。
一定要看大银幕,太多丰富影像让人收获至深,而不是手机电脑上看小片、记个故事、贴个标签。
英国私有化让在国营企业工作15年的男主失业,得到一个表彰其贡献的价值5英镑的金表(满桌金表让人仿佛看到一堆等待被裁的国企老员工);异乡打拼多年的法国中年人脸部抽搐装扮微笑但仍难以与周边英国同事融洽;坡屋顶可怜的绿植寒风里摇曳男主浇个水就会把看上去好不容易摆好平衡的花盆打翻;陈旧、破败、肮脏、油腻、垃圾满地的城市环境与光鲜亮丽衣着的人物的处处对照。
人物表演有意放缓速度,动作僵硬,表情木然。镜头对着演员面部细节和肮脏杂乱日常环境细节连续给出特写,在大银幕上尤其具有压迫感,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影像整体给人一种“真真假假”的间离效果。
影片开始国营企业行列式办工桌一群中老年白领西装笔挺办公场景,让我想起卓别林《摩登时代》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只剩下现代化流水线严密分工基础上被切割出的某项局部技能与人际组织关系。工作对这样的人来说,是一切,是在异化了的人性基础上的一切,失去时,对于彻底格式化的大脑来说,不可承受。这个看上去黑色的片子,就是在导演给出的现代性中工人阶级(中产白领)的普遍困局(“工人阶级没有祖国”)展开的。那随着玫瑰一起而来的爱情呀,导演似乎有意告诉观众,“那只是一个安慰大家的大团圆虚构故事呀”。而那个前提,一直冷冷地在背景里强大地控制一切。
和建筑设计很类似。除了有库哈斯式清晰概念外,还需有建筑本体的自身足够的丰富性(或作者性、或风格化的语言),才有可能成就独特的作品。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贯克制,和候麦和伍迪艾伦的话痨画风不同。艺术没有高低,但审美有偏好。画面几乎是停滞的,冷峻阴暗,只有男人、女人,阴影和墙。《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剧情简单,男人失业厌世,自己下不了手,请人来杀自己。后遇上爱情懊悔,杀手却穷追不舍,道人活着都是痛苦的,唯有死亡才是命运。他却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杀手死在男人面前,因他本来就快要死了。你不是要死嘛,我死给你看。利用人对死亡的恐惧,激起对生的渴望。这就是有选择和别无选择的不同。轻易地谈论生死,是因为对死的无知。
电影里还有一处特别美,男人在墓碑旁卖汉堡那一段。也是一条主线,男主先是企图自杀,死亡——后畏惧死亡(躲避杀手)——最后在墓园与死亡平静相处。
好像人的一生,与无常作伴。
寓言式的一个电影。冷峻、荒诞,而又充满了激情、温馨和幽默。
男主是一个孤独的边缘人物,没朋友,在单位无人理睬,甚至于人们都记不住他的名字。失业的打击和孤独,使他觉得活着没意思,决定自杀。上吊,绳勾坏了,想来个煤气中毒,煤气公司破产关气了。无奈下雇佣了个杀手来杀自己。在等待杀手到来的间隙,与卖花女相爱了,又不想死了!杀手说自己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最后一次做事,一定要成功,所以男主只能千方百计逃脱死亡的威胁。“你不是要杀人吗?”杀手自杀了,达成了杀人的目标。
阿基的电影,色彩、光影是饶有趣味的亮点。所有室内的墙,都是色彩丰富的,红色、绿色、灰蓝、暗黄,有的镶嵌木板或者挂着壁毯,或者老久斑驳,或者光影绰绰,人默默的呆在画面里,很有味道。我估计打光的时候用了很多塑形遮板,自然的室内光哪有这么层次丰富啊。关键是不着痕迹,看上去光的来源那么自然。衣服的色彩也很有味道,特别是女人的衣服。一头银发的卖花女,身穿大红,多漂亮啊。慢,慵懒的节奏,极少的对白,才留给了我们细品画面及表演韵味的时间。阿基的电影好像都是阴天或者夜晚拍的,就没见过太阳。
阿基的电影,男主和女人的爱情,无需多言,总是一见钟情式的。画面细节,极简主义,自杀时的镜头设计,杀手的出场,设计精巧。画面的取舍决定了影片的节奏与高度,阿基喜欢删除惊心动魄的场景,而又暗示惊心动魄的发生,增添了观影乐趣。
音乐是电影的味精。阿基的电影怎么能少的了乐队的现场表演呢,即使没有乐队表演,也一定弄一台点唱机或收音机。对于提升电影的艺术品味,太重要啦。
有一处不知能否称为败笔。男主与卖花女逃到宾馆,给了卖花女一个正面大特写,画着蓝色的眼影,皮肤都是小疙瘩,双眼冰冷,墙上一个尖刀形的光斑,我吓了一跳,以为这女人其实是杀手呢,未免太曲折惊悚啦。
电影是表演与蒙太奇的艺术,而不是语言的艺术,这是阿基的电影表现的。
不确定是不是时间的原因,人物之间的沟通和连接产生得是非常突兀的,但反过来看,它何尝不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相逢,就像杀手说的“死亡就是人类的命运”。反转接着反转,有的反转猜到了(例如男主后悔),有的反转没想到,例如杀手最后的行为,因为没想到,就更加印象深刻。阿基对于光线真是注意,几乎看不到大平光,而画面的结构和色彩搭配也是赏心悦目。他的电影,空境都是美。
吴澄宇:阿基电影的特点是从小人物,甚至最底层的人物出发,先让这个人物惨到无法失去更多。大部分阿基的电影关注于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者是工人,餐厅领班,垃圾场职员,保安,所以朴素的音效也相得益彰。
吴澄宇:是的,阿基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超级粉丝,所以他很喜欢在影片的小物件上使用红色。如果有花,那么一定是红色的,在阿基的电影里几乎是定律。
在东京物语修复版中可以看到原节子家的水壶是红色的。阿基在1986年左右有一个小短片是致敬小津的。
同样的,阿基在镜头设计上喜欢使用固定镜头拍摄,用最简单的电影语法讲述故事。
吴澄宇:阿基很喜欢重复用一组演员,这次在巴黎拍摄,演员阵容上还是加入了很多新面孔的,这就是阿基的特点了,他不喜欢人物有过多的动作来表达情感。甚至演员的表演是去感情化的。
吴澄宇:阿基被称为“怪客”,他的电影台词极少,因为人物都关注于生存,而没有其他更多的表达,阿基台词最少的电影是《坐稳车,泰欣娜》,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公路黑色幽默电影。
吴澄宇:蓝色是阿基电影中最为常见的颜色,在1991年与Jonathan Ross 的对谈中他提到这是祖国的颜色。
同北野武,梅尔维尔一样,他也将蓝色与人物命运的表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色彩构成风格。
摩耶天使:文德斯也说自己最爱的颜色是蓝色。
吴澄宇:男主都是冷色,而女主都是暖色,亮色。如果想了解更深的色彩构成,可以参见大卫里恩导演的《日瓦戈医生》中的色彩构成。
《阿飞正传》都是年轻人,主色是绿色,阿基的另一部电影《薄暮之光》绿色同样是主色。《天使艾米丽》的主色也是红绿对比色,这是很常用的。
吴澄宇:刚才有一个煤气公司倒闭的镜头,其实很有意思。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城市的大远景,到处都在施工,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而水利局裁员,煤气公司倒闭,恰恰是阿基一种黑色幽默的呈现:看似蓬勃发展的社会,依然有一些渺小如尘土的可怜人。现在人物进入了废弃老城区的小酒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赫尔曼黑赛的《荒原狼》,我觉得在这里的小酒馆很类似于《荒原狼》中的魔剧院。
凯梅:最近刚刚看了《荒原狼》,魔幻剧场镜子连成一片,就连哈利波特也模仿了。“在我们国家,这种地方是吃早饭的。”这句话太芬兰了,意思是喝酒的地方,我觉得这是阿基给他的法国人加了芬兰人的幽默。阿基应该是有法国制片人,他2011年的片《La Havre, 也是在法国拍的。能够把法国的故事拍出芬兰的性格来,这是导演的厉害。
吴澄宇:阿基说过他选择这个旧工厂拍摄,是因为他是个怀旧的人,比起对未来以及科技也充满希望,他喜欢追忆过去。
阿基认为小津安二郎同样如此,让他最佩服小津的一点在于,小津不需要表现暴力或者是苦难就能道明生活的真谛。阿基说他将继续拍摄电影,可能是30部,可能更多,他不愿向死亡妥协,直到他证实他再没能超过小津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阿基的墓志铭将是“我出生了,但......”这是阿基对小津的追忆中谈到的,小津甚至影响了比利怀尔德。
吴澄宇: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私恋失调》中也有类似的镜头,表现人物孤独的处境,托马斯用了摇,而阿基更简单,只用了固定镜头。
剧透线
吴澄宇:杀手出现了,没有正脸。只有两个镜头。阿基的杀手造型致了法国黑色电影大师梅尔维尔,参照《大黎明》阿兰德龙的造型。杀手是个很特别的角色。阿基的杀手不太冷。可能有阿基的挚友德莱叶的影响。
吴澄宇:因为是重场戏,换衣服是有作用的,他要说金句了。劳动者没有祖国,是阿基几乎执念的想法,在《卡拉马力联盟》中有最直接的表达。
吴澄宇:我觉得杀手从来没有换过衣服,意味着他的生活不会翻篇,不会向前,女主换衣服因为她会一直鲜活下去。
吴澄宇:贾木许是美国独立电影教父,和阿基的电影处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卡拉马利联盟》和《离魂异客》结尾镜头,可能就是贾木许对阿基的致敬。墨镜和西服是阿基的一个经典造型,和他一年前拍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是同样的造型。
吉光:杀手最终没能逃过自己的命运,选择在自己的暗杀对象面前自杀……这到底是同情男主还是讽刺职业杀手的职业道德?
吴澄宇:我是这样理解的,杀手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虽然肺癌晚期,但依然坚守他对自己职业的信念,要讲自己的死留到“委托人”男主的面前,红色可能代表着他生活里热情,或者信念的一面吧。
Vivian:杀手和男主这两个失意人交流一番,也是杀手的临终慰藉。
吴澄宇:其实大部分阿基的电影虽然幽默,还是很悲凉的,比如他的另一部,拍摄于1999的的《尤哈》,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默片,其中的男主人共最后也选择了自我抛弃(在垃圾场被大铲车收走)。
Vivian:我记得讨论移民、底层互助,有点喜剧色彩,挺动人的。
吴澄宇:对,《希望的另一面》还不错,但不是他最棒的。有点儿像《危险关系》之于昆丁,没有《低俗小说》那么鲜明。
9分。看完整部电影最愛的是色調。不僅利用整體色調推進了觀影者的代入感,更將色調的隱喻體現在了服裝和室內裝飾的配色上。@我
9分。很有北欧性格的电影。特殊的表演方式,看布景,看细节,看配色,看了好多细节。一点无厘头般的优雅。@JOY
8.5分。色彩的变幻推动情节的开展,忧郁的蓝色,病态的暗红,暗淡的绿色,既通向死亡,也含蕴新生。@阳春集里抛球乐
8.5分。喜欢Aki!!@雪
8.5分。影片将一个逃的故事讲得如此幽默又富有诗意。固定镜头中的空间、配色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单调,让人在视觉上十分享受。@白
8.5分。北欧特有的冷感配色被三原色的点缀和时常出现的鲜花衬托出了暖意,剧本里暗含的线性思维也颇简约直白,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小人物的苦难如同镜像般相互对应,却又各有其酸辛滋味。@滑片P
8分。第一次看阿基导演的片,构图舒服,配色低饱和,配乐好听,全片是八九十年代主流的风格,今天再看,觉得节奏很简洁,风格小清新,眼前一亮!@匿名
8分。故事本身的构思已足够巧妙。从但求一死到求生逃亡,生活失意的男主,充满矛盾与变化。而杀手似乎是男主的另一个影子,丢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最后在男主面前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片中的女主则是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是一切转折的由来。电影以冷色调为主,从开始就营造一种冷峻的氛围,与整个欧洲颓败的失业背景相得益彰。此外配乐也十分出彩。片尾曲也很好听。@WANGYAN
7分。导演的固定镜头拍摄,还有色调构图很美,故事黑色幽默,还有很多小细节,很适合一个人慢慢品。@来sir
7分。节奏宜人的小品。@airlinggan
6分。剧情简单、篇幅短小、镜头单调、照明简陋、构图配色较为激进,一般这种情况分两种群体,一种是处女作导演,经费有限急于表达,恨不得把所有能用的能输出想法的都用上。第二种是成名之后的导演,花一个亿,做出来像30万的效果。嗯对,我是说拉斯冯提尔,哈哈。@七年山海
观众204人,选座79人,平均分80.19分。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c3MDY0OA==&mid=2247485311&idx=1&sn=4cba177fd41a0ed562ae8861e59da51d&chksm=973a5b48a04dd25ec342c2f08208f6d6c172d720f6637a8cdd0bd6f7cbfd49487b6f9d0a9343&token=1406609086&lang=zh_CN#rd
为什么杀手要结果了自己,不喜欢这个反转,
叙事节奏,台词密集程度,镜头,转场和同年出品的match女工十分相似。
但这个男主随便遇到的卖花姑娘是对男主死心塌地,match女工随便遇到的却是个渣男。
一个想自杀,上帝却不停恩典;一个想好好活,却最后走向悲剧的巅峰,彻底的自我毁灭
相同的是,两个人都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和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自己过自己的。
对于一部电影的快速剧作分析拆解,是在于叙事结构骨骼的定位,通过三幕和五事件,将一部电影(前提是戏剧结构)定住,就像绑在架子上的牛,随后庖丁解牛,分析肌理。
因此关于叙事拆解,第一遍赏析是定住骨架,领略结构,这样最起码晓得整个故事写的是什么,知道哪里转折,至于二刷三刷的时候,才解读人物,或者转折与转折之间的推进和发展,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
考里斯马基的《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应该算是喜剧风格,黑色喜剧,我将其看作“向死而生”。他的电影总有种冷冷的笑意。
重复机械的孤独中年男人在遭遇裁员危机后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支柱,在此之前他每天的生活无非上班打字下班回到出租屋里吃饭睡觉,失去工作后他无法面对无味的生活。因此他选择死,可以说是毁灭余生,但是他怕死,所以他选择聘请杀手来做掉自己,至此可以看作是建立了纠葛,产生激励事件进入二幕。
剧作中第一幕属于“开端部”,开端部包含“开场”和“纠葛”两部分,而“纠葛”又包含“纠葛搭建”和“激励事件”两部分。“开场”是奠定基调的,也是交代情况的,更是理清头绪的,在这个时间中(长片一般是十来分钟)观众要了解主人公所处日常性故事世界,这样才能逐渐共情甚至于同一化。
不同的故事开场是不同的,戏剧性强烈一点的,情节紧凑一点的,开场可能会在事上见,也就是悉德菲尔德所说的“引发事件”。通过一个事件,交代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关系,总而言之,这样的开端事件就是以“戏剧情境”的方式开场。
例如在柯受良导演的电影《咖喱辣椒》中,开场就是咖喱辣椒夜晚街头追捕“大麻成”的事件,通过这一小小事件的起承转合,交代出警匪都市的题材环境以及插科打诨的人物关系。
在《我聘请……》中,开场除了蒙太奇式地呈现了环境空间,街头巷道,紧接着就是交代了男主的一天生活,在水利局的职员桌位上处理高如山的文件,随后就是碎片化地下班食堂吃饭,周围同事欢声笑语他独坐一处漠然进食;晚归公交上孤独无依;回家买面包,烧水喝咖啡,以及浇花之后吃晚餐面包……
为什么没有事件?这正是症结所在,因为男主是一个不会与周围发生关系的人,他没有朋友,生活是固定且碎片化的,也就是他是可有可无的,他的规律性生活某种意义上也是虚无的。
我们了解男主是个什么样的人,每天做着什么样的事之后,我们希望看到变化,影响命运的变化,剧作是描写人物在困境中挣扎的生态,当然文艺片另一说,在我看来,文艺片是人类面对静止时候的产生的即刻瞬间的宏大。
好,开场结束,这时候开始搭建纠葛,我们的主角老哥被裁员了,他的生活被打碎了,他失去了生活的支柱,他要自杀。
所以纠葛的搭建就是:辞退通知——受不鸟要自杀。
他自杀的方式:买绳子上吊,特么挂钩撑不住它掉了;想要闻瓦斯自杀瓦斯特么没气了,这是外部的呈现,人物心理的事件外化,他的内心是怕死的……
所以这时候激励事件出现:他自己解决不了自己,他就去找专业的杀手干掉自己。
片中出现了滑稽的一幕,他夜幕中找到情报来到杀手酒吧,说出聘请杀手干掉自己的荒唐理由,却被杀手鼓励要拥抱生活。
杀手追杀成为了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生命倒计时的这段时间里,心里无所顾忌的男人反而放开了尝试自己此前拒绝和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比如抽烟喝酒,跟摩登女郎搭讪……
同时他开始了一场逃脱杀手刺杀的刺激之旅,所以电影在表现日常生活被打破后,心的第二次涅槃重生,他让自己忙咯起来。自杀是主角常规生活失衡后的一次动作,想通过这一次动作来结束余生,这是人物动机,也是本能,但是在自杀引出了杀手追杀的外部情境和矛盾冲突后,“怕死”的本能也出现,人物又产生二次动作,即“逃生”,看着有些可笑,但是生活常常如此,这二次动作的绵亘成为故事整体的支撑点。
在逃亡过程中,他跑到之前自己搭讪的摩登女郎家里,两人缠绵一夜,次日清晨,女郎灵魂发问,你现在还想死吗?男人说当然不想了。
中点这里是转折事件,两人商量前去杀手酒吧找到组织结束刺杀合约,可是男人去了目的地却发现,酒吧已经拆迁了,他找不到合约组织一方,但是刺杀还在继续。
杀手在戏剧主线中现身,先是在激励事件结束之后,但就在整个二幕上半幕中晃了一下,这时候作为对男人的刺激力量,形成压迫男人的紧张危险的戏剧情境,重点是刺激他做出改变,做出生活的改变,所以整个第二幕的上半幕我们都在看男人的改变。
当中点结束,总悬念要持续收紧,这个时候杀手完全现身,情势由前边男人的主动找杀手干点自己,变成了不想死但是合约依旧生效的失控。
戏剧就是在写超出自己能掌握之外失控的生活,在这种失控中人物通过一次次的戏剧动作,接受反动作,形成浪一般跌宕的戏剧冲突的“节拍动力”。
所以,整个情节主线是主人公因为失业而消极求死最后不想死了但是却覆水难收的荒诞之路,但是在这条主线之下写的却是主人公因为这一前提而做出的生活改变,反而活出精彩肆意洒脱的人生,恰恰和他故事开始前消极的人生状态相反。
由“向死之路”乍泄出乐活的精彩生命之花。
“杀手”这个角色的设置很有意味,出场时他就咳血,患了癌症,但是他非常敬业,一定要在自己所剩不多的时日里完成自己的追杀任务。
这里形成对照:
首先是时日无多明知将死的杀手却仍要矜矜业业完成自己的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对待生命;另一边则是茫然虚无到欲结束生命,拼命在可能随时被干掉的余生里拼命寻找意义的男主。从一开始杀手的露面挑拨一下男主的心弦,到中点杀手主动出击埋伏追杀的一次动作,再到杀手时日无多一定要快点完成追啥任务的告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越多越紧迫,越来越剑拔弩张。
《我聘请……》的高潮位置是男主和杀手的狭路相逢,你追我逃,你拼命追我插翅难逃。高潮是死亡的审判,这是戏剧主线所规定的,究竟男主死没死?结果是杀手说了几句诸如“我是个失败者”、“生活是痛苦的”然后就调转枪头自杀了。
此举何意?在我看来,杀手的行动和男主是一样的,他的常规生活就是生活中抽抽烟,接单杀杀人,女儿过来煮煮饭打扫家务,但是他生命中的激励事件出现——他患了癌症。
剧作中人物行为是呈现,背后的动机是源核,所以我们要追问,为什么杀手在得知患癌后,他依旧追杀男人,但是追到男人后,他却又选择自杀?
我尝试表达一下我所体味的:
人生生活的痛苦宿命在于牢笼中的鸟兽,无非是鸟是兽的区别罢了。男主的生活看似是机械的,而杀手的生活看似是充满刺激,毁灭机械的,然而他们无非都是在自己的麻痹的生活齿轮下碾压而已。
当杀手的激励事件出现,打破了他的生活,他能干什么?他不是如同男主的机械生活一样,践行着自己的常规生活吗?他无处可去,他似乎有家人,但是是失语的,他唯一能做的是拉住自己那根生活的缰绳,主动做绳上的蚂蚱,他除了完成这项任务来点燃余烛,他也悲哀的无处可去。
你认为他是敬业吗?倘若是,他大可以在高潮干掉男主,再选择自杀。你设想你一个杀手都特么得癌症了,还是无处可去只能继续上班,他爱上班吗?不是,是除了上班他就是虚无的。
所以他践行着自己的戏剧任务,在高潮追到男主后,他选择在自己生活激励事件(死神索命)下自己主动截胡。
片中的两个人物,都被生活挟持着,他们是孤独的死魂灵,他们没有属于生活水平面之上超出日常麻痹之外跳舞的浪漫精灵。
我觉得这还是有点现代主义的思考意味。我不确定“爱”与“情感”是不是解药,但是单从主角来看,他的解脱是在抱得美人归后踏出的一条心灵和日常之外的新路。那么,倘若,杀手也能放下去他妈的生活(杀手上班),去好好爱自己的女儿,说说话,聊聊天,那么结果会不会有些不一样?
我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看见人物的前史和额外的人物关系,就像一个游戏关卡一样,他们循着故事中发生的变故来推进自己的生命,直至了结或者拯救。
但是能在一种极简主义的人物剧作设置上表达一种超出情节本身之外的哲学性探讨,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反复品味的。
前半部分一直很好,直到半路突发的抢劫案,太戏剧性也没太大必要,结尾扳回一城。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玛格丽特:“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 让-皮埃尔-利奥德:“法国人不喜欢我”。结构,风格,景观,表演模式只要特立独行,自成一派,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表演者既是里奥,也不是里奥。当他长时间停留在镜头前时,我偶尔会怀疑他脑海里是否有表演意识存在。只有当他离开镜头时,我才能确信无疑:表演就在那里,在Aki用教堂之光和童屋之色构筑的空间之中。这表演绝不仅只是目光如雷霆扫过,而是像椅子、尸体残留的温度那样缓慢散发,却又永恒不灭。
考里斯马基的国际化(商业化?)制作尝试,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有想当然的散漫,在保持惯有风格化的前提下,在摄影强调了一些类似50年代欧洲黑色电影的感觉,纵然标签般的点题台词还在,但整体质感已和赫尔辛基的工人阶级故事有了差别,一如利奥德融入个人风格的表演,都是相当有意思的作者尝试。
"For working class there's no motherland."
2021-11-14重看;太喜欢这样一路丧气然而最终暖心结局的路数,颜色搭配得真赏心悦目(美术太棒了),光线也运用得极为曼妙。世界不会变好,可遇到合适的人才让生命有了意义,爱情是我们的软肋也是铠甲,再次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皮埃尔·利奥德在阿基的片子里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一路目睹他在大银幕的历程,仿佛与他一起走过一生;这个杀手不太冷,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找到并不荒诞的温情,阿基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祛除常规叙事逻辑之后、情感榫头悄然弥合的动人,这是自成一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们做着遥远而失意的梦,我们贫穷而相爱,我们順命接受着拷打而无畏。Joe Strummer出镜献唱,阿基真摇滚铁粉!
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太喜欢两个人一拍即合的人生节奏了,往后一躺就是无尽疯狂。
赤贫的诗意。你因为我想活下去了吗?因为我蓝色的眼睛吗?厄,你的眼睛是蓝色的吗?你要抛弃祖国吗?劳动者没有祖国。
三星半阿基考典型风格简约冷漠的镜头展示残酷又幽默些许风趣的现实。“安托万”啊你老了肿么成了面瘫了啊并且为什么要说英语啊太丫的违和了!!!
还是熟悉的静态流水建置镜头,可以说是神似小津开场了。阿基永远是城市的阿基,是工业化的阿基,在一片冷冰冰灰蒙蒙中透出温暖与光明的阿基。笔下的各个城市全都在无话可说与极简撞色下面相趋同,硬光在色块上投下斑驳阴翳。在人物行为举止陈迟的协同下,急推镜头中的时间仿佛凝固静止了,我们如同观看讲解般张望审视阿基想让你看透的一切。活着就是灰心。阿基在自我构建的一方天地中自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力。
又冷又欠,执迷风格。让-皮埃尔·利奥德(就素安托万)在片中真是个迷影的好梗。
阴郁悲观,仍旧带有考里斯马基独特的北欧气息。台词仍旧大量留白,黑色电影一般的怪异布光与形式主义的荒诞故事下具有现实主义社会讽刺含义。生活的荒诞本质与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主人公与杀手相同阶级相同处境构成了互补的镜像对照并在片尾完成彻底交叉互换且仍旧不甚完整。“劳动者是没有国籍的”
「工人階級沒有祖國」似乎是被拋棄的階層,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賣花姑娘也還是很有錢啊! 同一階層之間的互相撕扯和傷害,看似勢在必得的殺手卻因最終的宿命而超脫,也揭示當時社會趨勢的變局。活下去的彼方也勢必要承受迎面而來的時代車輪艱難前行。
我“国企招外国人还不签合同” 大春“非常英国了” 配色完美,是没有攻击性的饱满。后半段节奏有点游离,lost了,失去了前半段的干脆。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阿基三宝:失业,着草,师出无名的无产阶级爱情。以及人均肺癌。@影城
从一开始,男主就保持着顺从到冷漠的姿态,所有的重击都直扑扑往棉花上去。导演指给我们看的,是在绝望里被拯救,但依照那些细枝末节,我们完全能往前倒推,在过去绝望是如何一点点在成型。
一个是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是已知死才懂生。自杀者与杀手的城市迷藏是一场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探讨。枪口的交换,也是角色的交换,杀手用自杀赋予死亡一个“朝闻道夕可死”的坦然。
下岗工人地下酒吧买凶寻死,偶遇火柴赌神卖花女,烟癌杀手穷追不舍。-你要离开祖国和我私奔?-劳动阶级没有祖国。
我喜欢aki的冷不是每个人都懂肢体幽默
如果说文字的话,这是很别致的短篇小说。精致迷人。主人公的绝望表现得很好。
6.8/CFA,考里斯马基真是喜欢用红绿蓝黄啊,这部片子里所有墙壁颜色除了黑色之外基本都是这四种颜色的混搭,包括女主角的服装色彩搭配都是红绿外套蓝衬衫。一个失业男人找杀手刺杀自己的荒诞故事。剧作戏剧性很强,却很现实主义。在社会阶级频临崩溃还是有爱情可以救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