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瑜老板带着深入了解京剧的。那是某一年的年三十,无聊中打开《奇葩来了》找点乐子,却意外见到瑜老板,她气定神闲,讲着京剧的种种魅力,和蔡康永一起唱“八月十五月光明”,蔡康永唱着有京剧的味道,而瑜老板一开口嗓音清亮,中气十足。开头还是结尾放了一段“断密涧”,吵架也十分热闹,觉得京剧也不是那么沉闷。
瑜老板推广京剧,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没发现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说我们不要错过这样美好的艺术。我那时是完全被瑜老板的风骨所征服,一个走出来向大家推广东西的人,却完全没有对娱乐或者年轻人讨好奉承的姿态。那一年看京剧的科普书,看纪录片,看瑜老板的采访,看京剧的舞台……发现京剧真的是很美好的存在,哪怕是放到现在,它也不应该是过时的。
它的美来自西皮二黄的唱腔,吐字归音极精细地把握了汉字的魅力。汉语的四声,唱歌填词的人觉得困扰,唱rap的觉得奇奇怪怪,而京剧里,能将每一个字唱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颇有朗诵诗歌的快感。
同时,经典剧目基本上都是关于历史的故事,关于忠义的主题,如同搜孤救孤,本片里说老生都爱唱搜孤救孤,我以为之所以爱唱是因为它不同于空城计之类的戏,搜孤救孤讲的是平民的忠义,本片说1840年,京剧诞生,1840年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京剧在民族多灾多难的时候大概给了不少人安慰吧,人们敬佩程婴,为小人物的忠义而鼓掌,在京剧的慷慨悲歌中得到灵魂的洗礼。
中华民族是一个如此在乎历史的民族,没有一个民族的历史写得如同我们这样详尽,据说印度都没有历史, 有的内容得靠中国的记录来完善……有人说中国人总是缅怀过去,而西方人总是展望未来,去科幻,去星战,仿佛我们这样就意味着墨守成规,真的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三国之类的历史故事,在评书艺人的嘴里上演,在演义小说里传承,在咏史诗里哀叹,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兴衰转眼而过,历史的苍茫感在中国人心中,是佛教说的无常,是对生命的体认和悲悯,是中国的哲学。
我最爱的几个桥段,坐宫,武家坡,断密涧,吵架吵得风生水起,极为提气,还有戏剧冲突,背后也是极为强烈的感情冲突,国与家,守节与忘义负心,忠义,高度概括。人们哼着唱词,合辙归韵,朗朗上口,想起的是历史,是人情,比起流行歌曲不是更具有人文色彩吗?
忠义也永远不过时,反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弘扬的价值观,京剧也没有教人们去学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恩人的孩子,而是呈现这样一个两难的悲剧,供人们思考。人家对自己的恩情,是不是因为利益的计较而视而不见了呢?我们已遗失了太多。
今天的北京,这个片子只有三个影院有排片,我看的这一场,大概有五六个人。而这还是在人们看过张国荣的虞姬,看过黄晓明演的那个京剧的电视剧,还在德云社小曲小调广为传唱的基础上,要不然可能都不会有这个片子。在B站,看戏曲的人确实在增多,但现有的程度,或者说凭瑜老板一己之力,这样的生机还是太过渺小。
京剧如果不能放开手脚,排符合京剧审美的新戏,或者改良现有剧目,就如同一潭精美的池水,总有一天会死气沉沉的。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评论说,这个人唱得好,那个人唱得差远了,这个人学的是什么什么派,那个人学得不纯正,仿佛京剧是什么不可更改的世界名著,拿出考据的架势,锱铢必较,实际上是对京剧发展的束缚。
我听梅兰芳唱的婉转娇媚,听程艳秋唱的也是大家闺秀的样子,可梅派唱的尖利刺耳,程派唱的呜呜咽咽听不清楚。马连良、杨宝森、余叔岩、麒麟童、金少山唱得也都各有各的样子,都很耐人寻味,京剧不应该只有一种正解,它应该是各人不同的样子。
如同话剧,莎士比亚是经典没错,可话剧更大的魅力在沟通当代人精神的新戏里,我在剧场看过《威尼斯商人》,昏昏欲睡,读过曹禺的剧本,为《雷雨》的巧思而惊叹,可我依然耐不住性子看话剧,不明白自己要看什么。直到《戏剧新生活》,他们拍《养鸡场的故事》,拍《23号星球》,那时话剧才真正走入我的心,我发现在话剧中我能思考,能宣泄感情,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重新想起我的内心,我也开始认真地找话剧看,为每个剧的巧思而惊叹,看话剧渐渐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
其实京剧很适合拍新戏,只不过要符合中国写意的审美,《霸王别姬》是梅兰芳的新戏,依然广为流传,京剧一开始就如同话剧一样,是一个个故事,人们娱乐、消遣。京剧也同时是抒情性的,因为它的抒情性,它西皮二黄的唱腔,京剧恰恰可以独立于话剧有自己的观众的,有朗朗上口的唱腔为人们传唱,有冲突供人们回味。
比如从历史故事中找,行头都可以照样用,现代戏的话感觉还是得画脸,京剧的程式化是京剧的好处,花脸上来就知道是坏人,插着旗靠就知道是将军,这种鲜明的角色感是很好玩的,只不过得考虑衣服的中国式美感,现在这汉服越来越流行,设计起来也不再那么奇怪了吧……
搜孤救孤也是,里面说不献出赵氏孤儿就要杀全城的孤儿,这一点如果再说说可能能让人们更多理解程婴一点。
都只是我无聊的瞎想……
不过一切的前提都得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京剧有意思,其实音乐课可以加入京剧的教学嘛,断密涧这个也健康向上,唱起来也很好玩,可以学怎么唱,体会京剧精致的美,还可以表演打架,肯定很令人着迷,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爱票戏,票戏简直就是KTV+cosplay+话剧表演。
然后就是更多推广京剧的方式,今天这个片子应该不算纪录片,算是高清影像?自己觉得在完整呈现搜孤救孤的京剧舞台外,还可以以拍纪录片的手法跟踪京剧演员们的后台,类似拍故宫纪录片那种讲述京剧的魅力和轶事,沟通古今,守望与传承。
记录看完这个片子回家的两件小事:
地铁换乘时,路上应该是一个小男孩吐了,他吐的地方用纸整理了一下,但没能整理干净,他爸爸站在他吐的地方挡在那里,不让行色匆匆的过路人踩上,等着工作人员来清理,小孩怯生生地靠在妈妈的身上,俩人贴着墙站,不挡着过路人。
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一个爸爸提了两个小女孩学轮滑,一个摔倒了赶紧拽起来,另一个又说话实在是太过繁忙了~
花钱去戏院看不好吗
纪录+戏曲
1026上海艺海剧院点映场。期待更新派的有惊喜的内容 但实际非常传统 甚至有些价值观和当下脱节甚远了 觉得有些惋惜。拍摄制作倒是挺精致的,类似于精致的戏曲频道作品的程度。看得是扮相 是唱念做打 是京剧技巧 不是故事本身。王佩瑜确实英气满满 且有颗很强的推广传统京剧的心。不忍心打两星。
5分。跟今年白先勇的牡丹还魂比起来是虚弱多了,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一开头以为是京剧的普及纪录片,讲了没到十分钟开始放《搜孤救孤》的现场摄像。看了很久明白了:原来是电影银幕上看京剧嘛。但是中间又开始穿插介绍京剧历史和王珮瑜的纪录片段,没讲上十分钟又继续放现场摄像。整体呈现出的观感,可能就像豆瓣现在选用的这张海报一样:作为当今呼声和人气最高的京剧名角,王珮瑜穿着一件质感奇怪的行头?(DBQ海报看真的像画上去的,没有对瑜老板不敬的意思。)留着现代的发型戴眼睛……既没有传统京剧的端庄威严相,又没有现代感。这张海报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问题不在瑜老板身上,也不在《搜孤救孤》的京剧现场摄像上。问题在……唉!无论是戏剧还是拍电影我都是门外汉。你们去看看牡丹还魂,对比一下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
影院的立体声觉得不太适合京剧呢,毕竟京剧的文武场在舞台一侧,访谈的部分实在…可能看过太多遍了没什么新意
7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真不错啊
个人觉得这是把录像搬到了影院的银幕,但不适合,剧院的戏曲音乐声更适合IMAX厅,反而缺少临场现实感
1,程婴也太大义凛然了,几乎没有为人之父的人类情感。2,原来这里也没有“立孤与死孰难”的对话。3,缺少后面孤儿复仇的段落,不够过瘾。
不想用现在的价值观硬套当时人的价值观…但…(王珮瑜唱得确实不错啦
21年北影节前门保利影院看了首映——第一次看王佩瑜,第一次看《搜孤救孤》,单从戏剧欣赏上其实距离感很强,尤其是劝妻段落。但在Q&A环节,王老师的回答还蛮能理解。从形式上,这是国内高清戏剧影像化的很好尝试!非常期待后续作品的推出,对于培养观众群体、降低/补充剧场欣赏的门槛和稀缺资源会有持续、滞后,但深远的影响。(一个没问出的问题: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呈现,尤其是在高清电影纪录化之后,的提升、适应性调整策略?)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两代京剧人在同一舞台上的经典戏曲传承,展现在复仇与救赎、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两难选择的经典剧目,多元视角的完美舞台呈现,也是以经典折子戏为载体、有效进行京剧科普与传播的上佳作品,难忘的观影体验。
NTL
和京剧的距离取决于从未走进,不曾落座,没等演完一出戏。日子过得太快了,待你真的可以伴着西皮二黄的点子,定睛看着一步一甩一抖一捋的扮式,听上字斟句酌的腔韵,同悲共喜赵氏孤儿还是什么氏什么儿的故事里,你就会不由分说的爱上,肯定的。
台下乐器老师给了一个镜头 三秒
对京剧感兴趣是因为鉴证,后来看游百川也觉得不错,但搜孤救孤这个本子放到今天看,太单薄了啊。好怀念鉴证啊,看今年能不能看上大宅门吧
用瑜老板自己的话 【这部纪录电影旧地体面】。生在华夏 值得庆幸在当下能在大荧幕上欣赏一部流传了150年的剧目。小白视角 影片让剧本接了地气 可能京剧和电影内行会有更多批判声音 是对两种艺术形式的草率。高清现场版 不仅仅是赶赴一场放大版看录像那么简单 是对错过现场演出的弥补 也有了背景的铺垫 也会种草 去期待看一次现场。如果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好奇 以任何方式去解锁N+1部京剧 就是这类制作的成功。剧本内核 回溯那个年代或许能多点理解。其实2018余脉相传法门寺片头做了京剧动画再进入正式演出部分 这个idea以后也可以尝试。这部后半也可以多点其余演员的排练镜头 就更饱满了。
后窗放映。各方面来说观影、访谈体验极佳。说一点不足吧,影片的纪录片部分内容薄弱。