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用废料创造一切
社会中最冷漠的伤害应该是不被期待吧,而接受这种不被期待该是最无奈的悲哀。就好像《是的,我们行!》中,终日用不被期待产出效益的劳动换取政府最低福利的人们。
“-政府让我们贴邮票因为我们有精神病。”
“-即使是这样接到的工作也必须做好。”
“-好坏都会付工资的。”
正是这群几乎被社会放弃、与世隔绝、每天被镇静剂搞的昏昏欲睡、集居在180合作社的精神病人们,在Nello的带领下即将迎来一个开创性的人生。
Nello是一个在工会里混不下去的人,被派到了一个精神病人合作社做管理人员,他被告知工作内容就是组织病人重复不期待产出效益的劳动。但Nello无意中发现信封上看似贴错地方的邮票是病人们刻意排列的特定图案。Nello惊讶于他们的清晰的意识和超凡思维方式。于是在一次社员会议后,表决通过“摒弃福利路线;走向市场,做可能焦头烂额但是赚钱的镶地板工作。”的议题。
然而带领由抑郁、狂躁、妄想、自闭、焦虑、强迫、情感控制障碍病人组建的团队去镶地板,第一单生意要自己找。Nello只好先从亲戚家着手。失败没关系,Nello自费弥补挽救,自费发工资。技术、经验可以慢慢提高,信心不能受打击,因此当合作社社长兼医生“偏离市场”言论让社员们的沮丧时,Nello非常愤怒。
“-既然有能力做事,那为什么不让他们做呢?”
“-作为一名医生,我很清楚他们无法承受正常工作带来的压力。”
“-我要经营的是一家劳动合作社不是医院,我会把他们当做正常工人来对待。那我怎么会在米兰的中心接到合同呢?”
Nello气愤下说出的大话让社员们兴奋异常,面对被鼓舞的士气,Nello只好硬着头皮求下一单服装品牌店的生意。Nello按社员们的特长给他们分配的工作内容,工作越发得心应手。然而木料的延误让按时完工成为泡影。情急之下:
“-我们挨家挨户按门铃问他们借木板。”
“-白日做梦。”
“-我们可以用废木料来铺。”
“-谁能铺好这些破烂,拥有七千年经验的飞碟才能胜任。”
可是确实有人可以。那两个喜欢胡乱粘贴邮票的家伙用废料创作了一幅艺术图案的地板作品。雇主高度赞赏,随着名声大噪,生意越来越红火。
“你们有废料吗?我们用废料创造一切,我们就是废木料合作社,我们用五分之一的价格收购废料,但是我们制作的图案售价会翻倍,这是相当理想的业务。”
看到这里才体会到影片的用心良苦,为什么选取让他们从事铺地板的工作的剧情。“你有废料吗?我们用废料创造一切。”被社会低福利供养的病人被看作是废料一般,但是“我们是疯子,又不是傻子”,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专注力与创造力,他们用行动告诉这个社会,废料也可以成就艺术作品。在一次次通过自己努力赚取报酬后,他们的自我价值观念开始苏醒,他们一点点地像正常人的生活方向做着试探……
影片的背景是1978年意大利通过了著名的《巴萨利亚法案》,即意大利亚的精神卫生法,承认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享有各项权益,此法通过后意味着意大利国内所有的精神病医院相继关闭。该法案是以意大利精神病专家佛朗哥·巴萨利亚提出的“仁慈地对待患者,而不是让他们丧失理性”为前提。剧中也提到,180合作社是为了纪念巴萨利亚法案。
如果影片在一片赞叹与被鼓舞中结束,那就成为漂浮于现实之上的美好幻象。虽然意大利成功推进了居家式精神卫生疗养模式。但是社会并不能以相同的速度发展,精神疾患仍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疤痕。多数人人依然恐惧、羞愧与精神疾病患者为舞,不知道如何如何与精神疾病患者相处,甚至嘲笑、讥讽、触怒、精神疾病患者。
影片中精神疾患吉乔陷入爱情,在暗恋对象和她朋友面前出丑并遭到嘲笑后选择自杀。这段情节设置一方面是在声讨这个讥讽弱者调侃死者的时代中冷漠、残忍的恶徒,他们跟精神病人之间只差提起屠刀的瞬间;一方面通过Nello深陷自责无法自拔,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不知的现实,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生活中谁又不是一个潜在的精神疾患呢?当然还有一方面是在探讨精神疾患生活自由度的边界和医护支持问题,由于精神病人心理脆弱的事实,心理护理以及心理、社会应急事件应急防范是实现病人走近生活的必要支持。
影片结尾处,合作社又迎来一批混混沌沌的新人,与老社员们相比明显不够有生机,而有自闭症的社长给新社员的“致辞”让人既忍不住笑又深深感慨:最真挚的鼓励与关爱从来就与语言无关啊……
总之非常励志、感染的一部影片,在笑与泪之间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2 ) 人性的真实与虚伪
有一位朋友说,“电影节现场”的影片评论很难写,因为那太容易受到小环境的影响,身边人的反映、周围的骚动,这种干扰是确实存在的。比如你会遇见大声叫好、带头鼓掌的“影托”,你要区分礼节性的鼓掌和真正的起立鼓掌,这一切往往会左右到你对一部电影的判断。以上情况发生在了《是的,我们行!》身上,说实话竞赛片早已放映了大半,如此频繁、热烈的自发掌声还是前所未有。另外,其他因素的干扰也基本能被排除,毕竟上海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从来没有被记者、影迷、影评人或是行家们重视过。
一看《是的,我们行!》的弱势群体题材,很多人就知道跟社会关注、人性关怀的主题有关。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只要摆出这样的姿态就是投机,永远要有立场问题,高下立判。正如黑泽明作品也被三岛由纪夫嗤笑为“中学生思想水平的人道主义”,但那只会是一些闲言闲语。真理和经典的定义是属于时间,而不是权威。
有时候我也埋怨自己在写的时候下意识地排斥喜剧片,正如戛纳等电影节一直在做的。原因简单点说来就是喜剧片不严肃、不深刻,过于相信人性的美好,迎合主流的期望。《是的,我们行!》就属于相信精神病人也能有正常生活的一面,精神病人会出现各种复杂的交流障碍,很多时候是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的。我们要事先站好队伍,电影里的精神病人更多是需要借助药物的交流障碍症状患者,否则真想拉上所有脑子不正常的精神病人,那确实过于不切实际。再有一些人,他们始终无法信任个人式的解救,正如不信任导演的创作动机。
《是的,我们行!》是一部制作纯熟的通俗剧情片,镜头和叙事上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只有一些人物心理变化的情节合理性值得商榷。它的亮点就在于让你发笑的琐碎细节,病人们的怪异表现或者阴差阳错的各种巧合。病人平时重复的无聊小游戏,包装加工后居然受到欢迎,有了艺术色彩。自闭症患者穿上西装,成为一名威严有加的经理。就在观众乐飘飘的时候,影片用一些不怎么新鲜的爱情桥段来打击一下观众,正常人与非正常人间的距离,绝没有电影里表现的那么近。
相比同样具有观众缘的《爱情入戏》(就是让人看得很欢乐,中性词义),《是的,我们行!》就胜在它的真实事件为基础,主动承担了一些社会议题(虽说放在世界电影里也有很多类似题材),有所指涉。这一回,它反击的不是体制,不是政治,看上去就像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活动。
尽管很多时候,接连的欢声笑语会让我们以为精神病人是在享受着人间里的天堂生活——那简直是正常人都不能达到的水平。铺地板、群居生活,有目标、有信心,还能有更美好的事情么?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会是一部典型的话唠片,不想娱乐效果超乎意料。影片目的不在于唤起观众沉睡的、一面倒的同情心,而是说人会做错事,每个人都应该被友善对待。只是要一部喜剧做到这样,真的很难。
3 ) 主流的感动
一看到电影的名字就知道本片非常主流,和【汶川不相信眼泪】有相同的血脉
即便知道顶着主流的光环,心也会为此颤动,我还真是善良啊~
男主角带领着一批从福利工作跳转到盈利工作的精神病患者
改变命运、不想吃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各自怀揣着梦想扎进商海
在工作中发现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居然都很幸运地被主角发现了——
过于谨慎处事的就让他管账务,会装逼的就让他当名誉主席
最终他们渴求梦想的信念战胜了偏见
赢得了医生、家人及社会的尊重
电影终究是电影,那是现实无法达到的彼岸
就像处男经常在梦里拥抱窈窕淑女
美好的理想状态,宛如【救死扶伤】的铭言
这个缺少伯乐的时代,好马总是被淹没在一群宝马中
是谁曾经说过:“原谅我的无知,就像原谅你们的领导那样。”
4 ) 当世界是一个精神病院
1980年代,意大利的波代诺内出现了诸多精神病人的合作社,旨在推广人道主义思想,并增强公民的社会凝聚力。其中以农塞罗合作社最为引人注目,管理者的口头禅是“很有希望。”
《是的,我们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合作社里精神病人奋发自强,寻找个人价值的动人故事。男主角充分发扬“容人之短,用人之长”的用人之道,用心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过于谨慎处事的就让他管账务,脑洞清奇的就让他拼接地板,会装逼的就让他当名誉社长。最终他们镶嵌的不规则地板造型赢得了市场的认可,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赢得了医生、家人及社会的尊重。
合作社的主心骨是一个米兰商人,因为偏激的左派观点被失业的尼洛。他坚定地相信每一个精神病人都有不容践踏的尊严和独一无二的价值,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被友善相待,相信渴求自由梦想的信念能战胜社会的偏见。
尼洛一再降低精神病人的药物剂量,即使精神病人被刺激而出现各种复杂的交流障碍,他都不以为意:“疯子又怎么样!现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不疯呢?”他相信,有血有肉的精神病人也可以怀揣着梦想,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天赋,只是需要给他们创造机遇,只是需要不断激励给人性以信心。
尽管进军商海的过程困难重重,他依然鼓励每个人不断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自己养活自己,并有意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生活得有目标有希望,还能有更美好的事情么?
不由得想起马丁•斯科塞斯的一部关于是否要对精神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的烧脑神剧,由小李子饰演的《禁闭岛》。禁闭岛上,精神病患者被当作犯人监管,被强迫服用高剂量精神药品、强迫痉挛和进行非人道的切除手术等。唯有阿什病院院长考利和主治医生肖恩极力反抗生物学模式的不人道之处,主张倾听病人的心声,通过亲密交流来帮他们走出阴影。
考利医生尊重病人的人权,甚至允许精神病人可以相对自由地行动,还树立了“请铭记,我们也曾活过,爱过,笑过”的路牌。在考利医生的极力争取下,一再联合众人使用角色扮演法唤醒安德鲁的黑色记忆,试图恢复他的理智。可是安德鲁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作祟,他不愿承认妻子已死,不愿面对那个滥杀集中营战俘、疏于照顾妻子并间接杀害了妻儿的自己。他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来,一次次通过调查杀妻纵火犯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对妻子的爱。
哪怕督查委员会抱着深深的偏见利用安德鲁的糊涂把他当玩物,哪怕在角色扮演时安德鲁烧掉自己的爱车,哪怕安德鲁清醒后的记忆不断清零,考利医生依然不愿放弃任何有价值的尝试,他依然相信“即使不能将他们治愈,至少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安宁和信心。”
影片的最后,当安德鲁彻底恢复过来,却无法面对残酷的事实。他不愿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选择了失去自我地活着,自愿接受脑叶白质切除手术。肖恩也只是在会意后,默默地支持和尊重他清醒的选择,哪怕对于不知情者这将意味着角色扮演疗法的失败。可是两年来的相处,他懂得安德鲁近乎绝望的无尽的孤独,懂得他的心理创伤来自过往不可承受的伤害,懂得他不愿像怪物一样活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成全他的解脱。
而另一部宣告“不自由毋宁死”的电影《飞越疯人院》里,不安分的麦克墨菲却说:“获得自由对我们来说将是最大的胜利”。墨菲不遵守规则,不像其他人一样乖乖吞下药片,他质疑开会和心理治疗的规范程序,他尝试着引导大家反抗这种非暴力的压抑,带领大家享受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他面对心存忌惮的众人说:至少我尝试过,至少我有尝试的勇气。
护士长在片子里像一条咬着自己尾巴打转的蛇,像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她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规则捍卫者,是一个支配调度别人世界的权利控。她漠视病人的需求,一意孤行地坚持不合理的制度,并把自己变成规范的一部分。墨菲最终没能斗过社会的规范,被护士长变成了一具失去活力的行尸走肉,可做与不做毕竟是有区别的,不是么。墨菲一次次出格的举动像水滴石穿一样,逐渐破除了护士长的仪式,唤醒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酋长举起墨菲扬言要举起的水槽打破了桎梏,破窗而出,带着墨菲期许自由的灵魂奔向黎明。
跳出影片,我们“正常人”在社会中在体制下的处境,不见得就和精神病院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习惯了既定的时间表,习惯了规则和舆论的束缚,习惯了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要求生活,习惯了褪去自己格格不入的棱角。一如墨菲所言,我们只是没有勇气走出安全区,却并不认为自己是疯子。护士长装扮成各种身份就潜伏在我们周围,他们反对个性诱导你和多数人站在一起才安全,他们用权势和利弊压抑你对自由和性的渴望,他们只是一丝不苟地做着自认为对的事情,没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而当我们想当然给那些“神经病、无赖、危险分子、小人”贴上标签,是否假想过我们自身也可能是受害者呢?本文意不在呼唤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因为人人都可能是不可承受生命之重的精神病患者。当我们拒绝深入体察观照别人的生存状态时,我们是不是那些不通情理的羁押和监管者呢?当我们吝于自己对进步的赞美和激励,我们是不是在扼杀别人正常的诉求和前行的信心呢?
当世界是一个精神病院,如何清醒地认识自我,想必是我们终究一生需要探索的命题。而对于自由的思索和追求,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当我们解除下自我压抑的那一刻,我们便获得了自由。毕竟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抬头就能看到黎明的晨光。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449b60102wifl.html
5 ) Yes, we can!
无意中知道这部电影,一看名字就想到奥巴马的竞选口号“Yes, we can!"
后来在书店看到了它的DVD,毫不犹豫就买了。
本来不到两个小时的影片,我整整用了将近5个小时才搞定。因为是意大利语字幕,我没看到一个生词就暂停,一个不漏,当然有个别单词查不到,方言之类的。史上花我时间最多的电影,但是很值得!
80年代的意大利米兰的故事。所有精神病演员的演技都很到位,真的很逼真,看了幕后采访演员花絮,那个饰演Luisa的演员为了演这个角色,做了不少工作,还向真的精神病人了解过他们的生活。很感动。
那段集体”招妓"的戏,很搞笑,但是也很感人,48岁了,还没有过一次性生活。
那个Gigio,也叫Sergio,是所有人中最养眼的一个,他恋爱了,可是他没经验,被嘲笑。于是选择了自杀,看了很纠结,真的是场悲剧。
不过好在大结局是好的,新的一批精神病人被解放了。
强烈推荐此片,又一部意大利佳作!
6 ) 就是这样一群人
精神病人,这样一群特殊的人,当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时,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执着与天赋。然而他们的价值却是片面的,他们仍然是被局限在精神病院,或是合作组织里的, 只有完成在工作后,他们的价值才是被“承认”的。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去证明自己,多么渴望融入这个社会。
影片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功,让大家捧腹大笑,确实开心,每到精彩处电影院不乏掌声阵阵。很感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知道至少还有这样一些人能够真心关爱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为他们奔走努力。然而就影片的意义上来讲,仅仅是体现并且呼唤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却是有点单薄。
精神病题材可以拍的很精彩,飞跃疯人院就很不错。精神病题材也可以拍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一群和我们平等的人,也是一群有着我们身上所没有的品质天赋的人。影片中的一句话很有意思:“疯子又怎么样!现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不疯呢?”哈哈~~
7 ) 废物利用是关键
简评塞不下,写给自己存档的。完全自我意识,勿入,勿回,谢谢。
————————————————————
2009SIFF.
虽然观看过程中我笑了又哭了,但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恶心。
拍摄手法很纯熟,但这片子到底是要证明什么呢?就算是精神病也必须要有产出才算对社会有贡献,才有资格活着?但这部片子也很好地讲出了慈善事业根本是个“自由市场”,可以借助“不便”来行使便捷。
那段不知所谓的爱情就更恶心了,作为个正常人能有点正常思维好不好?别看着人家精神病长得眉清目秀就骨头轻到天上去。以为你比他正常就有特权情感教育?结果最后冷静下来分析来个大家都有错,所以我哭了……欺骗,全都TMD是欺骗!
他们铺的地板真艺术,三颗星全给地板!这片子的主旨还是我们要努力消费精神病,废物利用是保证这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利益推动点。
8 ) 残障与完美
残障人士只要环境得当,他们一样可以干出与正常人一样完美的工作。同样他们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生理和精神(心理)需求。
converse 植入式广告 再袭
SIFF.我笑了又哭了,但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恶心。这片子到底是要证明什么呢?就算是精神病也必须要有产出才算对社会有贡献,才有资格活着?慈善事业根本是个“自由市场”,可以借助“不便”来行使便捷。那段不知所谓的爱情就更恶心了,作为个正常人能有点正常思维好不好?别看着人家精神病长得眉清目秀就骨头轻到天上去。以为你比他正常就有特权情感教育?结果最后冷静下来分析来个大家都有错,所以我哭了……欺骗,全都TMD是欺骗!他们铺的地板真艺术,三颗星全给地板!这片子的主旨还是我们要努力消费精神病,废物利用是王道。
无意发现的好片!观看时有几段戏忍不住拍手叫好,冷酷社长的眼神太有戏了!其他角色也很精彩,那首意大利歌曲很好听~
曲阳
感动,群戏精彩。欧洲人文环境真好
疯子怎么了!一样过正常人的生活!只要你去接纳!什么都可以重新开始!他们都没有绝望!更何况你是正常人!感谢这部电影!在我最脆弱的时候让我有力量!
意大利竟然已经有这么多为精神病人建的合作社了,天朝情何以堪。感人至深的电影,且没有回避一些残酷的事实,对于一些精神病人来说,过于主张他们的人权反而害了他们。减星的原因是尽管好看,但是还是有很多套路化的励志公式(美国人最喜欢用的,当然观众也最受用),与其他意大利电影比少一些冷静
這年頭,每個人都有點瘋狂。
个别情节转变仓促只能扣掉颗星 就算是乌托邦也够感动人
我们疯,但我们不傻!这话牛掰,致敬疯子们
生活远比电影残酷,但我还是愿意接受这样的影片。演员很出彩。
精神病人演得很好。
授人以渔才是硬道理。
10多年前的电影,但是摄影流畅,信息交代很清楚。剧情尚可。题材有意思。最后还是落到自由和亲情上。
2009
题材真的不错,设定是80年代,片中合作社名字叫“180”是纪念“去机构化运动”先驱弗朗哥·巴萨利亚和取消精神病院的“180法案”的,嵌木地板也取材自真实合作社案例。普通情节剧拍法,华纳意大利发行,09年深奥预选片,刚开始觉得还挺讽刺的,明明左翼味道这么浓,回归社会的绝招居然是拥抱市场(当然片头主角就因为这事儿被工会开除了),好在社员们起初是拒绝扩张的。这片11年居然在日本上映过!
吉乔红鞋子的两个镜头可能很久都不会忘吧。希望人类能更温柔善良
爱上男主角!
那个地板铺的确实不一般
很好的题材,但总感觉有点缺陷,或许期待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