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拼了,只为了这个家。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1968年的英国,有一个奇妙的家庭:父亲(Frank)是一个笃信马克思主义,憧憬共产主义社会的教授;母亲(Dorothy)是贤惠温顺的家庭主妇;大女儿(Alex)是早熟叛逆的性感娇娃;小女儿(Mary)自认为是小小共产党员;还有个叔叔(Philip),是个无所事事的闷骚大闲人。一天,在Frank的热情怂恿下,全家人表决通过了一项重大决议:举家驱车迁徙,向着“伟大”的共产世界——社会主义东德前进,他们要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分子!
影片以十分诙谐轻松的英伦喜剧风格将这一家人的故事搬上银幕。周某人说吃大蒜的和喝咖啡不宜共处,那么周日上教堂拜耶稣的和信奉马克思老人家的要如何和谐共处?习惯了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要怎么融入铁幕禁锢的生活环境?影片先是借主人公之口自嘲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模仿起共产主义者的腔调抨击这抨击那,俨然一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架势,逗得观众乐呵呵~ 当主人公们带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刚刚踏上东德的土地,心中对共产主义乌托邦的理想雕塑就已经在边境东德士兵的讥笑声中开始坍塌,士兵们逮捕过太多想要拼命逃出去的人,却未曾迎接过向往住进来的人。随之而来的,是一家人在生活、工作上所遭遇的各种“水土不服”:Frank看似实现了他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浑身充满热情干劲的同时,实际上却成了政治监控下的傀儡,并且疏远了和家人的关系;Dorothy的家庭主妇身份在全民热火朝天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显得一无是处,她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不被关爱,还雪上加霜地牵涉上一件严重的政治事件;Alex依旧我行我素的叛逆,只是叛逆在这个国家里就等同于犯罪,依旧风情万种地勾搭,只是这一次勾搭上了地下组织青年;Mary最傻最天真,在学校女间谍的唆使下,当上了监视家人的红卫兵;没啥能耐的Philip当上了清洁工,因为在东德“人人都得工作”,可是他的摄影爱好也招来当局的无厘头审讯。原本和睦和谐的5口之家变得裂缝累累、分化严重,影片在这一阶段是冷峻严肃的氛围,仿佛不好的事情随时会降临到他们身上。“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谁敢破坏我的家庭,老娘就要闹革命!”Dorothy就是这么想的。看似柔弱的家庭主妇摇身一变成为聪慧坚强的“革命阴谋家”,带领家人逃离东德的计划在她心中孕育而生。然而天下没有一帆风顺的“革命”,各种艰难险阻少不了,影片用幽默又紧张的情绪继续调动着观众的胃口。最终,Dorothy还是把一家人团结在一起,以一种极度浪漫理想的方式,逃离恐怖的社会主义,结束这一场叶公好龙式的噩梦。
本片或许是藉由一件真实的故事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理念狠狠地开涮了一把,不仅让资本主义观众看得兴致冉冉,也让我等社会主义观众感到快活无比。但个人看法,这终究只是一部讲述家庭温情的喜剧作品,亲情和爱情才是核心主题。叔叔Philip最后就没有离开讨厌的东德,而是和他们的邻居残疾欧巴桑相爱而留了下来。看来,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国,资本主义也罢社会主义也罢,Love conquers all, eh?
【阳光小美女】大获成功之后,类似家庭总动员的温馨喜剧似乎就成为某些电影人心中想要模仿照做的一个固定模式。主题可宽可窄,背景可深可浅,但是“阳光”一定不能少。
2 ) 无关政治,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
其实在故事主人公多罗西眼里,没有任何政治的讽刺和体制的反思,家庭就是她的信仰,而这远比主义阶级那些虚无的政治口号要来的真诚。为此她即使不受重视也任劳任怨,奈何东德的生活压垮了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她在短暂的暴露自己的脆弱和委屈后,对奥托的追捕和托马斯的背叛都让她体内革命者的血液觉醒,所以她要逃出去。
希望大家过的开心,就是这么简单的叛逃目的。
影片故意用戏谑的方式处理他们一家的水土不服,显得很黑色幽默。也许在多罗茜代表的平凡人眼中,生活没有那么必要沉重得要死要活,反感得痛彻心扉。连最后撒下民主的宣传单都是无心之举可以看出,他们只是觉得这地方生活得不顺,走,换地!
最后的处理也很理想化,菲利普在哪都是差不多的边缘人,遇上了真爱就顺便留下。也许以后他只会拍她了。大女儿谈恋爱谈到了革命青年身上,也顺利逃了出去,未来可能是他们家的女婿。(女装真不错!)
夫妻在反省的过程中又重拾了往日的爱,多罗茜也顺便爽一把瘾,用手枪点烟的时候,老公看呆了,等车停稳又一把把他推下,帅死了。
小女儿为了一家人的幸福放弃了引以为傲的奔跑赛,她明白了,无论你在西方还是东方,喊着民主还是专政,都不如家人过着幸福平稳的日子。
3 ) 就安于当个废物,不行吗?
不是人人都能闻鸡起舞,然后一展抱负。不是人人都能忍受悬梁刺骨,只为了之后的人前显贵。
很多人象我一样,生命中永远有个不可逾越的榜样,象座山一样压在头顶。也曾经试过想超越,可能你真的超越了,可能没有,结果都是一样的:山永远在那,不同的是换了个人而已。
没那么有志气,没那么有骨气。就是没办法逼自己象个苦行者一样忍受无聊乏味,为求得渺远的"以后" 。 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样的变态,换成项羽早自杀了,何必呢。
每个废物还可能从小就错误地承载着长辈们无限期待的目光,良心发现时,就想着努力下吧, 或许努力后有了些须的提高,接踵而来的就是更高的期待,然后发现这是自讨苦吃的恶性循环:好,然后期待更好,永远达不到最好。最后看开了,自己也就是那么回事儿,索性还是歇了吧。
有时很想说您别那么看好我成嘛?您别总期待我飞黄腾达成嘛?我就一普通人儿,我就一废物,我就没有远大抱负。总还说不出口,一是些许残留的自尊还在,不想承认。二是怕伤了真正爱自己,在乎自己的人的心。
安于做个与世无争的废物,你说是自暴自弃也好,你说是不得不承认现实也罢。 我是废物,爱咋咋地~!
4 ) 剧透
一家人在英国好好的呆着,整天看一些共产主义之类的东西,后来感觉没意思了,决定到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于是他们开汽车到了东德。
东德大门那里有几个门卫把守着,他们一家人说我羡慕你们啊,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多爽啊!门卫笑得直不起腰。
在东德,父亲做了一位老师,母亲在家,大小女儿都在上学。
一开始感觉挺好,有大锅饭吃,什么都有。
后来当教师的父亲发现事情有点奇怪,资本主义的音乐不能听,资本主义的文学我们要批判,连社会主义没有而资本主义有的面包酱都不能说,否则就有引导学生走向歧路的危险。
做父亲的感到很郁闷。
小女儿年纪轻轻,被一个女间谍拉过去当红卫兵,监视所有可能的敌人的言行,并且做记录。
后来一家人受不了了,决定穿过篱笆,从东德跑到西德去,过自己自由幸福的资本主义生活。当然了,有小女儿作怪,事情难办不少。
不过最终——
they made it!
几个亮点: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状况,真的可以说是屎上最好的。
秃头的最高国家领导人听别人发言的时候睡着。醒来就鼓掌。
没错!他是第一个鼓掌的。
主角一家人乘坐热气球跑了,飞到领导人上空,领导人看到十分高兴,带头鼓掌。
update:刚才为了确认,当初德国分成两半的时候,到底哪边是社会主义,我用Google搜索了下东德,firefox告诉我“连接被重置”。
update:柏林墙绝对比片中描述的要伟大的多,绝对不是一个篱笆。
据说当初有人开汽车想要冲过去,直接在车里面被枪干掉——以前看的某个文章,说现在的枪战,躲在汽车后面避子弹,根本不可能,提到这些。
老娘鬧革命
共产主义万岁
作为大一时代最后一部电影,这真是一个完美的句号。又是一部在眼泪中笑的喜剧,与阳光小美女不同的是它掺入了政治,与再见列宁不同的是它再“见”了列宁,就像回到文革时代那样,所以非常的有意思
《老娘闹革命》用轻松的方式处理一个严肃的问题“管它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破坏老娘的家庭,老娘就要闹革命!”但剧情总体很温吞。
很欢乐的片子,用轻松的方式处理一个严肃的问题“管它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破坏老娘的家庭,老娘就要闹革命!”
前半部分不错 后面烂尾了原本深刻讽刺的故事变成弱智喜剧
喜剧,喜剧
要不是为了tate姐,这片撑死2星.要是美国片早被我踩烂了,英国人也tmd不学好。
真人真事改编。看到几个人闹翻那点,就有改成悲剧的冲动。
反讽?事关河蟹?
英伦喜剧很对我胃口
我要知道是英语片我早看了
女主角的弟弟留下来应该会被抓起来吧?那位秃头领导人,应该是瓦尔特·乌布利希
Donna!!!!!!!
我觉得吧 不是所有拿社会主义来开刷的电影就一定都是好电影 都是耐看的这电影 明显两面都不讨好 说他荒诞 没到那地步 说他严肃 摆明了就是搞笑的 说他有深意 那我吃饭时骂个盐放多的厨子能都扯到极权主义上面去 你信不信?
好玩的喜剧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60年代的东德生活水平到底啥样。
呃.其实真的不要当政治儿童嘛.什么是事实的真相呀.谁知道呢.也许只有权高位重者哈.
自干五的救赎
Catherine 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