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四已过重阳也不远了
2013的五四,院线放的都是致青春的电影,到处洋溢着小清新和黛玉葬花的味道。不过我却不识趣的带着大家陪我在这个“怀春”之夜向死亡致敬。大伙儿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戛然而止》,纪录片的方式,看着德国普通的一家子,送别老爸的点点滴滴。近距离的手持纪录,克制而冷峻的调调让我一步步感受同一屋同一痛处癌细胞的扩散。病痛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死亡却又让生活恢复平静。再有如何不舍,我们终要告别我们的初恋、告别我们的母亲、告别我们的父亲、老婆、女儿、儿子、宠物龟还有我们的屋子。回归窗外白茫茫的雪世界又是普通的一天。此片令我印象至深的是临终前儿子索要了老父亲的一个深深拥抱。那镜头若是定格,其实是幅很美的画。不单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遗憾。更是一位坚强而理性的德国老父最后一次向自己忤逆的儿子表达德国父爱——爱的深沉,爱如磐石。有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觉得剧情冗长。或许是因为我们太急着想知道结局。太想要一个戏剧性的结果。过程的演绎又与我何干呢,人的归宿有时跟电影的结局一样,都是谢幕。何必猜,但作为导演,应该是真爱这个故事,真爱某个人,他才会拍的那么细致。让每一帧画面都纪录逝者的音容笑貌。还原一份曾经和永世的价值。五四已过重阳也不远了。
2 ) 甚至当你知道死亡来临,你仍然不确定那是确切哪一刻
明天是周一,你知道这是新的一周,你有你的安排,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人生会在何时结束。正常人是如此,罹患绝症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也是这样。不是纪录片,但细节却逃脱不走过于真实。仿佛重现了骨肿瘤病房里的孩子曾经对着手机问询自己的病有没有治的镜头,看到了鹏飞的母亲对于孩子数周后的一天终将离开,但却又不知道这一天究竟是哪一天。对于死亡,我们逃避它、畏惧它,但终会那么一天选择拥抱它。片尾最后一个镜头,姐姐说,我要去练跳水了,这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开始新的生活。逃避这个话题的自己,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片子中间打断了数次。逃避还是直面,可能放在自己身上永远是难过去的坎,一个比喻是底下万丈鸿沟,但两边的距离则应该是自己能跳过去,或者又或说是必须跳过去。
3 ) Stopped on Track
当你突然有一天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只剩下了两个月的时光。
生活往往就会是这样一出现实,现实就是这样命运的残酷来临,一种折磨的降临,让你无能为力,无可逃避。
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若坦然走向终途,至少目前你还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坦然,是一种终日对死亡恐惧的麻木,还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认命?
坚守,因为有爱,一种长久要超越自身精神承受能力的关怀。关怀,和陪伴是你的一种必需,更是一种或许感受不到的幸福。幸福,因为有爱。幸福,不会超过凝望所爱之人睡眠的安详,不会超过意识时常段带的爱人献上他的理解。
电影,我们需要戏剧性,也需要去戏剧性,还原生活的平淡,看看我们的逝去,终究要独自上路,不受干扰地,平静地体验这一段旅程。
安静本就是一种道别。
4 ) 戛然而止
这部德国电影又译[戛然而止]:一部充满人性温暖的片子。电影用冷峻而内敛的镜头记录下一个生活宁静的四十岁的普通男子,突然被告知得脑癌,接受放化疗、乃至生命最后阶段的时光。男子的病,打破一家人的平静生活,不离不弃中亦有小风波,人人都有个体局限,病痛残酷,唯有爱是拯救,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看这部电影,想起一个朋友给我讲述她母亲中风、直至离世发生的种种事情,令人感慨。她说:有一次,她在母亲的坟头大哭。因为回望那些照顾母亲精疲力尽的日子,仍然留有许多小遗憾,家里每一个人可以对母亲更好,可以为她做得更好……遗憾,是人生的常态。因为个体认知的局限。电影存在的意义,无形中激发了我们的同理心。
5 ) 直面人生,请给予帮助!
这是一部面对死亡的电影。上一部同一题材看的是法国电影《爱》,那是一部讲述,老人面对死亡的故事。这部电影是中年人面对的疾病,死亡的故事。电影很仁慈,没有过多地显露朗格的痛苦,妻子也是很隐忍,德国的医生,特别的好,宣布诊断时,非常体谅病人和家属,半夜来诊也毫无抱怨反而一直安慰妻子,一直教他们如何对待生命。在这么惨烈的人生经历中还渗透着教育孩子的观念,保护孩子不要受死亡的阴影真得很难得。还有双方的夫妻,父子/女,年迈的父母,男主的工友、前女友,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送别亲爱的人。这很重要!因为死亡也是我们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要好好面对。送走逝者,勇敢生活!
6 ) 谁能阻止死亡
电影从一开始就介绍了情况,脑癌,两个月.而之后的发展则如流水账般,治疗,绝望,恶化,平静.
当一个人只有两个月时,他的脑子里都有什么?女儿,儿子,妻子,宠物,一个平淡的再不能平淡的家人晚餐;上班,下班,一个能给你所有价值和安全感的工作场所;父亲,母亲,他们永远无私的爱;当然了,还有情人相见的无声泪水;而最希望见到的,就如那每天都不变的窗外的白雪,是新的一天.
然而谁又能阻止死亡?领导说了,人有什么可以牛的,都活不过一颗树.当你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人见人爱,不可替代时,其实你的存在,就如地球在整个星系之中,那么微小如尘埃.
正如最后他的女儿所说,我得训练去了.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终将停止,一切终将过去,死亡就是这么无情,无情的让人绝望.
7 )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加辉煌的了。
没来得及和Glenda说再见,我就进入Debussy剧场观看另一个“一种关注”单元的影片《Stopping on Track》。——今天几乎成了德国电影节了。这让我大为感动的电影成功之处在于,正如导演所说的,即兴表演和即兴导演的胆量,以及导演场面调度的稳重和新颖。我所学到的,就是在情绪酝酿并逐渐达到饱满的时候,别着急切镜头。特别是开场不久全家人一起吃饭,男主角突然抱头痛哭的一场戏,导演没有着急切镜头,即使切了,也只是角度的轻微调换,可以说完全隐没在男主角满溢出来的情绪当众了。
影片在观众隐隐约约到抽泣声中结束,主创起立接受全场观众长达5分钟的掌声。我站在他们的背后,看到他们不自觉地弓着腰,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他们仿佛在用眼神和拥抱和亲吻来告诉彼此,我们成功了,他们喜欢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加辉煌的了。这是戛纳的观众们,获奖不获奖的,根本无所谓。
8 ) 死亡也许并没有那么糟糕
虽然是老套的剧情,但是仍然有很打动人心的地方。一家人都在成长,从最开始因为父亲病情发作被迫离开海洋公园的扫兴,到为他在家里的每个地方做标记,男主的每次视频记录,看似无厘头,却不时让人感觉到对生命的渴望。与病痛的挣扎让人心酸却不是绝望,顺便一提,卫生间摔倒简直演技炸裂啊啊啊啊。找来同事为儿子组装自己不能组装的床,对妻子隐瞒这个事实的背后是人宝贵的自尊心吧。以及看到德国(说的是德语但是法国的片也是不懂)对死亡的理解,医生对女主说的话真的很有意义。最后要结束的时候,男主的胡言乱语和他不自觉的身体语言真的太戳泪点了。
评分:B- 因为诚实,即使题材再滥却多少也还有力量。
看来又要重校字幕了
一个癌症病人的病历过程
3.5. 最后一起过的圣诞节
心酸不已,你懂吗。
太过真实,无数次感同身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无比真实地反映了癌症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而且将点打到了教育后代认识死亡之上。
每个人的演技,和一点一点细节累积起来的真实感,让我以为自己在看纪录片了。镜头语言很漂亮。最后德国的房子真有爱啊。
2013北京德国电影节上看的。印证了那句话,演员是一部电影的成败关键。甚至两个小演员都very棒!看完电影,不求别的,只求身体健康。
又是一部折磨人的片,很冷,也很沉重。说的是普通人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的一些事,他的痛苦、绝望。最大的特点还是写实,尤其一些自拍式的视频片段。你会更真实的感受到他的痛苦。
Plot Keywords: Male Frontal Nudity | Illness | Sickness | Hospital | Cancer
对于这种眼就能望到结局的电影真心觉得无聊。虽然这类故事的剧本难度就高,但是千篇一律的题材和文本还是令人厌倦。诉说死亡但看不见希望,那种痛且痛不到人心里。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残忍的逼近真实,又是考验耐心的片。
生活啊,就是这么猝不及防,毫无征兆,生而未竟,死神已至,戛然而止。本片真实,冰冷,演员表演如同身受,故事如此沉重,却以一种很家常的方式,冒失而直接地撞进了观者的心里。
类似题材以后要少看。
癌症来临的日子
滴答滴答的时钟声,简直太写实了,德国人教育孩子的境界实在是高,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死去活来,冷静告别然后该干嘛干嘛,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神奇的看了这个电影,我真的没有刻意挑,鬼门关前走一圈,可以说我更能领悟生命了。。。
我们仍未完全领悟苦难的本质。
上海国际电影节120618 国金1号厅
写实、平静、克制,直面死亡。
有点纪录片的味道,开头删了太多东西就显得有些乱(DVD有删减片段,我以为几乎是改毁了,逻辑都不对了)。夹着对下一代生命教育这条线,倒是狠中带点温情。手机视频用的不好,不过人物化的脑瘤君倒是亮点。最亮之处在于男主混沌中提到的东德往事(尼玛还有乱入的哲科)——这个点完全提了一个档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