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父爱最伟大,善良最强大
看到电影标题,就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会以为这会是一部重点反映当时社会的片子。
殊不知,看着看着,我就被小女孩的善良所感动。
看的过程中,小女孩的爸爸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爸爸,我想到了偶滴爸爸,呵呵呵,爸爸,我好爱你,爱你哦!
父爱,真的很伟大,这个世界上,这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个男人无怨无悔的为我做所有事了吧!
呵呵,爱你!
2 ) 男人
非常有趣的一部电影,从一个小女孩儿的视角看各个年龄段、各种关系的男人。
女人和男人之间能保持得最长久而亲密的关系就是父女了。不过那种“怎么宠你都不够”的老爸小心了,将来你闺女很难在另外一个男性那里得到心理上的完全满足。;)
哥哥是女孩子最初的玩伴,是她的保护伞,也是带她窥视成人世界的第一个人。是他第一次让女孩子知道,世界上还有不同的男人。甚至有时候,有点点可怕。
老师和小男朋友都让女孩儿喜欢,一个是带着距离的偶像,一个是牵手探索奇妙关系的伙伴。可惜两者都让人没有安全感,都不能承担责任。
闯了祸的邻居瑞克在女孩儿眼里是那么孤独无助,需要温暖和帮助,因此即使在最疯狂的顶点,他宁肯伤害自己都不会伤害她,因为她是他的守护天使;他也是她的世界里最纯洁的一片天空。
瑞克母亲是电影里仅有的两个成年女性之一,可惜戏份太少,看不出那个家庭有什么致命的缺陷,让瑞克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
和女孩儿自己家一样,邻居鲍勃的“邪恶小家庭”里也缺失了母亲的角色,也许原作小说作者真的是对女性充满了失望吧,笑。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是女孩儿在探望瑞克的医院里遇见的走路颤颤巍巍的老男人,一共出现了3次,两次都在医院里,嗯,老男人的生活就剩下无奈了。最后一次看到原来是他们的邻居,真是男人的各个年龄段都没落下。
很多dark side的画面,也有很多温馨的场景。真实而亲切。
叙事、摄影、音乐,整体很富诗意的一部电影。
3 ) everyone is f*cking bad.everyone is getting hurt.
作为一名父亲,总是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女儿,总是告诉自己的女儿你将会变得无比美丽。
但不,这不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
作为一个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却被另一位家长揍了。而当天又被自己的女友甩了。还能更suck吗。
但不,这不是一个关于life sucks的故事。
作为一个女孩,总会想自己去面对那些自己害怕的事情,总会难以接受未曾接受的事情,会莫名其妙爱上某个人,会莫名其妙讨厌某个人,即使这些情感的本质相同,却没有人能说得清道的明。
但不,这不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作为一个手机,总会被摔在地上,是的这是一个讲broken的故事。
有时候这个事情就是tmd broken。everything always gets worse。things broken cannot renew.有的人会应激受创,有的人会不再相信自己,有的人会埋怨别人,有的人,,,当生活具体而残酷到这样的地步,却也觉得讨论意义反而显得苍白。
everyone is f*cking bad.everyone is getting hurt.
4 ) 原罪引发的悲剧蝴蝶效应[猫]
别以为英美国家的普通人民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有宽容开明的心智。那些镇上的孩子,一样可能在上大学前都不晓得避孕套是什么,父母也一样听不进人话,不可理喻。这部电影里,女孩苏珊好奇地拆开那个偷来的避孕套,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放出愤怒、奸淫、撒谎、骄傲等等罪孽,一举毁掉了邻里三家人。 于是,父亲鲍勃•奥斯瓦德误信了女儿的谎言,即她与邻居大男孩里克•巴克利发生了性关系,他被愤怒罪冲昏头脑,把这个无辜男孩打伤,更严重的是,遭遇飞来横祸的男孩精神受到刺激,变得自闭且具攻击性——失去自信的受创伤者往往会主动攻击他人,防卫过当。电影叙事方式有个有意思的手法,虽不像诺兰的《记忆碎片》那样从头到尾玩倒叙拼贴,但是它会漫不经心地给你一串平静甚至纯洁的镜头,再突降一串震撼性镜头,然后慢慢倒叙前情,让你知道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比如在片头,主角小姑娘斯昆特•康宁汉姆刚向里克问过安,一转身,他就被暴打了,然后场景才切回堪称“邪恶之家”的奥斯瓦德家中发生的谎言。后来男老师麦克被打,也采用了类似叙事顺序。如此,愤怒、谎言、淫乱等原罪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也更有冲击力。 此片的摄影,有不少纪录片式跟拍摇镜,也有静止镜头,这样的交错,现实感十足,也很符合影片复杂却平稳的叙事,或者说符合小清新与重口味交织的风格。斯昆特是被卷入所有事件的一个小清新,潘多拉魔盒牵引出一系列互有联系的事件:目睹里克被暴打;目睹成人世界的残酷爱情——麦克的恋人与他吵架分手,转投入斯昆特的父亲(蒂姆•罗斯)的怀抱;纯情小男友要离开她去远方;被奥斯瓦德家的女儿们暴打;心情不好跑去她和哥哥的秘密花园,一辆废弃大车,却目睹十几岁的他和苏珊在车里做爱……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摧毁一个孩子的纯真世界,更何况她还得遭遇更大的悲剧,甚至自己的濒死状态。 奥斯瓦德家的三个女儿,简直是原罪的化身,让人不得不相信基因遗传,学校里的孩子们都害怕她们,不敢惹她们,斯昆特偏偏冒犯了他们家老三,接下来的一幕很真实,她在课堂上紧张地望着老师麦克,和周围同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果然,放学后她被老大老三打了,如果不是麦克出手相救,还不知道俩天生邪恶的孩子会做什么,于是,结下梁子的麦克成为下一个替罪羊——苏珊终于把奸淫的诱惑坐实,成为坊间除她爹之外都知晓的小荡妇,再次撒谎,把怀孕的事情,栽赃给麦克。她付出的代价血淋淋,可惜她被送医院这事,也能惹出几条人命:奥斯瓦德家的女儿们借故刺激了刚从精神疗养院回家的里克,里克失手杀了妈妈,又在崩溃状态下,将爸爸打昏,更可怕的是,绑架了身患疾病的斯昆特,看到她发病的样子,绝望自杀。故事达到高潮。不是愤怒老爹鲍勃无意中救了斯昆特,我们简直无法原谅他们这一家。爱女心切也好,爱亲姐妹心切也好,只求自己或自家的利益,没有对他人的爱,陷入罪中,罪又如发酵般膨胀,祸害邻里,我们可怜这个破碎之家,却无法同情。 斯昆特的濒死状态很有意思:在沐浴神光的教堂里,坐满除奥斯瓦德一家之外的所有人,甚至她仅见过一面的陌生人,里克依然是故事之初那个连洗洗车都能感到满足的清纯大男孩。在这里,人们都获得救赎,得到平安喜乐。这毕竟不像加斯•范•桑在《大象》中冰冷隔离地讲述一个残酷故事,导演有比较明确的喜恶态度,所以观众能感同身受,体会导演的价值判断。 亮点:有不少很有表现力的场景,比如,里克失手杀了妈妈,站在黑暗处,一边手抓蛋糕吃,一边貌似平静地等着爸爸,说明此人已崩溃;女孩走进里克家,关门声之后,接上鲍勃大哭的画外音,画面却串起其他人此刻的活动,这样的音效处理也显得人物间的命运息息相关。 您还可以看:《超脱》,《大象》 此文发表于《环球荧幕》2013年3月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5 ) 戾气的源头
昨天看了英国电影《broken》。中译名为《拼贴幸福》。不能不说这个译名构思奇巧,更贴近原著者的真实意图,并以极委婉的方式表达了“破碎”的意喻。通常人们不愿意看到纯粹的悲剧,总希望从生存中寻找精华因素——所谓“幸福”。
《拼贴幸福》表现一个11岁少女眼里的世界。英国女孩斯昆特与父兄住在一个普通的街区,她家的邻居之一里克是个极内向害羞的年青人,有点自闭,有交流障碍(这很容易理解,极柔弱的缺乏自卫能力的人要在这个险恶的世界生存下去,,也只有靠自闭才能自保)。就是这个与世无争的小伙子,某天早上正在自家车库门口洗自家的车,突然被一个邻居袭击,随后,被打得满脸是血的里克又被警察给带走了。
袭击里克的邻居是鲍勃,鲍勃的妻子几年前死了,他与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某天早上他在厕所里发现一只避孕套,就认定是二女儿跟人发生了关系,脾气暴燥的鲍勃根本不听女儿的分辩,威逼之下,二女儿胡乱指认了透过窗户恰好看到的里克。
鲍勃将自己导演的闹剧轻描淡写地称为“一个玩笑”。说这话的时候他数纸似地一片一片往嘴里塞火腿。他吃火腿的样子让我想起《美国x档案》里那个新纳粹党员大胖子吃糖果的样子,那种糖果别人都是一颗一颗地吃,他是拿起装糖果的罐子往嘴里倒。细节很能反映人的个性。好的影片一定注意细节,经得起反复地看。
里克的遭遇让人嗟叹,他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的冯渊。冯渊不幸遭逢了冤家——或者是香菱或者是薜蟠又或者二者皆是,冯渊因与薜蟠争夺香菱被薜蟠的小厮群殴致死。而里克,这场飞来横祸催毁了他本来就很脆弱的神经,不说是逢了冤家也难解释,不是冤家不聚头。鲍勃一家明显是讨债鬼。我家附近的一个街区有一片简易房,其中一家简易房住户是整个街区的麻烦。这家的男主人进过监狱,他家的男孩品行很差,攻击性强,对人怀有莫名的恶意。我儿子小时候去那边踢足球,那个男孩把他故意地拉倒。他也无缘无故地骂过我。他家养了一条狗,总是冲着过往行人狂吠不已。
上梁不正下梁歪。问题家庭出产问题青少年,鲍勃的女儿们也象她们的父亲一样暴力,这家的女儿大的滥交,小的在校园称霸,欺负同学。与她们同校的斯昆特也未能幸免。不过最后救了斯昆特一命的倒恰是鲍勃,而让她陷入险境的却是善良脆弱的里克。
这个结局让这部电影脱了一般的巢窠,人往往就是这样,遭遇了连串的不幸,最后却不知道该去恨谁。有人发议论说看英国电影憋闷,因为好人坏人正邪不分明,善不能扬恶不被惩。
其实想看快意恩仇的电影有的是,大部分复仇电影不都是那个套套。只是,只想快意恩仇,却不去追问背后的原因,只怕又是一场戾气的循环。
在这部电影里,鲍勃看起来是连串悲剧的始作俑者,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他的戾气或者是源于他丧妻这回事,或者是他日常的食物,我总是记着他数纸似地一大片一大片吃火腿的样子。近几年西方年青人中刮起了素食风,《八月,奥色治郡》里十四岁的孙女儿就是个素食者,她解释说,因为”吃肉时也吃进了动物的恐惧。“她的说法被她的长辈们引为笑谈,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可笑,似乎源于某个科学家的发现。
按佛经里的说法: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与动物互杀互啖(羊也可以代换为猪,牛等其它动物),天地间的杀气戾气就是这么循环。窃以为那些带着戾气出生,天生对人怀有恶意者,多半是向人讨还血债的动物所托生。梁漱溟老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或者可以部分地佐证:梁老先生终身茹素,文革时被抄了家却没受皮肉之苦,他的夫人(非素食者)却挨了红卫兵一场痛打。
我几天前上街,碰到某个组织在搞街头调查宜传:主题是”法国是否该为卢旺达种族仇杀负责“。看到我饶有幸味地读着那些言论及标语,该组织的一位女士对我发生了兴趣。既然她问到了我,我自然也就发了一番议论,她听后提议把我的看法归结为一句话,也写在纸板上挂起来:”每个人都该为发生的事情负责“,后面标注有我的名字年甲。我顺便也看了一眼旁边的几个纸板,其中一个纸板上写道:”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希特勒”。落款显示这是一个67岁的老先生说的。
这是一种成熟的态度。成熟的态度是理性的态度:寻找一切问题背后的原因。佛法讲”深观“,深入观察一切现象背后的因缘。只有深观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快意恩仇,只是一种情绪的渲泻,逞一时之快却往往怡害无穷。如历史上农民起义,暴力革命,常常伴随着滥杀,这或者也是一种推动变革的方式,但代价却太惨重。这就是成熟的态度与不成熟态度的区别。
6 ) 短评写不下
冲着''冷门佳片''去看的,评论有说前期节奏慢,我倒觉得还好,可能被文艺片刺激多了。
前半段是真的讨厌鲍勃,爱女爱爱到失去理智,随随便便打人看的简直毁了里克的一生。当里克和妈妈在楼梯上推搡的时候,我一直在祈祷妈妈千万不要死,结果不是摔死,而是被杀死了。鲍勃家二姐也死了。唉,真的挺悲伤。不过最后意料之中,女主被鲍勃救了,那一刻觉得鲍勃可能真的是个很爱自己女儿的傻老头子吧。女主最后在教堂里的那一幕挺有趣的。
总之,是一部绝望中暗透着希望的片子。说不清讲了什么大道理,说不清是好是坏,但至少还是值得看一看。
7 ) 一点点感受
小女孩的爸爸真的特别好。而邻居家三个女孩的爸爸,本身是爱女儿们的,但在没遭遇一切前对外界充满敌意,遭遇了许多不如意后,尤其是女儿出事之后,他发生了改变,在女主因糖尿病而即将死亡时毫不犹豫地帮了她,“你爸爸马上就来了,一定坚持住”。rick的爸爸妈妈也非常爱他,这是三家庭中唯一的完整家庭,在即将迎接rick出院夫妻俩准备蛋糕的场面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孩子满满的爱,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rick因受误会指责而造成的创伤带来的悲剧。可以说,这部电影的父爱展现地非常到位。 喜欢小女孩的小男孩,父母受火灾早逝,跟着姑妈生活,在面对与小女孩离别时,可以看到他因缺少父爱母爱的影响,面对此景而变得不知所措。 结尾教堂的场面堪称完美,教堂意味着人间与天堂的过渡地,rick在天堂微笑着,而小女孩一心相陪伴rick,整个影片小女孩是最同情他的人。关键之时,爸爸讲了她对自己的重要性,在小女孩意识中,爸爸来到了教堂门口祈求他回到人间,但她依旧对rick恋恋不舍,这时小女孩出生的场景和爸爸妈妈欢喜的场景在脑中闪烁,她最终选择了回到爸爸哥哥身边。
展现了三个家庭三种不同的教育及对子女带来的影响,影片略有致郁,但表现的都是事实,我们生活中的幸福何偿不是由微小的幸福拼贴而来的…………
不列顛悲慘版的城南舊事,天氣夠糟糕了為什麼還要看這個。
各种闪回与碎片式的叙事,是在对应混乱的生活么。最大的感受仍是生活之苦,好在结局很有爱。希里安·墨菲是个好小伙
看得法语版啊,什么时候再看下英文的
在丹麦使馆偶然发现第二天情人节都柏林电影节开幕影片是这个!见到了Cillian Murphy本尊!签名!合照!和他的冰蓝眼睛对视的瞬间整个人都要融化了!散场后去赞助商Jameson的夜店又遇到了CM!我说我为你来到爱尔兰!他跟我说Nice to meet you!死而无憾!!!!!!!
和罗琳的偶发空缺联系起来,就出乎意料地让人信服了。两个故事里面都有绝对的Goodness,也有比大家想象中泛滥得可怕得多的恶和无知。
英国电影的吸引人之处。音乐赞,小女孩讨喜,讲述方式穿插倒叙很喜欢,结尾的英伦风情神来之笔。12年遗珠之作。
以邻里为轴线的多条线叙事,竟然能在如此短篇幅里保持如此强力的叙事,外加一些很有想法的小设置,悲剧联系着悲剧,善和美也存在着,大家也都在努力寻找
This is TOO MUCH. 还好最后没有all broken
类型为什么标注的是惊悚?摄影光线和好几处声音的对换很出彩
中文译名太误导了,本来还以为是治愈喜剧呢。不过虽然家庭破碎、邻里不堪,但那段小爱情还是很清新的,最后也很治愈。频繁的闪回和碎片化的剪辑是一大特色,但剪辑功力稍弱,还是让人觉得混乱了。另,其实这是一场“我不想让你砸电视”引来的悲剧。
画面清新复古,局部倒叙的手法让人眼前一亮。小演员们的表演令人惊喜。青春期遭遇琐碎苦闷的伤痛,既拼凑出无法逾越的成长困境,也形成了童年时代与成人世界失去沟通的情感断层。是对渐渐淡化的青春疤痕一次长久凝视,无法愈合也无法遗忘。
colours awwwww
电影名字更应该叫残破【broken】。里面情感细腻,人物性格很清晰,整个戏剧的欺负,还有闪回的剪辑,使得这部影片不只是一般的故事,更多了可看性。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实在是狠加分。典型的独立文艺电影。
话说,里边的插曲COLOURS,我看了一下居然是Written by Albarn/Alex/Rowntree。。妈呀是我认识的那三个ALBARN ALEX ROWNTREE么。。
是谁烧了一把火,让看似平静的生活露出不堪的一角?谎言、中伤、背叛、争吵,一切皆如芒在背。像是走在摇晃的浮桥,望着桥下黑色的河水,努力地保持住平衡。所幸到达对岸后,长舒一口气,有惊无险。
除了结局残酷到假,其他都好。
看到小Tim泪眼婆娑的样子,心都碎了
什么烂片啊,完全看不懂……女主角长得……怎么说……长了一副智商比较低,大概IQ75,又有点变态杀人狂的脸吧……
丰富的故事被挤进九十分钟内,人物性格分明,逻辑严谨有序,戏剧性情节事件此起彼伏,这多少让人觉得有那么点狗血,但这对于独立文艺片也是增加商业可看性的一大法宝。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这种联想太棒了,原本的生活破碎之后,拼贴出来的却是幸福的归位!★★★★
重口,小清新,重口,太跳跃~~~然后,英国white trash太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